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案]云南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之最

[方案]云南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之最

举报
开通vip

[方案]云南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之最[方案]云南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之最 云南少数民族之最 少数民族民情风俗最集中的景点——云南民族村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最大的侨乡——保山地区 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之最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摩梭人的阿注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最独特的离婚仪式——设宴...

[方案]云南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之最
[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之最 云南少数民族之最 少数民族民情风俗最集中的景点——云南民族村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最大的侨乡——保山地区 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之最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摩梭人的阿注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最独特的离婚仪式——设宴请客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之最 影响面最大的节日——傣族泼水节 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大理三月街民族节 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傈僳族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彝族火把节 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最有民族特色的礼节——基诺族的成人礼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有 彝族4054177人、白族1339056人、哈尼族1248106人、傣族1014318人、壮族1003901 人。 其中彝族人口居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之首。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独龙族人口最少,1990年人口统计有5100人。90,以上的独龙族人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约有10,左右的独龙人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西岸。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于1953年1月24日成立,州政府驻地为景洪县允景洪镇,全州总面积为19125平方公里,实行区域自治。傣族人口1988年为22585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4.9,, 其他少数民族还有哈尼族、布朗族,彝族、瑶族、佤族、拉枯族、基诺族。 最大的侨乡--保山地区 保山地区华侨、侨眷、归侨、华裔人数达15万人,为全省各地州第一。其中有7.7万华侨、外籍华人分布在世界亚、欧、美、非、澳等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早的民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于1951年5月12日成立,政府驻地为峨山县城关镇, 全县总面积为1915平方公里,实行区域自治。彝族人口1988年为5859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1,, 其他少数民族还有哈尼族和回族。 云南最有趣的离婚证书--木片 云南楚雄山区的彝族,离婚证书很奇特。 男女双方感情不合劝解无效,可以离婚。 彝族的传统离婚,凭据则是一块木片。 通常是用一节约三寸长,五分粗的松木,中间刻上“调”号, 从中均匀地剖成两片,将这两片松木同时丢在地上,要丢成阴阳两相, 然后将阴相的一片交给男方,阳相的一片交给女方。各自保存,以作凭证,不得反悔。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鲜花象征美好。云南西双版纳的爱尼青年男女,常把鲜花当作情书来传递。他们忌讳在长辈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 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采取的是一种隐晦的方式。 男青年看上了女青年,为了试探对方的态度,先送一束鲜花给她。 姑娘接到鲜花后先是嫣然一笑,然后根据自己的决断,又送回一束鲜花给男青年。 如果自己还没有朋友,就送回单数的花朵,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大家可以互相了解,接触; 若是有了朋友或是不喜欢,就送回双数,表示谢绝。 他们用以传“书”带“信”的鲜花是红色或黄色,扎花的线要用黑色。