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朱熹理学因素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朱熹理学因素

举报
开通vip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朱熹理学因素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朱熹理学因素 ——以莱布尼茨、李约瑟为例 徐刚 【专题名称】中国哲学 【专 题 号】B5 【复印期号】2011年12期 【原文出处】《东南学术》(福州)2011年4期第160,168页 【英文标题】Zhu Xi's Neo-Confucianist Factors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作者简介】徐刚,教授,福建行政学院朱熹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内容提要】 莱布尼茨、李约瑟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代表人物,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中国古 代哲学表现了浓厚...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朱熹理学因素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朱熹理学因素 ——以莱布尼茨、李约瑟为例 徐刚 【专题名称】中国哲学 【专 题 号】B5 【复印期号】2011年12期 【原文出处】《东南学术》(福州)2011年4期第160,168页 【英文标题】Zhu Xi's Neo-Confucianist Factors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作者简介】徐刚,教授,福建行政学院朱熹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内容提要】 莱布尼茨、李约瑟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中国古 代哲学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他们对朱熹理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范 畴、命题、论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述。选此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对我们 今天全面地正确认识中西方哲学不同形态、不同特征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是 有益处的。 【关 键 词】朱熹/哲学/莱布尼茨/李约瑟EE11UU8613947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4,0160,9 一、莱布尼茨对朱熹理学的理解与研究 莱布尼茨是近代欧洲最早关注和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并富有成效的第一流学者之一,他对《周易》《大学》《尚书》《中庸》及宋明理学家的著述钻研甚丰,《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 是他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欧洲理性主义启蒙思想的崛起及其中学西传的关系。 (一)关于“理”的本质 在古代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范畴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则对这个多层次,含义殊异的哲学的核心范畴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的、完整的、淋漓尽至的阐发。 莱布尼茨对“理”这个范畴有不少独到的见解:1、他认为,“理”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原则,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体,是万物的“所当然”,是“无声无息”、“无形无象”、尽善尽美的本体;2、理是“其它事物的第一推动者的理由”,是万物的秩序,是“仁义礼智信”的起源,是伦理学的“所以然”;3、理是“一种久恒相等的动”,它高于一切,“以天地的绝对主宰身份统治一切,产生一切”,他认为“理”很象他说的“最高单子”或“最崇高而最简单纯粹的本性”,也就是“神”。“理”是唯一无二的,尤如数学中的“一”是众数之元,“理”正是众实体的至高本原,万有之原,众善之元;4、理这个至上的实体是无限的,永恒的,自 有的,不朽的,无本原的,无穷无尽的,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5、理是有“一切种类的完满性”,“完满到无以复加”,“他是至高无上的道,至高无上的正,至高无上的纯”,因此,“难道不能说中国人的理就是我们在上帝的名称之下所崇拜的至上实体吗,”6、理即太极,太极是作用于气的理。 从上述分析可见,莱布尼茨对“理”的理解与评判与当时教士们的看法大有不同。这些传教士们断言,中国的哲学不允许任何精神实体,“理”是依气而存在的,而“气”是纯物质的,“理”只是一种没有生命、灵性和知觉的质料。莱布尼茨则认为,“理”即是中国哲学中典型的精神实体,理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不是理依气而存在,而是气在理之后,依理而生,理即太极等等。莱布尼茨的这些理解与评判是深得朱熹理学精髓的。 (二)关于“理”与“上帝”的概念 “理”是不是“上帝”,以龙华民为代表的传教士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是否定的,其理由:一、“理本身无生命、无主张、无明智”,也就是无人格;二、“理不能自存,它需要元气”,理没有脱离原始的物质,所以理不能作为精神实体,不是上帝。莱布尼茨指出“这些理由是非常软弱无力的”。他认为,朱熹等中国哲学家已赋予理以崇高的完满性,理比造物主更高明,“比明智更明智”,故而理即上帝;若如传教士们说“理”只能通过“原始物质”(即气)产生万物,恰好证明理不是原始物质;可见“原始物质”是条件,是手段,只是被“理”借以发挥作用而已。