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传播学思潮

西方传播学思潮

举报
开通vip

西方传播学思潮null西方传播学思潮西方传播学思潮胡翼青主要参考书目主要参考书目教材: 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主要参考书: 1、马特拉夫妇.《传播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 3、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E·M·...

西方传播学思潮
null西方传播学思潮西方传播学思潮胡翼青主要参考书目主要参考书目教材: 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主要参考书: 1、马特拉夫妇.《传播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 3、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麦格雷:《大众传播模式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绪论绪论一、什么是传播和传播学 二、传播学何以可能:传播学的发轫 三、传播研究范式与流派一、什么是传播和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和传播学1、传播的不同界说1、传播的不同界说仪式说 这一内涵由美国学者杜威提出, 由凯瑞所发展。 传播是一个符号程序,现实在这个程序中被创造、被维持、被修复、被改变。——凯瑞1、传播的不同界说1、传播的不同界说1、传播的不同界说传递说 源出于欧洲古典社会科学学者,经杜威、帕克等人的发展传播到美国,并成为今天媒介环境学与技术史学者所倡导的传播概念。 传播被看作一种信息传递的技术。1、传播的不同界说1、传播的不同界说控制说 传播是通过信息传递来控制信息接受对象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行为。这种视角代表着美国传播理论与欧洲传播理论绝大多数学者的意见。 某个人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霍夫兰 1、传播的不同界说2、传播学及其学科性质2、传播学及其学科性质 传播学的属概念: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一类采用自然科学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的科学部类。 唯实论的社会科学 唯实论的世界观: 反伦理;反个体主义2、传播学及其学科性质2、传播学及其学科性质边缘学科 传播学已经成为一门地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传播研究这一领域与其说是一门有名有实的学科,还不如说是各路学者来去匆匆的一个集会场所。2、传播学及其学科性质2、传播学及其学科性质种差: 传播学与新闻学 二、传播学何以可能二、传播学何以可能1、传播学发轫的社会原因1、传播学发轫的社会原因工业化与技术的推动 1844年,美国工程师塞缪尔·莫尔斯实现了异地的电报发送; 1866年,出现了每小时印四面7000份的轮转印刷机; 1876年,美国工程师A·G·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试验无线电通讯技术获得成功;而在同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试验; 1906年,美国科学家李·D·福雷斯特发明了电子二级管,使广播电视收视工具的发明成为可能; 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在美国匹兹堡播音;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家电视台。 其他重要的社会原因其他重要的社会原因城市化的推动 大众社会的形成与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 闲暇与流行的产生 社会上层的推动 战争与宣传 舆论控制与政府统治2、传播学发韧的学术原因2、传播学发韧的学术原因 经过19世纪一个世纪的酝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哲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学等具有代表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诞生了一系列日后传播学可以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传播学的直接来源传播学的直接来源行为科学群的出现 “三论”的兴起 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三、传播研究范式与流派三、传播研究范式与流派1、本课涉及的西方传播思潮1、本课涉及的西方传播思潮1、直接源头:芝加哥学派 2、美国经验学派 3、法兰克福学派 4、媒介环境学 5、传播政治经济学 6、文化研究 7、后现代传播思潮2、传播思潮的范式属性2、传播思潮的范式属性范式是指一整套研究的视角和路径;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1)三分法 依据:表层结构的不同 可分为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技术主义三种范式 (2)四分法 依据:深层结构中意识形态的不同 可分为商业主义研究、保守主义研究、精英主义研究和自由主义研究(1)经验主义范式(1)经验主义范式前提:理性主义、科学主义 核心:效果研究 方法:实证主义 视角:个体主义 意识形态:保守主义 代表学派:芝加哥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等 (2)批判主义范式(2)批判主义范式前提:批判主义 核心: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方法:哲学批判、理论思辨 视角:整体主义 意识形态立场:激进主义、精英主义 代表性不派: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学、文化研究、后现代等(3)技术主义范式(3)技术主义范式前提:唯技术主义 核心:传媒技术 方法:直觉、理论思辨 视角:整体主义 意识形态立场:自由主义 代表性学派:媒介环境学第一章 芝加哥学派第一章 芝加哥学派一、芝加哥学派的先驱 二、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与衰落 三、芝加哥学派的范式特征 四、芝加哥学派的当代延伸一、芝加哥学派的先驱一、芝加哥学派的先驱1、以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 其中包括皮尔士的符号学,詹姆斯的心理学、杜威的民主理论以及库利的技术社会学观点。