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皮肤的构造

皮肤的构造

举报
开通vip

皮肤的构造人体皮肤生物学基础理论 皮肤覆于人体全身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是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重要边界器官。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及生理和免疫功能。因此,体外和体内环境中的变化都可能通过皮肤反映出来。 皮肤的特点 正常健康的皮肤应是微酸、微湿、柔软、细腻、结实富有光泽弹性,并有抵抗外界物理、化学、紫外线、大气污染的能力,它具有三个特性﹕ 1、 从重量与面积的角度来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和外界接触最为广泛。 2、 皮肤是活的细胞组织。 3、 皮肤具有自动修复功能。 皮肤的结构 (一) 皮肤的总体构造...

皮肤的构造
人体皮肤生物学基础理论 皮肤覆于人体全身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是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重要边界器官。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及生理和免疫功能。因此,体外和体内环境中的变化都可能通过皮肤反映出来。 皮肤的特点 正常健康的皮肤应是微酸、微湿、柔软、细腻、结实富有光泽弹性,并有抵抗外界物理、化学、紫外线、大气污染的能力,它具有三个特性﹕ 1、 从重量与面积的角度来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和外界接触最为广泛。 2、 皮肤是活的细胞组织。 3、 皮肤具有自动修复功能。 皮肤的结构 (一) 皮肤的总体构造 1、皮肤重量及厚度,皮肤的总重量约占体重5%~15%,是人体中除了骨骼、血液外,重量最重的组织。皮肤总面积约1.5~2平方米,厚度约05~4毫米(不包括皮下脂肪层),表皮厚度悬殊较大,为0.07-1.2mm,手掌、足跖可达0.8-1.4mm,而肘窝处公0.3mm。眼睑的表皮厚度则小于0.1mm。一般真皮的厚度为0.4-2.4mm不等,背部的真皮厚度为表皮的30-40倍。皮肤的整个厚度,有个显著的个体差异,我国成人男性皮肤平均厚度为1015mm,薄,约0.5mm。同一肢体,内侧偏薄,外侧较厚,如大腿外侧约1.13mm,内侧面为0.95mm。另外,同一部位的皮肤厚度,也随着年龄、性别、职业、工种的不同而有差别。成人皮肤厚度为新生儿的3.5倍,但至5岁时,儿童皮肤厚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另外女性皮肤比男性薄,老年人皮肤较年轻人薄。皮肤表面积——成人1.2~2.0 m 2,平均1.7 m 2;新生儿平均为0.21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人体皮肤厚薄度可区划为”﹕ ● 眼睑、外阴及乳房等部位的皮肤最薄,仅为0.6—1.0毫米。 ● 枕后、项、臀、掌、跖等部位皮肤最厚,为2—5毫米。 ● 表皮厚度约0.07—1.4毫米,掌跖可达0.8—1.4毫米,肘窝处0.3毫米,眼睑及颜面表皮厚度则小于或等于0.1毫米。 ● 真皮的厚度为0.4—2.4毫米,其中背部两肩胛间最厚,约为6毫米。眼睑和鼓膜处最薄,约0.5毫米。 ● 皮肤的重量——皮肤表皮和真皮总重量约占体重的5%~8%,若包括皮下组织重量可达到体重的16%。 ● 皮肤的厚度——皮肤的一般厚度为0.5~4.0毫米(不包括皮下组织),平均为2.0—2.2毫米。新生儿平均约为1毫米 2、附件包括﹕ 汗腺、大汗腺、皮脂腺、毛发和指(趾)甲。这些附件,除指(趾)甲位于真皮之上成为特化了的表皮外,其余四种的生发部分(即产生分泌物或毛发的结构)都位于真皮内,而只有引流分泌物的导管或毛发向外生长的通道位于表皮内。 3、皮肤表面形态  皮肤表面呈鳞片状。由于皮肤组织中纤维束排列方向不同,并受其牵引力影响,在皮肤表面形成无数细小的皮沟,深浅不一,皮沟将皮肤表面分成许多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的皮野。皮野分为皮丘(皮嵴、)皮沟两个部分,皮肤凸起的部分称皮丘,皮肤凹下去的部分称皮沟。皮沟和皮丘既可增加皮肤的表面积,又能缓解外界种种作用力对皮肤的伤害,这些都是皮肤防卫功能的一种表现。在指(趾)末端屈面皮嵴呈涡纹形,称为指纹。指纹是特殊的皮纹,千变万化,人各不同,在人身鉴定有独特作用。 4、肤色人体内肤色因人种、年龄、部位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A.皮肤黑色素的含量: 黑色素颗粒的多少是决定性因素。跟遗传、环境、气候 等有密切的关系。黑色素是一种非常细小的棕褐色或黑褐色颗粒,是皮肤“发黑”的主要原因。黑色素的多少、分布和疏密决定皮肤的(黑度)。黑种人的黑色素几乎密集分布于表面各层,而黄种人与白种人则主要存在于表皮最下层即基地层内。白种人的黑色素比黄种人更少。黑色素是一种保护性色素,具有保护皮肤功能。 B.皮肤为什么有不同颜色 皮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 黑色素、皮肤血管和血管里的血液及胡萝卜素,前两个因素更重要。 (1﹞黑色素: 白种人和黄种人包含在皮肤基底层,既是表皮里的黑色细胞中。