莱布尼茨自然哲学核心理论是单子论,他主张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是单子。单子是一种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的东西。它不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他认为上帝本身也是一个单子,不过是一个最高单子。上帝是一种非人格世界的最高原因,它在创造每一个单子时,就预先安排好,使每一个单子都能各自独立,且与其它单子和谐一致地发展。由此可见,莱布尼茨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神论,他与传教士们对上帝的规定性显然有很大区别,这差别的核心点之一是上帝有无人格,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学说,上帝有无人格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令莱布尼茨欣喜的是,朱熹理学中的“理”,正是他所说的“最高单子”——即对世界万物不直接具体干预的上帝。按他的理解,单子没有因为处处与物质相结合而失去自身的规定性,而理存在于气也并未失去它作为精神存在的规定性,世界上万物都是由作为精神实体的单子组合而成的,所以精神性的东西在万物中存在。 朱熹说过“理是帝是主”?,但是这里的“帝”并无西方自然哲学中的“上帝”的含义,不是一种人格化的实体,而是指一种功用。在“理”与“上帝”的概念认识上,莱布尼茨的意图是要论证“理”与其“最高单子”(上帝)的等一性,他企图把“理”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所以强调理与上帝相同的一面。传教士们为了传教,关心的是维护他的教义,所以强调的是理与上帝相异的一面。实际上,他们对理与上帝的理解不一致,概念不一致,结论分歧不难理解。虽然莱布尼茨对“理”较之与传教士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评判,但是朱熹理学中的“理”并非他说的“最高单子”(上帝),理与上帝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系统中都起着核心范畴的作用,莱布尼茨从西方的传统哲学角度去认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东方的朱熹理学,出现偏颇与错误,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关于“理一分殊”与“万物一体”的命题 在莱布尼茨给德雷蒙的长信中,他指出,“我认为应该看看龙华民神父在第12节第51,52页所引证的,书名为《朱子》的第28卷关于第13页的一段。著者说得 非常好:心非气,而是气之力。他在稍后一点还说,心即理。以我的判断,这个词的意义大概是双关的,有时特指至高无上的心,有时也指全部的心,„„中国著者接着这样说,‘心和理是同一种东西,从而理是万物之体’。我想象他的意思是要说:理(姑且这样说)是万物的精华、精力、力量和主要的体,因为他特意把理同气的物质区别开了,在这里好象不意味着原始的精神实体,而是一般地意味着精神实体或隐得来希,即象灵魂那样具有始动性和知觉或行动的规范的能力”。联系长信的其它部分,我们可见莱布尼茨对朱熹的“理一分殊”与“万物一体”的哲学命题是很感兴趣的。一些传教士们认为这句话可解释为一元论哲学,说万物只是唯一实体的表现。莱布尼茨则认为,要真正理解评判这个命题是很不容易的,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能够给予其适当的解释。从静的方面而言,万物都属于同一原始的质料,只是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从动的方面而言,万物也正是因为同一个“理”而有各自的灵性。他这样解释道,“我们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一切即一’于‘一即一切’是有连带作用的。这句话指出,神是高于一切的„„神是万物的心,‘一切即一’是指这个意思,„„不是单指形式而说。‘一切’是由许多‘一’组成的,也不是说,‘一’是‘一切’的原质,而是说,‘一切’来自‘一’,‘一’是因,‘一切’是果”?。他还在其它文章中形象地阐发这个命题,“物质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设想成一座充满植物的花园,一个充满着鱼的池塘。可是植物的每个枝丫,动物的某个肢体,它们的每一滴体液,也是一个这样的花园或这样的池塘”?。李约瑟在评论莱布尼茨关于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思想时,说它“颇似理学家的理在每个纹理于组织学中无数的个别显现”。这里的理学家,当然主要指朱熹。 朱熹为了让人们理解“理一分殊”与“万物一体”这个复杂的命题,常常用“月印万川”来比喻: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印在江湖河川里的千万个月亮虽不相同,但不是这个月亮的部分,而是这个月亮的全体。并且他强调了“分殊”的一面,“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返形而上之道”?。朱熹这种初步的原始全息相关的思想,被有着深厚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的莱布尼茨所认同与接受,应该是毫不奇怪的。 (四)关于“鬼神”等自然神灵观念 在莱布尼茨的长信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关于鬼神的共同的、官方的学说,似乎在龙华民神父自己所报道的(第12节第191页及以下)中国人的哲学里表现得相当好。《朱子》第28卷第2页问:‘这些鬼神是气吗,’他(朱熹)答道:‘它们与其是气本身,还不如说是气中有力、活力、主动性。’„„这个作者还问道:在人们贡献牺牲时,在人们燃烧红绸时,在人们洒酒烧祭时,难道仅仅是为的表示善心呢,还是有一个气(一个鬼神)来接受祭品,„„作者似乎在不信神和百姓粗俗的想象二者之间采取中间道路,他要人们承认鬼神,崇敬鬼神,但不要按照想象的那种样子认为鬼神是现实存在的。这位中国哲学家在第39页上说,天上的鬼神即天上的帝王叫做神,因为天上的气到处扩散。龙华民神父论断(第11节第64页)说,中国人不相信天上有任何生命,有智慧的神,只相信有气,它有主动性或作用。但是这位善良的神父看见的不过是他自己的成见。中国作者给予神的不仅是力量或主动性,而且还有智慧,因为神让人畏惧、崇敬。他把气——即稀薄的物体——看作是神的乘载物。