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米病害图谱[整理版]

玉米病害图谱[整理版]

举报
开通vip

玉米病害图谱[整理版]玉米病害图谱[整理版] [玉米]玉米病害图谱 [原创 2008-06-23 07:43:06] 玉米大斑病 分布与为 害 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 状 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

玉米病害图谱[整理版]
玉米病害图谱[整理版] [玉米]玉米病害图谱 [原创 2008-06-23 07:43:06] 玉米大斑病 分布与为 害 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 状 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病 原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称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Drechslera turcica (Pass( Subram)(& Jain。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6—11(um)。分生抱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大小45—126×15—24(u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有性态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称玉米毛球腔菌。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Keissleriella turcica (Luttr() v(Arx。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345—497(um),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果壳口表皮细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 成。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176—249×24—31(u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纺经形,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42—78×13—17(um)。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S.turcica f. sp(zeae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S(turcica f.sp(sorghi。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1号小种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材料上产生褪绿斑;2号小种在这些材料上都产生萎蔫斑。2号、3号小种虽不是优势小种但呈上升趋势。 侵 染 循 环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带有未腐烂病残体的粪肥及带病种子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风雨传播,主要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致病。 发 病 条 件 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品种、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感病品种的推广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在种植感病品种并有一定数量菌源的条件下,发病的轻重则取决于温度和雨量。通常7~8月间平均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地区,适于大斑病的发生流行。植地轮作或合理间套作的发病轻;春夏玉米早播比晚播的病轻;稀植的比密植的病轻;育苗移栽的比同期直播的病轻;肥沃田比瘦瘠地的病轻;地势高、通透好的比地势低湿的病轻。 防 治 方 法 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选种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冀单30、冀单31、冀单33、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 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绥玉6号、龙源101、海玉89、海玉9号、鲁玉16号、鄂甜玉l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农大3138、农单5号、陕五9ll、西农ll号、中单2号、吉单lol、吉单131、C103、丹玉13、丹玉14、四单8、郑单2、群单105、群单103、承单4、冀单2、京黄105、京黄113、沈单5、沈单7、本玉9、锦单6、鲁单15、鲁单19、思单2、掖单12、陕玉9号。(2)加强农业防治 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3)药剂防治 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相 关 图 片 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 英 文 名 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 别 名: 玉米斑点病、玉米南方叶枯病 分 布 全国玉米产区 为 害 植 物 玉米 症 状 本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皆可发生,但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受害。叶片病斑椭圆形、纺锤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边缘色较深(图1)。抗病品种的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具黄晕,斑面霉层病征不明显;在感病品种上,病斑的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斑面上灰黑色霉层病征明显,病叶易萎蔫枯死。 病 原 玉米小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 et . M. 和 Drechslera maydis (N. et M) Subram & Jain]侵染所引起。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的异旋腔孢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异名为(Oph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偶有在叶鞘和叶枕处产生,但不常见。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多根丛生,褐色,直或曲膝状,具隔膜,大小为80~156×5~10微米,基细胞膨大。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倒棍棒状,或弯月型,褐色,中部稍宽,端细胞钝圆形,脐点明显,凹入基细胞内,具3~10隔膜,以8个居多,大小为55~140×5~17微米,萌发时从两端长出芽管(图2)。玉米小斑病菌存在明显生理分化现象,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时,将病菌划分为T和O两个生理小种。我国小斑病菌则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小斑病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为23~25?。在水滴中,分生孢子在24?条件下1小时就可萌发,4小时后的萌发率达90%以上。 根据病菌对不同细胞质的玉米致病力的差异分为T小种和O小种 T小种 O小种 细胞质专化侵染T、P型细胞质玉米,轻度 对细胞质无明显的专化性 性 侵染正常细胞质和C、S型玉米 侵染叶片、叶鞘、苞叶、果穗; 通常只侵染叶片, 症 状 病斑较大,周围有明显的中毒圈 病斑较小中毒圈不明显 有明显专化性,产生毒素量大,能 毒 素 无明显专化性,产生毒素量小 使幼苗枯萎 较高,发生在温暧地方和北方发 病 温 度 较低,适温范围广,发生季节长 高温季节 人工保温产 快,1,2天产生孢子 慢,3,4天产生孢子 生速度 人工培养菌 接种点褐色,其余白色,产孢少 灰绿色,产孢多 落颜色 在我国,以O小种为优势小种 侵 染 循 环 玉米小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越冬,也可在种子越冬,田间的病残体及带菌种子就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气流传播,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致病。 1.玉米小斑病循环图 发 病 条 件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流行,跟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在我国对小斑病表现抗病的杂交种和品种有: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西农11号、郑州2号等。