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水浒传》“四大奸臣”看北宋的中央官制

从《水浒传》“四大奸臣”看北宋的中央官制

举报
开通vip

从《水浒传》“四大奸臣”看北宋的中央官制摘要:《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以“四大奸臣”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曾作为北宋文官武将的一分子而存在,小说中出现的官号更是数不胜数,有些名称类似,实则千差万别。这也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强化,官僚机构庞大,官吏人数众多的特点。因此北宋时期中央官制的建立与演变,实际上反映了北宋不同于以往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水浒传》中“四大奸臣”的官制进行考证,总结其形成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北宋历史。 关键词:小说《水浒传》四...

从《水浒传》“四大奸臣”看北宋的中央官制
摘要:《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以“四大奸臣”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曾作为北宋文官武将的一分子而存在,小说中出现的官号更是数不胜数,有些名称类似,实则千差万别。这也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强化,官僚机构庞大,官吏人数众多的特点。因此北宋时期中央官制的建立与演变,实际上反映了北宋不同于以往朝代的中央集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水浒传》中“四大奸臣”的官制进行考证,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其形成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北宋历史。 关键词:小说《水浒传》四大奸臣北宋中央官制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全称《忠义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徽宗时期,当时朝中奸臣当道,社会动荡。宋江、林冲,杨志等许多好汉虽想为朝廷效力,无奈官逼民反,只能落草为寇。皇帝昏聩固然是造成政府暗弱的一方面原因,但更多是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问题。 和其他朝代相比,北宋的政治制度是相当复杂的。从地域上来讲,北宋政权虽然建立,但当时在南方和北方,还存在着南唐、吴越、漳泉、南汉、后蜀、北汉等八九个割据政权。在北宋内部还有不少节度使,他们割据一方,既有土地,又有人民、甲兵和财赋。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和防止割据势力的再起,统治者制订出一整套以集中政权、财权、兵权等制度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二府制” 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两个机构。“中书门下”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又称“政事堂”,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平时简称“中书”。北宋初年,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宋太祖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就曾任参知政事,《水浒传》第一回亦提到。所以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这时,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消,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北宋徽宗时期,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并自称“太师”,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蔡京在任上大肆贪污,搜刮民脂民膏。《宋史·奸臣传二》记载:“京既贵而贪益甚,已受仆射奉,复创取司空寄禄钱,如粟、豆、柴薪与傔从粮赐如故,时皆折支,亦悉从真给,但入熟状奏行,帝不知也。”蔡京权势最盛时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但这种称号只是权臣耍弄权术的一种伎俩,并非宋朝常制。 枢密院产生于唐朝,分为左、右内枢密使,向由宦官担任。唐朝后期的枢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之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把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杀掉,改用文士为枢密使;同时使枢密使由全面掌权改变为专管军事。宋代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 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通考·职官考四》记载: 唐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 事,副使佐之。 枢密院长官的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署)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专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但是北宋的枢密使与中书的关系极不正常。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录·后录》谈道:“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明确指出这种互相牵制所造成的殆误军国大政的弊端。 《水浒传》中另一位奸臣童贯出身宦官,《宋史·宦官列传三》说:“(童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从外表上看童贯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可能和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有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童贯领枢密院,从此手握重兵,位列三公,因此童贯也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央机构的“二府制”中,宰相主持政事,枢密使掌兵,一旦奸臣当道,国家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制约,权倾朝野蔡京和童贯狼狈为奸,国家必然是一片混乱。 二、高俅与“三衙” 《水浒传》中“四大奸臣”的官职,对高俅和杨戬的描写与史实有一定出入,杨戬在《水浒传》中笔墨最少,为人却最是心狠手辣,宋江、卢俊义便是被他献计鸩死。历史上杨戬也曾在徽宗财政危机时献计,创办了“公田所”,将所有权不明确的土地全部纳为政府所有,用一种变着法子搜刮民间良田的方式来减轻财政危机。《宣和遗事》介绍,徽宗生性风流,和东京名妓李师师勾搭上,据说就是杨戩在中间拉的皮条。杨戬在《宋史》中还专门有列传,据《宋史·宦官列传三》记载: (戬)自崇宁后,日有宠,知入内内侍省。