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口腔基本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

口腔基本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

举报
开通vip

口腔基本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牙髓活力检查 牙髓活力测验是诊断牙髓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包括牙髓温度测验(冷测、热测)和牙髓活力电测验。 工具 1.冷测 自制小冰棒或成品化学挥发剂罐(如四氟乙烷、氯乙烷、乙醚等)。 小冰棒的制作方法:取直径约为0.5cm、长约5cm的聚乙烯小管,将一端加热封闭,由另一端注入清水。把小管直立放于冰箱内冷冻,冻结后备用。 2.热测  牙胶棒、酒精灯、火柴或打火机。 3.电活力测 电活力测验仪、导电胶或润湿的小滤纸片。 4.棉纱卷。 牙髓活力温度测验作为一种经济、简便、效果较好的方法,最常被临床医生采用。 测...

口腔基本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
牙髓活力检查 牙髓活力测验是诊断牙髓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包括牙髓温度测验(冷测、热测)和牙髓活力电测验。 工具 1.冷测 自制小冰棒或成品化学挥发剂罐(如四氟乙烷、氯乙烷、乙醚等)。 小冰棒的制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取直径约为0.5cm、长约5cm的聚乙烯小管,将一端加热封闭,由另一端注入清水。把小管直立放于冰箱内冷冻,冻结后备用。 2.热测  牙胶棒、酒精灯、火柴或打火机。 3.电活力测 电活力测验仪、导电胶或润湿的小滤纸片。 4.棉纱卷。 牙髓活力温度测验作为一种经济、简便、效果较好的方法,最常被临床医生采用。 测验方法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告知受试者牙髓活力检查的目的和受试牙可能出现的反应,如凉、热、钻入感、麻刺感、疼痛等,并教授有反应时的示意方式。 2.用干棉纱卷放置于测试牙的唇(颊)和(或)舌侧,隔离唾液。 3.先测健康对照牙,再测可疑牙。 对照牙选择的顺序:同颌同名牙为首选,如果该牙丧失或有病变,可选对颌对侧同名牙或对侧同名牙的邻牙中与待测牙萌出时间接近、体积相当的牙齿。 4.测试牙面应选择没有牙体病损或充填体的完整牙面,一般选牙的唇、颊面的中1/3,亦可在舌面测试,因为这些牙面不受磨耗等的影响。 5.冷测  从冰箱中取出小冰棒放于手中稍加捂化,慢慢挤出冰棒头贴放在测试牙面上,观察牙齿反应,也可用小棉球蘸化学挥发剂放在牙面上测试。 6.热测  将牙胶棒一端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之变软(约65~70℃),但不要冒烟燃烧,立即贴放在湿润的测试牙面,观察牙齿反应。 7.电测  在被测牙面上放少许导电剂或湿润的小纸片,将电测仪工作端放于牙面导电处,请患者一手扶持工作端的金属杆部或将挂钩挂于口角以构成电流回路。随着电流逐渐增大,对测试牙造成刺激,患者示意测试牙有感觉即应将工作端撤离牙面,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盘显示的读数。每牙测2~3次,取平均数值作结果。 测验结果的描述、判定 1.牙髓温度测验的结果  经与对照牙比较,可分为正常、敏感、迟钝和无反应四级反应。 (1)正常:测试牙出现短暂的轻度感觉反应(如凉、热刺激传入等),该反应随刺激源的撤除而立即消失,反应程度和时间与对照牙相同。 (2)敏感:测试牙的反应速度快,疼痛程度强,持续时间长;比敏感反应稍轻者可表现为“一过性敏感”,指测试牙对温度刺激(尤其是冷刺激)反应迅速,有疼痛感觉,持续时间极短暂,一般为可复性牙髓炎的反应;比敏感反应程度更重者表现为“激发痛”,指测试时诱发剧烈疼痛,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急性牙髓炎;急性化脓性牙髓炎的患牙,热刺激有时可引起剧痛,冷刺激反而使疼痛缓解,又称热痛冷缓解。 (3)迟钝:测试牙在温度刺激去除片刻后才出现反应,或施加强烈刺激时才有微弱的感觉;有时在测试片刻后感觉一阵较为剧烈的疼痛,称为迟缓反应性痛。多发生在慢性牙髓炎或部分牙髓已坏死的患牙。 (4)无反应:反复测试,加大刺激强度测试牙均无反应。一般为失去牙髓活力的死髓牙或经过牙髓治疗的无髓牙。 2.牙髓活力电测验的结果  用于反映测试牙有无牙髓活力,但不能指示牙髓的不同病理状态。在相同的电流输出档位下,测试牙与对照牙的电测值之差大于10时,表示测试牙的牙髓活力与正常有差异。如电测值达到最大时测试牙仍无反应,表示牙髓已无活力。因此,临床上对电测反应的描述仅为正常和无反应两个指标。 注意事项 1.牙齿对温度和电的反应受年龄、病变等的影响,个体差异也大,没有可供参考的恒定量化指标,临床测试时,必须以患者自身的正常牙作为对照,从两牙对温度或电刺激的反应对比中判断牙髓的状态。 2.测试对照牙与可疑牙时,二者被测试的条件应尽量一致,例如在相应的牙面,相同的部位,用相同的测试法,用相同的刺激强度等,以便于对比。 3.禁用两个可疑的牙齿互相对比,也不能在无对照的情况下仅根据测试牙对刺激的反应判断牙髓的状态。 4.冰棒冷测时,如有多个可疑牙,应从牙列后部向前逐个测验,以免冰水流入后牙,影响反应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5.用牙胶热测时,牙面应保持湿润,以防止牙胶粘于牙面。 6.电测反应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如刚萌出的年轻恒牙和新近外伤患牙对电测的反应常呈假阴性表现,牙髓坏死液化、患牙有大面积银汞充填体或全冠时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常见问题 1.检查前未做必要的医嘱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 2.测试时未隔唾。 3.未选对照牙、对照牙选择错误,或测试顺序颠倒。 4.测试部位有病损或充填体。 5.冷测用三用枪的气或水。 6.牙胶热测时烫伤口腔软组织。 7.牙髓温度测验的结果用(+)、(-),或疼痛、不痛等表示。 8.牙髓电活力测验结果描述为敏感、迟钝等。 口腔及颌面部影像学检查 正常解剖结构影像 牙及牙周组织正常X线影像 【X线表现】 牙釉质:机体中钙化最高和最坚硬的组织,X线片显示的影像密度最高,似帽状覆盖于牙冠部牙本质的表面。 牙本质和牙骨质:牙本质X线影像密度较釉质稍低。牙骨质被覆于牙根表面,是一层很薄的组织,在X线片上所显示的密度与牙本质不易区别。 牙髓腔:为密度低的影像,髓腔可分为冠部的髓室及根部的根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本质沉积,髓腔逐渐狭窄。因此,老年人的根管和髓室较年轻人小而细。 牙槽骨:在X线片上显示的密度较牙低。上牙槽骨的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数目多,因而在X线片呈颗粒状影像;下牙槽骨密质骨厚而松质骨少,骨小梁数目少,故在X线片骨小梁结构呈网状。 