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证指南医案 卷六

临证指南医案 卷六

举报
开通vip

临证指南医案 卷六临证指南医案 卷六 郁 于(五五) 郁损心阳。阳坠入阴为淋浊。由情志内伤。即为阴虚致病。见症乱治。最为庸劣。心藏神。神耗如愦。诸窍失司。非偏寒偏热药治。必得开爽。冀有向安。服药以草木功能。 妙香散。 恐不能令其欢悦。(郁损心阳) 陆(二六) (心脾气结神志不清) 人参 桔梗 乌药 木香 各三分磨汁 又 夜服白金丸。 又 久郁。心脾气结。利窍佐以益气。 人参 石菖蒲 龙骨 枣仁 远志 茯神 胡(四六) 悲泣。乃情怀内起之病。病生于郁。形象渐大。按之坚硬。正在心下。用苦辛泄降。先从气结治。(心下痞结) ...

临证指南医案 卷六
临证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医案 卷六 郁 于(五五) 郁损心阳。阳坠入阴为淋浊。由情志内伤。即为阴虚致病。见症乱治。最为庸劣。心藏神。神耗如愦。诸窍失司。非偏寒偏热药治。必得开爽。冀有向安。服药以草木功能。 妙香散。 恐不能令其欢悦。(郁损心阳) 陆(二六) (心脾气结神志不清) 人参 桔梗 乌药 木香 各三分磨汁 又 夜服白金丸。 又 久郁。心脾气结。利窍佐以益气。 人参 石菖蒲 龙骨 枣仁 远志 茯神 胡(四六) 悲泣。乃情怀内起之病。病生于郁。形象渐大。按之坚硬。正在心下。用苦辛泄降。先从气结治。(心下痞结) 川连 干姜 半夏 姜汁 茯苓 连皮栝蒌 季(六九) 老年情志不适。郁则少火变壮火。知饥。脘中不爽。口舌糜腐。心脾营损。木火劫烁精华。肌肉日消。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但执清火苦寒。非调情志内因郁热矣。(郁损心脾营内热) 金石斛 连翘心 炒丹皮 经霜桑叶 川贝 茯苓接服养心脾之营。少佐苦降法。 人参 川连 炒丹皮 生白芍 小麦 茯神 某 脘痛已止。味酸。乃肝郁也。(肝郁) 金石斛 黑山栀 丹皮 半夏曲 橘红 枇杷叶 某 初起左边麻木。舌强。筋吊脑后痛。痰阻咽喉。此系肝风上引。必由情怀郁勃所致。 羚羊角 连翘心 鲜生地 元参 石菖蒲 郁金汁 某 气郁不舒。木不条达。嗳则少宽。逍遥散去白术加香附。 某 肝郁成热。加味逍遥去白术加郁金。 某 郁热吞酸。温胆汤加山栀丹皮郁金姜汁炒黄连。 沈(四三) 脉虚涩。情怀失畅。肝脾气血多郁。半载不愈。难任峻剂。议以局方逍遥散。兼 服补中益气。 莫以中宫虚塞为泥。(肝脾气血郁) 吴(四十) 劳倦嗔怒致伤。病在肝脾。久有脑泄。髓脂暗损。暂以解郁。继当宣补。 钩藤 生香附 丹皮 桑叶 神曲 白芍 茯苓 广皮 叶(氏) 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不纳。不知味。火风变动。气横为痛为胀。疏泄失职。便秘忽泻。情志之郁。药难霍然。数年久病。而兼形瘦液枯。若再香燥劫夺。必变格拒中满。与辛润少佐和阳。 柏子仁(二钱) 归须(二钱) 桃仁(三钱) 生白芍(一钱) 小川连(三分) 川楝子(一钱) 某 恼怒肝郁。思虑脾伤。面黄脉涩。寤不成寐。宗薛氏法治之。 人参 黄 熟于术 茯神 枣仁 桂圆肉 当归 炙草 黑山栀 丹皮 远志 戴(氏) 隐情曲意不伸。是为心疾。此草木攻病。难以见长。乃七情之郁损。以丹溪越鞠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香附 川芎 小川连 茯苓 半夏 橘红 炒楂肉 神曲浆丸 程(妪) 脉弦涩。外寒内热。齿痛舌干。无寐。乃肝脾郁结不舒。 郁金 钩藤 丹皮 夏枯草 生香附 薄荷广皮 茯苓 吴(四一) 操持过动。肝胆阳升。胃气日减。脉应左搏。从郁热治。(肝胆郁热) 丹皮 黑山栀 薄荷梗 钩藤 广皮 白芍 茯苓 神曲 陆(二四) 郁伤。筋胀心痛。 钩藤 生香附 郁金 白蒺藜 丹皮 薄荷 广皮 茯苓 王(六三) 劳怒伤阳。气逆血郁致痛。痞胀便溏。风木侮土。前方既效。与通补阳明厥阴。(肝犯胃气逆血郁) 大半夏汤加桃仁柏仁当归姜枣汤法。 朱(三二) 因抑郁悲泣。致肝阳内动。阳气变化火风。有形有声。贯膈冲咽。自觉冷者。非真寒也。内经以五志过极皆火。但非六气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柔缓以濡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之以柔。亦和法也。(肝郁风火升) 生地 天冬 阿胶 茯神 川斛 牡蛎 小麦 人中白 熬膏 赵(四四) 郁勃日久。五志气火上升。胃气逆则脘闷不饥。肝阳上僭。风火凌窍。必旋晕咽痹。自觉冷者。非真寒也。皆气痹不通之象。病能篇以诸禁鼓栗属火。丹溪谓上升之气。从肝胆相火。非无据矣。 生地 阿胶 玄参 丹参 川斛 黑 豆皮 朱(氏) 脉弦右大。乳房刺痛。经阻半年。若遇劳怒。腹痛逆气上冲。此邪郁既久。少火化为壮火。气钝不循。胞脉遂痹。治以泄少阳补太阴。气血流利。郁热可解。(胆脾气血郁) 人参 柴胡 当归 白术 丹皮 甘草 茯苓 吴(三八) 脉弦涩数。颈项结瘿。咽喉痛肿阻痹。水谷难下。此皆情志郁勃。肝胆相火内风。上循清窍。 虽清热直降。难制情怀之阳。是以频药勿效也。(木火上升喉肿痹) 鲜枇杷叶 射干 牛蒡子 苏子 大杏仁 紫降香 朱 情怀悒郁。五志热蒸。痰聚阻气。脘中窄隘不舒。胀及背部。上焦清阳欲结。治肺以展气化。 务宜怡悦开怀。