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举报
开通vip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一、公共管理学的界定:从公共管理活动与学术定义两个方面理解 • (一)、认识公共管理活动 •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理解公共管理活动是学习公共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 描述活动的三要素:主体、客体、活动性质 • 1、从管理主体而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事后诸葛); • 2、从管理对象而言,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什么是公共事务? •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 • 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一、公共管理学的界定:从公共管理活动与学术定义两个方面理解 • (一)、认识公共管理活动 •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理解公共管理活动是学习公共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 描述活动的三要素:主体、客体、活动性质 • 1、从管理主体而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事后诸葛); • 2、从管理对象而言,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什么是公共事务? •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 • 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 公共事务的特点 • 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 • 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 • 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 • 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 理解公共事务的小窍门 • “独木不成林、个体非公共” • 由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既包括传统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又包括现代的公共事务管理,本课程所述的公共管理,既涉及传统公共事务的管理,更针对现代公共事务的管理 • 3、公共管理活动的性质 ( 从目的而言,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 ( 从管理科学而言,(1)战略管理;(2)决策、执行;(3)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 从现实而言,是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等管理主体,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教材) •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活动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实现公共利益,s综合运用政治学、法律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多种活动手段,解决公共问题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 二、学科产生 • • 公共管理学科名的说明: • 公共管理学是今天的中国使用得比较多的学科名,而在此之前,较多使用公共行政学 • 广义的公共管理学包括传统和现代公共管理,传统的公共管理主要使用公共行政学的名称。 • 狭义的公共管理学特指现代公共管理学 • 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公共管理学是有关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 (一)公共行政学产生的背景 • 工业化 • 民主政治 • 公共事务扩大 • 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出现 • 创始人:威尔逊 • 产生标志:study of administration(1887年) • (四)传统公共行政的特点 • 1、政治行政二分 • 2、效率中心 • 3、内部取向 • 4、重视事的管理 • 5、静态的原则和组织结构研究 三、新公共行政学 • 它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挑战而形成的“新”理论。 • 新公共行政学力图摈弃传统行政的权威主义和以效率为中心的取向,而试图建立以公平为中心的民主行政。新公共行政认为应当研究与动荡不安时代,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和与公共行政管理者实践相关的议题。 • 它强调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目的及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 • 新公共行政所倡导的价值观,如社会公平、代表制、回应性、参与和社会责任等,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它为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 公共选择理论 • 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运用到政治科学。 •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府活动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者理论上所说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三条思路:首先,进行宪制改革,即重建基本的宪法规则,并通过新的宪法规则来约束政府的权力,其改革的要点在于建立程序约束机制和建立真正的分权原则。其次,市场化,即在政府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最后还包括建立利润激励机制,即在政府机构内部建立激励机制,使官员们树立利润观念,并允许政府部门对节省了成本的财政剩余具有某种自主处置权。 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经济学 •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制度经济学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 委托—代理理论 • 交易成本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产权理论的核心。在产权关系界定模糊不清、环境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有限理性与规则匮乏等情况下,交易成本会高得异常。因此,在确立产权制度和法律秩序等方面强化政府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地控制与减少交易成本的支出,提高经济活动之内在效率。 商业管理理论 • 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一、公共管理方法的含义 • 公共管理方法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开展管理工作、达成公共管理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技巧等的总和。 二、公共管理方法的内涵 • 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所有参与公共管理的各种组织和人员的总和。 • 公共管理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公共管理,实现公共管理目标,促进公共利益的形成。 • 公共管理方法包含一系列管理措施、手段、技巧。 三、公共管理方法的特点 • 传统行政方法的特点    直接源于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简单易行 • 公共管理的方法        具有系统性、具有技术性、具有可量化性 四、公共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 公共管理方法是公共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 • 公共管理方法是公共管理执行中的重要环节 • 公共管理方法是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途径 一、公共管理的一般方法☆ • 行政指令方法 • 经济方法 • 法律方法 • 行为方法 行政指令方法 • 行政指令方法是行政组织依靠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 • 行政指令方法的特征 – 权威性,层次性,具体性,无偿性。 • 行政指令方法的利弊 • 运用行政指令方法的原则 – 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 – 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 – 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 经济方法 • 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被管理对象,对被管理对象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 • 经济杠杆是以价格、利润、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等经济范畴为支点,把某个单位或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成果联系起来而形成的调节工具。 • 经济方法具有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间接性特点。 • 经济方法的利弊 • 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 – 适度原则 – 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 • 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法律方法 • 法律方法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施公共管理的方法。 • 法律手段即行政法律规范及其国家法律法令。 • 法律方法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 法律方法的利弊 • 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 – 法制教育优先原则 – 法制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法治与心治相结合原则 行为方法 • 行为激励方法是通过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条件和刺激,使人们的行为动机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反应。 • 行为激励方式: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方法 • 两分法:规制工具和非规制性工具 • 三分法: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 • 四分法1:立法、委托服务、征税、说服 • 四分法2:命令式、激励式、能力构建式和系统变迁式 • 四分法3:管制式、财务式、沟通式、组织式 • 五分法1:权威式、刺激式(激励、收费、制裁、强制)、能力构建式、符号和劝告式、学习式 • 五分法2:市场化、财政补贴和课税、建立规章制度、经由市场机制提供物质、提供保险与社会保障 • 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由低到高: • 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 • 混合型工具:信息与规劝、财政补贴、产权拍卖、征税与使用者付费 • 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一、电子政务的含义 •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的特点 •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个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是提高公共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 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政务流程电子化。 • 电子政务提供了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与协作渠道,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 电子政务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 四、电子政务发展对公共管理的重大影响 1.重构政府理念 2.再造政务流程 3.改变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4.改变政府工作方式 5.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凭单制 • 凭单制作为政府改革工具,实质是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渊源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从消费者角度通过强化其选择权而巧妙植入市场竞争机制。凭单制存在公平导向、效率导向及公平与效率兼顾等不同政策取向及模式。尽管它在公共部门需要一定的运作条件,但能广泛运用于包括食品、住房、医疗、教育、幼儿保健等具有融合特征的"福利物品"提供领域。 零基预算 •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标杆管理 •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学习日本的运动中,首先开辟标杆管理先河的是施乐公司,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  • 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无缝隙管理 • 无缝隙政府,指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公共服务功能分割局面,充分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将各个部门及职能进行无缝隙衔接,然后集中于统一的对外办事窗口,最大限度地方便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 • 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努力方向,二是努力克服层级制的传统行政结构及公共服务机制的不足,摆脱具体部门及职能划分的束缚,紧紧围绕公共服务的过程与结果,形成资源利用更加科学、流动灵活、富有弹性、参与度高的新型行政结构,使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公共管理方法及其层次 方法的含义较广泛,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管理方法是指用来实现管理目的而进行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 该课程所及的公共管理方法是指为实现公共管理目标而涉及的方法论、原则、机制、模型、程序、工具等的总称。 公共管理的原则 1、什么是原则 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是经过长期检验所整理出来的合理化行动准则。 2、公共管理原则 是公共管理活动所要依据的准则。 二、公共管理原则的意义 1、活动(选择)依据 2、行为标准(规范) 3、保证正确行动 4、原则的操作化是形成具体制度的必经之路 三、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公众为本 所谓以公众为本,就是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的事业为本,也即以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本。这是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特征最集中的反映,也是贯穿公共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要求。  2、 为什么要以公众为本? 第一,公共管理主体的性质(尤其是政府性质)决定要以公众为本(社会契约论)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如何做(规定): 一是必须以维护和提高公众利益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公共管理的提出、管理目标) 二是必须以公众的特点和需要水平为依据进行管理。 三是以维护和提高公众的利益为基本要求激励管理者的积极性。 (干部考核指标) 3、如何做(相应制度或者细则) 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征求社会群众意见制度、司法审查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群众评议制度等等 (二)服务原则 服务在古代是“侍候,服侍”的意思。社会学意义上的服务,是指为别人、为集体的利益而工作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如“为人民服务”。公共管理学中的服务强调的是社会本位主义的理念。公共管理就其性质而言,基本上是一种狭义的社会事务管理,或说是以管理狭义社会事务的方式来对公共事业进行统筹管理,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围绕社会中大量存在的问题,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共同利益。 2、服务or管制? 虽然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以强制管制的方式进行管理的内容或事项,如对公用事业的价格管理、对环境资源的管理,以及人口管理等,但本质上仍然是在为社会公众进行服务。 3、为什么公共管理必须遵循服务原则? 