牙周膜和骨硬板:牙周膜显示为包绕牙根连续不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其宽度均匀一致;骨硬板在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牙根之连续的致密的线条状影像。 【X线片示例】 牙及牙周组织正常X线影像 1.牙釉质2.牙本质3.牙髓腔 4.骨硬板5.牙周膜6.牙槽骨 根尖片所见正常颌骨解剖结构 【X线表现】 上颌根尖片 可以显示的颌骨正常解剖结构有切牙孔、腭中缝、鼻腔、鼻中隔、上颌窦底、颧骨、喙突、上颌结节及翼钩等。 下颌根尖片 可以显示的颌骨正常解剖结构有颏棘、颏嵴、营养管、颏孔、下颌骨外斜线、下颌管及下颌骨下缘等结构。在混合牙列的X线片上,应注意识别乳牙和恒牙及其相互关系。 【X线片示例】 上颌前部根尖片 1.腭中缝 2.鼻腔 3.鼻中隔 4.鼻底 上颌前部根尖片示切牙孔 上颌磨牙区根尖片 1.上颌结节 2.上颌窦底 3.颧骨 4.喙突 上颌根尖片 上颌窦向前可扩展至前牙区 上颌磨牙区根尖片 右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上颌窦底接近牙槽嵴顶 下颌前部根尖片示营养管 下颌前部根尖片示颏棘 下颌根尖片示颏孔 下颌根尖片示下颌管 曲面体层正常X线表现 【X线表现】 可以显示双侧上下颌骨、上颌窦、颞下颌关节及全口牙等。鼻腔、鼻甲、鼻中隔、鼻底、上颌窦、颧骨、颧弓、翼腭窝、翼板、喙突、下颌切迹、髁突、硬腭、软腭、下颌管、颈椎、茎突、咽腔等影像可清楚显示。 【X线片示例】 曲面体层片 1.髁突2.下颌切迹3.喙突4.翼腭窝5.颧弓6.颧骨7.上颌窦 8.硬腭9.软腭10.下颌管11.茎突12.舌骨13.鼻腔 口腔颌面部疾病的X线诊断 牙体硬组织疾病 包括龋病、牙髓病、畸形中央尖、畸形舌侧窝、遗传性乳光牙本质、釉质发育不全、额外牙、先天缺牙、阻生牙、牙外伤、牙根折裂等。 【X线片示例】 上颌根尖片示左上颌第一前磨牙远中(牙合)面龋洞,深达髓腔,根尖周骨质未见异常 右下颌磨牙区根尖片 1.外斜线2.充填体3.邻面龋 上颌根尖片示左上颌中切牙根尖区额外埋伏牙 上颌根尖片示左上颌切牙根折 右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牙根折裂 根尖周病 1.根尖周脓肿 【X线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早期无骨质破坏,有时可见牙周膜间隙增宽;病变进展可表现为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慢性期在根尖区出现低密度的骨质破坏区,范围较小,骨硬板消失;边界清楚但边缘不光滑;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X线片示例】 右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周脓肿 2.根尖周肉芽肿 【X线表现】在病原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降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病变周围的骨质正常或稍致密。 右下颌中切牙根尖周肉芽肿 3.根尖周囊肿 【X线表现】 以病原牙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透射区,边缘清晰锐利。囊肿边缘有一薄层致密线条影。当囊肿继发感染时,致密线条影可消失。 左上颌侧切牙根尖周囊肿 牙周炎 【X线表现】 牙槽骨吸收,牙槽嵴顶及骨硬板模糊、消失,牙槽嵴高度降低。由于慢性刺激和咬合创伤,也可表现为牙周膜间隙增宽或缩窄、牙根吸收或牙骨质增生等。牙周炎所引起的牙槽骨吸收有三种类型: (1)牙槽突水平吸收:表现为牙槽突从嵴顶呈水平方向向根尖方向高度的减低。 (2)牙槽突垂直吸收:牙槽骨沿牙长轴方向破坏,牙槽壁吸收,骨硬板消失。 (3)牙槽突混合吸收:牙槽突广泛水平吸收,同时伴有个别或多数牙槽突的垂直吸收。 【X线片示例】 下前牙牙槽突重度水平吸收 右下颌第二磨牙牙槽突重度垂直吸收 阻生智牙 【X线表现】X线片确定阻生牙的位置、阻生方向、牙根数目和形态及其与邻牙的关系。 左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 颌骨囊性病变 1.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X线表现】 有单囊和多囊之分,单囊多见,多囊者大小相差不悬殊。病变波及颌骨范围较大时,常沿颌骨长轴发展(下颌骨明显),颌骨膨胀多向舌侧。牙根吸收少见,多呈斜面状。可以多发。多发者如同时伴有皮肤基底细胞痣或癌,则称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X线片示例】 图 左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曲面体层片示左下颌骨多囊性、透射性病变,边界清楚;病变沿颌骨长轴扩展,颌骨无膨隆;左下颌前牙牙根吸收呈斜面状 2.成釉细胞瘤 【X线表现】 主要分单房型和多房型,多房型多见。其分房大小多不等,有时呈蜂窝状。颌骨膨胀明显,多向唇颊侧膨胀。病变边缘骨质可有增生硬化。牙根吸收呈锯齿状或截断状。肿瘤侵入牙槽侧,可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及骨硬板消失。 【X线片示例】 左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曲 面体层片示左下颌骨体后部及升支多囊性、透射性病变,边界清楚;下颌角区颌骨膨隆,36及37牙根截根状吸收 颌面骨骨折 【X线表现】骨折线表现为贯穿密质骨与松质骨的透光影,呈线状或锯齿状,其形态多为横行或纵行。 下颌骨骨折 曲面体层片示左侧下颌骨体部骨折,断端移位 上颌骨骨折 华特位片(1)和CT轴位 (2)示左侧上颌窦密度弥漫性增高,窦壁骨质不连续 根管充填后牙片 (一)恰填 【X线表现】 在X线片上根管内充填物恰好严密填满根尖狭窄部以上的空间,充填物距根尖端0.5~2mm,且根尖部无X线透射的根管影像。 【X线片示例】 右下颌根尖片:下颌第一磨牙恰填 (二)超填 【X线表现】 在X线片上根管内充填物不仅充满根管,而且超出了根尖孔,进入根尖周组织和(或)根尖周病损区。 【X线片示例】 右下颌根尖片示下颌第一磨牙超填 (三)欠填 【X线表现】 在X线片上根管内充填物距根尖端2mm以上,或在充填物的根尖部仍可见透射的根管影像。 【X线片示例】 下颌根尖片示下颌乳磨牙根充欠填 (四)充填不严密 【X线表现】 在X线相片上充填物虽已达根尖端0.5~2mm,但在根尖1/3不严密、可见气泡、根管壁与根充物之间有间隙(暗影)、根尖1/3只有糊剂而无牙胶尖、单尖法充填未做加压充填。 