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精)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精)

举报
开通vip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精)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 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考点导图 历史特征 1.阶段特征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精)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 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考点导图 历史特征 1.阶段特征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主要表现 时间跨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 政治方面 (1)深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经济方面 (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极大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领导了一系列的探索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社会生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近代中国的交通、通讯事业起步或者发展 思想方面 (1)维新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向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结局、特点及意义 典题例证 【典例1】 (2012·福建文综,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命题揭秘 本题为情境结论式选择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成就的理解判断,主要考查学生的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试题精巧,备选项迷惑性强,有一定难度。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题干“空壳”和“成果象征”等关键词。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壳”,但仍保留着象征意义的东西。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的角度判断,A、B、C三项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均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组织和思想理论。只有D项的“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北洋军阀篡权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征。 答案 D 【变式训练1】 (2012·德阳一模)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解析: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开始了君主专制统治;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清朝覆灭,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 答案:B 知识必备 ■ 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 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方法通关 ■ 如何审历史选择题的关键词 关键词是解答历史选择题最重要的求答方向,抓住关键词,明确命题立意,对于解答选择题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每道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或者材料关键信息中。从题型角度看,分为: (1)表述型:表述型关键词有“表现在”、“体现”等;评价型关键词有“表明”、“反映了”;概念型关键词有“标志是”、 “内容是”、“性(本)质是”、“特点有”等。 (2)因果型:常用关键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 “背景是”等。 (3)材料型:涉及时间概念、地点、人物等关键词;从材料信息角度看,有“材料表明”、“说明”、“体现”、“反映”等。 (4)逆向型:其关键词有 “不正确的是”、“不包括”、“不属于”、“错误的是”等。 (5)目的型: 其关键词主要有“主要目的是” 、“目的是”等。 考向二 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原因、特点及影响 典题例证 【典例2】 (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命题揭秘 本题利用表格数据考查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和获取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思维力度,难度中等以上。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关键是观察图表,迁移1872~1911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判断。1872~1911年间,受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我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其表现主要特征是轻工业发展迅速,而其中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结合表格中其他行业的数量,D项最为符合。 答案 D 【变式训练2】 (2012·衡水质检)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  )。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解析:从材料中的“惟赖于商”及这一时期中国状况,可知是张振勋建议清政府允许私人兴办企业,即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以此来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答案为B项。 答案:B 知识必备 ■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 (2)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 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领域发展,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不平衡的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方法通关 ■ 运用多种史观看待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文明史观看,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整体史观看,是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从现代化史观看,是农耕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历史;从革命史观看,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生存、抗争的历史,体现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从辩证唯物史观看,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的历史;从社会史观看,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类繁衍、衣食住行、社会环境的理解认识的历史。复习备考时,要根据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理解和认识。 考向三 近代中国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主张演变的特点、影响 典题例证 【典例3】 (2012·广东文综,39)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命题揭秘 本题以史学研究和史学观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近代思想演变发展的历程及实践结果的全面把握,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考查了学生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具有开放性,思维角度新颖,难度中等以上。 解题思路 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分析与其相关的选官制度。第(2)问,从材料一中的“营制造者、讲求政艺”来分析变化,并通过时间信息,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重要史实,分析原因。第(3)问结合西方代议制的扩展与完善的相关事实分析。第(4)问三个词语都与生活联系密切,任选一个,按时序述说含义或用法的变化过程即可。 答案 (1)科举制度;“究天理”。 (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 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 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 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 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变式训练3】 (2012·枣庄模拟)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解析:从题干情境看,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仁学》一书,既受西方科学家关于宇宙物质论思想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影响,本质上说明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具有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的特点。答案为D项。 答案:D 知识必备 ■ 近代中国的救国思想 1.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思想主张演变历程及特点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专制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 (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深入一步。 (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君主专制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 2.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1)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局限性。 方法通关 ■ 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及运用方法 1.文明史观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复习点拨 (1)注意把握文明史观下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抓住文明史观下古今中外的历史特征。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考向四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典题例证 【典例4】 (2011·安徽文综,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命题揭秘 本题以一段评价辛亥革命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辛亥革命局限性及新文化运动特点的理解,主要考查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及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分析。 A项符合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的观点,一方面对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予以肯定,但另一方面彻底否定其思想启蒙的作用,这为他们彻底批判君主专制思想提供理由;B项材料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作用,而不是不足;C项不全面,材料一方面肯定推翻君主专制的进步性,但另一方面完全否定其思想启蒙的作用;D项太绝对,对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是肯定的,是符合史实的。所以判断A项准确。 答案 A 【变式训练4】 (2012·南京一模)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从题干材料看,陈独秀认为西方社会发展主要依靠两件事,一是人权,二是生物进化论,表明陈独秀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B 知识必备 ■ 新文化运动特点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新文化运动有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 (1)促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中国革命准备了领导力量。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方法通关 ■ 分析某一时期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1)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原理进行分析。具体是①看看持这种思想的人所处的时代,他代表哪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②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什么特点?③这个阶级或阶层在这种形势下的处境如何?要求是什么?等。 (2)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进行逆向分析。具体是从内容出发推断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阶级状况。如“兼爱”是互爱、互利的意思,墨子主张人们要互利互爱,说明当时剥削和压迫很重,人民不堪忍受。墨子主张“非攻”,说明当时战乱不已,人民渴望安定。 一、综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1.政治领域 (1)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是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来挽救危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3)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但之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对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2.经济领域 (1)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前进孕育了先进的因素。 (2)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3)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政治运动的推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发生了种种变化。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年电话传入,1905年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报刊在唤起民众方面的启蒙作用重大。 3.思想领域 (1)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发展。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发展。 【典题训练1】 (2012·北京文综,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解答一要注意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理解;二要注意端方是清政府君主专制的代表。清政府晚期革命力量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酝酿改革,企图实行“预备立宪”,欺骗国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选C 项。 答案:C 【典题训练2】 (2012·漳州二模)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 解析:解答此题需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解读材料信息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发展教育,促进人们思想文明的开化,以达到拥护变法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二、归纳近代前期各阶级的探索 阶级 实践 纲领或口号 特点、影响 农民 阶级 太平天国 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反封建反侵 略的农民战争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地主 阶级 林则徐、魏源派 师夷长技 以制夷 先进中国人 睁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自强求富运动 资产 阶级 维新变法运动 君主立宪 自上而下的改良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或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典题训练3】 (2012·海南单科,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抓住选项所提供的各派的思想主张的特点。材料观点是利用中国传统的儒学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这是维新派观点,B项正确。A项只学习西方的科技;C项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对旧的势力打击大,而不是利用旧的思想;D项是激进派反对传统的文化。故答案选B项。 答案:B 【典题训练4】 (2012·黄山质检)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从材料看,陈独秀主张学习欧美政治文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并超过欧美诸国,说明对中国社会的未来作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B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C
本文档为【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228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9-04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