莫令郁痹绵延。(木火上升肺不肃降) 鲜枇杷叶 杏仁 栝蒌皮 郁金 半夏 茯苓 姜汁 竹沥 又 脉左大弦数。头目如蒙。背俞 胀。都是郁勃热气上升。气有余便是火。治宜清上。 羚羊角 夏枯草 青菊叶 栝蒌皮 杏仁 香附 连翘 山栀 又 苦辛清解郁勃。头目已清。而膈嗳气。颇觉秽浊。此肝胆厥阳。由胃系上冲所致。丹溪谓上升之气。自肝而出。是其明征矣。 川连 姜汁 半夏 枳实 桔梗 橘红 栝蒌皮 吴(氏) 气血郁痹。久乃化热。女科八脉失调。渐有经阻瘕带诸疾。但先治其上。勿滋腻气机。(郁热先清上焦) 黑山栀皮 炒黄川贝 枇杷叶 栝蒌皮 杏仁 郁金 橘红 徐(氏) 火升头痛。来去无定期。咽喉垂下心悸。二便不爽。带下不已。固奇经。通补阳明。及养肝熄风。展转未能却病。病从情志内伤。治法惟宜理偏。议先用滋肾丸三钱。早上淡盐 汤送。四服。(阴火上炎) 虞(三四) 脉数。舌白神呆。得之郁怒。(郁热) 犀角 羚羊角 野郁金 炒远志 鲜石菖蒲 炒丹皮 黑山栀 茯神 王(三十) 痰多咽痛。频遭家难。郁伤。心中空洞。呛逆不已。议与胃药。(郁伤胃)金匮麦门冬汤。 陆(二五) 病起忧虑上损。两年调理。几经反复。今夏心胸右胁之间。常有不舒之象。此气血内郁少展。支脉中必有痰饮气阻。是宣通流畅脉络。夏季宜进商矣。(郁损脉络痰饮阻气) 天竺黄 茯神 郁金 橘红 远志 石菖蒲 丹参 琥珀 竹沥法丸 赵(六二) 脉左涩。右弦。始觉口鼻中气触腥秽。今则右胁板痛。呼吸不利。卧着不安。此属有年郁伤。 治当宣通脉络。(血络郁痹右胁痛) 金铃子 延胡 桃仁 归须 郁金 降香 王(女) 阴虚。齿衄肠血。未出阁。郁热为多。与养肝阴方。(郁热伤肝阴) 生地 天冬 阿胶 女贞子 旱莲草 白芍 茯神 乌骨鸡 张(六六) 情志连遭郁勃。脏阴中热内蒸。舌绛赤糜干燥。心动悸。若饥。食不加餐。内伤情怀起病。务以宽怀解释。热在至阴。咸补苦泄。是为医药。(肝肾郁热) 鸡子黄 清阿胶 生地 知母 川连 黄柏 许 厥阴少阴。脏液干涸。阳升结痹于喉舌。皆心境失畅所致。药无效者。病由情怀中来。草木凉药。仅能治六气外来之偏耳。(肝肾液涸阳升喉痹) 熟地 女贞 天冬 霍山石斛 柏子仁 茯神 龙(五六) 久郁气血不行。升降皆钝。外凉内热。骨节沉痛。肌肿腹膨。肤腠无汗。用药务在宣通五郁六郁大旨。(经络气血郁痹) 香附汁 白蒺藜 钩藤 丹皮 山栀 抚芎 泽兰 姜黄 神曲 金 气血久郁成热脘胁痹闷不通。常有风疹腹痛。瘀痹已深。发时宜用通圣一剂。半时以通调气热之郁。 土栝蒌皮 枇杷叶 黑山栀 郁金 桃仁 杏仁 杨 惊惶忿怒都主肝阳上冒。血沸气滞。瘀浊宜宣通以就下。因误投止塞。旧瘀不清。新血又瘀络中。匝月屡屡反复。究竟肝胆气血皆。郁仍宜条达宣扬。漏疡在肛。得体中稍健设法。 旋复花 新绛 青葱管 炒桃仁 柏子仁 赵(氏) 瘰 。寒热盗汗。脘中瘕聚。经期不来。大便溏。呛咳减食。春深至冬未痊。此乃郁损成劳。难治之症。(郁劳) 香附 丹皮 归身 白芍 川贝 茯苓 牡蛎 夏枯草 胡(氏) 头项结核。暮夜寒热盗汗。此乃忧郁不解。气血皆虚。倘若经阻。便难调治。 炒当归 炒白芍 炙草 广皮 茯神 钩藤 南枣 张(氏) 据说丧子悲哀。是情志中起。因郁成劳。知饥不能食。内珠忽陷忽胀。两胁忽若刀刺。经先期。色变瘀紫。半年来医药无效者。情怀不得解释。草木无能为矣。 人参 当归 生白芍 炙草 肉桂 炒杞子 茯苓 南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乃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遂有胜复之变。由此观之。天地且有郁。而况于人乎。故六气着人。皆能郁而致病。如伤寒之邪。郁于卫。郁于营。或在经在腑在脏。如暑湿之蕴结在三焦。瘟疫之邪。客于募原。风寒湿三气杂感而成痹症。总之邪不解散即谓之郁。此外感六气而成者也。前人论之详矣。今所辑者。七情之郁居多。如思伤脾。怒伤肝之类是也。其原总由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症心脾肝胆为多。案中治法。有清泄上焦郁火。或宣畅少阳。或开降肺气。通补肝胃。泄胆补脾。宣通脉络。若热郁至阴。则用咸补苦泄。种种治法未能按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详论。今举其大纲。皆因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 。故先生用药大旨。每以苦辛凉润宣通。不投燥热敛涩呆补。此其治疗之大法也。此外更有当发明者。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盖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脘闷不食。气瘕攻冲。筋脉不舒。医家不察。误认有形之滞。放胆用破气攻削。迨至愈治愈剧。转方又属呆补。此不死于病。而死于药矣。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虽内经有泄折达发夺。五郁之治。犹虑难获全功。故疏五过论。有始富后贫。故贵脱势。总属难治之例。盖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庶几或有幸成。耳。(华岫云 肝火 秦(氏) 年前肝风眩晕。主以凉血分。和阳熄风。一年未发。今岁正月春寒。非比天暖开泄。此番病发。必因劳怒触动情志。