首页 西方文论宝典

西方文论宝典

举报
开通vip

西方文论宝典 一古希腊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毕达格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三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四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和功用说 柏拉图与《文艺对话录》: 理式论 1 何谓理式? 又译为理念,观念,理性,模式等等,使柏拉图构想的一个境界,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 三种“床” 2 理式论的价值所在 他第一次自觉地意识到必须用普遍作为说明一切个别的根...

西方文论宝典
一古希腊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毕达格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三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四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和功用说 柏拉图与《文艺对话录》: 理式论 1 何谓理式? 又译为理念,观念,理性,模式等等,使柏拉图构想的一个境界,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 三种“床” 2 理式论的价值所在 他第一次自觉地意识到必须用普遍作为说明一切个别的根据,以朴素的方式提出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问题,是人类的认识超出了原始思维的阶段 柏拉图的艺术观 1 艺术的本质:模仿与灵感 2 艺术的审美特性:魔力与浸润心灵 3 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有机统一与适应心灵 4 艺术的社会功用:有用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诗学》的方法论和一般艺术原理 1 《诗学》的方法论特点: 严谨的逻辑推理 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结合。 2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模仿 艺术模仿的是行动中的人(模仿对象)。 模仿的本质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特殊表现普遍。 艺术模仿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戏剧观——悲剧论 1 定义 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 悲剧的构成 情节、性格、思想(此三者为模仿的对象)、形象(模仿的方式)、言词、歌曲(模仿的媒介) 3 悲剧的布局——整一化原则 要遵循情节的整一性原则,目的是要使悲剧达到“结构完美” 4 悲剧的主角——过失说 性格必须善良;性格必须合适;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性格必须一致。 5 悲剧的作用——陶冶说(katharsis) 艺术的社会作用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感。 艺术不仅能认识真理,而且艺术的真实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真实。重视艺术的审美价值 二 古罗马 古典主义的含义 : “古典的首先意味着秩序井然和高度控制” “古典的,当我们在日常的讲话中运用它时,意味着典型的模范的(确实可靠的事例),同类事物中最优秀的一种,因而值得在学校和其他地方研究模仿” “古典主义是一种写作或绘画的方式,它标志着宁静的美高雅 严谨 整饬和明晰” “构成古典主义的理论基础一部分是模仿的理论,一部分是对于理性的极度信仰” 贺拉斯及其《诗艺》 观点 1 古典主义原则——从总的方向上为罗马文艺立法 2 理性主义倾向——从目标上为罗马文艺立法 3 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从内容到形式上为罗马文艺立法 4“寓教于乐”的艺术功用 朗加纳斯和《论崇高》 《论崇高》的主要文艺思想:1 首次从审美的范畴提出了崇高的概念。 2 强调艺术作品应当有强烈的感染效果 3 强调作家的想象对艺术创作的重大作用 4 提出了艺术作品“普遍永恒”的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普罗提诺的《九章集》 核心思想:1 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2 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3 对模仿说的新解释 神学统治的中世纪文论 阿奎那与经院哲学:建立了庞大的基督教亚里士多德神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被恰当的称作《神学大全》.阿奎那经院哲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重视理性,重视逻辑推理,而不相信感官和经验,认为感官不能达到最高真理一一圣经 诗学与神学的内在调和——《神学大全》中的主要美学观点1 模仿自然就是模仿上帝的创造2 美与善 艺术与道德的区别3 《圣经》的象征意义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与《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贬抑现世生活,主张追寻灵魂生活。 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 一、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婢女 二、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 四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 但丁 1四义说: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 2 民族语言理论:(《飨食》《论俗语》) 薄迦丘 的文艺思想 1 诗的虚构中隐藏着真理2 肯定诗的社会作用:鲜明地肯定了诗的教化作用。 达芬奇的《论画》与《笔记》 一 “镜子说” 二 艺术是“第二自然” 卡斯特尔维屈罗 一 对《诗学》的阐释:诗的目的——消遣和娱乐;诗的题材——强调了文学题材的真实性和审美性;诗的语言——按照诗的格律,大众化 二 “三一律”: 塞万提斯的小说理论 1自然是小说唯一的范本2.“才情”与小说的社会作用: 继承贺拉斯“寓教于乐”的观点。 维加的戏剧理论 1充分肯定了戏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重视戏剧与时代、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3对三一律有选择的吸收4强调创作上的“情节论”,主张把人物写成类型 锡德尼的《为诗一辩》 1十分强调诗的教育作用2强调诗人是创造者 培根论诗 认为诗是虚构的历史 莎士比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艺创作 1认为艺术的目的是反映自然2艺术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关系:艺术要真实反映自然,但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自然本身,艺术离不开想象。 