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doc】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举报
开通vip

【doc】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doc】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玉溪师范学院(第27卷)2oi1年第9期JournalofYuxiNormalUniversityVo1.27No.9Sep.2011 ?民俗学研究? 云南兴蒙乡蒙六豕豕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常雯婕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关键词]蒙古族;民族服饰;流变因素 [摘要]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反映着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的产 生,延续,发展,变化都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孤立存...

【doc】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doc】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玉溪师范学院(第27卷)2oi1年第9期JournalofYuxiNormalUniversityVo1.27No.9Sep.2011 ?民俗学研究? 云南兴蒙乡蒙六豕豕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常雯婕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关键词]蒙古族;民族服饰;流变因素 [摘要]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反映着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的产 生,延续,发展,变化都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其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 与水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变化积淀而成,并相沿成习. 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文化的背景,因素和成因,我们才能够真正解释其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作者简介]常雯婕,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民俗与民族服饰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11)09—0031—08 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反映着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虽然今天的学者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视野来 审视,但是,文化的基本内涵却仍然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对此,相关学者的讨论也印证了这一 点.例如张保华就认为:"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其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和El益增长的欣 赏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 史料价值.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时不在透露着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渊源;传 承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 化信息;发挥着一个民族多重的文化功能."?余梓东也说:"服饰还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服 饰的流变过程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历史阶段.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外在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不同民族的服饰反映着不同民 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之问的联系交往程度,是 民族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民族历史的积淀,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还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由此,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兴蒙乡蒙古族与北方蒙古族妇女服饰的比较来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落 籍云南的蒙古族,就是客观环境迫使其易服从俗,又"变服改饰",融人了当地民族的一些文化内涵,从而形 成云南蒙古族服饰,这是文化的变迁,也是客观自然环境决定及适应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所以,兴 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作为其民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延续,发展,变化都不是偶然出现 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兴蒙乡蒙古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积淀而成,并相沿成习.