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胡同儿摄影师眼中的胡同儿文化

胡同儿摄影师眼中的胡同儿文化

举报
开通vip

胡同儿摄影师眼中的胡同儿文化胡同儿摄影师眼中的胡同儿文化 “胡同儿”,这三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北京胡同儿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点点滴滴都像在诉说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或许偶尔翻阅一下泛黄的老照片,能让老北京人回味起那段几乎被遗忘的记忆。 高和――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北京爷们儿,凭着对老北京文化的痴迷,风雨无阻地走街串巷,用相机记录着胡同儿里的文化。这种奉献精神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使他获得了很多奖项,开始被...

胡同儿摄影师眼中的胡同儿文化
胡同儿摄影师眼中的胡同儿文化 “胡同儿”,这三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北京胡同儿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点点滴滴都像在诉说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或许偶尔翻阅一下泛黄的老照片,能让老北京人回味起那段几乎被遗忘的记忆。 高和――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北京爷们儿,凭着对老北京文化的痴迷,风雨无阻地走街串巷,用相机记录着胡同儿里的文化。这种奉献精神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使他获得了很多奖项,开始被人们所熟悉。 高和是从1985年开始胡同儿摄影的,当时他只是觉得周围的环境变化太快,如果不以某种形式记录下什么,子孙后代们就无从了解他们生长起来的地方了。高和出生于西单的一个胡同儿里,结婚后搬近了东四十二条胡同儿,几十年的人生都在胡同儿里度过。二十多年的摄影,他更换了许多的相机,觉得这个相机拍摄的照片不够清晰,于是又换下一个,至今他用过的相机都已经排成了一排如文物般陈列在家里的一个玻璃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柜里。在早期还没有数码相机的时候,买胶卷和洗相片的花费就已经上万了。在那个年代,“万元”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是笔不小的花费。他的夫人是街道主任,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环境,使得夫人对胡同儿也有一种特殊的痴迷,在她退休后的日子里陪着高和一起走街串巷。正是有了夫人的支持,高和才能如此畅快地投入到他的摄影事业中。 在这位老人的眼里,他的摄影作品,讲述更多的是一段情怀,一个故事,一种对老北京胡同儿文化的品读。他介绍说,北京胡同儿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在北京,胡同儿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元代开始大兴土木,大部分的胡同儿都是在元朝建起来的,然后到明、清两朝开始扩建。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去做。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儿”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高和还介绍说,北京有3多3少,桥多水少,庙多和尚少,平房多楼房少。当时没有楼,最早以天安门为中心,开始兴建都城,最终形成以天安门为中心天圆地方的格局。以桥命名的胡同儿很多,由于地理地貌的变迁河流干涸了就只剩下桥而没水了,有的桥也拆了就剩下胡同儿了,就拿“天桥”这地区来说,以前有河流经过所以叫天桥,现在河没了,就只能根据这个地名遥想当年了。 高和眼中的“胡同儿建筑” 他在走街串巷的时候,听到很多年岁比他还要大的“北京爷”们讲述了很多胡同儿里的“讲究”。他很自豪地说:“北京确实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我曾经穿胡同儿的时候,很多胡同儿里的大爷能说出特别多有意思的事情。以前的故事,建筑的来源,从门楼的外表就能看出里面住的是什么人,文化程度,有多大的官。”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化,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会放映到一个地方的建筑中。