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

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

举报
开通vip

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 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基于组织管理的分析视角 学校的班级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创设,其后功能逐步拓展,承载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等职能,成为组织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学班级是高校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在时空上保持一 定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层单位。 多年以来,班级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元。班级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整体部署将工作具体化,并落实在每一位学生个体中。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班级组织的健康成长是整个高校良性运转和大学生群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

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
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 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基于组织管理的分析视角 学校的班级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创设,其后功能逐步拓展,承载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等职能,成为组织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学班级是高校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在时空上保持一 定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层单位。 多年以来,班级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元。班级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整体部署将工作具体化,并落实在每一位学生个体中。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班级组织的健康成长是整个高校良性运转和大学生群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传统的高校班级模式及其功能发挥 .传统班级模式的时代背景 1 传统的班级模式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一致: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体制条件下,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高校根据国家的建设计划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中心任务展开具体工作;主要依托专业化教学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将国家、社会的人才目标分解实施,具体的落实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层面中;以“国家-高校-院系-辅导员-班级-学生个体”的层级式管理结构,为强化这样一种人才目标模式,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作用关系。1[1]班级在这一结构中属于组织环节的末端,是实施具体工作层面。 由于个人的成才目标是从属于国家计划,国家计划的高度一致性、持久稳定性追求就决定了传统的人才目标整齐划一,缺乏多样性的特征。 2.传统班级模式的功能设定 传统的班级模式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性环节,它通过以下功能的实现来完成其人才培养的使命。 一是组织教学。这是班级设立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根据院系专业被分置于不同的小单位中,系统的专门的摄取特定领域内的知识,以便掌握专门技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活生产力”。 二是政治教育。这是确保国家建设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正确方向所做的努力。以班级为单位,周期性的进行政治教育或开展政治活动,由此强化政治意识形态,将来走出校园后为国家和集体利益拼搏奉献。 三是行政管理。对大学生这样一种社会稀缺的人力资源进行统管统分,从大学的入口到出口上的每一环节上,都实施全面的外部控制,保证高等专业人才能计划性的输送到所需要的社会单位。 1[1] 陈发瑶,姜群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102. 3.传统班级模式的组织特征 基于以上功能设定的传统班级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组织特征,可称称之为“权威集中的班级行政模式”。 在组织目标上,班级使命与国家、社会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班级任务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中心工作保持高度一致,对学生实施思想、行为、技能一体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的培育,具体的班级工作目标呈现出秩序指向和稳定的要求。 在组织结构上,班级以教师(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为权威核心,培养得力助手(班干或团干)紧密围绕核心组成领导班子。通过建立、完善班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监控政策和任务在学生群体中的落实,并及时反馈上级。班委会或党团支部体现为一种正式的层级式管理体系,等级分明、权责清晰,共同对班级组织的最高权威——教师和领导负责。 在组织运行上,班级工作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布置任务-逐级落实模式。