每 一 种表象之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文化的背景,因素和成因,我们才能够真正的 解释其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因素. ?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F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56. ?余梓东.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D].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4. 玉溪师范学院 一 ,地理环境改变对服饰用料,款式及色彩的影响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与环境求同,才能获得相应的生存资料和生活资料;环境又是人心 理活动的源泉,只有与环境一致,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就服饰而言,服装的穿着者不仅关系着自己的个人 趣味,而且也顺应地域的需要,以符合其所处环境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每个人不仅在语言上也在服装上使自己与环境 相适应.因此,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服饰,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生活水平日 益提高的今天,都不能摆脱服饰最基本的功能——实用,但是,这种实用却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空间不同, 特别是最初所处的自然环境(例如气候,地貌,水文,物产等)的不同而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由此观之,自然物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要依赖自然环境获得衣食住等基本生存条 件,在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化也必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服饰功能的选择, 要求也不同.例如,高原,雪山,草原,江河湖海等不同的地理环境都在不同民族的服饰中打下了深深的烙 印.如居住在云南高寒山区的纳西族妇女服饰中的百褶裙,七星羊皮披肩就是为了使腰部及背部在高寒 山区的严寒气候下得到很好的保暖.再如居住在海拔较低,温暖潮湿的河谷地区的花腰傣服饰中的青布 护腿就是为了抵挡炙热的阳光,防止蚊虫叮咬.所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伯特?F?莫菲就认为:"人对 环境的影响是显着的,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更突出."?马克思说得更明确:"人的活动的首要条件恰 恰就是土地."?也就是说,"地理环境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影响甚至决定着每个民 族服饰特点的形成和 发展."?不同文化模式的形成往往与生存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联.地理环境的改变对一个民族的服饰改 变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居住于草原上的民族与居住在山地,平坝,沿海的民族相比,文化都有着明显的差 异,而服饰在结构款式和质地用料上也会体现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实用多元性. 兴蒙乡蒙古族由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北方蒙古高原辗转来到中亚热带半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 的云南通海湖盆区生活,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北方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四季冷暖分明,秋冬季节 常有西伯利亚寒流侵袭,周围没有高山的阻挡,一年四季中春,秋,冬三季常常遭受到风沙,严寒的袭击,夏 天则遭受蚊虫的叮咬.蒙古族以马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平原上纵马驰骋就需要服装具有良好的防风 抗寒能力以及保持身体挺拔的特点,所以蒙古袍袍身很肥但袖筒细长,这是为了骑马时护膝防寒和阻挡寒 风,并预防夏天蚊虫叮咬.另外,蒙古高原的大陆性气候使得昼暖夜寒,温差很大,到了夜间,肥大的袍子 还可以当做被子御寒.因而,北方蒙古族的蒙古袍是属于防风,抗寒能力强的长袍,靴帽的装备也比较整 齐,服装的质地随着季节的更替较为明显,春秋穿的是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棉袍或是皮袍.而兴蒙乡 地处低纬高原,居于通海湖盆区,海拔较低,气候温暖,四季冷暖不是十分分明,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 对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其在结构形式和质地用料上体现出与生存环境相 适应的实用多元性.兴蒙乡蒙古族再与北方蒙古族一样穿长袍,皮褂,马靴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 境,唯有根据气候条件对服饰进行改革变化,将长袍变短,皮褂改为绸褂,布褂,马靴 改为布鞋,皮鞋,才能 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除了服饰的款式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外,服饰的用色或者说穿戴服饰的人对服饰颜色的喜好程度 也很容易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从总体上看,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款式的 ?