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解剖名词解释1.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交接处,因颅缝较宽,只覆盖有膜性结,称颅囟,主要的颅囟有 额颅,枕颅。 2.骺线:长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成为干骺端,幼年时保留有一块骺软骨,成年后骺软 骨骨化,干骺端与骺软骨融为一体,期间遗留一钙化线,称骺线。 3.胸角骨: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序 数的体表标志。 4.翼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 5.胸廓:胸廓由脊柱胸段,肋,胸骨及期间...

解剖名词解释
1.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交接处,因颅缝较宽,只覆盖有膜性结,称颅囟,主要的颅囟有 额颅,枕颅。 2.骺线:长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成为干骺端,幼年时保留有一块骺软骨,成年后骺软 骨骨化,干骺端与骺软骨融为一体,期间遗留一钙化线,称骺线。 3.胸角骨: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序 数的体表标志。 4.翼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 5.胸廓:胸廓由脊柱胸段,肋,胸骨及期间的骨连接构成,有上,下两口和前,后外侧壁, 起到保护胸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 6.肋弓:第8—10肋软骨依次连接于上位肋软骨,形成左,右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一部分。 7.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髓核构成,连接相邻椎体,并起到缓冲震 荡的作用。 8.足弓:有跗骨和跖骨借其连接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左右方 向的横弓。足弓的存在,使足三点着地,增加了足的弹性和稳定性。 9.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所组成,起上方为大骨盆,, 下方为小骨盆。 10.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的空隙,其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11.骨盆: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接构成。 12.腹股沟管:由腹前壁肌和腱膜所形成的一条潜在性的管道。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约 2.5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于成年人,管长约4—5cm。在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 宫圆韧带通过。 13.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张于髂前上棘与持股姐姐之间,成为腹股沟 韧带。 14.拮抗肌:每一关节至少配布两组运动完全相反的肌,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互成 为拮抗肌。拮抗肌既相互对抗,也相互依存。一组肌的功能丧失,另一组肌也无法发挥作用。 15.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交织而成。 16.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共同形 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内横肌腱膜形成。前层完整,后层在弓状线以下缺如。 17.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此区 域缺少肌肉,为腹壁结构薄弱区,易发生腹外疝。 18.腕管:位于腕掌侧,由横韧带和腕骨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 神经通过。 19.滑膜囊:关节囊的滑膜层有时会从纤维囊的薄弱处膨出,形成垫于肌腱和骨之间的囊状 物,有利于减少肌腱和骨之间的摩擦。 第二部分内脏学 1.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2.咽淋巴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对呼吸 道和消化道具有防御功能。 3.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连接的一段,肠壁较薄,管径大,粘膜光滑无环 状襞,临床上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4.肝胰壶腹: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略为膨大的肝胰壶腹 (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5.齿状线:各肛柱下端与肛瓣附着缘共同围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 6.肝蒂:肝门内有左右胆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7.Calot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Calot三角(胆囊三角)。 胆囊动脉在此三角经过,故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8.肺根: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 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9.支气隆嵴:支气管杈内面形成上凸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称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 检查的定位标志。 10.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11.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左,右两个潜在性的密闭间隙称胸膜 腔。内有少量的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 12.肋膈隐窝: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而成,呈半环形,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 13.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内面,两个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区域,粘膜与肌层紧密连 接,粘膜始终光滑无皱襞,此区称膀胱三角。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14.肾区: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所形成的夹角正对肾门,称为肾区。某些肾脏疾病, 叩击此区可引起疼痛。 15.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为肾窦,内含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的分支, 肾静脉的属支及脂肪组织等。 16.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 带,又称Treitz韧带。是确定空肠起端的重要标志。 17.纵膈:两侧纵膈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18.阴道穹:阴道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分为前, 后和左右侧部。 19.乳房悬韧带:乳腺内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束向浅面连与乳头和皮肤,向深面连与胸大肌 筋膜,称为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 20.腹膜腔:脏,壁两层腹膜相互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男性是一密闭的腔 隙,女性借输卵管腹腔口于外界相通。 第三部分循环系统 1.心卵圆窝:是房间隔右心房侧下部的一浅凹,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锁的遗迹。 2.动脉圆锥:右心室腔在室上嵴与肺动脉口之间的部分,腔壁光滑,又称漏斗部。 3.主动脉窦:主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与动脉壁 之间的内腔称主动脉窦,可区分为左,右,后三个窦。 4.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的一纤维结缔组织,为胎儿时 期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 5.劲动脉小球:是一扁椭圆形的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劲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为化学感 受器。 6.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 7.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 8.静脉:导血回心的血管成为静脉。 9.动脉:输送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称为动脉。 10.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接处,界沟上部的心外膜深面,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 11.主动脉前庭:左室腔的前内侧部分流出道,又称主动脉前庭室壁光滑无肉柱,缺乏伸展 性和收缩性,位于主动脉口一下。 12.隔缘肉柱:又名节制索,是右心室腔内一条连于前乳头肌根部与室间隔下部的一条肌束, 其内有右束通过。 13.室上嵴:是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的弓形肌性隆起,称室上嵴,其把右室腔分为窦部 和漏斗部二部分。 14.房室交点:房间沟,后室间沟和冠状沟的交叉处称房室交点。 15.界嵴:右心房腔面与界沟相对应的纵行肌隆起是固有心房与腔静脉窦在腔面的分界标 志。 16.心纤维骨骼:心肌和瓣膜附着处的纤维性支架。 17.右纤维三角:又名中心纤维体,位于二尖瓣环,三尖瓣后瓣环之间。 18.