由教师下达命令,分派给主要班干执行,进而分配给班委和班级成员具体实施。事务运行中,无论师生间,还是学干和同学间都是一种“命令-服从”的行政式关系,并通过实施结束后的上级检查来反馈、评价工作运转情况。 在组织文化上,传统班级强调一种至善的、完美的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状态,希望通过一种高度的统一和集中来实施整体性的目标和任务。2[2]组织运行中以事为主,行政色彩浓厚,人本色彩淡薄。 综上所述,“权威集中的班级行政模式”中,班级是学校院系的管理对象,学生是班级和教师的管理对象,通过基层党团组织和班级的合一化构成实现教学、管理和教育的三位一体功能。这一班级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阶段性的完成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保证了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传统的班级模式下,班级只是作为实施国家计划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它服务于国家-社会-高校高度统一的中心任务。僵化的管理方式和整齐划一的人才目标指向,限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发挥,这一弊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体现的愈加显著。 二、高教改革对传统班级模式的冲击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高教大众化引发了高校内外诸多要素的变化,其中首先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属于国家计划体制,强调国家社会利益至上,将此作为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工作重点是共性教 2[2] 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26. 育、集体教育,相对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不讲求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发生位移,个体价值和利益的实现逐步得到认同,教育中强调差异、个性发展的呼声愈见高涨,这对于原有的“集体主义教育”是一种观念挑战。班级作为高等教育实施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自然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原有的功能受到影响。 1.班级统一授课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也面临挑战:“学分制”“弹性学制”使得原有的固定班级动态化,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高校扩招促使班级授课转变为“大班教学”,不同专业数个班级一块授课的现象普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了网络教学的普及和发展,实体教学班级有逐步被虚拟教学单位替代的趋势,如:网络课程、电视大学等。学生似乎不再受到空间、时间、人数规模的限制,只要拥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进行各种课程知识的学习。3[3] 2.班级思政德育功能受到挑战 与教学形式相关联,班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强劲挑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思想教育与班级教学、管理相辅相成,互相支撑,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依靠班级集体和基层党团组织作用的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但是大众化后,学生之间关系松散、成分复杂,时间、空间上都不易集中,原有的以固定班级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陷入困境。 3.班级的学生管理功能受到挑战 一人一张课表,选择自由度很大,各自学习计划和发展规划不一,班级,甚至年级、专业的界限模糊,分割淡化,原有的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结合体日益松散化,使得学生管理也失去了落脚点,班级的管理和组织功能下降,凝聚力和整合力大不如前。动态化的集体形态使得班级与任课教师的沟通阻隔,管理脱节,班级的“桥梁”作用消失。再加上学生自我约束的匮乏,班风、学风每况愈下。 种种现象都表明传统的“权威集中的班级行政模式”不适应时代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教学组织-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三位一体的传统功能弱化造成班级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下降,吸引力、凝聚力不足。传统班级模式中封闭的权力结构、僵化的指令执行活动形式、过于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等,使学生对班级事务低度参与甚至冷漠旁观,班级组织形式面临认同危机。“大一班级集体、大二宿舍集体、大三成双成对、大四独来独往”成为大学一种普遍现象。 3[3] 张炎,张晓煜.论高校班级管理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0. 班级地位和影响力下降,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成本,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的稳定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4[4]与班级组织形式的松散化有直接关联。大学班级模式急待用改进和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新时期高校班级组织的使命 1.班级建设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中重要性 班级是高校管理和教育的基本单元,在社会转型期,班级组织更是有突出的作用: (1)班级是整合个人发展目标和国家-学校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 高教大众化的时代,学生与学校之间呈现数一种“消费和受教”的双重关系,学生既要依靠学校发展自己,又要接受来自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一实现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期待。如何既兼顾国家利益指向,又充分发展个体,实现个体的价值目标,班级是一个微观的有效载体。