五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含义:在力求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前提下,用最现代的技法来处理故事情节及结构,强调节奏和速度。大量使用现代语言,准确而有限地使用文言和古典语汇,力求使现代人在感情和心理上无隔膜地切入古代社会。 布瓦洛《诗的艺术》倡导的理论原则 1 理性2 自然3 古典4 道德 法国的“今古之争” 这主要是指发生在圣艾弗蒙和布瓦洛之间的“古今之争” ,圣艾弗蒙主张“厚今薄古” 英国的新古典主义:德莱顿及其《论戏剧诗》----艺术效果比模仿本身更重要。 蒲柏的《论批评》---自然是艺术的“源头、终点和准绳” 约翰生的类型理论-----代表着平实稳健的新古典主义 德国的新古典主义:德国的新古典主关注的就是“英法问题”——究竟应该借鉴法国还是英国.; 高特舍特的《批判的诗学》可以说是布瓦洛《诗的艺术》的德国版。 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论古代雕刻绘画作品的模仿》,提出希腊古典理想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并以拉奥孔群像为例来说明自己的主张;他还论述了诗画一致说 六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思想 启蒙运动的实质 概而言之就是: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 ,对封建专权和特权; 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理性)来反宗教迷信---理性 莱辛的《拉奥孔》——诗与画 他提出了“最富有包孕性的顷刻”的艺术规律 七 德国古典美学 何谓德国古典美学:这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德国以康德、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为代表,所形成的一个美学流派。这个流派,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国古典美学现代性的四个维度 一 对启蒙的深化和改造 二 审美公共性的建立 三 回归生活世界 四 解放的维度 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判断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 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质);2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量)3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关系)4即从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看,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也就是说,审美对象对任何人都具有必然性,必然引起审美快感,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方式) 歌德的美学思想 关于美,歌德认为,美是自然的一种“本原现象”或者说,美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也就是说,美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 歌德所讲的自然,是指包围着人的外部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生活 。歌德反对自然主义,要求艺术高于自然,艺术家要凭伟大的人格去胜过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席勒的文艺思想 《美育书简》 席勒的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美的概念表面上来源于经验,实际上却植根于人性。 美或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主观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或者说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 黑格尔的理念----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基石是理念或绝对理念 。现象只不过是思想的显现。 黑格尔美学的两条基本原则---------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美和艺术美---自然美只是美的低级形态,理念显现为直接的自然形式就是自然美,显现为直接的心灵形式就是艺术美。艺术的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八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主要特征,可以简约为个人主义、想象和情感,具体来说有四点:1主观性(让自己的情感奔放不羁地充分倾泻,一直作为一种强调和突出自我的方式)2 “回到中世纪”的口号的提出 3继承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4浪漫主义不限于文艺方面,同样反映在哲学、政治、甚至宗教的泛神论倾向上。 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理想;消极浪漫主义,在英国多代表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颓废情绪,而在法国和德国,尤其是后者,则是作为封建残余力量的代言人。 浪漫主义文论在各国的不同发展情况(德国) 思想源头: 1、康德:A、美的超功利性(审美活动的独立性);B、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否定古典主义教条);C、人的崇高(浪漫主义歌颂人) 2、 费希特:自我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谢林:从自然追溯精神,将自然还原为精神(浪漫派崇尚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英国 :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抒情歌谣集〉序言》的要旨: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上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诗的本质-------“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1)、诗起源或产生于情感;(2)、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为诗的题材是因为它最符合诗歌的本质,最适于表现人们的热情和情感;(3)、诗直接给人愉快并凭借热情深入人心使人恢复自然本性;(4)、诗人必须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具备比一般人更丰富的感情,诗人必须更了解人的本性,善于激发人的思想感情。即“从自己的心灵中唤起热情”的能力。(5)、与哲学、科学比较而言,诗的特点在表现情感,直接给人愉快。 诗的目的:“普遍和有效的真理” 诗的题材:选择日常生活特别是田园生活。华兹华斯实现了题材上的两大突破:1、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把描写的主要对象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2、将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使人的灵魂与精神世界成为艺术描写的中心。 