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惠安女

惠安女

举报
开通vip

惠安女惠安女 惠安女的基本介绍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 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 建惠安东部崇武镇郊和山霞、净峰、小岞三乡,是地地道的汉族。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 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 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 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如今不论是在莆田繁华的街头,东山迷人的海岛,还是在漳浦喧闹的集市上,常...

惠安女
惠安女 惠安女的基本介绍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 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 建惠安东部崇武镇郊和山霞、净峰、小岞三乡,是地地道的汉族。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 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 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 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如今不论是在莆田繁华的街头,东山迷人的海岛,还是在漳浦喧闹的集市上,常常可以 看到她们装束奇特的身影。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这一带的7个乡村 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 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 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惠安女的特殊服饰 惠安女服饰的历史演变 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 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 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 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 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纭。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主要 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 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其来源有种种传说,目前尚无定论。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惠东妇女上穿黑色或紫 色长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裤。衣长、胸、腰背宽阔,下沿稍呈弧形外展,与清代流行的 “大夫衫”(长式挖襟衫)类似。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长,故名“接袖衫”又名“卷袖 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为的是让新娘入洞房时提起长袖以遮掩一脸羞红;过了3日,才 在长袖一半处翻卷逢住固定。到了清末“接袖衫”各部分略为收缩,衣沿弧度加长,臂围宽 度加阔并向外弯展,腰围处的中式纽攀减少,两个连在一起,袖口绕蓝布边。领围上刺绣图 案由简变繁,领根下方形色布改为三角形。胸、背中线两侧缀做两块方形黑色、深褐色绸布, 其四边各镶接一块三色形色布,改称“缀做衫”。裤子为“大折裤”又名“大筒裤”,俗称“汉 装裤”。裤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蓝色的。裤脚宽约1.2尺,裤头约2尺,缝一道5寸的蓝色 布边。其样式从清代中后期至今没有多大变化,惟质料由旧时用粗布,今天改为通用黑绸布。 惠东女服饰,历来重视腰以上部分,特别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 的头饰有明显区别。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 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 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出门时蒙上黑纱的,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 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 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 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 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 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这 是谁发明创造的呢?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 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如今时代进步了,外界文化的影响使惠安女的着装已悄悄发生了变化。年轻的惠安女上 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脐,裤子也不再是宽大的灯笼状,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 故,仍然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数已上过学,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从 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不少的年轻妇女从渔村走向都市,经商的、从事运输的, 外出打工的,走着各自的新生活之路。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描述 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 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 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解放初留传至今的一首打油 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 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 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于是,所 谓“封建”与“民主”,“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一种 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惠东女穿 着慢慢地时尚化了,35岁以下的惠安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 惠安女的头饰 惠安女上身穿“节约衫”,比过去的“接袖衫”和“缀做衫”更富有装饰 性。即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 的曲线;衣袖长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衣长仅 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 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布色在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 或两色套装。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 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 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 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 美观又便于劳动。 惠东老年妇女一般在脑后梳一发髻,近似长方形,然后套上发网,压平,左右各插一个 别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围上一条黑巾,用饰有珠花的别针别上。 此外,年长的 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另外惠安女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来呢?这里有个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 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 让银腰带显露出来。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惠安女服饰的两大类型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她们都头戴黄斗笠, 笠内也缀上各种绒花和塑料花。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 笠较细、薄、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 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 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 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 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惠安女的劳动生活 惠安 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 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石头、 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 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进入惠安的崇武乡间,旅行者还会 坐上由惠安女驾驶的各式摩托车,而男人们则把精力放在抚养小孩,雕刻、打鱼、照看店铺 上。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 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尽管惠安女肩负双重的重荷,使她们原本柔嫩的身骨变得坚硬,但她们的爱美之心从没 被压碎,更不曾泯灭。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觉她们都爱随身带着粉饼、唇膏和各种面霜 之类的小玩意,在劳动之余或小憩时刻,便掏出必不可少的小圆境和小角梳,落落大方地对 镜涂抹梳妆。 惠安女的婚姻习俗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这在电影《寡妇村》有所展示,看上去有点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当地人称为黑凤凰衣, 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据说新婚第一夜,新娘是 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边过夜。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直到这一年的除夕夜, 丈夫才可以将妻子接回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娘家。 此后,只有等到较大的传统节日来到时,比如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 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丈夫方可将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复,直到 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正言顺地长往婆家与丈夫共同生活。其实,惠安女形成这种一个长住 娘家的习俗,并非无中生有。因为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 而形成了惠安女长住娘家的习俗。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 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在海边洗海蛤的老惠安女 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传统婚俗的一个程序。据说,红色的火焰预示着新婚的生活红红火火。像传统的习俗一样,新娘通常都会梳着 非常奇特的头饰。只有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这样漂亮的头饰。它是由五、六 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 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为什么这些妇女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 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说 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因此为了 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 起。 惠安女结婚或出门做客等庆贺场合,头饰突出一个“喜”字,讲究鲜艳、丰采。梳大髻, 插上各式各样金银饰品,间以各种式样的绒花,打扮得犹如春意盎然的小花坛。同时用一条 黑丝巾从髻边向后与衣沿等长,巾的两端再用黑帛接上,并以绿丝线缝制出各种花纹图案。 平时居家,头饰则贯穿一个“简”字,追求简洁、实在,但绝不随随便便。她们往往插少许 饰品和绒花,头顶套一块黑帛做面、里缝一层黑粗布拼凑的长方形罩,用三支竹子撑着,一 半伸出前额,同时用黑帛做成羊角三角形竖于其上,尖端缝一道红色织带。住娘家或守寡时, 恪守一个“淡”字。不梳髻,不插任何饰品,只把头髻尾部卷起,一半包黑头巾里、一半露 在巾外、状似一束面线,俗称“褶职”。前者表示无拘束,后者强调守节。
本文档为【惠安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1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