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世纪欧洲文学

 中世纪欧洲文学

举报
开通vip

 中世纪欧洲文学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与文学的起源时代,中世纪则是欧洲文明的定型时代,是欧洲民族国家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时代,其意义即使没有超过古希腊,至少也不亚于古希腊。长期以来,我们对中世纪的认识失之偏颇与片面。 中世纪一般指公元450年左右到15世纪,历时约1000年。“中世纪”语出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思想家认为文艺复兴是向正常理智状态的复归,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这1000年就是二者的过渡阶段或中间时期,是古代世界终结和欧洲的诞生。 一、社会概况 中世纪欧洲社会最重要...

 中世纪欧洲文学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与文学的起源时代,中世纪则是欧洲文明的定型时代,是欧洲民族国家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时代,其意义即使没有超过古希腊,至少也不亚于古希腊。长期以来,我们对中世纪的认识失之偏颇与片面。 中世纪一般指公元450年左右到15世纪,历时约1000年。“中世纪”语出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思想家认为文艺复兴是向正常理智状态的复归,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这1000年就是二者的过渡阶段或中间时期,是古代世界终结和欧洲的诞生。 一、社会概况 中世纪欧洲社会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基督教最终成为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由此确立了欧洲文化的本质,并深刻地影响着欧洲文学。 公元529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封闭了最后一所异端学校,欧洲文化被围上了基督教的藩篱。1000年里,基督教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了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意识,赋予了欧洲统一的思想背景,并与世俗政权相结合,形成了中世纪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基督教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对古典文化的摧残和在政治与经济生活中所造成的倒退, 1 尤其是它所宣扬的禁欲主义,一直为人们所垢病。 中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欧洲的主要国家就奠基于这个时代,在中世纪才真正有了全欧洲的概念。公元4至5世纪,发生了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徒,他们推翻了西罗马帝国,欧洲民族国家诞生了,欧洲社会进入了封建时期。 由封建领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派生出来的骑士制度,产生了中世纪社会生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即骑土阶层。骑士阶层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封建制度保护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教会护法和传播教义的需要,同时体现了一种新的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 基督教、日耳曼大迁徒、骑士制度和中世纪后期城市的兴起建构了欧洲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也决定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面貌和精神实质。 二、中世纪的欧洲文学 中世纪的欧洲文学是非常丰富和发达的,意义也非常重大。一方面它是欧洲各民族文学的起源时期,尤其是12世纪之后,摆脱了单一的拉丁语创作,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创作的作品蔚为大观。另一方面,它又是欧洲古典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之间承上启下的纽带。 2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也是与时代同步的。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先后登上文学的舞台,体现出独具的风采。 中世纪文学具有明显的寓意性和象征性,有的通过梦境或幻境来表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有的要么用形象来象征抽象品质,要么把抽象品质拟人化,以达到道德教诲的目的。 1、教会文学 中世纪的文学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基督教文化的烙印,而教会文学更是完全以布道为宗旨,宣传基督教观念的一种文学形式。 教会文学最伟大的文学作品首推基督教经典《圣经》,它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更是一部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思想语言与文学发展的伟大文学作品,滋养着欧洲文学。 一般意义上的中世纪教会文学主要是指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作者都是教会僧侣。这些作品宣传上帝的权威,歌颂基督教的伟大,表现圣徒们传道殉教的思想品德和生平业绩,从而向广大信徒传播基督教的思想,这些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非常突出。虽然如此,教会文学在诗歌和戏剧方面仍然对世俗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英雄史诗 日耳曼民族在大迁徒的几百年里,用民间 3 口头创作的形式,把他们所崇拜的氏族英雄事迹与北欧的神话传说相结合,编成口头诗歌代代相传,后经文人整理,形成了他们原始氏族的史诗与神话。随着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历史上的帝王和诸侯的事迹也成为素材,经过文人学者的加工,反映了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他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形成了封建国家的史诗。这两种倾向由于年代的先后,分别被称为早期英雄史诗和晚期英雄史诗。英雄史诗孕育和产生在10世纪前后,繁荣于12世纪,13世纪渐趋衰落,至14世纪初结束。 早期英雄史诗多以神话或历史事件为依据,多方面地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蛮族部落的生活,更加突出英雄的悲剧性格,这时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封建化,一般也没有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日耳曼人的《希尔法德布兰特之歌》(流传于8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以及冰岛的“埃达”和“萨迦”是其代表作。 《贝奥武甫》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古代日耳曼人文化的结晶,也是继希腊罗马之后,欧洲最早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英雄史诗,它是英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作品。这部史诗讲的是英雄之死和民族之死这个古代的日耳曼人最关切的问题,歌颂了有恩必报,入海斩蛟,登山屠龙,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的民族英雄,也反映了血仇必报和氏族内部的 4 矛盾和氏族间的战争,对宫廷宴席礼仪的细致描述和对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社会习俗、观念的深沉思索,给虚构的史诗赋予了现实主义的色彩。 后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这类作品也是以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人物为主角,但不是部落英雄,而是封建君臣关系,捍卫的不是部落的荣誉观念,而是封建国家的团结与进步,与之战斗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卖国贼、异教徒和上帝的叛逆者,氏族社会的价值观念完全为基督教思想所取代。这类史诗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早期人们对国家团结社会安定的愿望,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后期英雄史诗最重要的作品是产生于12世纪初法国的《罗兰之歌》,这部作品属于法国英雄史诗中的查理大帝系,并将忠臣系、叛逆系融为一炉。它叙述的是法兰西皇帝查理出征西班牙时,英勇善战的罗兰被叛逆重臣甘尼仑出卖,遭到沙拉古索首领马西理的40万大军伏击,英勇牺牲。查理大帝回师复仇,痛歼敌军,班师凯旋后将甘尼仑五马分尸而亡。全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甘尼仑叛变经过,第二部分写罗兰率2万骑兵全军覆没,第三部分写审判甘尼仑。 《罗兰之歌》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曲折的事态发展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层层揭示人物 5 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性格,情感充沛,风格纯朴自然庄严。 后期英雄史诗中最著名的还有西班牙的《熙德》(约1140年),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约1200年)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 3、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骑士阶层生活的写照和理想的抒发,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中世纪的文学类型中骑士文学的影响对后世是最大的。 骑士是产生于中世纪的一个特殊阶层。骑士们一般出身中小地主,受过教育,信仰基督教,他们的行为理念是“忠君、护教、行侠”,因此“英勇”成为衡量骑士的第一个重要准则。