诗的语言:采用人们真正实用的日常语言。诗歌语言的散文化 诗人的禀赋:六种能力:观察描绘能力、感受能力、沉思或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开阔灵魂、想象和幻想、虚构、判断。其中,想象力被华兹华斯认为是诗人的根本品质。想象力的作用:1、影响和改变意象,使之产生新的意义;2、想象力具有富裕、抽出、修改的能力;3、想象力能造形和创造。 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诗的本质介乎思想与事物之间,是主客体的统一;想象是浪漫主义创作的根本动力;诗是诗的天才的特产; 济慈的“消极能力说”:诗只表现感受不表现思想;诗人为创造“纯美的诗”应具有“消极能力” 庇卡克与雪莱的对峙:《诗的四个时代》——《诗辨》 法国 夏多勃里昂:“基督教诗意”说:《基督教的真谛》 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论文学》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书 九现实主义文论 什么是现实主义:(1)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文学艺术真实反映客观生活,它提倡冷静的观察,力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作为一种创作倾向,现实主义从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生阶段就已开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3)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一般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司汤达 《红与黑》被视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其《拉辛与莎士比亚》则被视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第一部纲领性论著。 他的文学主张可概括为:1 文学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反映人的现实状况2 文学要真实再现现实,要反映人的内心世界3 文学需要想象和创造理想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可概述如下:1 小说应成为社会风俗的历史2 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强调细节的真实3 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4 提出了作家的法则 福楼拜 1 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面2 忠于现实,但绝不摹写现实 3 作家要刻意追求形式美,要注重细节描写 别林斯基论艺术与现实 1 艺术应创造典型,真实反映现实2 艺术应为社会利益服务3 艺术要用形象思维4 批评艺术的标准应遵循“历史的审美的原则”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 现实美高于艺术美(“美是生活”命题的提出)2 与崇高观紧密相连的悲剧观(崇高是具体事物之间的比,崇高是美的,崇高的被毁灭则是最高最深刻的美,这就是悲剧) 杜勃罗留波夫的人民性原则 托尔斯泰的《论艺术》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十 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孔德的实证哲学 泰纳的“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 自然主义 这种写作风格大致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大体上说,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描述,期间运用最新的科学方法,以达到真实的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思想特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自然主义接受了巴尔扎克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表现人,特别是以当时遗传学的观点去理解促使人行动的原因。 艺术特点: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社会生活,排斥虚幻的想象,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了典型的创造,或者是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寻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显得生动、形象。 当代文论(20世纪文论---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 两大主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 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作家——作品 作品——读者与接受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现代主义的派别很多,例如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 荒诞派戏剧等。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他们的理由是表现“诚实的意识”,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他们肯定美好的东西的存在,但他们又不愿意用那种虽然极为善良却是非常简单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 后现代主义:二战后产生的思潮,进一步反对古典的传统,对传统价值进行消解,否定宏大叙事,反对形而上学,突出差异性、个别性、不确定性,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属性,对传统价值因素的彻底消解,理论内部充满悖论。后现代主义文论主要表现为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多元的形态。 十一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思潮产生发展于19世纪,1818年法国哲学家库切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标志着唯美主义运动的开始。唯美主义主张艺术与社会生活无关,艺术的目的在于美和艺术形式,反对艺术服务于资产阶级道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王尔德、佩特、戈蒂叶等。 戈蒂叶的主要观点:强调艺术美没有目的。 艺术的性质:无功利 A 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B 有用的东西不是艺术,艺术是完全无用的 C 艺术本身就是艺术所追求的目标 艺术的目的:唯美是求 佩特论艺术欣赏与体验: 对纯美感受瞬间即逝---刹那、脉搏 将纯美从艺术领域引向生活领域——倡导一种生活方式,要永远保持对形式和美的心醉沉迷状态 桑科蒂斯论艺术及形式:从对“理念”的批判入手,认为美依附于形式,依附于艺术。 