这位作者要人们在人所祭祀的神和祭祀神的人之间寻找 一个比例关系或联接关系„„作者借此机会想要指出这些神都是按道理行事的,参与合乎它们的身份的东西。而龙华民神父都不是这样论断的,他说(第2节第65页)鬼神不过是气、物质。从作者所表示的意思来看,却恰恰相反。„„我认为(总的来说),他们古代圣贤的意图是尊敬理或至上的理性。理及其作用到处可见,有时直接在粗笨的物体中,理在这些物体中是这些物体的创造者;有时表现作为理本身的使者即下级鬼神,有德性的灵魂就结合在鬼神之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述这么长一段话,是因为莱布尼茨在此集中地而且直接地对朱熹鬼神观作了评判,莱布尼茨本人是信神的,他用自己独特的自然神论来理解朱熹的“鬼神”的概念,他觉得,朱熹指“理”为“性”,之所以然,就如西方称神为自然与宇宙的归宿一样,朱熹指理为善,为仁义礼智信,则反映了西方经院哲学的真善美一体的思想。 朱熹的“鬼神”观,是一种颇似斯宾诺沙的无神论,虽然他把鬼神作为自然界事物运动的一种形式或“阴阳之气”,但最终仍然归结于其至高无上“理”。尽管莱布尼茨戴着西方有神论的变色镜看问题,然而他对朱熹的“鬼神”与“理”关系、“鬼神”作为一种运动形式、“鬼神”属于一种阴阳之气等等方面的分析还是颇为中肯的。 可见,莱布尼茨是站在经院哲学不同的理论化的自然神学立场上看待分析朱熹理学以及中国哲学的,把理看成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发展过程的核心思想,把朱熹理学一些特有的范畴完全混同于自己哲学的某一范畴等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缺陷。但必须看到,莱布尼茨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学者,自有其无可分辩的历史地位,正如马克思在1870年5月10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我是钦佩莱布尼茨的”?,列宁在摘录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论述时,也指出这里含有“非常深刻的辩证法,尽管有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就当时的条件,他能在有限的材料基础上,能够在传教士们纷繁而谬误百出的论断中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对朱熹理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和思想作出相对正确而清晰的评判,这是很不容易的。莱布尼茨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如此认真地去研究分析评判朱熹理学及其它中国哲学思想(例如他对《易经》卦爻的二进位制的排列,对“太极图”以及中国文字等问题)的富有成效的探讨,为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李约瑟对朱熹理学的理解与研究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其他有关著述,以其现代西方学者的眼光,深入分析与研究了中国古代哲学一系列基本问题,尤其是他在发掘朱熹理学思想方面,不乏真知灼见。 (一)关于朱熹之“理”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李约瑟对朱熹理学核心范畴“理”及有关概念进行了专门的评判与分析。例如他认为朱熹之“理”应理解为“宇宙的组织原理”,朱熹之“气”则可理解为“物质——能量”之统一体。在引述了《朱子全书》中大量有关理气关系的对话后,李约瑟分析道,“参与对话的人似乎思想有点模糊,因为他们把宇宙生成论的问题和形而上的问题轻易地混淆在一起;‘先’和‘后’也可以解释为‘实在’与‘现象”?。上述评价有助于引导我们分析李约瑟对朱熹“理”、“气”两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第一,李约瑟从宇宙论的角度把朱熹的“理”解释为“宇宙的组织原理”。他不同意有些西方学者将朱熹之“理”解释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也不同意有些人将 朱熹之“理”等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他认为“躯体的形式是灵魂,„„理的特殊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本质上就不象灵魂,也没有生气。再者,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确实赋予事实以实体性,„„但气却不是由理产生的,理不过是在逻辑上有着优先性而已,气不以任何方式依赖于理。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和‘原质’但理本身既不是实质的,也不是‘气’或‘质’的任何形式。„„理在任何严格的意义上都不是形而上的(即不像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那样),而不如说是在自然界之内以各种层次标志着的看不见的组织场或组织力”?。他还认为,朱熹之“理”,并非某些西方学者所理解的人格化的上帝,“完全不牵涉到什么超越人类之上的造物主或超自然的神灵的概念”?。李约瑟的这种西方学者式的解释,除了个别地方,如“气不由理产生”,“气不依赖于理”等内容之外,他将“理”理解为一种“宇宙组织原理”,一种非人格化的上帝等基本的主导的观点,应该还是深得朱熹“理”范畴之精髓的。 第二,李约瑟将朱熹之“气”表述为现代术语“物质——能量”的统一体,按现代哲学而言,所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物质不能被创造和被消灭,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从现代科学而言,所谓“能量”,即为物质运动的度量,物质的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如机械、热、光、电、磁、化学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够而且必然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化为其他的任何运动形式,在转化前后,标志物质运动度量的能量恒保持不变。故而从东西哲学与古今科学比较的角度看,李约瑟的解释与朱熹之原意,虽然不一定完全相符,然而其意思大体上还是相通的。 