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举报
开通vip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二、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三、设计思路《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本课程结构示意图儿童社会生活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各年级教学内容分布图社会环境5-6年级社会活动社会关系3-4年级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祖国世界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祖国世界图例:侧重内容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初中阶段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小学阶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二、分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能力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三)知识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我在成长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1(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或“我能行”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等活动。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搜集生活中宽以待人的故事。了解因嫉妒而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例。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3(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分清是非的辨析活动。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3(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互相交流。4(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4(回忆自己在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时的想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法和表现,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力。会。扮演冲突情景下的角色,由小组或班5(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级进行评析。6(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5(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自己得到尊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重时的感受。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例,进行比较分析。一种负责任的态度。6(可以举办“吸烟、酗酒和沉迷游戏机危7(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害大”的板报。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8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有关的主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题活动。9(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8(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等方面,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产生安全事故的案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演练自救自护方法。我与家庭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1(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例。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其它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孝敬父母长辈。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孝敬父母长辈的故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事。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的家庭责任感。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做。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3(通过询问,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4(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家庭经济来源以及家庭开支的情况。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召开“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5(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父母长辈一起参加。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6(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6(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样才能和睦相处。观察自家周边环境和公共境。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与学校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1(尝试绘制教室、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平面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图和上学路线图。2(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面的发展变化。访问并向同学介绍老师或校工作人员的劳动。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工作的。等相处、互相帮助。3(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4.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5(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尝试设计5(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间安排,并进行交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流。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舞弊。6(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在班内6(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7(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会规则的务负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必要性,并尝试制定规则。7(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8(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积极建议。8(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我的家乡(社区)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1.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图的比赛。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有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例、方向、比例尺。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3(以图片和讲故事的形式在班内进行交流。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4(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况,互相交流。3(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5(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商业场所及商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品的价格变化。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选择商品。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6(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5(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什么使用这种交通工具。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或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知识、法规和安全小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常识。开展模拟活动,学习为到达指定目的地,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选择安全合理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者自我保护意识。7(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6(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8(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公共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情安全。况和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做出自己的评7(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价。便。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9(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观察本地区的公益设施和自觉爱护公用设施。福利机构。了解社会和人们对老人和残障人群关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怀的事例。通过模拟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9(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10(列举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设计、举办模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拟民俗表演活动。