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2007年5月 总第158期第5期 学术交流 AcademicExchange May,2007 SerialNo.158No.5 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廖志林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人类有声语言的发展经历了mama语,拟声语和创造语三个阶段.从对人类初生婴 儿的啼哭声和不同语系语言对母亲的称呼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可知,对母亲的称呼源于初生婴儿的 啼哭声,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是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的母音,而对母亲的称呼则是人类...

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2007年5月 总第158期第5期 学术交流 AcademicExchange May,2007 SerialNo.158No.5 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 廖志林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人类有声语言的发展经历了mama语,拟声语和创造语三个阶段.从对人类初生婴 儿的啼哭声和不同语系语言对母亲的称呼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可知,对母亲的称呼源于初生婴儿的 啼哭声,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是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的母音,而对母亲的称呼则是人类最早的有声 语言,"mama"是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人类社会仅仅使用"mama"这样唯一的一种有声语 言作为交流手段的现象,应该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mama"语早于拟声语言而存在,是人 类有声语言的起始阶段.拟声语言模拟事物的声音,它在人类有声语言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 带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语言样式.而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社会发展为人类有声语言 的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关键词]有声语言;母亲;"mama";婴儿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5—0142—04 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是什么?人类有声语言是 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有较多的语言 学者研究了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但对"人类有声语言的 最早形态是什么"这一问题,至今无人研究.笔者进行了 十余年的认真思考,调查与研究,得出了一些还不够成熟 的结论,现整理成文,以赐教于方家. 一 ,对母亲的称呼(mama)语是人类有声语言 的最早形态 由于妻子从事医院产科工作,出于专业兴趣,很长一 段时间,细心琢磨了婴儿的啼哭声:不同婴儿的啼哭声, 除了轻重缓急有些区别之外,其发音完全相同!而且跟 人们对母亲的称呼惊人地一致! 那么,不同时期,不同语系民族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是 否相同呢?不同语系民族人们对母亲的称呼是否相同 呢?不同时期,不同语系民族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与不同 语系民族人们对母亲的称呼是否相同呢?如果相同,它 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呢?不同语系民族的 有声语言截然不同,为什么对母亲的称呼却相同而且与 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一致呢?人们对母亲的称呼是否源于 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人们对母亲的称呼是否就是人类最 早的有声语言? 十年来,专心辨听了近两千个初生婴儿的啼哭声,结 果,从发音角度看,生理正常婴儿的啼哭声完全相同.把 时间往前推,寻找不同年代的母亲,将初生婴儿的啼哭声 模拟给她们听,被调查的100位母亲,无一例外都认定,她 们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就是这个样子.