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十、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举报
开通vip

十、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专题十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主体观,生活观,知识观,民主化,人本化,信息化等) 汇报人:韦亚君 组员:张霖,强丽雯,吴雅静,廖珊珊,何欢,陈结娴,何坚就,刘福信,周勤洪 汇报思路: 一主体观问题 综述: (一)教师唯一主体论 (二)学生唯一主体论① (三)师生双主体论(8种说法) 1. “主导——主体”说、 2.“主导主动”说、 3.“双主体主从地位”说、 4.“三体——双中心人物”说、 5.“主体滑移错位”说、 6.“复合主体”论、 7.“轮流主客体”说、 8.“同时主客...

十、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专题十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主体观,生活观,知识观,民主化,人本化,信息化等) 汇报人:韦亚君 组员:张霖,强丽雯,吴雅静,廖珊珊,何欢,陈结娴,何坚就,刘福信,周勤洪 汇报思路: 一主体观问题 综述: (一)教师唯一主体论 (二)学生唯一主体论① (三)师生双主体论(8种说法) 1. “主导——主体”说、 2.“主导主动”说、 3.“双主体主从地位”说、 4.“三体——双中心人物”说、 5.“主体滑移错位”说、 6.“复合主体”论、 7.“轮流主客体”说、 8.“同时主客体”说 “学习理论”视野下的教学主体观: 1.行为主义教学主体观 2.认知主义学习观——多元主体论 3.人本主义学习观 二生活观问题 基本特征(5个) 三知识观问题(5种观点) 理性主义知识观、经验主义知识观、实用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生命知识观 四民主化问题 特点:5个 五人本化问题 六信息化问题 一、教学主体观问题 “教学主体观”论点综述 三类: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 (一)教师唯一主体论 观点: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真正主体,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真正客体。教是学的先导,学是教的延伸,受教育者是被改造,被发展的对象。没有必要为突出学生的能动性而把他说成是教育的主体。【曾小玉、阵健翔.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考察[J].教育研究,1986(12):10.】、①“教育是教育者进行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活动的主体应是教师。【黄崴.关于教育主体与客体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 1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4).】 (二)学生唯一主体论 观点: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学生作为唯一主体是决定教师和教学内容等一切外因作用与否的内因.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只有学生是真正的唯一的内因,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教师和教材等只是依赖于主体存在的客体。 【燕国才曾在l991年和l993年的《少先队研究》上发表过两篇文章对此进行论证(《队员主体论》和《再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 ② (三)师生双主体论 1. “主导——主体”说 观点: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辩证的统一,学是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王策三教授在1990年《我国十年来教学理论的进展》】 2.“主导主动”说 观点:不提主体,只强调学生发挥主动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过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削弱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对,但今天突出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也不对,必须两个基本点的积极性同时发挥,相互促进。【冯起德《语文教学观》】 3.“双主体主从地位”说 观点:教师的主体地位从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占第一位、最重要的主体。 4.“三体——双中心人物”说 三体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环境,而双中心即学生与教师。【于光远在l991年版的《我的教育思想》】 5.“主体滑移错位”说 根据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先作为主体,主动地施教于学生,学生又自然地与教师进行滑移错位而成为主体。【于玲彦的《论教学主体的滑移的错位》】6.“复合主体”论 教的过程中,教师为主体,学生和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是客体;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教育影响是客体。【成有信I990年的《北师大学报》中的《论教育活动及其诸要素》】② 7.“轮流主客体”说 先有教的过程后有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分为:刚人学时,学生无法成为。主体,应以教师为主体。高等教育时学生要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消失。(桑新民,王冬桦:《教学的双主体性问题的探讨》) 8.“同时主客体”说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对象。所以同时互为主客体”,老师和学生不是轮流地作为主客体,而是时刻相互对象化,因而出现了“主体——主体”的状态(魏立言:《教育规律和主体性研究》,1992年)。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三种观点,分歧在于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看法不同。 1.“教师唯一主体”论是把教的过程看成凌驾于学的过程之上,必须先有教的过程的指导,才会有正确有效的学的过程; 2.“学生唯一主体论”则把学的过程看成是第一位的,教的过程依附于学的过程; 3.“双主体论”是把教和学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并且给教师和学生相等的地位,但终因过于完满而无真正的主体。 ③?“学习理论”视野下的教学主体观: 1.行为主义教学主体观 观点:认为刺激引起和决定相应的反应。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特定的反应的联结,外在强化是实现联结的手段。 分析: 行为主义视野中的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绝对的主宰者、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这正是“教师唯一主体论”的教学观的反映,完全抛弃了学习的认知过程,同时抹煞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认知主义学习观——多元主体论 (1)布鲁纳: 提倡:用发现学习来组织教学,即让学生主动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中发现知识、掌握原理,让学生培养内在学习动机即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慧潜力、学会发现的方法。 评价:学生与教师均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材料组成利于学生发现的客体,教以学为依托,教的依据和决定因素是学生的学。 (2)奥苏伯尔 60年代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 评价: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由教师安排层次结构使学生接受,但同样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教学最基本的根据。 