至于呕逆。微冷倏热。交丑寅渐作耳鸣咽痹。食纳久留脘中。想少阳木火盛于寅。胆脉贯耳。犯逆之威。必向阳明而后上凭诸窍。脉右涩大。胃逆不降。食味不甘。 而脘中逆乱。熏蒸日炽。营血内耗。无以养心。斯寤不肯寐。心摇荡漾。有难以鸣状之象。 今头重脘痹。全是上焦为木火升腾。阻遏清阳。前方滋清。血药居多。必不奏功。今议汤剂方。以苦降其逆。辛通其痹。然汤宜小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以久病体虚。初春若此。冬藏未为坚固可知。其丸剂当以局方龙荟丸。暂服半月再议。(风火上郁) 连翘(一钱半) 黑栀皮(一钱) 羚羊角(一钱) 鲜菊叶(三钱) 紫菀(二钱) 郁金(八分)大杏仁(去皮尖勿研六粒) 土栝蒌皮(一钱) 鲜菖蒲根(四分忌铁) 午服。 沈(女) 腹痛少减。呕逆已止。上焦热。下焦冷。肝阳尚未和平。拟进当归龙荟法。 当归 龙胆草 川楝子 芦荟 川连 吴萸 大茴 黄(氏) 肝胆风火上郁。头面清空之筋掣不和。治以清散。 羚羊角 犀角 山栀 连翘 栝蒌皮 荷叶梗 薄荷梗 青菊叶 郑(氏) 巅胀神迷。经脉抽痛。胀闷不欲纳食。一月经期四至。此郁伤气血成病。龙荟丸二钱五分。三服。 叶(氏) 厥阳扰乱神明。经色已黑。肢冷面青便秘。龙荟丸一钱二分。十服。 阙(十八) 诵读吟咏。身虽静坐。而心神常动。凡五志之动皆阳。阳冒无制。清灵遂蒙。易旨以蒙乃外加之义。述病发之时。头中欲掐。脘欲抚摩。二便必不自利。此腑气之窒。由乎肝胆厥怫逆起见矣。议从手经上焦治。(劳心阳动木火上蒙) 羚羊角 连翘心 元参 石菖蒲根 郁金 麦冬 竹叶 唐(女) 脉左涩右弦。气火不降。胸胁隐痛。脘不爽。最虑失血。(气火郁脘痛) 川贝 山栀 丹皮 郁金汁 钩藤 栝蒌皮 茯苓 橘红 又 气火上郁。脘中窒痛。呕涎。先以开通壅遏。 香豉 栝蒌皮 山栀 郁金 竹茹 半夏曲 杏仁 葛 嗔怒喧嚷。气火逆飞。致血痹咽痛。食物厌恶。耳前后绕肩闪刺。议解少阳。(怒动胆火) 夏枯草 丹皮 桑叶 钩藤 山栀 地骨皮 朱(五四) 头痛神烦。忽然而至。五行之速。莫如风火。然有虚实内外之因。非徒发散苦寒为事矣。如向有肝病。目疾丧明。是阴气久伤体质。今厥阴风木司天。春深发泄。阳气暴张。即外感而论。 正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育阴可使热清。大忌发散。盖阴根久伤。表之再伤阳劫津液。仲景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矣。余前主阿胶鸡子黄汤。佐地冬壮水。芍甘培土。亟和其 厥阳冲逆之威。咸味入阴。甘缓其急。与内经肝病三法恰合。今已入夏三日。虚阳倏上。烦躁头痛。当大滋肾母。以苏肝子。补胃阴以杜木火乘侮。旬日不致反复。经月可望全好。(肝肾阴虚风阳上升) 人参 熟地 天冬 麦冬 龟胶 阿胶 北味 茯神 陆 鼻左窍有血。左肩胛臂痛。皆君相多动。营热气偏。脉得右虚左数。先以清肝通络。(络热) 丹皮 山栀 羚羊角 夏枯草 蚕砂 钩藤 连翘 青菊叶 肝者将军之官。相火内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气以制伏。木火遂生生之机。本无是症之名也。盖因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罢极之本。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脘胁胀闷。眩晕猝厥。呕逆淋闭。狂躁见红等病。由是来矣。古人虽分肝风肝气肝火之殊。其实是同一源。若过郁者宜辛宜凉。乘势达之为妥。过升者宜柔宜降。缓其旋扰为先。自竭者全属乎虚。当培其子母之脏。至于犯上侮中乘下诸累。散见各门。可考。(邵新甫) 不寐 倪 多痛阳升。阴液无以上注。舌涸赤绛。烦不成寐。当益肾水以制心火。(心火) 鲜生地 元参 麦冬 绿豆皮 银花 竹叶心 吴 少阳郁火。不寐。(胆火) 丹皮 半夏 钩藤 桑叶 茯苓 橘红 程(氏) 上昼气逆填脘。子夜寤不肯寐。乃阳气不降。议用温胆汤。温胆去枳实加金斛 滚痰丸二钱五分。 顾(四四) 须鬓已苍。面色光亮。操心烦劳。阳上升动。痰饮亦得上溢。灵枢云。阳气下交入阴。阳跷脉满。令人得寐。今气越外泄。阳不入阴。勉饮酒醴。欲其神昏假寐。非调病之法程。凡中年已后。 男子下元先损。早上宜用八味丸。晚时用半夏秫米汤。(阳跷脉虚) 某 阳不交阴。夜卧寐躁。小半夏汤。 赵(氏) 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之。 又 接用人参温胆汤。 某(四二) 脉涩。不能充长肌肉。夜寐不适。脾营消索。无以灌溉故耳。当用归脾汤意温之。 (脾营虚) 嫩黄 于术 茯神 远志 枣仁 当归 炙草 桂圆 新会皮 某 肝阳不降。夜无寐。进酸枣仁法。(胆液亏阳升虚烦) 枣仁 知母 炙草 茯神 小麦 川芎 某 不寐六十日。温胆诸药不效。呕痰不适。明系阳升不降。用金匮酸枣仁汤。 枣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炙草 陈 阴精走泄。复因洞泻。重亡津液。致阳暴升。胃逆。食入欲呕。神识不静无寐。议酸枣仁汤。 枣仁(五钱) 炙草(五分) 知母(二钱) 茯苓(二钱) 某(三三) 寤不成寐。食不甘味。 羸。脉细数涩。阴液内耗。厥阳外越。化火化风。燔燥煽动。此属阴损。 最不易治。姑与仲景酸枣仁汤。 枣仁(炒黑勿研三钱) 知母(一钱半) 云茯神(三钱) 生甘草(五分) 川芎(五分) 田 脏液内耗。