第二个重要准则是对爱情的态度,这也是骑士文学最感人、最有价值的来源。一个理想的骑士,必然忠实于爱情,愿为自己所爱的人去赴汤蹈火,他把所爱慕的女子看作“爱”与“美”的圣洁化身,是拯救自己的力量,骑士的这种世俗之爱(很多时候还是对有夫之妇的爱)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冲突,体现了对个人情感的尊重。 骑士文学概括而言,描述的是英雄和美人的故事,表现的是英勇和爱情的梦想;从体裁的角度分为骑士传奇和骑士抒情诗,12、13世纪是骑士文学的繁荣时期。 骑士传奇的主体大都是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宗教信仰, 6 表现出冒险游侠的精神以及对爱情的追求。骑士传奇大体可分为4组:(1)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2)查理大帝和他的12贵族,(3)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说,(4)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是英国骑士文学中的主要内容,然而这一题材里写得最好的是法国人克雷提安?德?特洛阿(12世纪),他的《朗斯洛,或坐刑车的骑士》(1165,)是其中最好的一篇,骑士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形象的展示。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14世纪)是英国骑士故事中写得最好的一篇,被誉为“最精美的诗体传奇”,属于亚瑟王传奇一组,作者佚名。在这个传奇中,高文爵士经过了3个考验:勇气(砍头)、纯洁(女主人的勾引)和重诺(交换所得)。这也是成为一个合格的骑士的三个最重要的考验,但他在最后的关头功亏一篑。全诗人物形象生动,叙述结构精巧,想象丰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中世纪的生活。 12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贝鲁尔和托玛各自依据先前的传说写了一部《特里斯丹和绮瑟》,都有3000行,不久就引出了一系列模仿的作品,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这个故事肯定骑士的爱情,把它描写成直叫人生死相许的强烈激情,真挚动人,纯洁健康,而又富于牺牲精神。魔药象征爱情不可遏止的力量,金雀花象征爱情的永恒。在这两个意义上,它已具备了现代情 7 爱小说的基本内核。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法国南方保留着古代文化和对于古代文学艺术的回忆。 普罗旺斯的诗人被称为行吟诗人,普罗旺斯抒情诗植根于民间诗歌传统,民间诗歌大都涉及爱情题材,所以普罗旺斯的抒情诗在诗法、曲调、表现技巧上都可以看到这一影响。但它所描写的爱情是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的种类有写骑士在乡间追求牧羊女的“牧歌”,与贵妇幽会、黎明惜别的“破晓歌”,以及用对话方式写典雅爱情的“辩论诗”等其它形式。 “爱情”是普罗旺斯诗歌的主题,一种是理想的柏拉图式的爱,一种是世俗的感性的爱。它讴歌骑士之爱,描写典雅的品德,通过爱情完善自身,强调性爱的重要,突出妇女在爱情上的权力和地位,一反男尊女卑,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爱情观。 前期普罗旺斯风格比较明快,但从12世纪末开始,追求稀奇韵律的形式主义的倾向日益严重,出现了所谓“隐晦风格”。 普罗旺斯诗歌达到了高度繁荣,但繁荣期是短暂的。从1209年开始,法国北方封建领主以讨伐异端的名义进攻普罗旺斯,战争持续了20年左右,普罗旺斯的文化受到强烈的打击,抒情诗歌从此衰落,许多普罗旺斯诗人逃亡国外,把抒情诗的传 8 统带到了意大利,一些意大利诗人开始用普罗旺斯语写作诗歌,从“西西里诗派”、“温柔的新体诗”到但丁、彼特拉克到都受其熏陶。 骑士文学全力歌唱现世的生活与爱情,一反基督教会的思想桎梏,展示广阔的五光十色的世界和激动人心的爱情追求,在欧洲文学史上确立了爱情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和女性颂歌的基本格调。 骑士传奇在体裁结构上为现代长篇小说打下了基础,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活动与情感的描绘,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事件的能力,人物性格多层次的揭示,使它成为欧洲小说发展史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骑士抒情诗创造了披露个人情感与内心感受的抒情诗,重视技巧,诗节结构严谨,格律形式丰富多样,据说有1000多种,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市民文学 西欧各国从11世纪起,由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城市,形成了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城市文化,产生了非教会的学校和反教会的异端运动,市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封建主和教会展开斗争,教会在文化上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挑战和削 9 弱,非教会的世俗文化日益发达,于是反映市民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就应运而生了。 与宗教文学的超验性相比,市民文学具有明显的世俗性;与英雄史诗的神话传说相比,市民文学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与骑士文学的浪漫激情相比,市民文学具有明显的冷静与嘲讽;与前3种文学类型中的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相比,市民文学中的主人公则是平凡普通的人物,其特有的幽默更是其它3种文学样式所不具的备的。在文学样式上市民文学也有新的创造,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都是新的体裁,市民戏剧在内容和人物上则与传统戏剧迥异其趣。因此市民文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世纪文学的版图,并且将中世纪的文学进一步推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门槛前。 欧洲两个城市最早发达的国家是意大利和法国。意大利城市文学的突出代表是“温柔新体诗”。“温柔新体诗”与普罗旺斯诗歌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但丁在《神曲?炼狱篇》第24歌中的定义而得名,其创始人和代表诗人有圭多?圭尼泽利(1240 —1276)和青年时期的但丁。“温柔新体诗”的主题是歌颂爱情,但这种爱情已不是普罗旺斯抒情诗里骑士的“典雅爱情”,它把爱情从单纯的肉欲升华到“精神恋爱”的高度,成为超然物外和神化了的高尚情操,并进一步将其与宗教信仰和谐地交 10 融在一起,从新的角度阐发爱情的本质,爱情同高贵思想的关系,更具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体现了中世纪城市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语言流畅,构思富于想象力,诗风温柔清新,达到了中世纪抒情诗的高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开辟了道路。但丁的《新生》是“温柔新体诗”的典范。意大利中世纪城市文学中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是《马可?波罗游记》(1298),马可?波罗(1254-1324)1275年到达今内蒙古境内,在华18年,遍游各地,回国后在狱中口述他在中国和亚洲的历险生活和所见所闻,第一次全面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和东方神秘国度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包括婚丧礼仪、奇闻轶事,叙述风格清新刚劲。它的出版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对开拓欧洲人的眼界和文艺复兴的海外冒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当然,也有学者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伪提出质疑。 法国中世纪文学最重要的成就是大量以列那狐为共同主人公的故事诗,即所谓“列那狐故事诗”。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和童话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但列那狐故事诗主要是在法国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内容与中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讽刺性和喜剧性。列那狐故事主要有4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列那狐传奇》,传奇的主要角 11 色是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12世纪初在西欧各国广泛传播。它假托写动物世界的故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生活中弱肉强食的社会。这个动物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是狮子诺布勒,它横行霸道,代表最高封建统治者;伊桑格兰狼和狗熊勃仑象征仗势欺人的封建廷臣,为非作歹;主教贝尔是—头蠢驴。这些形象构成了封建上层社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鲜明的批判态度。列那狐的形象则比较复杂,它与狮、狼、熊的斗争是上层社会内部的利益竞争,他对小动物的欺骗掠夺,则是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犯下的罪行。他一方面是智慧的象征,另一方面也凶残的象征。这个形象的双重性体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对后世法国文学的人物塑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列那狐传奇》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剖析社会现象入木三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玫瑰传奇》也是法国城市文学中一部重要作品,它由两位诗人的创作构成。第一位是吉约姆? 德? 洛里(,—1238),未完成就去世了,第二位是让? 德?墨恩(1250,—1345,)于30多年后续完全诗,共22817行。从艺术形式上看,《玫瑰传奇》属于13世纪流行的一种隐喻诗,将抽象概念和感情人格化,人物均以表示抽象品质或情感的名词命名。