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

举报
开通vip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 好态势。2005年,全省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99.7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62%、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以上、幼儿入园率达84.81%、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3%,已有30个县(市、区)实现高水平、高 质量普及九年义...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 好态势。2005年,全省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99.7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62%、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以上、幼儿入园率达84.81%、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3%,已有30个县(市、区)实现高水平、高 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达73.25万人,比2000年增长96.70%;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52.82万人,比2000年增长26.7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1.38%,比2000年提高了20.98个百分点。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40.70万人,是2000年的3.1倍;在学研究生达1.95万人,是2000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9.17%,比2000年提高了10.83个百分点。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发展 指标。“十五”期间,是福建教育发展最好时期,是人民群众在教育上 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指标 “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2005年完成情况 幼儿入园率 82% 84.81% 小学入学率 99% 99.79%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92% 94.62%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60% 61.38% 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5% 19.17% 注:1、幼儿入园率=在园幼儿数/3-5岁年龄组人口数 2、小学入学率=小学在校生总数/6-11岁年龄组人口数 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初中在校生总数/12-14岁年龄组人口数 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 在校生总数/15-17岁年龄组人口数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学生总数/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 其中: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研究生数+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成人 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含军事院校本专科在校 生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学人数、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电大注册视听生 人数、学历文凭考试在校生数、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人数) 新组建6所本科高校,调整组建4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省普通高校总数达66所,比2000年增加38所。独立设臵的成人高校从18所减至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调 整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新增示范高中12所、省级达标高中89所,调整认定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11所。加快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步伐,省属高校新增专业1098个,工科类专业招生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建立国家级高职 示范专业25个、中职重点专业9个,省级高职精品专业20个、中职重点专业50个。 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教育 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朝着有益于素质教育方面转变。职业院校 普遍实行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并重的“双证书”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中 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从2001年的4.6万人增加到16.3万人,连续五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软件高职教育改革走在全国 2 前列。高校教学工作水平得到提高,有3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 7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全省高校新增国 家级重点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博士点121个。厦门大学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各1个,全省高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7个增加到17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9个。高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占全省总数 的80%以上,省属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二 等奖各1项。 2001年以来,多渠道筹措农村中小学危房 改造资金23亿元,改造危房总面积256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205万平方米)。五年来,中小学占地面积增加0.82万亩,校舍面积增加 592.84万平方米,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高校新校区以及一批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5.71万亩、建筑面积达1298.48万平方米,分别是2000年的3.76倍和 2.98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9.70亿元,是2000年的4倍。实施“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改造工程”,本科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 合格率已达95%以上。 各级各类教师总数达3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师达4.5万人,是2000年的2倍;高校教师达2.7万人,是2000的2.4倍。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为48.54%,比2000年提高36.57个百分点;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为35.52%,比2000年提高25.2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为 79.15%,比2000年提高15.01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本 科学历的比例为63.67%,比2000年提高14.54个百分点;高校具有 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36.39%,比2000年提高12.45个百分 3 点,其中本科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50.84%。 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4151所,在校生总数达73.89万人,资产总值达76.65亿元,校舍产权建筑面 积达718万平方米。设臵了10所独立学院和17所民办高校。2005年民办高校招生3.04万人、在校生6.96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16.89倍、12.21倍。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学生公寓建设 模式改革,全省高校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建筑面积达511.48万平方米,是2000年的2.88倍。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职业教育办学 体制改革,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了10个职教集团。 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取得新进展,全 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达30个。厦门大学与国外7所大学共建“国际八校联盟”的多边国际大学合作组织,多所省属高校与国外高校开 展了学位课程合作,高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逐年增加。高职院校积 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联合培养紧缺人才。选派一批普通中学、 中职学校骨干校长和教师到国外研修考察,选派一批高校学术带头人 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作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成功举办 了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实施多项闽台学者和青少年交流 项目。招收港澳台侨学生规模逐年扩大。面向我省招生的港澳高校逐 步增加,向外派出汉语教学志愿者150多名。 大力加强学校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比例达45.88%,学生党员比例达6.99%,申请入党学生比例占非党学生总数的54.08%。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青少 年中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爱祖国、爱福建、爱家 乡”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建设海峡西岸经 4 济区奉献聪明才智。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活动,党 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得到加强。实施招生“阳光工程”,深化校务公开, 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和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成效。行政执法 监察工作力度加大,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强学校安 全工作各项制度建设,完善预防和处臵校园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及 时消除影响安全和稳定的各种隐患,保持了学校的安定稳定。 “十五”以来,我省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但是,必须 清醒地认识到,全省教育总体水平与先进省份比,与建设海峡西岸经 济区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改革与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 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教育发展依然存在差距。高等教育规模仍然偏 小,2005年全省每万人口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居全国第14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全国21%低了2个百分点。