一、芝加哥学派的先驱一、芝加哥学派的先驱2、以齐美尔、塔德为首的欧洲经典社会学中的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互动学说与城市社会学 塔德的群体心理学和舆论学二、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与衰落二、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与衰落1、芝加哥大学的兴起与社会学系的建立(1890-1892) 2、极盛时期的芝加哥学派及其重要成员(1915-1935) 两代学术巨擘:托马斯、帕克 3、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及其原因的考证 二、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与衰落二、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与衰落4、与传播相关的主要学者 以帕克和米德为核心,团结了包括伯吉斯、布鲁默等一批芝加哥社会学的精英,并进一步影响了戈夫曼、拉斯韦尔等芝加哥学派后辈学者。三、芝加哥学派范式特征三、芝加哥学派范式特征1、建构主义的思想基础 符号互动论的世界观:个案 2、经验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并重,理论与方法的并重 3、宏大的研究视角:大众社会、社会转型、民主、大众文化 4、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取向 5、理想主义的态度三、芝加哥学派的范式特征三、芝加哥学派的范式特征6、对芝加哥学派的批判 宏大框架中碎片化的理论 粗糙的方法 研究的浅尝辄止 四、芝加哥学派的当代延伸四、芝加哥学派的当代延伸 激发了结构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并推动该范式于1970年前后的革命,并由此催生了后实证主义传播学。 孕育了技术主义,并推动该范式在1980年代后的范式革命。 哺育了当代的大众传播互动理论、文化研究与媒介生态学 四、芝加哥学派的当代延伸四、芝加哥学派的当代延伸 芝加哥学派的思想特征与当代及未来传播学科的启示: 整合 主体性 学术化 创新第二章 经验主义范式的成型第二章 经验主义范式的成型一、经验主义范式的基础与发展 二、经验主义范式的奠基人 三、经验主义范式的理论框架 四、经验主义范式的主流化与转型 一、经验主义范式的基础与发展一、经验主义范式的基础与发展1、该范式的思想基础 逻辑实证主义 社会学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2、该范式的社会基础 战争与冷战;意识形态的转换一、经验主义范式的基础与发展一、经验主义范式的基础与发展3、从芝加哥学派到哥伦比亚学派 范式的更迭:芝加哥学派的没落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兴起; 李普曼的贡献; 分歧与继承—— 经验/实证;定性/定量;共享/控制;本质/工具;人本主义/媒介中心主义;结构/过程;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二、经验传播学的奠基者二、经验传播学的奠基者 拉斯韦尔的贡献 “五W”模式 传播的三大功能 内容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法 宣传的效果研究二、经验传播学的奠基者二、经验传播学的奠基者 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 二级传播理论 传播学的负面功能 传播学的工具制造者 霍夫兰的贡献 有限效果论 实验心理学方法二、经验传播学的奠基者二、经验传播学的奠基者勒温的贡献 把关人理论的提出。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施拉姆的贡献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在传播学各个领域都有建树。 将传播学变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1、传播者研究 宏观研究 报刊的四种理论 集权主义 自由主义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null微观研究 把关人研究的传统 怀特的研究 吉伯尔与布里德的研究(侧重社会网络) 包括把关人的社会阶层与价值取向 麦克内利与巴斯的研究(侧重过程) 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2、受众研究 受众被动论 受众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 受众主体论 网络传播对受众研究的影响 媒介素养的理论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3、效果研究 早期强效果论 万能效果论 杜威等人的观点;李普曼的观点 魔弹论 有限效果论 霍夫兰的研究 二级传播理论null晚期强效果论 沉默的螺旋 议程设置 使用满足理论 知识沟理论 涵化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 网络效果理论的变迁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4、发展传播学 经验主义发展传播理论 (1)社会学家的观点 发展社会学的几个阶段: 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null勒纳的观点 传播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 农村经济走向城市经济 文盲社会走向信息社会 专制政体走向民主政体 英格尔斯的观点 人的现代化的观点 大众传媒在形成人的现代性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力量 人的媒体接触与现代性呈正相关关系。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三、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2)传播学家的观点 施拉姆的观点 传媒改变的人的观念 传媒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 罗杰斯的观点 创新扩散理论 知晓、劝服、决策和证实 传媒有助于知晓对经验发展传播学的反思对经验发展传播学的反思现代化是否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 现代化是否是指日可待的过程 传媒是否总是扮演正面的角色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二战后,经验主义迅速成为美国社会科学的主流 从表面看,以自然科学的视角解决社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被看作是最科学的方法。 