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专项练习3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专项练习3

举报
开通vip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专项练习3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专项练习3 文言文专项练习3 【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9月模拟考试(201409)】J0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专项练习3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专项练习3 文言文专项练习3 【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9月模拟考试(201409)】J0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 1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 D(帝以践阼岁久 践阼:登上帝位 (( 【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邀劫,拦路抢劫。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 考试题 教师业务能力考试题中学音乐幼儿园保育员考试题目免费下载工程测量项目竞赛理论考试题库院感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公司二级安全考试题答案 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答案解析】B 解析:注意“复”“以”“因”等虚词和“不服”“宣”等动词。 【思路点拨】断句要依据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 2 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解析】D 解析:“纷纷纳贡称臣”错,原文没有这样的表述。 【思路点拨】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5分) 译文:____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译文: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答案解析】(1)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解析:(1)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震詟,恐惧;来者,来朝拜的。每点1分。)(2)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国夸耀。每点各1分。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一定要讲究字字落实。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准确,特殊句式要调整。尤其要有得分点意识,学会抓关键词,书写要工整,语句要通顺,杜绝错别字。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 3 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 4 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等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注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 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 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 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 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 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 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 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诱:引诱 ( B.乐嬉游而惮拘检 惮:害怕 (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渐:接近 ( 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 肆:放纵 ( 5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诱,引导。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B.?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D.?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 解析:C均为连词,相当于“那么”“就”;A?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些; B?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的一项是 (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B错在“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 6 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第II卷(共114分) 四、(3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3分) 译文: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译文: (3)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4分) 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1)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 (2)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 (3)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解析:(1)“舒畅”1分,“摧挠”1分,句意1分;(2)“凡此”1分,“所以”1分,“调理”1分,“潜消”1分,句意1分;(3) “辄”1分,“因”1分,“绳墨”1分,“庶”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到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 7 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 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这样使他们日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好的方法培养他们,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切记切记~ 【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201408)】J0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训兴学 武七,名训,堂邑人。家贫,乞食村落间,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以己不识字,每伺儿童入学,随其后,群儿争厌侮之,于是发大愿,欲广立义学。行乞所得钱,积不用,数年,得二百余串。有黠者为谋曰:“汝蓄钱无利,盍放母生子,他日不可胜用也。”武难其 8 人,黠者乃自荐,愿为代。武尽以予之,仍作苦自食,不用一钱。黠者以其朴拙,从而干没之。武屡索不得,愤极而病。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其诚,谓曰:“义学非可赤手办,此后有钱,我为代存,决不负汝,毋听匪人言,一再误也。”病痊,仍日行乞,且为人佣。又数年,积钱数百千,悉付杨,兼收子母,其数日增。杨劝令娶妇,为嗣续计,武不可,曰:“吾所 杨议令设于本庄,武庄距柳林尚数里,武嫌本庄涉于志未一刻忘,今将以此钱设义学也。” 私,且虑奸人侵蚀,不如柳林庄大,乃购腴田,建学舍。近庄闻其义举,皆捐助。储蓄既富,租粒出纳,均有定章。次第设经、蒙二席,蒙童延诸生训之,经席请举人主讲,修丰隆,礼待尤优异。入学日,武先向塾师叩头,次徧拜诸生童,具盛馔,请邑绅陪塾师饮,自立门外,屏息以俟燕罢,而啜其余沥,自以乞人不敢与塾师抗也。既开塾,武来往塾中,一日,见塾师昼寝,长跪床前,久之,塾师醒,见而惊起,自是不昼寝。或遇学生嬉戏,亦向之长跪,学生遂相戒不敢出位。人有乐施,无多寡,必叩头谢,口喃喃为祝词,俚而有韵,盖天籁也。邑令闻而义之,呼至署,问之,不言,与之食,不食而去。武之首常蓄发一握,蓄左则去右,蓄右则去左,貌寝身肥,蠢蠢然乡愚也。行乞,与之蒸饼,食碎者,留其整卖之,以助学费。延之入坐,不可。或命至明伦堂小憩,从之,俯仰四顾,逡巡出。所设义学,始于柳林,次临清、馆陶,凡四所。远近皆呼为武善人,年五十余卒。邑人感其义,为立祠于柳林,祀之。此光绪庚子以前事也。 (选自《清稗类钞》)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其诚 哀:悲伤 ( B(从而干没之 干:求取 ( C(自以乞人不敢与塾师抗也 抗:相当 ( D(貌寝身肥,蠢蠢然乡愚也 寝:丑陋 ( 【知识点】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哀:同情。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音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句子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看看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 9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己不识字 申之以孝悌之义 (( B(长跪床前,久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C(塾师醒,见而惊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 D(此光绪庚子以前事也 回也不改其乐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B时间名词后的助词,不译。A因为,连词/用,介词;C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D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 【思路点拨】近几年来,文言虚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词词义,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兴学”作为的一项是: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训“ ?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 ?行乞所得钱,积不用 ?于是发大愿,欲广立义学 ?见而惊起,自是不昼寝 ?或遇学生嬉戏,亦向之长跪 ?行乞,与之蒸饼,食碎者,留其整卖之 A(??? B(??? C(??? D(???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内容和筛选文言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是武训兴学前家贫时的生活状态;?是武训的的兴学志愿;?是塾师的行为。 【思路点拨】组合选择题要把握两个限定条件(主语和内容)和一个范围条件(段落位置)。本题中,两个限定条件是主语和内容,即题目中的“属于武训“兴学””的主语“武训”和内容“兴学”。 ???不符合题意要求。 13(请把文中言文材料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 汝蓄钱无利,盍放母生子,他日不可胜用也。 ?自立门外,屏息以俟燕罢,而啜其余沥。 ?邑人感其义,为立祠于柳林,祀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10 【答案解析】答案:?你(自己)存钱又没有利润,为什么不把它借出去赚利息,以后你就用不完了。 ?自己站在门外,不敢出声,来等待宴席散去,然后去吃宴席上剩下的酒食。 ?乡民被他的道义所感动,为他在柳林建祠堂并祭祀他。 解析:?盍(为什么不)、放母生子(把钱借出去赚利息)、胜(尽);?