因此,从可验证的 有限时段来看,不同时期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是完全相同 的. 初生婴儿的啼哭声由两个基本音素"m"和"a"构成. 从生理上看,婴儿出生后,肺器官开始工作,口腔打开,气 流冲出,颤动声带,产生一个自然长音——"a".口腔打 开一段时间之后,肌肉需要休息,继而口腔关闭,双唇闭 合,气流改由鼻腔冲出,产生一个自然声音——"m".如 此持续反复——"a——一m—a——一m—a——m— a" ,即构成了初生婴儿的啼哭声. 不同语系民族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是否相同呢?针对 这一问题,调查了八大语系中十五个语种…的民族的50 位母亲,结果她们也无一例外认定:相同. 更巧的是,被调查的世界上八大语系十五个语种的 民族,称呼"母亲"的口语是一致的(mama),并且与初生 婴儿的啼哭声相同或相似. 所调查的八大语系十五个语种中,有10个语种称呼 "母亲"的口语是一致的,都是由"m"与"a"构成"mama" [收稿日期]2007—02—28 [基金项目]200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 形态以及发展之研究》(编号:06CGYY25YBM) [作者简介]廖志林(1964一),男,杭州人,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从事语言学研究. ? 142? 音,并且与初生婴儿的啼哭声相同.其中五种称呼"母 亲"的口语不是"mama",但分析其构成,还是与初生婴儿 的啼哭声相一致.它们包含了初生婴儿发音系统能够发 出的有限的先天性原始生理音素"m","n","h",…a', " ai","^".如泰语和高棉语,它无非是发…a'向"m"过 渡时,保留了过渡音"i",那是初生婴儿发音时口腔由开 到合连续发音造成的.如英语,它无非是发音时嘴巴张 得小了些,把…a'发成了"^".如土耳其语,当婴儿张开 嘴巴发出…a'声之后,口腔即予以关闭,但是双唇没有闭 合,出现…n'音,于是发出了"ana"声.如日语,当婴儿张 开嘴巴发出"a一一"声之后,口腔一直不予关闭,换气是 必然的,换气时则自然出现…h'音,…h'与"a"结合就成了 "ha".事实上,将现在不同语系民族称呼母亲的口语与 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作出"完全一致性"的分析,可能过于 牵强.按理来说,同语系亲属语言中称呼母亲的口语应 该是一致的,但现在也出现了不同的读音,如同属汉藏语 系的泰语称呼母亲的口语为[mai],那应该是"ma"音在 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变化.因此,其他语系不同语 种的语言对母亲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继承和发展 过程中,也肯定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越是古老的对母亲 的称呼,应该越是接近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为了证实这 一 说法,我们再来进一步探究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与人类 称呼"母亲"的口语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八大语系十五个语种调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语系语种口语写法口语读音 汉藏语系泰语占[mai] 英语mUm[m^m] 俄语爪艮[mama] 法语nlamam[mamam] 印欧语系意大利语[mama] 西班牙语[mama] 葡萄牙语[mama] 罗马尼亚语marna[mama] 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mama[mama] 阿尔泰语系土耳其语ana[a:na] 南亚语系高棉语6乙厂[mm] 马来亚一玻里内西亚语系马来语mak[ma] 闪含语系阿拉伯语厶L[ma:ma:] 日语f耋f耋[halla] 系属不明 朝鲜语詈,_[ma] 我们研究一下初生婴儿与其母亲信息联络的方式. 出于动物生存的本能,初生婴儿一有不适或需求,就发出 " mama"这一唯一能发的啼哭声,母亲得到信号,即予以 呵护或哺乳.婴儿发出"mama"的啼哭声,反复刺激母亲 的大脑皮层,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信号被保留了下来. 反过来,婴儿一啼哭,就会得到呵护或哺乳,"mama"声在 婴儿的大脑皮层中也得到强化.长此以往,这种"mama" 声,成了母婴间联络的唯一也是专门的信号. 许多动物成年时还始终使用它们婴儿时期的啼叫声 作为唯一的有声语言来交流,尽管节奏,音高有所变化, 但构成的音素始终不变.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人类从 "动物"向"人"过渡以后,在其他的语言产生之前,婴儿乃 至成人,在很长一个时期,只能使用依据发音器官的生理 构造发出的这种"mama"声.在母婴这种环境之外的环 境里,所有的其他人也使用唯一的"mama"声作为有声语 言来交流,只不过音高,音速上有些变化,成年人同时还 可能辅以譬如肢体语之类的其他交流手段而已.