心腹热灼。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令人寤不成寐。灵枢有半夏秫米法。但此病乃损及肝肾。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佐以酸收甘缓。庶几近理。(肝肾阴亏阳浮) 龟胶 淡菜 熟地 黄柏 茯苓 萸肉 五味 远志 又 咸苦酸收已效。下焦液枯。须填实肝肾。 龟鹿胶 熟地 苁蓉 天冬 萸肉 五味 茯苓 羊内肾 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暴发。营卫必然窒塞。升降必然失常。愁楚呻吟。日夜难安。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病而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从补心丹。及枣仁汤法。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宗养心汤。及归脾汤法。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合静以制动法。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有咸补甘缓法。胃病则阳跷穴满。有灵枢半夏秫米汤法。胆热则口苦心烦。前有温胆汤。先生又用桑叶丹皮山栀等。轻清少阳法。营气伤极。人参人乳并行。阳浮不摄。七味八味可选。余如因惊宜镇。因怒宜疏。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也。(邵新甫) 徐评 不寐之因不一。案中十不得一。博考方知。 卷六 某 阳升 杂。(阳升) 麦冬(三钱) 生地(二钱) 柏子仁(一钱) 川斛(三钱) 茯神(三钱) 黑 豆皮(三钱) 某 心中烦热。头上汗泄。汗止自安。易 。(心阳热) 淮小麦 柏子仁 茯神 炙草 南枣 辰砂 程(氏) 血虚心 。咽呛。(血虚) 生地 天冬 麦冬 女贞子 生白芍 炙草 茯神 麻仁 某(氏) 经半月一至。夜 痛。(肝阴虚) 生地 阿胶 天冬 茯神 白芍 丹参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又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又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由此观之。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故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而为后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阴一虚。则胃家饮食游溢之精气。全输于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润。则胃过于燥而有火矣。故欲得食以自资。稍迟则 杂愈甚。得食则可暂止。若失治则延便闭三消噎膈之症。治当补脾阴。养营血。兼补胃阴。甘凉濡润。或稍佐微酸。此乃脾阴之虚而致胃家之燥也。更有一切热病之后。胃气虽渐复。津液尚未充。亦有是症。此但以饮食调之。可以自愈。此二种。乃为虚 症。所谓实者。年岁壮盛。脾胃生发之气。与肾阳充旺。食易消磨。多食易饥而 。得食即止。此非病也。不必服药。以上皆是真症。所云伪者。因胃有痰火。以致饮食输化不清。或现恶心。吞酸。微烦。眩晕。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此乃痰火为患。治宜清胃。稍佐降痰。苦寒及腻滞之药。不宜多用。又有胃阳衰微。以致积饮内聚。水气泛溢。似有凌心之状。凄凄戚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 饮食减少。此属脾胃阳虚。治宜温通。仿痰饮门而治之。此二种乃似 之伪症。若夫所云心者误也。心但有烦而无 。胃但有 而无烦。亦不可不辨明之。今先生之法。仅有四案。倘有心之士更能搜采补入。则幸甚。(华岫云) 三消 计(四十) 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郁火) 生地 知母 石膏 麦冬 生甘草 生白芍 王(五八)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烦劳心营热) 犀角(三钱) 鲜生地(一两) 元参心(二钱) 鲜白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柿霜(一钱)生甘草(四分) 鲜地骨皮(三钱) 又 固本加甜沙参。 杨(二八) 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肝阳犯胃) 石膏 知母 阿胶 细生地 生甘草 生白芍 某 液涸消渴。是脏阴为病。但胃口不醒。生气曷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参 麦冬 粳米 佩兰叶 川斛 陈皮 胡(五七) 元阳变动为消。与河间甘露饮方。