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doc】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举报
开通vip

【doc】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doc】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四川民族学院 JOURNALOFSICHUAN UNIVERSITYFORNATIONALJTIES 第2O卷第2期2011年4月 Vo1.20No.2Apr.2011 ?康藏研究? 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宋家乐 【摘要】打箭炉锅庄是历史上康定城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汉藏贸易的产物.锅庄的兴 起促进了汉藏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康定城的繁荣,并使康定城成为商贸重镇,成为汉藏贸易 的关键性环节. 【关键词】清代;打箭炉;锅庄 【中图分类号】K249...

【doc】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doc】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四川民族学院 JOURNALOFSICHUAN UNIVERSITYFORNATIONALJTIES 第2O卷第2期2011年4月 Vo1.20No.2Apr.2011 ?康藏研究? 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宋家乐 【摘要】打箭炉锅庄是历史上康定城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汉藏贸易的产物.锅庄的兴 起促进了汉藏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康定城的繁荣,并使康定城成为商贸重镇,成为汉藏贸易 的关键性环节. 【关键词】清代;打箭炉;锅庄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674—8824(2011)04—0001—01 锅庄的产生与打箭炉密切相关,它是伴随着茶马互市而产生的,确切的说是茶马贸易的产 物,又是内地和藏区贸易的中介机构,清朝时非常兴盛,随茶马互市的沉寂而衰退. 一 ,锅庄名称的由来 打箭炉锅庄是历史上康定城特有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其名称如何得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说法不一,由于运用资料的不同,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别.但总体而言,打箭炉锅庄的得名 不外乎以下几种说法: 锅庄也叫"锅桩",本是指支撑锅的桩.在藏族人的El常生活中,常以一口锅放在用三个石 头支起的灶上熬茶煮食,呼之为锅桩.有书载"西康人煮食时,恒以长柱形石头三个埋于土中, 如栽桩三根形成三角形,上面则置以锅炉,锅桩就形成了"r1].一些着作中将"桩"记载成"庄" ,实为"桩"意.也有住房之意.有"一个三锅桩即为一户人家之说"."数百年前,康定尚无 城市,关4't-各处来此贸易时,都经常在一定的地区搭起帐篷,竖起锅桩做炊事,以后逐渐在这 些地方建起房屋供作来往商人堆货,交易的处所"[2].因此康定锅庄源于锅桩. 锅庄在藏语里有"谷昌"之说,是"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使者"之义.其意为明正土司所管辖的范围 内分别居住在康定,道孚等的四十八家土百户,锅庄就是其所属四十八家土百户派驻打箭炉的 全权代表居住的地方,听候明正土司的派遣,下达明正土司的指令,并办理百户交办事宜. 锅庄在藏语也叫"果萨",是"院坝"之意.打箭炉的任何一家锅庄都有一个相对较为宽阔 的院坝,除用来拴牦牛,骡马以外,还可供茶商卸货,搬运工搬运,缝制工人包装茶叶等. 藏语也有称锅庄为"谷章"或"古曹"的,是"贵族","贵人"之意.打箭炉之锅庄是贵 族,达人所居之地,锅庄的主人曾经都是明正土司的大大小小的辅政臣子,他们有钱有势,是 当地的达官显贵.后来随着汉藏贸易的快速发展,锅庄从原来的政治机构转而成为经济机构. 