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举报
开通vip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乾嘉学者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群体,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超古迈今的成就。乾嘉学者以学术研究为职志,主张以艺为末,以道为本,对于书法一艺表示不屑。文章考察了凌延堪等乾嘉学者对于书法的态度,以期揭示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学者学术视野中的地位。 关键词:乾嘉学者;学术;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138...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论乾嘉学者的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 乾嘉学者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群体,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超古迈今的成就。乾嘉学者以学术研究为职志,主张以艺为末,以道为本,对于书法一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不屑。文章考察了凌延堪等乾嘉学者对于书法的态度,以期揭示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学者学术视野中的地位。 关键词:乾嘉学者;学术;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138-04 什么是书法?它在中国文化中处于什么位置?对此,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今天,有些人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提出书法是“最高艺术”,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有些人认为书法应该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书法”,但我国古代学者对于书法却不像今人这么热情高涨。他们都致力于学术研究,书法在他们眼里,至多是一种学问之余用以颐养性情的“小道”、“薄技”而已。以凌廷堪为代表的乾嘉学者十分轻视书法,他们对书法这种“点画”之学深表不屑。本文拟借助于第一手文献资料,考察书法在凌廷堪等乾嘉学者学术视野中的地位。 乾嘉学者大多自幼习经。“六经置案廿史陈,吾儒事业本有真”。凌廷堪年轻时,发愤治经,身边有人劝阻他说:“是学甚难,不若诗文之易见长也;是学甚朴,不若诗文之华而悦俗也。”但凌廷堪表示:“吾心别有在,轻轻守经传。”乾嘉学者书斋的命名,也折射出他们的治学旨趣。王昶“有校书之室,日‘郑学斋”,卢文昭的书斋叫“抱经堂”,段玉裁的书斋叫“经韵楼”,凌廷堪的书斋名“校礼堂”,孔广森的书斋叫“仪郑堂”,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斋号,都传达出了一个信息,即乾嘉学者对学术研究的推重。在他们眼里,相对于经史之学的深沉博大,书法实属微不足道。所以,他们尽管本身大多书艺高超,却又大多不以书法为意,表现为轻忽书法,视书法为“小道”、“末技”、“雕虫小技”。他们普遍重“学”而以“艺”为下,不屑谈及“艺”、“技”。有的甚至鄙视“书家”。戴震、凌廷堪、卢文昭、王念孙、章学诚等人,无不如此,而以凌廷堪最为典型。扬雄云:“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刘知几说:“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就这些学者来说,他们致力于经史之学的研究,而以做一个只会写诗文的“文人”为耻,书法更为他们所不屑。 因为潜心于学术研究,所以,上述学者对书法秉持排斥的态度。谈及戴震与师友、弟子的过从,凌廷堪曾这样说,戴震“与读书知条贯者,就其学之浅深高下,或引而友之,或进而教之,循循如不及。非是族也,虽负理学盛名及以诗、古文自雄者,悉挥斥之,未尝少假辞色焉。”由此可见,凡是研究经书的人,不论其学问高下,戴震都愿意和他们接触、交往。学有所成的,戴震引以为友;初涉学问之途的,戴震还主动地无保留地向他们传道授业。而不做学问者,包括耽于诗、文、书、画者,戴震则耻于和他们交往。戴震说过:“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义,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他又说:“以艺为末,以道为本。”戴震在这里明确主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以艺为末”。很显然,与文章、辞章同属于“艺”的书法,当然也是末技。戴震有一副赠送 朋友的对联:“论古姑舒秦以下,游心独在物之初。”在这副对联的下联的左下角,有三行模糊不清的小字:“乾隆壬申岁,戴东原为口口作此联。自以为不能作楷书,遂令口口为书款也。自是之后,即篆书亦绝不肯为。越廿有六年,岁在丁酉,东原卒于京师。又后九年,偶见故人手迹,悲感交并,口口口记之。乙巳正月廿一日。”