屏息(不敢出声)、燕(宴席)、沥(酒食);?句式有:“感”被动词,为”后省略宾语,“立祠于柳林”状语后置句。 【思路点拨】(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2)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语文卷?2015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 11 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 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及门而贽 贽:__________________ ( (2)而又辱之 辱:__________________ ( (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 徘徊:_________________ (( (4)敕学者去浮华 敕: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拿着礼物求见(2)谦辞,承蒙(3)(皇帝)下命令(必须翻译为动词)(4)犹豫不决 解析:这几个词均在120个文言实词中,结合语境进行推敲,确定答案。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12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不对,是因为现在自己的环境困厄了,不值得被先生您所取信。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8.结合全文,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解析】答案:(1)中进士前徒有虚名,文字浮薄(2)中进士之后的文章,不顺时,易获罪(3)时文风俗已变,学好可以齐肩于两汉 解析: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逐段进行分析,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2)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13 (3)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1)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 (2)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 (3)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 解析:(1)“然”1分,然而;“仆”1分,我;句意1分。 (2)“穿”1分,穿凿;“浮薄”1分,浅薄的文字;句意1分。 (3)“方”1分,正;“为„„所”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对于复杂的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顿首禀告乐秀才足下。当初乘船相遇,多次承蒙您来看我。又承蒙您把自己所写的一册文集(送给我),先写书信给我,后来又带着见面礼来到我家。田秀才从西来,承蒙您给我来信;那以后我的家奴从府回到县里,又收到您的来信。我是有罪之人,众人所共同鄙弃,但是您尊重我的礼节像这样,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当时我没空回复您,(您)应该就断绝交往的,但是您再次给我书信;再次来信我(依然)没有回复,您更加应该与我断绝交往,可是又承蒙您给我来信。这样的殷勤真是太过了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又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大概先生您致力于学问,急于为自己谋划才这样吧。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 我年轻时从考中进士到被举荐到相关部门(任职)。学习写作诗赋,用来准备科举考试,总共考了三次才考中。同读书人相识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说起我的名字,而且又因 14 为跟我交往的人偏爱我,有的就会过分称赞我的文字。所以使先生听到我的虚名,而且想见识我所写的文章,原因就是这样吧。 我从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没有时间跟从老师极力钻研经籍,研习圣人留传的学业。而(我)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盲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生怕不能取悦时人,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那样自成一家之言。但是相关部门却过高抬举采用,常常以为(我的文字)走在了其他读书人的前面。等到中进士以来,我自己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不值得与有司的举荐和长者的知遇相称,于是彻底改变写作风格,差不多有了可以立世的文字。但是(我)言语一出就罪行来到,学业有成却身心受辱,写作时文就能获誉,自成一家之言就要受祸,这是明摆着的结果。 那些时文虽然说浮巧,然而要写得成功,也不容易。我的资质一般但勉强去写它,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凭借它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先辈您年轻气盛,正想在世上取得荣誉,那么不如顺从时俗。天圣年间,皇上下诏书,敕令学者摒弃浮华,这以后文风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读书人所写的文章,文雅适当有两汉的风采了。先辈您去学习它,不只是顺应时俗取得荣誉而已,如果达到高的境界,这是同两汉时期士子的文章价值高度相当的。像我,那以前所写的文章已经不值得学,以后所写的文章(有风险)谨慎不能学,因此我犹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因为这个原因。 在《易经》的《困》篇中有这样的话:“有些话不能相信。”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现在(我的处境)可以说困厄了,怎么值得被先生您所取信呢,承蒙您的书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复。恳请先生您明察。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语文卷?2015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 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 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 15 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 往,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 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赢,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入太学,有声一时 声:声望。 B(更数医不效 效:见效。 (( C(犹虞其复用 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按:根据。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按,巡视。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 ?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未尝出一语于进 ?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 以幸赏乎 A(??? B(??? C(??? D(???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写张汝明善于助人,?写张汝明耿直。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 16 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 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 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也仅吃点糙米、喝点水。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献给他”应为“献给皇上”。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1)(5分)江阴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时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 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 (2)(5分)安抚使询问缘故,众人想把责任推到下属官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 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 解析:(1)“不时”“直”“绳”,用法律制裁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2)“故”“委”“诡 辞”各1分,句意2分。 17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 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推导, 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祭祀,而是妖巫用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 18 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语文卷?2015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8月月考(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 ?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 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 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辟雍:太 学名。?宦寺:宦官。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9 A(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遂坐瓘党停官 坐:因犯„„罪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详:通,“祥”,吉祥。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5.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分)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辞益坚,日:“宁饿死。”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 B(??? C(??? D(???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和?不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从文意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无中生有。 20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5分) ?贯怒,归而谮之,上日:“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 “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 ?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皇上说:“这人向来这样,你不能容忍吗?” 解析:?得分点:引,拉、拖;毕,让„„完毕;衣裾,衣服;碎,撕落;被动。每点l分; ?得分点:归,回到朝廷;谮,诬陷;素,向来;如此,这样;“汝不能容邪"译成疑问语气。每点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 21 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农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答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罐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罐也被逮捕。