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云南傈僳族仍保留着古老的婚姻习俗,男女青年往往通过以物代信的“来苏”往来讯息,谈 情说爱。 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后,就用一张白纸或芭蕉叶包上一样长短的茅草两小截、完整的大蒜一个,槟榔、草烟各一撮,再加嫩绿的树叶两小片,面对面合在一起包住,井用红线扎好,送给他爱着的姑娘;这就是情书——来苏。它的意义非常丰富、有趣:两根同样长短的茅草,表示双方各方面都差不多,我在许多姑娘中选上了你;完整的大蒜,表示以后两人要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摈榔和草烟表示我的心热辣辣地爱着你,想把你含在口中;绿叶表示但愿我俩相好结婚;外面用红线捆扎,表示希望两人相爱像火一样热烈。 当姑娘接到小伙子送来的“情书”后,若是同意就把槟榔、草烟嚼吃了,也回一封同样的“情书”,并加上芫荽,外面用白线扎起来。芜婆表示愿和你相好;白线表示自己清清自白。若不同意,就把相合的树叶翻过来背靠背,再加木炭一块。如果完全拒绝,那就再加上一截辣子,槟榔、草烟也要原物退还。小伙子接到这样的回“信”后,就不再追求这个姑娘了。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各民族的青年在求婚时,都有着不同的方式,云南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与众不同。 如果男青年爱上了某个姑娘,便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媒人先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 第二天,媒人带着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待吃过水酒后,媒人便以试探的口气对姑娘的父母说:“听说你家的谷种很好,我们想讨回去种~”姑娘的父母若是满意这个男青年,就谦逊他说:“我家谷种是有,但是不好。不知合不合你们的意,”这时洗耳恭听的男青年,立即高兴地回答:“我们家土地肥沃,谷种撒下会长好的。”这样,对于局外人来说,他们好似在“说东道西”,实际上亲事已定。 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便会推辞:“我家谷种不好,你到别家去讨吧~”或者直截了当他说:“我们家的谷种还嫩,不合你们那里的气候~”这样的拒绝,语言委婉,彬彬有礼,不伤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也好过得多。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多以语言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这已是尽人皆知。但是,怒族青年男女在相恋的初期就不用语言,而是以清脆的“达变”(怒族琵琶)曲调和悦耳动听的“拟力”(怒族口弦)曲调代之。 一般来说,怒族青年男女在恋爱的初期,男青年是以琵琶来表达思想感情以传情达意的,女青年感到自己的意中人来求爱了,也必然会以口弦对答。据说,这种对答,不仅可以表达爱慕之情,流露心中的秘密,而且还可以提出疑问,进行答辩,甚至还可以共同商讨有关事宜。这样以曲代谈的恋爱方式,双方可以不说一句话,完全靠演奏曲调,但双方都能意会, 直到情投意合为止。 据说,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有讲过几句话。这在世界各族的婚俗中不能不说是奇迹。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抢亲就是未婚男子将喜欢的未婚女子抢到自己家结婚成亲,这种习俗,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均有,但这只是男女双方商量好的一种婚嫁方式。然而,德宏州梁河县的阿昌族抢亲却有所不同,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有了感情,但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这时,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男方按约好的日子,邀约伙伴深夜摸进女方家,拉着姑娘就跑,姑娘有意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这种抢亲大都顺利。 二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父母又硬要为姑娘选定其他女婿。在两个男子喜欢一个姑娘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男子便相约同伴把姑娘抢回家中,未抢到姑娘的另一个男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姑娘被抢走,而不能半路截取,这是阿昌族的规矩。 三是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立下山盟海誓,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抢起就跑。 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直到双方家长谈判妥当才双双回家。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摩梭人的阿注婚 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阿注婚。阿注婚分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种形态。 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或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在农忙季节,女方家需要帮忙,男方可以前去协助。