国家形式的变化(大一统)使明正土司的势力渐渐消弱,锅庄主自然不再担任明正土司的辅臣. 鉴于康区藏族社会的独特,锅庄主的影响以及和明正土司所保持的依附关系依然存在,这一名 称被保留了下来. 侍贡这个说法来自《康定县图志》.与"谷昌"说相同,认为侍贡就是明正土司所属四十八 作者简介:宋家乐(1978一)河南太康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陕西成阳,邮编:712082) 1 四川民族学院(双月-T1?1986年创-T1)2011年4月 家土百户派驻打箭炉的使者,以供调遣和传达命令. 谭英华先生在《说锅庄》中提出:"锅庄是一种源于土着康人的家庭组织,他在初期具有农 民家庭的一切特质,是康区社会结构的核心"_1].郭昌平先生也赞同此点,并在文章《康定锅庄 的由来及演变》中说,锅庄逐渐发展成为"明正土司当时属下的一种组织结构,类似现在部队 中的连,排,班这样的组织"_3J. 阿佳卡巴来自藏语拉萨方言,"能说会道的大姐姐"的意思,又具有对锅庄主人能力的赞誉 之意味,后来渐渐衍化为对锅庄这个特殊机构的称呼,是指"住着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人的 地方".从时间上来看,此称呼较其它称呼出现得晚些. 从锅庄称呼的来源可以知晓:打箭炉锅庄早期并非商贸组织,后因"关外大小土司朝贡差务 El繁,原有锅庄不敷应用,由四家增为十三家,代分差务.嗣因贸易El繁,锅庄建立益多"l4]. 且在发展过程中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政治组织"变成来往商人临时居住的旅店和存放商 货的货栈"_5].逐步成为商贸代理组织.笔者十分赞同上述观点.那么锅庄何来?数量又为几呢? --. ,锅庄的产生及数量 锅庄的产生并不是始于汉藏贸易,它是"茶马贸易"的产物.历史上的汉藏贸易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茶 马贸易.而在宋至明时期,藏汉贸易主要集中在生产茶叶的雅安,名山等地,那时的康定,据 任乃强先生考订:"余考元明时,打箭炉仅属小村,宋以前则荒谷耳"[6].打箭炉"本非市场,自 唐以来,随茶马交易,El趋繁盛,由架设帐幕之临时市场,而为建筑碉房之锅庄交易.元时设 长河西鱼通宁远土司于此,红教喇嘛寺亦元时成立.至明时,尚仅有住民十余家"_6]."清代以 来,清王朝在此设官治理,汉藏贸易迅猛发展,打箭炉成为川I藏交通枢要,汉藏贸易最繁盛的 市场.汉藏商人,军民云集打箭炉,商人食宿和营业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锅庄业应运而生了"[7].兹按建庄 先后将清代打箭炉主要锅庄罗列如下_8]: 包家锅庄:藏人称之为"瓦斯碉",房屋80余间,其建筑肇自元代.因西藏某活佛曾诞生 于此,故藏人来炉城多愿居住.与德格,白玉两县客商交易最多,在锅庄中首屈一指. 汪家锅庄:藏人称之为"下必崇",房屋20余间,其建筑肇自元明,住客多为甘孜,昌都, 波密,查耳等处商人,贸易量很大. 罗家锅庄:藏人称之为"色根古",早期锅庄房屋15间,住客多甘孜绒坝商人,炉霍等处 行商亦多居此. ",有房屋20余间,建筑肇于元代, 木家锅庄:为果亲王后裔设立.藏人称之为"甲入色 为大金市,炉霍商人居地,贸易量大.. 杨家锅庄:藏人称之为"拨土家",房屋15间,建于明季,客商以甘孜,德格两地行商居 多,贸易量较大. 黄家锅庄:藏人称为"黄贵甲",房屋12间,客商多来自德格,康雍乾时营业畅旺. 汪家锅庄:藏人称之为"卡娃降措",房屋12间,建筑于明初,客商来自德格,昌都,贸 易量很大. 王家锅庄:藏人称之为"惹觉妈",房屋4间,建于明代,住客为道孚人,营业可观. 安家锅庄:藏人称之为"仲一出",房屋13间,建筑肇于明代. 陈家锅庄:藏人称之为"阿三速马",房屋15间,住客多为理塘商人,间住甘孜绒坝叉商 旅,贸易量最大. 彭家锅庄:藏人称之为"阿松脱",房屋11间,住客多为理塘商人,亦曾住昌都行商,贸 易量属最大. 充家锅庄:藏人称之为"充洗加",房间20,住客多道孚,甘孜行商,贸易量很大. 总共四十八家锅庄建于打箭炉,其余锅庄,受篇幅所限,不再一一罗列. 至此,可以看出打箭炉锅庄的特点: 首先,每个锅庄都有藏语称呼,可见锅庄多与藏商有关,但并非所有的锅庄都为藏人所建. 也正是锅庄的建立为藏商和汉商的接触以及双方开展商贸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其次,锅庄经营者是以自己所拥有的客房的形式招徕客商.且客房的建筑年代有早晚之别, 2 第2O卷第2期宋家乐: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 相当一部分是随清代炉城的发展而逐步兴建的. 