这段文字尽管多处不能释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从这几行小字中,我们得知,这副对联是戴震二十九岁时写给他的朋友的。江藩说,戴震“生平无嗜好,惟喜读书”。事实的确如此。我们遍阅戴震文集,未见他谈及“书法”;观察戴震交游行状,我们也未见他与擅长于诗、文、书、画而不治学的人有什么交往。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在长期的治学生涯中,戴震对于书法是不屑一顾的。 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小技、小艺当然也有其可取之处,但因担心它会妨碍一个人成就自己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在小道上花费时间。作为戴震的弟子,凌廷堪对戴震可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他对书法的看法,更是典型地代表了乾嘉学者的态度和认识。在《答牛次原孝廉书》中,凌廷堪说:“辱惠书 ,云‘近颇学汉人隶书’,仆窃以为非也。仆向者勉足下留心秦汉以来金石文字者,诚以其有益于考订,由此渐可窥六书之蕴,证经史之疑,非谓之为法帖而执笔以摹之也。古之著录家如欧、赵、洪、薛,皆于金石文字中学古有获,非宝其字画之工整也。此数君者,何尝擅能书之名哉!今夫王者纪功,考工制器,以及庙中之碑,圹中之石,墓前之表,类皆记岁月,书名氏,导扬盛美,传之无穷。后之学者,披深林,探绝壑,穿宿莽,掘荒原,搜之拓之,寻之绎之。其幸而存 者,可以观一代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焉,可以补六经之训故焉,可以辨诸史之信疑焉,可以知小学之迁流焉。所关系者良非浅鲜,故可宝也。汴宋之初,以南唐所藏历代法书汇而刻之,谓之日《淳化阁帖》。法帖之名,由是而起。其中大半伪作,多不可信。嗣是而后,纤儿小夫,各以所购前人手迹,或尺牍数行,或诗歌数简,或真或赝,皆刻之于石,名日汇帖,而执笔以摹之,自称赏鉴家。此抄胥之流,贱者之事,与金石文字两不相涉也。而不学者昧于古今,囿于习俗,遂以汉唐以来碑版,亦强名之为法帖,而执笔以摹之。呜呼!亦可哀已。夫执笔以摹之,非毕生之力不能工,即工矣,亦仅徒隶之所长,伧子之所贵耳。人生精力有限,敝之于此,殊为可惜。赵古则云:‘礼乐射御之习,举扫荡之,所存者惟书耳。书又工乎点画波磔之间,务奇巧,逞姿媚。至于六书,则茫乎其未闻知也。’今之学者,岂不坐此。”写此文时,凌廷堪年仅三十二岁。在凌廷堪看来,“金石文字之可贵者,非为临摹之具也;六经诸史,非徒为词章之助也;商彝周鼎,非以为玩好之美也。古人左图右书,书不易明者,藉图以明之。而后世乃专以工于山川、草木、禽鱼、鸟兽为能事,何其慎哉!”因而,他对那些“以金石文字为法帖而执笔以摹之”且“自称赏鉴家”的人,十分不屑,视之为“纤儿小夫”,“抄胥之流,贱者之事”。在他看来,那些“于六书茫乎其未闻知”,而但求“工乎点画波磔之间,务奇巧,逞姿媚”的人,他们的书法即使再“工”,也不过“徒隶之所长,伧子之所贵”。因为,金石碑版,就是用于考证经史的。当代学人,“留心秦汉以来金石文字者,诚以其有益于考订,由此渐可窥六书之蕴,证经史之疑,非谓之为法帖而执笔以摹之也”。试看欧阳修、赵明诚、洪逋、薛尚功等人,他们关注金石碑版文字,但决不是“宝其字画之工整”;他们于金石碑版研究方面皆有突出的建树,但谁也不是以书法名家的。经史之学乃是根本,学人非终身努力,不能有所成就,倘若耽于“点画”之技,则治学必因此而受到影响。所以,在凌廷堪看来,如果有人用它作为学习书法所取法的对象,那就是本末倒置,这样的人,实在是“夏虫之不可语冰也”。因而,当有人“以书画、辞章„„等相劝勉”时,凌廷堪便以自己“赋质椎鲁”为由予以拒绝。不仅如此,凌廷堪还对别人说:“细数古今真事业,发源多在读书中”,读什么 书?当然是经史之书,因为,“经术为根史佐之,逢原左右真无量”,至于书法,乃是小道、薄技,而“薄技偏长何足尚”!“人生精力有限,敝之于此,殊为可惜”。在凌廷堪看来,学问之事,甚为广博,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单凭区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有所别择去取也是理所当然的。抛开那些无关痛痒的或者妨碍做学问的小道、小技,专心于学术研究,这样才能取得成就。在凌廷堪眼里,书法就属于应当抛弃的小道、小技。由于对书法表示不屑一顾,凌廷堪有时在自己的诗篇里,甚至对那些不务经学研究而专事书法的人采取毫不留情的贬低和漫骂的态度:“道非文不载,文非释难通。字体苟讹误,流传惑愚蒙。《尔雅》及《说文》,力能匡圣功。古者八岁后,即使游其中。自汉逮汴宋,犹未泯遗风。淳熙变小学,六书如枯蓬。洒扫与应对,小子皆盲聋。赖有汉碑碣,尚足辨异同。陋彼灶下养,但赏笔画工。”“灶下养”,乃是古旧奴仆制度下人们对庖人厨工的蔑称。把那些“但赏笔画工”的人,比作浅陋的“灶下养”,今人看来,这种态度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但却显示出当时的学者对“书法”和“书家”的明确态度。 袁宏道的话并没有错:“凡艺到极精处,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卢文昭也承认:“艺之精者,亦可以取重于当时,传名于后世。”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更认为,“艺非能重人也。人苟重矣,有艺而艺亦重,无艺而人亦不加轻。”人若能精于一艺,大概也可以成名于当时,传名于后世。但归 根结底,仅靠某一方面的艺术才能,是不能提升一个人的品位的。