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 阿注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转变,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以上两种阿注婚,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母系家庭的逐步解体,一夫一妻制家逐渐增多,“阿注”婚姻将成为历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区的彝族支系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他们选择对象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看对方是否爱劳动。一个相貌出众的青年,如果好吃懒做,艰难找到对象;相反,相貌平常而勤劳朴实的青年,却往往遇上如意的伴侣。 当阿细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决定结婚的时候,父母对儿女的婚事,一般都表示赞同。婚姻的程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劳动两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认亲。男家不摆酒席,也不请客。第三天,男女双双在一个热心男友的陪伴下又到女家认亲。女家同样不摆酒席,不请客。按当地习俗,到女家认亲的这天早上,男的要为女家挑一挑水,饭后,男女双双去劳动,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当晚,双方回到男家。在男家再干四、五天的劳动后,又返回女家。这时,双方中若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罢休;若都表示满意,婚礼就算完毕了。 以勤劳取人,奠定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当中,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极少。 最有名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但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当数彝族火把节。火把节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为除虫害、庆丰收,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 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在火把节活动中,彝族人民还用火把架在一起,举行篝火晚会。在篝火傍,彝族青年男子吹起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边弹边舞,姑娘们也合着拍跳起优美的舞步,拍掌跳转,节奏强烈而情绪欢快。有时一直跳到天明。 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傈僳族刀杆节 居住在云南保山地区腾冲、龙陵县的傈僳族,性格粗犷豪爽,每到农历二月初七便举行惊险的刀杆节。 二月初七这天,腾冲古永、瑞滇、明光的傈僳族男女不约而合,云集在轮马、胆扎等地,他们一个个沐浴净身,穿戴一新。夜幕降临,山寨平地中燃起一堆巨大的篝火,当篝火熊熊燃烧时,男女老少便围着篝火,情不自禁地跳起古老的民族舞来。待篝火燃尽,篝火堆上形成了一个炭火红红的火塘,这时,刀杆节的第一个节目“下火海”便开始了,只见精壮的傈僳族汉子们,光着脚,穿着黄衣黄裤出现在人前,他们豪饮数杯酒便闪身跃人300摄氏度的余火之中。顿时,无数火星缤纷四溅,令人叫绝,让人眼花综乱,惊讶不已。表演完毕,只见表演者一个个安然无恙,无一人受高热的伤。 次日中午,“刀杆节”第二个项目“上刀山”便开始了。众目之下,竖起一根高约五层楼的青冈栗木,栗木上一把把户撒刀锋刃向上,寒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叫人望而生畏的72层刀梯。上刀山仪式开始,几个傈僳汉子神情豪迈地奔出,一齐跪倒在一幅古代武将(据说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骏)的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他们将酒一饮而光,然后一个个赤脚踏着锋利的刀口向上爬,当爬过72层刀梯到顶部时)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 到达顶部的英雄们,点燃鞭炮,宣告自己攀登成功,又把一面面小红旗掷向四方八面,祝愿傈僳儿女大吉大利。然后,他们又从容地脚踩锋利的刀刃,一台台次第而下,待他们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时,人们看到,他们一个个神情自若,皮肉无一损伤。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 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要把最好的工艺品,土特产品拿到三月街上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今年(1995年)的三月街,其盛况非昔日能比,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会期人数超过一百万,贸易总额近千万。如此规模的少数民族物资交流盛会,在云南或全国亦属少见。 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景颇族的目脑纵歌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举行舞会的习俗,但最为隆重的、规模最大的当数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语的音译,意思是歌舞盛会或大伙跳舞。