再次,服务对象复杂,藏商常住户和外地暂住客商兼而有之.外地客商大多是赴炉城从事商 贸活动的,须付一定的房费.而锅庄主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也从中撮合生意,按货价收取一 定数额(4)的费用,锅庄又具有"商行"性质.当然随着炉城的逐渐繁盛,外地汉商也纷至 沓来,使打箭炉锅庄贸易更加活跃,兴盛. 可见,锅庄与贸易关系密切,相互促进,致使锅庄贸易相当繁荣,并产生了非凡的影 响. 三,锅庄贸易及其作用 锅庄贸易的繁荣,推动了炉城的发展,逐渐使炉城走向繁盛,成为商贸重镇.当然与地理位 置,政治历史环境,商贸密不可分.由于前两种因素与本节无关,故不再述之.就商贸而言, 陕商,川商等汉商不得不提. 陕商开发西南可谓甚早,可以追溯到战国及秦代.而对打箭炉的开发,则始于明代,利用元 代在此开辟的市场进行贸易,以茶为大宗,兼顾其他商品,渐渐出现了较有影响的恒盛合,昌 义生,德茂源等商号,且总店设在炉城,基本掌握了川康的经济命脉,出现了"资金之雄厚, 规模之阔大,……在康地商人中,皆为首屈"..的局面.炉城商业资本中一半为陕商所有,藏商 占四成,而川商仅占十分之一.随着炉城的快速发展,陕商也在炉城建立锅庄,至清乾隆时陕 商在打箭炉有茶庄80余家,居炉城首位.又有大量从事棉布,绸绢的陕商存在,且居住在一 起,形成"陕西街",是炉城最繁华的街道. 除此以外,川商也在清朝大规模入康.由于清用兵西藏,四川成为战略要点和后勤保障之 处,与战事相关之活动皆离不开廉价劳动力,川商乘机而入,加之当时政府鼓励,遂有"三数 年间,其人康经营者不下二十余万人,遂使康地汉商顿成繁荣之象"].为数众多的汉藏商人汇 集炉城,从事不同的贸易活动,为炉城的繁荣和发展增色不少. 这些商人穿梭往来于汉藏之间,又受到锅庄主的优厚款待,使打箭炉商贸更加繁荣. 其市场繁盛之况《清稗类钞?打箭炉商务》有载"百货完备,商务称盛,在关外可手屈一 指.常年交易,不下数千金,俗以'小成都'名之."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则指出, 光绪之时,"炉城人烟辐辏,市亦繁华,凡珠宝等物,为中国本部所无者,每于此地见之."L1也 即"番夷总汇,因山为城,市井辐辏"_1.之貌,"而山海各货咸集,交易之盛,冠于西陲"E133之 状.以此可见各种货物云集于此. 由内地输入炉城之货物主要有茶叶,棉纱,布匹,帛,米,铁器等;藏地运至炉城货物则以 其土特产为主,有羊绒,藏香,羊皮毛,动物皮张,虫草,贝母,鹿茸等.如光绪初年黄沛翘 《西藏图考》所载:"市有藏茧,羊,绒,氆氇,藏香,藏布及食物.如葡萄,核桃等物.藏番 男妇皆卖,但不设阑阗,惟席地货之.至绸缎绫棉皆贩内地.其贸易经营,妇女尤多,而缝纫 则专属男子."l1由此可见,随锅庄业的发展和繁荣也助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缝茶业,即为茶叶运输提供包装的行业.川藏贸易缘于边茶,而锅庄业之兴则起于川 藏贸易,缝茶业便与茶叶贸易密不可分,也与锅庄业有不解之缘.要使邛,雅,荥,天,芦等 县运至炉城之茶,在运出关外之后不受损失,损坏,以致散落,所经之途,须包装茶叶,打包 成驮便尤为重要,需要专门职业的人来完成.于是缝茶业便随之而起了. 缝茶工人藏语称"甲朱娃",除外做活,以维生计,所事之活多种多样,往来驿站,清扫道 路,支应官差,割草放牧等不胜枚举.人多之时可达一百三,四十人,分上街,下街两个地段 作业.而做工之多少又与"甲朱娃"的头目和锅庄主(即头人)的私交为起点.也即是 头目 (工头)与锅庄主(锅主)接洽,根据需要,临时选派.比如某家锅庄的商人有一批茶,需要缝 制,锅庄主便通知其所属"甲朱娃".而头人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派人员,活多则多派人手,反之 则少派自己之人.缝茶业类似明正土司的锅庄之下的手工作坊是明正土司或锅庄头人的匹奴. 由于气候,地理的因素和物资条件之限制,牛皮便成为包装材料的首选之物.而缝茶工具十分 简单:刀,针和生牛皮.茶叶运至炉城后,缝茶工人将"牛皮泡软.,,[1.而后包裹茶叶,用工具 缝制成花包或满包两种.各家康藏商均用刀划出自家的房名,或地名,或庙名以示区别. 商贸的拓展以及缝茶业的形成及兴盛又带动了皮房业的发展. 3 四川民族学院(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1年4月 据吴吉远《川藏贸易重镇一一清代打箭炉的产生和发展》中所述"皮房业,是炉城最早的制 革业,主要制作烟熏红牛皮,藏语称'路各古玛'.据炉城皮房业老人回忆,炉城皮房业大约始 于清同光时期,最早由清溪一位姓邓的师傅率先来炉创其首业,设坊带徒经营,到清末民初发 展到十余家.