在班级中欧,成员各有自己的目标,通过有效地引导和整合,形成一种共同愿景,成为班级奋斗的终极力量。 (2)班级是维系校园秩序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班级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就是整个校园和社会的缩影。如果每个班级内部总是存在矛盾冲突,整日躁动不安,那么整个大学和社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可见班级和谐是全局稳定的重要保证。5[5] (3)班级是沟通高校教学、管理、服务与学生的基础平台 班级作为管理组织直接面对学生个体,校园内的所有学生管理信息均汇集于此,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班级是学校学生信息的节点,起到桥梁、纽带的衔接作用。抓住班级这一管理环节,学校管理流程才能通畅、顺利。 2.高校班级组织维系主导地位的可能性 基于以下认识,笔者认为班级形式不会因为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而退出高等教育舞台,相反应该通过调整班级运行模式来强化班级的整合功能,更好的捏合学生群体,为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服务。 (1)专业化教育为班级设置提供技术可能性 4[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5[5] 刘志翔,熊小红.论高校班级民主化管理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31-32. 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无论学生在低年级采用何种教育模式,在高年级最终会被组合在一种专业班级中接受专业教育,这为班级建设铺平了道路。而在低年级国内不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或全面素质教育,学生们拥有了不少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但是新生入校时,无论按院系专业编排,还是按住宿院、书院模式混编,学生也总会整合进某一小集体中,这个集体无疑是班级。这是由国情和高校管理传统所决定的。6[6] (2)我国目前的学分制为班级成员集中提供可能 我国的目前学分制还是在宏观调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出一定程度的选择,尚未达到完全自由选择课程和修读计划的水平。完全学分制很难一步到位,我们的课程体系内存有大量的必修课程。这就为同一班级学生的集中相处和管理提供了方便。 (3)其他学生组织形式尚不具备替代班级组织的条件 与班级并存的学生组织形式如社团、社区等。社团依学生个人兴趣而设,组织相对松散,活动不规律,缺乏严密的组织文化和引导措施;社区和宿舍主要是学生用来休息和娱乐的场所,也不适合进行组织化管理。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后勤社会化进程提速,有单间宿舍、两人宿舍可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来宿舍也变成了相对封闭的个人空间,不成其为组织管理的场所。 3.班级组织在新时期高校工作中的使命 使命可以理解为存在的理由。大学班级使命就是班级在高校中存在的意义、价值、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班级在高等教育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使命深层的反映着班级的组织目标和具体任务,内在的决定了班级组织的结构形态,影响着班级组织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大学班级是高校思政德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生活成长的温馨家园,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平台。班级建设的创新应围绕新时期大学班级组织的使命进行。 四、高校班级组织的创新思路 高校班级组织作为高等教育实施教育管理的基础平台,在新时期仍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面对诸多冲击和挑战,要完成班级使命、实现组织功能,还必须积极探索组织创新,也就是通过组织形态的转变,促进学生参与班级的运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恢复班级的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重塑班级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为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搭建良好的发展性平台。 6[6] 张东亮.当今高校的班级认同危机[J].新东方,2007(10):51. 依托班级管理平台,我们尝试以“多元参与的班级建设模式”替代传统“权威集中的班级行政模式”,通过组织创新逐步实现以下四个转变:其一,在班级目标方面,从强调统一规格、整齐划一标准化培育向注重个性、注重全面发展的“量体裁衣式”个性化培养转变,在组织与个人目标平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其二,在班级组织结构方面,从以教师、班干为核心的稳定的行政层级结构向成员平等协作的动态分权结构转变,鼓励所有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班级建设;其三,在班级运行方式方面,从自上而下的指令发布、被动执行的集中式管理向多元的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协作的民主化建设转变,调动每个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四,在班级组织文化方面,从外在控制式、命令服从式、集体主义至上向协作治理式、协商讨论式、互助共赢式转变,以营造组织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具体来说,这种新型的高校班级组织模式可从以下六大方面实施,其中前三项为班级组织的静态部分,后三项为动态运行部分。 1.班级目标:组织使命与个体期待的平衡 班级目标是实施班级建设的起点,一个共同的、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对班级发展的良好的规划设计,也是激励班级不断前进的动力。 班级目标的制定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张力:一是学校赋予班级的使命,二是班级成员个体的需求和期待。一方面,班级作为学校实施教育、管理、服务的基层单位,其使命体现了国家和社会通过高校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办学目标相一致。