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用来驱恶扬善、祝颂吉祥如意、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也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在云南省德宏州的瑞丽、陇川、潞西等景颇族生活的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即阳历3月4日,6日)都要举行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在节日来临之际,景颇族选定一块天然坪场阔地为舞场,在舞场正中央架好木脑示栋,示栋(用木柱搭成的标牌)上有舞形图。这木脑示栋是目脑纵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颇人最神圣、崇敬的塔坛。到了节日这一天,数百里山村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鸣放着枪炮,从**汇集到木脑会场来。参加目脑纵歌的小伙子们,个个身穿白衬衣、黑裤子,头裹白布,白布上的红色穗子鲜艳夺目,景颇姑娘们上身穿黑色对襟衣,衣服上缀着闪闪发光的银泡,走起路来“挣挣”作响,悦耳动听;下着色彩艳丽的围裙,手里拿着各色手帕或花环。老年人身背盛满糯米和竹筒酒的筒帕(挎包)。来参加这一盛会的还有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汉族等兄弟民族。整个会场人山人海,充满节日气氛。 典礼开始,笙管、锣鼓齐呜,鞭炮声震天地。随后,一列盛装的景颇族妇女头背礼物(内装鸡蛋、糯米、米酒)进入会场,相互祝贺、交换象征友谊的礼物,互敬民族团结的米酒。在一片欢乐声中,四个身穿龙袍、头插各种鸟类羽毛的领舞者(景颇语叫闹双)首先进场跳起舞来,他们的职责是领着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按规定的线路进行跳舞。此时,舞会开始进入高潮,舞场上鼓乐齐鸣,气势壮阔;歌舞相谐,节奏明快。此时此刻,跟随着领舞者跳舞的景颇族男人,手持一米左右长的亮闪闪的长刀,妇女手持花环和花手帕,伴随着高亢的旋律,倾吐着内心的欢笑,高呼着“哦啦~哦啦”的声音跳遍整个舞场。舞队越跳越大,大到成千上万,这可算得上云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舞会。 参加跳舞的人虽然多,但舞队变化有序,舞步刚健不乱。整个舞队似一条长龙在移动。在这样的舞场上,所有的景颇人像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似的,保持着不懈的激情,边跳边舞,边舞边唱,通宵达旦。这样的活动,要举行三天三夜。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在云南省很多苗家山寨都有一个盛大的斗牛节日,它是苗族最大的喜庆节日。 斗牛会场一般设在四周有茂密森林的平坦草地上,届时,各苗家山寨人民穿上节日盛装,唱着山歇,牵着条条斗牛蜂拥而来。 斗牛开始,人们把参加比武的斗牛一齐放进斗牛扬,顿时,几十条斗牛狂怒互相挑战,寻找对手,互相顶斗,斗败者拔腿就跑,胜者紧紧猛追,直到败者逃出战场,逃入人群,胜者又才返回斗场内再次寻找对手。第一回合的失败者都逃走了,胜者问又一次展开恶战,失败者又逃走,第三轮胜利者之间又展开格斗,直到最后剩下一对,这是斗牛中最精彩的决斗,此时两牛实力相当,一个回合比一个回合更凶猛,恶战一次比一次更激烈,有的一直斗数小时不分胜负,这不仅是比力气的决斗,也是比斗技的决斗,它们互相寻找对方薄弱处和至命处,勇猛冲杀,两对牛角互相碰击,震耳欲聋,有时它们头顶头,相持数十分钟,肌肉崩得几乎要爆裂;有时格斗直到日落,直至其中一条牛败下阵来逃走方休。得胜者昂首在场中,主持人给它戴上大红花,由它的主人牵着绕场一圈,观众纷纷喂给它染红的鸡蛋和节日的饭菜,向它身上撤去无数的鲜花。 晚上,人们就在斗牛场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子吹起芦笙,姑娘们翩翩起舞,老年人讲说着古老的传说故事,人们通宵达旦地欢庆着。 最奇特的书信--以物代言 居住在高山峻岭的景颇族,交通很不方便。由于山高路远,人口分散,因而有事相告,往往 不用书信而用植物来表达思想。 以物代言为信,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示想念。若想念远方的朋友,就托人捎条树根去。当他接到捎来的树根,就知道对方在想念自己。若是捎去的是芝麻,那就表示想念得更深切。 二、表示恋爱。男方的“情书”是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梗、辣椒来“写”的,然后用线捆扎得严严实实,请人捎给女方。若包东西的叶子多,表示男方要说的话很多———片叶子代表十几句话;树根表示想念;大蒜表示请姑娘认真考虑考虑;火柴梗表示男方的坚定态度,不达目的不“收兵”;辣椒表示男方很爱她。看了男方捎来的“情书”,女方也要回“信”表明态度。如果同意与男方相好,就把男方的“信”原原本本退回去。如果不同意,就在原“信”中加上“几句话”:放上一节火炭——表示反感,一起退还给男方。 三、表示礼节。人死了,亲朋不知道,没来奔丧。主人请人带去没有皮的牛肉或没有毛的猪肉,表示死者已经安埋好了,请不要再操劳。 最高强的狩猎方式--空手捕猎 彝族猎人狩猎的本领十分高强,他们能赤手空拳地捉到鹿子、野鸡等动物。 鹿子跑得虽快,但却逃不出猎人的掌心。当夜幕降临后,猎人就会到有鹿子出没的地方,选一灌木丛潜伏下来,并在身上做好伪装,然后用一片竹叶或树叶含在嘴里,学怀春母鹿子的叫声引诱公鹿,学公鹿的叫声引诱母鹿,当鹿子被异性叫声所吸引前来求欢,就会被猎人 伸手抓住腿子,活活擒住。 在有野鸡出没的地方,猎人会用鸡骨头做的小哨子学小鸡的叫声逮老鸡,学母鸡的叫声逮公鸡,学公鸡的叫声逮母鸡。除此之外,彝族猎人还会用“鱼钩钓法”、“鸡诱子诱法”、“扣子勒法”、“网捕法”等各种办法空手捕获猎物。 最奇特的捕鱼工具--景颇族长刀 一般人捕鱼不是用网,便是用钓。景颇人捕鱼却用独特的鱼具——长刀。 入秋以后,山溪潺潺一清澈见底。在夜晚,捕鱼人一手持长刀(景颇族男人的腰刀,约二尺长),一手拿着电筒或是用干枯的芦苇扎成的火把,下到溪中,缓慢行进。水中的鱼儿被这突如其来的光亮照得不知所措而慌乱游于水面,捕鱼人手疾眼快,挥刀斩鱼,刀起鱼漂。