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咏史言志_浅谈苏词中所蕴含的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咏史言志_浅谈苏词中所蕴含的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举报
开通vip

咏史言志_浅谈苏词中所蕴含的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2009.2(下旬刊) 摘 要 综观苏轼的一生,他身上既有儒家的经世济民、勇作 敢为,又有道家的崇尚自然、放情山水,还有佛家的既认识到万物 皆空,又能在内心的感悟中超越尘世琐碎,求得心境空明。三家思 想的融会构成了他人生的双重色彩:一方面,他在仕途上屡受排挤 打击,饱尝忧患磨难,却始终坚持儒家以道义自任的无畏精神,始 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操守,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政绩卓著;另一方 面,他又以开朗宽广的襟怀、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不幸的命运,轻 得失、忘荣辱,闪现出哲人的睿智。 关键词 苏轼 思想 人生哲理 苏轼...

咏史言志_浅谈苏词中所蕴含的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2009.2(下旬刊) 摘 要 综观苏轼的一生,他身上既有儒家的经世济民、勇作 敢为,又有道家的崇尚自然、放情山水,还有佛家的既认识到万物 皆空,又能在内心的感悟中超越尘世琐碎,求得心境空明。三家思 想的融会构成了他人生的双重色彩:一方面,他在仕途上屡受排挤 打击,饱尝忧患磨难,却始终坚持儒家以道义自任的无畏精神,始 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操守,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政绩卓著;另一方 面,他又以开朗宽广的襟怀、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不幸的命运,轻 得失、忘荣辱,闪现出哲人的睿智。 关键词 苏轼 思想 人生哲理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人物,儒家喜其忠,道家喜 其旷,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这些与其融合众家而 形成的复杂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儒、道、佛三家思想构成了苏轼思 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及文艺观,在文 学批评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主张把自己完全溶化在社会、 自然之中,用积极参与人事的方式达到自己精神的超越。以《次韵 蒋颖叔》诗为例:“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江上秋风无 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 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诗人以无枝可栖的惊鹊自比,虽然 知道自己浮沉仕途并非真正的归宿,但仍然希望能对国家、社会有 所作为,不敢轻做抽身归隐之计。此诗创作正值初离黄州之时,他 何尝不想乞田常州,做一个真正的隐士,而他却不仅自己积极关心 世事,还以此勉励朋友。他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索,才有 积极参与人事以达到个体理想实现的实际行动。苏轼认为做文章 时必须具有内在的充实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才能进入写作,创作出成功的作品。这种思想感情是来源于作者的 人格、理想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苏轼作词时常常有感而发,抒怀 达志。主要蕴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1 怀才不遇情结 苏轼早在 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问在仕途浮沉,反复地面临 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儒家入世思想 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 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隐 退:“搔首赋归软,自觉功名懒更疏,”;“儿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 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仕途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 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 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苏轼是有理想抱负而经历坎坷的一代 词人,因而其词中的议论比较多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深隐着怀才 不遇的心境。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到:“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 区长鲜欢。……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沁园春》 [孤馆灯青],“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 等等。苏词中无论是咏史怀古,还是咏怀抒情,总是免不了发一番 议论。在议论中虽然表现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但也无法掩饰壮 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 词中蕴含着苏轼对人生的热爱 无论是苏轼身处逆境还是在顺境,我们都能看到他积极进取 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苏轼时来运转,“人在玉堂深处”时,却 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了,”他还告诫自己 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将自杭州知州入为翰林学士承 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 首忘机。”苏轼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而当其在 逆境时,则更显从容。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便是一个显例。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 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 度的从容。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 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 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 来,此词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 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 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 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苏轼在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了“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性思考。面对境遇变 化时的通达。这里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是 境遇变化时登楼,苏轼说:“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 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苏轼在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 坡,似有无限快慰与满足:“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 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即此 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词中处 处见出苏轼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既入世又出世、既具有进取之志 又胸襟旷达这一个性气质。 3 结语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 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 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 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 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苏词往往在旷达的 情绪中流露出人生的某种感悟,让人们在平静轻快中去感受词中 的哲理。他从性情出发,融自身性情与志趣于议论之中,从而揭示 出人生的某种哲理。 参考文献 [1] 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 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2. [3] 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 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 徐中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武 孝 咏史言志 ———浅谈苏词中所蕴含的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海秋苹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9)02- 223- 01 文化研究 223
本文档为【咏史言志_浅谈苏词中所蕴含的苏轼对人生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46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13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