作为几代的都城,北京有它特有的骄傲,也有很多讲究,偶尔在出租车上遇到的司机都有可能几代之前是皇亲国戚。只要是皇亲国戚、官员、文人墨客聚首的地方就有尊卑礼仪排序。高和 讲解道:北京的“官员”多“名仕”多,从而官邸多,而这也使得当地的建筑会成阶梯状――按官员的级别大小,按当地的财富、学识、名望排列建筑的高低,级别低的名望低的就不能“越礼”。同时不同人家的棱棱角角也都会有着细致的“讲究”。 高和眼中的“门墩” 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门前,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乌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高和谈到门墩时,乐呵呵地讲到,有的王府将门墩做成狮子,以示身份的高贵,而寻常百姓家门前的门墩,则较为朴实,但有的雕工细腻,清晰地呈现出了老北京人民的智慧。高和所拍摄的门墩,几乎包含了北京的绝大部分胡同儿。 高和眼中的“门联” 据传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代之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频写了这样一副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北京人,一贯是把门和脸放在一起等同看待的。将门联作为自己家的名片,让人一眼看到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这也是门联的一个特点,一种功能。比如卖酒的:杜康造酒,太白遗风;洗澡的: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敲客远来;剃头的: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高和所拍摄的这副门联已经残破不堪了,随着岁月风霜的剥蚀,门联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但是依稀还是能从辨别出来“贵寿无极,喜庆大来”这几个充满寓意的大字。高和解释到,近年来胡同儿和四合院大批量的拆迁,这样有百年历史的门联已经是越发难以见到了,“贵寿无极”看得出题联者对主人家的经济及状态的描写,而“喜庆大来”则是一种对主人美好生活的祝愿。 高和眼中的“老字号儿” 北京的老字号儿,很多都在胡同里,要统计齐已很不容易。这副摄于前门地区的老字号儿,就像一个现在店面的招牌一样,简洁的说明了这家店铺的经营范围。同时高和还强调说,现在很多胡同儿都成为了“遗失的美好”。有的在拆掉的基础上,又为了吸引游客的而新建了很多胡同儿,但已经完全没有原来的胡同儿特色,游客们是看得很新鲜,殊不知,那也只是高仿的赝品。现在的烟袋斜街,基本保持着原滋原味的胡同儿文化。一些因为年久失修的房子,重修后也依然修旧如旧。他认为,既然社会在发展,城市化进程是历史的必然性,那么就尽量避免文化的遗失,也期待新建的胡同儿能够修旧如旧,完整地还原历史的原貌。 高和眼中的“门簪” 每个四合院的宅门上框都有两枚或四枚柱凸出,形状为圆形或六方形偏多,它们叫做门簪。小户人家的门簪多为两枚,而大宅门的门簪多为四枚。门簪实际上是大木钉的钉帽,本身是扁平长方形的,是固定门扇用的。古时没有合页,固定门扇的方法是将大门钉穿透上门框和两头有圆孔称作连楹的横木,再用销将其紧紧别住,使二者连成一体,再将门扇上的轴插入连楹两端的圆孔中,门扇上端便被固定住了。门扇下端固定在门枕石上。门簪上面雕刻有福寿、吉祥、平安或一门五福、出入平安等吉词颂语。 高和眼中的“砖雕” 胡同儿里的大宅门和四合院里遍布着砖雕佳作。尤其是门脸上的砖雕,更是花样繁多。北京的大宅门也分三六九等:有广梁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广梁大门和如意门的砖雕最丰富。有人称“广梁”为“广亮”,古建专家王其明先生指出:“旧小说《儿女英雄传》上用的是梁”。笔者认为:广梁和金柱是对称的,所以还是称“广梁大门”较为正确。广梁大门中的砖雕以廊心墙上的岔角和中心花居多。其戗檐、盘头、草盘子都为砖雕常品。高和记忆中的“胡同儿故事” 这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艺术家,回忆起儿时居住的在东四胡同儿里的趣事,眼睛里闪耀着动人的光芒。他说,那个时候北京的男孩们会札炮仗玩,拣着邻居家的放玩的散炮仗会接起来,有时候捡的多的,会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后来再到他的儿子那一辈开始玩“丢包”、足球、玻璃珠等……女孩子会玩条皮筋、踢毽子、跳方格……现在他在串胡同儿的时候还能偶尔看到孩子们嬉戏的身影。
本文档为【胡同儿摄影师眼中的胡同儿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08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