(阳动烁津) 河间甘露饮。 钱(十五) 阳动消烁。甘缓和阳生津。 生地 炙黑甘草 知母 麦冬 枣仁 生白芍 杨(二六) 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宜此。 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肾消)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 某 脉左数。能食。(肾阴虚胃火旺) 六味加二冬龟版女贞旱莲川斛。 王(四五) 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肾阴虚心火亢) 玉女煎。 姜(五三) 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暗耗。液枯。阳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烁干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瘪。用景岳玉女煎。 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神效散。取水中咸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可谓具通天手眼。万世准绳矣。他如易简之地黄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黄汤。生津甘露饮。皆错杂不一。毫无成法可遵。至先生则范于法。而不囿于法。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阳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之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邹滋九) 徐评 消渴之症有数种。案中俱未备。宜详考之。 脾瘅 某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中虚伏热) 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淡干姜 生白芍 某 口甜。是脾胃伏热未清。宜用温胆汤法。 川连 山栀 人参 枳实 花粉 丹皮 橘红 竹茹 生姜 口甘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夹暑夹泾之候。每兼是患。以此为君。参以苦辛之胜。配合泻心等法。又如胃虚谷少之人。亦有是症。又当宗大半夏汤。及六君子法。远甘益辛可也。(邵新甫) 脾瘅症。经言因数食甘肥所致。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草即为佩兰。俗名为省头草。妇人插于髻中。以辟发中油秽之气。其形似马兰而高硕。其气香。其味辛。其性凉。亦与马兰相类。用以醒脾气。涤甘肥也。今二案中。虽未曾用。然用人参以助正气。余用苦辛寒以开气泄热。枳实以理气滞。亦祖兰草之意。即所谓除陈气也。此症久延。即化燥热。转为消渴。故前贤有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致。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之论。余于甘肥生内热一症。悟出治胃寒之一法。若贫人淡薄茹素。不因外邪。亦非冷冻饮料停滞。其本质有胃寒症者。人皆用良姜丁香荜茇吴萸干姜附子等以温之。不知辛热刚燥能散气。徒使胃中阳气。逼而外泄。故初用似效。继用则无功。莫若渐以甘肥投之。或稍佐咸温。或佐酸温。凝养胃阳。使胃脂胃气日浓。此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也。又有肾阳胃阳兼虚者。曾见久服鹿角胶而愈。即此意也。未识高明者以为然否。(华岫云) 泄泻 周 因长夏湿热。食物失调。所谓湿多成五泄也。先用胃苓汤分利阴阳。(暑湿热) 胃苓汤去甘草。 温 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胃苓汤。 又 向年阴分伤及阳位。每有腹满便溏。长夏入秋。常有滞下。此中焦气分积弱。水谷之气易于聚湿。或口鼻触入秽邪。遂令脾胃不和。是夏秋调摄最宜加意。拟夏秋应用方备采。天暖气蒸。南方最有中痧痞胀诸恙。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 藿香梗 白蔻仁 橘红 桔梗 杏仁 郁金 降香 浓朴夏至后。热胜湿蒸。气伤神倦。用东垣益气 汤。若汗退场门渴。兼生脉散敛液。 某 秋暑秽浊。气从吸入。寒热如疟。上咳痰。下洞泄。三焦蔓延。小水短赤。议芳香辟秽。分利渗湿。 藿香 浓朴 广皮 茯苓块 甘草 猪苓泽泻 木瓜 滑石 檀香汁 又 进药稍缓。所言秽浊。非臆说矣。其阴茎囊肿。是湿热甚而下坠入腑。与方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茎款症有间。 议河间法。 浓朴 杏仁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猪苓 泽泻 丝瓜叶 某 阴疟久伤成损。俯不能卧。