适于玉米小斑病发生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在适温条件下,玉米孕穗、抽穗期遇降水多、湿度高,易诱发流行。连作地、低洼地和过于密植地发病重。 防 治 方 法 ?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 ?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相 关 图 片 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锈病 英 文 名 别 名: 分 布 华南、西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西北等 为 害 植 物 玉米 症 状 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病 原 Puccinia sorghi Schw. 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大小24—32×20—28(um),壁厚1(5—2um,有4个芽孔。冬孢子裸露时黑褐色,椭圆形至棍棒形,大小28—53×13—25(um),端圆,分隔处稍缢缩,柄浅褐色,与孢子等长或略长。性子器生在叶两面。锈孢子器生在叶背,杯形。锈孢子椭圆形至亚球形,大小18—26×13—19(um),具细瘤,寄生在酢浆草上。据报道P(Polysora Unedrw.称多堆柄锈菌,引起南方锈病,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 此外Physopella zeae (Mams)Cuminins Ramachar能引起热带型玉米锈病。 侵 染 循 环 我国目前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 发 病 条 件 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烟台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不抗病。 防 治 方 法 (1)选育抗病品种。(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相 关 图 片 玉米丝黑穗病 Maize head smut 一、症状 (symptom)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 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 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 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 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寄主的维管束组织呈丝状,故名丝黑穗病。 二、病原物 (pathogen) 1.玉米雄穗上的症状 2.玉米雌穗上的症状 病原物为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Cuhn) Clint)担子 菌亚门轴黑粉菌属。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有细刺。 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玉米丝黑穗病无再侵染,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性、菌源数量及环 境条件等因素。 1.品种抗性:品种间抗性差异大(但无免疫品种), 2.菌源数量:连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土壤中的菌量会迅速增加。 3.环境条件: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语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病菌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时侵染最适。 病害循环图 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见左下循环图) 五、防治(control)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拌种 推荐药剂:粉锈宁、羟锈宁 玉米瘤黑粉病 Maize head smut 一、症状:(symptom) 此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全生育期任何地上部分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叶片受害常出现成串排列的病瘤(图3),雄穗受害时,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囊状或角状病瘤(图2),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形成病瘤,严重时全穗形成大的病瘤(图1)。 二、病原物:(pathogen) Ustilago maydis (DC) Corda,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冬孢子球形活椭圆形,暗褐色,厚壁,表面有细刺。冬孢子萌发产生4个无色 纺锤形的担孢子。 三、发病因素 (epidemic factor) 1.气候条件: 高温 多湿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同时寄主组织生长柔弱,容易受害。 2.栽培措施及栽培条件: 多年连作发病重,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在缺乏有机质的 砂性土壤中发病较重。 3.品种抗性: 一般杂交种较抗病。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甜玉米较感病。 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1.雌穗上的症状 2.发病雄穗率 3.叶片上大病瘤 4冬孢子及其萌发 五、防治(control) 1.减少菌源 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翻地。重病田进 行2-3年轮作。及时摘除病病瘤携出田外销毁。 2.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 4.种子处理 用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种子 重量0.2%的硫酸铜液拌种。 玉米纹枯病 Corn sheath blight 一、病状(symptom)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二、 病原(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 立枯丝核菌( 性态为瓜亡革菌( (Frank) Donk)。此外Thanatephorus cucumeris禾谷丝核菌(R.cerealis Vander Hoeven)的CAG一3、CAG一6、CAG一8、CAG一9、CAG一10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病重要的病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或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玉米纹枯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6,10μm。菌核由 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玉米纹枯病田间为害状 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 × 4.5,5.5(μ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 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所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 四、防治方法(control) (1)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2)选用抗(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3)药剂防治 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山霉素o.5kg对水200k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4)提倡在发病初期喷洒移栽灵混剂。 玉米黑条矮缩病 一、症状(symptoms) 从玉米幼苗到抽雄花时都可发病。幼苗期发病,在心叶的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短线状斑点,逐渐扩展到全叶,在叶背短线斑点上呈现腊白色的突起条斑,病株叶色浓绿,严重矮缩,一般到后期不能抽穗结实,往往提早枯死。十叶期前后发病,新生的叶片浓绿,叶背上呈现腊白色突起条斑,上部茎节缩短,后期虽能抽穗,但雄花轴短缩,雌穗小或畸形。十四叶以上发病,植株略矮,新生的叶片也有轻微的腊白色突起条斑出现,雄花轴短缩,多数能正常结实,但千粒重明显下降。此外,叶 鞘和苞叶表面都能呈现腊白色突起条斑。各部位的条斑颜色逐渐加深,1.病株 2.病叶背面蜡白色突起 3.病穗包叶蜡白色突起 4灰 最后成淡褐色至黑褐色。 