第三,关于理气之关系,这实际上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哲学基本问题在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东西方哲人长期关心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李约瑟对这个问题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与兴趣。 首先,李约瑟将这种理先气后之“先”和“后”,解释为“实在”与“现象”,在西方哲人那里,所谓“实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一种客观的“共相”(一般),它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由其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非真实存在,这是基督教正统教条的理论基础。所谓“现象”,乃德国哲学家康德用语,它与“本体”是一对不可分割之范畴,本体指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现象是自在之物作用人的感官,形成经验材料,再加上人的感性和知性的先天形式而产生的,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就今天哲学原理而言,现象这个范畴是指事物内在联系的本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一般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感觉到的,是事物的比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变的方面。上述可见,李约瑟以其习惯的西方哲学的语言,对“理气”之“先后”解释总体来说还是大致符合朱熹之原意的。 其次,李约瑟所说“参与对话的人似乎思想有点模糊,因为他们把宇宙生成论的问题和形而上的问题轻易地混淆在一起”,从古今科学比较的角度,这里的“宇宙生成论”就今天来说,应属于自然科学之列,这里的“形而上”,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宇宙论与本体论是很难分清楚的,而宇宙论当中许多问题与本体论密切联系在一起,朱熹(包括其他的中国古代哲人们)往往习惯将宇宙论作为哲学理论体系中讨论问题的重点或者突破口。故而,李约瑟所 言的“有点模糊”或“轻易混淆”实则反映了他对朱熹理学在这个特点上一种认识的距离。最后,李约瑟认为,朱熹理学中的理气关系实质上的论点是“物质——能量和组织在宇宙中同时的和同等重要的,二者‘本无先后’,虽然后者略为‘优先’这种信念的残余极难舍弃”(12);他谈到“朱熹的学说在这问题上是有点犹豫的”,“并不急于被逼得说出是物质——能量产生于组织,或是相反”(13)。并且,李约瑟还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找到朱熹“理先气后”本体论之根源,他从认识论方面分析道,朱熹“难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即一个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者必定是在时间上先于并在地位上高于被计划的东西”(14),他又从社会实践方面分析道,朱熹之“理先气后”的“理由乃是无意识地具有社会性的。因为在理学家所能设想的一切社会形式之中,进行计划、组织、安排、调整的管理人,其社会地位要优先于从事‘气’——因而是‘气’的代表——的农民和工匠”(15),应该看到的是,一方面,朱熹的整个自然哲学逻辑出发点就是建立在“理先气后”这个论点上的,至于其“理气本无先后”,或者“气先理后”这样表述是有其特定之前提的,是从属于“理先气后”这个大前提的,不存在什么象李约瑟所说的理略为优先的思想残余;另一方面,李约瑟分别从认识与社会两方面去寻找朱熹“理先气后”的思想与实践上的根源,虽然这样分析不一定完全符合朱熹那个时代的背景与朱熹研究问题上初衷,有一定的牵强成分。但是,这却表现了李约瑟对朱熹理学研究的一种多视角的审视。 (二)关于朱熹理学在西方社会的影响 长期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从“欧州中心论”的思维定势出发,坚持西方文化优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否定中国古代哲学(也包括朱熹理学)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李约瑟全面考证了17世纪来华的传教士白晋等人与莱布尼茨的文化交往史料,认为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了解缘于白晋等神学人士所作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翻译和介绍。李约瑟指出,“莱布尼茨的单子是西方理论化的舞台上有机主义的第一次出现”,“这是不是部分的或许因为莱布尼茨通过耶苏会士的翻译和报告的传播,曾经研究过朱熹的理学派的学说呢”(16)。为此,他认为“中国的世界图式经过朱熹和理学家加以系统化之后,它的有机论的性质就通过莱布尼茨的媒介传入西方的哲学思想。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它的重要性就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17)。并且,他在具体评论莱布尼茨关于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思想时,说它“颇似理学家的理在每个纹理与组织当中无数的个别显现”,这里的理学家,当然主要应该指朱熹。事实上,早在1714年,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就翻译出版了《朱子全书》,提供了对朱熹思想研究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836,1837年,E. C. 布里奇曼将朱熹的《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译为英文,继而将《朱子全书》中关于宇宙、天地、日月等章节译成英文。1874年,托马斯?麦克克拉齐将《朱子全书》第49章关于“理”与“气”章节译为英文。1876年乔冶?封?德?