[美]罗伯特?F?莫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96—9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EM].人民出版社,1972:612. ?刘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E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40. 32 常雯婕: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多样化甚于北方,色彩的丰富也甚于北方.……山水风情,花鸟虫鱼,借助于有情人的审美模仿,物化到审 美对象——服饰中去,则成为中国民族服饰的一大艺术特色."?北方蒙古族处于雪山,草原,白云,羊群这 样一个色彩较为单一的地理环境中,白色的云朵和羊群,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原,以及开阔的自然环境, 这种客观环境的养育启示,加上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日月自然崇拜)和风俗习惯的濡化(流行"白俗"),以 及全民族对人畜两旺,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主客观因素导致了北方蒙古族喜爱高纯度的艳丽 颜色,尤其是对蓝色,白色,红色和光泽色(金,银色)较为偏爱.而兴蒙乡蒙古族来到云南通海后,从雪山, 草原这样一个开阔的自然环境中来到青山绿水的环绕之中,由一个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改变为南方农业民 族,农业民族本身就对绿色有着一种亲切,喜爱的感情,生活的地方是青山绿水,播种的庄稼是生机勃勃, 绿色的表现性正是来自由它唤起的对大自然的清新感觉,并象征着和平与静谧.因而,绿色,蓝色,黄色, 青色等自然界的颜色在兴蒙乡蒙古族妇女的服饰中占的比例比较大,同时,其对蒙古族传统的白色和光泽 色的喜爱也得以保留. 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对服饰的影响 虽然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款式,质地,用料,色彩,变化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不能因此就说,地理 环境决定了服饰变化的一切.对此,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得好:"环境的因素并不能成为创造冲 击'文明的积极因素;如果我们再看看别的环境,它在一个地方产生了文明,而在另一个地方却没有产生文 明,那么我们就会相信这个结论了."?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经常受到生产,生活方式发 展状况的影响与制约.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 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 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可以理 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不同的经济文化类 型,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款式. 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也一样,这是其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北方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宽松肥大 的袍式服装比较适合他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公元1253年作为统治阶层的蒙古军队进入云南后,随军的妇 女仍然穿蒙古袍和马靴.由于生活资源较为丰富,蒙古袍,坎肩,腰带都是用绸,缎,绢帛等高档面料制作, 头饰为丝绸纱巾包头.到了1283年,驻守在杞麓山(现在的凤凰山,兴蒙乡所在地)的蒙古军户,除了放牧 军马,渡送过往杞麓山水陆码头的官员等后勤服务工作外,更多时间是下湖捕鱼来维持生计,为了便于从 事渔业生产,他们将蒙古袍改短,与面襟衣相似,下装改穿大裆裤,依然是用丝绸制作,妇女同样如此装束. 1368年,元朝结束了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但在云南的统治又延续了13年,现在通海县秀山普光寺的《普 光栅智照兰若记》碑有宣光七年(公元1377年),明洪武十年的记载,说明此时通海还在蒙古军队的统治之 下.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征云南,3O万明军南下,驻云南的梁王无力抵抗,跳滇池自 杀,宣告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政局的变化对云南的蒙古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无法再回到北 方蒙古草原,并且从统治阶级下降到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留在通海的蒙古族无军饷可供,只能成为自 食其力的劳动者,云南通海蒙古族传统的牧民生活至此发生了巨变.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兴蒙乡蒙古族 ?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6.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72. ?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蒙古族——通海兴蒙乡[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8 33 玉溪师范学院 以捕鱼为生,由牧民变为了渔民,成为杞麓湖西岸的最早开发者.现在我们仍能看到,兴蒙乡蒙古族儿童 帽子上的2个独特的圆形银饰纹样:"鱼抬寺"和"坐犀牛皮的老仙家".这些徽记,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兴蒙乡蒙古族 由北方游牧经济向南方渔耕经济转化的过程.