形式至上。内容和现实世界是形式的构成部分,依附于形式存在。内容可以随时间改变而改变,而形式却是永存的。 艺术批评:意图与形式的矛盾 王尔德论形式就是一切: 《道林·格雷的画像》 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模仿自然而是自然模仿艺术 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模仿人生 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 艺术与道德:艺术是非道德的 艺术以追求形式为目标 艺术批评:完善的批评纯粹是主观的 十二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或思潮通常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它强调无意识的力量,强调艺术与理性、道德、生活、功利、科学的分别。是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发展告一段落之后,与唯美主义差不多同时在欧洲的文艺理论长河中涌现的一股新的潮流。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直觉艺术观 艺术价值论: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歇和否定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而意志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存的强烈欲望。由于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所以人生充满了挣扎和痛苦——这就是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的核心。 艺术本质论:无利害、超功利、复制理念 直觉:主体成为无意识的纯粹感知,对象成为意志客观化的理念 叔本华用意志取代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的地位。意志是第一性的,理性则是由意志派生出来的,理性命定为意志服务。 尼采----------强力意志 一 直觉的特点:以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反理性、反道德------在尼采看来,以审美的态度洞察人生并促成艺术分娩的冲动,就是直觉。直觉与理性和道德是根本对立的。随着理性的发展,直觉被挤到一个可怜的角落,而直觉的衰落又导致了人的生命力的萎缩。道德同样是直觉的对立面,道德不能创造,它永远是完结的开始,又是与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为基础的直觉力量相对抗的 二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悲剧世界观与乐观精神--------日神精神是一种“趋向幻觉之迫力”,她所要获取的是美的外观,而美的外观实际上又是人的一种幻觉。酒神精神则是趋向放纵之迫力,她所要获取的是解除个体存在,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三 艺术种类:音乐和诗 -------- 尼采认为,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它直接表现了世界的原始情绪,但它却又有唤起形象的能力。诗歌起源于原始巫术,后来置入节律,由于节律是一种强迫,它唤起的是人们遏制不住的求妥协求调和的欲望,因此诗歌便具备了音乐的功能。 尼采从叔本华出发,却又走向其对立面,反基督、反理性、反道德、乃至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尼采一生的行为和理论基础。 柏格森的 “生命冲动”“绵延” 一 对直觉的认识:艺术家和艺术目的论-------伯格森认为,所谓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艺术家的心灵挣脱理性和功利的羁绊进入直觉活动的刹那,看到处于对象后面的生命的冲动,看到他的整体。艺术的目的在于消除功利主义的象征,传统和公认的类概念,从而使我们可以直观其本身。 二 艺术特征论:独特、个别、不可重复-----------他认为,艺术不是一般的事物、符号和类型,而总是以个人的东西为对象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可重复的个别性的存在,艺术才有了自己的显现形态。但艺术的效果却具有普遍性,因为这个别中包容有实在和真理。 克罗齐论“艺术即直觉”-------------克罗齐认为直觉的原意就是观照,那么它同认识就是一回事。或者说就是人的一种认识方式。直觉独立于理性知识,它是形成概念之前的意象。意象性这个特点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由于艺术是直觉,直觉是幻象,所以艺术是幻象。 十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象征主义: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后来遍及欧美的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了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象征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有马拉梅、瓦莱里和叶芝等。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意象派: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意象派与象征主义关系密切。很多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主义诗歌创作阶段。 爱伦·坡 他提出①诗歌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是神圣美,创作诗歌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神圣美。②达到神圣美的主要途径是象征。反对摹仿和再现。认为神圣美是一种超验的美,不可能被摹仿也难以直接再现。感性世界和超验世界通过象征而达到沟通。③诗歌发展最广阔的领域——诗与音乐的结合。他宣称音乐能够创造和表现神圣美,爱伦坡使得象征主义文论家开始了对音乐的重视并贯穿始终。 主要著作《创作哲学》和《诗歌原理》,《乌鸦》是他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在《诗歌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波德莱尔 代表作诗集《恶之花》。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用肉感的笔调描写病态的性爱,歌颂“心灵与官能的狂热”,但也表达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 主要观点:①大自然是座象征的森林②发掘恶中之美,用象征的方法去表现丑恶的本质 波德莱尔的“应合论”: 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和交流的,诗就是这种交流的产物。 前期象征主义诗人 ——魏尔兰 -------兰波《元音》 ------马拉美:法国著名象征主义诗人和理论家,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有著作集《彷徨集》。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美提出“纯诗”理论,认为诗是从无到有、超越经验的独立存在;诗是一种魔术,运用咒语来创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绝对理念世界。