稻虱 二、病原(pathogen) 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传 毒介体为灰稻虱和白脊稻虱等。 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四、防治(control) 1.播种期 夏玉米迟播发病重;秋玉米早播发病重。 1.合理调整播期 夏玉米改种春玉米,秋玉米适当推迟播种。 2.品种及其类型 不同品种及其类型之间感病程度有差异。 2.适当密植,拔除病株。 3.气候条件与传毒虫媒 冬前虫口基数大,冬春无特殊低温,越冬后 3.选用高产耐病品种。 的生存密度大,易导致早夏病害大发生。 4.采用连片种植,加强水肥管理。 4.栽培管理 套种,氮肥过量,植株叶色浓绿,易诱集传毒介体为害, 5.治虫防病 导致严重发病。 玉米细菌萎蔫病 症状 又称玉米细菌性叶枯病、斯 氏细菌枯萎病、斯氏叶枯病、玉 米欧氏菌萎蔫病等,属全株系统 性维管束病害,是我国重要外检 对象。该病最初的症状是萎蔫, 叶片现灰绿色至黄色线状条斑, 有不规则形或波浪形的边缘,与 叶脉平行,严重的可延伸到全叶。 这些条斑迅速变黄褐干枯,在近 地面处茎的髓部变为中空。细菌 通过维管束扩展,有时从维管束 切口处流出黄色细菌脓液。有的 还能进入籽粒。受害株变矮或雄 花过早变白死亡。该病分布在美 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秘鲁、 圭亚那、意大利、波兰、罗马尼 亚、南斯拉夫、泰国、越南马来 西亚等。 病原 Xanthomonas (Smith) stewartii Dowson异名Erwomoa (Smith) stewartii Dye.。称斯氏欧文氏菌 (玉米斯氏萎蔫病欧文氏 菌),属细菌。细菌杆状, 无鞭毛,格兰氏染色阴性 大小0(9—2(2×o(4 一0(8(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 子可以带菌。病菌还可在 玉米跳甲(Chaetocnema )体内越冬,带pulicaria 菌跳甲也可传播此病。据 美国研究,玉米跳甲在细 菌越冬和传播上具有重 要作用入此外,微量 元素影响玉米对该菌侵染的敏感性。施用过多铵态氮和磷肥可增加感病性,高温有利于该病流行。甜玉米不抗病,马齿型玉米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选用培育抗病品种。(2)及早喷洒杀虫剂控制玉米跳甲。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圆斑病 症状 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国内发现该病主要为害吉63自交 系。果穗染病从果穗尖端向下侵染,果穗籽粒呈煤污状,籽粒表面和籽 粒间长有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呈干腐状, 用手捻动籽粒即成粉状。苞叶染病现不整形纹枯斑,有的斑深褐色,一 般不形成黑色霉层,病菌从苞叶伸至果穗内部,为害籽粒和穗轴。叶片 染病初生水浸状浅绿色至黄色小斑点,散生,后扩展为圆形至卵圆形轮 纹斑。病斑中部浅褐色,边缘褐色,外围生黄绿色晕圈,大小5—15×3 —5(mm)。有时形成长条状线形斑,病斑表面也生黑色霉层。叶鞘染病时 初生褐色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大斑,也具同心轮纹,表面产生黑色 霉层。圆斑病穗腐病侵染自交系478时,果穗尖端黑腐的长度为5(3— 9(3cm,占果穗长的2,5—3,5,果穗基部则不被侵染。在吉63自交系 果穗上的症状与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T型不育系果穗上的症状相似, 应注意区别。该病在自交系478及吉63上症状不同,可能是不同的反应 型。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等省。 病原 Bipolaris Wilson称炭carbonum 色长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 B(zeicola(Stout() Shoem.、 Helminthosporium (Ullstrup) carbonum Shoem。有性态为 Cochliobolus Nelson。分carbonum生孢子梗暗褐色,顶端色浅,单生或2—6根丛生,正直或有膝状弯曲,两端钝圆,基部细胞膨大,有隔膜3—5个,大小64(4—99×7(3—9(9(um)。分生 孢子深橄榄色,长椭圆形,中央宽,两端渐窄,孢壁较厚,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多数正直,脐点小,不明显,具隔膜4—10个,多为5—7个,大小33—105×12—17(um)。该菌有小种分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传播途径与大小 斑病相 似。由于穗部发病重,病菌可在果穗上潜伏越冬。翌年带菌种子的传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种子不能发芽而腐烂在土壤中,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此外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也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经l—2天潜育萌发侵入。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叶斑或穗腐,进行多次再侵染。玉米吐丝至灌浆期,是该病侵入的关键时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生产上抗圆斑病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二黄、铁丹8号、英55、辽1311、吉69、武105、武206、齐3l、获白、H84、017、吉单l07、春单34等。(2)严禁从病区调种,在玉米出苗前彻底处理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3)在玉米吐丝盛期,即50,—80,果穗已吐丝时,向果穗上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3)对感病品种也可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15,三pj酮可湿性粉剂拌种。(4)对感病的自交系或品种,于果穗青尖期喷洒25,s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隔10—15天一次,防治2—3次。 玉米干腐病 症状 该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为检疫对象。东北发生重,江苏、安徽、四川、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发生。玉米地上部均可发病,但茎秆和果穗受害重。茎秆、叶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4—5节或近果穗的茎秆产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变为灰白色。叶鞘和茎秆之间常存有白色菌丝,严重时茎秆折断,病部长出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叶片染病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长条斑,长5cm,宽l一2cm,一 般不生小黑点。果穗染病多表现早熟、僵化变轻。剥开苞叶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苞叶和果穗间、粒行间常生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病果穗变轻易折断。严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很多小黑点。纵剖穗轴,穗轴内侧、护颖上也生小黑粒点,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症。Diplodia frumenti引起的干腐病症状与D(zeae和D(macrospora引起的干腐病区别:前者在籽粒、穗轴上均产生暗褐色菌丝体,严重时整个果穗变成黑色,籽粒内充满变黑的组织和菌丝体,其中还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同时茎秆的髓部也变黑,果穗基部最易受害。茎秆受害则以下部的节和节间发生较多,后期病部纵裂,分生孢子器突出。 病原 Stenocarpell (Berk) Suttonmaydis 称玉米狭壳柱孢和 S(macrospora (Earle)Sutton称大孢 狭壳柱孢及Diplodia frumenti E11(et Ev(称干腐色二孢,均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干 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态 为Physalospora Ell(et Ev(称zeicola 玉米囊孢壳。玉米狭壳 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 径150—300um,产孢细 胞10—20×2—3(um); 分生孢子隔膜0—2个, 大小l5—34×5— 8(um)。大孢狭壳柱孢 菌分生孢子器直径200 —300um,产孢细胞8 —15×3—4(um);分生 孢子0—3个分隔,大 小44—82×7(5— 11(5(um),着生于玉 米 茎秆、种子及叶片上。于腐色二孢子囊壳黑褐色,子囊孢子8个排成双行,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20—23×6—9(um)。 