再来看其民间歌谣的名称,如《捉泥鳅》,《渔歌》,其中有这 么一句:"鱼不去,米不来".二者全然不是游牧民族的话语,却又都是兴蒙乡蒙古族几百年流传下来的. 这些案例虽然难以考据,但是至少可以窥见出一些已经逝去的表象:一个民族在历史巨变当中是如何适时 生存的. 元至正至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41~1380年),通海杞麓湖湖水水位不断下降,杞麓山东南部露出一 片片长满水草的沼泽地.光靠捕鱼已经不能满足兴蒙乡蒙古族的生活需求,他们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 杞麓湖边的滩地上,向周边的汉族学会了水稻种植技术,以捕鱼捉虾为辅.从此,杞麓山下以渔业为主的 蒙古族,又改变为以农业为主,兼以渔业的农,渔民.为了适应渔业以及水田耕作的农业生活需要,兴蒙乡 蒙古族再次将长袍改短至股,成为半截的蒙古袍样式,下装改穿便于从事渔业生产劳作的长裤,因为当时 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条件差,服装的质地由元朝时期的绸,缎,绢帛等改为棉布,土布,丝绸坎肩改为棉布 坎肩,棉布坎肩在明朝时还成为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挑担子的护肩小褂,腰带也改用棉布制作,腰带的中间 是空心的,兴蒙乡人称为"褡波"."褡波"两头绣着桃红色的锁边,五色的狗牙边图案.袋中可以装钱物. 兴蒙乡蒙古族外出劳动的时候将"褡波"系在腰间,上午可以装干粮,下午则装着劳动换回来的钱物,"褡 波"既是腰带,又是粮袋和钱袋.鞋子则由元朝时的的马靴改为草鞋和绣花鞋,以草鞋为主.头饰由元代 的丝绸纱巾改为黑色棉布头巾. 对此,邓启耀所着的《变迁中的高原蒙女》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元朝灭亡的时候,蒙古人东躲西藏, 不敢明目张胆的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只好把长襟割短了,藏在外衣底下,贴身穿着,一是表示不忘祖,二 是为了躲过当年'杀鞑子'的祸,蒙古人还学会了穿彝族的褂褂,穿在外面遮人耳目, 不过,彝族的褂褂没有 银圆扣和银花牌,传说那是护身的,就像盔甲一样.有一年,外族人来杀我们,杀的只剩下5p个人,(这5O 个人)逃到海子(杞麓湖)里,互相一看,身上的银片,铜片有许多刀痕,就是这些铜片,银片救了这5O个人 的命,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大家就把银扣,银牌钉在胸前,慢慢变成了一种装饰."(D笔者认为:这个故事似 乎可以作为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变化,特别是妇女服饰变化的.二个佐证.因为,今天兴蒙乡蒙古族妇女小 褂上的银扣和银花牌多是实用银色的金属制作而成的. 三,审美心理的改变对服饰的影响 着装是审美心理外显的一种行为,决定这一行为最直接的内部动因是服饰的观念.与服饰形制的多 样一样,人类的服饰观念千差万别,但服饰观念的根本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服饰功能的认识上.人类服饰 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主要起到御寒,防热,保护身体便于生产和生活;二是审美功能,起到美 化,装饰身体的作用;第三是社会标识功能,具有标识社会等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宗教,伦理,民族等 社会内涵.不同的服饰观念对服饰功能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其中一个基本功能是审美功能,因为服饰不 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美的艺术,它既是人们的生存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服饰和同 一 时代的其它艺术形式一样,直接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心理.无论是远古时代人类服饰的 产生,还是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审美心理的驱动.一个时代的人的审美观是与政治,经济,宗教, ?邓启耀.变迁中的高原蒙女[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27 34 常雯婕: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伦理等多方面相互关联,当一定的审美观形成之后,它又反过来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 饰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民族性的形成和发展,也要受到各自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影响.如果将兴蒙乡 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看做是兴蒙乡蒙古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兴蒙乡蒙古 族妇女的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客观的,能动的反应.这种反应常常是多方面的,有的表现在服饰的形式上, 有的表现在面料上,有的则表现在色彩上,还有的则表现在制作的工艺上. 兴蒙乡蒙古族在由一个北方游牧民族改变为南方农业民族的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变迁不仅决定了其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也带来了审美心理的改变.当然,"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 民族的自然生态环境,都有自身特定的规定性,规律性和历史继承性'."?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都各自有本 民族独特而稳固的审美习惯.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今天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所呈现的特点是从北方蒙 古族的蒙古袍演变,发展而来的.