这就是景颇人独特的捕鱼方法。 最有情趣的习俗--半夜搬家 居住在祥云县米甸区茶朗哨苗族乡的苗族,有一种世代相传、富有情趣的习俗——半夜搬家。 据说,半夜搬家这种习俗,是由旧社会苗族为了躲避财主催租逼债,常常半夜搬家演变而来的。如今,半夜搬家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而变为一项富有情趣的民族传统习俗。 最善于养鹰捕猎的民族--纳西族 丽江地区有一种黄鹰,目光似电,利爪如钩,翅生斑羽,尾如排笔,行动异常迅猛。当地纳西族猎人先以肉食将其诱捕到手,关人暗室,喂给水食。待其换毛之后,在其尾系上小铜铃,带人山中。先以猎犬搜寻野物,若见野鸡、白鹇鸟类惊飞,即解去绳索,放鹰追击。猎手们常可满载而归。 纳西族的这种驯鹰捕猎的方法,同《马可(波罗游记》中描写元朝皇帝(忽必烈)捕猎行乐的方式非常相似。其书载,“皇帝陛下还豢养了许多鹰,它们体大有力,犀利凶猛,被专门驯练来捕狼的,遇到这种鹰,不管多大的狼,都逃不过它们的利爪。“这种鹰不但能捕狼,而且能捕鹤。“皇帝躺在木亭中睡椅上,观赏这种放鹰捕鹤的情景,十分开心。”据史书记载,忽必烈曾从丽江境内用羊皮舟渡过金沙江,他的部下或许将这种驯鹰捕猎的方法传给了当地纳西族。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克木人是一个尚未确定族称的少数民族,现有二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景洪、金平县和我国 与老挝接壤的励腊县边境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克木人与外界的交往较晚,因而,他们的喝酒方式最为古老和奇特。在宴席上,大家用吸管饮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酿成的,做好后放在一个大坛子里封口保存,遇到喜庆或节日,就往坛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喝酒时,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围着河坛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掺水,再吸,再接水,直到酒味全尽方离席回家。谁中途退席,主人会不高兴。 最喜欢戴耳环的民族--基诺族 在基诺山寨,很少看见不戴耳环的人,即使是男子汉也如此。 每个人不是在耳垂上挂上一个粗大的耳环,就是在耳环眼里塞上一个纸卷,很有民族特色,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耳环眼。 一般的耳环眼只略比针尖大一点,基诺人的耳环眼却较大,初见时令人吃惊。 原来,那眼孔的大小,是基诺人勤劳与否的象征。 他们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扩大。 一个人的耳环眼越大,就意味着他越勤劳、勇敢; 反之,就是懒惰、懦弱。 青年男女在恋爱时,喜欢互相赠送花束,插在对方的耳环眼里,以此来表达爱慕之情。 可见耳环眼在基诺人的生活中,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喜欢拔眉毛的民族--瑶族 居住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瑶山上的蓝靛瑶族妇女视无眉毛为美,一向有拔眉毛的习俗。小姑娘从十四、五岁起,就开始拔眉。拔眉毛时,先在眉间抹点火灰消毒和止痛,然后用两根线在眉间来往搓捻,使眉毛裹在线中拔出来。 相传,拔眉的习俗与一对恩爱夫妻有关。从前,蓝靛瑶妇女每当丈夫出门劳动或上山打猎,都要在太阳落山之前做好饭菜,站到寨门口等丈夫归来。有一次,太阳落山了,只有盘阿仙的丈夫还没有回来。盘阿仙焦急万分。她走了一段路,见在拐弯处站着一个人,好像自己的丈夫,上前一看,原来是路旁的一棵死树桩。她怨自己看花了眼,怪眉毛挡了视线,于是气得拔自己的眉毛。她又往前走了一段路,好像见到丈夫坐在路边,她高兴地跑上去一看,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她又气得狠命地拔自己的眉毛。她又继续往前走,一直到最后,才见到自己的丈夫。她扑在丈夫的肩上伤心地痛哭了。丈夫发觉妻子的眉毛没有了。当他知道妻子如此忠诚时,既感动又高兴,觉得妻子虽然没有了眉毛,但比以前更美了。 盘阿仙的故事传开后,于是瑶山妇女就有了拔眉的习俗。 最讲礼貌的民族--怒族 云南怒江两岸的怒族同胞,男女老少待人都十分和蔼可亲。 在路上,怒族人不论遇着陌生人或是熟人,都主动让路,并低声问好。 客人进家时,全家起立鞠躬。客人坐下,再依辈而坐。 给客人递烟、递茶、敬酒或是端饭端菜时,他们都是躬身双手捧上,面带笑容。客人辞行时,全家起立,再三躬身挽留。最后还要一直把客人造到寨边的大路上。 怒族人打水时,在井边遇上老人和小孩,便让他们先打。 上山砍柴,他们把易砍易燃的柴让给老人和小孩砍。离家较久的人,归来时要给寨里年岁较高的老人以及小孩捎带礼物。 谁家的屋漏雨,全寨的人都热情来帮助修理。 谁病了,大家主动去请医生,为病人送柴背水。 谁家办婚事,家家户户都要送一块肉,一盆甜养面,一壶咕嘟酒。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在云南哀牢山区哈尼人的家里,火塘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温暖和光明的源泉,也是全家老小在一天辛勤劳动之后欢乐团聚的中心,它成了家庭的象征。 哈尼人认为,火种不断与家族的兴旺是相连的。因此,火槽一年四季不能断绝火种。每逢节庆之日敬祖先时,各户都要用米饭、肉食和酒专门祭祀火塘,把火塘与祖先同等看待。 全家围坐火塘时,则按辈分高低分设坐次。 火塘左侧边的矮床里面,是家中最高辈分男女的座位,矮床中间和外面是来客和晚辈的坐处。 任何人都不准对火塘有任何不敬的行为。 不论男女老少,都不准跨越火塘,不准用脚踩火塘边的锅桩和三脚架, 不准擤鼻涕或吐口沫进火塘,不准用脚扒火柴头。 这充分表示了哈尼族对火塘的崇敬。
本文档为【[方案]云南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之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