传播送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春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28—30?,雌穗吐丝后半个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 (1)列入检疫对象的地区及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入。(2)病区要建立无病留种田,供应无病种子。(3)重病区应实行大面积轮作,不连作。(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以减少菌源。(5)药剂防治 ?播前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1小时或用50,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抽穗期发病初喷洒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7—l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 症状 常见有两种。受禾谷镰刀菌侵染的染病果穗顶部变为粉红色,籽粒间生有粉红色至灰白色菌丝;受害早的果穗多全部腐烂;病穗的苞叶与果穗粘结紧密,且在果穗与苞叶间长出一层淡紫色至浅粉红色霉层,有时病部现蓝黑色的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受串珠镰抱侵染的玉米生长后期的果穗,仅个别或局部籽粒染病,病粒易破碎。病粒上长一层粉红色霉状物,多为病菌的小孢子,有时也长橙黄色点状粘质物,即病菌的粘分生孢子团。该菌喜欢在穗虫或玉米螟为害后的沟槽里生长繁殖。湿度大时也为害雄花 和叶鞘。(右) 病原 有两种: Fusarium Schwlgraminearum 称禾谷镰孢,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r Schw(Petch(称玉蜀黍赤霉;Fusarium moniliforme(Sheld.) S(et H(称串珠镰孢,有性态为Gibberella (Saw.) fujikuroiWr(称藤仓赤霉。玉蜀黍赤霉和藤仓赤 霉均属子囊菌亚门 真菌。据云南玉溪植 保站调查玉溪地区 玉米的穗粒腐病病 原主要是禾谷镰孢,分离率为90,。此外炭色长蠕孢菌 (Helminthosporium Vllstr()也是该病病原,分离率占 5(1,。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上述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侵染玉米果穗引致穗腐 病,侵染玉米茎部引致茎基腐病。干旱、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玉米镰刀菌穗 粒腐病的扩展和流行。当玉米产生生长裂伤或玉米穗虫玉米螟及其他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易发病。此外含赖氨酸高的一些玉米杂交种易感串珠镰孢穗腐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气候,因地制宜选用,做到不断更换新品种,不断扩大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在玉米穗粒腐病、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地区,可选用近年新选育的优良杂交种。如获白、玉单6号、丹玉14号、低三顶、沈5、武109、武117、7943、吉815、B70、337、Va35、V矮141、白C一2—9、CB5、冀524、保102、双塘、双获、宿系10、丹早白、新黄4、360、5003、张单25l、多黄1、沈219、6050、承191、徐3l、凡荣2、京系01、单郑黄、黄204、抗旱大粒黄、植店112、6009、晋穗9、中系14等。(2)轮作换茬。(3)加强田间管理 于玉米拔节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强抗病力。(4)其他方法参见玉米丝核菌穗腐病。 玉米赤霉病 症状 果穗染病端 部变为紫红色,有时 籽粒间生有粉红色 至灰白色菌丝,病粒 失去光泽,不饱满, 发芽率降低,播后易 烂种。轻的幼苗生长 发育不正常,叶片变 黄。有时现茎腐病症 状,茎秆局部褐色, 髓部变成紫红色,易 倒折。叶鞘染病生有 橙色点状粘分生孢 子团。(左) 病原 Fusarium avenaceum (Fr()Sacc(称燕麦 镰抱,属半知菌亚门 真菌。除侵染玉米 外,还可侵染小麦、 大麦、燕麦、水稻、 谷子等禾本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参见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 玉米枝孢穗腐病 症状 果穗上散布 具黑色至墨绿色 污斑或条斑的病 粒。附着在穗轴上 的籽粒近脐部首 先变色,然后上部 出现污斑,但很少 到达顶端。贮藏时 发展为穗腐。 病原 Cladosporium herbarum(Pers() Link称 多主枝孢,属半知 菌亚门真菌。常形 成子座。分生孢子 梗顶端或中部常 有局部膨大,长 250um;分生孢子 表面密生细刺,单 胞或双胞,大小5 —23×3—8(um), 多数为8—15×4 —6(um)。常见, 广布。多生在草本 或木本植物上或 土壤及空气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从生长破裂处侵入籽粒冠部,繁殖为害。 防治方法 参见玉米丝核菌穗腐病。 玉米青霉穗腐病 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为害的果穗上,在籽粒上或籽粒间产生青绿色或绿褐色霉状物,多发生在穗的尖端。病菌侵入种胚的,种子发芽时,引致幼苗萎凋。 Penicillium 病原 Currie et Thomoxalicum 称草酸青霉,属半知茵亚 门真菌。形态特征见高粱 青霉颖枯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 原菌一般腐生于各种有机 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 气流传播。通过各种伤口 侵入为害,也可通过病健 果穗接触传染。青霉病病 菌发育适温18—28?,相 对湿度95,—98,时利 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健康 无病的种子。(2)尽量避免 造 成伤口,注意防止鸟害。(3)必要时喷洒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l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3000—4000倍液,对青霉病防效显著。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穗。致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使籽粒发霉。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 Trichothecium 病原 (Bull() Link称roseum 粉红聚端孢,属半知菌亚门 真菌。菌落初白色,后渐变 粉红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 分枝,无色,顶端有时稍大, 大小162(5—200×2(5— 4(5(um);分生孢子顶生, 单独形成,多可聚集成头 状,呈浅橙红色,分生孢子 倒洋梨形,无色或半透明, 成熟时具1隔膜,隔膜处略 缢缩,大小15—28×8一 15(5(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 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 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 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果穗 上,由伤口侵入。发病后, 病部又产生大量分 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防治方法 参见玉米丝核菌穗腐病。 玉米色二孢穗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穗。发病早的果穗苞叶呈苍白色或稻草色,在吐丝后两星期内染病,果穗变为灰褐色,整个果穗萎缩或腐烂。重量轻或小的果穗呈直立状 态,这时果穗和内苞叶或内苞叶之间紧密粘附,菌丝在其间生长繁殖,后期苞叶上、花苞上及籽粒边缘产生黑色的分生孢子器。植株生长后期果穗染病,外表症状不明显。侵染始于果穗基部,从果穗梗处向上扩展。剥开果穗或脱粒时,可发现籽粒之间长有一层白色的霉菌,其顶部已变色。(右) 病原 Diplodia zeae (Schw() Lev(称玉米色二 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 名D(maydis(Berk() Sacc(病菌在寄主表皮下产 生较密集的黑色球形至扁 球形分生孢子器,直径350 —500um。分生抱子浅褐色, 圆筒形或椭圆形,具1隔 膜,双胞,大小13—33×3 —7(m);在田间,有时可见 无色透明的线状孢子。此外 有报道D. macrospora Earle称大孢色二饱和 D.frumenti E11(et Ev(称 干腐色二孢,也可引起类似 的病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 以分生抱子器在带病种 子或秸秆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风传播。玉米吐雄时叶鞘较松散,落入叶鞘里的病菌直接或经伤口侵入,也可从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的苞叶间直接侵入。该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8—30?。分生抱子萌发适温20?。