一是现代公共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尊重行为主体基本权利尤其是自利权利,通过提供一定的环境或条件,让行为主体合乎规范的自利行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增进整个社会利益,因而公共管理主体必须顺应管理对象的意志和愿望来实施职能行为,为他们愿望的满足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是公共管理内容的社会性要求管理的方式方法合乎社会事务本身的规律,要求提供条件、充分发挥社会权力的作用,让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达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4、规定 第一、在宏观层面,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代公共管理本质上是服务而非管制,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相应地,宏观公共管理最主要的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等,为社会或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集中在大力增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有关的公共设施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中存在着管制的形式,但在根本上管制是服从于服务的,即管制是为了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根本利益。因此,履行带有管制职能的公共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将通过必要的措施将这一理念落实到管理过程中,即不是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民众的立场,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 第三、中低层的公共管理机构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而在这里,管理就是服务有最明确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一原则要求中低层公共管理机构要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目标,采取一切措施,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 (三)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1、效率与效益 效率的含义  经济学中: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生活中指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管理学中,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效率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 公共部门的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效率,它指生产或者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二是配置效率它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 什么是效益? 效益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它包括项目本身得到的直接效益和由项目引起的间接效益。效益是指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公共管理是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保证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的。优质足量涉及效率,而保证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则涉及到社会效益。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般来说,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必须效率与公平两者并重,且两者之间也是内在的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提高效率是为了有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要真正保证公平并有高质量的公平只有以提高效率为基础。但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两者矛盾和冲突的情况,甚至只能首先顾及一者。由于增进公共利益最终还是为了分配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且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涉及社会公众基本生活质量的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的管理,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政策机制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责主要解决公平问题。所以,在公共管理中,必须社会效益为先,首先主解决公平问题。 3、规定 第一、在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的基础上,重视结果管理。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含三项内容,即问题提出中的管理;问题解决的过程管理和问题解决的结果管理。这其中,过程管理更多地强调效率,而结果管理更多地突出公平。社会效益优先,就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围绕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去协调资源管理,关注管理过程,更必须考虑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以及实际分配的公平性管理,也就是必须重视结果管理,更多地突出公平。 第二、在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外部管理。公共管理面向社会,解决关系到社会公众基本生活的公共问题。显然,强调公共利益,重视结果管理,突出公平等等,整个公共管理也就必须围绕公共组织对外实施管理展开。 第三、必须在对公共管理的评价中,将社会效益作为绩效评估标准的最重要的内容。公共管理具有自己的绩效评价标准,即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重在公平,具体的评估指标通常是行为的合法性、公众舆论好坏、减少各种冲突的程度、公共项目的实施与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及其消耗程度等等。这是公共管理中社会效益优先在评价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四)依法管理原则 1、含义  依法管理原则是指管理主体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权力,对其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 2、必要性 第一,依法管理有利于约束公共管理主体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员行为、避免出现违法行政,以免对社会、人民造成严重后果。 第二,同时也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依法管理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 3、规定 第一,机构法定 第二,权力法定 第三,职责及履行职责的程序法定 公共管理客体 一、公共事务的类型说 1、公共问题、公共活动、公共设施 2、公共事务依其范围的大小可分为 国家事务、共同事务、地方事务、公民事务  3、王乐夫教授把公共事务分为四类: 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国际公共事务 与之对应,公共管理包括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国家公共事务 立法及司法公共事务。如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等,侧重于与国体、政体方面有关的,关乎整体职能把握的宏观控制和影响类型的公共事务。  政府公共事务 这是狭义的政府,它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这种政府公共事务包括政治选举、行政区划、国家礼仪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务、国家安全公共事务、对外关系公共事务、人事行政公共事务、财务行政公共事务以及机关内部的公共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 这里的“社会” 专指“政府管理社会”中的中观的“社会”,即将社会管理与政治、经济管理职能并列的一个领域,它主要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 国际公共事务 主要涉及国与国之间等相关的国际性的公共事务  4、公共池塘资源 其位置坐落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受其影响的人数在50人到15000人之间,这些人的经济收益极大地依赖该公共池塘资源。如近海渔场、较小的牧场、地下水流域、池塘、公共森林、农田灌溉设施 5、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二、 公共物品理论:公共事务特性的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的一种现代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始于Samuelson,他认为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经Musgrave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公共物品的两大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消费者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或者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意味着某物品的消费要排除其他人是不可能的。  