二是 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经济欠发达与发达地区、 农村与城市教育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教育基础仍然薄弱,“两基” 攻坚留下的历史债务和危房改造欠债多,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未能达 到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各类教育之间的发展也不尽平衡,特别是一些 地方在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中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推进职业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三是教育布局、层次、 学科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待于 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繁重。四是投入不足仍然 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全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有较大增长, 但经费增长还是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的要求。一些地方存 在农村税费改革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到位、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 不安排或安排不到位、中小学预算外资金和中职学校学费被统筹、挤 5 占、挪用现象。五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束缚教 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存在着 诸多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教育不相适应的方面,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的任务十分艰巨。 教育阶段 福建省 全国 位次 高等教育 137.13 153.64 18 普通高等教育 115.92 120.15 14 成人高等教育 21.21 33.49 29 高中中等职业教育 127.51 101.93 5 阶段 普通高中 208.62 185.33 9 503.93 普通初中 474.80 12 小学 778.33 835.77 18 幼儿园 235.45 167.63 3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上 启下的重要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机遇, 同时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强了人才集聚的 效应,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拓展了教育发展的空间。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对教育体制改革、 6 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创新水平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对实施 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成为支撑海 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后劲的脊梁,就应当要有更快的发展、更新的作为、 更大的提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就必须坚持发展第 一要务,更好地把握教育发展规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缩小城乡之间、区 域之间教育差距,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现教 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更加注重 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解决好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入学问题,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惠及更 广大的人民群众。 。 “十一五”期间,小学教育阶段学龄人口(6-11岁)进入了变动相对平缓时期;初中教育阶段学龄 人口(12-14岁)持续下降,在2010年后进入变动相对平缓时期;高中教育阶段学龄人口(15-17岁)在2006年达到高峰后逐步下降,从2013年起变动相对平缓;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18-22岁)在2008 年达到高峰后逐步下降,从2017年起变动相对平缓。未来五年是我省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与在校生高峰并存的时期,面临着巨大 压力。必须根据福建省人口变动趋势,统筹兼顾教育事业近期与长远 的发展。 7 人口数(单位:万人) 年份 小学教育阶段 初中教育阶段 高中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 (6-11岁) (12-14岁) (15-17岁) (18-22岁) 2006年 247.31 161.01 209.51 346.62 2007年 237.87 153.56 192.55 350.38 2008年 234.10 144.00 170.99 358.48 2009年 233.24 133.04 161.01 352.42 2010年 235.72 121.88 153.56 337.4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教育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着眼于建设创新型 省份和学习型社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 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 构调整,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 持、知识贡献和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以更多精力和更大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在各级规划中优先谋划教 育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臵中优先满足教 8 育需求。 教育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办学以教师为本,全面提 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激励教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正确处理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的关系, 保持规模适度增长,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 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 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大力 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 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和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发展总 体水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以上,全省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在教育规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更 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 ——幼儿入园率保持在85%左右。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积极发 展0—3岁幼儿早期教育。 ——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所有适 龄儿童少年均能依法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7—15岁)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巩固扫 9 盲成果,提高扫盲质量。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 率达75%。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123万人左右。把握普通高中 教育发展节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高中阶段 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84万人左右。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 教育。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学类在校生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35%以上。注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构建学习型社会取得阶段性进展。 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公民参加各类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多样化的受教 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增减 84.81 85左右 +0.19 36.47 75 +38.53 94.62 98以上 +3.38 93 95以上 +2 61.38 80左右 +18.62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万人) 126.07 123左右 -3.07 19.17 25 +5.83 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万人) 62.65 84左右 +21.35 研究生在学人数(万人) 1.95 3以上 +1.05 10 全日制本科教育在校生规模(万人) 20.64 30左右 +9.36 全日制高职高专教育在校生规模(万人) 20.06 30左右 +9.94 其他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万人) 20 21以上 +1 “十一五”期间必须围绕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抓好七项任务的落实,促进教育事业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坚持把推进“两基”巩固提高,促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完善促进基础教育健 康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全面推进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按照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推进县(市、区)域内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并力争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进。进一步降低 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辍学率,重点抓好民族地区的“两基”巩固 提高工作,使其义务教育与全省同步发展。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完善 落实政策措施,切实保证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做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上,结合“双高普九”推进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确 保“十一五”期间36个左右的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到2010年全省累计67个左右的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 制定分年度、分片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大力加 强农村及城镇薄弱学校建设,基本实现校校有符合规模要求的用地和 教学用房,有合格的教师,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室)和配套的 11 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的“四有”目标。根据“实 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因地制宜做好农村中小学布 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 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寄 宿制学校建设。