脊强。脉垂。足跗浮肿。乃督脉不用。渐至伛偻废疾。近日暑湿内侵泄泻。先宜分利和中。 浓朴 藿香 广皮 茯苓 泽泻 木瓜 炒扁豆 炒楂肉 炒砂仁 蔡(二一) 气短少续为虚。近日腹中不和。泄泻暑伤。先以清暑和脾。预防滞下。 浓朴 广皮 炙草 茯苓 泽泻 炒扁豆 麦芽 木瓜 炒楂肉 砂仁 又 香砂异功散。 叶(五七) 平素操持积劳。五志之火易燃。上则鼻窍堵塞。下有肛痔肠红。冬春温邪。是阳气发越。邪气乘虚内伏。夫所伏之邪。非比暴感发散可解。况兼劳倦内伤之体。病经九十日来。足跗日肿。大便日行五六次。其形粘腻。其色黄赤紫滞。小便不利。必随大便而稍通。此肾关枢机已废。二肠阳腑失司。所进水谷。脾胃不主营运。酿湿坠下。转为瘀腐之形。正当土旺入夏。脾胃主气。此湿热内淫。由乎脾肾日伤。不得明理之医。一误再误。必致变现腹满矣。夫左脉之缓涩。是久病阴阳之损。是合理也。而右脉弦大。岂是有余形质之滞。即仲景所云。弦为胃减。大则病进。亦由阳明脉络渐弛。肿自下日上之义。守中治中。有妨食滋满之弊。大旨中宜运通。下宜分利。必得小溲自利。腑气开阖。始有转机。若再延绵月余。夏至阴生。便难力挽矣。四苓加椒目浓朴益智广皮白。 又 服分消方法五日。泻减溺通。足跗浮肿未消。要知脾胃久困。湿热滞浊。无以营运。所进水谷。其气蒸变为湿。湿胜多成五泻。欲使湿去。必利小便。然渗利太过。望六年岁之人。又当虑及下焦。久病入夏。正脾胃司令时候。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扶正气。驱湿热。乃消补兼施治去。晚服资生丸炒米汤送下。(早服)人参 广皮 防己 浓朴 茯苓 生术 泽泻 神曲 黄连 吴萸 朱 口腹不慎。湿热内起。泄泻复至。此湿多成五泄。气泻则腹胀矣。(湿热) 人参 茅术 川连 黄芩 白芍 广皮 茯苓 泽泻 楂肉 陈 脉缓大。腹痛泄泻。小溲不利。此水谷内因之湿。郁蒸肠胃。致清浊不分。若不清理分消。延为积聚粘腻滞下。议用芩芍汤。 淡黄芩 生白芍 广皮 浓朴 藿香 茯苓 猪苓 泽泻 张 脉缓涩。腹满。痛泻不爽。气郁滞久。湿凝在肠。用丹溪小温中丸。 针砂 小川连 苍术 白术 香附 半夏 广皮 青皮 神曲浆丸。 程 诊脉肝部独大。脾胃缓弱。平昔纳谷甚少。而精神颇好。其先天充旺不待言矣。目今水泻。 少腹满胀。少腹为厥阴肝位。由阴阳不分。浊踞于下。致肝失疏泄。当以五苓散导水利湿。仿古急开支河之法。 黄(九岁) 久泻兼发疮痍。是湿胜热郁。苦寒必佐风药。合乎东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 人参 川连 黄柏 广皮 炙草 生于术 羌活 防风 升麻 柴胡 神曲 麦芽 朱(三四) 形瘦尖长。木火体质。自上年泄泻。累用脾胃药不效。此阴水素亏。酒食水谷之湿下坠。阴弱不能包涵所致。宜苦味坚阴。淡渗胜湿。 炒川连 炒黄柏 浓朴 广皮白 茯苓 猪苓 泽泻 炒楂肉 陈 寒湿已变热郁。六腑为窒为泻。 生台术 浓朴 广皮 白茯苓 益智仁 木瓜 茵陈 泽泻 某(三三) 酒湿内聚痰饮。余湿下注五泄。常用一味茅术丸。 炒半夏 茯苓 苡仁 刺蒺藜 新会皮 王(氏) 头胀。喜冷冻饮料。咳呕心中胀。泄泻不爽。此为中暑。故止涩血药更甚。舌色白。议清上焦气分。(中暑) 石膏 淡黄芩 炒半夏 橘红 浓朴 杏仁 王(二七) 自春徂冬。泻白积。至今腹痛。小水不利。想食物非宜。脾胃水寒偏注大肠。当分其势以导太阳。胃苓汤主之。(中阳湿滞) 胡(二三) 三疟劫截不效。必是阴脏受病。衄血热渴。食入不化痛泻。二者相反。思病延已久。食物无忌。病中勉强进食。不能充长精神。即为滞浊阻痹。先以胀泻调理。不必以疟相混。 草果 浓朴 陈皮 木香 茯苓皮 腹皮 猪苓 泽泻 郁(四八) 经营劳心。纳食违时。饥饱劳伤。脾胃受病。脾失运化。夜属阴晦。至天明洞泻 粘腻。食物不喜。脾弱。恶食柔浊之味。五苓通膀胱分泄。湿气已走前阴之窍。用之小效。 东垣谓中气不足。 溲便乃变。阳不营运。湿多成五泄矣。 人参 生白术 茯苓 炙草 炮姜 肉桂 某(五八) 形寒便泻。舌白。 浓朴 广皮 半夏 茯苓皮 桂枝木 生姜 程(氏) 寒湿腹痛。恶心泄泻。(寒湿) 浓朴 藿香梗 益智仁 广皮 炒茅术 煨木香 茯苓 泽泻 吴(氏) 寒凝胃阳。腹痛泄泻。 草果 浓朴 茅术 广皮 吴萸 炒楂肉 程(氏) 泻后腹膨。 人参 生益智 炮姜 茯苓 浓朴 广皮砂仁 陆(妪) 气滞为胀。湿郁为泻。主以分消。 炒浓朴 大腹皮 茯苓 泽泻 煨益智 广皮 炒楂肉 某(氏) 雨湿凉气。乘于脾胃。泄泻之后。腹膨减食。宜健中运湿。 焦白术炭 浓朴 广皮 生谷芽 炒扁豆 木瓜 茯苓 泽泻 程(女) 湿郁脾阳。腹满。肢冷泄泻。四苓散加浓朴广皮。 邹(妪) 湿伤泄泻。小便全少。腹满欲胀。舌白不饥。病在足太阴脾。宜温中佐以分利。 生茅术 浓朴 草果 广皮 茯苓 猪苓 泽泻 炒砂仁 又 早服真武丸。姜汤送二钱五分。一两。 夜服针砂丸。开水送一钱五分。 六钱。 又 人参 附子 枳实 茯苓 干姜 生白芍 某(氏) 脉沉缓。肌肉丰盛。是水土 质。阳气少于营运。水谷聚湿。布及经络。下焦每有重着筋痛。 食稍不运。便易泄泻。经水色淡。水湿交混。总以太阴脾脏调理。若不中 。恐防胀病。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广皮 羌活 独活 防风 泽泻 倪(六七) 阳伤湿聚。便溏足肿。 粗桂枝 生白术 木防己 茯苓 泽泻 又 脉紧。足肿便溏。阳微湿聚。气不流畅。怕成单胀。照前方加茵陈。 又 晨泄肢肿。 