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理想国》中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

从《理想国》中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

举报
开通vip

从《理想国》中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从《理想国》中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 从《理想国》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三个比喻,阐释了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通过太阳之喻指出善是理念世界的最高统摄,通过线段之喻指出知识在不同世界中的等级,通过洞穴之喻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完成了他对理念世界的构建。这三个比喻集中体现了他的理念论。 【关键词】太阳之喻 线段之喻 洞穴之喻 理念论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哲学之发展成为科学,确切点说是从苏格拉底的观点进展到科学的观点。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

从《理想国》中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
从《理想国》中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 从《理想国》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三个比喻,阐释了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通过太阳之喻指出善是理念世界的最高统摄,通过线段之喻指出知识在不同世界中的等级,通过洞穴之喻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完成了他对理念世界的构建。这三个比喻集中体现了他的理念论。 【关键词】太阳之喻 线段之喻 洞穴之喻 理念论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哲学之发展成为科学,确切点说是从苏格拉底的观点进展到科学的观点。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20世纪美国过程哲学家怀特海说:“欧洲哲学传统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可见,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而我选择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方面是由于《理想国》是我的哲学启蒙书,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柏拉图本人的佩服之情。 柏拉图理念论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而告终,导致“三十僭主”推翻民主政治,开始他对僣主政治抱有幻想,但结果却令他失望;二是老师苏格拉底之死让他彻底看清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由此他抱定“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为我们提供分辨什么是对社会和个人是正义的东西”的信念,这也正是他后来写理想国的宗旨。柏拉图的三次西西里之行以建立“理想国”的失败告终,让我想起孔子周游列国而无从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知道柏拉图在推行政治理想的道路上会不会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无奈感慨,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吧。 《理想国》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艺术等多个方面,而柏拉图的 理念论贯穿其中,并且得到了一步步的发展。第六、七卷中的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理念论。 一、柏拉图所谓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苏格拉底并没有使普遍性或定义与事 1物相分离,可是其他人却分离了它们。”这“其他人”指的正是柏拉图。从现在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柏拉图坚持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他相信理念世界的存在,而且与可见世界相互隔离独立。“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 2界。”在可感世界中,我们的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充满了“现象”,而在可知世界中存在的是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这个稳定不变的可知世界是可感世界的依据,不然,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可感世界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据而不存在。 人们在可感世界获得的是意见,在可知世界获得的是知识。意见的对象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变化的可感世界或者叫现象世界,意见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它作为一种低级的认识,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并非具有确定性的真理。知识的对象则是理念,即存在的本质,它具有绝对自身同一性和确定性,是存在的真理。他认为: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色彩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那些认识理念,如美自身并且将它和具体事物区分开来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才是哲学家。 二、三个比喻 1 赵广明,《柏拉图的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二期 2 黄志新,《柏拉图的理念论》,《天府新论》2008年6月 2 (一)太阳之喻 柏拉图认为,不知善的理念,拥有再多知识也没有任何益处,就像拥有任何其他东西而不拥有其善,就没有任何益处。那么,什么是善呢,善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很难为其下一个种差加属的定义,连苏格拉底也认为“我现在的能力是很难办到的”,所以,他们讨论了“善的儿子,就是那个很类似善的东西”3。 他认为世界万物之所以具有可见性、“我们的眼睛之所以具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的存在,太阳“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 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而善就像是理念世界中的太阳,“我们的心灵之所以具有认识理念的能力”,都是由于善的存在。太阳与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就像可理知世界里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事物的关系一样。只有在善的光辉下人才能认知理念的真理真实的存在,才能获得知识。