纯诗是从观察中得到的一种想法。在创作方法上,马拉美十分强调暗示性的重要。(《撞钟人》) 后期象征主义诗人 ——瓦莱里 “纯诗”论------认为纯诗是完全由诗情构成的诗。系统论述了象征主义精神的存在。诗的语言无使用目的。将日常语言与诗的语言进行比较。任何真正的诗人都善于正确的逻辑和抽象思维对诗的音乐性的理解 -------里尔克、 -------叶芝 诗论:诗歌的魅力在于象征,诗歌的目的是表现最高的真实和美,因此诗歌应该展现心灵世界而不是描绘外在事物,合乎艺术规律和法则的想象是把握象征,实现艺术目标的重要途径,完美的形式至关重要,形,音,义的对立统一能形成具有张力的象征。 -------艾略特 意象派: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追求情感在审美化的自然中沉浸栖息,在主客、物我双边互动中完成二者内在的融合,使心灵与自然之灵共感。 庞德的意象派诗论-----------创作三原则 1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 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用的文字 3关于韵律:按富有音乐性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十四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 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学 A: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 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①意识 :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它属于人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②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无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变成可能,同时起着检查作用。 ③潜意识(又称无意识 下意识):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潜意识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其决定的作用,是人的心灵核心。 早期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的人格结构)即:“本我”:相当于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低层,只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 “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超我”:相当于“良心”,按照“至善原则”行动。 B:泛性欲说,又称利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他把“性”和“性欲”解释为包括一切器官的快意,甚至包括一切欲望冲动。他认为,人格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 C:梦的学说——建立在潜意识论和泛性论的基础上: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以伪装形式出现的满足。 他认为成人的梦多是象征的、经过化妆的。梦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四种:凝缩 、 移置、 意象化 、 二级加工 神话原型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种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文学批评模式,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学者弗莱。 对神话原型批评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并由此形成了神话原型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剑桥学派、荣格学派和弗莱的原型批评体系。 弗雷泽的《金枝》与剑桥学派:早期的神话原型批评-----弗雷泽认为,原始人所信奉的交感巫术原理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第一:是所谓“同类相生”或称“同果必同因”;第二:是凡接触过的物体在脱离接触以后仍然可以继续相互发生作用。前者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则称之为:“触染律”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及其学派:发展阶段的神话原型批评----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或原型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和所有人都是相通的。 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a文学是“移位的神话”---这是弗莱对文学的总的看法。弗莱认为:随着科学的兴起,原始人的欲望、幻想受到压抑,神话趋于消亡,但它移位为文学继续存在。b,原型意象与作品的基本类型-----弗莱认为文学最基本的共性在于对“原型”的摹写,“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也即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神话象征。原型作为文学中可传播和交流的单位,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c神话原:神话的叙述模式------神话原是在文学意象世界循环运动中凝成的基本要素,它们是在逻辑上先于体裁的文学叙述程式,叙述结构或叙述模式。d“向后站”的批评方式-----“向后站”主要是整体的观察一部作品,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就像观察一副画一样,可以近视,但离画稍远一些,才能看清构图。 十五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指的是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它出现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前,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源头。科学主义主潮的肇始和语言论转向的开端。 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他的诗学理论首先是将诗学和语言学联系起来了,建立了语言学诗学理论。1科学性的努力与“文学性”的研究。2、诗的系统功能3、隐喻和转喻 文学性只是语言交流的一种功能,它只是把读者的眼光聚集在韵律、节奏、措辞、语法和修辞上,所以在他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他认为,诗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他的意思是,诗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词)的形式显现。