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教育原理复习资料 知识点: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在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研究等;(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3、人类的教...

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原理复习资料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在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教育理论研究等;(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3、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形式:概括地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从纵向上看,有落后、原始的教育现象,有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1)学校教育,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2)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3)社会教育,广义的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4)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以及处省、自修行为;(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矛盾: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生产首先是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 8、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9、柏拉国《理想国》,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不同的教育内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 10、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要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11、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2、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式的标志,把他的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13、19世纪末20世初,美国出现了以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队的进步教育运动,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老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学生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特别是在社会科学方面,开创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克鲁普斯卡(前苏联)《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15、蔡培元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高等学府; 1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主张“生活教育”; 17、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认知领域;二是情感领域;三是动作技能领域; 18、教育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 19、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一、解释教育实践;二、指导教育实践;三、推动教育改革; 20、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经验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理论的源泉;但是教育经验还不能等同于教育理论,只有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认识教育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1、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它可以回答或者说它能够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2、教育改革是人们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 23、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理性尺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现实,揭露现存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使人们认清现存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第二,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规划,从对现存教育的评价中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分析中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形式等,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三,靠理论创造的舆论力量,呼唤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投身教育改革,使教育工作者具有参与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24、掌握教育规律的重要意义:(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二)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三)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四)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25、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 26、各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一般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1、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在扩大;2、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信息的要求加强; 27、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 28、观察法: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观察的途径:参观、听课、列席学校的各种会议和追踪观察法。 29、抽样观察法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现象、教育人员或学生的言论举止的一种方法;场面抽样观察法,指观察者有意识地选择一个自然场面,观察研究对象行为的一种方法;阶段抽样观察法,指研究者选择某一阶段时间有重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应用观察法坚持:客观性、全面性、典型性、计划性、目的性和具有科学的观察技术性。 30、实验法:是指导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1、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1)有理论假说;(2)有控制;(3)有变革;(4)有重复操作。 32、实验法,可以分为:单组法、等组法和循环法三种。 单组法:就是在一个组或一个班中进行实验,通过观察法和分析研究某一实验因子之后,与在施加之前,或施加另一实验因子之后,在效果上有何不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等组法:就是将各方面基本相同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循环法:是把各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顺序,分别施加在不同的班或组中,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作出结论。 33、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面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1)通过观察的方法进行调查;(2)通过谈话的方法进行调查;(3)通过查阅有关作业及文献资料进行调查;(4)通过问卷和测验的方法进行调查; 34、文献法:就是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一种方法。文献按内容气质分:一级文献、二级文献、三级文献。 35、行动研究法:即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折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法的特点是: (1) 行动研究法以提高行为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2) 强调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3) 重视及时反馈,特别是正反馈; (4) 可变性 行动研究法的步骤:发现问题;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单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专门教育论著是:《学记》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学法的书是: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物特 多选: 1、从横向看,教育的形式有: 2、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专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 3、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世界近代教育史上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斯宾塞《教育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布鲁纳《教育过程》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杨贤江、蔡元培、陶行知。 简答: 1、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 2、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 论: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及期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 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三、劳动起源论。马克思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判定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而是在肯定他们这种有益的尝试和提出问题的贡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祖先的产生及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社会需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 人类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恩格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原始社会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1、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第三,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四,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存在着共同特征: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制度;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学校:官学、私学、书院) 3、 现代教育: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人类现代社会阶段。 现代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共同特点: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3、教育形式多样化;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也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知:世界上最早颁发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16世纪后叶《强迫教育法令》。 简: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2、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4、教学内容日益丰富;5、教学设备的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6、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7、广泛的宗教教育在学校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8、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里变成一个更重要的教育问题。 