例如其短小的"三叠水"就是便于进行农业劳作而形成的样式,而北方蒙 古族妇女在穿长袍的时候,会尽量向下拉伸,那是为了显示其身材的健美;兴蒙乡蒙古族妇女上身的服 饰——"三叠水"是高领,短款,收腰的形式,由内至外,依次变短,表现出了层次的分明.服饰的装饰及图 案也由北方蒙古族喜爱的"盘肠","云益卷"等图案及虎,豹,水獭,貂鼠等毛皮装饰改变为以桃红色为主的 花边图案,样式有锁边花边,鱼网式花边,狗牙花边,龙鳞花边,行节花边,莲花,骏马,金凤凰等吉祥物图 案.而这些吉祥物图像,就明显受到周边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影响. 现在,兴蒙乡蒙古族妇女的服饰整体为"重上轻下"?的形式.即比较重视上装,上装选用的颜色,面 料,图案种类繁多,穿在外的小褂左襟由上至下钉排用五色花线镶嵌的银质小圆纽扣或银铃,右襟则用 银花牌来作为装饰.相比较而言,下装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穿黑色或青,白,蓝等颜色的长裤,裤子上没有 花纹装饰,仅在腰带两端各绣有长约20厘米,宽约l0厘米的花边图案.腰带扎在腰间时,两端的花边图 案和红樱从第二件内衣衣角下坠至臀部.整套服饰显得简繁有致,疏密得当.北方蒙古族崇尚蓝,白两 色,而兴蒙乡蒙古族妇女则崇尚青色和黑色.同时也喜欢选用蒙古族传统的天蓝色和白色作为服饰的基 本颜色,除此之外,还喜欢采用杏黄,浅蓝,玫瑰红,浅黄,桃红,粉绿,大红,绿色等鲜艳的颜色缝制服饰,这 样的颜色喜好与身处云南这一地域是分不开的. 农业民族是最早发现并能欣赏植物的美的,而游牧民族则较为欣赏牛羊驼马的形状,毛色和神态.蒙 古草原接触更多的自然色彩是天空的蓝色,云朵的白色,还有草原的绿色.同时,北方蒙古族更为欣赏的 是动物的飞动之美,喜爱虎,豹,水獭,貂鼠等毛皮装饰.而云南的地理特点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自然景色优美,自然界的颜色每一个季节都在变化,五彩斑斓.色彩的多样丰富对视觉的冲击力巨大.身 处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兴蒙乡蒙古族妇女对颜色的偏爱及敏感程度必然会发生变化.从民族审美心 理的角度来看,"审美心理在整个民族心理领域中居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它活跃于意识的表层,又沉降到 集体无意识的深处,作为一种'遗传密码'长期存储于民族的记忆之中."? 所以,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虽然一直在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也依然保留着蒙古袍的部分服饰元 素,如高领,右衽,尚青等.这种"遗传密码"深植于兴蒙乡蒙古族的意识中,寄寓着乡民们对北方草原的深 深眷恋之情.这种感情直接表现在服饰上,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特殊的视觉形象及其审美样式反映 着对故乡的向往,这种向往是非常渴望和强烈的,但又是非常直接的,毫不掩饰的.其热烈的情感,张扬的 生命激情,熔铸着他们对民族传统审美执着的追求,显示着蒙古族人民顽强拼搏的生命力.当然,这也是 ?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I-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83 ?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I-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34. ?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E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87 35 玉溪师范学院 其服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 四,宗教信仰的变化对服饰的影响 马克思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不 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在民族服饰文化中,服饰最早的 功能之一就是借用服饰装扮自身进行宗教祭祀活动,同时也是对所祭祀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崇拜的 必不可少手段.因此,宗教信仰对服饰文化有着引导和制约作用.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会影响人们对服饰 的审美趣味."宗教虽然不等于艺术,但它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却是深刻的,无所不至的."? 根据相关资料,历史上的蒙古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展 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出现时间非常早,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在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人之 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深蒂固.13世 纪中期以后,流行于北方蒙古族地区的则是喇嘛教,而现在的云南兴蒙乡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中,已经完全 看不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痕迹.兴蒙乡蒙古族定居杞麓山初期,仍然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天,地,日,月, 星,辰,尤其信奉的是天地神.至元年间后期,兴蒙乡蒙古族在杞麓山顶修筑了天子庙,定期祭拜天地.至 正年间,儒教传人兴蒙乡,兴蒙乡蒙古族在下村古城建盖了孔圣殿,上层人士的子弟在孔圣殿前学馆学习 孔孟之道.到了明代,道教,佛教传人兴蒙乡,下村首先在原孔圣殿遗址上建盖了道,佛,儒三教合一的三 圣殿.随后,各村先后修建了土地庙,关圣宫,观音寺,北海寺等庙宇.各姓氏宗族也纷纷建宗立祠,各家 各户设立家堂,供奉"天地国亲师神位",本家"司命灶君神位"等.