换言之,“诗的功能在于指出符号和指称不能合一”,即诗歌(文学)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关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的关系和功能(如审美)的实现提供可能。因此,他认为,“一部诗作应该界定为其美学功能是它的主导的一种文字信息”,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什克罗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1、文艺的自主性2、文学性。----所谓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或者说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性质。3、对“内容与形式”二分法的反对。4、艺术程序。------什克洛夫斯基把对现成一切旨在引起一定审美效果的艺术安排称之为艺术程序。 关于陌生化----- 他认为文艺作品的美感只产生于语言、叙述方式、情节构造等形式上的独特性,与内容无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也就是说,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 十六 现象学美学与存在主义 现象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胡塞尔(Husserl 1859-1938),返回事物本身(丢开通常的思维模式,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还原),直觉到纯意识的本质或原型,最终发现意识的基本结构:意向性。 胡塞尔的现象学主要在三个方面影响到现象学文论1 以严密的科学理性精神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2 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确立文学研究的对象3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 茵加登:文学本体论------(1),作品是一种“纯意向性客体”(2)文学作品层次论 语音层次、语意层、图式化观相层、再现的客体层次 文学认识论------四层次的认识过程。 对语音层的认识理解→对字词的理解(“纯意向性客体”)→对句子的理解(“纯意向性事态”)→一部文学作品 审美认识过程三阶段说:第一阶段:审美经验的预备情绪。第二阶段:审美对象的形成。第三阶段:对审美对象平静的观照和质的和谐的情感反应,即对价值的评定。 文学作品价值论-------(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客观的,是其内在属性。(2)他严格区分了艺术价值和审美愉快:强调欣赏者的审美愉快不是作品本身,不包括在艺术作品之中,不能作为价值尺度。(3)提出艺术作品价值结构系统理论。 海德格尔: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研究:提出“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二者都不能缺少另一方”;“艺术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二 关于艺术的沉思。三 世界和大地。艺术作品有两大特征------世界的建立和大地的显现。世界:人与生存环境全部联系的总和;大地:地球、自然现象、艺术作品的承担者等无生命的纯物。世界的本质是敞开,大地的本质是自我归闭。世界和大地的对立是一种抗争,作品就是这种抗争的承担者,真理就产生于这种对立和抗争之中。四 诗论-----他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言说。强调语言是存在的言说,而思(哲学)与诗(艺术)则是这种言说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他从存在论的角度来考察,认为思与诗二者虽有分别,本质上却是同一的。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将艺术的存在论放在人的现实的社会的本质之外。2 神本主义倾向和反人本主义的努力之间的纠缠使其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3 以诗意对抗异化,终究还是一种审美乌托邦的变体 存在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突出特点:把美学文艺学问题看作有关人、人的命运和人的自由的问题。其存在主义哲学把存在区分为两类:“自在的存在”(我以外世界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人的自我存在、主观意识)。人的审美活动就是这种绝对自由的创造活动,其目的在于追求自由——这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一 艺术美是由艺术家创造的想象美二 文学的本质——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三 艺术作品是对自由的召唤。四 文学介入的原则——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论 十七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的批评范畴:新批评创造或更新了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包括:客观关联物,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 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理论:1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冲动平衡论”。2根据语言的用途,把人类的语言分作两种,即科学的语言与文学语言。3语境对于把握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1个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2作家和传统的关系问题。3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把个人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非个人的、艺术的情感和经验。即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客观关联物”。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新批评的极端化)----两个著名的概念:意图谬误、感受谬误。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2)燕卜荪的含混理论(又称复义理论)燕卜荪师承瑞查兹,强调通过深入的文字分析发掘诗歌的丰富内含。他把文字意义的丰富性称作“含混”。复杂意义是诗歌一种经有力的表现手段,因而含混或复义就在实际上成为诗歌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3)韦洛克、沃伦的层面分析理论:第一个层面是语音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意义层面第三个层面是意象和隐喻的层面4)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1旗帜鲜明地为形式主义辩护 2悖论和反讽。