卡布兰茨翻译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及朱熹的注。1879年威廉姆?格鲁伯选择了朱熹关于“理”与“气”的章节和朱熹的《通书》注译为德文。1887年查理?德?阿雷从高攀龙的《朱子节要》中选择了部分章节译为法文。1890年又从“性理精义”中选译了有关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话语以及朱熹对《正蒙》与《西铭》的批注。1906年利昂?威格神父发表《哲学引述:儒教、道教、佛教》,专门为朱熹写了一章,分析了“理”与“气”、“阴”与“阳”、人生、天命、善恶等范畴。1922年,J?佩里?布鲁斯将《朱子全书》第42,48章译为英文,专门讨论人的本性、事物 的本性、人的命运、自然界的本性等问题。1960年威廉?西奥多、德?百里、伯顿?沃森与陈荣捷编纂了《中国传统的原始资料集》,陈荣捷专门从《朱子全书》中选择了“理气”、“太极”、“鬼神”、人与事物、自然与天命、理智与人性等重要部分。1953年厄拉夫?格拉夫神父经过多年努力,将朱熹与吕祖谦共同成果《近思录》译成第一个德译本。后来陈荣捷又从中文原著翻译,并附加张伯行、江永、茅星来,日本的中村惕斋、见原益轩,朝鲜金长生等人评论,形成了今日最完善的《近思录》英译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仅以上述史料,足以说明朱熹理学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李约瑟在《科学思想史》中从自然科学角度的五个方面讨论了朱熹的“太极”、“理气”、循环式的进化的自然主义以及对不灭性与神性的否定,并还提出圣?托马斯对欧州中世纪哲学的综合与斯宾诺莎对宇宙万物自然主义观点与朱熹相似。他认为,在整个西方有机哲学史领域,英国的数理逻辑学者怀特海是“西方的杰出代表”(18);以此前溯,还有恩格斯、马克思、达尔文、黑格尔、谢林、康德等人有机论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最终“直到莱布尼茨,然后它就似乎消失了”(19)。李约瑟分析道“西方理论化的舞台上有机主义的第一次出现”(20),当属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有机论自然哲学。所以,整个西方“有机主义哲学的大部分是得自于莱布尼茨,而他的思想又受到理学家对中国相互联系主义说法的激发”。李约瑟分别从逻辑与历史两个角度,认定了中国古代有机主义哲学(尤其是朱熹有机主义哲学)对西方有机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三)关于朱熹理学学术意义与历史意义 李约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评价了朱熹有机理学的学术意义与历史意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所以会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新儒家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上是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新儒学家这一思想体系代表着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它本身是唯物主义的,但不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实际上,它是对自然的一种有机的认识,一种综合层次的理论,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是非常接近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是有机而不是机械的”(21)。他还指出,朱熹“决心不陷入唯心主义,但他也不愿成为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22)。他认为朱熹的“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23),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24)。这些论述反映了李约瑟如下几层思想:其一,朱熹自然观与其哲学社会观是一致的、不矛盾的,是一个统一的缜密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本质是科学的,这种“科学”即是建立在“有机主义”这个基础之上的,并且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李约瑟曾这样分析,两宋时期“帝国的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时,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术上,宋代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变成了现实。„„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25)。其二,朱熹的理学是“对自然的一种有机的认识”。所谓“有机”,是相对于“无机”而言的,它主要表达了一种复杂事物(如有生命的生物体)内外部联系、制约、交换、发展诸多客观现实运动形式。从这个角度,李约瑟称“它与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是非常接近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是有机而不是机械的”,这典型地反映了李约瑟作为一个具有自然科学家背景的西方学者的独特视角。当然,他所称“新儒学„本身是唯物主义的”,这种提法或许在自然观上能够 寻找到许多依据,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然而,从哲学本体论上看,宋代新儒家虽有不少唯物主义因素,二程、朱熹等代表人物主要还是应该属于唯心主义者。上述可看作是李约瑟对朱熹理学在社会历史意义方面的评价。 从另一个方面,李约瑟曾这样指出,“宋代理学主要是靠洞见而达到了一种类似于怀特海的立场,但却不曾经历过相当于牛顿和伽利略的阶段”(26),“中国人射出的有机论自然哲学这支箭,落在后来玻尔和卢瑟福的立足点附近,但却从未达到过牛顿的位置”(27),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又一种表达方式。