然而,分析其深层原因,与权力的需要有极其重要的关联。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科学主义视角的突出优长 充实了经验主义的理论框架,造就了一套在当时很具说服力的研究方法。 为传播学注入了科学主义的理性精神。 为控制话语与传播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模式化的经验传 播学研究开始暴露出了突出的问题,这一 问题尤其体现在研究框架之上: 无视传播制度对传播的影响 无视传播者与受众的动机、价值观 将传播视为单向的行为 使传播学无法形成一种核心的理论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而科学主义方法本身也遭到质疑: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 是否存在真正的心理活动 是否能做到精确 是否可以简化 是否可以价值中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传播学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缺陷 将人看作工具而无视主体性的存在 将人看作一成不变的研究物 将人看作是相似的物体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验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定量研究遇到了一系列的指责,经验主义的范式转向悄然发生。许多受经验主义培养的学者也开始反思范式的缺陷,如美国传播学家伯洛认为:“和我的许多同事一样,我根本不理解我所相信的基本假设和理论结果,也把握不了我从中受教育的研究传统的有限的繁殖力。我不认为作为线性因果决定论之基础的那些假设可以说明传播事件的主要问题。”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转型的具体表现: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转向芝加哥学派的建构主义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更多地关注起质的研究的意义 更强调传播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复归人 “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 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四、经验主义的主流化与转型在后实证主义的大旗下,将积极的受众理论、有限效果研究与人际传播研究结合起来。要求消除目前这种无谓的分裂状态并为传播学的科学研究提供核心哲学。 但这种观点还是将多数文化研究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排除出去了。所以这一革命注定是不成功的。第三章 批判主义范式第三章 批判主义范式一、批判主义的发端 二、批判主义范式的诸多思潮 三、批判主义的方法论 四、批判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融合1、批判主义的哲学先驱1、批判主义的哲学先驱康德以降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 运用价值观进行判断,对人类的反思 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发展了一种新哲学……(该哲学)存在着一种从以前法国和英国哲学家们身上见不到的学究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思 存在主义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这种批判的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有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必须让人类看到他的行为与其结果间的联系,看到他的特殊存在和一般社会生活间的联系,看到他的日常谋划与他所承认的伟大思想间的联系。2、传播学批判主义的发端2、传播学批判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宣传的研究。 定型于与经验主义的碰撞 起因:二战前法兰克福学派的地理转移 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先后迁至日内瓦、巴黎和美国3、批判主义发生发展的两个阶段3、批判主义发生发展的两个阶段萌芽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 主要学派:法兰克福学派 意识形态学派 这些学派观点较为激进,不但与经验主义相抵牾,而且与后期的批判学派尖锐对立繁荣期繁荣期时间:20世纪70年代至今 代表性流派:文化研究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等理论广泛介入传播学的研究 4、批判主义经验主义之争4、批判主义经验主义之争批判主义认为经验主义是一种行政研究,带有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色彩 批判主义认为传播学的终极指向是人与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如何提高传播效果 批判主义认为经验主义的研究没有将人放在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之上 批判主义指责经验主义规避复杂的价值现象经验主义的反击经验主义的反击经验主义认为批判主义长于破坏,而不长于建构 经验主义指责批判主义对于传播的态度过于精英主义,悲观主义,甚至有夸张的技术决定论倾向 经验主义认为批判主义的价值介入理论失去了对事物评判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二、批判主义范式的诸多思潮二、批判主义范式的诸多思潮1、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主义的开山流派,成立于1923年 第一代霍克海默与阿多诺 第二代马尔库塞 第三代哈贝马斯主要视点主要视点资本控制着国家、媒介、教育和意识形态,并利用它们达到扩大利润、维持社会控制的目的。