简: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1、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2、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3、社会主义教育比资本主义教育更好的实现了教育平等;4、社会主义教育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国家尤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5、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影响。 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身体、德行、智慧的和谐发展; 17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提出智、德、体、美诸育普遍实施的主张;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狄德罗和爱尔维修主张以“健全的教育”培育“健全的人格” 社会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 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规律。整个近代社会的发展历史已证明,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生产、社会政治发展进步使然。1、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社会政治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简:教育民主化纵向发展的表现:在整个近代社会,教育民主化从开始产生到逐渐深化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它是伴随社会政治的改善、民众的觉悟、被统治阶级的不懈奋斗而逐渐进步的,具体表现: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知: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种重要手段。 知: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19世纪前,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知:教育普及制度化的具体表现有:1,通过颁布专门的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家庭和学生个人各自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2,形成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督促普及教育的落实;3,义务教育的年限确定和延长亦由新的法令规定和推行。 知:终身教育的思想是本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提出的。1965年《终身教育导论》。 1972年,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 知:社会现代化: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社会变迁过程。“学会生存” 知:社会现代化: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社会变迁过程。 社会现代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表现在:较高程度的都市化;较高程度的识字率;较高的国民调入;较高的商品化和工业化;较广泛的地域和社会流动;较发达的大众传媒体系;较高程度的国民参政等; 邓小平于1983年向全国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 从世界各国教育表现的总特征来看,教育现代化有两大基本表现:一是教育要尽可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通过调整,实现自身现代化。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等。 练习题:-------------------------------------------------------------- (单选)1、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孟禄 《教育史教科书》 2、世界上第一个颁布执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1983年,邓小平 4、教育的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教育的社会性 (多选)1、原始教育的特点有:无阶级性;主要为生产服务; 2、 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体力劳动的分离; 3、 三个面向的具体内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 1、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的观点属于:生物起源论。 2、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奴隶社会; 3、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手段。 1、概述古代教育的特点;2、概述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3、概述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4、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5、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为什么说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规律;55 2、试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的过程与意义;59 3、试述终身教育的意义:62 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知: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特性,认识教育的特性是把握教育的本质的一个基础。 毛泽东: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知:特点:是指事物所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特点与事物的性质不同,一种事物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并不一定为此种事物所独有;而特点、特性则指事物所独有的或特质,即属性、特殊性。事物的特点、特性必然是事物的性质,但是事物的性质不一定就是它的特点。 知:质:就是使该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种内在规定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而不是人为强加或由人的认识决定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由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知: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特性,它表现着教育独有的矛盾运动规律。 知:教育的质的特性或规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它的概括归纳服从于我们将教育和其他社会现象区别开来的需要。现实中,教育现象是以活动的形态存在的。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正像社会性和活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一样,社会性和意识性也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活动的内容---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人类传递社会经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有人有意识地提供行为模式或活动模式,让另外的人模仿;二是有人利用语言文字将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提供给另外的人,让他们理解并掌握。 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和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相比有极大的优越性:(1)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2)教育可以大大加速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3)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改造。 社会经验的传递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认定教育活动的主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之一。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客体是人) 教育的特质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2)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知:孟子,最早将“教、育”连起来使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知: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知:学校教育有两个方面显现其特殊性:第一,学校是培养人的专职机构,它有专职人员来操纵和管理;第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 知: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自然有两种“教”的活动对象或客体,一是教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共同的对象就是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与“学”的共同客体。 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一以贯之的教育目的和严密的组织,因此它和非制度化、非形式化的教育活动相比较,其教育内容呈现出一些特殊性。 第一、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第二、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第三、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综上所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在教育活动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活动是三者的有机联系。 简: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联系的复杂性的表现:(1)他们互为活动的主客体;(2)他们有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3)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 知:教育活动也是矛盾运动的体系,存在着主体与主体间、主体与客全间的矛盾等。 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指在教育的复杂矛盾体系中规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活动的开展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将教与学的矛盾视为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因为:第一,这一矛盾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只要有教育活动就有教与学的矛盾运动存在;第二,这一矛盾统括着教育过程中的其他矛盾;第三,这一矛盾的存在表明着教育活动的存在,其发展代表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并且这一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活动的结束。它是教育过程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与学之矛盾两方面即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其同一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和依据,复合构成教育活动;第二,教是为了学,学的前提是有了教;第三,教与学使用共同的对象,教育内容。其斗争性主要表现在:(1)教与学使用共的教育资源,即教育时间、空间、设备等;(2)教与学在范围和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第一,从教育活动的产生来看,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发展或延续的需要是教育活动的前提,而教与学矛盾两方面中,教的一面先行地理解和体现着这一需要。第二,从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来看,教的一面更有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从主体的结构关系来看,教的主体对学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学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着教的一面,并且,它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水平是检验教的一面的根本标准。 练习: 单:1、所谓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特性; 多:1、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社会性和意识性; 填: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2、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简:如何理解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为哪些方面? 