列举本地现实存在的陈规陋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习、迷信现象,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11(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10.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其危害。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保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可各种迷信活动。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1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我是中国人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1(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2(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领土神圣不可侵犯。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象征,并且说明它们之所以能够代表祖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国的理由。观看有关祖国风光的影像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3(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等资料,相互交流。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3(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自信心。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或收集有关资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料,举行报告会。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4.有条件的地方可参观历史博物馆。还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学唱抗日救亡歌5(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5.在搜集实物、照片和对家长等成年人6(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采访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生活变化和祖力量,热爱解放军。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7.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7(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诸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史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行交8(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流展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8(比较我国不同区域中,人们生产和生生活方式。活方式的特点。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9(了解当地一种农产品的来历,相互交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流。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访问农户,与智慧。或参加农业劳动,或参观农业科技园。10(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10(以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例,通过各种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途径了解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互交11(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流。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11(设置情境,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12(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线的巨大差别。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12(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选择适13(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实际的通信联系,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使用这种通信方式的经验与体会。别能力。14(从媒体的报道中收集有关重大自然14.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性。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走近世界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1.开展一个环游世界的模拟活2(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动。化的兴趣。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3.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集某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具有特色的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在全班作介绍。与同学交流自己搜和欣赏的态度。集到的有关反映世界不同文化习俗4(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辩论会。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6(分组选择不同的主题,搜集资料,6(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交流展示。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7(搜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的图片、资料,体验人们对和平的渴7(体会和平的美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热爱和望。平。8(搜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8(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国际红十字会等一两个国际组织活织的作用。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内容标准”说明1(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编写和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2(各项内容标准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各年级内容的分布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的示意图。3(根据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仅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建议(一)评价的目的与功能1(目的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2(功能诊断与调节功能: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二)评价内容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1(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2(评价方法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四、课程管理建议1(各学校都应严格按照课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并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齐教师。2(各学校应安排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进取、不断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各学校领导应注意本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德育主导渠道的作用。4(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在教学资源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有关的政府机构也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校外教学活动场所安排等方面做出统筹协调、提供便利条件。五、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准确、完整地反映、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内容标准的条目、顺序与课文的安排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2(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要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使之有利于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3(教材编写要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要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为学生的尝试、表现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真实反映社会,使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要精选教材内容。5(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6(教材编写可以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题: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和设计思路说明,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背景分析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作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学习才能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1.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知识和国情教育,并锻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两门课在加强小学德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分科教育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两门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又有许多交叉重复,《思想品德》可出现单纯品德教育,缺乏知识基础,存在概念化,简单化,成人化倾向;《社会》课又因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而忽略品德教育,二者均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经过对广大的调查研究,经过专家的论证,提出了将原《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整合成一门综合课――《品德与社会》的设想。