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而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格,原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在布鲁克斯看来,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使用悖论语言。 3结构理论 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是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由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十八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现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 结构主义的特征:皮亚杰对结构有三点基本概括,即结构有整体性、转换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列维斯特劳斯则对结构提出了四点说明,1结构中任一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2对任一结构来说,都有可能列出同类结构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3由结构能预测出某一种或几种成分变化时,整体会有什么反应 4结构内可观察到的事实,应是可以在结构内提出解决的。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自身的基本特征:1 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2 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 3 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4 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他把语言的特点看作是意义和声音之间的关系网络,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并把这种关系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原则。 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最主要贡献:其一,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引发出结构主义重分析结构的方法。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语言--即系统--是一种自主的、内在化的、自我满足的体系,它不与外界的实体的事物发生关系。其二,索绪尔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分引发了结构主义对“意义”的追求。其三,从索绪尔对共时分析的追求引发出在特定时空中的定性研究法。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和结构主义叙事学: 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于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用语言学的模式来解释亲属关系和神话结构,从而对结构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所提出的著名论点--每一个具体神话的各自单独的叙述,即神话言语,都是从神话的语言的基本结构中脱胎而出并从属于这个基本结构的。 结构主义叙事学:1叙事学的界定------叙事学属于研究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它主要讨论作者与叙述着的关系,叙述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叙事试点、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其中叙述视点与结构的研究占有突出的地位。2文学叙事的视点----叙事视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3文学叙事的模式4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代表性人物 十九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可以说由于结构主义理论本身的不足(主要是理论自身的封闭性),60年代其内部出现分歧,进而产生分化,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结果。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他提出了“零度”写作的观点,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这正符合结构主义者所倡导的一种超越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一种理论取向。然而,巴特在指出零度写作时又是对其加以批判的,在他看来,作者创作时要用一定语言来表达的,这种语言又是用一定的文体组织起来的。言语与文体是制约作者创作的两个因素。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1 功能层2 行动层 3 叙述层 《S/Z》里程碑-----罗兰·巴特从过去那种单纯地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关语言及文学理论,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完整的对象,当作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和总体性的精神现象来看待的指导思想,转变成了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文本,一种文本的动态构形过程,更多地呈现为片断性、发散性和游戏性特征的解构观念,文本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游戏对象,而且它自身就处于游戏活动之中。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拉康的基本观点是,自我之外的人、事物对主体具有能动的构成作用。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巴赫金 复调小说和狂欢化诗学: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 二十 解构主义 贡献其一,它消除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提出概念之间“并无等级和中心,仅有差异”的观点。其二,它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此它也强调了读者和批评家的重要作用。 缺陷它以无中心论反对中心论,这就好比要锯断与自己一脉相连的历史主干。形而上学的悖反逻辑并未导致解构思想的成功,反而使它陷入另一种历史困境,这便是真理虚妄、意义不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过分强调语言游戏,无限夸大修辞和隐喻的作用,置客观实事而不顾,这些都是解构主义多受指责的原因。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延异、替补、互文性。