心包横窦:心包腔内,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方之间的间 隙。 19.主动脉峡:主动脉弓在第4胸椎体下缘左侧移行处管径略小,称主动脉峡。 20.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丰富的 游离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 21.静脉瓣:静脉瓣由静脉管壁内膜形成,薄而柔软,形似半月状小袋,袋口输心脏,顺血 流开放,逆血流关闭,是防止血流逆流的重要装置。 22.板障静脉:为藏于颅盖骨松质中的特殊静脉,扁平无静脉瓣,导血管外连头皮静脉,内 连硬脑膜窦,是颅内,外静脉间的重要途交通途径。 23.硬脑膜窦:为颅内一特殊结构的静脉系统,静脉行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窦壁无肌层及瓣 膜。 24.浅静脉:是位于皮下浅筋膜内的静脉,数目,不与动脉吻合 25.深静脉:是位于深筋膜深面,与动脉伴行的静脉。 26.静脉丛:深静脉在容积经常变动的脏器周围形成丰富的吻合叫静脉丛。 27.翼丛:是位于颞下窝内,居颞肌,翼内肌,翼外肌之间的静脉丛,其输出静脉主要是上 颌动脉。 28.静脉角: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形成的夹角。 29.足背静脉弓:足背的浅静脉在跖骨远端皮下相吻合而形成足背静脉弓。 30.蔓状静脉丛:一侧的数条睾丸静脉蔓状缠绕睾丸动脉形成丛状,称蔓状静脉。 31.椎内静脉丛:是位于椎管内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硬膜外腔内的静脉丛。 32.椎外静脉丛:是位于椎管外围绕脊柱形成的静脉丛,颈区较发达。 33.直肠静脉丛:是位于直肠后方及两侧的静脉,在直肠下部较发达,分为直肠内,外两个 静脉丛,内,外静脉丛互相交通。 34.局部淋巴结:人体某个器官或某一区域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组淋巴结则被称 为这个区域器官的局部淋巴结。 35.淋巴组织:淋巴组织是含有大量淋巴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在消化管和呼吸道 粘膜内。 36.肺门淋巴结:为位于肺门处的淋巴结群,是肺的局部淋巴结。 37.乳糜池:为胸导管起始部位于第1腰椎前方的膨大处,由左,右腰干及肠干而成。 38.动静脉吻合:小动脉或小静脉之间借血管支直接相连,称动静脉吻合,这种吻合具有缩 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和体温的作用。 39.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静脉窦,收集心的大部分静脉血,开 口于右心房。 40.房室间隔:位于房室交界区,在左心室面,位于主动脉后瓣,左瓣及二尖瓣前瓣下方, 在右心房面,位于主动脉隆突与三尖瓣环之间,此区缺损,总称左心室有右心房交通。 第四部分神经系统 1.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 灰暗,如脊髓灰质。 2.纤维束:在中枢神经内,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中成束,称为纤维束。 3.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4.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5.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儿得名,如脊髓白质。 6.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7.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 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为内脏运动神经节。 8.马尾:由于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 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为马尾。 9.椎体交叉:在椎体下端处,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越过中线,左,右交叉,在表面形 成斜行的交叉纤维束,,阻塞了前正中裂,称为椎体交叉。 10.面神经丘:在靠近髓纹上缘的内侧隆起脑桥部有一圆形隆突,称面神经丘,其内含有面 神经膝和展神经核。 11.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的2级传入纤维,呈弓形走 向中央管的腹侧,称为内弓状纤维。而后在椎体交叉的上方,在中线上方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1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触觉,此束进入脑干后,与 一些从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功能与脊髓丘脑束相同)合在一起,称为脊髓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13.外侧丘系:起于对侧耳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上行组成外侧丘系,行于间脑的 内侧膝状体。 14.边缘叶: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的一圈弧形结构,包括隔区(胼胝体下回和终板 旁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和齿状回,加上岛叶前部,颞极共同构成。 15.海马结构:包括海马和齿状回。 16.基底核:为位于大脑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因靠近脑底,故称基底核。由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和杏仁体构成。 17.内囊: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 呈外开放的“V”形,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膝三部分。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形纤维绝大部分通过内囊。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和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18.硬脑膜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损伤时 易形成颅内血肿,是颅内静脉回流的主要途径。如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等。 19.蛛网膜下隙: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蛛 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和血管。 20.蛛网膜颗粒: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菜花状”突起。突入硬 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如静脉。 21.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s环,有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 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可以调整大脑的血流供给和代偿,维持脑的营养供应和机能活动。 22.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钩以及海马和齿状回合称边缘叶。 23.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以外支配骨骼肌活动的许多传导束的总称。 24.锥体束:是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大型锥体细胞发出的下行传导束。 25.上运动神经元:是锥体系的第一级神经元,由其胞体和发出的突出组成。其胞体位于大 脑的皮质运动中枢。 26.下运动神经元:是锥体系的第二级神经元,其胞体分别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及其发出的脑、脊神经运动纤维属下运动神经元。 27.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叫三叉丘系。它传递头 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28.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因尾部核头与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 状,故两者称纹状体。 29.旧纹状体:指苍白球,因其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早。 30.新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 31.疑核:为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位于延髓盖部内,孤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管理咽、喉 肌的运动。 32.脑桥小脑三角:为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位于此处。 33.Broca氏区:又称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该区受损,病人虽能发音,却不 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 34.小脑扁桃体:为位于小脑下面并靠经延髓(位于蚓垂两旁)的小脑半球比较膨出部分。 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有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危机生命。 35.硬脑膜外隙:为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腔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 管和静脉丛等,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 周围神经 1.节后纤维:内脏运动神经从中枢至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二个神经元,第二个神经胞体位 继续阅读
本文档为【解剖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1-25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