如果一个人出为大吏或处为大儒,同时又具有相当的艺术才能和艺术成就,那么,他的艺术当然也会得到人们的推重;退一步说,就是这个人于艺术方面一无所能,那也无损于他在为官、为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也无损于人们对他的推重。所以,卢文昭对那些不注重读书学习的“士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今名为士人,而束书不观,游谈 无根,悠悠忽忽,以至终老,不大可哀也哉!”名为读书人,却束书不观,忽悠人生。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卢文昭看来,实属可哀可叹。卢文昭又说:“米氏论唐五王之功业,不如薛少保之图绘为人所珍重,得以流传至今也。古来盛德丰功,死而不朽,其英光固常在人耳目间,岂待披图展轴而始见耶?后之人抚遗文而咏歌之,过墟而凭吊之,岂区区宝钿瑞锦之什袭珍玩为足较其胜负耶?如米氏者,风止诡越,徒颠不足以传,而幸有书画之足以名家,故传,乃遂谓书画之外皆可薄也,兹适成其为偏宕之辞而已矣。”古来立功、立德之人,其英名本来就足以流芳后世,难道还需要借助于图绘一技来扩大他们的影响吗?后人怀念他们,不妨拜读他们的文章,也不妨凭吊他们的陵墓。难道一幅装裱成轴的画作挂在眼前,会是更好的怀念先人的方式么?以米芾之狂怪疯癫,本来不足以名传后世,幸亏他有书画之专长,才得以留名于史。可米芾竞认为书画之外,皆可鄙薄,这就大错特错了。这只能暴露他的偏激、乖忤和不合常规。在描述当世那些不治经史而玩物丧志者的情形时,卢文昭又说:“掊土而得古器,锈涩驳荦,何当于用?爱奇贵远之夫,旁睨之而不去,予价不少靳,珍捧之以归,筵以几,室以椟,有佳客则荐陈之,家所有常物,不以为娱,唯此之娱,其亦性使然耶?今天下之操不律,伸赫蹄,日役其五指者,亦几于流矣。流则庸,庸则靡,其易于成也,亦易于坏。”卢文昭的思想是很明确的:那些出自地下的锈迹斑驳的古器,能有什么用处!可世间总有那些好奇尚异之士,每看见这类东西,就为它们所吸引,不计价格高低,购买回家,倍加珍爱。现在有些役使五指、舞文弄墨的人,也差不多是很浮躁的,浮躁则平庸,平庸则萎靡。或许,这类人于书法一技也可能小有所成,但他们在学问方面就难免因此而受损。 对于邓石如的评价,今天似乎已有定论,人们都认为他是清代屈指可数的大书家。在谈及邓石如时,张惠言曾这样说:邓石如篆书“甚工,其人落拓,又无他才,众人见其容貌,因而轻之”。张惠言和邓 石如友谊甚笃,他不可能说贬低邓石如的话。从张惠言的这些描述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出,作为一介芒鞋草笠的布衣,邓石如仅工于书法,而于学术素寡用心。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邓石如“尝一至京师,京师之名能书者争摈斥之,嘿嘿以去。”因为,书法艺术创作和学问研究毕竟是截然不同的路数。乾嘉学者重学问,轻书法艺术,他们所看重的,首先是学问研究,而非单纯的书艺。张舜徽先生曾说:“完白奋自僻壤,闻见加隘,胸中自少古人数卷书,故下笔之顷,有时犹未能免俗耳。”所以,篆书“不合六书之旨”的邓石如到京城后落得“嘿嘿以去”的结局,人们当然也就不必觉得奇怪了。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以凌廷堪、戴震、卢文昭等人为代表的乾嘉学者,对我们今人所津津乐道的书法艺术,所采取的是一种甚为冷漠的态度。人所共知,上述几人,都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流学者,凭借着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他们站在了中国文化金字塔的顶端。所以,当他们高屋建瓴地审视中国书法这门技艺的时候,他们的有关书法的论述,也就有了极大的代表意义。因而,认真思考上述著名学者关于书法的见解,对于我们今人全面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清)洪亮吉(洪亮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清)凌廷堪(校礼堂诗集[m](《安徽丛书》编印处1935年版( [4](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张舜徽(爱晚庐随笔[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金石家书法集[m](北京:中国书店,2000( [7](清)江藩(汉学师承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8(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赵伯陶(明文选[m](北京:人 文学出版社,2006( [10](清)卢文昭(抱经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请)张惠言(茗柯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2]穆孝天(邓石如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本文档为【论乾嘉学者的书法观以凌廷堪等学者为例的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20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