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

举报
开通vip

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五首 1.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2.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3.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 1.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2.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3.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 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 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 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2课时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 写景的哲理美。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 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 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1.解题。(投影)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 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 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投影: 石(jié) (dàn) (sǒng zhì) 萧(sè)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投影: ?水何: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 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 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 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2)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 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 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 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 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 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 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 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 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 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 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 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 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内容。 (1)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 书于归雁之意。 (2)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 特别提到“潮平”?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 作铺垫。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3)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 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 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 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1.(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慷慨悲壮 曹丕 曹植 (2)停泊 王湾 2.(1)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海日生残夜 (3)潮平两岸阔 3.C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 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研讨与练习”题(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 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内容。 1.解题。(多媒体显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 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 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 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2)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 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5)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 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脚,有下垂义。 (4)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 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 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5)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 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6)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 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1.解题。(多媒体显示)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 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 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 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1)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 的话叙述上片的内容。 (2)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 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 下片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 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 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 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2)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 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 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 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 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 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 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1.解题。(多媒体显示)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 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1)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2)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 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 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 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 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 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 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 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 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多媒体显示: 1.文学常识填空。 (1)《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唐代诗人。 (2)《西江月》一词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__________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3)《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4)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 裁。 汉代__________ 唐代__________ 宋代__________ 元代__________ 明清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内容默写。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2)《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苏轼 (3)小令 马致远 (4)赋 诗 词 曲 小说 2.A 3.(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夕阳西下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 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 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 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 自豪感。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 (1)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_______。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 短不齐又叫_______。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3)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4)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 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 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 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2)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3)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4)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 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 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 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1)长短句 上阙(片) 下阙(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略。 (4)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 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 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1.召开一次诗歌赏析会。 诗歌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所以对诗歌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同学 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说出自己对某首诗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赏析能力。 2.举办一次配乐诗朗诵活动,让学生自选音乐,配乐朗诵这几首诗,师生共同对所选音乐及朗诵水 平做出评价。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析 对《观沧海》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诗的理解,所有材料都认为写的是实景,其实,这种 说法大有商榷之处。 首先,从时间上看,此诗写于公元207年7月,正值夏季,何来秋风?就“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二 句而言,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因而这两句诗不可理解为“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 其次,从意境上看,如果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那么“秋风萧瑟”句与“水何澹澹,山岛 竦峙”矛盾。其实,“秋风萧瑟”句应理解为由眼前的实景想像出大海的另一番景象。 最后,从内容上看,与下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统一的。诗人站在 碣石山上,触景生情,宽广的胸怀与开阔的意境产生共鸣,进而以沧海自比。沧海有气吞万里的气势,有 吞日吐月的襟怀,能够包容世间万物,诗人的志向是把万里江山揽于一怀,情景交融。 综上所述,“秋风萧瑟”句应理解为诗人想像的诗句,并非实景,而是虚写,与“日月之行”句共同 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 大政治家的人生境界 ——读《观沧海》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连年的军阀混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白 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就是当时悲惨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这个生命受到严重 摧残的时代,文人们大多抒发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生苦短的叹息弥漫于当时的诗坛。而集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于一身的曹操的诗作,则侧重抒发及时有为、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显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观沧海》列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曲。《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古题,又名《陇西行》, 诗人借助古题,表现了宏大的人生抱负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崛起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逐渐削平了北方的军阀势力。建安十年(205),曹操击败了他在北方最强大的敌手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率余部投奔居住在 辽西的乌桓部族,勾结乌桓多次入侵掳掠幽州一带的汉族民众,成为东北边境地区的大患。建安十二年五 月,曹操率师北征,一战告捷,巩固了后方,为挥师南下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提供了可能。九月,曹操胜 利班师,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豪情满怀地写下了《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赏的立足点和对象。诗人登上碣石山,凭高临海,视野开阔,大 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一个“观”字统领起下面的十句描写。“水何澹澹,山岛耸峙”写放眼一望的总 体印象:在那苍茫浩瀚、辽阔无边的海面上,高高耸立着突兀的山岛。诗人由大处落笔 ,着力渲染大海浑茫动荡的气势。“何”是“多么”的意思,表达诗人见到大海时无限惊叹的赞美之情。“树木丛生,百 草丰茂”具体描写耸峙的山岛上草木繁茂的景色,秋天的北方本应已是草木摇落的景象了,而此地的景色 却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水何澹澹”的进一步描写:在无风的情况下,海 水尚且动荡不已;当萧瑟的秋风掠过海面,大海更是洪涛巨澜,波浪接天,汹涌澎湃,声势赫然。面对这 壮丽恢弘、气势非凡的大海风光,激动得大约有点眩晕的诗人恍惚觉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运行的日月,灿烂的银河,仿佛都蕴涵在大海的怀抱之中。 《观沧海》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全诗描写秋天的大海 景色,展示出一派恢弘的气势和蓬勃的生机,而无丝毫衰飒凄凉的悲秋情绪。“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我 国文学史上,历代诗人多是临秋风而洒泪,见落叶而伤怀。曹操却能迎着拂面的萧瑟秋风,领略大海的辽 阔壮美,一扫凋残低沉的情绪。这种崭新的高昂格调,反映了诗人振奋进取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浪漫恢奇,极写海之大,连日月星辰这些巨大的天体,好像 都是由大海孕育而出,这种吞吐日月的博大境界,乃是诗人阔大胸襟的自喻。《观沧海》的壮阔气象、宏 大意境,正是诗人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的人生抱负的象征。 (《中学生阅读》2001.6,有缩略,作者:杨景龙) 3. 嫁接的清愁 折叠的幽怨 ——现象学批评视野中的《天净沙 秋思》 波兰文艺批评家英伽登在《文学艺术作品》一书中提出的以“文学作品四层次说”(字音层、意义单 位、图示化层面和被再现客体)为核心的现象学文艺研究法构成了文学批评领域的一大独特景观。英伽登 认为,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次是字音层。字音层即作品的字、词、句、段、章显示出一定的组织结构(偶、 散、长、短)和一定的音韵效果(平仄、高低、轻重、响亮、咽噎)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节奏、旋律。《秋 思》整曲构成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感,显得节奏明快、曲折跌宕。 英伽登提出的第二个层面是意义单位层,即字词所处的单位不同其意义也随之改变。《秋思》中前三 句所列九个并列的字词,巧妙地把九种景物组织在一起,呈现的是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这其实是人 的落魄和哀愁的写照。正是在作品中,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实现了传统意义的结合。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审美知觉的意义还在于透过意义单位而进入作品的形象,英伽登称为“被再现 客体”。《秋思》前四句其实是一组景物描写,随着视线的移动,它们呈现出“静—动—静—动”相迭相 生的事态。而这种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 态下的情感轨迹。 4. 浅析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 标准。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 围。