综合后的《品德与社会》课能体现原两门课的优势,使品德教育有个载体,使社会知识有了灵魂,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小学教育。,.综合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设置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各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因为,许多影响全球的问题(如环境,人口等)需要依靠学科联合起来综合解决,况且课程综合化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实际的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发展也是整体的。有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人际关系的丰富性,才能使人格获得全面完整的发展。也就是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发展完善的人格或品性。设置《品德与社会》综合课正是为了改变过去的分科教学,彼此割裂地“铸造”学生人格而无效的局面,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课程性质分析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本课程定位,他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图中可见,它是在中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科的基础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课相衔接。同时,还有两个方面给课程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一是从课程类型看,具有综合性。课程标准在这部分第二段进一步说明了本课程的特性:1.综合性。本课程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它包含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别于过去分科课程的特性。2.经验性。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等等。这里阐明了学生是在活动中,在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的,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习,它不再是灌输式的,被动式接受的教和学3.基础性。本课程要求学生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识能力,只是为了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是区别于初中的《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的特性。三(设计理念诠释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这就是积极引导儿童发展,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根据这一理念,本课程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根本目标(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而且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作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理念之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样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必须克服脱离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理念之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课程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因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也是奠基阶段(只有教育的内容是适合于他们需要和可能的,是最基础的,教育的方式是生动活泼,他们乐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四(设计思路说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具体来说:,(一条主线。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什么,是儿童的社会生活。因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苏伊,这门课程的内容应紧紧围绕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的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内容标准”的提法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如“我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而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以德目构成课程标准的框架,那是以社会需要为主线来设计的,形成学科化的概念体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课程体系。2.点面结合。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以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这一个个要素与儿童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的平面图和线路图”就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要点;“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儿童与社会活动的交互作用,等等;以社会生活领域为方面而设立的主体,如“我与家庭”,“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也都是反映了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关系。每个面上都会涉及到各种社会要素。当然,不是每个领域所设计的要素都相等,但是大体上都有,我们按“面”选择小学生学习的“点”,即在每个主题下面分裂了数量不等的若干要点,构成了整个“内容标准”的框架。,(综合交叉。本课程的综合性除了在课程目标上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这在内容上是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的融合外,在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上则是将社会生活各要素综合(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出现的,如社会环境是工业城市,则工厂劳动成为主要的社会活动,严格的劳动纪律和团队合作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儿童在某个社会生活领域中设计的社会要素也不是单一的,只是由于研究需要才把它分为不同的要素(所以在安排内容要点时,不明显的按社会要素归类,只是把要素综合隐含在内容里面。如:我是中国人:部分第,条(课标14页)“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在这一内容里综合包括了几个社会要素,它既有社会环境的知识,又有社会活动的情况,还有人们之间应有的态度和规范。交叉也是综合性的反应,它表现为各主题所含内容之间的交叉和不同生活领域之间的交叉。如“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现属于“我与学校”领域,但学校的发展变化既可以是当地,本校的情况,也可以是中国或世界学校发展变化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学校”,“祖国”“世界”三个领域的交叉。“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是“我是中国人”部分的内容,但遇到灾害时的互助是跨国界的,国际红十字会的作用就在于此,这样它与“走进世界”部分的有关内容就交叉了。这就是本课程综合性特点的明显表现。它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分科教学的界限,将相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成为一门全新的的综合课程。4.螺旋上升。这是关于教材编写时各部分内容分布的设计思路。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虽然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展开,但又不是绝对的。如个人生活虽然离得很近,但对自己深层次的认识却并不容易;相反,世界虽然离学生较远,但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对国外现象的了解反而变得容易起来。所以,我们认为“内容标准”虽然是按主题组织的,教材的编写却不应该机械地按照“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的顺序一一安排,而应根据各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相应内容重新组织。如“走进世界”的第,条“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看上去谈世界经济是很深奥的,但在学习社区的商业网点时,发现美国的“麦当劳”法国的“家乐福”开到了中国;购物时看看商品的产地,就知道有的大米产自泰国,有的电视机产自日本;学习家乡的特产时发展家乡的大蒜竟畅销国外等等,也都能体会到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这些内容放在中年级学习也是可以的。所以“内容标准”的同一内容可以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出现,但要求应该有所区别,逐步提高。当然,不同的年级可以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例如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和家乡(社区)的内容,兼顾祖国和世界;五六年级侧重以祖国与世界,兼顾其他;涉及个人成长的内容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散在各年级进行。这六个主题可以是分年级出现四次循环;也可以分年段出现两次循环。可以从实际出发自主选择。这样就给教材编写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五(“内容标准”解读(一)“内容标准”框架的特点。根据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和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由六个主题构成,即:(1)我在成长;(2)我与家庭;(3)我与学校;(4)我的家乡(社区);(5)我是中国人;(6)走近世界。这个内容框架的构建,遵循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开展学习的设计思路,体现了综合课程设计的特点。学习内容基本是沿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的思路展开的。这样的构建改变多年来《思路品德》课依据“德目”构建内容的方式也较好地解决了原《社会》课按学科“板块组织”的问题。