人类社 会仅仅使用"mama"这样唯一的一种有声语言作为交流 手段的现象,应该存在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当然,对 婴儿的啼哭声,由于母婴的特殊关系,母亲最早也最多地 接受了婴儿的啼哭声.母亲对自己婴儿的啼哭声的音质 具有特殊的区分功能,并对婴儿的啼哭信号用行为作为 反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母亲,甚至旁人也习以为常 地首先把这种声音当作呼叫母亲的专门代号. 人类初生婴儿的啼哭声相同,对母亲的称呼相同或 相近,并且,人类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与对母亲的称呼一 致.由此可见,对母亲的称呼源于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初 生婴儿的啼哭声是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的母音,而对母 亲的称呼则是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mama"是人类有声 语言的最早形态.人类使用"mama"作为唯一的交流信 号,持续了一段漫长的时期,"mama"语阶段是人类有声 语言的起始阶段,也即第一阶段. 二,拟声语言是人类有声语言发展的第二个 阶段 拟声语言模拟事物的声音,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语言样式.公元前4世纪,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海岱尔为代表的哲学家提出"摹声说",把"拟声现象"当 作是人类有声语言的起源,认为原始人类最初采用模拟 声音来给事物命名,这些"名称"组成最基本的词汇,从而 产生了语言.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笔者认为, 它并非是有声语言的起源.几十年来,很多学者静态,孤 立地研究拟声现象,未能把它纳入有声语言的发展过程, 低估了"拟声语言"在推动人类有声语言发展中所发挥的 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拟声语言的核心是拟声词.我们先看一看拟声词具 有什么样的特点. 根据模拟对象的性质可以把拟声词分为三种:第 一 种是模拟人发出的声音,如英语中的"murmur"(喃喃地 说),"babble"(婴儿咿呀学语),汉语中的"呼哧"(喘息 声),"啊嚏"(打喷嚏的声音)等.第二种是模拟动物的 叫声,如英语中的"cuckoo"(布谷),汉语中"猫".第三种 是模拟事物声音的拟声词,英语中如描述水声的"brawl" (哗哗地流),描述风声的"howl"(怒号),汉语中"施弦 . 】43? 张之瑟瑟然"的"瑟","其声肃肃然"中的"箫".根据拟 声词模拟声音的方式,拟声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初 级拟声(基本拟声)即直接模拟事物的声音,一种是次级 拟声(间接拟声)即间接地,象征性地模拟事物的声音. 直接模拟事物的声音的拟声词,如英语的"bowwow" (狗),"quack—quack"(鸭子)等,是用模拟动物叫声的 方式来给事物命名的.古汉语称"蟋蟀"为"趋趋",就如 现代汉语称"蛐蛐"一样,都由拟声而来.汉语"蝉"又称 "知了",因蝉鸣声像"知了"而得名.间接地,象征性地 模拟事物声音的拟声词,如英语词"gargoyle"(建筑物檐 口上的装饰性滴水嘴)与"gargle"(漱口时的咕噜声)同 源,都来自法语,源自希腊语的拟声词"onions","bang"已 由"砰砰"的撞击声转为"强行灌输".古汉语中的"车" 读作"居",在象棋术语里至今还读如"居",因为古代车子 的木轮转动时发出"居居"的声响,车子也就因此而得名. 拟声词"铮铮"原为金属撞击声,但"铁骨铮铮","铮铮悦 耳"中的"铮铮",显然早已不是金属的撞击声,意义有联 系但有些间接了. 许多拟声词的读音几乎没有语系的区别.如牛的叫 声低沉浑厚,口鼻腔共鸣,因而汉语用"msu"[mou55] "哞"来摹拟,德语"muh",英语"moo",西班牙语"mu",芬 兰语"muu"都用[mu:]来描述.上述各种语言都采用了 鼻辅音[m]和后元音[u],从而表现出牛鸣的低沉浑厚. 汉语用"呜呜wfiwfi"模拟风声,而芬兰语用"uu"[UU],两 者声音相同,只是芬兰语没有声调而已.又如汉语猫叫 是"喵""miSo",英语是"miaow"[mi(:)au],德语是"mi— au"[miau],发音也极其相似.再如"蛙,鸭,猫"这几个汉 字,只要告诉讲不同语系语种的人们,它们是有关三种动 物的名称,大凡就都能加以分辨.另如英语"grumble",德 语"brummen"和汉语"咕哝"(表示抱怨)都是模拟咕哝 声,嘟囔声.英语roar,德语b~lken和汉语"吼"都是模拟 野兽的吼叫声,英语"jingle,cling—clang",德语"kling"和 汉语"丁零当啷"都是模拟金属,瓷器连续撞击的声音. 英语"sough,rustle,"德语"s/iuseln"和汉语"飒飒","瑟 瑟","沙沙"都模拟踩沙子,飞沙击物或风吹草木的声音.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系语言的拟声 词具有近音性特点.因为拟声词的语音是基于对自然声 音的模拟,而同一类自然声音在本质上又是相同或相近 的,所以不同语言的拟声词的读音具有相似性. 