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西文化比较的延伸

中西文化比较的延伸

举报
开通vip

中西文化比较的延伸中西文化比较的延伸 继上学期的《外国文学史》课,很幸运这学期依旧由曹老师带领着我们班从另一个角度——比较的视角,走进文学。虽然作为一个舶来品《比较文学》在我国目前仍是一个比较年轻不成熟的学科,但是,在这学期的《比较文学》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中西文学比较的知识。课时比较少,中途还因为节假日被迫挤掉了几节课,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曹老师却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相关知识,有比较文学的起源、定义,比较文学的几大学派,主题研究,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美学比较,中西诗歌比较,中西小说比较等,每一节课都上的很精彩,很有个性!让我们...

中西文化比较的延伸
中西文化比较的延伸 继上学期的《外国文学史》课,很幸运这学期依旧由曹老师带领着我们班从另一个角度——比较的视角,走进文学。虽然作为一个舶来品《比较文学》在我国目前仍是一个比较年轻不成熟的学科,但是,在这学期的《比较文学》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中西文学比较的知识。课时比较少,中途还因为节假日被迫挤掉了几节课,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曹老师却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相关知识,有比较文学的起源、定义,比较文学的几大学派,主题研究,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美学比较,中西诗歌比较,中西小说比较等,每一节课都上的很精彩,很有个性!让我们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愉悦了身心,感悟到了大学课堂乐趣的一面。 关于“中西文化比较”这一块,曹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首先让我们区分了文化与文学的区别,然后才分别对中西文化加以比较,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商业文化),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二、西方文化是群体主义文化,中国文化是个体主义文化;三、西方文化是契约型文化,中国文化是宗法制文化;四、西方文化是外向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内省型文化;五、西方文化尚“变”,中国文化尚“通”;六、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科学文化,求“真”,中国文化是一种艺术文化、道德文化,追求“美”与“善”。 虽然老师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但是在这里,我还想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做一些拓展、延伸和补充,都是自己的一些愚见,如果已经涵括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中,而自己却未曾自知,望老师多多谅解。 首先,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老师所提到的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这里,我想先说说,中西文化的统一性。 自从人类进入群居社会,不管是处于东方,还是在西方,不论生活于古代,还是于现代,时空、地域、习俗和民族的差异,乃至文化上的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和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这许多一致性和共通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慈善,或日慈心善行,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至上的价值,是典型的中西文化的共同性。 中、西很早以来,都有慈善的传统文明,以及关于慈善的论理说教。各自虽在表述、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意义和道理相近似,例如,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基督教讲博爱。事实上中国的儒家、佛家文化和欧美的基督教文化都蕴含有恒常性的理想和普遍的道德原则,给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共同目标和统一尺度,凝聚为一个无条件的慈善的道德指令和人文关怀;要求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人类共同体的任何人都不应对其他成员的命运漠不关心,更不能以牺牲他人来得到自己的幸福。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的学者由于不了解东方,总是将东西方的社科人文思想进行简单的对立比较。比如西方是基督教,东方是儒教;西方讲科学,东方则唯心;西方是理性,东方则强调感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东方的儒道教思想和西方基督教都是很广博的,是开放的,它们探究人们的内心世界,其中包含大量科学的内容,对慈心善行的研究是其内容之一。 21世纪将是文化的时代,现在一些学者强调“文化全球化”,认为每个国家不应强调自己的文化,而是统一在一个文化的概念下,这是错误的。其实每个国家的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当地的文化有很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共通性和互补性,他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力利用的方式、劳资关系、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价值观念等。这样的多元化文化共存才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只有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共同性和互补性,才能在现代经济发展给人们 带来生活上的富裕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的丰富。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发展。 下面,我想从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饮食、服饰这两个角度谈谈中西文化的比较。 一、从饮食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餐饮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西方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饮食餐具、饮食内容、饮食方式、饮食观念、用餐礼仪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以瓷器为主、品种较少,主要是碗、盘、筷子、勺子和酒杯等,大大小小的宴会都适用了。西方人则不同了,餐具种类较多、用法各异。他们的餐具可以分为五大类:银器(金属器)、瓷器、玻璃器皿、上菜盘和厨房用具。而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植物类占主导地位,谷类蔬菜居多,肉食比较少。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荤食比较多,以牛肉、羊肉、猪肉、鱼等为主。中国人喜欢热食,除了正菜之前的小碟是冷菜外,其余的主菜大多是热菜,中国人认为菜凉了,就失去了许多鲜味。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喜爱冷食,餐桌上少不了色拉、拼盘之类的凉菜,西方人还喜欢生吃食物,生吃西红柿、黄瓜、生菜、洋葱等。