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举报
开通vip

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摘要: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并且具有很强的社会作用和美学意义以及稳定封建统治的因素,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兴观群怨”、 文学理论、社会作用、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9-0015-2 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

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摘要: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并且具有很强的社会作用和美学意义以及稳定封建统治的因素,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兴观群怨”、 文学理论、社会作用、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9-0015-2 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国语•周语上》记载上古时代的献诗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一、 “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孔子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他把个人的修养归结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诗、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是直接讲诗的社会功用的,说明了诗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的能力。 “兴”是指诗歌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感染的作用。“可以兴”,说明了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所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把它解释为“感发意志”。从作者本身来说,由于外在事物的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引起创作的冲动,于是抒发出内心的感情,成为诗。即孔安国在《集解》中把它解释成为”引譬连类”,即“由彼及此”。 “观”是指作者通过作品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反映生活真实,从而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风俗的盛衰、社会中的得失和历史风貌的本质。说明诗歌具有既能用审美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又能启示人们去认识社会生活的作用。“可以观”说明了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歌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思想修养。“可以群”说明了诗歌可以使作家与作家间、作家与读者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提高认识,提高文学水平,使人们心灵得到沟通和净化,消除个人主义思想,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服从于集体,最终达到团结的目的。 “怨”是指诗歌可以用来怨刺上政,表达民情。“可以怨”说明了诗歌可以用来表达民间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文学的社会作用,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产生之前,就有一些作家试着在不同的的作品中阐述过,但都是片断式地散见于一些作品,是零碎的、较为简单的,没有系统性、深刻性。孔子集前人之大成,在前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形成了一个较系统而全面的、深刻的文学功用观。 应指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具有它的局限性,他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完全受制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的,也就是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兴、观、群、怨”说是以周王朝的伦理道德为标准的前提下提出来的。男尊女卑、重礼重孝,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这种伦理道德的体现。这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文学创作要符合当时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道德标准,文学要承担政治任务,而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感情的抒发要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这对文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但这必竟不是主流,是极次要的,是当时时代、阶级的局限所造成的,它不会涵盖“兴、观、群、怨”说对后来发生的巨大影响。 二、“兴观群怨”适用于音乐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兴观群怨也适用于音乐。在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依附于乐而存在,可见音乐在当时的地位非常重要,孔子看待音乐采用的是一种批判的继承眼光,他既看到音乐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它的消极作用。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兴”、“观”、“群”、“怨”。所谓“兴”指的是有感而发,抒发个人的情感志向,是通过直观的联想作用而诉之于人的审美体验。据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孔子在生命垂危之际,借“太山”、“梁柱”作比喻,抒发自己对人生的追求,表达了一种哀叹的愁绪,用音乐表达了自己的生活体验。由此看来,孔子肯定音乐具有抒发情感的作用。所谓“观”,是指通过某一时期的音乐活动,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风俗特点,甚至可以通过它去观察社会生活的整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兴趣情感等。此观点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通过音乐去了解社会。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等意识形态都是与社会的本质相联系的。而“怨”即怨刺,就音乐而言,则可看出孔子对一部分音乐持批评的态度。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也。”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他对郑卫之音的厌恶。他倡导人们在欣赏美的音乐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丑陋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要坚持批评的观点。相传春秋时期,郑国国君迷恋靡靡之音,后遭灭国。因此,孔子认为,音乐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对于影响国家发展的音乐,一定要深恶痛绝。虽然孔子对民间世俗音乐的排斥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他能看到音乐对社会的作用有好有坏、有益有弊,从而提出对待好的音乐和坏的音乐要有不同的态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兴观群怨”具有对当时有利的阶级因素 当然,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因为孔子本身所处的年代和地位,他的“兴、观、群、怨”说也具有它的局限性,他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完全受制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的,也就是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兴、观、群、怨”说是以周王朝的伦理道德为标准的前提下提出来的。男尊女卑、重礼重孝,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这种伦理道德的体现。这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文学创作要符合当时规定的道德标准,文学要承担政治任务,而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感情的抒发要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这对文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但这必竟不是主流,是极次要的,是当时时代、阶级的局限所造成的,它不会涵盖“兴、观、群、怨”说对后来发生的巨大影响。并且在当时看来也是符合历史要求的,因为在礼崩乐坏的年代,整个社会需要有秩序,这种秩序的缺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与动乱,所以孔子提出了利用诗歌为代表的文艺来教化人心,倡导人们向善,要讲究仁义道德,并且通过诗歌来考察民风,掌握人民的生活现状,让统治者可以听到人民的心声,了解人民的现状,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赞同的。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当时是有利的,给 统治者提供了稳定社会的理论和工具,对后代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因为后人可以客观地去看待孔子的“兴观群怨”里面存在的阶级限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兴观群怨”的美学意义 “兴”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诗(艺术)应以个别的、有限的形象自由的、主动的引起人们比这形象本身更为广泛的联想,并使人们在情感心理上受到感染和教育。“譬”与“类”通过想象、联想(“连”)的作用而交融统一,从而以“引譬连类”为其特殊方式的“兴”,在实际上就是通由想象、联想,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和客观化,表现为一个可以直观到的个别现象。可以证明,“兴”开始包含着对艺术形象的个别与普遍、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理解,对想象、联想、情感认识诸因素在艺术中作用的探索,对审美和艺术欣赏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重要意义的理解。虽然所有这些理解还处于一种萌芽的、含混的状态中,但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孔子提出“兴”这个总括的概念,播下了一颗有着极大发展可能性的种子,后世中国美学关于艺术特征的理论是从这颗种子逐渐生长起来的大树。 孔子的诗“可以观”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中国美学注重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不把审美和艺术看作是同社会无关的东西,能够从社会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审美和艺术的发展变化,并且把艺术看作一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的表现,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精神和心理的重要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 孔子兴观群怨说,反映了他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但孔子的认识有其时代的局限。他所说的“兴”,含有诗以礼为规范的意义;他所说的“观”,也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他所说的“群”,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交流;他所说的“怨”,也必须是“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符合“中和之美”的原则规范。孔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事父”、“事君”,强调诗歌与礼教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诗歌必须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这对中国古代的富有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发展无疑有着束缚和阻碍作用。 总之孔子的“兴、观、群、怨”对诗歌社会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文人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过许多重要的意见。清代文学理论家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兴、观、群、怨”说的文学思想。他从“诗以道情”的思想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兴、观、群、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辩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于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这里所说的“四情”即是“兴、观、群、怨”,“四情”指出诗歌发挥的社会作用,是通过诗中所蕴含的审美情感来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进行诗歌创作时,必须使诗歌作品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达到这种境界,诗歌中包含的审美情感就能打动人、感染人,引发读者产生无穷的遐想和情思。只有这样,欣赏者进行反复的玩味、品尝“游于四情之外,情无所窒,”获得了更多的美的享受。同时“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兴、观、群、怨”说,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观、群、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司马迁.史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5]高享.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张鹏,(1985―),男,安徽淮北人,现就读于中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批评
本文档为【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1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