这样组织构建内容的优势在于它符合一般状态下的学生生活和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切入,基于他们的经验开展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关注周围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现象、事物、形成社会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丰富内容;同时也有利于突破学习方式的单一性,改变单纯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参与,进而指导学生在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这种主题式框架又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而当今由于国家的改革开放,由于信息、媒体带来的社会的开放性,以及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使得一个封闭的空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涉及到更开放的空间,在各个主题下的学习,实践上都是“跨范畴”的,因此不要把每一个主题下的学习内容都看成是一个主题下的学习内容都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使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编制教科书或指导教学的进程中,都要体现内容之间的交融性和相互渗透的特点。例如“我在成长”主题中,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他人,以及生活态度、法律意识等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养成,既不是只在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形成的,也不是只懂得道理就可以完成的,它必然涉及到学生不同侧面和范围的生活体验。因此,应当将其中有关内容的学习融于其他各个主题中进行。(二)、“内容标准”的呈现特点1、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由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两部分构成。“内容标准”是对学生要学习的具体知识技能、要经历的学习过程、要掌握的方法以及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出的明确规定。这些具体内容,不仅仅是需要学习的客观知识,更多地包括了学习的活动过程本身。教学活动建议是对达成“内容标准”的补充说明,其中主要呈现的是体验、探究、解决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以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2、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的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呈现的。每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和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同时,作为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为核心的课程,我们虽不追求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但是也不忽视知识学习。通过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着重说明的是选择内容的范畴和学习的途径、方法。3、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4、与其他课程内容标准呈现方式的另一个不同特点是,本“内容标准”未划分年级或水平,采用这样的表述方式主要是考虑给教材编写留有更大空间,尽管如此,编写教材时选材和设计内容也并非是完全不确定的,课程设计思路已对各年级的主要学习内容作出不清楚的说明,据此,可以使集中的重点学习和非重点的渗透学习相结合,避免各年级学习内容之间形成重复性循环。5、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6、各项“内容标准”及排列顺序与教材单元或课时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三)、“内容标准”的意义因为下个学期《品德与社会》仍然将继续使用旧教材,这就需要老师们能够在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重新理解旧教材,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滲透到教学中去,新的“内容标准”其实在旧教材中也有此内容,在此分析几点,其他部分请老师们看课标具体内容:1、我在成长这一个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生自我发展设计的,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特点,主要提出了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优势点、自信、自尊、自爱、勇于克服困难、正确对待冲突、压力和挫折,为人诚实守信等,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认识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9项具体内容。?认识自我是建立自信的基础,教师要懂得、也要引导学生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每个人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对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所长,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待他人,首先要学会肯定他人的优点,同时宽容他人的缺点。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事例分析,学会评价。不能以单一的标准评价人,特别是不能以学习好坏作为评价人的惟一标准。(第1条)?鉴于当今社会中青少年受伤害问题、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青少年中违法等——些现实问题的日趋突出,让学生“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以及保护自己、懂得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这不仅是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学会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培养新—代遵纪守法公民的需要。因此,这部分内容既着眼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国家对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有关自护安全的内容可以和家庭、学校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可以穿插在不同主题中,如在学校教育、交通安全、传媒安全等内容中进行。(第6、7、8、9条)2(我与家庭。这一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家庭生活设计的,包括6项具体内容。3(我与学校。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帮助学生加深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集体生活和遵守规则等方面设计和展开的,包括8项具体标准。4(我的家乡(社区)。本部分的内容是以学生的家乡(社区)生活为背景,通过对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民间文化传统等的认识,对本地区商业、交通、生产、劳动、公共事业等的了解,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劳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愿为家乡做贡献的归属感。包括1l项具体内容。5(我是中国人。本部分内容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到了对祖国和社会生活的认识。通过对有关祖国的国土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国情等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地、同时也是多方画地认识和了解祖国,增进对祖国的亲近感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通过对当今社会发展变化以及面临的新问题的了解,提高辨析能力,增强道德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共有14项具体内容。?认识祖国的国土疆域是认识祖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祖国的地理学习,应当在认识家乡地理位置,环境特征、物产资源的基础上,可以从面积、疆域、邻国、地形地貌、江河山川、行政区划等多个角度展开,但不是死记硬背各种数字、名称。要通过内容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喜欢看地图、学会查地图、用地图,让地科成为学生认识祖国的基本工具;体会祖国的领土疆域和祖国的历史、民族、文化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懂得领土也是祖国的象征。(第1、2条)可以将这项内容的学习和第6、7、8条的学习结合起来设计、实施;也可以以第7、8条内容为切入点,将第1、2、6项内容的学习贯穿其中。?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快捷和渠道多样化给人们获得知识、交流、学习、娱乐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化和影响。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社会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信息的泛滥和商业化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安全地利用和获取信息,就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和利用网络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知道可能产生的危害,学会保护自己,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第13条)6、走近世界本部分的内容是将看似距学生遥远、产际上已与学生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今日世界,通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战争与和平等不同侧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启发并引导学生走近世界,关心并初步了解世界,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增进对世界的亲近感,愿意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的中国人。本部分内容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进入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具体内容共分为8项。六(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必须而且只能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们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平台和基础之上,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道德及社会性从来都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时时刻刻地存在于人的各种活动之中。道德从根本上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认识。所以,对儿童品德的提高也不应当离开他们的生活,而要在他们的生活中展开,这种培养应当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决不是脱离了生活的培养,决
本文档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4
浏览量: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