前半部写诗人梦游花园,爱上玫瑰,爱情、殷勤、直爽支持他,嫉妒、谣 12 言、危险阻拦他;后半部诗人克服重重阻碍,终于摘到心爱的玫瑰。这部作品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相反倒有大段大段的说教,而前后两部分的观念又大相径庭。即使如此,这部作品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一方面后半部的思想观点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另一方面它的梦境和寓意手法也开法国文学史的先河。 法国最早的中世纪市民喜剧是13世纪在阿拉斯城市上演的,真正的世俗戏剧14世纪才出现,百年战争之后,15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的戏剧样式有戏剧独白、道德剧、笑剧、愚人剧,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笑剧,它运用多方面有趣的题材,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诙谐、讽刺、笑闹、生动活泼、人物性格鲜明,来自民间的语言丰富多彩。《巴特兰律师》(1470)是中世纪最著名的一个笑剧,从剧情和人物性格而言,也是中世纪最完善的一部笑剧。律师巴特兰到布店里花言巧语,从布商那里赊到了一些布料,当布商到他家取款时,他妻子声称巴特兰已病倒几周,从未出门。巴特兰也巧妙地加以配合,装疯卖傻,胡言乱语,布商只得离去。布商向法院起诉一牧童偷吃了他的羊,巴特兰教唆牧童在法庭上一律以学羊叫来回答问题。牧童官司获胜,巴兰特向牧童索取报酬时,牧童仍以“咩、咩”的叫声回应,幕落时“一个无可奈何的苦笑从他紧闭的嘴边流露出来”。在这个骗上加骗的故事里,“狡黠”成为唯一的审美对 13 象,它意味着一个崇尚武力和强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将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迎接新的时代。 第二节 但 丁 一、 生平与创作 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伟大诗人,是欧洲文化转型时期的杰出代表。 但丁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一个破落的小贵族家庭,他认为自己是古罗马人的后裔,所以对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一直非常向往。但丁生平有两件最重大的事件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一件是他对贝亚特丽采的爱。根据史实记载,贝亚特丽采原名贝契,父亲是佛罗伦萨的一名银行家,但丁9岁时第一次遇见他:“从那时起,爱神就了统治我的灵魂”(《新生》)。4年后,但丁再次见到她,“使我似乎看到幸福就近在身边”(《新生》)。然而后来贝亚特丽采下嫁他人,并在25岁时因病身亡。这段恋情直接导致了《新生》的写作,在《神曲》里,贝亚特丽采作为信仰的象征,引导但丁游历天堂,认识了上帝的真理,贝亚特丽采成为但丁一生许多诗篇灵感的来源。第二件是但丁被放逐。为了使意大利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荣光,但丁积极投身于佛罗伦萨的城邦政治生活,1300年他当 14 选为行政长官,他不顾教皇博尼法齐乌斯八世的威胁,坚决反对教皇干涉内政,批准对教皇派来的间谍的判决,放逐拥护教会的对立党派的领袖。1302年代表教会的党派夺取了佛罗伦萨的权力,他们以反对教皇和贪污的罪名,判处但丁终身流放,最后但丁客死他乡。近20年漂泊不定的流放生涯,使但丁广泛接触到意大利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各个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视野扩大到意大利和全人类,为了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道路的历史使命,但丁创作了《神曲》。 在但丁的文学创作中,《新生》(1292,)是除《神曲》之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温柔新体诗”的代表作品,它抒写对贝亚特丽采的爱情,包括31首抒情诗,并用散文连缀为一体,说明各首诗的缘起和意义。诗集歌颂了贝亚特丽采“举世无双的美艳”,“这么美又这么纯洁”,倾诉了少年时代对贝亚特丽采的爱慕,描述了爱情中的痛苦和由贝亚特丽采的死引起的悲哀,唱着“凄切的短歌”。《新生》还描写了但丁为转移自己的爱情而产生的对另一个淑女的爱,最后但丁又把爱情倾注到已仙逝的贝亚特丽采的身上,对她满怀崇敬之心。 《新生》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只是作者最隐秘的内心情感的抒发,并带有中古文学的神秘色彩。他继承了“温柔新体诗”诗人们描写“高雅爱情”的传统,但又超越了这一传统, 15 贝亚特丽采不仅是诗人的恋人,更重要的是,她还是温存与美德的化身,诗人灵魂的拯救者,甚至被比喻为“耶稣”,把对女性的神化推到了顶峰。在这部作品中,但丁把梦幻、寓意和象征交织在一起,文笔细腻优美,自然清新,深入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放逐初期,但丁写了3部学术著作。《飨宴》(1304—1307)用意大利语写成,就当时人们所关注的文化艺术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为意大利语学术性散文奠定了初步基础。《论俗语》(1304—1308)用拉丁文写成,阐述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了重大作用,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帝制论》(1310—1312)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第一次从理论阐述了政治和宗教平等、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的观点,阐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和尘世生活的价值,具有人文主义的思想。 但丁是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在拉丁文、诗学、修辞学、政治学、神学、音乐、绘画、哲学、语言学等领域都有高深的造诣。 二、《神曲》 《神曲》是但丁最伟大的作品,欧洲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 16 巨著,也是中世纪一部百科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式的作品。 大约在1307年前后,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构思,但丁开始创作《神曲》,直到他逝世不久前才完成,历时10余年。《神曲》采用中古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以但丁自己为主人公,叙述他在人生的中途35岁那年,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山脚下,忽然被豹、狮、狼(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挡住去路。此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亚特丽采的委托,前来解救但丁,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在炼狱的地上乐园,但丁与贝亚特丽采相遇,后者又引导他游历了天堂。《神曲》就是由这三个游历过程构成。 地狱形似一个大漏斗,底在地球中心点,口在北半球,愈向下愈小,直到地心,共9层。罪人的灵魂按其生前罪孽的大小,分置于不同层,接受不同的惩戒,愈往下罪愈重,惩罚愈重。第1层是古代异教徒,在“侯判所”等待上帝的裁判,其中有许多古代圣哲,那里景色美丽,充满光明。从第2层开始才是真正的地狱之旅,这里住着犯贪色罪的灵魂 ,第3层是犯饕餮的灵魂,第4层是贪婪和挥霍无度的灵魂,第5层是生前忿怒的灵魂,第6层是邪教徒,第7层是暴君、暴徒和生前施暴力的灵魂,第8层分10条沟,是生前惯于欺诈的灵魂, 17 第9层卖国卖主的叛徒。 地狱篇的主要题材是人类的罪恶及其所受的惩罚,但丁对人类罪恶的分类和定性主要依据的是基督教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对罪与罚的描写,则显示出但丁丰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艺术创造力,是《神曲》里最富于现实性和艺术价值的部分。 炼狱在苍穹之下,环绕着一个山腹,分为3个部分:炼狱外部、炼狱本部和炼狱顶部,即地上乐园。炼狱本部为环山腰的7层圆路,愈在上层的直径愈小,从下层到上层有阶梯,生前犯有过错但可以得到宽恕的灵魂,指傲慢、忌妒、息怒、怠慢、贪财、贪食、贪色7大罪恶分别那里悔过自新,分类的关键在于一个“爱”字,有的反常,有的欠缺、有的太过,罪恶洗刷干净后,便可到地上乐园,那时便可以听到巨大的欢呼声,“光荣将归于在天的上帝~” 炼狱在轮廓上比地狱简单,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基督教地区,但丁本人也在这里逐步洗涤了罪恶,层层飞升,最后在地上乐园与贝亚特丽采相会,维吉尔完成了他的使命,贝亚特丽采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使他最终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在贝亚特丽采的引导下,但丁游历了九重天,这种游历与 18 前两个部分不一样,从此天过渡到彼天,是在贝亚特丽采目光的引导下“立即到达的”,这一过程也是贝亚特丽采以及天堂中其他居住者向但丁宣读真理的过程。在最后一层的天府,但丁得以一见上帝之面,一窥三位一体的神秘。贝亚特丽采告诉但丁,最高天由光明、理性和爱构成。 与前两篇相比,《天堂篇》更加抽象,大段大段地探讨苦涩深奥的神学与哲学理论,即使如此,《天堂篇》仍然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但丁的个人生活与意大利社会问题在其中占重大地位。 《神曲》是但丁写于新旧时代之交的伟大诗篇,是人类由里黑暗走向光明之际一个伟大诗人的心灵独白,正如但丁所说,他是为寻求自由而开始其三界之旅的,“从佛罗伦萨到永恒的自由国度”,“在我这人类的脆弱的肩上,承担着多么重大的题目”。全诗中3个最重要的人物:维吉尔、贝亚特丽采和作者本人构成了但丁对人类罪恶、苦难和拯救的深刻认识与结论,由个人命运扩大到民族命运,由民族命运上升到人类命运。20年被放逐生活的惨痛经历和思想感受最终在对真理与善的追求中获得了圆满解脱,“这都是由于那爱的调节,是爱也,动太阳移群星”。人类经历了迷惘、失误和痛苦,在理性的指引下,经历信仰而到达到天堂明朗、光照的幸福境界,这种喜 19 悦是沐浴神恩的喜悦,这就是人类的希望和机会。 对封建统治阶级及教会僧侣阶层的批判是《神曲》思想内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摧残下,意大利才变成了一个“痛苦的住所”, “暴雨中没有舵工的小船”,如同号令天下的女王,现在变成了“一个娼妓”,在它的境内没有“一块干净的和平之地”,罗马哭泣着,“象一个孤另的弃妇”。对这样一个社会,但丁认识到“一天比一天丧失道德,似乎已走上灭亡的路了。”