【X线片示例】 下颌根尖片示左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充填不严密 实验室检验 (一)血常规 项目名称 简称 提示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白结胞计数 WBC H 11 %10^9/L 4—10 粒细胞比值 GR% H 73.2 % 50—70 淋巴细胞比值 LYM% 21.1 % 20—40 单核细胞比值 MID 5.7 % 3—8 粒细胞比值 GR# H 8.1 %10^9/L 1.8—6.4 淋巴细胞比值 LYM# 2.3 %10^9/L 1.0—3.3 单核细胞比值 MID 0.6 %10^9/L 0.2—0.7 红细胞计数 RBC 4.63 %10^12/L 4—5.5 血红蛋白浓度 HGB 132 %/L 120—160 RBC压积 HCT L 40.9 % 42—50 平均RBC体积 MCV 88.3 fL 82—95 平均RBC血红蛋白会含量 MCH 28.5 pg 27—31 增均RBC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3 g/L 320—360 RBC分布宽度 RDW 12.9 % <15 血小板计数 PLT 171 %10^9/L 100—300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L 11.7 % 15.5—18.7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9.7 fL 9.4—12.5 血小板压积 PCT 0.235 % 0.108—0.282             1.红细胞计数(RBC) (1)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5×1012/L (400万~550万/mm3) 女:3.5×1012~5.0×1012/L (350万~500万/mm3) 儿童:4.0×1012~5.3×1012/L (400万~530万/mm3) (2)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身体缺氧、肺气肿、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1)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2)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肺气肿、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白细胞计数(WBC) (1)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 (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 (15000~20000/mm3) (2)临床意义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1)正常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2)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银屑病、天疱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1)正常参考值 50×106~300×106/L(50~300/mm3) (2)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疱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6.血小板计数(PLT) (1)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L(10万~30万/mm3)。 (2)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7.出血时间测定(BT) 是指从出血时起至血液在创口停止流出时止所需的时间,用以检查凝血过程是否正常。 (1)正常参考值:纸片法:1~5分钟。 (2)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维生素C缺乏病等。 8.凝血时间测定(CT) 指从血液流出体外时起至凝固时止所需的时间,用以检查血凝过程的快慢。 (1)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分钟;试管法:4~12分钟。 (2)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9.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患者测定值超过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2)临床意义: 延长: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他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 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较正常对照值10秒以上为异常。 (2)临床意义 延长: 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②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缩短: ①凝血因子Ⅷ、X活性增高。 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死。 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炎综合征,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11.凝血酶时间(TT) (1)正常参考值:11~18秒。 (2)临床意义:延长:>3秒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功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缩短: ①高FG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12.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 (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意义:增加: ①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②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③糖尿病酸中毒。 ④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死、放射治疗。 ⑤妇女经期、妊娠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剧烈运动后。 ⑥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减少: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二)血生化检查 1.谷丙转氨酶(ALT) (1)正常参考值:0~40U/L。 (2)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胆道疾病等。另外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偏高。 2.谷草转氨酶(AST) (1)正常参考值:0~40U/L。 (2)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酗酒、心肌梗死、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胆道疾病等。另外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偏高。 3.γ-转肽酶(γ-GT) (1)正常参考值:0~50U/L。 (2)临床意义 1)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2)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3)酗酒、药物等所致。 4.血清肌酐(Crea) (1)正常参考值:44~133μmol/L。 (2)临床意义:是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指标之一。 增加见于肾衰竭、尿毒症、心力衰竭、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减少见于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5.尿素氮(BUN) (1)正常参考值:1.79~7.14mmol/L。 (2)临床意义:是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之一。 增高见于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尿路梗阻、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传染病、败血症等,均可使尿素氮升高。还受到饮食的影响,如在大量高蛋白饮食后,血尿素氮也可暂时升高。 降低常见于严重的肝病。 6.血糖(Glu) (1)正常参考值:3.61~6.11mmol/L。 (2)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甲亢、腺垂体嗜酸性细胞瘤、颅内出血、颅外伤等。另外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绪紧张,饭后1~2小时及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糖也可增高。降低见于胰岛β细胞增生或癌瘤、严重肝病患者等。 7.钠(Na+)、钾(K+),氯(C1-) (1)正常参考值 钠(Na+)135.0~145mmol/L 钾(K+)3.50~5.30mmol/L 氯(Cl-)96.0~110.0mmol/L (2)临床意义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8.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检查 又称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以下五项:HBsAg和HBsAb(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HBeAg和HBeAb(乙肝e抗原和抗体);HBcAb(乙肝核心抗体)。 (1)正常参考值:均阴性。 (2)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序号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①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②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③无症状HBsAg携带者 3 - - - + + ①既往感染过HBV;②急性HBV感染恢复期;③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HBV感染已过;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 4 - + - - - ①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②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5 - + - + + 急性HBV感染后康复 6 + - - - + ①急性HBV感染;②慢性HBsAg携带者;③传染性弱 7 -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①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②慢性HBsAg携带者;③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性强,即俗称的“大三阳” 10 + - - - - ①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②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11 + - - + - ①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②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12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3 + - + + + ①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②慢性携带者 14 + + - - - ①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②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5 + + - - + ①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②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HBsAg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9 - - + - - ①非典型性急性感染;②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0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1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2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23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5 - - - + -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26 + + + + + ①一种亚型的HBsAg及异型的抗HBs(常见);②血清从HBsAg转化为抗HBs的过程(少见)               9.