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2)与豆科等作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避免 在低洼阴冷的地块种植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病果穗,千方百计减少 越冬菌源。(3)该病发生重的地区,于播种前用0(5,的40,拌种双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可减轻发病。(4)采收时果穗水分控制在18,、脱下 的籽粒保持在15,以下,做到安全贮藏。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症状 在玉米叶片、叶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条斑或叶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有的病斑呈长条状,致叶片呈暗褐色 干枯。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很多菌脓,干燥后成褐色皮状物,被雨水冲刷后易脱落。 病原 Pseudomonas (E(F(Smith() Stapp(称须芒草假单胞菌(高粱细菌条纹病假单胞菌),属细菌。异名P(woodsii。andropogrnis 菌体杆状,大小l—2×0(5—0(7(um),有1根具鞘的鞭毛,很少2根,单极生,不产生荧光色素,革兰氏染 色阴性,不抗酸,好气性。在肉汁洋菜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光滑,白色有光泽,稍隆起,生长迟缓,粘稠。生 长适温22—30?,最高37—38?,最低5—6?,48?经10分钟致死。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豆科、 咖啡等。(左)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经 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皮孔侵入,病 菌深入内部组织引起发病。高温多雨季节、地势低洼、 土壤板结易发病,伤口多,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多施河泥等 充分腐熟有机肥。(2)加强田间管理,地势低洼多湿的田 块雨后及时排水。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叶鞘紫班病 症状 玉米灌浆中后期,中上部叶鞘或苞叶上产生绿豆大小的黑褐色 斑块,有的稍带紫色,后在叶鞘及苞被上产生不规则或近圆形紫斑。 病原 Ascochyta Stout称玉米zeae 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病叶或茎组织内,壁膜质,基部分化程度较浅,具孔口;分生孢子双细胞,无色或有时略带浅色,大小8(5—13(5×3— 4(5(um)。该病与叶鞘内群聚蚜虫有关,尤其是天气转冷时,蚜虫分泌的糖液、排出的粪 物混合在内发霉,造成外面的块块斑痕,蚜虫在叶鞘内繁殖迅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潜伏在病残组织上留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 袍子进行初侵染,玉米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七、八月气温高,蚜虫发生猖撅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扩展。 防治方法 抽雄前防止蚜虫向叶鞘转移是防治鞘斑病的关键。具体方法参见粮食作物害虫。 玉米条纹矮缩病 症状 又称玉米条矮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缩,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后条纹上产生坏死褐斑。植株早期受害,生长停滞,提早枯死。中期染病植株矮化,顶叶丛生,雄花不易抽出,植株多向一例倾斜。后期染病矮缩不明显。根据叶片上条纹的宽度分为密纹型和减纹型两种。叶片、茎部、穗轴、髓、雄花序、苞叶及顶端小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或褐色坏死斑。 病原 Maize streak dwarf virus简称MsDv; 称玉米条纹矮缩病 毒,属病毒。病毒 炮弹状,大小200 —250×70— 80(nm),每粒病毒 有横纹50条,纹间 距4n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 件 该病毒由灰飞 虱传播。蚜虫、叶 蝉、蓟马、土壤、 种子和摩擦都不传 毒。灰飞虱最短获 毒时间为8小时, 体内循回期最短5 天。病毒不经卵传 播。气温20—30? 时,潜育期7—20 天,一般9天。该 病 发生与灰飞虱若虫 的发生有直接关 系。3—4龄若虫在 田埂的杂草和土块 下越冬。翌年春转 入麦田,。羽化后 成虫有一部分迁飞 到刚出苗米田为 害。7—8月虫口最 大,为害也重。玉 米收割后又转移到 田埂杂草上,潜入 根际或土块下越 冬。带毒若虫是翌 年的主要初侵染 源。灌溉次数多或 多雨,地边杂草繁 茂有利于灰飞虱繁 殖。玉米第一水适 时浇灌发病轻,过 早或过迟发病重。 田间湿度大易招来 灰飞虱栖息。 防治方法 (1)选种 抗病品种 高抗品 种有武单早、武顶 一号、陕单5号、 庆单7号、W341× 野6116、W341× 单624等。(2)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把好玉米第一次浇灌时间, 争取在玉米出苗后40—45天浇头水。精细整地,增施磷钾肥,提高植 株抗病力。(3)加强对灰飞虱的防治 要抓好四个时期的工作,即越冬 防治、麦田防治、药剂拌种和一代成虫迁入玉米初期的防治。使用药 剂参见灰飞虱防治法。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 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 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变脆,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 现花叶状。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简称MDMV,称玉米 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 小750×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 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致死温度55—60?, 稀释限点1000—2000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 冰箱保存5年后仍具侵染能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 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 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 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 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两个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 如丰单l号,中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丰三1号,陇单1号,天单1号,武105,东泉11、12、13号,张单25l,中玉5号,冀单29号等。(2)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 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3)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玉米粗缩病 在六、七十年代该病曾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近年北方冀、鲁、陕、晋、辽、津等省市暴发成灾。1997 2年全国发生233万hm以上,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发展。其原因:一是玉米品种不抗病。二是玉米与小麦套种或与棉花、蔬菜等插花种植,粗缩病向棉区和菜区玉米田扩展。三是玉米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盛发期相吻合,是当前玉米种植制度有利于粗缩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四是冬季温暖干燥、春季少雨成为该病流行的有利气候条件。 症状 玉米粗缩病病株严重矮化,仅为健株高的l,2 —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背面侧 脉上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有时叶鞘、果穗苞 叶上具蜡白色条斑。病株分蒙多,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轻者虽抽雄,但半包被在喇叭口里,雄穗败育或发育 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或无 收。该病除为害玉米、甜玉米外,还可为害大麦、小 麦、燕麦、高粱、谷子等症状类似。 病原 Maize rough dwarf virus简称MRDV,称玉 米粗缩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球形,大小60—70nm,存在于感病植株叶片的凸起部分细胞中。