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由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所决定的,也即是班级目标的基本方向。而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班级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在班级组织目标中体现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是学生作为组织主体的直接表现。因此,班级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取得成为社会成员的资格;又要培养他们的个性,促进个体发展和价值实现。 这一任务的双重性决定了在班级目标制定和执行中必须保持两种因素的平衡,兼顾整体方向和个体需求。学生个体处于成长期,尚未形成自己明确的预期和目标,再加上个体差异较大、条件不同,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存在冲突是正常的。班级需要引导学生拟定合理的个人目标,在充分了解、汇集个人目标的前提下,讨论酝酿、求同存异,针对班级组织的整体特点整合出一个共同的愿景。愿景是班级组织的终极目标,是全体成员对自己未来想要达到的图景和境界的共识,是班级组织不复存在时,依然能够凝聚每一位班级成员内心的精神纽带。7[7]这就需要在“和而不同”的原则指导下,兼顾学生个体需求与班级共同价值,让 7[7] 钟晓龙等.大学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每个成员在班级愿景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以此达到整合组织资源和力量的作用。共同的愿景将赋予组织以强大的推动力,使得班级成员坚定信念,敢于探索、敢于冒险,激励成员们勇往直前;同时发挥引导和协同作用,唤起成员的共同希望,指引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在分享共同期望的进程中创造出和谐一体的感觉,并将其渗透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中。可见,班级共同愿景的建立,提高了班级在促进成员个人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吸引力,有利于让成员们意识到组织对个人的支持度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在和组织目标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的地实现个人目标。8[8] 在确立班级的终极目标——共同愿景之后,可以将班级整体的目标根据一套程序进行分解,分阶段和分层次逐步完成。合理的目标分解使得每个班级成员参与到班级具体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来,明确自己对于整体目标的贡献,以每个人的努力最终实现整体目标,在逼近班级愿景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个人目标。在班级组织目标管理的“上——下——上”互动过程中,要注意始终适度保持具体目标和组织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既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又要有所突破、努力超越,从而为组织不断成长提供动力和活力。 2.班级架构:角色分工与动态结构 组织架构是组织内各种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它是构造核心竞争力和实施战略目标的基础。在班级组织中主要体现为一套班级职位系统,是班级开展各项管理、事务活动,从而实现班级建设目标的分工协作体系。良好的组织架构是班级顺利运转、实现功能、完成使命的结构性保障,建立并完善班级组织架构是组织运行的基础。 在我国传统的班级结构中,党、团、学三种组织存在职能交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的运行效率。因此班级组织架构可明确分成三套系统:班委会、团支部和党支部,三者角色明确、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在实现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共同支持班级建设。 党支部:在班级建设中的工作中,党支部发挥着整体性、全局性的领导作用。在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班级工作的整体规划方向上,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培养可靠的组织接班人。 团支部:其主要职责是密切联系党组织和群众,开展团员教育,培养青年骨干,为党输送合格的可靠的青年人才。在班级建设中的工作中,团支部应充满活力地开展服务和育人工作,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8[8] 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管理,2006(24):47. 班委会:应接受党支部领导,与团支部工作密切结合,重点侧重于处理班级常务,保障班级成员的生活、学习顺利开展,确保班级组织的和谐稳定,增强班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 三套系统中,除党支部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工作水平要求较高(由已发展党员参与并由组织委派担任职务)之外,班委会和团支部都可以通过民主的形式产生,如公推、竞选等。选举产生的团学“领导班子”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权威源于班级成员,便于今后班务工作的开展。班干既对班级“选民”负责,同时也对辅导员、班主任负责。这既提升了班干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要我干”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我要干”、“要干好”的积极局面,又有教师、班级成员、党员等方面的多元监督,因此班干们的工作格外谨慎、卖力。 除此之外,班级根据时代特点和组织自身发展需要,也可以增设多种特色职位或临时职务,由“特色班干”指导成立各式特色小组,如科技创新、文艺体育项目、社会公益活动等,从而使得班级组织内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为成员的各种兴趣爱好打造发展空间。特色职务也采取竞争上岗,并委以任期。特色活动的组织可以采用项目运作的方式,打破现有的固定、僵化、过于稳定的班级结构,为班级成员的组织内流动铺平道路。 总之,应努力推动班级成员的合理流动,从传统的根据惯例任命班干职位向根据需求和个人能力素质竞聘职位,使得班级成员们都有集会参与班级事务,发挥才干。可以说班级建设的过程就是班级架构从初期创设逐步到成熟完善的过程。 3.