红细胞沉降率(ESR) (1)正常参考值 男:0~15mm/h 女:0~20mm/h (2)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风湿热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组织损伤及坏死持续2~3周,心肌梗死发病1周左右;恶性肿瘤;其他各种高球蛋白血症;稀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减低:主要见于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恶病质、抗感染治疗药物。 (三)尿常规 1.尿比重 (1)正常参考值:1.003~1.030 (2)临床意义:尿比重的高低与饮水量和当时的尿值有关,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 增高:见于脱水、糖尿病、急性肾炎等。 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 2.尿pH值 正常参考值:5.0~7.0 3.尿白细胞计数(高倍视野,HP) (1)正常参考值:<5个/HP。 (2)临床意义:白细胞增多大部分为脓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结核、肾肿瘤等。妇女可因白带混入尿液而致白细胞增多。 4.尿红细胞计数 (1)正常参考值:<3个/HP。 (2)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及外伤,亦见于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症或肿瘤、直肠、子宫的肿瘤累及泌尿道时。此外,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液病如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亦可在尿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 5.管型 (1)正常参考值:无或偶见透明管型/HP。 (2)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可有透明管型,在剧烈运动、高热、全身麻醉、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均可见透明管型,临床意义较小。在肾实质病变,如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透明管型可明显增多并见其他管型。 透明管型是由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粘蛋白凝固而形成的,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 (透明管型) 颗粒管型:表示肾小管和肾小球有炎症或变性,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和肾硬化。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是指是由肾实质性病变之变性细胞分解产物或由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等崩解的大小不等的颗粒聚集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 红细胞管型:表示血尿来自肾实质,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血管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红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为蛋白基质中嵌入红细胞所致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只是线,有时甚至残损不全。 白细胞管型:是诊断活动性肾盂肾炎的有力证据。 (白细胞管型) 蜡状管型:短而均质,见于慢性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等,预后不良。 颗粒或细胞管型停留在肾小管变性,或淀粉样变性上皮细胞溶解形成。 (蜡状管型) 脂肪管型:见于急性或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等。 (脂肪管型) 6.尿蛋白(Pro) (1)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20~8Omg/24h。 (2)临床意义:一般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阴性。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见于急进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膀胱炎、泌尿系感染等,另外剧烈活动、发热、受寒和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引起蛋白尿。 7.尿潜血(BLD) (1)正常参考值:阴性。 (2)临床意义: 阳性:有可能为泌尿系统存在炎症、结石或者肿瘤。 8.尿糖(GLu) (1)正常参考值:阴性。 (2)临床意义: 尿糖阳性可分暂时性和病理性。 暂时性糖尿见于应激反应一时性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分泌过多所致。 病理性尿糖见于胰岛素分泌量相对绝对不足,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如胰腺疾病、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腺垂体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肥胖症、高血压等疾病。 9.尿酮体(KET) (1)正常参考值:阴性。 (2)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糖尿病、酮酸症、丙醇或乙醇中毒、饥饿、禁食、脱水等。 (四)粪常规 1.外观 (1)正常参考值:黄软,成形。 (2)临床意义:黏液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等感染,黑色柏油样便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2.白细胞 (1)正常参考值:0~偶见/HP。 (2)临床意义:白细胞增多一般见于肠道系统感染。 3.潜血 (1)正常参考值:阴性。 (2)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本文档为【口腔基本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9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1-17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