钝化温度80?,20?可存活37天。 传播送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靠灰飞虱(Delphacodes striatella)传毒。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翌春迁入玉米田。此外冬小麦也是该病毒越冬场所之一。春季带毒的灰飞虱把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然后再传到玉米上。玉米5叶期前易感病,l0叶期抗性增强。该病发生与带毒灰飞虱数量及栽培条件相关,玉米出苗至5叶期如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期相遇易发病。套种田、早播田及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潜育期10—20天。此外有报道云南丽江地区传毒昆虫为白背飞虱。玉米苗期是玉米粗缩病的敏感期。大、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狗尾草等是粗缩病毒越冬的主要寄主。粗缩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可增殖和越冬,但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春季在大、小麦、杂草上,随后部分转移到水稻上繁殖,在玉米上不能繁殖。冬、春气候温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灰飞虱发生。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普遍表现不抗粗缩病,感病品种多,如郑单2号、博单1号、群单105、寸夜l07发病重。套种、插花种植玉米的比例普遍增加,再加上毒源量大,粗缩病还有蔓延上升的可能。 防治方法 (1)加强监测和预报,指导大田防治。(2)选用抗病品种如群壮101、京黄113、豫农704、2569×获白、 西单7号、中单2号、中单4号、农单5号、郑单4号等较耐病。(2)提倡连片种植,避免单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避免因插花种植和少部分玉米田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盛发期吻合,造成灰飞虱传毒。(3)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大面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毒源,提倡化学除草。(4)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缩短玉米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提高玉米抗病力。(5)用呋喃丹等种衣剂或2,HA(玉米拌种剂及20,病毒A,分别按种子量0(2,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能有效地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毒病的传播。(6)玉米播种前后和苗期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喷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加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7)玉米苗期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抗毒剂1号)3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8)也可在灰飞虱传毒为害期,尤其是玉米7叶期前喷洒2(5,扑虱蚜乳 2油1000倍液及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混合液,每667m喷对好的药液30—40kg,隔6—7天1次,连喷2—3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玉米遗传性条纹 症状 叶片上沿着叶 脉呈现亮黄色至白 色、边缘光滑的条纹, 这是遗传性条纹的主 要表现。这种情况可 在植株的一边出现, 在田间零星发生。 病因遗传病。 防治方法 一般不需 单独防治。 玉米缺素症 症状 一、缺氮 幼苗矮化、瘦弱、叶丛黄绿;叶片从 叶尖开始变黄,沿叶片中脉发展,形成一个“V”形黄 化部分;致全株黄化,后下部叶尖枯死且边缘黄绿色; 缺氮严重的或关键期缺氮,果穗小,顶部籽粒不充实, 蛋白质含量低。二、缺磷 嫩株敏感,植株矮化;叶尖、 叶缘失绿呈紫红色,后叶端枯死或变成暗紫褐色;根 系不发达,雌穗授粉受阻,籽粒不充实,果穗少或歪 曲。三、缺钾 下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呈黄色或似火红 焦枯,后期植株易倒伏,果穗小,顶部发育不良。四、 缺镁 幼苗上部叶片发黄。叶脉间 出现黄白相间的褪绿条纹,下部老叶片尖端和边缘呈紫红 色;缺镁严重的叶边缘、叶尖枯死,全株叶脉问出现黄绿 条纹或矮化。五、缺锌 严重的幼苗出土后在2周内显症, 叶片具浅白条纹,后中脉两侧出现1个白化宽带组织区, 且中脉和边缘仍为绿色,有时叶缘、叶鞘呈褐色或红色。 六、缺硫植株矮化、叶丛发黄,成熟期延迟,与缺氮症状 相似。七、缺铁 上部叶片叶脉间出现浅绿色至白色或全 叶变色。八、缺硼 嫩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白色斑点,各 斑点可融合成白色条纹;严重的节间伸长受抑或不能抽雄 及吐丝。九、缺钙 当土壤缺钙时,幼苗叶片不能抽出或 不展开,有的叶尖粘合在一起呈梯状,植株呈轻微黄绿色 或引致矮化。十、缺锰 幼叶脉问组织慢慢变黄,形成黄 绿相间条纹,叶片弯曲下披,别于缺镁。 一、缺氮 是因有机质含量少,低温或淹水,特别是中期 干旱或大雨易出现缺氮症。二、缺磷 低温、土壤湿度小 利于发病,酸性土、红壤、黄壤易缺有效磷。三、缺钾一 般沙土含钾低,如前作为需钾量高的作物,易出现缺钾, 沙土、肥土、潮湿或板结土易发病。四、缺镁 土壤酸度 高或受到大雨淋洗后的沙土易缺镁,含钾量高或因施用石 灰致含镁量减 少土壤易发病;五、缺锌 系土壤或肥料中含磷过多,酸碱度高、低温、湿度大或有机肥少的土壤易发生缺锌症。六、缺硫 酸性沙质土、有机质含量少或寒冷潮湿的土壤易发病。七、缺铁 碱性土壤中易缺铁。八、缺硼 干旱、土壤酸度高或沙土易出现缺硼症。九、缺钙 是因为土壤酸度过低或矿质土壤,pH5(5以下,土壤有机质在48mg,kg以下或钾、镁含量过高易发生缺钙。十、缺锰 pH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或靠近河边的田块,锰易被淋失。生产上施用石灰过量也易引发缺锰。 病因防治方法 (1)应根据植株分析和土壤化验结果及缺素症表现进行正确诊断。(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对玉米按量补施所缺肥素。(3)也可在缺素症发生初期,在叶面上对症喷施叶肥。用惠满丰多元素复合有机活性液肥210一240ml,对水稀释300—400倍或促丰宝活性液肥E型600—800倍液、多功能高效液肥一万家宝500—600倍液。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空秆 症状 玉米通常都结1—2个穗,一般一个穗的居多,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空秆,影响产量提高。如在辽宁宽甸、 2阳岩、本溪、桓仁等地调查,空秆率12,—20,,667m减产50kg,常见有先天不育型空秆和不稔穗型空秆。 1994年北京郊区玉米空秆率高达17(3,,全市80,以上的玉米田空秆率高于常年2—3倍。不少地区空秆率高达60,—70,,个别地块高达90,。全市万亩以上的20个主栽品种空秆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特点是平原地区高,北部山区低,品种间差异大,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块发生程度不同。 病因 先天不育型空秆又称“公玉米”,产生的原因 是种子内在问题。如种子生理机制衰退、新陈代谢失 调、输导组织受障碍,致茎秆中的养分不能输送给果 穗,幼穗腋芽因缺乏营养物质而不发育,但雄穗正常。 不捻穗型空秆是指植株上有幼穗雏型,但不抽花丝, 不结籽粒。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土壤瘠薄,养分不能 满足玉米生育所需,生殖器官不能形成;二是密度过 大,群体郁蔽,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光合生产率低, 个体瘦弱,影响雌穗发育;三是管理跟不上,田间缺 水少肥,造成植株早衰;四是抽穗前出现掐脖旱或 中期遇有低温冷害,影响或抑制了幼穗的分化,有时发育终止,造成空秆;五是机械损伤或蚜虫、叶螨、穗虫等为害猖撅;六是品种选择失误,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条件,影响了穗分化,从而导致空秆;七是气候因素。?干旱。生长期间6月份干旱造成了小苗率高,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株矮秆细,难以正常结穗,空秆率增高。?高温。玉米抽雄、吐丝前后5天,温度过高易降低花粉生活力,影响授粉结实,空秆率高。?多雨、低光照。7、8月份在春玉米抽雄、吐丝期间出现的多雨连阴天气是影响玉米授粉,导致空秆的一个重要原因。八是栽培因素。从品种看,生产上春玉米空秆发生程度较夏玉米高,这是因为夏玉米抽雄、吐丝期比春玉米受高温多 2雨影响小。从密度和投入看,据昌平县密度试验结果,春播、夏播玉米的空秆率是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每6677m 超过4500株,空秆率明显上升,目前4600株已达到密度饱和点。