媒介成为了国家的话筒。 媒介将每一个体纳入了资本主义体系,提供了效率、人格、意志、愿望和冒险等方面的完整训练,消灭了思想的丰富性和人的多样性,导致了思想与行为的单面性。 媒介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人的意识被融入了社会的意识,人们失去了自由思想的能力。个体的终结。主要视点主要视点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不过是工业社会的快感文化。大众文化是程序化的创作,与艺术完全不同,因此大众文化使人丧失对艺术的理解力 阿多诺:大众传媒完全资本化与商品化,炮制大量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的文化产品;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被混淆;是一场骗局,用虚假快乐骗走了从事更有价值活动的潜能。 本雅明:大众文化具有民主潜力和参与潜力 他们的观点代表了悲观与乐观的两个极端主要视点主要视点公共领域及其转型 公共性:现代政治制度的组织原则与民主原则 资本主义公共领域是由传媒支配的:“由大众媒体编造和传播的整合文化” 传媒角色的转变(自身权力、被控制的权力)导致了公共领域的终结2、意识形态学派2、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 政治霸权与文化霸权 通过争夺文化霸权才能获得革命的成功 有机知识分子要通过传媒这一场域消解文化霸权阿尔都塞的传媒理论阿尔都塞的传媒理论强制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结构的统一性和结构要素的多元性 阶级斗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掌握3、政治经济学派3、政治经济学派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 代表人物: 英国:莱斯特学派 格雷厄姆·默多克与戈尔丁 美国:赫伯特·席勒 乔姆斯基 加拿大:达拉斯·斯密斯核心观点核心观点经济的话语 商品生产的逻辑如何制约传媒的制作 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影响巨大 政治的话语 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生产和分配商品的商业制度、商业结构以及规范这个过程的政府机关上。 经济的话语经济的话语 媒体内容、受众和传播劳动的商品化 传媒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传媒建构受众,企业向传媒支付资金获得受众 传媒的产业结构 垄断与自由莱斯特学派的观点莱斯特学派的观点研究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没有解决大众传媒的问题,没有意识到大众传媒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及带来这种利益的社会制度。大众传媒使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成为必然。 现代传媒的股份制剥夺了从业人员的相对独立的操作权。莱斯特学派的观点莱斯特学派的观点对传播内容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告商,因为媒体以营利为目的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 传媒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赫伯特·席勒的观点赫伯特·席勒的观点媒体具有集中的趋势,媒体的垄断导致越来越容易的思想控制。第四权力成为一种幻想 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想 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中,传媒为资本的控制提供了支持,建立起了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乔姆斯基的观点乔姆斯基的观点传媒边缘化异见并允许政府与主流利益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从而消灭了多数市民的声音 选择有购买力的受众作为诉求对象。 媒体依赖政府提供的信息、许可证,政府通过减少媒体成本的方式让他们的声音进入媒体,通过增加成本的方式扼制反对的声音。4、文化学派4、文化学派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80年代以来成为批判学派的主流。 代表人物:伯明翰学派 第一代——威廉斯 第二代——斯图亚特·霍尔威廉斯的主要观点威廉斯的主要观点文化可以界定为三种不同的层次: 高雅的文学艺术 教养与文明 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 反对将大众文化视为低层次的文化(文化民粹主义) 技术控制不了传媒与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传送还是接受与反应霍尔的主要观点霍尔的主要观点主张将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内容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认为所指和能指的不确定性是受众主动性的前提条件,但反对阿尔都塞的结构决定论 社会中既有意识形态的统治,又有人自身的能动性。霸权的存在表明,传播虽然偏袒统治阶级,但也会给反思与斗争留有空间。意义的生产意义的生产媒体生存于共识的框架下 受众具有三种解码方式: 主导—霸权式 协调式 反抗式 大众文化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弱者战术,不被统治力量打败就是成功5、女权主义传媒批评5、女权主义传媒批评女权主义 较为激进 集中于政治的领域 女性主义 相对比较客观 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研究结论主要研究结论女性形象在传媒产品中被定位为被动的、顺从的、享乐型的、被观赏的、被情感支配的性别角色。她的活动依赖于男性的社会范围中,通常限制在家庭。而男性形象则被塑造为具有男子汉气慨的,主动的、能予人以安全感的、有决策能力的、权威性的、理智型的性别角色。他成功地扮演多种重要角色。主要研究结论主要研究结论大众传媒的“象征性歼灭” 大众传媒暗示着传统文化中的不平等关系,并潜移默化地使之合法化。 电影将女性置于制度的边缘 比如在好莱坞的大片中,男性通常是观看主体,而女性则通常是被观看的客体。