班级制度:运行规范与价值导向 制度是组织稳定、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班级制度的功能一是学生行为约束,通过行动禁区的设定来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班级正常运转,减少矛盾冲突、违规现象和和不道德的举止。可称为“防恶”功能;二是价值导向,通过设立优秀的标准或某种资格,如评奖评优、荣誉称号制度,来起到模范参照的作用,存进班级成员趋近优秀,可称之为“型塑”功能;三是行动说明,对班级常务和活动开展等行动细节的说明,是程序性和服务性的条则,方便班级成员更好的生活、学习,可称之为“指南”功能。 班级组织涉及的制度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学校规定的行为规范、纪律、规章条例等(含院系和班级层面的实施细则);二是班级自己制定的制度条文,这里主要讨论后者即班级自身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制度的功能相一致,班级组织的制度也是一种行动指南、价值取向,对于班级成员具有明确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班级组织的良性运转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予以支持,根据制度调整的范围可细分成三大块:元制度、组织制度、文化活动制度和常务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如下。 在班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度管理是关键。从制度的创设-执行-监督-评价到调整和创新,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并恪守民主原则和公平原则等。制度的载体可以多样化,便于班级成员学习、接纳、遵守,逐步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 需要明确的是,班级制度的价值追求其一是秩序,即保持班级的井然有序、富有效率;其二是发展,即制度存在不是为了管理控制,而是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将制度诉求和价值导向内化如学生心灵,在通过调节组织内部成员关系的同时,增强班级组织凝聚力,最终促成“班级精神”。因此,制度建设是促进班级成长的“助推器”。 4.班级沟通:信息传输与知识管理 如前文所述,新时期的大学班级在时空上有松散化的趋势,成员集中沟通,表达意见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信息来整合、组装松散的个体,以保证班级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必要的交流沟通,有利于重塑精神意义上的班级集体。另一方面,班级组织在自身运行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和障碍,使得组织运行方向与原先设计的班级目标发生偏移,要打破组织的功能障碍,有赖于众人合力,信息传输与知识“回路”的通畅是集思广益的基本保证。 一般来说,班级组织的沟通方法分成传统渠道和现代渠道两种。其中传统渠道主要通过口授言传和物质载体;现代渠道主要通过信息媒介和通讯手段。 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办法各有优势,要促进新时期班级组织内部的沟通,应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直航”,保证班级信息在传输中万无一失。其中,应特别重视传统渠道中的会议形式和现代渠道中的博客形式。 会议,特别是班会,以实体方式将班级成员凝聚在一起,大家在同一时空共同商讨、决定关乎班级组织自身根本利益的事务,是参与班级管理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优势在于成员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班级集体的存在,实现班务的参与式管理。班会成为集体决策的有效场所,便于成员直接发表意见、权衡共同利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班级成员之间的实体聚集显得较为“奢侈”。故而更应珍惜每次班级组织会议,精心设计会议程序和研讨内容,为。同时, 班级博客是以网络日志的形式,记录班级事务,通告各类信息的方式。其优势在于方便快捷、成本低、非同时性等,更重要的是博客实现了班级信息的记录和反馈,使得班级信息既能“流”出去,还能“收”回来。班级成员在博客里可以发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经历、技能等显性的知识,也可以传递体验、灵感、火花等隐性知识,并引起其它成员的评价、借鉴,从而实现班级组织的知识转化 和分享。9[9]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系统化、再创造,形成班级组织的知识库,从而增长了班级组织的知识含量,提升了知识信息的分享程度,促进了组织的不断学习和成长。在信息和知识的汇集中,班级每位成员都是“信息员”、“通讯员”,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知识建设中来,真切感到自己的存在对于组织的价值,有利于增强成员们对班级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班级沟通的其它形式也各有特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将多重沟通渠道制度化、常规化,逐步形成班级组织沟通机制,以知识存量提高和实际问题解决为中心,扩大班级成员的参与度,促进成员间对话交流,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 5.班级活动:项目运作与全员参与 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活动是组织的生命,是组织运行的外在形式,是班级文化和精神的载体。班级活动主要包括日常事务和主题活动两类,这里主要侧重讨论后者。 主题活动中有一部分是根据国家和学校要求实施和执行的活动,还有一部分是根据班级成员需求和意愿自发举办的活动。班级活动应该以班级组织的目标和自身文化特点为背景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和步骤达到活动的初衷,并以提升组织成员素质能力发展为目标。 传统班级组织结构中,班级活动主要依靠班干设计和组织。但事实上,班干的人数毕竟有限,且能力、资源也相对集中,不一定适合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因此班级举办活动应该减少对班干的依赖,尽可能调动全班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在新型班级组织中,班级活动的主办和承办都可以采取项目招标模式,让那些有特殊兴趣、才干的同学得以一显身手。活动发起者和主要实施人与班干一同组成项目工作小组,搭建临时性的活动组织结构。班干进行组织内人力、物力资源协调,项目负责人进行技术和组织外的资源沟通,两方各尽其能,密切配合。