以财政困难县为重点,加大农村初中薄弱学校改造力 度,配齐配足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义务教 育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深化教学内容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改革,构建符合素质 教育要求的、具有福建特色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加大对农村学校 教学工作指导的力度,落实教学常规,确保农村学校按照国家确定的 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 本质量要求。发挥省级实验区、基地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因地制宜 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尤其是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建立健全校本教研与 校本培训制度。加快考试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 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职业教育摆 在突出位臵,全面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教育服务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职业培训与促进就业工程”。重点发展中等职 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 模保持占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以上。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 力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 计划。在每县(市)建设一所符合国家规定设臵标准的合格中等职业 学校的基础上,指导县级政府统筹规划,整合县域内各类教育资源, 建设县(市)职教中心。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 12 所以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省里重点扶持100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 左右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加强教学、实验和实训基地设施建设。在 “十一五”期间,有30所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级示范性标准, 有125所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以上的国家级和1500人以上的省级重 点中职学校。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推进职 业教育办学观念转变,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 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重点建 设好100个省级高职精品专业和80个中职省级重点专业。支持职业院校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或岗位(群)的 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 目标,探索适应科技进步、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和“半工半读”等灵活的学 习方式,以满足学生就业和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推动城市与农村 中等职业学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推动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带动和 帮助一般学校的发展,实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升职业教育整体 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建立以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为主要指标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 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步伐。适应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 者培养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通 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软件业、制造业、物流业、电子通讯业、 旅游业、建筑业、商贸业和护理业等职业教育八大领域,重点建设好 20个左右能够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 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区 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和“专业性实训基地”两种建设模式。加强高等 13 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统筹,逐步形成按培养层次,体 现功能与要求不同特点,分工合理、相互衔接、效益明显的实训基地 建设体系。 ?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在机械制造业、电子通信业、软件业、石油化工、物流业 等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每年培养5万名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为我省实施项目带 动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 ? “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 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组织职业院校(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农函大、农广校、成人文技 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开展城市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采取“1+2”、“2+1” 的灵活办学形式,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 ? “职业培训与促进就业工程”:开展以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和劳务派 遣。社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行业、企业要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和培训制度,推动企业 开展岗位培训、技术交流、研发攻关、技能竞赛等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积极扶持民办职业 培训实体,依托职业院校建立1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动员、组织职业院校、职业培 训机构、劳务派遣组织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 移等培训。大力推行劳务派遣,实现培训、就业、保障、维权“四位一体”。逐步形成“政府推 动、多元投入、市场动作”的职业培训机制。 ? “职业教育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在软件业、制造业、物流业、电子通讯业、旅游业、建 筑业、商贸业和护理业等职业教育八大领域中至少需覆盖两个以上专业领域;区域内上述领域 中相关行业年产值达到一定规模;区域内上述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未来3年内数量达到3000人。 ? “职业教育专业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所覆盖的专业必须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和省级精品 专业、重点专业,未来三年内本地区对本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超过1000人,实训基地能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 14 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 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实施“高 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和完善国家、省、校三级优秀 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制度、精品课程建设制度、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 教授上讲台制度、高校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制度、高等学校 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改 造工程”,建设好一批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实施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推进研究生教育观念、体制和运行机制的 创新为重点,加强学位点建设,加大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力度,建立研 究生教学质量的宏观调控机制。组织开展重点建设高校和新建本科院 校支援协作工作,积极推动新办院校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办学理念, 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促进 新建本科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达到国 家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合格标准。 加大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力度。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科学配臵资源,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等教育布局,新办若干所本 科高校,支持设区市办好一所主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 基本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和厦门集美文教区。鼓励、支持、引导 民间力量举办高等教育。调整独立设臵的成人高校,停办不具备条件 的成人高校,支持具备条件的成人高校整合调整为普通高校。原则上 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 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促进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 15 育协调发展,建立与我省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层次 结构。加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支持高等学校重点 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 务业、文化产业和海洋产业服务的学科专业。建立与人才市场、就业 市场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对有行业发展需求、有社会效益的 专业优先增加布点,扩大办学规模;对人才需求饱和、缺乏发展前景 的专业,通过限制招生,进行改造撤并。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根据产业 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改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加快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技艺型 人才。 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认真贯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以推进重点建设高校建设为重点,继续实施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好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在培养和造 就创新型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新 的突破,促进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上办出水平和特色。