但丁既对鱼肉人民的豪门贵族和贪官污吏提出了严峻的批判,又义正词严地对给意大利带来祸害的法国卡佩王朝后裔那不斯国王等人的恶德败行,给予猛烈的抨击,对城市市民的贪财好利也给以了揭露,“暴发户和突来的财富造成了骄傲的奢侈”。 但丁对教会的批评是最为尖锐的,对近代教会及其全部工作加以谴责,使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在他看来当时的教会正在经历一个命中注定的堕落过程,那些做圣职买卖的“都倒栽在石缝里”。因为他们的贪心,“使世界变为悲惨,把善良的踏在脚下,把凶恶的捧在头上”。但丁把教皇、尤其是腐败的逢尼法西第八及克乃门德第五比作“一个无耻的娼妓”,牧师和教徒都因追求金钱而走入邪路,以教皇为主的僧侣阶级以“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 在但丁的笔下是一群凶恶拙劣、忘 20 恩负义、非愚即狂的恶徒,这些人必将遭受天谴。但丁认为中世纪最大的社会弊端就是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之间混淆不清,这可以说点到了中世纪社会结构的症结。 作为新旧时代之交的伟大诗人,但丁的《神曲》在思想上具有明显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不是简单的进步与落后,准确地讲,这种二重性应该称为中世纪性与近代性,它艺术地表现了两个时代的矛盾与冲突。 《神曲》是但丁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揭露和批判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社会的黑暗现实,表现人类堕落的诗篇。这一精神,使但丁远远走在同时代任何一位作家的前面,对文艺复兴及后来的作家在思想和道德观念上给予了深刻的启示。但是但丁的评判主要还是依据基督教教义,《神曲》的整体结构对应着基督教体系中的三个关键词:“地狱”对应“苦难”,“炼狱”对应“忏悔”,“天堂”对应“拯救”。《神曲》反对教会实行的愚昧主义,推崇人的理性,把维吉尔奉为自己的导师,“智慧的海洋”,颂扬尤利西斯“追求美德和知识”,但又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但丁一方面同情弗兰采斯卡与保罗的爱情,一方面,又使他们在地狱里受惩罚,并把苦行禁欲派的始祖圣芳济安排在天堂里。在《神曲》里但丁提出了宗教改革的伟大思想,否定教会的中介作用,主张教徒个人的理智指 21 引,但他并不想整个推翻基督教会。在政治观点上,他渴望祖国和平统一,同时又把这种爱国主义的理想寄托在中世纪的政治力量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身上。在人生观上,理性与感性,意志与情感相对立;一方面把追求生命的权利以上帝的名义还给每一个人,并作为一种神圣职责,另一方面又反思现世的“虚妄欢乐”,张扬信仰获救飞升天堂的人生终极观念。 《神曲》是中世纪文学的压卷之作,中世纪文学最辉煌一页,在艺术上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神曲》对三界的描写构思明确,想象丰富,色调分明,由实而虚,引人向上,仿佛进入了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由于受中世纪基督教观念和美学思想的影响,《神曲》的结构严密完整,以3的倍数和10的平方(100)为各篇定量的依据,使全诗各部分非常匀称,具有一种独特的造型美,因此歌德称但丁是“具有造型艺术感的天才”。但丁擅长刻画物态与情状,运用他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种种惊心动魄,神奇独特,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的场面、形象、性格、感情和氛围。在进行描写时,但丁善于运用生动贴切、来自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比喻,使这部史诗具有鲜活的现实氛围。如魔鬼用铁耙子将一罪人压到沥青下面,“和厨娘用筷子把猪肉压到锅底没有两样。” 描写魔鬼把长牙刺到犯人的肉里时,就仿佛“一只老鼠压在一群凶猫的爪下了~”这些描写也留给 22 读者想象的空间,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实现了生活、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艺术形式上,但丁采用了民间诗歌流行的三韵句的格律,即每段3行,每行由11个抑扬格音节构成,通过连锁押韵(ABA、BCB、CDC„„)的方式把各段衔接起来,最后用一个单行诗句煞尾。 但丁是意大利第一位伟大的民族诗人,《神曲》是中世纪第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丁对欧洲文学更重大的意义还在于他写出了第一部真正基督教的史诗,用基督教的思想框架去理解和描写人类的命运,把“罪恶”与“拯救”作为文学的重大主题,给欧洲作家以深刻的启迪,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上德》都是这一传统上的不朽之作。其次,但丁用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反思人类的罪恶,探索人类的命运,展望人类的未来,使但丁成为后世欧洲作家精神上的导师,不少伟大作家都在但丁所开创的这条道路前进。但丁的苦难意识和拯救意识深刻地烙印在他们的作品中,构成了欧洲文学独特而深厚的思想。 23 第四章 17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文艺复兴运动在16世纪达到了顶点,欧洲许多国家由此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17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搏斗在继续,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平衡。最早进入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由于政治不稳定,走向全面衰落的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而称霸一方的西班牙,本来有条件成为经济中心,又没有对工业加以革新,大肆挥霍掠夺来的财富,先是在它的属地尼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受到打击,继而在三十年战争中遭到失败。1618年至1648年,以德国为主要战场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欧洲多数国家都卷了进去,战争的结果使德国分裂成296个小邦,更加落后。17世纪,俄国仍然停留在封建农奴制社会,东欧各国长期受异族侵凌,经济落后,农奴制度继续发展。在欧洲其它地方,由于经济不景气,社会对抗在整个世纪中愈演愈烈,饥饿使下层阶级处境十分艰难,爆发了无数次起义。 17世纪,欧洲的经济中心转到了西北欧,荷兰、英国、法国社会发展,经济成长,文化兴旺,技术创新,走在各国前面, 24 显得生气勃勃,取代了传统的强国,并在海外建立了自己殖民帝国,成为欧洲前进的新方向。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是社会混乱和不幸。在政治生活中,从1640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经历,终于在1688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如英国快,但是走在欧洲大陆国家的最前面,当时的法国人口在欧洲最多,农业自足,由于法国采用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从1598年到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是法国专制王朝形成和确立时期,建立了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 17世纪也是欧洲思想史上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与哲学体系。霍布斯(1588—1679)、笛卡尔(1596—1650)、斯宾诺沙(1632—1677)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学说构成了欧洲哲学中理性主义的源头,是与经验主义相对立的阵营,也对本世纪的文学思潮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国家的差异,17世纪欧洲各国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英法两国文学代表本世纪文学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最高的成就。三十年战争给德国提出了严肃的主题,促进了德国文学民 25 族意识和祖国意识的发展。奥皮茨(1597—1639)的《德国诗论》(1624)影响了不仅仅一个时代,格吕菲乌斯(1636—1664)的诗歌和戏剧是本世纪德国文学的顶峰,格里美豪生《痴儿西木传》(1669)是的国文学中叙述个人发展历程的长篇小说中的重要作品。西班牙以巴洛克文化为其时代特征,史称巴洛克时代。卡尔德隆(1600-1681)是这时期西班牙最重要的作家,其代表作戏剧《人生一梦》(1635)表现了整个巴洛克时代的信念和时代的矛盾,但也具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巴洛克(Baroque)原是指艺术和建筑上的一种风格,有混乱、不规则、奇形怪状之意,后来影响到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长期以来,“巴洛克”一词都带有贬义,直到19世纪中叶才对“巴洛克”一词赋予了新的意义,给予了公允的评价。巴洛克文化一反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平衡,追求浮夸、诡异、动感,对比强烈,色彩艳丽,富于戏剧效果。从写作上看,比喻和联想是其核心,从本质上看,巴洛克文化是宗教改革引起的精神危机与探索的产物。 一、 英国文学 (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文学 近现代英国历史始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时期,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动 26 荡的阶段之一。 伊丽沙白女王1603年去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28年,查理一世无视资产阶级的要求,解散议会。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两次召集议会。第二次议会史称“长期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它的召开被认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2年,查理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领袖未果,逃出首都。8月,内战爆发,1649年1月查理一世以暴徒、叛徒、杀人犯和人民公敌的罪名被处以死刑。