大部分拟声词具有近音性特点,但我们也发现一部 分拟声词的读音,与自然事物的发音并不一致,或者,不 同语系语言中对同一自然声音进行模拟的拟声词,读音 却不一样.自然声音具有一定的客观稳定性,从广义上 说,人类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也是相同的,那么,为什 么拟声词会出现这种不一致的非近音现象呢? 比如狗,同一事物由于品质的差异或状态的不同,所 发的声音会有所不同.种,大小以及发声时情感不同(如 发怒,恐惧,求食,寻偶,献媚等),其实际发音就会有差 ? 】44? 异.汉语用"汪汪"表示狗叫,这个声音与狗叫声并不十 分一致,与有些狗的叫声更是相差甚远.那么,人们为什 么选择了"汪汪"表示狗叫呢?因为这个声音概括了各种 狗叫的最普遍的声音,它涵盖了某一类声音,能够明确地 指代"狗"这种事物.只要一种声音能够明确指代某种事 物,追求两者相似的精确性就没有必要了. 人类对声音的捕捉存在着处理上的主观差异.即使 同一个事物所发的声音是不变的,不同的人基于各自的 主观感受,模拟声音时会产生偏差,导致部分拟声词出现 非近音现象.人们往往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去感知他们所 不熟悉的声音,比如模拟羊的叫声,汉语用"咩",法语用 "b~ler",英语用"baa".再如模拟公鸡的叫声,汉语用 "喔喔",德语用"kikeriki",法语用"cocorico",英语用 " cock—a—doodle—doo".羊,鸡等动物的自然叫声并不 会因区域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同语言系统对它 们的模拟却并不相同.可见拟声词对声音的模拟带有主 观性特点. 在模拟同一自然声音时,人们往往使用自己语音系 统中的音位.如模拟小鸟的叫声,汉语用"叽叽",德语用 " schilpen",英语用"chirp".模拟同一自然声音,汉语选 用了辅音"j'',是因为汉语发音音素中有"j'',"q",…X'这 组舌面前辅音,"j"是汉语语音系统中固有的音位,而德 语,英语选用了辅音"sch","ch",是因为德语,英语中有 " sch","ch"固有的音位,而没有"j","q",…X'这些音 位.许多语言都有"s"这个音位,所以模拟蛇的"嘶嘶" 声,就都用上了…S'音.如英语的"snake"(蛇),"hiss" (蛇行动的"悉悉"声),德语的"schlange"(蛇),汉语的 "蛇"(she),"咝咝"(si)等.另如"f"是轻唇音,模拟"呼 呼"的风声,如汉语的"风"(feng),英语的"flurry"(阵 风),"flaunt"(飘扬),德语的"fauchen",就都用了"f"音. 有的拟声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生了音变,现在读 起来已经不像拟声词.如《诗经?关雎》中的"关关",尽 管当时模仿的是鸟叫的声音,但由于语音的变化,今天的 发音已经不是上古的"关关"了.同样道理,英语中的 cricket也像汉语中的"蟋蟀"一样,再也不被人们当作是 拟声词了.然而追溯这些词的产生,确实是以拟声样式 出现的. 尽管部分拟声词存在非近音性现象,但就其本质而 言,都是对自然声音的模拟,与所模拟事物的声音是一致 的,同时,不同语系语言对同一事物声音进行模拟的拟声 词之间,还是具有相似性,只不过这种相似出现了一些距 离.这种现象表明,人类有声语言的发展,采用过同一种 方式,经历过同一个阶段. 自然界能发声的事物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日复一日 地刺激着人们,受着"mama"语的诱导,人们在潜意识里 逐渐把这些声音与发出这些声音的事物联系起来,这些 声音成了这些事物的替代.随着人类的进化,发音器官 可以发出更多的声音.自然界中一些特殊的声音,如雷 声,使人恐慌;一些特殊的事件,如雷击,使人伤亡.出于 . 交流心情,释放恐慌以及陈述真相,逃避灾难的逼迫,人 们就竭力地用发音器官去模仿自然界的这些声音,运用 这些模拟的声音来指代发出这些声音的事物,进而用这 种模拟的声音进行交流和陈述.模拟之初,所拟之声不 一 定与原声相像,但出现了一种模仿的意识.这种模仿 意识的出现,促使了拟声语言产生.模拟的相似性只是 时间而已.出现了对一种声音的模拟,就为对各种声音 的模拟打开了闸门. 不同语系有声语言中,除"mama"语和拟声语言外, 其他有声语言表达同一事物的声音都截然不同,那是人 们各自随心创造的缘故.模拟比创造容易,因此,拟声语 言应该处于有声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 那么,"mama"语和拟声语又是谁更早呢?从生理上 看,到目前为止,人类初生婴儿的啼哭声还是"mama",这 也是人类最早能够自然发出的唯一的声音.从初生婴儿 与其母亲的信息联络方式来看,"mama"是人与人之间最 早的也是唯一用于交流信息的声音.从唇齿类哺乳动物 的有声语言交流来看,许多动物成年时还始终使用它们 婴儿时期的啼叫声作为唯一的有声语言来交流,尽管节 奏,音高有所变化,但构成的音素始终不变,由此推断,人 类从"动物"向"人"过渡以后,在其他语言产生之前,婴儿 乃至成人,在很长一个时期,只能使用依据发音器官的生 理构造发出的这种"mama"声.从与人类的关系看,自然 界的声音比"mama"声离人类更有距离,更为间接,同时, 模拟自然界的声音需要更复杂的发音器官和更多的发音 音素,而最初人类发音器官自然能发的音素只有"m"和 …a'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断言,在母婴环境以及之外的 环境里,所有的人都使用这种唯一的声音"mama"作为有 声语言来交流,只不过音高,音速上有些变化,成年人同 时还可能辅以譬如肢体语言之类的其他交流手段.