围绕建设创新 型省份的要求,在电子信息、现代制造、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环境 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领域建设面向科技前沿、具有 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创建面向我省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重点 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好福州地区国家 大学科技园和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进一步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 学的繁荣和发展,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研究、闽台经济文化研究和 东南亚研究等为重点,建设好一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加快公共服务 体系建设,建设高等学校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建设好一批具 有福建特色、学校特色的图书文献数据库。 16 ? 为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我省高等 教育改革和建设步伐,构建科教支持体系,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省 委、省政府作出了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决定,重点建设高校为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 医学院、集美大学等8所高校;建设内容包括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创新平 台建设项目、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等。 ?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 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 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厦门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 程”。 ?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 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我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列入国家“211工 程”。 四、重视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为高中 新课程实验提供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制度建设、专业指 导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的保障。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制度,加 强课程改革的指导和监控,整体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改革考试评 价和招生制度,构建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评价体 系,完善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建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17 监测体系。稳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 高校招生办法,充分发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正面 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高中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及城镇化建设进程,控制高中新布点,撤并一批规模小、质量低、效 益差的薄弱高中,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多渠道、多形式拓展普通 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扶持农村优质高中发展,提高农村高中办学水平。 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高中阶段入学率。争取到2010年,全省达标高 中总数达到300所左右,其中示范性高中达到30所左右,达标高中的在校生数达到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以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为重点,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健 全完善以县、乡(镇)政府统筹管理农村幼儿教育的机制,努力办好 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教研、培训中 心作用。进一步推行多样化的农村幼教模式,为广大农村的幼儿提供 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总结推广幼儿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树立城市、 农村不同区域典型,深化改革,努力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两基”巩固提高和“双高普 九”工作中,加大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力度,进一步改善特教学校 办学条件,逐步完善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 的特殊教育格局,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 高教育质量,促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的提高。推进特 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扩 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五、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队伍整体水平 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学历层次和综合素 质。到2010年,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学历,初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 18 师比例达到70%左右;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断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比例达 75%以上;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50%以上;职 业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到60% 以上。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和管理 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人才建设。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进一 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面向海内外遴选优秀人才,扶持创 新团队建设,加大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 养力度。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 泛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带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 升。 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根据中央有关部门 重新制定的高等学校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制定我省高等学校编制标准 的实施意见,组织做好高校机构编制、教师岗位职数的核定工作。大 力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逐步实现高等学校教师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 理、向平等协商聘用关系转变。积极推进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改革,促 进高等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继续做好中小学教职工定编、定岗、定 员和分流工作,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聘任)制度。进一步完 善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机制, 努力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臵。鼓励从行业、企业招聘或选调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职业院校教 师队伍,鼓励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参加有关专业资格认定和申报评审 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组织实施“师 19 德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 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持证上岗制度,把好教师“入 口关”。 加强教师考核工作,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教师专业 成长的教师评价体系。完善定期表彰奖励教师制度。制定中小学校长 岗位职责 总经理岗位职责总经理安全岗位职责工厂保安人员的岗位职责工厂财务部岗位职责工程测量员岗位职责 和行为规范。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学位教育、学科知识技能培训和高层次 研修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积极支持师 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起专科、本科、研究 生教育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教师 继续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实施省级 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和“农村教师培训计划”,扎实开展新一轮中小 学教师全员培训,重点提高农村师资水平。依托高水平大学和知名企 业,建立与实训基地相结合的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实施“职业院 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促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教育 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组织新办高 等学校管理人员研修。 ?:面向海内外招聘50名左右特聘教授,建立20个左右富 有竞争力的创新学术团队,遴选资助500名左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 ?:选拔培养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名,选拔培养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800名、教育教学专家100名,选拔培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500名;选拔培养 100名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小学校长。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不断提高教师思 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选拔培训1万名农村骨干教师,其中省级培训1000名、设区 市培训9000名。 ?:建立健全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选派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以及职业院校 20 重点(精品)专业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研修。 ?:培训3万人次中小学校长、1000名农村骨干教师和 500名省级骨干中小学校长,选送200名中小学校长赴国外进修、200名中小学校长到 国内著名学校挂职锻炼。 