立明堂,铸鼎鼐、起大晟府、龙德宫,皆为提举。政和四年,拜彰化军节度使……历镇安、清海、镇东三镇,由检校少保至太傅……宣和三年,戩死,赠太师、吴国公。 宋廷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所封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杨戬受封的三镇节度使更多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礼遇优厚。后官至太傅,位列三公之一,正一品位。《水浒传》前期杨戬没有出现,在徽宗朝晚年梁山泊势力鼎盛时期,宦官杨戬才粉墨登场,官拜太尉兼枢密院副使,《宋史》中并无此记载。 《水浒传》对高俅的描写最多,刻画也最深刻。其勾结奸佞,培植党羽,组织军队多次进剿梁山,梁山招安后还设计陷害宋江等人。《水浒传》第二回,徽宗抬举高俅做殿帅府太尉,掌控国家正规军禁军,80万禁军教头王进、林冲都是他的下属,身为制使的杨志也是他的部下,而且高俅能节制10个节度使征讨梁山,似乎高俅的殿帅府是实际掌控统兵权的。但宋史中并无殿帅府这一建制,当然也不存在殿帅府太尉一职了。宋代“太尉”乃是宋代对武将和统兵文官的尊称。 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宋史》中没有高俅传记。王明清的《挥麈后录·卷七》记载: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值王在园中蹴踘,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逾月,王登宝位。上俊宠之,……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镇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 史上高俅的官职应该是三衙中的殿前司的都指挥使。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三衙是指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五代后梁开始设置侍卫亲军,后晋时成为皇帝亲兵的总称。后周另设殿前司,扩充其军力,形成与侍卫亲军司对峙的“两司”。北宋初期,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形成三衙,互不统属。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作为三衙统 兵官。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侍卫马、步军司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实行以文制武。“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三衙又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兵变。 杨志在东京做过殿司制使官,制使在宋代是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级别要高于林冲。书中写道:杨志丢失了花石纲之后,挑了一担钱物,想带回东京去枢密院打点关系。事实上三衙和枢密院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杨志作为三衙系统的军官,是高俅的手下,枢密院无任命权。《水浒传》中丑郡马宣赞任衙门防御使保义,归侍卫步军司统领。 施耐庵在书中虽然改了高俅的官号,权力却没有变,羞辱王进,诬陷林冲,逼走杨志,三人皆因为受高俅管制这才忍气吞声。四大奸臣沆瀣一气,把持朝政,成为大宋王朝的一种悲哀,这种怪异现象是北宋末年朝纲腐败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三司与三省六部 在《水浒传》中,“三省六部”的官员几乎没有被提到,这也反映出三省六部在宋朝时期逐渐被边缘化的事实。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三省包括门下省(又称“左省”)、中书省(又称“右省”)、尚书省(又称“都省”),门下省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实际上有名无职,另外又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另外又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尚书省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但从不委任,实际上另派诸司三品以上者获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神宗改革官制后,门下省专司审议,中书省专司取旨出令,尚书省总辖六部。但自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本省的职事有关了。 北宋设立的三司使是“三省六部”职权遭到削弱的重要原因。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宋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都三使。真宗时,又罢三使,重设三司使一员,另设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宋史·职官志》的记载:“盐铁司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度支司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户部司掌天下户口、赋税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 三司制度的设立最初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财权,但严重分化了户部和工部的职能。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户部几乎无所职掌,委派“判户部事”一员,接受各地土贡,至时陈列于殿廷。工部宋初仅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由于枢密院的设立,兵部只委任“判兵部事”一员,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审官院代行吏部考校京朝官的职权,太常礼院和礼仪院代行礼部的礼仪之权,审刑院代行刑部复审大理寺所定案牍之事。六部接近闲置,机构过分臃肿,行政极为效率低下。直到元丰改制撤销三司制度,六部各设尚书和侍郎,主管本部事务,六部职能才趋于正常。但北宋的三省六部官员始终不在政治权利的中心位置。 四、结语 《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内容包罗万象。生活在明朝的施耐庵创作一部以宋朝为历史背景的作品,其中有些官职出现错误再所难免,这并不能磨灭《水浒传》在史学上贡献, 从文学作品中看历史,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宋朝官职制度的几大特点:中央集权、重文轻武,职权分散,内重外轻,在《水浒传》中体现得很明显。如果不对北宋的中央官制有所了解,就很难真正了解水浒文化。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必须从多种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让文学名著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本文档为【从《水浒传》“四大奸臣”看北宋的中央官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9-01-16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