论:怎样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4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上) 知: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多:社会构成的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的地域和自然环境;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 主要包括:(1)人口要素;(2)自然环境要素:(3)生产方式要素; 知:自然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和各种自然资源。 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简: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不同性质:其一,物质资料的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其二,生活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构成以及政治、法律、价值规范等都是由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的;其三,生活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社会形式,两者辩证统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多:社会发展史,从生产关系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工具分:传统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现代社会(机器为标志) 简:现代社会的特征:第一,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第二,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的社会;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第四,现代社会是革命性社会; 知:自然环境对教育的直接影响:第一,表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第二,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第三,表现在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 知: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素质,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 人口的数量:一定历史阶段内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数。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因而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也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人口的质量: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一个社会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制约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生理素质是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之一。 知:社会生产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二)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三)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四)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的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五)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简: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阶级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政治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所以政治对教育有直接的制约作用。集中反映在几个方面:(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知:政治社会化:从社会个体发展的角底说,是一个人通过受教育形成其基本政治态度的过程。 知: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教育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双方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极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促进了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开放的、平等的教育,加速了民主化的进程。 练习:--------------------------------------------------------------- 单1、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 多1、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商品经济、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革命; 2、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填: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2、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简: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论:如何理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5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自然环境、社会人口状况、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决定,同时,教育又以其自身特有的活动形式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知: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职能:是指活动主体具有的或所担当的职责和能力; 功能:作用,通过人、事物、机构所具有的职责和能力的正常履行和发挥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功效与效果。 简:职能与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职能是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职能的正常履行就不会有社会功能的产生,即社会功能是通过职能的正常履行实现的。但同时,两者又有区别,职能与活动主体共为一体,是主体自身具有、自身存在的东西,只要产生职能的主体是正常的,职能就应正常产生,而作用则要通过职能的正常动行才会产生。所以职能与主体的联系是直接的,功能与主体的联系是间接的。 知:教育的正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正功能有助于一体系之顺应或适应的客观后果;反功能削弱一体系之顺应或适应的客观后果; 简: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物质所在。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两种财富: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即人的智力的物化或对象化和以语言文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精神文化。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经验为为两大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表现为直观的感性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认识成果。 知: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根本职能是通过人的培养实现人的社会化。除古代教育共有的政治、生产两大功能外,还出现了科技、人口、文化、生态等许多新的功能。 (1) 教育的人口功能 1、 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教育的发展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以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原因有:(1)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劳动者文化要求的提高,可以刺激家庭对教育的需要;(2)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扶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3)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倾向于用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4)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往往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5)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般往后推移。(6)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 2、 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构成的; 人口身体素质:指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大脑的功能状况。 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育的好坏。人口文化素质指标:文盲率或识字率;义务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 3、 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的合理化就是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 4、 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教育对人口迁居的影响: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远距离迁移;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益吸引迁移人口;教育本身就实现着人口迁移。 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知:教育的政治功能:一种是对经济发展、物质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即生产斗争工具的作用;另一种就是在维护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工具的作用。 知: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共有形式是:(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知: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1)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2)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3)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4)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知: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的文化传播是将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知: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知: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国庆讲话》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1)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4)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综上所述,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英明决策,也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然要求。 知: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活动主体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逐渐现实化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的表现:(一)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表现是教育必须首先适应社会的现代化。 