首先,李约瑟在这里表述的“洞见”即是指朱熹等中国古代学者一种“格物致知”、“取象比类”之类的思维方式,李约瑟对由这种思维获得的许多具体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例,“在中国的文献中,有关山岳成因论述,是极为丰富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新儒家者朱熹”(28),“朱熹是第一个辩认出化石的人”(29)。对于朱熹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阳玄精石的比较,李约瑟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30),他认为“早期中国人指朱熹关于雪花晶体六角对称的非凡认识,应该得到其应有的赞赏”(31)。李约瑟对这种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范式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他认为,“阴阳五行理论以及它所形成的思维”可表述为一种“相关思维的体系”(32),“中国通体相关的思维体系所特有的‘意志和谐’,其中全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自发地协调合作而没有指导和机械的强制”(33);“中国的通体相关的思维体系所构想的事物关系类型,在那里一切按计划而发生,任何事物都不是别的事物的机械原因”(34)。李约瑟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中所蕴含的复杂相关性原理,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形成界定为一种“复杂相关性思维”或“通体相关性思维”。这种思维形式仍是建立在“有机主义”基础上的,它既具有一种朴素的系统论思维内核,又具有一定的混沌学的科学内核。其次,李约瑟以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作为参照系,提出中国人的有机论哲学虽然达到了类似玻尔、卢瑟福或怀特海的立场或水平,但始终未经历过以研究自然界的简单性开始的牛顿与伽利略的阶段。中国古代的有机论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复杂性问题,故而在中国以简单性为对象的近代科学自然就缺乏相应的理论条件与思想准备。后来的西方科学研究对象也逐步由简单性转化为复杂性,自然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怀特海有机论自然哲学和见塔朗菲系统论自然哲学,中国古代有机论哲学与现代西方这两种自然哲学有着极其相似的内在一致性。所以李约瑟深刻地指出,以朱熹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有机论哲学应该看成是“现代科学正在不得不纳入其本身结构中的那样一种世界观”(35)。 李约瑟将朱熹称之为十二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指出他“曾经发展了一种更近似有机主义的哲学”(36),并由此判定“朱熹的哲学基本是一种有机主义的哲学”(37)。李约瑟宣称,“我大胆地把理学解释为有机主义哲学的一种尝试,而且绝不是不成功的一次尝试”(38)。 综上所述,作为西方著名学者的莱布尼茨与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其代表人物,分别采取一种客观与全面、东西与古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今人正确认识近现代西方自然哲学中的朱熹理学因素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注释: ?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的中译文转引自《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3、4期及1982年第1期,本文涉及莱布尼茨对理及其有关问题的论述,未注明其它出处者均源于此。 ? 《朱子语类》卷1。 ? 转引自《中国哲学史研究》1993年第4期,第118页。 ? 转引自《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95页。 ? 《朱子语类》卷68。 ? 《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 列宁《哲学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31页。 ??(12)(13)(14)(15)(16)(17)(18)(19)(20)(22)(23)(24)(26)(27)(32)(33)( 34)(35)(36)(37)(38)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3、506、507、514、513、513、514、514、316、528、505、316、528、527、526、489、528、531、531、311、315、489、252页。 ?(21) 李约瑟:《四海之内》,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1页。 (11)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25)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1卷《总论》第1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81页。 (28)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5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64页。 (29)(30)(31) 《李约瑟文集》,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522、572页。NU22
本文档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朱熹理学因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30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