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1 反对“语音中心论”。他认为逻各斯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语音中心论”,它认为言语和意义有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能直接反映意义(思想,真理),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声音的代替。2 瓦解二元对立。德里达则认为,对立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不仅如此,对立项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3 发明延异概念----即延迟和差异。关于延异,德里达有个生动比喻,说它就像一把扎束的花,其中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花枝和不同的词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开去。与此同时,每一枝花又与其它花枝或意义紧密联系,形成一种交错结构。” 4关于“替补”-----所谓替补,实质上是一连串无休止的语言代替5关于“互文性”---互文性观念:一篇作品既不属于某一个作家也不属于某个时代,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迹。互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文。 耶鲁解构学派------它通常指热衷于解构批评的四位教授,分别是德·曼、哈特曼、米勒和布鲁姆。德曼在《阅读的寓言》中指出,修辞并不是雄辩和劝说的点缀,它也不是文本中可有可无的成分。实际上,修辞是语言本身特有的,必不可少的本质。它的特性,就在于怀疑,拒绝并否认外在真理的存在。米勒的解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具体小说的阅读分析中。他认为“所有的语词都是隐语。它们不断延迟,差异并区别于其它词语。每一个词语都指向相互替换的词语链条中另一个词语,无源无根”。米勒的解构主义策略,就是仔细挑选某些重复出现的关键修辞、概念或文章主旨,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况下重复出现时所释放出来的破坏性力量,从而瓦解文本所以来的等级秩序与权威经典,暴露它对边缘思想和“非法”传统的压抑。布鲁姆从俄狄浦斯情节的角度大胆提出对前人作品的“误读”概念。 二十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西马的关键词: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法兰克福学派又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其名称起源于德国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主要代表有本杰明(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本雅明论现代艺术:1 现代艺术生产力:现代艺术世俗化的革命力量。(前期的观点) 2现代艺术:反讽的乌托邦(后期的观点) 阿多尔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一 艺术进入了它的没落时代: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二否定的艺术与艺术的否定: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 马尔库塞对艺术的认识:艺术的特质----应当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而这个审美形式不仅指语言更重要的是指整个艺术作品。 艺术的职能-----维护、高扬和解放人的主体性。 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他认为人性的异化是交往异化的结果,而交往异化又源于金钱和权利等对人的生活的介入和扩张,使人际间没有良好的间性,从而导致扭曲、强制的“伪交往”即异化的交往。克服这种异化交往,只能依靠舆论结构的改善和理想的话语环境的建立。文化公共领域的崩溃集中体现为:公众分裂为没有公共批判意识的少数专家和公共接受的大众。于是公众丧失了其独特的交往方式。 二十二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理论: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建立一种新型的研究文学的方法,实现了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转向。接受理论的思想资源中不仅有阐释学,还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 海德格尔与现象阐释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本体论中提出主体先行结构:“先有”“先见”“先行掌握”。 先有:主体在阐释之前已先有的理解。先见:主体可以见到的,主体对于不在“先见”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先行掌握:主体阐释前已经具有的将在阐释活动中使用的概念、范畴。 珈达默尔:阐释的历史性成为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阐释——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伽达默尔认为,“成见”不过是一种“前见”,或海德格尔的“先行结构”,这种前见和先行结构对理解并不是消极的,它是理解得以可能的首要条件。 两种前见-------伽达默尔区分了使得本真理解得以可能的“真前见”(不是来自功利性的现实关系,而是来自一种整体的历史传统)和导致误解的“伪前见”(某种现实关系中受各种功利目的和主观兴趣影响而形成的前见) 两种视界-------个人视界(由阐释者者自身“成见”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历史视界(文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所做的一系列阐释)。 赫施:赫施的理论主要研究解释的有效性,针对现代阐释学,反对伽达默尔关于文本意义的历史和理解的相对性观点。必须确立作者本意的权威性,只有作者本意才是衡量理解的真确性的唯一标准。意思和意义------“意思”指包含在文本中的作者原意,“意义”是在对意思的历史性阐释中发生的新意。意思是恒定不变的,意义则变化不定。 读者反应批评:“读者反应批评”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它包括60年代以来的现象学意识批评、阐释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也被用来专指受德国接受理论影响的英美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达到高潮。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姚斯、伊赛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 姚斯:认为文学作品从
本文档为【西方文论宝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84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4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19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