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8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标)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8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标)

举报
开通vip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8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标)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8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标) 专题八 选修专题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核心要点突破】 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来源:Z,xx,k.Com] 历史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必然性 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 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经济上颁...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8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标)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8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标) 专题八 选修专题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核心要点突破】 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来源:Z,xx,k.Com] 历史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必然性 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 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内容 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 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书而明法令”。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原因 潮流。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进步性 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 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 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 出了贡献 。 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 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 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 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来源:学#科#网]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 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束缚和阻碍; 原因 ?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化。(直接原因) 背景 ?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国家的兴起; 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 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 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 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性质 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 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 (即 ?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 信仰得救)认为圣经 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主要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内容 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 ?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组织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政教合一。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 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历史 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族对政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意义 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奠 定了社会基础。 3.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 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 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积贫; 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积弱。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 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 主要 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内容 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保护民族工业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 性质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 兵的改革 革 失败 ?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 原因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来苦难; ?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败。 有制 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 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 “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 进程。 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 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 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农奴制改革 [来源:学, 原因美英殖民侵略民族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来源:学科网ZXXK]科,网][来危机加剧 [来源:学科网] [来源: 源:学#科#学.科. 网 网] Z#X#X#K]领导者 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 不[来源:学目的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科网任务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 ZXXK] 主要 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 同 内容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买卖或干涉其生活点[来源:学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科|网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地,需要赎买 Z|X|X|K]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 相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时代 同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点 结果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 残余。 5.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 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 统治被武力推翻。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 大。 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 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 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 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中国不利。 国际环境。 6.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热点考向聚焦】 角度:以明治维新为主,考察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2010?安徽高考)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解题分析】本题以明治维新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中等难度。 【尝试解答】选D。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A项是土地政策;B项属于金融方面的举措;C项是明治政府初期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2.(2010?福建高考)(15分)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解题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关系为背景题材,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本题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没有跨越国度的改革比较,而是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人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把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评价和历史思考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不失为一道考查角度独特的试题。先通读三段材料正文及其出处,初步了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然后,根据两个设问逐次按要求回答。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炼出作者夏夷有别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出材料中的理由。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整合概述改革的进步作用,并结合该题材料就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文明交融、巩固政治统一等方面概述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 【尝试解答】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专题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2011?温州八校联考)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组建陪审法庭 D(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 2.(2010?湛江模拟)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 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县的地位比郡高 ?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县的出现比郡早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 B(?? C(?? D(?? 3.(2010?广东高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 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4.(2010?安徽高考)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 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5.(2011?吉安模拟)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 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A、日本门户打开了 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 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材料二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三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回答问题:(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改革中对待奴隶主贵族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并从阶级和时代的角度扼要分析其成因。(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3)材料三中,日本没有“骤然强搬硬套”,在改革中也保留了民族传统,请举例说明。(1分)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 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 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 额~以求税负的均衡。 ——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 材料二 1873年7月~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 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 府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6分)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 影响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 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三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这些权利的获得说明了什么?(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但仍存在怎样的问题?(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2分) 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一场“反现代化”运动。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他不得不推行某种程度的“现代化”,但实行“现代化”是为了不让它破坏原有的社会结构,是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是“现代化的延误”。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里为什么“不得不推行某种程度的‘现代化”’?有何主要表现?(7分) (2)你是否同意该学者“阿里改革是一场‘反现代化运动’„„是‘现代化的延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3分) 9.(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主张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有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为这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维基百科《宗教改革》 (l)材料一中“他”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他阐述了怎样的宗教改革理论,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这项科技发明是什么,(2分)为什么它会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4分) 10.(2011?吉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 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 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 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 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 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臵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 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 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9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的不同原因。(6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者,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 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回答: (1)指出“论者”与“辩者”的基本观点。(4分) (2)材料中所言“中国之当改革”“失于急激”“新政反增其害”各有何史实依据,(3分) (3)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为什么“论者”与“辩者”的看法不同,(3分) 12.(26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 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 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待,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回答题目: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请联系材料 和所学知识,分折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请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 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B(题目是个逆向选择,“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是伯里克利时期的措施。 2.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立了战功的大夫可以得到一县或一郡( 杜注:“《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士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庶人工商之类的平民因战功可以进入仕途。据此??对材料解读符合史实。 3.【解析】选C。题目中“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4.【解析】选C。近代化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科学化。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C正确。A项不准确,虽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项是错的,当时是封建沙皇专制,并没有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D项不符合史实,1861年改革后爆发了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5.答案:B。解析:从引文“长洲”“萨摩”这两处地名可知所述是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倒幕派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长洲、萨摩、土佐、肥前等地。在倒幕成功后开始了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不符合提干19世纪后期的时间。日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引进、制定、改造的。引文中没有反映日本对外战争开始的线索。 6((1)梭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 成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2)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3)保留了天皇制度和武士道精神 7.(1)解析:分析目的可从农民、政府(国家)等角度入手,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如“以求税负的均衡”等进行全面概括。 (答案)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6分) (2)特点类试题要材料分析。“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可以看出按比例纳税;还要注意缴纳的载体,以及地税的构成等方面入手。 对经济的影响,一般可从这些方面入手,如近代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资金、市场、劳动力、资源等方面解决。 (答案)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缴税; 正税与附加税结合。 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8(答案:(1)弊端: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 (2)权利: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说明:农奴获得了公民权。 (3)进步: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司法更加平等、公开。问题:农村地区司法权仍掌握在地主手中。 (4)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 9.(1)解析:第一问实际考查的是阿里改革的原因:可以从内忧——政治、经济;外患——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重。第二问考查的是阿里改革的内容:可以从经济、军事等方面作答。 答案:原因:西方列强入侵,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政局动荡;经济残破。(3分) 表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建立现代工厂;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现代海军。(4分) (2)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果同意:可以从给个的局限性方面作答;如果不同意:可以从改革的积极作用加以阐述。 答案:同意:阿里的政治改革未变革封建制度,没有实现向现代化的根本突破。(3分) 不同意:阿里改革建立了近代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3分) 10((1)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因信称义”。 (2)印刷术。圣经的大量印刷,信徒皆可自主阅读和独立理解,有助于否定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地位;文艺复 兴运动中的许多文艺作品被更广泛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 11.解析:第一问中,我们要善于理解题意,即闭关到开放,也就是从封建到资本的转变,其次要结合所学 知识来归纳答案。结果是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走上繁荣富强的国家。第二问中,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共同原因在于两国民族危机深重,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但改革结果完全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力量、民众态度、文化传统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精神: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6分) 12((1)观点:“论者”——变法操之过急。“辩者”——变法除旧力度不够。 (2) 史实:“中国之当改革”——民族危机严重;政府管理落后;维新思潮兴起等。“失于急激”——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废除八股等。“新政反增其害”——新旧衙门重叠;慈溪更加提防光绪;官员极力反对等。 (3) 原因:每个人观察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历史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论者”与“辩者”对变法所持的立场不同。 13.答:(1)中国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不善于妥协;抵触向外国学习;没有抓住有利时机。 (2)(12分)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民主革命,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 车上书”展开改良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改良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革命运动高涨;清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改良运动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革命运动达到高潮。(只要围绕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演变来表述,就可以酌情给分。例如,革命党人领导的诸多起义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改良派的办报结社等宣传活动等等都可以给分) (3)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政治上打倒四人帮,文革的结束;经济上计划经济的破产;思想上真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讨论解放思想。(例如: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等等都可以给分。也不一定按政治、经济、思想的答题形式来答,只要答到相关内容即可,题目并没有要求按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答)
本文档为【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8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11-03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