兴蒙乡蒙古族的宗教信仰由于受到多种 宗教的影响而显得极为复杂,没有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也没有专职的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在乡民供奉 的神祗中,既有佛教,道教的神祗,也有祖先崇拜和来自民间的信仰神祗.6个自然村中修建有观音,天 王,关圣,财神,魁阁,鲁班,龙王,山神,土地,土主等1O余座庙宇,家庭内供奉灶君,"天地国亲师神位",本 家"司命灶君神位",族姓各有宗祠,村中还有巫婆.从兴蒙乡现存寺庙来看,佛教对兴蒙乡人的影响很深. 与此同时,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行业神崇拜及汉族的民间信仰在兴蒙乡蒙古族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北方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就相对统一得多,宗教对服饰的影响直接反映到 了服饰图案及服饰 的颜色之上,北方蒙古族服饰图案的花纹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合而忌讳散,注重双而忌讳单,而且 这些图案也经常是合成的,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运用最广的就是云纹,回纹,卷草纹,字形 纹(有方形,圆形,通体形等),八结,盘肠纹,蝴蝶纹等抽象图案.还有,蒙古族偏爱白色的原因除了审美心 理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同宗教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宗教始终讲求的就是人的净化,身体和灵 魂的净化,由于宗教洗礼的关系,水在人们心中成为了高贵洁净的物品,并随之产生了对水的崇拜,而水接 近于白颜色.同时,北方蒙古族长年生活在雪山脚下,雪山的不可征服性使之具备了神圣性,更加深了北 方蒙古族对白色的信仰与喜爱.天空是蓝色的,蓝色也是萨满教中列为首位的天神"长生天"的颜色.蒙 古族敬畏天神"长生天"以及追求身心的净化已经通过崇尚蓝,白两种颜色较好的保留了下来. 与此不同的是,蒙古族从北方来到云南后,逐渐脱离了与其"母体"的联系,由于生活艰难困苦,面对自 然的压力与人间的困惑,人的力量往往显得渺小,以至于不得不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消解其心理压力与困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EM].人民出版社,1972:1 ?[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20. 36 常雯婕: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 惑.于是,对自然的崇拜产生了.由此,兴蒙乡蒙古族通过各种宗教形式搭建起了人神沟通的渠道,宗教 形式及其审美观念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妇女服饰中的色彩,刺绣反映较为突出. 直至现在,兴蒙乡蒙古族仍然喜爱模拟自然,把许多自然的物体原封不动的搬到服饰上,这同他们在宗教 信仰上的多样性有着极大的关系.例如,人们在服饰上更多的运用大自然的色彩,妇女们除了崇尚青色, 黑色之外,还喜欢选用杏黄,浅蓝,玫红,浅黄,桃红,粉绿,黑色,大红,绿色等大自然的颜色装点服饰.其 衣领,袖口上的花边图案和香包,绣花鞋上的图案及颜色均来自于大自然,这充分体现了原始宗教中自然 崇拜对服饰的影响.另一方面,宗教还影响着兴蒙乡妇女服饰的款式.笔者在调查中多次看到,现今兴蒙 乡60岁以上的老年蒙古族妇女,在参加宗教仪式(称为"做会")的时候,她们会穿一件青黑色的右衽大褂 衣,与其内穿的衣服配成内红,中蓝,外黑的顺序.这样,由内至外,一件比一件短,一眼看上去,层次分明. 这第四件黑色外衣在蒙古族妇女的人生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平时不穿,要"做会"时才穿.所要表达意思 就是:"做会"的时候穿着与老祖宗一样的衣服,老祖宗才会认识自己,灵魂归宗的时候才有着落.兴蒙乡 妇女服饰的文化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五,区域民俗文化的影响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始终处于一种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 其中的民俗文化就属于这种情况.服饰虽然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元素,是一个民族个性的 ,这种象征元素本身也会随着其他民族最具特征的民俗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但是 影响而发生改变,尽管 这种改变在很多时候并非是主流的,但却是很明显的.兴蒙乡蒙古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民俗文化 相互影响的环境之中,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其服饰之演变. 通婚习俗因素在通婚习俗方面,十三世纪初的蒙古族家庭观念中传宗接代的血统观念较强,家庭中 的血亲地位高于婚亲.历史上的蒙古族实行氏族外婚,氏族内部不能联姻,同一家庭的成员不能通婚,实 行一夫一妻制.民间有同一姓氏的后裔"九代之后可分立"的说法,也就是说,源于同一祖先的两个或多个 分支,在延伸九代之后,就成为互相独立的宗族,可以互相通婚.公元1253年,蒙古族从北方蒙古草原进 入云南通海镇守曲陀关,由于他们都是军队中的军士,除了少数贵族和军官有资格带家属之外,多数士兵 是不能带家属的,他们在云南通海曲陀关驻扎后与当地其他民族通婚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只有通过 大规模的通婚和混血后裔的产生,族群才会逐步实现血缘的融合.蒙古士兵的妻子就来自居住在屯驻区 周围的汉族,彝族,白族等民族.到了明代,兴蒙乡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情况更多,因为明代以法律的 形式规定蒙古族必须与其他民族通婚.从一些资料中发现,"云南蒙古族的通婚范围较广,如董氏,罗氏, 刘氏,矣氏,招氏,禄氏等姓氏,这显然是与附近彝族和汉族妇女通婚的标志."?兴蒙乡蒙古族与汉族通婚 的情况最多,其次是与彝族的通婚,还有回族女子嫁入兴蒙乡,但人数较少.