皮肤血管和其中的血液使皮肤“黑里透红”或“白里透红”。血管较少、较深或血管收缩、供血减少之处皮肤会发白;反之则发红。红脸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面部血管丰富,二是由于这些血管对各种刺激,特别是精神和心里刺激很敏感而易扩张。如果扩张的血管里血液运行不畅甚至青紫色,医学上称为“紫绀”。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皮肤较厚的部位。如掌、跖,它使皮肤呈黄色。以上3种因素混在一起,使正常皮肤的颜色介于黑红黄白之间。对黄种人来说,呈棕黄色、黄褐色而交叉在一起呈红白或黄黑。黑色素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上述之外的其它肤色基本上临不正常的。当然,皮肤的颜色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种族、地域、环境、年龄、性别、身体部位、营养、代谢、内分泌、月经周期及疾病等。 (2﹞血红素:皮肤血管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红脸的原因一是因为面部血管丰富,二是由于这些血管对各种刺激,特别是精神和心理刺激很敏感而易扩张。如果扩张血管里的血液运行不畅甚至淤滞以及含氧量低均会使该处皮肤呈紫红色,医学上称“紫绀”。 (3﹞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主要存在于皮肤较厚的部位如掌跖,使皮肤呈黄色。 以上三种因素混在一起,使正常皮肤的肤色介于黑红黄白之间。 皮肤解剖学上的差异:主要跟皮肤的厚薄,特别是角质层和颗粒层的厚薄,还有皮肤中微血管分布的疏密及其血流量的多少有关。 5.皮肤的主要组成部分 皮肤主要由水、蛋白质、脂肪酸和无机盐组成,其中水和蛋白质占了较大比例,有人形容皮肤就像浸在水中的胶状物。 (1﹞水:皮肤在机体水代谢上起重要作用。新和歼皮肤含水率约80%,生后年内,含水率迅速减少,以后逐渐减少,至成年期,皮肤含水率约为70%,真皮内,尤其结缔组织内含水量较多,其中约40%为结合水。另外,表皮颗粒细胞层和棘细胞层含水率高于角质层。后者含水率约10%,而结合水约为干重量的0.3g/g。可见,在角化过程中角朊细胞在合成角蛋白的同时丧失大量水分,但角质层可从外界、汗液和皮肤不觉蒸发获得水分。角质层最下层的屏障带是水的贮藏场所,含水率为10%--47%。角质层含多种吸湿(保水)性物质,包括游离氨基酸。帮角质层具有保持一定浓度水分的能力。老年人保水物质少,角质层经常处于水分散发状态,皮肤显得干燥。在角质层内,水分存在的形式有二,即结合水和游离水。结合水在角质层内与离子类、氨基酸、蛋白等结合,呈分子状态。倘结合水超过饱和状态,于角质层微细的间隙内出现微小的水滴,而成为游离水。角质层的柔软性与结合水有密切关系。游离水存积时,可造成过水合状态,导致表皮结构破坏、脆弱,外观上呈浸软状态。角质层水合状态取决于3个因素:A水分由角朊细胞向角质层内移动的速度(比率);B水分自角质向体外蒸发的速度;C角质层的保湿能力。 (2﹞蛋白质:皮肤的蛋白质可分为三大类:即纤维性蛋白、非纤维性蛋白和球蛋白。纤维性蛋白是组成角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表皮细胞、毛发和甲的结构蛋白质,张力细丝是维持细胞内外张力的物质基础。非纤维性蛋白参与了除角化过程以外的所有其他细胞功能。真皮结缔组织纤维中的蛋白质是一种硬蛋白,包括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基质中主要是粘蛋白。球蛋白是细胞核内核蛋白的主要成分。皮肤中的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构成。表皮内酪氨酸、胱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的含量比真皮内多3--4倍。真皮内羟脯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及苯丙氨酸的含量较多。皮肤中所含的色氨酸和苯丙氨酸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不能在体内合成。 (3)、脂类:脂类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基中包括油脂和类脂。自然界约有40种不同的脂肪酸,能为人体吸收和利用的都具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根据碳原子的价键不同,可把脂肪酸分为三类:A饱和脂肪酸;B具有一个不饱和键的脂肪酸;C具有多个不饱和键的脂肪酸,简称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等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不能合成,且为人体生理所必需,必须从食物中供给,称之为“必需脂肪酸”。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必需脂肪酸尚可保持皮肤微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及保护皮肤免受射线照射所引起的损害。 (4)糖类:糖类是一大类具有碳、氢、氧元素的化合物,又称为糖。