生白术 桂枝木 淡附子 茯苓 泽泻 陆(五一) 当脐动气。子夜瘕泄。昼午自止。是阳衰寒湿冱凝。腑阳不运。每泻则胀减。宜通不宜涩。 制川乌 生茅术 茯苓 木香 浓朴 广皮 朱 消渴干呕。口吐清涎。舌光赤。泄泻。热病四十日不愈。热邪入阴。厥阳犯胃。吞酸不思食。久延为病伤成劳。(肝犯胃) 川连 乌梅 黄芩 白芍 人参 诃子皮 陶(十八) 病由春木正旺。中焦受克。先泄泻。继以腹痛。小便不利。食不思纳。皆是六腑不和所致。夫胃为阳土。肝属阴木。腑宜通。肝宜柔宜凉。治胃必佐泄肝。制其胜也。阅方呆补。不知脏腑阴阳。故辨及之。 泡淡黄芩 炒小川连 炒广皮 浓朴 生白芍 炒乌梅肉 猪苓 泽泻 杨 因惊而泻。腹痛欲呕。是为蛔厥。当用酸苦。忌进甜物。 川椒 乌梅肉 川连 淡干姜 金铃子 延胡索 桂枝木 生白芍 唐 胃中不和。不饥少寐。肝风震动。头迷。溏泄。高年经月未复。两和厥阴阳明。 炒半夏 人参 枳实 茯苓 炒乌梅肉 潘 入夜咽干欲呕。食纳腹痛即泻。此胃口大伤。阴火内风劫烁津液。当以肝胃同治。用酸甘化阴方。 人参(一钱半) 焦白芍(三钱) 诃子皮(七分) 炙草(五分) 陈仓米(三钱) 又 去陈米加南枣一枚。 又 咽干不喜汤饮。腹鸣溺浊。五液消烁。虚风内风扰于肠胃。 人参 木瓜 焦白芍 赤石脂 炙草 朱 经月减食泄泻。下焦无力。以扶土泄木法。 人参 焦术 炒益智 茯苓 木瓜 广皮 某 病后。阴伤作泻。 乌梅 白芍 炙草 广皮 茯苓 荷叶 王 霍乱后痛泻已缓。心中空洞。肢节痿弱。此阳明脉虚。内风闪烁。盖虚象也。异功去参术。 加乌梅木瓜白芍。 又 上吐下泻之后。中气大虚。身痛肢浮。虚风内动。以补中为法。异功散加木瓜姜枣。 某 腹鸣晨泄。巅眩脘痹。形质似属阳不足。诊脉小弦。非二神四神温固之症。盖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内起。久病而为飧泄。用甘以理胃。酸以制肝。 人参 茯苓 炙草 广皮 乌梅 木瓜 某 头痛损目。黎明肠鸣泄泻。烦心必目刺痛流泪。是木火生风。致脾胃土位日戕。姑议泄木安土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炙草 丹皮 桑叶 徐(六六) 自春季胸胁肌腠。以及腹中疼痛。从治肝小愈。腹鸣泄泻不止。久风飧泄。都因木乘土位。 东垣云。治脾胃必先制肝。仿此。(肝犯脾胃) 人参 焦术 炙草 木瓜 乌梅 炒菟丝饼 程 劳损经年。食入腹胀痛泻。心中寒凛。肤腠热蒸。此阳不内潜。脾胃久困。万无治嗽清降之理。议用戊己汤。扶土制木法。 叶(三六) 左胁气胀。在皮膜之里。此络脉中病也。泄肝破气久服。脾胃受困。而为泄泻。 得养中小愈。 然以药治药。脉络之病仍在。 半夏 桂枝 茯苓 远志 归须 橘红姜枣汤泛丸。 张(妪) 腹鸣 胀。清晨瘕泄。先以熄肝风。安脾胃方。 人参 茯苓 木瓜 炒乌梅 炒菟丝子 又 泄肝醒胃方。 吴萸 生白芍 炒乌梅 人参 茯苓 某 脉右弦。腹膨鸣响痛泻。半年不痊。此少阳木火郁伤脾土。久则浮肿胀满。法当疏通泄郁。 非辛温燥热可治。(胆郁伤脾) 黄芩 白芍 桑叶 丹皮 柴胡 青皮 吴 阳虚恶寒。恶心吞酸。泄泻。乃年力已衰。更饮酒中虚。治法必以脾胃扶阳。(脾胃阳虚) 人参 茯苓 附子 白术 干姜 胡芦巴 赵 晨泄难忍。临晚稍可宁耐。易饥善食。仍不易消磨。其故在乎脾胃阴阳不和也。读东垣脾胃论。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援引升降为法。 人参 生于术 炮附子 炙草 炒归身 炒白芍 地榆炭 炮姜灰 煨葛根 煨升麻 又 肠风鸣震。泄利得缓。犹有微痛而下。都缘阳气受伤。垢滞永不清楚。必以温通之剂为法。 生茅术(三钱) 炙草(五分) 生炮附子(一钱) 浓朴(一钱) 广皮(一钱) 制大黄(五分) 金(五八) 能食不化。腹痛泄泻。若风冷外乘。肌肉着冷。其病顷刻即至。上年用石刻安肾丸。初服相投。两旬不效。知是病在中焦。不必固下矣。自述行走数十里。未觉衰倦。痛处绕脐。议用治中法。足太阴阳明主治。 生于术 生茅术 生益智 淡干姜 胡芦巴 茯苓 木瓜 荜茇 王(三五) 三年久损。气怯神夺。此温养补益。皆护元以冀却病。原不藉乎桂附辛热。以劫阴液。今胃减咽干。大便溏泄经月。夏三月脾胃主候。宜从中治。 人参 炒白芍 炙草 煨益智 炒木瓜 茯苓 广皮 金 冲年遗恙。先天最薄。夏秋疟伤。食少不运。痞胀溏泻。都是脾胃因病致虚。当薄味调和。进治中法。 人参 益智 广皮 茯苓 木瓜 炒泽泻 谷芽 煨姜 李(氏) 脉沉。形寒。腰髀。牵强腹鸣。有形上下攻触。每晨必泻。经水百日一至。仿仲景意。 茯苓 炮淡干姜 生于术 肉桂 某(氏) 阳微浊滞。吐泻心痛。当辛温开气。胃阳苏醒乃安。 炒半夏 浓朴 广皮 益智仁 煨木香 乌药 香附汁 姜汁 某(二十) 色白。脉 。体质阳薄。入春汗泄。神力疲倦。大便溏泄不爽。皆脾阳困顿。不克胜举。无以鼓动生生阳气耳。刻下姑与和中为先。(脾阳虚) 益智仁(八分) 广皮(一钱) 姜灰(七分) 茯苓(三钱) 生谷芽(三钱) 杨 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补脾法中。佐以淡渗。分其阴阳。 人参 熟术 茯苓 象牙屑 泽泻 苡仁 广皮 白芍 薛(十三) 水谷湿邪内着。脾气不和。腹膨不饥。便溏。四肢酸痹。 浓朴 茯苓皮 大腹皮 防己 广皮 泽泻 苡仁 桂枝木 又 肢酸。腹膨便溏。 木防己 生白术 苡仁 木瓜 桂枝木 泽泻 马(四一) 饮酒少谷。中气久虚。晨泄。下部冷。肾阳脾阳两惫。知饥少纳。法当理阳。