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罐的同党而罢免官职。 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他辞职更加坚决,说:“宁可饿死 (也不接受任命)。”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皇上说:“此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三8月月考(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 22 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 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 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 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 ?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 [注]?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消:病名,即糖尿病。 ?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 (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 C(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 ( 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23 【答案解析】答案: C 解析:系,抓捕。 【思路点拨】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 6(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 A(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 (( B(遣从兄子季之长安 有扶危存亡之义 (( C(以时视事 重以宁平公主故 (( D(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 ((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副词,于是,就;B 动词,去、往/助词,的;C 介词,按着/介词,因为;D 判断词,是/动词,担任。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2(代入检验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24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 【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通读语段,结合语境,结合推敲句意,答案应该为A【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C 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李能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3分)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王莽动怒,李守在长安的家人 25 都被杀掉。?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再加上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 解析:?“会”“杀”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共3分。? “布衣”“唱义”“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共4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对于复杂的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两个事例。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解析】答案:?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 解析:通读全文,确定答题区域,抓住关键句,进行概括。(一点1分,两点3分;答其他的,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 26 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参考译文】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恰逢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仰慕他,因此前往去答拜(答谢)李通。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约定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让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李通)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发怒,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替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寇。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在西城交战,大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他想返回封地做诸侯,不可听从。”于是诏令李通努力寻找医生和药品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 27 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十八年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为他送葬。 【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409)】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 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 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 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 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28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 B(仪之言果信矣 信:真实 ( 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嫁出去 ( 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须:等待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恶”是“诋毁”的意思。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 6(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臣主 王何异也, A(?以 ?所 ?为 B( ?以 ?之 ?与 C(?于 ?之 ?与 D( ?于 ?所 ?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 解析:判断此处填入哪个虚词关键是对文意把握基础上的虚词含义的把握,如“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之”是“助词,无义”;“与”是“连词,和”的意思 【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辨析六法:?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 29 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注意“曰”“卒”“秦”“此”这些词。 【思路点拨】断句的目的是便于领会整篇文章的文意。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断句前要先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此外,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 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 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 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 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楚未之重也”, 楚国不重视他。 30 【思路点拨】做好这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巧提要素。这类题一般考查故事的叙述要素,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有明确选项中叙事要素的习惯。?细读语境。细读原文,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委等叙事要素。?认真比对。认真比对题目选项与原文的异同,进而做出选择。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4分) ?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 ?忠于国君尚且被弃用,我陈轸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 解析:(1)判断句式1分,“善”1分,“厚”“薄”1分,句意1分。 ? “且”1分,“见弃”被动句1分,句意1分。 【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要求自己概括)(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陈轸面对张仪的诋毁,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向陈轸征求意见前,想知道陈轸是否还愿意帮他,陈轸用庄舄病中说越语的故事打消了秦惠王的疑虑,放心听取他的建议。?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果真,韩魏两败俱伤,秦国才出兵,大获全胜。 解析:本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上,找到相关答题区间,找准关于“游说才能”的内容,适当概括即可。 【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31 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答题。?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参考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带着丰厚的礼物轻便快捷地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替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因而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弃用,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了宰相,而陈轸就投奔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于是到秦国去。 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 32 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 33
本文档为【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专项练习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2-14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