这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它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查理被处死以后,议会宣布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领袖克伦威尔以护国公的名义统治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政体。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去世前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660年斯图亚特王复辟,查理二世执政,尽管他力图复辟旧秩序,但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已不可逆转。1688年11月,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受邀来英国执政,推翻了复辟王朝,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 17世纪的英国文学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影响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后期它还受到当时欧洲大陆文学潮流的影响。 27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散文作品中围绕政治与宗教问题的论争文章急剧增多。这一时期散文的巨著都具有庄重、严肃以及一种感人的壮丽特色。 诗歌方面,出现了骑士派诗歌和以约翰?多恩(1573-1631) 为首的玄学派诗歌,他们虽然在主题上局限性较大,但艺术上都精雕细琢。 玄学派诗歌是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流派,这一派诗歌多写爱情、隐居生活和宗教感慨,玄学派的名称来自于德莱顿,他称多恩“喜用玄学”。玄学匆宁说是一种技巧和风格的界定,他们在诗歌中往往采用奇异的节奏,独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从科学、哲学等领域里借用比喻和象征,依靠反讽和悖论,机巧而又理智,但有时流于晦涩。玄学派诗歌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彼特拉克抒情诗的统治局面,把口语体引入诗歌,富于戏剧效果,为英国诗歌的发展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并在20世纪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影响了欧美现代诗歌运动。 约翰?多恩是玄学派的领袖人物,除诗歌外,他的散文也很有特色,布道词在当时极负盛名。他的诗歌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诗体书简和宗教诗,其中最出色的是爱情诗。多恩的爱情诗是文艺复兴后期一种独特的产物,他突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爱情诗的程式化表达方式,抛弃了风花雪月的陈词滥调和虚假 28 做作的情感抒发。他不是一味地歌颂爱情至上,而是包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他对理想的爱情怀有宗教式的虔诚,却又并不掩饰对女性的轻蔑;他坦率肯定地强调肉欲之爱,但又崇尚忠贞与灵魂的契合。因此他对这一题材的发掘比当时别的诗人要深广得多,也现实得多。多恩的爱情诗充满了奇思比喻和悖谬夸张,采用说理辩论的方式,用口语体和自然的说话节奏,庄重与诙谐水乳交融,冷静与激情互为一体,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英国诗歌的内容,并为20世纪的诗歌提供了技巧和思辨方式。 小说方面最重要的作家是约翰?班扬(1628-1688),他是 一位严峻虔诚的清教徒,对他来说,文学首先表达的是清教徒的信念。他的代表作《天路历程》(1684)讲的就是一个宗教寓言,而其中的现象则多以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为依据。书中叙述基督徒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的遭遇,他历经了千辛万苦,最后胜利地抵达“天国之城”。班扬通过这部小说为人们指明了拯救灵魂的正确途径,小说里充满了对英国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人物有血有肉,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班扬的语言和叙事风格都深受《圣经》与民间文化的影响,行文简洁明确,语言生动有力,在写作技巧上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道德寓言”小说的先河。 29 王政复辟时期最知名的文学家是约翰?德莱顿 (1631-1700),他也是英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17世纪向18世纪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人物,集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于一身。德莱顿的诗歌以当代生活为主题,尤其擅长讽喻,他最著名的剧本是改编自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性》的《一切为了爱情》,德莱顿在剧中描绘了一对崇高而又悲壮的情人,着力于描绘二人生死相依的情感世界,也涉及到了荣誉与爱情的矛盾。德莱顿的文学批评以古典主义的“理性”和“自然”为立足点,博采众长,被后人称为“英国文学评论之父”。 王政复辟时期主要成就是风俗喜剧。从德国传入的“英雄剧”夸张造作,佳作不多。风俗喜剧描绘并讽刺上流社会的风气和道德准则,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代表作家有乔治?埃思里奇(1634,-1691)、威廉?威彻利(1640-1761)和威廉?康格利夫(1670-1729)等,其中康格利夫最为杰出。他的结构与技巧高于同时代人,《如此世界》(1700)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一剧种的成就。 (二) 约翰?弥尔顿(1608-1674)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文学的高峰,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也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他出身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幼承庭训,一生喜 30 爱音乐。弥尔顿从小好学,12岁时就经常读书到深夜,15岁进入圣保罗学校,掌握了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1625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弥尔顿在家潜心研读,博览群书。5年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前往意大利游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弥尔顿中断了他的意大利之行,返回英国,投身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支持清教事业。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弥尔顿被任命为克伦威尔的拉丁文秘书,他写作了一系列文章为革命事业辩护。由于操劳过度,导致双目失明,王政复辟后,只是在朋友们的大力帮助下,弥尔顿才得以幸免入狱,但他的一些著作被销毁。他回到乡间,继续他青年时代的文学事业,完成了3部伟大的作品。1674年11月8日弥尔顿病逝。 弥尔顿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25-1639)是弥尔顿创作的早期,主要作品是抒情诗和一部假面剧,《圣诞清晨歌》(1629)是他的出名作。这个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有《快乐的人》(1631)、《幽思的人》(1631)、《科马斯》(1634)和《黎西达斯》(1637)。 第二阶段(1640-1660)是弥尔顿从事政治活动的时期,他担任国务会议的拉丁文秘书,转向散文写作。弥尔顿是17世纪的散文大师,具有别的散文家所不具有的洪钟大吕之音和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密切关系。他的散文内容丰富,主题深刻, 31 笔触汪洋恣肆,自成雄奇的风格。这一时期,弥尔顿还写作了16首十四行诗,扩大了十四行诗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十四行诗的表现技巧。 )英国革命失败,弥尔顿回到乡间,第三阶段(1660-1674 着手实现他一生的宏愿,编一部拉丁文大辞典,写一部英国历史,创作一部史诗。弥尔顿克服双目失明的困难,通过口授由人笔录,完成了两部史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 的一部诗剧《力士参孙》(1671)。 《失乐园》是弥尔顿一生思考的结晶,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失乐园》长达1万余行,分12卷,故事主要取自《圣经》中的《创世纪》和《启示录》,写撒旦因反叛上帝,和他的同伙一起被打入地狱。在地狱里他召集众人开会,讨论如何光复天堂,他告诉他们根据一则预言,有一个新的叫人的生物将被创造出来,他们决心从这一点去寻求恢复天国之路,撒旦独自承担了这个任务。上帝在宝座上看见了正飞向新世界的撒旦,向神子预言撒旦要诱惑人类,并取得成功。如果天堂里有人愿为人类赎罪,人将被给予荣光,神子表示愿意舍己。当撒旦来到伊甸园时,看到亚当和夏娃的俊美与快乐,并从他们的口中得知智慧果是禁止吃的,他决心要使他们堕落。晨曦来临后, 32 上帝派天使长拉斐尔来向亚当说明他目前的处境,警告他当心撒旦;同时讲述撒旦的叛乱、天堂里的战争、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亚当也问了拉斐尔一些问题。黑夜降临后,撒旦潜入伊甸园。第二天,夏娃执意要与亚当分开劳动,撒旦见夏娃独处就引诱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亚当发现后,出于对夏娃的爱,决心和她同死,也吃了果子,上帝派遣神子前去审判亚当和夏娃,神子出于怜悯,让他们穿上衣服。撒旦回到万魔殿正在向众魔夸耀自己的成功时,上帝把他们全部变成了蛇。对于夏娃和亚当,上帝虽然接受了他们的悔悟,但宣称将把他们逐出伊甸园。天使迈克尔来到伊甸园执行天命,他把亚当带到高山,在他面前展示了未来的远景,一直到洪水的发生,讲述了人类的全部历史,神子降生、赎罪、复活、升天直到重临。最后迈克尔牵着他俩的手走出了乐园,他们洒下眼泪,但“很快就拭掉了”,“告别了伊甸园,踏上了他们孤寂的路途”。 《失乐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另一条是亚当夏娃违反禁令,被逐出乐园,踏上人世征途,这两条主线既是平行的,又是交叉的。