糖类是人体内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它在人体骨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葡萄糖能迅速氧化给机体提供能量,每克葡萄糖可产热4K cal。糖类也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并参与细胞的多种活动。例如,糖类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细胞膜与神经组织的结构成分之一;粘蛋白参与结缔组织构成;糖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是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抗体,某些酶和激素的组成部份;核糖及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糖还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机体肝糖原丰富,则对某些细菌毒素的抵抗力增强。食物中供给充足的糖可免于使蛋白质作为机体的能量而消耗,使蛋白质用于最合适的地方,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保护作用。纤维素和果酸属多糖类,虽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但能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腺分泌,有助于正常消化和排泄功能。糖类被消化吸收后,以葡萄糖形式进入血液,然后可沿三条途径被利用,一是直接用为能源,二是以糖原形式贮存起来,三是转变为脂肪。 (5)电解质:在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中,无机盐类是不可缺少的部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无机盐的认识,在浓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新的提高。无机元素与其他有机的营养物质不同,它不能在体内合成,除了排泄出体外,也不能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消失。因此,它在营养中有它的特殊性。无机盐中的钙、镁、钠、钾、磷、氯、硫等元素在体含量较大,它们不仅是构成机体骨骼支架的成分,而且在维持机体的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参与了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度,又是机体多种酶的组成成分之一,或是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物质的组成部分。 (6)维生素:人类主要靠食物或一部分人工合成的维生素提供机体的需要。按各类维生素的溶解性质分为水溶性维生素与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是为一切健康上皮组织所必需 可维持上皮细胞正常结构和完整,在缺乏时可引起上皮组织的改变,如腺体的分泌减少皮肤干燥,毛囊过度角化,角质层过厚,最终导致相应皮肤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维生素E,在机体生理活动中的最重要功能是其抗氧化作用。是细胞膜及亚细胞结构的膜中磷脂对抗过氧化作用的第一道貌岸然防线,极易与分子氧及自由基起反应,防止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能保护维生素A免于氧化破坏,还能增强皮肤毛细血管的抵抗力,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 ●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叶酸、烟酸。 皮肤的PH值: 正常皮肤表面偏酸性,约为5.5—7.0,最低可到4.0,最高可到9.6。皮肤表面呈弱酸性,对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被称为碱中和作用。皮肤对PH值在4.2—6.0范围内的酸性物质也有相当的缓冲能力,被称为酸中和作用,以防止一些酸性物质对机体的损害。 (二﹚皮肤的基本构造 皮肤可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大层 表皮 是最外层皮肤,是最外层皮肤,覆盖全身,有保护作用,平均厚度为0.07~2毫米,表皮是由角朊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类细胞组成。表皮内没有血管,但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外界刺激事物;表皮由内向外可分为五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本文档为【皮肤的构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1-14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