酒客性不喜甘腻滋柔之药。(脾肾阳虚) 茯苓 覆盆子 生益智 炒菟丝饼 补骨脂 芡实 朱(四十) 酒湿内困。脾肾阳虚。用黑地黄丸蒸饼水煮和丸。 徐(五九) 晨泄病在肾。少腹有瘕。亦是阴邪。若食荤腥浓味。病即顿发。乃阳气积衰。议用四神丸。 席(五四) 阴疟初愈。不慎食物。清阳既微。健运失司。肠胃气滞。遂为洞泄。且足跗微肿。虑其腹笥欲满。夏季脾胃主令。尤宜淡薄。药以通阳为先。平时脾肾两治。胃苓汤去白术甘 草 接服黑地黄丸去五味。 朱(四一) 久泻无有不伤肾者。食减不化。阳不用事。八味肾气。乃从阴引阳。宜乎少效。议与升阳。 鹿茸 人参 阳起石 茯苓 炮附子 淡干姜 又 久泻必从脾肾主治。但痛利必有粘积。小溲短缩不爽。温补不应。议通腑气。 浓朴 广皮 茯苓 猪苓 泽泻 川连 煨木香 炒山楂 炒神曲 僧(五五) 瘕泄一年。食减腹鸣属脾肾阳衰。近腹中微痛。兼理气滞。用陈无择三神丸。 某 背部牵掣入胁。晨泻。 苓桂术甘去甘加鹿角姜枣。 龚(五二) 诊脉两关缓弱。尺动下垂。早晨未食。心下懊 。纳谷仍不易化。盖脾阳微。中焦聚湿则少运。肾阴衰。固摄失司为瘕泄。是中宜旋则运。下宜封乃藏。是医药至理。议早进治中法。夕用四神丸。 高(氏) 经来腹膨。脐脊酸垂。自秋季泄泻不已。脘痞妨食。用济生丸不应。 鹿角霜 炒菟丝饼 生杜仲 淡苁蓉 茯苓 沙苑 焦归身 炒黑小茴 陈(氏) 产育十五胎。下元气少固摄。晨泄。自古治肾阳自下涵蒸。脾阳始得运变。王氏以食下不化为无阳。凡腥腻沉着之物当忌。早用四神丸晚服理中去术草加益智木瓜砂仁。 张(妪) 泄泻。脾肾虚。得食胀。 人参 炒菟丝子 炒黄干姜 茯苓 煨益智 木瓜 某 泻五十日。腹鸣渴饮。溲溺不利。畏寒形倦。寐醒汗出。用温中平木法。 人参 胡芦巴 炮姜 茯苓 诃子皮 附子 粟壳 某 脾肾不摄。五更泻。 巴戟 菟丝子 五味 补骨脂 芡实 建莲 山药 炙草 某 久泻。脉虚。 人参 五味 禹余粮石 张(氏) 产后不复。腹疼瘕泻。 炒菟丝饼 鹿角霜 生杜仲 淡补骨脂 炒黑小茴 炒杞子 茯苓 顾(氏) 阅病原。是劳损。自三阴及于奇经。第腹中气升胃痛。暨有形动触。冲任脉乏。守补则滞。凉润则滑。漏疡久泻寒热。最为吃紧。先固摄下焦为治。 人参 炒菟丝饼 芡实 湖莲 茯神 赤石脂 某 肾虚瘕泄。 炒香菟丝子 生杜仲 炒焦补骨脂 茴香 云茯苓 又 阳微。子后腹鸣。前方瘕泄已止。 人参 炒菟丝子 炒补骨脂 湖莲肉 芡实 茯苓 顾 脾肾瘕泄。腹膨肢肿。久病大虚。议通补中下之阳。 人参 川熟附 茯苓 泽泻 炒黄干姜 某 肾虚瘕泄。乃下焦不摄。纯刚恐伤阴液。以肾恶燥也。早服震灵丹二十丸。晚间米饮汤调服参苓白术散二钱。二药服十二日。 高 脉细下垂。高年久咳。腹痛泄泻。形神憔悴。乃病伤难复。非攻病药石可愈。拟进甘缓法。(中虚腹痛) 炙甘草 炒白芍 炒饴糖 茯神 南枣 王 过食泄泻。胃伤气陷。津不上涵。卧则舌干微渴。且宜薄味调摄。和中之剂。量进二三可安。(食伤) 人参 葛根 生谷芽 炙甘草 广皮 荷叶蒂 泄泻。注下症也。 经云。湿多成五泄。曰飧。曰溏。曰 。曰濡。曰滑。飧泄之完谷不化。湿兼风也。 溏泄之肠垢污积。湿兼热也。惊溏之澄清溺白。湿兼寒也。濡泄之身重软弱。湿自胜也。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是以胃风汤治有血之飧泄。清六丸疗肠垢之热溏。 溏便清溺白。中有硬物。选用理中治中。滑泄脉微气脱。洞下不禁。急投四柱六柱饮。惟濡泄有虚有实。或以胃苓。或以术附。至于脾泄胃泄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痰泄郁泄。 伤酒伤食泄。古方古法。条载甚详。其急则治标。必使因时随症理固然也。及其缓则治本。惟知燥脾渗湿。义有未尽者乎。盖脾同坤土。本至静之体。而有干健之用。生万物而役于万 物。从水从火。为寒为热。历观协热下利者。十不得一二。从水之寒泄者。十常八九焉。言当然者。主治在脾。推所以然者。必求之水火。因思人身水火。犹权衡也。一胜则一负。火胜则水负。水胜则火负。五泄多湿。湿水同气。水之盛。则火之衰也。于是推少阳为三阳之枢。相火寄焉。风火扇胃。而熟腐五谷。少阴为三阴之枢。龙火寓焉。熏蒸脏腑。而转输糟粕。胃之纳。脾之输。皆火之运也。然非雷藏龙 。何能无燥无湿。势有冒明燎上之HT 。如果土奠水安。从此不泛不滥。定无清气在下之患矣。吾故曰。五泄之治。平水火者清其源。崇堤土者塞其流耳。令观叶氏诊记。配合气味。妙在清新。纵横治术。不离规矩。依然下者升。滑者固。寒者温。热者清。脉弦治风。脉濡渗湿。总之长于辨症立方。因而投剂自能辄效。所谓读古而不泥于古。采方而不执于方。化裁之妙。人所难能者。余友吴子翼文。昔在叶氏门墙。曾言先生洞达人情。谙练时务。使之应世。一人杰也。以故小道居此盛名。又闻其应酬之暇。好读两汉。出辞自必高古。惜乎著作长案。不能一见。令人叹息不忘耳。(蒋式玉) 徐评 治泻之法。不过厘清降浊利水通气。案中方亦平妥。重复者七八。编书之人。意欲何为。凡泄泻无不有痰有湿有寒有风。故肠内不和而生此病。案中一味蛮补蛮涩。人参五味方居其半。无邪而纯虚者。或能有效。如正虽虚而尚有留邪者。则此症永无愈期矣。当时误人亦不少也。当时此老名重。凡延诊者。想必病重而久。故案中补涩之味甚多。而厘清降浊者少也。
本文档为【临证指南医案 卷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5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