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对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 秋思》作一种新的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堪称中国古典诗词上的一绝,他能通过对事业极其简练的描写勾勒,创造出一个旨趣深 远的意境来,令人回味无穷。而作为他小令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天净沙 秋思》更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每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九个意象不是用关 联词语承接起来,而是用游子的羁旅情愁作为线索,把它串联起来,从而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 图画——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 静静地停在古树枝上,没有动,也没有鸣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清泉潺 潺流淌。不远处,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 旅人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秋思》在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特色,它表现的不过是传统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但这首小诗之所以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并历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显然不是因其思乡深切,而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具体 说在于它的意境美,在于他所表现的情感和他所描写的景物二者之间水乳交融所达到的境界。 游子流落他乡,加之病魔缠身,在情感色调上必然是哀愁、凄凉、衰惫的,相应地,作者把这种抽象 的情感具体化时,他所选取的具体事物(即九个具体意象)在情感色调上也是哀愁、凄凉、衰惫的。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组成第一个画面:枯萎的藤——衰朽;古老的树——衰弱;昏昏沉沉的乌 鸦——打不起精神。三个在情调上极其相似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仿佛音乐旋律的重复,又似反复述说,给 人深切的凄婉、肃穆、忧愁之感。 “小桥流水人家”为第二个画面。对此句,传统的赏析多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农家风光富有诗意的描 写反衬家乡的美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从色调上来说,它与其他几个画面的冷色相反,它是欢快的,既反 衬凄凉,又使文势富于变化。我认为,这其实是误解。与作者原意相悖,违背了当时的文化语境,也降低 了作品的意蕴。的确,清澈见底的小溪、碧溪上的小桥、小桥旁的农家„„暮色中,农家的炊烟袅袅升起。 这对于生活在嘈杂、污染、恐怖、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的人来说,的确算得上是极其清静而幽闲的世外桃源。 但在当时,由于经济、人口、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加之对于自然的审美态度与现代不同,这三种意象恰恰 表达了与现代相反的文化审美意义:小桥是荒凉的;流淌在山间的小溪是清冷的;而远离尘嚣的农家更是 孤独的。所以,在原诗中,这是一幅荒寒而又寂寞的图景。它表现的是游子的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这 涉及到地理文化和诗意文化的问题。 在地理文化中,现代与古代恰恰相反,在现代,由于自然被破坏,人满为患,越是偏远,越是人烟稀 少,越是原始自然,越是风景美好和令人向往。相反,在古代,偏远就意味着生存困难,即意味着与洪水 猛兽为伍,即意味着被社会抛弃„„要不然,李白谪贬夜郎,柳宗元发配柳州就不是惩罚而是奖赏了。事 实上,发配边远的人大多数因为生存困难而客死他乡。鉴于这样一种地理文化基础,我认为“小桥流水人 家”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意象,它在古代恰恰不是表示美好和诗意,而是一种清冷和荒凉的象征。 在诗意文化上,意象的意蕴也有一个变化的问题。有些意象如梅、菊、竹、荷花、骏马、松柏等,其 诗意文化意蕴至今仍没有大的变化。但有的文化意象如大熊猫、猫头鹰、长城等,由于种种原因,其意蕴 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猫头鹰过去是凶禽,象征不吉祥;大熊猫今天则显得憨态和可爱;由于秦始皇强 修长城,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长城是暴政和苦难的象征,但今天却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表征。这种文化意 象意蕴的变化现象告诉我们,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绝对不能脱离其文化语境,否则便会造成误读和误解。“小 桥流水人家”在今天是具有诗意的风景,但在古代,它其实更多地表示蛮荒。 “古道西风瘦马”为第三个画面。泥泞的道路,凌乱不堪,这是游子的落魄;萧杀的秋风,这使游子 凋零,精神不振;而瘦马之瘦则是被病魔和至秋不归的乡情折磨而致。 “夕阳西下”是第四个画面。其有黄昏日暮的意味,表现的是游子病魔缠身又无家可归的沉重、没落, 是衰飒的意象。 最后,“断肠人在天涯”点题,突出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 全诗写得缠绵悱恻,凄切哀婉,让人回肠荡气,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名作欣赏》2002.4有删节作者:高玉) 1.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提示:毛泽东在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并抒发了怀古的心情,对比往事, 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词中“遗篇”指曹操《观沧海》诗。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 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3.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提示:诗人乘船在秦淮河岸停泊,据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指斥当时的统治者。 4.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提示:曹操击败袁绍父子、扫平北方乌桓,虽然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但他毕竟已53岁了。回首乱 世人生艰难的奋斗历程,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尚未实现,因而痛感人生短暂。前四句托物起兴,以神龟和 螣蛇作比,形象地说明世间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清醒认识到人生的短暂有限,诗人不是流 入消极颓废,及时行乐,而是慷慨激昂地唱出了人生暮年仍当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建功立业、留名青史 的高远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人以年老的千里马自喻,虽伏居在马槽 边,但形衰而志不减,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志向远大的人虽然到了暮年,但老当益壮,勃勃 雄心永远不会消沉。全诗的感情在此涌向高潮,从前四句的理性冷静升温为炽热沸腾,诗情如火,壮怀激 烈,巨大的情感力量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在经历了对万物生死的清醒慨叹、对暮年壮心的激情抒发之后, 诗人进入了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人指出:人的寿命 长短,虽不能逃脱自然规律的最终限制,但也决不是完全被动地听凭上天的安排;如能善自保养,善加护 持,使身心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诗人将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辩证的结合, 就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做出了那一时代人所能做出的最为科学的回答。 《龟虽寿》是一首追问人生的咏叹诗,议理、抒情的完美结合,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哲理的智慧之 光与诗情的昂扬之志交相辉映,既给人的心智以启迪,又给人的情感以激励。 词牌的来历 词牌出处与取义很多。在摘自诗词里的字句:如《西江月》,即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 诗句。用人名、地名的如:《念奴娇》,唐明皇时有个女歌手名叫“念奴”;《渔歌子》写渔民的生活。 由大曲、字数、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得名的如《水调歌头》,乃唐大曲《水调歌》首段;《十六字令》,一首词十六个字; 《鹊桥仙》《祝英台近》,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以服饰、形象为名的:如《苏幕遮》(胡语)西域妇人的 帽子。也有以季节、音节命名的,还有以描写风物命名的。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者也不少,像《如梦令》, 原名《忆仙姿》,又名《宴桃源》;《相见欢》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由于词是配合音乐的一种文学,它原名叫“曲子词”,后简称为“词”。“曲子”是指音乐而言,从 前也有叫词为“曲”,叫词为“子”的。现在词调里《更漏子》《南乡子》,就是“夜曲”“南方曲”。 词一般分小令、中调(也称“近”“引”)与长调(慢词)几种体制,因而词牌未有的加了“令”“近” “引”“慢”等字样。 关于慢读 从速度上来讲,阅读复杂难懂的材料,慢读比速读效率更高。慢读法的特点是,放慢阅读速度,使每 一步骤都有充裕的思考时间,使阅读速读与思考的需要相符,使理解能力与内容的难度相符。一时没有理 解的地方,要返回重读,直到弄懂为止。所以慢读法在收效上是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的。我国传统的吟诗 方法,就是一种慢读法,边读边想,边理解边欣赏,读快了是不行的。慢读法的要领是: 1.无论是朗读或默读,要注意到每个词,想到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其中的含义。 2.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轻易地放过去,而是返回去重读。 3.注意对比思考,获取新的信息,提出质疑,搜求合理解释。
本文档为【古代诗歌五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2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