“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而‘善’自己却不是 4本质,而是超越本质的东西,比本质更尊严、更强大。”总之,就像太阳是统治可见的现象世界之“王”,善是统治可知的理念世界之“王”,甚至高于正义,处于全部理念的顶端,一切伦理美德都来源于善,善是“人从现象把握本质、 5认识理念世界的最高动因与目的”。 (二)线段之喻 柏拉图为了进一步解释“善”,运用了线段之喻:把一条线段分成长短不相等的两个部分,分别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然后按照同样的比例把每一小段再分成两个部分,如此,四段分别代表了现象世界的影像、现象世界的实物、 3 柏拉图,《理想国》,黄颖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4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 姚介厚,《<国家篇>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数理对象的理念和哲理对象的理念,它们分别代表了灵魂的四种状态:想象、信念、理智、理性。线段之间的比例参照了“意见和知识在明晰性上的差别, 6以及它们各自的对象在真实性上的差别”。 剑桥大学的尼古拉斯?德尼尔在《太阳与线:善的作用》中指出了线段之喻的几个争议点,一是在执行关于比例划线的过程中,格劳孔面领着两种选择,他可以将长线段作为意见部分或是短线段作为意见部分,有学者认为,鉴于可知事物包含可见事物,因此更长表示更明晰,又有学者认为,鉴于需要更大的长度去表示可见事物的可分性、无限性、多样性,所以,更长表示更含糊;二是信念部分与理智部分等长,但是,柏拉图却让苏格拉底说“理智和相信的关系、思想和想象的关系也像知识和意见的关系”这些话,明摆着信念与理智的部分不应该等长。这些争议点,柏拉图在后期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中未提出来,值得我们深思。 (三)洞穴之喻与灵魂转向 洞穴之喻应该是三个比喻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了:在一个有着长长通道的洞穴里有一些从小就被捆绑着的且不能转身的囚徒,他们面朝洞穴后壁坐在山洞里,只能向前看着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大堆火,在火堆和这些囚徒的中间有一堵矮墙,在这堵矮墙和火堆的中间有一些被操纵着的来回移动的木偶。这些木偶不时做出各种动作,但从不发出任何声音。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洞穴后壁上来回移动的影子,他们一直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现实中的事物。 直到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转身看到了火光照耀下的木偶,才知道他们以前看到的都只是这些木偶的影子。这个囚徒走出洞穴,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世界万物, 才知道那些木偶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它们只不过是人 6 G.R.F.费拉里[美]编,《柏拉图<理想国>剑桥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与自然的摹本。随着这个囚徒对外面光线的适应, 他抬头看见了太阳,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之所以能够看见世界万物,都是因为有太阳的存在,太阳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这个囚徒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 那些影子实际上是一些虚幻的事物,并给他们指出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一直面对洞壁的囚犯们来说,这个囚徒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 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不可能还存在其他东西。 柏拉图将洞穴比作现象世界,火光就起到了现象世界中太阳的功能,从洞穴走出到洞外看到真实的实物,是“灵魂转向”,在现象世界中要花费很久才能最后看到“太阳”,即善的理念。实现灵魂转向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哲学王或统治者,如果不把握善的理念,法庭诉讼与论辩只不过是在争讼正义的影子或产生影子的傀儡,处在可怜的经验与阴暗的生活道路;灵魂进入光明的理念世界才会有幸福的经验与明丽的生活道路。如何实现灵魂转向,柏拉图提出了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了算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谐音学这些当时最为先进的学科。 整个洞穴之喻最闪光之处应该是柏拉图认为走出洞穴把握了善的理念的人应该再回到洞穴中去,因为应该以国家的整体作为整体的幸福,而非追求单独一个阶级的幸福,只有走出洞穴的人再回去,才能使全体公民相互协调和谐,这样才能让大家一起分享彼此向国家提供的各种利益。而且柏拉图进一步提出,这么做不是非正义,而是向正义的人提出正义的要求。这与儒家“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精神想象。 三、理念世界的构建 柏拉图通过三个比喻,阐释了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通过太阳 5 之喻指出善是理念世界的最高统摄,通过线段之喻指出知识在不同世界中的等 7级,通过洞穴之喻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完成了他的理念世界的构建。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可能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知识是可靠的,人通过灵魂转向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然而,就如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的那样,有些人不愿走出洞穴,满足于虚伪的影子,他们从不思考影子从何而来,也不愿走出洞穴去寻找太阳和真理的光芒。而哲学家能获得事物的本质,他们还将回到洞穴中去,即使他们面临着众人的嘲笑甚至杀戮,他们还是坚持真善美,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拥有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已经把握了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不是纯思辨的哲学,更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哲学,在于构建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在《理想国》中得到了详细的描述。柏拉图认为虽然现实中不存在他所想的最好的国家,但这个想象中的国家并不糟糕,相反,“只要有一个国家治理得非常接近于我们所描述的那样就应该满足了”,而改革现实的最可能实现的做法就是“国王变成哲学家,要不然就是已 8经成为国王或统治者的人必须严格地追求知识和智慧,权力和智慧合二为一”。哲学家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作为哲学家的统治者就能以完美的理念世界为模板来进行统治,给全体公民带来幸福。 7 张毅,《<理想国>中的三个隐喻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三期 8柏拉图,《理想国》,黄颖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6 7
本文档为【从《理想国》中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2-22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