主要研究结论主要研究结论电视与可能存在的女性主义革命 电视没有电影那样的空间建构。 电视是一种碎片化的媒体,可以塑造多变的流动的人物形象,从而对父权社会的女性形象认同提出挑战6、后现代主义传媒批判6、后现代主义传媒批判兴起于当代的法国 代表人物:福柯、德里达、利奥塔、波德里亚、布迪厄、罗兰·巴尔特等 强调传统理论的解构、去中心化与碎片化、价值多元化、意义的不确定性 从关注宏观权力转向关注微观权力null主要观点主要观点消费社会与传媒 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心已经移到物和消费上,而这种物的观念只是一种符码——标志社会身份和地位。幸福就是占有更多的物。 创造着物的意识形态的正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使物更多地体现的不是其真实价值,而是其符号价值。主要观点主要观点由于符号价值主宰一切,世界因此变成了一个仿真的世界,大量的类像喷涌而出,抹去了一切界限,形成了内爆与外爆时代的来临。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全景监狱 数据库的世界就像是一个权力监视系统,对社会全体成员实施持续的、全方位的和隐藏的控制。 知识就是权力第三章 技术主义范式的兴起第三章 技术主义范式的兴起第一节 技术主义范式的理论沿革 第二节 技术主义范式的二元结构 第三节 技术主义范式批判第一节 技术主义范式的理论沿革第一节 技术主义范式的理论沿革一、媒介技术主义范式的先驱 源于哲学的技术决定论思想 哲学的技术决定论思想在20世纪初时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当时人们还没有注意传媒的技术力量,只是讨论了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力量。但这是媒介决定论的思想基础。一、媒介技术主义范式的先驱一、媒介技术主义范式的先驱媒介决定论的先驱:美国的芝加哥学派 杜威的传媒与社会有机体理论 帕克:传媒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库利:传媒能将人们从时间和空间,粗暴与压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二、芝加哥学派的延伸二、芝加哥学派的延伸伊尼斯的出现避免了芝加哥学派的湮灭。 第一位重要的媒介决定论者 伊尼斯的主要观点: 在政治的组织和实施中,传播 占有关键的一席。建立在不同 传播手段基础上权威,是帝国 和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 伊尼斯的主要观点伊尼斯的主要观点传媒的偏向 时间的偏向:笨重而耐久,不适宜运输的媒体 空间的偏向:方便在横向空间中广泛传播,但不能保持多久的媒体 传媒的偏向决定了文明的偏向 时间偏向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帝国;空间偏向有助于扩张与国家的管理,并建立庞大的帝国。伊尼斯的主要观点伊尼斯的主要观点媒介的不同偏向需要平衡 过于倚重某种偏向,可能导致社会和文明的破坏。 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 前者鲜活,代代相传,具有时间偏向 后者具有空间偏向,但容易使组织僵化三、技术主义的巨擘三、技术主义的巨擘麦克卢汉 20世纪最具神秘色彩的思想家 他对媒介的界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从表面看,“媒介”这个曾经主要是艺术家、细菌学家和大众传播专家才使用的词竟然风靡一时,说不定是因为他的缘故。麦克卢汉简介麦克卢汉简介1911年生于加拿大 亚薄塔省爱德蒙顿 市,早年求学于曼 尼托巴大学,1943 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 英语 关于好奇心的名言警句英语高中英语词汇下载高中英语词汇 下载英语衡水体下载小学英语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题 文学博士学位,后在北美的多所大学教授英美文学。任多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所所长至去世。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的延伸;电视是中枢神经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 媒介的形式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 内容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损害了我们对媒介的理解。媒介本身会引发社会的变化。麦克卢汉的观点麦克卢汉的观点地球村 电力使这个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冷媒介与热媒介 冷媒介:低清晰度,需要深度卷入的媒体 如电话、电视、手稿等 热媒介:高清晰度,无需想象,如电影、广播等。四、对麦克卢汉的发展四、对麦克卢汉的发展梅罗维茨:承前启后者 试图回答传媒技术为何及如何导致社会结构或社会行为的根本性转变 主要观点 将麦克卢汉与伊尼斯的观点与戈夫曼的观点联系在一起。 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指出情境是由传媒和信息构成的,未必是物质环境。 电子传媒的出现使前台与后台之间出现了中台。新的情境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人的行为。 第二节 技术主义的二元结构第二节 技术主义的二元结构所有关于传媒技术的技术主义理论,都可以被划分成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两个极端的阵营。两种观点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它们都认为技术是一个自发展的独立系统,技术决定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都忽略了人的主体性作用。 一、乐观主义者的观点一、乐观主义者的观点从政治上讲,这一派观点极力主张,传媒能够分散权力,使社会走向民主甚至是世界大同。 比如网络能把政府行为置于民众的直接监督之下,使政府的行为更加透明。 比如网络能够改变目前的代议制民主而走向全民参与一、乐观主义者的观点一、乐观主义者的观点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的知识差距、贫富差距甚至是阶级地位上的差距都将不复存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也不复存在。 