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由于中国人讲究热闹、排场、不拘小节,所以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同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讲究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西方用餐习惯于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西餐形式从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 (四)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的饮食比较注重科学与营养。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午餐一般是自助餐,晚餐则是面包、薯条、香肠、火腿、炸鸡、奶酪等等,虽然简单但营养却十分丰富,他们不会过分追求饮食的口味,更多的是从营养的角度来理解饮食。中国人则更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由于注重饮食的营养,故西方人身体普遍比中同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此外,在进餐速度上,中餐是远远比不上西餐的。从火爆全球的“洋快餐”上我们就可见一斑。西方人吃饭讲究速度,这与他们的价值观念是相联系的,单从用餐的速度上我们就能看出西方人对时间的观念,这其实是快节奏的城市文明所造成的,是一种先进。而中国人的用餐速度就显得相对落后了。从中国的饭店中就能看出这一点。虽然中国饭店的上菜速度一直在提升,但其中的食客们依然那么悠然自得享受,原因何在?这也许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道家讲究“清静”,儒家讲究“礼”,几千年影响下来就形成了不急不躁的国民个性,当然在美食的面前要留出时间来享受一番,也就成就了觥筹交错的一幕。当然值得肯定的是现在一些中式快餐的出现正在更正这一速度,也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西化,更加快速。 (五)用餐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就餐桌礼仪而言,在西方,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西方人在餐桌上,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服饰的要求上,中国人就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和规矩。可是,除了家庭聚餐等非正式就餐以外,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而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审图已经成了不争得事实和必然的发展趋势,“中西合璧”的餐饮文化正在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如:广东菜肴(如咕噜肉等)在制作上吸取了西菜烹调的一些手法, 在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深受国内外食客的欢迎。肯德基的中餐店也放弃了对传统洋快餐的坚持,开始采用煮、凉拌等中式烹饪方式,全力打造健康“新快餐”。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问的交流、互补与融合,也能促成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二、从服饰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古代服饰总体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气韵为美。传统服装宽袍大袖、广衣博带的总体形式通过直线裁剪、通体修长结合颇具动感的丝绸面料,在走动中、静态中都能很好地体现人的气质神韵。强调人的气质神韵之美在魏晋时期达到高峰。当时男女服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既含蓄又具神韵的美感,形象的表现出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中女性风韵美、飘逸美的形象。男子则以这种宽适、贯通、畅达的服装样式表现心怀宽广、雍容大度或风度翩翩的风采。 中国古代两性的服饰形象,另一主要审美特征就是男性威严、大度,女性端庄、内敛。这在帝王、后妃的服饰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帝王的冕服自汉代起,两千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而后妃层层叠叠,蔽体严密的“袆衣”也一直沿袭至明代。凡帝王、后妃必须参加的礼仪场合,其服饰不仅制作精细,用料考究,同时在视觉形象上为使其显出威严,在服装造型上采用肥硕宽大的服式,在纹饰、图案、佩饰、首饰上十分注重左右对称的形式,尽量增大其体量,具有稳定感,显出肃穆而雍容的气度。官宦夫、妇也以此为形象追求。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凡稍有身份和辈份的男女,莫不是正襟危坐,衣冠整齐。而行动举止,多为轻移缓行,文雅有度。无论动静,显示出的都是中国古代男性的威严、大度,以及女性文静内敛的端庄之态,两性的性别特征则在服装的遮蔽下并不突出。 西方服饰的变迁过程和中国服饰发展的垂直传承性不同,可归纳为从古代的“宽衣”,经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以后“窄衣”文化这样一个明显的大起大落过程。这与主宰西方服饰文化的民族变动,文化中心变动有着密切关系。在这一变迁过程中,西方服饰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古希腊时代奠定了西方人崇尚人体美的审美观,比例匀称的人体被认为是最美的。宽大的衣服在古希腊人眼里就是一块可以随时抛掉的布,是不必将美的人体遮住的。从古希腊对人体美的崇尚开始,经过北方日尔曼民族重视人体机能的窄衣文化的渗透,至文艺复兴时期发展为对自然肉体的重视、研究和改造。这使西方服饰文明多少年以来一直以表现人体为核心,不断发展演变。即使是中世纪否定人的存在、否定人体美的特殊时期也依然是围绕着“人体”作文章。无论是古代的“宽衣”文化,还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窄衣”文化,西方的衣服都非常写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形体,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不仅想方设法来“显露”两性这种外形特征,而且不断地扩大裸露的面积和部位(尤其是女装)。这种方式促使西方的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的立体化特征,人的形体突出、性别特征明显。 另外,(一)中国古代服饰是简单的板块缝制,注重服制;西方古代服饰注重美的形式,主要是缠绕与披挂。 (二)中国服饰配件精细巧妙,以天然金、银、珠、玉的打造雕琢为主;西方服饰配件华贵雍容,多以金属制成。再镶以珍珠、宝石人类早就懂得以小饰品来点缀自已的服装,或者应该说还没有衣服时,人类以兽骨、羽毛、贝类等来装饰自己,以求得一种自我表现的愉悦感并同时满足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崇拜。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促使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人类服饰的发展会向着更加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方向而发展演变。 其实,除了饮食、服饰之外,中西文化中还有很多差异性,如教育、语言、建筑等等,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是个复杂的话题,用言语也是难以言尽的,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清醒并慎重地对待中西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期望从东西文化冲突中探求到一条适合时代要求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并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更加稳妥的有利依据。
本文档为【中西文化比较的延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7-22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