动态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是活动高效且成功的保证,这种自发举办的活动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的热情,而活动后对于各参与成员表现的合理评价是促进再次参与以及吸引更多成员共同参与的关键。 而根据国家和学校要求实施和执行的活动,也是班级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自上而下的活动,需要动员机制和评价机制的互动。而班级的动员机制成效如何,与班级文化的建设是有密切关系的。 6.班级文化:品牌打造与集体精神 9[9] 李平,张庆普.基于K-BLOG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08(6):7-8. 文化建设致力于班级组织的“情商”的提高,是一种价值观建设。文化可以凝聚人心和整合资源,组织文化通过一种非权力、非技术性的手段,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战斗力量。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工作中一起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渗透在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班级组织发展的始终。 班级文化可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指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创造外在的形象和状态,如:教室、阅览室的布置,寝室的摆设,班级标识的设计,标语、横幅、学生作品等。每一处细节只要可以彰显班级特色,就是班级文化一部分。这是班级文化的较浅层次。 制度文化,实质是精神层面的外化体现。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班级成员广泛参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价和调整,从而形成一种柔性的约束力,隐性地调控着班级成员的行为关系。这是班级文化的中间层次。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层次,也就是一种在共同生活学习中构筑的群体意识、价值评价、行为导向、思想观念,它是引导组织内部成员行为的深层驱动力。 当班级从整体上开始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积极的行为方式、处事风格、群体特征,就是班级开始打造自己“品牌”的表现。我们认为,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可以依托企业式的“品牌战略”:即面向全体成员,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己组织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运行中来,将班级视为与自身荣辱与共的“品牌组织”,自觉维护“品牌”形象。班级的“品牌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首先,要明确品牌定位,即依据班级特点,树立班级在全校师生中的形象,并有效区别与其他班级组织,展示竞争优势;分析自身不足,设计一个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形象预期。 其次,要开展品牌设计,即利用一系列元素,展开从物质到精神不同层面的“包装”,如班级名称、标识、符号、形象、环境、氛围、制度、规章等。 再次,要进行品牌推广,即提升班级在全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主动推广,如网络展示、媒介展示、举办主题活动,以吸引注意等;二是被动推广,如参加评比,达到指标,以获得官方认可和荣誉。 最后,要着力品牌维护,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一个班级的品牌可以为组织存储资源、积蓄力量,推动班级持续发展。因此要维系班级长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须对班级品牌进行维护和创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全体班级成员必须凝心聚力,展示才干,将自己的荣辱与班级集体的美誉、名声融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强化班级的集体观念,培养团队意识。 班级获得成绩和美誉的愿望越强,其成员争取良好表现的责任心就越强;班级齐心协力取得的荣誉和成绩越多,班级的凝聚力就越强。在参与品牌管理的过程中,成员们汇集智慧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为维护品牌,成员们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改善班级风貌,锻造出集体主义精神。 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员班级成员参与集体活动,其实就是学生们为维护自己的“品牌”而完成自己的事情。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全员参与班级建设和完成组织任务就不成问题了。 五、班级建设的支持力与推动力 班级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层组织,又是存在于高校和社会大环境之中的,因此班级建设不仅要依靠班级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从外部汲取源泉和动力。这其中,高校中其它组织和个人与班级的关系较为直接,这种外部支持力和推动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辅导员(班主任)在班级组织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在新时期的班级组织的创新过程中,辅导员要发挥作用,应完成以下几个角色转换: (1)从行政控制者到引导疏通者 在校大学生一般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社会转型、价值观标签以及青年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因此关注学生思想状况、防止学生误入歧途非常重要。但是辅导员要走出传统班级模式中的“绝对权威”角色,不能依赖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全面监制,而要重于“理”和“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并依靠建立在班级之上的党团组织建设,推动班级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此外,辅导员作为班级组织内外各种教育、管理力量的协调者,是联结班级组织与任课教师、学校管理机构、社会和家庭的重要纽带;而倘若班级内部出现不和谐因素,辅导员也需要及时疏通、果断处理,保证班级组织发展的良性内部环境。 (2)从“大包大揽者”到参与管理者 过去,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绝对控制者和负责人,全面主持班级的各项事务,从召开班会、任命班干、执行制度、策划活动、完成上级任务等等,全方位地介入班级组织的运行,这充分体现了“行政班级”的特征。而新时期的班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和谐发展,学生需要在平等、自由、民主的环境中成长。辅导员应学会适度放权,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和运行,以组织愿景的规划、班级目标的设计、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来实现对于班级事务的间接管理;同时,发挥“系统思考”的功能,不断评价和适度的调整班级的运行,将累积的经验、体 验、感悟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从而以新的角色成为班级自主建设的支持性力量。 2.班级组织建设的外部推动力 (1)其他班级组织 其他班级组织属于同辈群体,不同班级的成员之间具有基本相同的生活阅历、人生经历,有相似的思想感受和交流方式。其中,高年级的班级组织对低年级具有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学长制”、“传帮带制”、经验交流会、培训等形式将优秀的班级组织建设成功经验传承下来,使得新班级可以迅速上手,顺利展开工作;此外,不同班级组织之间,还可以通过竞技、比赛、联合开展活动等方式,促进组织间交流,为集体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2)其他形式的学生组织 除班级外,高校里还有其他一些学生组织形式,如:学生会、团委、专业社团、志愿服务队等,它们也有机会介入班级的建设过程。可以通过在学校或更广的层面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引入班级间的竞争机制,让各班级组织在学校乃至社会范围内展示自己的特色。社团和学生组织为班级的“品牌”管理策略——推广和保持提供了机遇,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更具亲和力。 (3)任课教师和学业导师 教师群体是学生的长辈,在学术研究和人生经历上具有优势,来自他们的指导具有权威性。说到底,班级是一种学习型组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其衡量发展程度的显性指标。无论是任课教师对教学班级的知识传授和学法指导,还是对专业小班、学生团队的科研实践指导和培训都是班级组织的知识成长的直接保证。另一方面,教师们看待问题,多少可以置身班级组织之外,相对而言具有宏观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分析具体问题比较周备全面。在班级组织发展面临困难时,他们所提供的专业指导往往是“有的放矢”。 (4)学校层面的推动力 来自学校层面的推动力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班级建设的制度供给。制度是价值取向,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学校通过制定周详的班级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间接地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而作为个体的班级组织,通过学习、领会学校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其标准和要求开展建设工作,获得学校认同的过程,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制度创设是影响班级建设全局性的因素。二是人力、物力保障。班级建设依靠多方力量,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建设者和指导者就是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应尽可能配备足够数量的师资为基层班级建设提供人力保障。此外,也要在学校层面为班级的发展提供物力支持, 如: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善,各类器材、设备、场地、经费的支持等,站在学校建设的层面大力支持班级建设。 结语 顺应时代的需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建立“多元参与”的班级建设框架,在继承“班级”这一传统形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其新的功能价值。创新思路,保持班级的活力和吸引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0[10] 以多元参与式的班级建设思路,在基层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理念。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教育融于学校基层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11[11] 同时以高校的社团建设、社区管理、临时“班组”(科研小组)建设、虚拟班级建设等形式弥补班级组织功能的不足,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实 12[12]13[13] 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社会教育出版社,2001. [6]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7]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0[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11[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12[12] 郭光初.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传统班级管理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35. 13[13] 陆林等.“虚拟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8(4):105-106. [9]钟晓龙等.大学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1][美]塔尔考特?帕森斯.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2]张东亮.当今高校的班级认同危机[J].新东方,2007(10). [13]陈发瑶,姜群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本文档为【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