随着族外婚姻的逐渐增多,蒙 古族的生活及其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在其传统观念中,母亲是维持家庭大计的人,嫁入兴蒙乡的 外族妇女也内外操持着一个家庭,兴蒙乡蒙古族服饰很自然的融入了彝族,汉族服饰的元素.彝族是崇尚 黑色的民族,蒙古族与彝族通婚后,对黑色的喜爱及使用现象自然就多了起来.典型的如小褂的颜色也由 蓝色,白色等蒙古族喜爱的传统颜色增加了彝族崇尚的黑色.兴蒙乡蒙古族妇女的 头饰根据年龄,身份等 变化分为5种,这显然与彝族妇女,白族妇女的习俗近似,如昆明滇池附近的彝族姑娘,根据"鸡冠帽"的不 ?杜玉亭,陈吕范.云南蒙古族简史EM].云南人民出版社,1963:45 玉溪师范学院 同戴法便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未婚少女正戴,恋爱中的少女歪戴,已定婚的女子前后颠倒戴,结婚后就 不再戴"鸡冠帽".兴蒙乡蒙古族未婚少女头饰上的"凤冠帽"与彝族的"鸡冠帽",白 "在样式 族的"凤凰帽 与功能上较为接近,明显的表现出是受到了这两个民族的影响. 民俗文化活动因素节13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13,而每一个 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如彝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白族每年农历三月十五13至二十 日的三月街,四月下旬的绕三灵等.节日是各民族最为关心的一件大事,在节日里,服饰作为本民族特征 的外显形式,往往会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元代进入云南的蒙古族,节日仅有那达慕节.明代中 期,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加之自身成为农,渔业民族的实际,兴蒙乡蒙古族创造了部分有汉族文化色 彩,又有浓厚的蒙古族民族特色的节日,同时也吸收,引进了许多当地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其中"忆祖节", "鲁班节","那达慕"大会是其独特的民族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冬至,中元节,春节,粉蒸节,白糖 节等节日习俗基本与汉族相似.因此,民俗文化活动因素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也可从中得到反映. 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中的节日盛装较好地体现出这种特点.在节日期间,蒙古人的一切意志都超 出了个人意愿而服从集体的统一意志.就像汉族在过年,过节及参加重要活动的时 候要穿新衣一样.为 了展示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自豪感,兴蒙乡蒙古族男女老幼均换上本民族的节日盛装,并且,妇女的节 庆活动服饰还具有,盛,艳的特点,由此显示出对节庆活动本身的重视和内心的虔诚.一般来说,妇女参加 节日庆典及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都要穿上新缝制的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三叠水",日常生活中小褂上可 钉可不钉的五彩线"排纽"和银花牌要全部钉好,裤子颜色多为黄色,白色,绿色等鲜艳喜庆的颜色.特别 是参加节庆活动表演的妇女,她们的头戴装饰更鲜艳,耀眼,装饰精美的高台斗笠帽就是此时佩戴的.脚 上还要穿刺绣精美的绣花鞋.6O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在参加婚庆,节日等活动时,也要穿一件绸缎制作的 右衽大褂衣,颜色多选用宝蓝,翠绿等华贵,富丽的颜色,并在胸前佩戴一个刺绣精美的香包. 总之,在历史的变革与发展中,异域民族的外来服饰文化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兴蒙乡蒙古族妇女 服饰发展成今天的样式,也是基于不断与周围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 3O多年来,我国同世界各国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这样,欧美的服饰文化对现代兴蒙乡蒙古族妇女的服 饰文化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兴蒙乡蒙古族妇女平时大多喜欢穿牛仔装,高跟鞋,风衣,羽绒服.仅 就此而言,也可说某种程度的全球化.而且,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深入,这样的影响趋势似乎还在加大. FactorAnalysisoftheChangesinMongolianCostumes inXingmengTownshipofYunnanProvince CHANGWenjie (SchoolofEducation,YuxiNormalUniversity,Yuxi,Yunnan653100) KeyWords:Mongolian;ethnicalminoritycostume;factorbehindchange Abstract:DevelopmentandchangesofclothingreflectthepeopleSmaterialandspiritualneeds.Thebirth,continua— tion,anddevelopmentofMongolianfemalecostumesinXingmengTownshiparenotoccasional,norisolated,butaredeter— minedbytheirlivingenvironment,productionmode,lifestyle,values,aestheticsense,religiousbeliefsandtheaccumula— tionofchangesininteractionwithotherpeople.Onlybyfullyunderstandingtheculturalbackground,factorsandcauses, canweexplainthedevelopmentandchangesoftheircostumes.. 38 收稿日期:2011年3月10日
本文档为【【doc】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流变因素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12-07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