平行在于两者都是由于反对上帝而导致的咎由自取,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撒旦野心勃勃,骄矜自负,欲取上帝而代之,狂妄至极,失败后不畏悔过,反而加倍作恶,所以永世不得翻身。亚当和 33 夏娃则是由于意志薄弱,经受不住诱惑,试图由人变成神,不能很好地理解上帝的意图,反而充满了怨恨,在本质上与撒旦并无两样。但他俩毕竟是受撒旦的引诱而犯罪,亚当初因意志不坚,放任妻子,导致了堕落,继而为了爱和妻子一起承担了责任,更重要的是两人最后能悔过自新,不象撒旦一意弧行,所以他们终有返回乐园的希望。两条线索的交叉在于撒旦对亚当夏娃的引诱,使对上帝的两种犯罪结合在一起,使两种不同的终局相互对照,从而表达出作品的主题。 《失乐园》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上,在宗教框架里探讨了人类堕落的根源,以“证明上帝对人之道的正确”。显然,弥尔顿并不仅仅是要复述《圣经》的故事,本质上是要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内在联系,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人类未来加以思索。在他看来,导致堕落的根源正在于意志偏颇,或薄弱或过于强大,从而背离了上帝的正道。魔鬼没有前途,但人类还有未来,因为他们经过失败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理解到了“顺从”、“爱慕”、“敬畏”,从而达到了“智慧的顶点”,只要“忍耐”与“节制”,最终能够重返乐园,正如夏娃所认识到的“我的种子会全部得以恢复”。因此,在史诗的结尾,弥尔顿高扬起乐观主义的旗帜,高唱着对人类的颂歌。对于双目失明而又处于革命低潮的弥尔顿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失 34 乐园》的这一指导思想遵循的正是但丁所开创的欧洲文学的传统,是但丁精神的继承。 长诗中引人注目的形象是魔鬼撒旦。撒旦是上帝的敌人,邪恶的人格化,上帝允许他存在,并通过他的行动来显示正义的有效性。他曾经是最高级别的天使之一,那时他的名字叫路西弗,即“光之使者”。但他出于对神子的嫉妒,率领天军反叛上帝,最终被打入地狱,在地狱里确立了专制统治。他决定让人类堕落,引诱夏娃,并通过夏娃引诱亚当,结果一无所获,反而被上帝变成了蛇。但是弥尔顿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却无意中赋予了他一种无所畏惧、不怕失败的英雄主义品质,或奋力作战,或慷慨陈词,或聪颖过人,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这个形象显现出极其复杂的一面。但这个形象,经历了由神而虫的过程,最终变得渺小而令人憎厌,尤其是与神子的真正英雄气概相比较,更是猥琐而卑鄙,说明弥尔顿并未真正将撒旦当作一个英雄来歌颂。也许在人类面前他是巨大的,但在上帝面前,仍然是渺小的。 由于《失乐园》描写的是人类堕落的题材,所以弥尔顿选择了恢弘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为背景。他描绘的不是一个人类经历的世界,而是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因此弥尔顿塑造宏伟的形象,描绘壮阔的富于戏剧性的场景,刻划人物内心复杂的情 35 绪变化,运用璀灿瑰丽,富于抒情气氛的比喻。结构上继承古典史诗的传统,从中间写起,一开始即点明主题;格律上,运用文艺复兴时代成熟了的无韵体诗,更显其自由开放,音韵昂然,形成了史诗宏伟的风格。 象是与《失乐园》相呼应,弥尔顿又创作了《复乐园》,故事取自《马太福音》第4章1至11节或《路加福音》第4章1至13节中所述耶稣受到试探的故事。上帝派神子耶稣来为人类恢复已失去的乐园,撒旦又企图诱惑耶稣,他先后以盛宴、财富、古国都城的豪华、军队的威武、罗马帝国的荣华富贵和古希腊的光辉文化来引诱和迷惑旷野中的耶稣,结果被耶稣一一识破,最后撒旦要考验耶稣的信心,把他带到圣殿的尖顶上,耶稣稳稳地站了起来。撒旦大为失色,从塔顶上跌落下去,耶稣终于战胜了撒旦,天使们前来迎接他,并歌颂他的胜利,庆祝乐园的恢复。史诗歌颂了抵抗诱惑,坚定信心的高尚情操,在思想内容上与《失乐园》具有紧密的联系,但语言朴素,句子简单,没有戏剧性的大起大落,情节本身并无实质上的推进,叙述在一个平面上发展,略显单调。 《力士参孙》是一个希腊式的古典悲剧,题材取自《旧约?士师记》第13到16章的参孙故事。参孙孔武有力,智勇双全,在与非利士人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但不幸的是他把自己的力量 36 源自头发的秘密告诉了妻子,而被妻子出卖。非利士人在大庆节日的宴会上,让他表演技艺,他不甘受辱,用尽平生力气拉倒了宴会厅的柱子,大厅轰然倒塌,参孙与敌人同归于尽。歌队将参孙之死比作凤凰的自焚与重生,“这样高贵的死只会使我们沉静”,这是弥尔顿对反抗者或者说革命者的最高礼赞,也是弥尔顿本人思想情操的真实写照。从参孙的痛苦中我们可以感受弥尔顿的悲怆,从参孙的反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弥尔顿的斗志,从参孙的新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弥尔顿精神境界的升华,对读者的灵魂也进行了一次“净化”。在某个意义上这是弥尔顿最独特和最个人化的作品,这一悲剧也是弥尔顿艺术的新发展。 二、 法国文学 (一) 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政治基础与基本特征 17世纪的法国拥有1800万人口,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自足、工业发达,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路易十三治下,首相黎塞留对内恢复和强化遭到削弱的专制政权,对外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使贵族和新教徒俯首贴耳,并于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院,以确保专制王权对文化的控制。1661 年路易十四继位,采取一切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相信君权传授,即“王公们是神的使者,是神在世间的副手”,国王行使专制 37 权利是神圣的。因此大力巩固专制统治,宣称“朕即国家”,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要求人人都服从他。贵族失去了在各省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被授予重要职务,两者处于势均力敌的局面,这种新的平衡使国家实现了新秩序,加强了国家的权威,二者都听命于国王。 与政治上建立专制王权的斗争相呼应,文化领域出现了独尊古典主义的趋势。1635年成立的法兰西学院起初只有27名成员,至1639年拥有40名成员,被称为“不朽者”。学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是由夏坡兰起草的《学院对〈熙德〉的意见》,将“三一律”强加给了戏剧家。学院以其公认的权威性,通过对当时出版的文学作品的评价,使文学艺术适应封建王朝的需要而变得规范化,而学院的成立正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开端。 17世纪法国文学在上面背景下,形成了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成为本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影响古典主义文学形成的除了这一社会背景之外,笛卡儿理性主义哲学和宫廷与沙龙社交生活的活跃也影响了古典主义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 古典主义文学是法国文学史的一个高峰。它的第一个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它主张文学应该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歌颂英明君王,崇尚公民美德,维护国家利益。布瓦洛提出“研究 38 宫廷,认识城市”,就是要迎合宫廷与贵族的趣味。在古典主义文学中,国王的权威得到了高度的尊崇,两大阶级势均力敌的现实得到了充分表现。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崇尚理性主义,在笛卡儿的哲学著作中理性被置于最高位置,他认为人类的各种情欲会使人抛弃真理,因此必须以意志克制感情,这种强调理性和意志力量的哲学思想正好符合时代的需要。这种理性主义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古典主义文学就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文学,它要求作品中的人物用意志克制和压抑感情,个人的感情要服从封建的理性,丧失理性或情欲泛滥的人物在剧中不是受到嘲笑就是遭到毁灭,反之则会成为作家歌颂和社会认可的对象。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征则是推崇古代作品,讲究规则和规范,表达明晰严整。古典主义作家,尤其是悲剧作家往往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和历史中选取题材,以古为源,以古为镜,以古喻今。与此相应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严守自以为得自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同一情节在同一地点完成,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古典主义文学形成的同时,还出现了贵族典雅文学和市民写实文学。 对古典主义的发展来说,马雷伯(1555-1628)的作用不容忽视,人们视其为古典主义的开创人。他主张文学要为王权服 39 务,从语言中清除外来语、古语、地方语等,认为诗歌出自技巧而非灵感,所以必须有法可依,讲究各种押韵方式,注意语言的明晰和准确,并为几种音节的诗体制订了基本的规则。 作为古典主义立法大师的布瓦洛(1636-1711)于1674年发表了《诗的艺术》(1674),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古典主义美学,并根据专制王权的意愿对文学创作进行划分,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了一些文艺准则,对17世纪及后来的法国文学都具有很大影响,“理性”和“自然”是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布瓦洛“希望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理性获得光芒”,诗人“要热爱理性”。他所坚持的理性原则,正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在创作理论上的反映。 17世纪末在法国文学爆发了一场“古今之争”,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原则提出质疑,但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古典主义文学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典主义文学最大影响和成就都在戏剧领域。 (二) 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1、 高乃依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出身于卢昂一个富裕的法官家庭。卢昂是当时戏剧创作活动的中心之一,高乃依从1629年起从事戏剧创作,一生写作了30多个剧本,在欧洲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40 高乃依于1636年发表的《熙德》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作品,他因此被看作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者。 《熙德》取材于17世纪西班牙剧作家卡斯特罗的《熙德的青年时代》,熙德在西班牙历史上实有其人。剧本描述了一对出身名门的贵族青年罗德里克与施曼娜的曲折恋情。罗德里克的父亲唐?狄哀格和施曼娜的父亲唐?高迈斯均为宫中重臣,国王选中唐?狄哀格为太子师傅,引起了唐?高迈斯的嫉妒,后者盛怒中打了前者一记耳光,年事已高的唐?狄哀格要求其子为父复仇,这使罗德里克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是贵族阶级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一方是深深相爱而且即将订婚的恋人,本质上这就是理性与感情的矛盾。罗德里克无论偏向何方都会使自己受到伤害,要么是在名声上,要么在感情上,最后“理性”战胜了感情。他为父亲复仇,杀死了唐?高迈斯。于是剧情的矛盾又落在了施曼娜身上,她面临的矛盾与罗德里克毫无二致,爱情与责任在她心里引发的冲突更为激烈,内心的痛苦也更为深沉,因为她的复仇所指直接针对的是自己的恋人,“我要他的头,我又怕得到他的的手;他死我也活不了,而我又要惩罚他”,可以说她比罗德里克承受的压力更大。剧情发展至此,已无法在主人公内部得到解决。正在这时摩尔人入侵,罗德里克奉命出击,打败了敌人,还俘虏了摩尔人的两 41 个国王,罗德里克成了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施曼娜仍然要求国王同意她挑选一个人来与罗德里克决斗。在决斗中,罗德里克打败了贵族唐桑土,这其实正中施曼娜的心意。最后,国王出面让这对情人在一年后结婚。 《熙德》作为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矛盾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无法相容的情与理,它贯穿始终。作品歌颂了英雄意志,两个主人公在这一矛盾冲突下,共同选择了荣誉,然后再选择死亡。以选择荣誉来表现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以选择死亡来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既符合封建贵族的标准,又满足了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且二者统一于一身。高乃依所塑造的正是时代所需要的英雄人物,剧体最后由睿智的国王解决了理与情的矛盾,皆大欢喜,从而体现了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形象地表现出国王做为两大阶级调停人的角色。 高乃依善于写雄辩滔滔的长篇独白和对话,对话中又包含抒情色彩和诗意,风格崇高。 2、 拉辛 让?拉辛(1639-1699)是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作家,也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心理大师,古典主义悲剧最杰出的代表。拉辛父亲早死,由祖母养大成人,他属于受迫害的冉森教派,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悲剧氛围,在心里刻下了强烈的悲剧意 42 识。如果说高乃依的悲剧是“不是悲剧的悲剧”,拉辛的悲剧则具有无法摆脱的悲剧性,在世界悲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古典主义文学的原则来看,高乃依从正面肯定了理性抑制情欲的观点,拉辛则从反面论证了这一观点。他充分发掘了古典主义悲剧的表现力,使古典主义悲剧的艺术美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拉辛严格恪守古典主义悲剧的清规戒律,戴着镣铐跳出了最美的舞蹈。他能够让所有剧情集中在一天之内,写一个高贵人物由于不合理的感情冲动或郁结而造成的巨大悲剧;三一律对他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运用自如的工具。他从古代希腊的文学中借用题材,采用法国六音步双韵体诗,遵守三一律的原则,作品纯净清澈,明晰典雅,深沉而值得品味,其悲剧内蕴具有跨时代的探索价值。在心理描写方面,继莎士比亚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他极善于刻划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流动性、多变性,尤其对处于情欲迷乱状态的女性心理,描绘得层次分明,丝丝入扣,非常真实可信。 《安德洛玛克》(1667)取材于古希腊的故事。特洛伊城陷落后,赫克托耳被杀死,希腊代表俄瑞斯忒斯来到爱庇尔国,要求国王庇吕斯杀死赫克托耳的儿子,由于庇吕斯看上了赫克托耳的遗孀安德洛玛克,想娶她为妻,并一再拖延与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原订的婚期。安德洛玛克为了替赫克托尔保全一 43 份骨肉,答应了庇吕斯的求婚,其条件是庇吕斯答应不伤害儿子。安德洛玛克拟待庇吕斯起誓后,举行完婚礼即自杀,从而求得两全。庇吕斯的未婚妻爱尔米奥娜为此非常嫉妒,她利用俄瑞斯忒斯对自己的追求,要他去杀死国王庇吕斯,国王被刺后,爱尔米奥娜在悔恨中自杀身亡,俄瑞斯忒斯也发了疯,安德洛玛克终于得救。 《安德洛玛克》是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它的情节来自欧里庇德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克》和《特洛亚妇女》,结构简炼集中,情节虽然错综复杂,处理得却非常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拉辛的风格。就创作方法而言,它可以概括拉辛全部悲剧的重要特征。剧中的几对矛盾都无可挽回地导向悲剧,几个主要人物全都陷入了爱与恨交织的迷宫之中,只有安德洛玛克神志清醒,意志坚定,理智地为自己筹划了未来。无论是庇吕斯,爱尔米奥娜还是俄瑞斯忒斯全都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在感情里迷失了自我,追逐镜花水月般的飘渺感情,情欲蒙蔽了理智。即使没有俄瑞斯忒斯刺杀庇吕斯,主人公们还是无法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安德洛玛克会自杀,爱尔米奥娜不可能嫁给俄瑞斯忒斯,庇吕斯娶不了爱尔米奥娜。悲剧早已注定,仅仅是形式不同而已。 《费德尔》是拉辛心理悲剧的代表作,取材于欧里庇德斯 44 的《希波吕托斯》。国王忒修斯在外征战多年,传来他已战死的消息,王后费德尔一直暗恋国王与前妻生下的儿子希波吕托斯。在奶娘的怂恿下,费德尔向希波吕托斯合盘托出自己的爱情,遭到希波吕托斯的拒绝,使费德尔异常难堪。正在这时国王回来了,战死的消息是误传,费德尔再次受奶娘的怂恿向国王诬告希波吕托斯企图对她不轨,忒修斯大为震怒,诅咒儿子将遭到海神惩罚。事后,费德尔万分悔恨,吞下致命的毒药,临死前告诉了忒修斯真相。希波吕托斯在海边摔死崖下。 这部悲剧描写了一份不合理的爱情和混乱的情欲给主人公带来的毁灭。费德尔的形象极其复杂,其内心情感的描绘非常细腻,而又层次分明,步步推进,最终促成了人物的毁灭。剧情虽然简单,却惊心动魄。 3、拉?封丹 拉?封丹(1621-1695)是以寓言诗的杰出成就达到与莫里哀、高乃依、拉辛齐名的诗人。他生于香槟一个森林水泽管理人家庭,幼年在农村度过,对大自然兴趣浓厚。1664年出版了描写教士、法官丑态的《故事诗》,1668-1678年出版《寓言诗》11卷,最后一卷发表于1694年,《寓言诗》是他的代表作,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及民间故事,然而描绘的却是当时的社会风俗,是一部巨型的法 45 国17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喜剧。他大大地发展了寓言的特殊功能,把寓言提高到了诗的地位,开创了自由体的形式,在篇幅上大大地突破了寓言的局限,叙事完整,绚丽多彩,富于戏剧性,具有道德、政治、哲理的意义,是一本“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通用的教科书”,深入到宗教、经济、爱情、友谊、政治、哲学等各个领域,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从专制王权到官僚机构,从封建权贵到僧侣阶层,都是他抨击的对象。劳动者的弱小得到了同情,智慧得到了歌颂,社会道德的堕落得到了揭示,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上更是胜过了其它古典作家。 拉封丹的《寓言诗》感情充沛细腻,表达含蓄自然,韵律优美而富于变化,用词精炼又极为生动流畅,对话生动活泼,将动植物拟人化,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浓厚的自然气息。 第二节 莫里哀 一、 生平与创作 莫里哀的真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22-1673),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的父亲是一个兴意兴隆的挂毯商,宫廷室内陈设商,路易十四还是莫里哀儿子的教父。他20岁丧母, 46 外祖父疼他,常带他去巴黎闹市区新桥观看闹剧,也常到剧场看戏,由此培养了他一生对戏剧坚贞不逾的热爱。1648年,莫里哀成立了“盛名剧团”,甘愿做一个被教会驱逐出教的“戏子”。这个半业余性质的剧团,既没有自己的剧目,演员又缺乏演戏的经验,因而经营惨淡,被迫倒闭。莫里哀因负债累累而被捕下狱,被父亲担保出狱后,他参加了一个喜剧演员的旅行剧团,到外省谋求生路,一走就是12年。1658年莫里哀率领剧团回到巴黎,在路易十四面前首演成功。国王指令他的剧团留在巴黎,可以在宫廷剧场演戏,从此莫里哀开始了他最辉煌的事业。1673年2月17日莫德哀不顾肺炎严重,仍然坚持主演他最后一个剧本《没病找病》,他勉强把戏演完,夜里10点回到家里,咳破血管,与世长辞了。莫里哀的去世惊动了巴黎,但被他在剧中猛烈攻击的天主教既不给他行终敷礼也不给他坟地,只是在路易十四的干涉下,才被允许埋在一个小孩子的墓地,而且不许举行葬礼。莫里哀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演员和剧团经营者,他是为戏剧而生,为戏剧而死。布瓦洛认为给路易十四统治期间带来最大的文学光荣是莫里哀,莫里哀虽非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但在学院大厅他的塑像下却刻着一行句子:“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少了他。” 47 莫里哀的戏剧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645-1658):这是莫里哀在外省演戏,认识社会,积累生活经验和演出经验的时期,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士,观察到了他们的风俗和语言,并开始表现出他出色的喜剧感。 