3.人本主义学习观 观点:学生是教学的唯一主体。 代表人物:罗杰斯直接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代表着学习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评价:学生是学习的唯一主体,教师是起促进作用的客体,这种非指导性教学过于理想化。③ 启示: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对学习实质的认识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动成长,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则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习内容上强调由单一的学科知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意志,人格等,其发展趋势是符台时代要求的。 ?新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1.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新的教师角色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新的教师行为观:对学生:强调尊重、赞赏;对教学:强调帮助、引导;对自我:强调反思;对同事:强调合作 教学主体观:谁是主体 1、教师 教学存在的第一责任主体; 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的主体; 发展中的教育主体(教学活动,职业生涯); 2、学生④ 教学存在的第一目的主体; 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的主体; 发展中的自我教育主体; 二、教学生活观问题 (一)概念及分析 概念: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李定仁,罗儒国.论教学生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44.】分析: 1.教学生活是教师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存在方式。 人与生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只有人才有生活,人也只表现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人,离开人也无所谓生活,生活即是人的现实或现实的人”教学生活是教师的现实生活,教师通过教学生活不断获得生命意义的充盈,教学生活主体是教师生命个体。教学生活作为教师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与其他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共同组成教师的生活世界。【赵昌木.教师的教学生活及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2.教学生活是教师生命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 (二)基本特征 1.人为性与为人性的相统一; 2.理性与非理性的相统一; 3.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的统一; 4.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5.当下性与超越性的统一④ 问题1:“……有人说: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回答:不,我只是个老师!我要休息,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孩子,我有自己的爱好,我希望能够心安理得的,像别的行业的人一样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同样希望自己付出的劳动能得到应该有的回报。仅此而已。……”——《对不起,我只是个老师》(摘自《广州日报》2011年3月4日B10版)这位老师表达了自己正处在的和所期待的教学生活,大家如何看待? 三、教学的知识观问题 知识观简而言之就是指对知识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意义上的知识观应当包括广义“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研发者、课堂教师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同时还包括学生所 应有的对知识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的知识观对个人、社会等方面的变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张广君.当代教学的热点问题:价值论的视角[M].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7:83.】 (一)理性主义知识观、 1.观点:把知识当作处在于主体(即学生)的客观实在,主体需要通过一定合理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这些客观知识。因此,教育所关心的是如何选择一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最终获得可靠的、真理性的、系统的知识。⑤ 2.代表人物:柏拉图、笛卡尔、康德 3.特征:①知识客观性;②知识学科性;③知识的永恒性;④知识获得的间接性;⑤知识累积性 【石中英,尚志远.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考察改革[J].教育探索, 1999(2):15.】 (二)经验主义知识观 1.观点:一切知识皆起源于感觉经验,都是“从个别现象的感知经由归纳的途径获得一般原理的认识【黄玉顺.从认识论到意志论一西方近代哲学简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4 2.】 即经过从个别现象到一般原理的提升,才可形成可靠的知识。因此,教育所关心的就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认识对象,让学生从观察中归纳知识。 2.代表人物:培根、洛克 (三)实用主义知识观 1.观点:反对将知识与主体的理性,客体的属性联系到一起,认为知识不过是问题解决的工具和产物,因此也被称为工具主义知识观。 2.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3.评价:表现出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超越,看到了知识的相对性,但因其过分重视知识的工具价值而背离生命。 (四)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1.观点:知识为对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研究者并非外在于而是内在于这一系统中。 2.代表人物:多尔 3.特点: (1)开放性:与封闭性相对应。知识系统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各种突发事件、外部干扰、错误都有可能转化为教育契机,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知识。 (2)复杂性和统和性;(3)转化性革命 (五)生命知识观⑤ 1.观点:认为生命与知识的关系的关键在于人的生命支配知识还是被知识支配。 2.代表人物:柏格森 3.评价:自我经验特别是内在自我经验是无法通过旁观欣赏走进生命的,旁观只能获得外在的自我经验,只能获得认识层面的自我经验。 四、教学的民主化问题 (一)涵义 教学民主化是指在教学领域体现民主精神, 创造民主的条件和气氛, 建 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和评价, 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田吉花.教学民主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4】 (二)作用 教学民主化是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 (三)特点 1.教学对象的全面性⑥ 分析:教师首先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 2.