简: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实的一种富于价值取向的理性认识,是指导教育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教育内容现代化;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一是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二是在管理思想原则上,三是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5、教师素质现代化。 简:教育现代化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下列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 (1)教育的普及化;(2)教育的国际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法制化:(5)教育的个性化:(6)教育的多样化;(7)教育的整体化:(8)教育的终身化。 练习—————————————————————————————————— 单:1、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教育观念现代化; 2、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是:党的十四大; 填:1、教育功能就其结构来看,有教育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2、人口的文化结构指社会分工的纵断面或学历层次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程度的构成。人口的职业结构则指社会分工横断面即职业类别的构成。 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知;人的本质:概括起来说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知: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的物,具有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和动物的自然属性是有区别的,表现在劳动和自我意识上。(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表现在:首先,从历史我角度看,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理遗传,而且取决于社会遗传。其次,从现实角度看,人具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和道德性。相互依存性规定了人脱离社会是无法生存的。 知: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和主体活动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知: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共性:指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贯穿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征。人之所以具有共性,其原因在于人的体质、人的心理发展的继承性和社会生产力、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个性是单个的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个性与共性是相联系而存在的。人的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则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任何共性都是个性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另一方面要坚持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知: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它是由人的机体成熟规律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发展状况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不是个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必然导致发展阶段性的出现。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本身也是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 知: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分天然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接受环境的影响是能动的、积极的过程。 简: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知: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教育的自身状况;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家庭环境的效应;社会发展状况) 1、教育的自身状况: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 2、家庭环境的效应:家庭环境的好坏,家庭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家庭环境效应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 3、社会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公民整体素质; 练习———————————————————————————— 单1、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2、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高尔登; 多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发展互补性、 2、人的本质特点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填: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等;心理学家提出的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提出来的。 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决定论:英学者高尔登,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运用家谱分析法得出个人的能力由遗传获得。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是环境的消极产物,完全否定人的遗传素质的作用,也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代表人物: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英教育思想家洛克。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论: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受哪些条件制约? 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第6章 教育制度 知: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包含: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知: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学制的建立为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知: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简: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制的建立与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学制的重要因素;(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学制;(4)原有学制和世界学制的改革影响着学制建立。 简: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1)重视学前教育;(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知:建国以来的学制改革:(1)第一阶段:1951年的学制改革;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2)第二阶段:1958年的学制改革;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原则;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校;(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权属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知: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1)到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2)教育的结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3)办学体制上:逐步建立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到学费等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 知: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的类别结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知:我国现行的学制的类型:(1)制度类型:九年义务教育,由小学和初中构成,有五四制和六三制两种制度类型;(2)形式类型: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学校; 知:五四制实验。五四制实验始于198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在附属中小学开始实验。 理论根据:1、小学五年制,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效益;2、初中实行四年制,能有效克服初中三年制的弊端;3、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五四制成为可能;4、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延长初中4年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基本做法:调整课程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试行初四分流。 成效:课程安排合理,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难点的分散,教学坡度的减缓,使学生分化现象得到控制,减少了学业失败,课业负担减轻,学习主动性增强。 知:六三制实验。1992年。基本学制。理论根据:1、学制忌多变;2、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看,六三制最为有利;义务教育性质决定初中不应办成普通型与职业型的混合;4、六三制的一些弊端,成因是复杂的,不能单单归罪于学制,还有办学条件差等原因。 练习——————————————————————--- 单1、我国现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1995年3月18日; 多1、义务教育中,各方必须履行的一定义务:社会、家庭、学生。 2、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又分为若干层次,他们是:专科、本科、研究生; 3、属于学制的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填: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是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 3、我国现行的学制中学校类型是: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制学校; 4、中等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 简:《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制度有哪些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第8章 教育目的 知: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也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具有自觉的意图,具有预期的目的。 知: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无论初等、中等、高等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简: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导向作用;2、选择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5、协调作用。 知:根据什么来确定教育目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影响较大的主要: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18-19世纪上半叶,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孔德、涂尔干、赫尔巴。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的一切活动就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简: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从其提出的主体看,教育目的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教
本文档为【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02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27K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2-12-11
浏览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