另外,远程教育所带来的将是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强有力的沟通会大大减少社会问题,社会风气将变得更加美好一、乐观主义的观点一、乐观主义的观点从生活层面来看,远程教育、购物,虚拟银行等技术的出现,能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自由。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人们有更多的闲暇。人类可以真正得到全面的解放。二、悲观主义的观点二、悲观主义的观点从政治上讲,传媒不可能成为民主的工具,相反在别有用心的政治家手中,传媒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和独裁的工具。受众越来越任人宰割。 以网络为例,它使国家安全遭到破坏。它把民主变成了放任,从而使民主走向无政府主义。二、悲观主义的观点二、悲观主义的观点从社会的层面来看,网络越是发展,人的知识差距、贫富差距和阶级地位上的差距就越是明显。 而网络所带来的道德沦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黄毒和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二、悲观主义的观点二、悲观主义的观点从生活层面来看,远距离办公、网上购物和远程教育等先进的技术只会给人带来一种新的异化。人不但不能获得全面发展或者是自由,而且还有可能变得更不自由。第三节 技术主义范式批判第三节 技术主义范式批判一、对技术主义范式的反驳 1、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 2、受众地位的问题 3、效果研究的问题 二、软技术决定论的兴起 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 二、软技术决定论的兴起二、软技术决定论的兴起主要视点: 三十年原则 人性的回归 符合人性的媒介才能真正存活下来 人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第四章 学科危机与新范式第四章 学科危机与新范式第一节 学科危机的诸多表现 第二节 新范式的成型 第三节 信息人假说第一节 学科危机的诸多表现第一节 学科危机的诸多表现一、传播学研究的繁荣期与困顿期 1、繁荣期 传播学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学科创立以来,迅速进入了繁荣的时代。究其原因,边缘性的学科地位有助于传播学汲取较为成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营养,从而走向迅速的繁荣。一、传播学研究的繁荣期与困顿期一、传播学研究的繁荣期与困顿期2、困顿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播学取得了空前的进展,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困顿的前兆已经出现。传播学的奠基者们纷纷离开了这个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本身的建树乏善可陈。20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理论突破,传播学的研究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滞步不前的状态。二、传播学理论的危机二、传播学理论的危机一、缺乏系统性 学科系统性的先决条件:一个中心理论,可以围绕它形成系统的理论。如经济人、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然而传播学的发展并没有形成过任何的理论核心。这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系统性一、缺乏系统性 经验主义体系性的欠缺 批判学派的自相矛盾 技术主义的只言片语。 由于缺乏系统性,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合法性依然受到广泛的怀疑。 二、缺乏理论创新二、缺乏理论创新经验主义范式常以其方法的创新来带动理论创新,自行为科学方法论遭到驳斥以来,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停顿使经验主义传播学无法在理论上取得突破。 批判主义范式的发展完全依靠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的演进,当这些理论相对不太活跃时,批判主义范式的理论创新也显得后劲不足。二、缺乏理论创新二、缺乏理论创新技术主义的话题常常是老生常谈,很少真正具有启发意义。对于麦克卢汉的超越相当有限。 由此可见传播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的优点和缺点。其缺点在于很少能产生原生于该学科的理论。三、理论严重失效三、理论严重失效对于人的一成不变的认识导致许多传播学理论的失效。人的信息素养的变化并没有被传播学看作是传播发展的历史动力,相反传播学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了传播的技术和传播的效果上。没有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理论的失效便成为一种必然。 网络的出现加速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四、缺乏危机感四、缺乏危机感五十年代的危机感带来了传播学在六十年代的繁荣 然而今天,多数学者仍然对传播学研究沾沾自喜,缺乏对于学科系统性和学科边界的认真反思。第二节 新范式的成型第二节 新范式的成型一、面对挑战的努力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学派和实证主义的融合 3、软技术决定论 三种新趋势证明其视角开始转向了主体性的人。 二、人本主义范式的雏形二、人本主义范式的雏形1、核心理念: 认为人是自愿的,传播学应研究人的信息属性。 2、科学观: 复杂性科学的科学观,是一种注重整体的综合性范式 3、方法论: 多元方法论:打破方法的对垒。第三节 信息人第三节 信息人信息人概念提出的缘起 静态的信息人概念 动态的信息人概念 信息人给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本文档为【西方传播学思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706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53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19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