第二阶段(1659-1663):这是莫里哀从外省回到巴黎开创古典主义喜剧的时期。莫里哀创作了他第一部重要剧作《太太学堂》(1662),开创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先河,也是莫里哀性格喜剧的开端,他找到了自己的喜剧道路。剧本抨击了修道院的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歌颂了年青人争取自由恋爱,追求个人幸福的智慧和斗争。在新生一代面前,腐朽衰老的一代遭到了失败。为了回击贵族和教会反动势力的攻击,莫里哀创作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予以回击。 第三阶段(1664-1669):这是莫里哀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他整个创作生活中的重要阶段。《达尔丢夫》(1664-1669)、《堂璜》(1665)、《吝啬鬼》(1668)等最杰出的作品都产生于这个阶段。《堂璜》里的贵族堂璜是这个“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的恶棍”,他仗着自己的英俊和财势,到处追求女人。他刚结婚,看到一对刚订婚的情人,他就要将姑娘抢走;乡下青年皮埃洛救了他,他却看中了皮埃洛的意中人,并许愿要和她 48 结婚,而他已答应另一个姑娘杜丽娜,要娶她为妻。堂璜的罪恶触怒了上天,最后被雷击毙。这个人物是17世纪腐朽糜烂,横行霸道的贵族阶级的形象写照,虚伪、荒淫、暴戾、无耻。 《吝啬鬼》成功地刻画了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主人公阿巴公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守财奴、高利贷者的形象,也是莫里哀笔下最富于喜剧性的形象之一。他要嫁女,只因对方不要陪嫁费,至于是一个老头子,倒无所谓。他克扣子女花费,逼得他们到处举债,儿子为了恋爱,只有借高利贷,而放贷者恰好是阿巴公。他半夜起来偷吃马食,而遭痛打。请客时往酒里渗水,用8个人的饭量对付10个人。年过花甲,却要娶个年青女子,而这个女子正是儿子的恋人,还要以父亲的名义强迫儿子接受。当发现自己藏的钱不见了时,狂呼乱叫:“我完啦,叫人暗杀啦”,一点尊严也没有了。剧末他不是与儿女一起分享他们的幸福,而是要去看他失而复得的“亲爱的”钱箱。在他心目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至于儿女幸福家庭亲情都是次要的。金钱已经腐蚀了他的灵魂,扭曲了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摧残了正常的人伦关系。通过这个喜剧展示的其实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悲剧。 第四阶段(1669-1673):这是莫里哀创作的最后阶段,虽然不象前一个阶段犀利、深刻,但仍然保持了他社会的独特认 49 识,他创作了《贵人迷》(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没病找病》(1673)等。 《司卡班的诡计》是一部三幕散文喜剧,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敢于犯上的仆人形象。在欧洲戏剧史上机智勇敢的仆人形象并不少,但敢于犯上,并能主宰生活的仆人却没有。莫里哀笔下的司卡班设计从老主人那里得到了钱财,成全了小主人的爱情,还把老主人骗进口袋里痛打了一顿。这个最低层的人物富于智慧,在他身上闪现着莫里哀的民主意识,这个形象也是对传统仆人形象的一次颠覆。莫里哀的描写引起了正统的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的不满,在《诗的艺术》里给予批评。 二、《达尔丢夫》 《达尔丢夫》代表莫里哀艺术的最高成就。1664年5月,《达尔丢夫》前3幕在凡尔赛宫首演,演出结束后,教会动员力量起来扼杀这部剧作,路易十四不得不下令暂停公演。莫里哀一边向路易呈递“第一陈情表”予以反击,一方面坚持完成了后两幕。8月,剧本在王宫剧场正式上演,为了减少阻力,莫里哀作了一些修改和删节,演出十分成功。然而第二天,公演再次夭折。莫里哀二上陈情表,请求国王支持。鉴于反对势力过于强大,路易十四不敢明确表态。一年以后,莫里哀三上陈情表,请求撤销禁演的成命,国王这才批准了他的要求,《达 50 尔丢夫》终于在1669年2月5日晚上正式公演。这次公演,莫里哀取消了第二稿中的修改,回到了原稿。 《达尔丢夫》的上演之所以历经曲折,正是因为这个剧本的锋艺直接指向封建教会,彻底地剥下了教会伪善的外衣,揭露了它的阴险、毒辣、狡诈,卑鄙的行径。达尔丢夫不是一个孤立的伪善者,而是当时教会形象的典型代表,从莫里哀最终上演时索性恢复了原样以及教会的激烈反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7世纪20年代法国“圣体会”的教士仇视异教徒、无神论者、自由思想者,以及一切反对教会的人们,他们披着慈善的外衣干警察特务的工作,陷害倾向信仰自由的人,并把魔爪伸向上层资产阶级,以便同王权争夺。他们的办法是插手显赫家庭的治理,警告丈夫注意妻室的挥霍。但是邪恶的力量终究是孤立的虚弱的,人们只要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团结起来,就能够战胜这股反动势力。剧本最后由于国王明鉴,达尔丢夫被送进监狱,“那边才是他的地方”,奥尔恭因忠心保国,“拥戴圣驾”,“勤劳王事”,而得以逃脱厄运。剧本唱起了对王权的颂歌。 达尔丢夫是全剧的核心人物,他以伪装虔诚骗得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奥尔恭一家的座上客和精神导师。莫里哀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一切伪善者的特征。为了扮演 51 “圣人”,他把自己打扮成具有“崇高”宗教德行的人,然而他邪恶的本质却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为祷告时捏死一只跳蚤而悔恨,但他一旦目的未能得逞,却要把当初教了自己命的恩人奥尔恭送进监狱。他看见桃丽娜穿袒胸衣服,忙拿出一张手帕把胸口遮起来以免“灵魂受伤”,但他却勾引调戏奥尔恭的妻子,还放肆地说:“不要害怕,满足我的欲望吧”,并且恬知不耻地宣称“私下里犯罪不叫犯罪”。他口头上宣传“苦行主义”,实际长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一顿饭吃了两只鹌鹑,还有半条切成小丁儿的羊腿”;早点的时候,喝了满满四大杯葡萄酒。奥尔送他钱,他当着奥尔恭的面把钱散给了穷人,而内心却图谋奥尔恭的全部家产。达尔丢夫不仅仅伪善者,还是一个阴险毒辣、忘恩负义、淫糜无耻的人。这些性格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就不仅仅是欺骗性,还有极大的危害性。伪善是他的手段,邪恶才是他的本质,才是以引起所有善良的人加以警惕的根本原因。 桃丽娜是奥尔恭女儿的侍女,是剧中最有光彩的形象。她虽然是一个侍女,但对达尔丢夫的认识却非常深刻,揭露达尔丢夫也是毫不留情,敢于对奥尔恭的痴迷冷嘲热讽。剧本一开始,基本上就是她与奥尔恭母亲在交锋,是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达尔丢失“一举一动,全是做给人看的”,直接剥下了他的伪 52 装。对奥尔恭迷恋达尔丢夫,也是桃丽娜看得最清楚,当奥尔恭要将女儿嫁达尔丢夫时,又是桃丽娜首先站出来反对,并且帮助桃丽娜出主意。剧本最后,她再次指出:“凡是世人尊敬的东西,他(达尔丢夫)都有鬼招儿给自己改成一件漂亮斗篷披在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桃丽娜在剧中充当了莫里哀的代言人,她聪明、机智、伶俐,勇敢。一个小小的侍女充当了反对达尔丢夫邪恶势力的主要角色,既表现了邪恶势力普遍不得人心,也显示出正义力量的无所不在和莫里哀的民主意识,因此剧本最后的喜剧性结局也就不难理解。 奥尔恭的形象也具有典型意义,他是巴黎富商,王权的支持者,但狂热的宗教信仰和痴迷的宗教虔诚,使他失去了基本的辨别能力,情感蒙蔽了理智。他不仅把达尔丢夫当作“圣人”、“良心导师”供奉在家里,关心他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还把极端的秘密全告诉了他,甚至要把女儿嫁给达尔丢夫,不顾她已有了心上人。当儿子反对达尔丢夫时,他宣称要取消儿子的继承权,并咒儿子“不得好死”。对他来说,达尔丢夫“比起儿子、老婆和父母来,分外亲热” 。在达尔丢夫的迷惑下,他的心肠都变冷酷了,表示可以无动于衷地看到家里所有亲人一个个地死去。达尔丢夫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个我牵着鼻子走的人”,可以随意摆布。只是在他亲身经历了达尔丢夫调戏 53 自己的妻子后,才醒悟过来。一方面奥尔恭是受教会邪恶势力毒害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从古典主义文学创作观来说,他的所作所为又是理性未能抑制感情的结果,在本质上与庇吕斯、唐?高迈斯、费德尔等没有差异。 《达尔丢夫》在艺术上历来为人称道的是主人公的出场,歌德认为它是“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达尔丢夫直到第3幕第2场才出现,在此之前,达尔丢夫的形象已经从奥尔恭和桃丽娜一方的口中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表现,创造了戏剧悬念,当达尔丢夫亮相时,悬念解开了,这是一个极其伪善的人物。于是剧情的发展就不再是真伪之辨,而是如何揭露伪善,惩罚伪善。紧接着的第3场,达尔丢夫勾引调戏奥尔恭之妻,对达尔丢夫的揭露更有力度,剧情的转折显得自然、成熟,结构非常紧凑。由此可以看到一个从演员成长起来的伟大剧作家对戏剧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娴熟表现,他是为舞台写作的,而不是为阅读写作的。这个剧体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充分暴露达尔丢夫的本来面目,起到了强烈的讽刺作用,增强了喜剧效果。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全了莫里哀一个人的功劳,他把法国戏剧提升到了欧洲一流的水 54 平之上,开创了近代资产阶级家庭喜剧的先河,是继承莎士比亚之后,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全面地反映了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是比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还早200年的“人间喜剧”,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内涵,善于运用集中、夸张、概括的手法写深写透人物单一的情欲,塑造典型,并调动各种喜剧手法创造生动丰富的舞台效果,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喜剧比同时代的悲剧更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欧洲整个18世纪的喜剧就从他这里诞生出来的,歌德自称“毕生都在向他学习”。 55 56 57 58 59 60
本文档为【 中世纪欧洲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