教学环境的自由性 要培养“理智的公民,就绝对需要有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自由”。“没有研究的自由,教师和学生没有自由去探索社会中发生作用的力量以及用来指导这些力量的手段,那么就不能产生有序地发展社会所必需的理智行为的习惯。”【[美]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59-62. 】 3.教学过程的主体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宽容、信赖的多重交流关系,提倡平等参与教学双边活动。 4.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教学中教师以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创造各种活动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强调丰富性原则,从全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重视学生的表现性和形成性评价。⑥ 五、教学的人本化问题 (一)人本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1.人本化教学是基于人的发展的教学 2.人本化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 3.人本化教学是依靠人获得发展的教学 (二)“人本化”视野中的教学实践 从教学的发展史可看出,教学依着人本思想逐渐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本化方向发展。就我国当今教学实践的基本状况看,在向着人本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对“人本”的种种误解和偏差。 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但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2.以人为本,但不以所有的人发展为本 3.以人为本,却不敢面对师生的独立自主 (三)核心策略:走向全面的人本化 人本化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但决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人们自觉的努力与追求。应该做到: 1.树立明确的人本理念2.确立“全人”的教学目的3.设计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教学内容4.确保民主自由的教学过程5.坚持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张广君,曾华英.论走向人本化的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2)】问题2:《理科生政史地变“副科”老师担心学生成文化盲》(羊城晚报),大家如何看待当下广东高考的模式:3+文/理综合。如何看待以往广东高考的模式:3+X+大综合?两者较之,哪种更好?⑦ 六、教学的信息化问题 (一)涵义 教学信息化是指以学校组织建设和教学环境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张蓬军.教学信息化浅议[J].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论坛,2008(3).】 (二)内容 1.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2.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3.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三)特点 “网络”、“交互”和“应用主体”是教学信息化的三大技术特征。 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由评价、反馈、决策和执行等环节构成的循环往复的教学决策过程: 评价←反馈 ↓↑ 决策→执行 (四)教学信息化与信息化教学的关系 信息化教学是基础,教学信息化是目标。⑦ (五)启示 1.做好教学信息化的环境建设; 2.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4.强化教学过程信息化 5.努力实现教学评价信息化 问题3:深圳已有多所学校采用了iPad教学模式。其中南山实验学校(集团)旗下的多个小学部均用“iPad教学”,比如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读写实验班于两年前就以iPad辅助教学。 把“iPad”引入小学课堂用来上课,到底有何利弊?大家觉得应该提倡吗? 问题4:作文自动评分AES(Automated Essay Scoring)计算机技术在国外逐步发展起来,智能化的英语作文评测系统针对一般英语作文有较大的信度和效度,但是对于具有个性特色的作文可能有失偏颇。国外的AES发展飞速,带动了国内的专家学者,2010年我国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已经开发出“英语作文评阅系统”。大家认为AES的发展前景如何?把AES引入语文作文评价的前景如何? 问题1:“……有人说: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回答:不,我只是个老 师!我要休息,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孩子,我有自己的爱好,我希望能够心安理得的,像别的行业的人一样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同样希望自己付出的劳动能得到应该有的回报。仅此而已。……”——《对不起,我只是个老师》(摘自《广州日报》2011年3月4日B10版)这位老师表达了自己正处在的和所期待的教学生活,大家如何看待? 问题2:《理科生政史地变“副科”老师担心学生成文化盲》(羊城晚报),大家如何看待当下广东高考的模式:3+文/理综合。如何看待以往广东高考的模式:3+X+大综合?两者较之,哪种更好? 参考文献: 1.曾小玉、阵健翔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考察[J].教育研究,1986(12):10. 2.黄崴.关于教育主体与客体问题的探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3.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46. 4.于玲彦.论教学主体的滑移错位[J].教育研究.1990(6):7. 5.成有信.论教育活动及其诸要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4):113. 6.桑新民.教学的双主体性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1(8). 7.魏立言.教育的规律性和主体性研究[M].气象出版社,1992:52. 8.李定仁,罗儒国.论教学生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44. 9.赵昌木.教师的教学生活及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10.张广君.当代教学的热点问题[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11.石中英,尚志远.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考察改革[J].教育探索,1999(2):15. 12.黄玉顺.从认识论到意志论一西方近代哲学简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42. 13.田吉花.教学民主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4 14.[美]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59- 62. 15.张广君,曾华英.论走向人本化的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2) 16.张蓬军.教学信息化浅议[J].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论坛,2008(3).
本文档为【十、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18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