因为大群体的玉米生长前期,供应养分不足,难于达到苗齐、苗壮,植株个体生长不健壮,影响雌、雄穗的分化,从而导致玉米空秆;九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施肥量。同一品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空秆率低。生产上肥料施用不足空秆率上升;十是病虫害的影响。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诱发病害种类多,面积广,为害重,也会加重空秆的形成。 防治方法 (1)在玉米品种选育或引种上,应重视和加强品种适应性研究,选用适合当地的综合性状好的品种。如北京北部山区春玉米现以掖单13为主,平原地区春玉米以农大60、沈单7为主。平原地区夏玉米以唐抗5、90—1等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性品种为主。其它地区应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当地的品种。(2)在目前地方水平条件下, 2每667m 4600株的密度已基本达到群体饱和,不宜再增加。(3)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4)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加强两茬秸秆还田,逐步提高地力。要求保证底肥和苗期施肥,小苗率高的田块要施偏肥,千方百计减少小苗,防止形成空秆。(5)合理轮作,重视整地和播种质量。做到适期播种,密度适当,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蚜虫等(6)巧追幼穗分化肥,重追攻穗肥。如春玉米的中晚熟品种,在适期早播条件下,于拔节期13—14片叶时已进入雌穗座胎期,此期是决定穗胎大小和籽粒行数、每行粒数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抽穗前5—7天重施攻穗肥,是实现穗大粒饱、力争双穗灭空秆的根本措施之一。(7)喷洒玉米壮丰灵(吉林市农科所) 在高肥密植中晚熟高产玉米的雌穗小花分化期,即玉米抽雄穗之前3—5天或已有千分之几的雄穗刚要露出且尚未露出时,用玉米壮丰灵27ml,对清水20kg喷1次,可使株高、棒位降低、节间缩短,同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倒伏,促进雌花发育,提高双棒率,避免秃头现象,有效防止了空秆和贪青,(8)提倡施用“农家宝”1号30ml拌玉米种子,使很系发达提高抗病力,提早发芽36小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农家宝”90m1,对水50kg喷洒,可使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腾,提高抗旱能力。此外,也可在玉米孕穗期至灌浆期喷洒万家宝500—600倍液。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玉米l0多片叶时,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 或结实。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西均有发生。近年四川受害较重。河南新乡也有发生严重的报导。(右) 病原 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 (Sabet) Victoria, Arb01eda et Munoz异名E(carotovora f.sp(zeae Sabet 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两端钝 圆,单生,偶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6—8 根,无芽孢,无英膜,大小0(85×1(6(um)。菌落圆形, 低度突起,乳白色,稍透明。此外,有报道Pseudomonas zeae Hsi(et Fang(称玉蜀黍假单胞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 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及时治虫防病 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3)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4)必要时于发病初期剥开叶鞘,在病部涂刷石灰水。用熟石灰1kg,对水5—10kg涂刷有效。(5)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25,叶枯灵或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预防效果。(6)发病后马上喷洒5,茵毒清水剂6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防效较好。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 症状 苗期最明显,叶片上出现不规则黄绿条斑或叶片全部失绿白化或黄化,称为白化苗和黄绿苗„ 病因 系遗传因素引起。 防治方法 该病发生受遗传基因控制,对玉米经济价值影响不大。但在选育玉米新品种时,必须注意选择。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低温障碍 症状 玉米原产于热带,是一种喜温作物,对温度要求较高。一些年份由于气温低,常使玉米产生低温冷害。播种至出苗遇有低温,出现出苗推迟,苗弱、瘦小,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降低等现象,且对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有阻碍作用。四展叶期,植株明显矮小,表现生长延缓,光合作用强度、植株功能叶片的有效叶面积显著降低;四展叶期至吐丝期,低温持续时间长,株高、茎秆、叶面积及单株干物质重量受到影响;吐丝至成熟期,低温造成有效积温不够。灌浆期,低温使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减缓,灌浆速度下降,造成减产。 病因 从玉米整个生育期来看,芽期、苗期、灌浆期对低温敏感性很大。苗期低温降低了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植株生长。即使温度恢复后仍有一定的低温后效作用,然后逐渐恢复。同时,低温下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受到抑制,影响了植株总的有效叶面积,致光合生产率下降。播种至出苗期需有效积温79(4日度,生物学低限为9(3?。播种至出苗的天数随温度增高而缩短。平均气温15?,需15—20天。平均气温12;8—16(8?产量高,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都会减产。均温低于10?,光合生产率明显下降。生产上播种至出苗平均气温升高或降低1?,每667m2产量就会增加或减少10(6kg。出苗至吐丝期,进入了玉米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尤其进入拔节以后,温度升高生 长发育快,有利于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单位于物质重量的增加。平均气温低于23(9?,就会受到影响,低于23? 就会减产。吐丝至成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仍需较高温度。从开始吐丝至吐丝后13天是籽粒缓慢增重时期, 吐丝后14—45天是籽粒快速增重阶段,灌浆速度直线上升,46天后至成熟又转到籽粒缓慢增重阶段。此间平均气 温提高或降低1?,则667m2生产量可增加或减少76(6kg。看来吐丝至成熟期间气温变化,尤其气温偏低对产量 影响比播种至出苗期还要大。 防治方法 (1)玉米品种间耐低温差异很大,故应因地制宜 选用适合当地的耐低温高产优质玉米良种。(2)严格依据 气候区划科学地确定播种期,适期早播,使各生育阶段温 度指标得到满足。如播种至出苗气温最好为12(8— 16(8?,不要低于10?;出苗至吐丝平均气温高于24? 为宜,不要低于23?;吐丝至成熟需要较高温度,以利光 合作用进行,尤其灌溉后期气温偏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 物质积累;籽粒形成至灌浆期处于7月份,气温高于23?, 约需积温300?,一般能满足。吐丝后13—45天进入快速 增长阶段,需积温1000?,气温20?能顺利完成。生产 上播种晚的(一般6月份以后播种),进入籽粒快速增长阶 段平均气温低于20?或更低,积温仅910?, 不能满足灌浆成熟需要,这样低温对产量影响比较大,因此必须确定适合当地能满足玉米生育后期对温度需要的播 种期1做到适期早播。(3)苗期施用磷肥能改善玉米生长环境,对缓减低温冷害有一定效果。也可用禾欣液肥50m1, 对水500m1拌种,可提高抗寒力。还可用生物钾肥500g对水250m1拌种,稍加阴干后播种,增强抗逆力。(4)必要 时选用育苗移栽。(5)提倡采用玉米覆盖地膜栽培法 常见形式有:?玉米平作宽幅覆膜。?玉米垄作窄幅覆膜。? 带田套种一膜两用。?正方形窝播覆膜。?埯子田或称撮种覆膜。?垄沟聚雨覆膜。?丰产坑覆膜。?膜侧玉米。 ?拱棚加地膜两段覆膜。?玉米覆膜育苗移栽。采用玉米覆膜栽培,田间管理过程基本上与大田栽培技术相同,但 在播种至揭膜阶段稍有不同。重点是掌握铺膜和揭膜两个关键技术,确保苗全、苗壮。技术要点:一是精细整地。 北方应在秋季整地、施肥、耙磨、镇压,早春顶凌耙磨、起垄作畦。有灌溉条件的,应在秋冬季灌好底墒水,适时 镇压、耙耱,防止失墒,达到畦平、土细、上虚下实。二是选用良种。玉米采用地膜覆盖以后,争取了250—300? 的有效积温,延长了生育季节,因此可选择比当地玉米生长期长l0天左右的品种。三是合理密植。要求做到密度 适宜,用膜较少,管理方便。可采用宽窄行或大、小垄种植法,即大行距80cm,小行距25cm,用70—75cm宽的薄 2膜覆盖2行玉米,两边压入薄膜l0cm。