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举报
开通vip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 ---浅谈黄公望书画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与吴镇、王蒙、倪瓒称元季四大家。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他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晚隐于富春。师法赵孟 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常在虞山、三泖、富春等地领略自然胜境,随笔...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 ---浅谈黄公望书画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与吴镇、王蒙、倪瓒称元季四大家。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他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晚隐于富春。师法赵孟 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常在虞山、三泖、富春等地领略自然胜境,随笔模写。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礬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以草籀奇字之法入画。笔意尤为简远逸迈,这个作风,也正是黄公望有别于王、倪、吴三家的地方。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后人对其山水画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所作以《富春山居图》为最著。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图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 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董其昌还曾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这幅山水画长 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 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画的前段来到浙江博物馆 。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时,除了吴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 说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临终留下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 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富春山居图》较好的临摹本中沈周所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余均流传海外)因属背临,故董其昌认为“其肖似若过半”;邹之麟则是在吴问卿家中对着原图临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两卷因其时原画尚为完整,故十分宝贵。 邹之麟及“虞山画派”王翚的临摹本,现已流传海外。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被视为“镇馆之宝”,“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 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隔了三百年,《富春山居图》终于要以完整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两岸继二零零九年,雍正文物联展首航成功之后,另一项文坛大盛事,别具历史意涵。 文已至此,《富春山居图》是真假、是临摹,早已是另当别论的事了,而从书画家创作完一副书画,到出品、到欣赏、到价值、到收藏以及流传,整个这期间沉淀下来的历史内涵早已超过了书画本身的价值意义,它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文化、见证了整个民族的离散与兴衰,它以一种别出一格的方式讲述了几百年前的那些文人的那些事,使我们这些后代在百年之后仍可超越时间与空间去领略其一,去与他对话,这是一件多么神奇与不可思议事情,我想这就是书画鉴赏最深层的意义~
本文档为【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