定义: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 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类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形象地称为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 第三类公共物品与俱乐部物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共同资源或公共池塘资源物品。 俱乐部物品和共同资源物品通称为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像纯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 此外,公共物品也可以这样分类: 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 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 b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三、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只要存在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合作问题,就存在集体行动的现象。作为一种理论,对集体行动的研究,贯穿社会科学的整个领域,只要存在克服合作中“搭便车”困境的问题,就需要利用集体行动的理论分析框架。 1、公地悲剧 Hardin(1968)认为:如果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每个放牧人都从自己的牲畜中得到直接利益,但在他或其他人过度放牧时,每个放牧人又因为公共牧场退化而承受延期成本。这是一个悲剧。每个人都被锁定进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迫使他在一个有限的世界无节制地增加他自己的牲畜。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使用的社会里,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最佳利益。毁灭是所有的人趋之若鹜的目的地。 2、囚犯困境博弈 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之前的群体理论认为: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会自愿地为了他们共同利益而行动。奥尔森对这一理论发起挑战,认为: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它某种特别手段,促使个人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以上的三个理论模型都揭示了涉及到集体利益的公共事务的活动特征,尽管结论均较为悲观,但为我们理解和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了洞见。 三种模型的启示 启示1、生活中时常可见集体行动的困境现象:人人都能知道某件事情是好事,需要大家共同行动,但人人都不愿意亲自去做,结果人人都无法享受到集体行动的成果。 四、公共组织职能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行为模式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政府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公私合作)以税收等方式筹集公共品和公共服务资金,即公共部门经济学上所称的公共提供。 2.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3.外在效应的消除者——补贴、管制、征税 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 5.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公共利益理论 • 政治学的公共利益理论:社会契约论推导 • 经济学的公共利益理论: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传统观点是,政府管制是为了抑制市场的不完全性缺陷,以维护公众的利益,即在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不完全竞争、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行业中,为了纠正市场失灵的缺陷,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由政府对这些行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从而达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目的。这即是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理论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视的是生产者本身的利益,第二阶段则开始重视消费者的利益。第一阶段中又称“Granger period”也就是反独占的农业社会运动,学者从研究美国的农夫,认为农夫被下游厂商剥削,下游厂商独占之下形成差别定价,而让独占厂商享有过度集中的经济力量(economic power),经济力量形成之后又继续在社会以及政治上造成影响力,而政治力量应该立法来阻止独占造成的垄断力。由于对于企业本身的不信任,所以希望立法来限制厂商的权利以及控制企业在市场上的活动。   第二阶段的理论重点由强调保护生产者改为保护消费者。管制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造成市场无效或是不公平的市场惯例。当独占产生时,管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回复某种程度的竞争,例如因为规模经济而造成的自然独占,管制要监视的是利率与利润背后的福利水平。 规制俘虏理论 • 规制俘虏理论认为,政府规制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立法者被产业所俘虏;而规制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被产业所俘虏。   • 斯蒂格勒在1971年发表的《经济规制论》一文中提出,规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规制产业自己服务的。斯蒂格勒的理论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认为,规制主要不是政府对社会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应而是产业中的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规制过程被个人和利益集团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政府规制是为适应利益集团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产物。 • 1995年,伯恩施坦树立的“规制机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公共利益理论是天真的,规制机构起初能独立运用规制权力,但逐渐被垄断企业所俘虏。“合谋理论”则认为初始的规制政来就受被视制者与其他利益集团的影响,即政府规制者一开始就被俘虏。 掠夺型政府 • 对美国现行政治经济状况的批判之作。自里根时代以来,美国的保守派政府打着自由市场的旗号,系统性地滥用公共制度谋取朋党的私利,他们用掠夺型政府代替了“新工业国”,使美国成为一个“公司共和国”。正是这个“公司共和国”加剧了美国的两极分化,破坏了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加速了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 • 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 •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即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则是利他主义的,自觉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 •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府活动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者理论上所说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三条思路: • 首先,进行宪制改革,即重建基本的宪法规则,并通过新的宪法规则来约束政府的权力,其改革的要点在于建立程序约束机制和建立真正的分权原则。 • 其次,市场化,即在政府部门引入竞争机制。 • 最后还包括建立利润激励机制,即在政府机构内部建立激励机制,使官员们树立利润观念,并允许政府部门对节省了成本的财政剩余具有某种自主处置权。 • 公共组织的定义:是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职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而形成的组织体系。如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民办非企业组织、志愿者组织、公共事业单位等。
本文档为【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