好处是密度可保证3800一4500株,通风透光好,能发挥边行优势。每667m 用膜0(5kg。一般密度可比露地玉米增加10,—15,左右。四是早播早覆膜。一般比露地早l0—15天,播后先在垄两边各开一条沟,沟探5cm,把塑料膜紧贴地面,松紧适宜,膜边压土严实,使膜的采光面在35cm以上。草害严重的,播种后用拉索100g或西玛津150g,对水于垄面喷雾,喷后再覆膜。五是推广机械覆膜。六是揭膜放苗。先播后覆膜的玉米,适时揭膜放苗至关重要。覆膜玉米经10—15天出苗,在幼苗第1片叶展开后及时破膜放苗,放苗过迟,容易在封孔时压住玉米植株或灼伤叶片。破膜放苗最好选择晴天下午,使幼苗得到锻炼。放苗时用小刀或竹片破12cm小孔,放出幼苗,然后用细湿土沿幼苗茎基部把间隙封严,防止进入冷空气,保持膜内温湿度。日均气温升至25?以上后,应除去塑料膜,便于管理。提倡使用光降解膜和生物降解膜。(16)提倡施用“农家宝”1号30m1拌玉米种子,使根系发达提高抗病力,早发芽36小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农家宝”90ml,对水50kg喷洒,可使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腾,提高抗旱能力。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 米 药 害 症状 使用农药或除草剂,超过一定浓度,能形成颜色不正常的叶斑,如白斑或褐斑。幼芽及根卷曲或变粗,植株生长受抑,苞叶缩短或穗粒外露。播种时化肥施用过量或杀虫剂施用过多,会抑制种子萌发或出土后死亡,残存苗矮化4叶片变黄或枯死。 病因 敌敌畏、敌百虫、辛硫磷、功夫、2,4一D及 化肥等施用过量,均有可能产生上述症状。过多的可 溶性氮、钾等肥料接近种子时,会抑制种子发芽或致 幼苗出土后死亡;施用或飘移过来的2,4-D,可使叶 片卷曲成洋葱叶,下部茎叶丛生在一起,气生根上卷 不与土壤接触;施用辛硫磷过量可致叶片局部或大部 分变白,致叶片干枯似冻害状。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 产生变色等药害的机制是,疏水性强的有机磷农药被 叶绿体或其周围组织吸附,致叶绿体的机能发生紊 乱,从而阻碍电子传导反应,即希尔反应,抑制光合 成,出 现变色,药害越严重,其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减少,全氮量相对增加。生产上因玉米品种、发育阶段、环境因子等条件不同,药害程度不同。会造成叶部枯死、变色、畸形等。辛硫磷在玉米体内的分布及部位不同,对药剂的敏感性也不同,苗期根区施药作用尤为明显。 防治方法 (1)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时适量施用,不宜过量。(2)使用除草剂时严格选择品种和掌握用量,避免浓度过高,不宜在喇叭口直接喷洒。(3)在玉米田不要用敌百虫、敌敌畏等敏感杀虫剂,施用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时严格掌握用量。(4)发现浓度过高应马上浇水。(5)发生药害后,要加强管理。(6)必要时喷施促丰宝I型活性液肥400—500倍,使其尽快恢复正常。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斑枯病 症状 玉蜀黍生壳针抱和玉蜀黍壳针抱引起的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病斑椭圆形,红褐色,后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不规则形斑,致叶片局部枯死。两者常混合发生,较难区别。 病原 Septoria zeicola Stout和Septoria zeina Stout 前者称玉蜀黍生壳针孢,后者称玉蜀黍壳针孢,均属半知 菌亚门真菌。玉蜀黍生壳针孢分生孢子器扁圆形,生在叶 片两面,散生或聚生埋生,孔口微露,器壁褐色,炭质, 大小69—135um。分生抱子近圆柱形或圆柱形至针形,无 色或略带浅绿色,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端稍尖,具隔 膜1—4个,大小13—33×2(5—3(5(um)。玉蜀黍壳针 孢分生孢子器大小90—210um。分生孢子线形或鞭形,无 色透明,顶端较尖,基部钝圆,微弯至弯曲,具隔膜8个, 大小42—80×2—2(5(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菌均以菌丝和分生抱子器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 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冷凉潮湿的环境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 (1)及时收集病残体烧毁。(2)结合防治玉米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l一2次。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红叶病 症状 黄早四组配良种 在灌浆期若遇低温、阴雨,叶片发 红,称为红叶病。 病因 该病发生与本品种灌浆快有关,当大量合成的糖分 因代谢失调不能迅速转化则变成花青素,绿叶变红。 防治方法 (1)严重发生地区,不要在粘湿地上种植。(2) 注意防低温,增施磷钾肥。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秃尖 症状 玉米果穗的顶部不结实称为秃尖或秃顶。致玉米穗粒数减少,造成减产。 病因 玉米雌小花分化、吐丝及籽粒形成始子雌穗的中下 部,以后则由此处向上或向下同时进行,最后在顶部结束。 遇有环境条件不适,顶部的小花或受精胚常因养分供应不 足而发生败育。秃尖发生原因常见有三种:一是顶部小花 在分化过程中因干旱或肥料不足等原因而退化为不育花。 二是抽雄前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抽穗散粉提前或顶部花丝 抽出过晚,失去受精时机,造成秃尖。三是栽植过密,肥 料供不应求,或干旱,或遭受雹灾,或遇到连阴雨天气, 叶片光合作用减弱,致果穗顶部的受精胚得不到足够的养 料,不能发育成籽粒。 防治方法 (1)根据种植玉米地块,选用适宜的品种。硬粒 型品种秃尖发生轻,而马齿型则较重。(2)提倡施用酵素 菌沤制的堆肥,如农乐活性有机粪 肥,每667m2施250kg,沟施后盖土。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开花前后的田间管理,提供充足的肥水条件,保证雌花分化时养分的供应。必要时喷洒惠满丰活性液肥或促丰宝、喷施宝、农一清液肥、川丰脾高效氨基酸液肥等。(3)对抽丝偏晚的品种或植株采用人工辅助授粉。(4)喷洒玉米壮丰灵。(5)此外还可喷洒万家宝500—600倍液。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变异穗和双色穗 症状 玉米雌穗上的籽粒颜色出现差异,表现正常色与紫色相间、浅黄与深黄相间。 病因 玉米籽粒果皮下的一层至几层细胞,叫作蛋白质层 或糊粉层。普通大田玉米的糊粉层是无色的,但在特定遗 传背景下,只要出现至少九个显性基因,糊粉层就会表现 紫色。九个基因中的五个互补基因的杂交后代,有色粒对 无色粒将按一定比例分离。玉米籽粒糊粉层的下面是胚乳 层,因基因突变,叶绿素、胡萝卜素使胚乳在颜色上发生 变化,出现黄色、浅黄色、白色。若两个自交系胚乳的颜 色均为黄色,则杂交后籽粒颜色为黄色;若两个自交系的 胚乳的颜色均为浅黄色,则杂交后籽粒颜色为浅黄色;若 两个自交系胚乳颜色一个为黄色,另一个为浅黄色(或白 色), 则杂交后籽粒颜色为黄色。根据这一点,在利用两个胚乳颜色有差异的自交系制种时,由籽粒颜色的不同,可以判别自交率的高低,确定种子的质量。 防治方法 该病发生受遗传基因控制。在选育玉米新品种时加以注意。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穗发芽 症状 玉米雌穗,在穗上发芽。尤其是制种田较常见。 病因 有些休眠期短的玉米品种,遇有秋雨多的年份,雨水渗入苞叶,持续时间较长,易出现穗发芽。 防治方法 (1)选用休眠期长的品种。(2)对休眠期短的玉米品种要及时采收,晾晒。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 症状 又称玉米灰霉病。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近年辽宁发生较多。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称灰葡萄孢,属 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小麦灰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 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抱子, 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 产生芽管,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 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该病发生与寄 主生育状况有关,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相对湿度高于 94,及适温易发病。地 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夏玉米不可栽植过密,注意玉米田通风。(2)采用垄作或高、矮品种隔畦种植。(3)雨后及时排水, 防止湿气滞留。 转自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本文档为【玉米病害图谱[整理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56KB
软件:Word
页数:6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