人类 社会仅仅使用"mama"这样一种有声语言作为交流手段 的现象,应该存在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mama"语早 于拟声语言而存在,是人类有声语言的起始阶段. 三,创造有声语言是人类有声语言的再发展, 是人类有声语言发展的第三阶段 " mama"语源于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关键是动物生存 的需要.拟声语源于自然事物的自发声,关键是交流心 情,陈述真相的逼迫.那么,创造语源于什么,关键又是 什么呢? 人类自身的进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有 声语言的创造需要以人类生理上的相对完善和心理上的 较为发达为前提.就前者来说,人类发音器官的成熟使 有声语言的创造成为可能.语言诞生之始,人类只能发 出最简单的"mama"声.随后的长时间对自然事物声音 的模仿,促使人类的发音器官更加完善,发音技术越来越 纯熟,发音音素也日趋增多,这就为创造丰富多彩的有声 语言提供了可能.就后者而言,人类的直立行走以及生 产劳动,制造工具等活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推进了思维 的发展.语言和思维是共生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思维的进行需要以概念符号(语言)为基础,语言的 发生需要以思维为条件. 社会发展对人类有声语言的创造提出了客观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有限的拟声词已难以满足人 们生产,生活交流的需要.一方面,在人类社会生产领 域,社会分工与协作都对有声语言的创造提出了客观要 求.早期人类在狩猎活动中发现,有效的协作有助于人 们获得更多的猎物.在以往仅有简单"mama"语和少量 拟声语的情况下,谈不上有效的合作.而要达成有效的 合作,协调与沟通就必不可少,在其中发挥工具性作用的 是相对复杂的有声语言.为此,人类必须创造更多的,能 够充分传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以满足生产中交流,协作的 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的 精神需求被提到了重要位置.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和生 产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mama"语以及简单的手 势,表情和拟声语所承载的信息,他们要交流内涵更为丰 富的思想.偶然的顿悟理解,长期的经验体会,人们渴望 将这些抽象的思想传达给对方.篝火旁的狂欢,山洞中 的盛宴固然诱人,林中的低语,河畔的倾诉则是人类的更 高需求."思想"是抽象的东西,它远远超越了"mama"语 和拟声语的表达范畴.于是,有声语言的创造便成为了 社会的需求. 拟声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的活动带来了极大 的便利,同时刺激了人类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进一步发 展.发音器官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除了能发出"mama" 声和模拟能发声的事物的声音外,还能发出其他多余的 声音.人们偶然地,无意识地用一些多余的声音来称呼 一 些不会发声的事物,进而约定俗成地赋予一定所指,结 果达到了更好的交流和劳动效率.人们为偶然的发现而 激奋不已,并在其后进行了一系列有意识的创造活动,从 而大规模的有声语言的创造开始了. 创造语源于多余的声音,关键是劳动协作和传达思 想感情的需要.有声语言的出现,婴儿的啼哭是诱导,发 音器官的完善是前提,思维的发展是关键,劳动协作和传 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是动力.人类创造有声语言具有随意 性和约定俗成性,因此,相互无法交流的不同区域的人 们,就有了各自的五花八门的有声语言.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57 — 353. [2][前苏联]潘诺夫.信号?符号?语言[M].王仲宣,何纯 良,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120. [3]邵文利,杜丽荣.试论拟声词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J].语 文研究,2003,(4). [4]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4.[责任编辑:曹金钟] ? 】45?
本文档为【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及其发展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英语六级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