皮房业产品大都以'四十八家锅庄'为主要经销场所,通过康藏商人运到康区各 地,西藏,青海以及云南贩卖.一张红牛皮一般可换三张生牛皮,或茶叶三包半至四包,或银 元十个."而烟熏红牛皮的制作业需多道工序.其中鞣蒸工序最为奇特,这种工序学 名谓之"烟 熏植物鞣革".采用这种工序制出的皮革多为红色,也称"火秋皮"_1. 再者,锅庄贸易事关民族生存和发展.内地和西藏通过贸易,互通有无,都得到了各自所需 的商品,相对于藏族同胞来讲,得到了其生活必须品——茶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疾病的发 生,使其更有活力.而内地得到了大量马匹,无论用于农耕还是军事方面,都至关重要,不可 或缺.也促进了康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川藏社会的物质要求,成了维系和推动藏汉区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纽带. 最后,锅庄贸易加强了藏汉联系.在贸易过程中藏汉双方相互学习文化,增加了了解,逐步 加深了藏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感情,凝聚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力量,使康藏地区与内地之间的交 往不断向更深层次扩展,更加巩固了藏地与内地的血肉关系,并使之牢不可破,使藏汉人民都 心归一处,向指中央(清政府).这样既利于西南边防的巩固和政治稳定,也有力地促成了封建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由于汉藏交流活动的开展,茶马贸易的盛行,促使了锅庄的诞生.又由于汉藏贸易的兴盛, 锅庄又成为汉藏商品交易场所和内地商行,货栈及经纪人聚集之处.更由于藏汉贸易的迅速发 展,推动了打箭炉的建立和繁荣,同时炉城的繁盛又促进了锅庄的发展.总之锅庄为汉藏之间 的贸易渊源中起到积极地作用且建树颇多. 参考文献 Eli谭英华.说锅庄[J].边疆通讯,1942--1943年第1卷第2—4期 [2]曾文琼,杨嘉铭.打箭炉锅庄考略[J].拉萨: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 [3]郭昌平.康定锅庄的由来及演变[EB]. 200612006l13162633.htm.2006—11—03 E4]朱祖明.明正土司之过去与现在刊[J].康导月刊,1945年第五期 [5]格勒.甘孜藏族自治洲史话E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 [6]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E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 [7]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E8]张莉红.论明清川藏贸易EJ-I.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p83—92 [9]李亦人.西康纵览[M].台北:正中书局,1947年 [1O]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E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四川茶业史川省辑组.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M].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民族出 版社,2009年 4 魏源.圣武记.卷五"外藩"[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 黄沛翘.西藏图卷六物产类E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骆俊波.清代打箭炉城镇的兴起与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责任编辑:林俊华]
本文档为【【doc】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24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