六、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设教 育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 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全 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构建覆盖全省各设区市、并向县(市)区辐射的福建教育与科研 计算机网(FERNET),初步建成以福建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为主、卫星 电视传输系统为辅的福建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积极做好教育信息资 源的引进与自主开发工作,建成由若干个分布式结构链接的全省大型 教育信息资源库群,并与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库、各类学校教育信息 资源库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建设福建教育 门户网站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推进和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建成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平台 和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全省教育系统的办公效率和服 务水平。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工程”),到2007年, 构建以三种模式覆盖农村中小学(即农村初中建立计算机教室,农村 小学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基 本满足实施新课程需要,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 络体系,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 题,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推进农村中小 21 学课程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 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方式,把农村中小学校办成农村信息传播中心和党 员教育中心,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全省工程项目县(市、区)78个,共有农村中小学1.4万所。按照“以 县为单位集中连片、分期分批实施工程”的原则,结合“双高普九” 规划,在2005年安排首批32个县实施的基础上,2006年、2007年分 别安排23个县进行实施。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水 平和开课率,提升农村师生的信息素养。 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提升我省教 育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推进全方位、高层次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推动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在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尤其是闽籍优秀人才来闽工作。加强对来闽外国专 家学者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积极支持出国留学,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 和学术带头人选派力度。不断扩大来闽留学生的规模,优化留学环境、 提高留学生层次。认真贯彻落实《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 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 办学。进一步健全自费留学中介机构的资格认证、管理和监督措施。 积极贯彻实施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 意见》,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拓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点建设好厦 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三个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基地, 集中优势力量,推进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建设。积极推进对外汉语 教材编写工作,建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体系,推进向海外派出汉语教 22 师和志愿者工作。 充分发挥闽台“五缘”的优势,以教育交流为平台,推进闽台高 校开展校际交流、互派学者、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工作。做好对台招 生工作,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闽台教 育双向互动。重视并加强对台湾教育现状的研究。认真做好在闽台商 子女就学工作。加大高校对港澳学生招生力度,推进我省中学与港澳 中学开展对口合作。 八、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实施《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按照全员、全程、全 方位的要求,动员一切资源,吸引全省公民和所有社会组织广泛参与, 基本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机关、企事业单 位、乡镇、社区和社会团体等学习网络,创建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学 习型组织和条件较好的社区学校;基本建立起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 度完善、运行机制畅通、服务管理有序、经费投入到位、保障措施有 力的终身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强终身教 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类教育资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手段, 完善教育资源服务与应用系统,建设遍布城乡的终身学习平台,促进 全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和支 持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和社区,以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增强社会和谐为宗旨,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推动学习 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乡村和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努力满足人 们职业发展、兴趣爱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学习需求,为老龄人口学习 提供方便,促进社会和谐。 23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办学模式;积极 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公共文化和教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面向全民开展 教育与培训活动。加强统筹,发挥各部门、社区、社会团体、行业协 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 社区教育,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促进学习 途径、模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努力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最大限度为公民提供教育学习机会、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需求。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 创新,强化政府投入保障,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加强和改进 学校党建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认真研究与探索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 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形成促进教育发展的更为有力的保障。 一、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 体制。切实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 针,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建 立和完善表彰办学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制度,落实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的政策措施,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 实力,努力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的格局。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重点鼓励和引 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积极探索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开展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形 24 式。进一步完善普通本科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新机制、新模式,支持 独立学院逐步发展设臵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规范高等学校利 用社会资源举办人才培养基地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利用社会力量或社 会资源发展普通高中的政策措施。努力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 革与创新,推动民间力量或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鼓励在职业 教育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和集团化办学,支持与知名企业及 社会力量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发展。 完善教育收费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的后勤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积 极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创新和知识贡献,获得社会广泛支 持。完善捐资奖励办法,落实捐资助学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海 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建立 事业发展计划、专业设臵、经费投入和办学水平评估与就业情况挂钩 的制度,形成招生、培养、经费和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行机 制。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 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实习(训)和就 业的紧密结合。 支持高等学校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从国(境)外 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制造业、服务业、软 件业等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选择一批职业院校,通过借 鉴吸收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等, 率先实现在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上与国际接轨。 二、强化政府的教育投入保障 25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进 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好设区市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理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省对高等教育统筹管理的职能,发挥设区市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体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教育投入保障责任,省、市、县政府对教育的预 算投入,按决算口径,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将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均衡保障机制,在做到省级及以上对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综合补助资金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依法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切实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延续到“十一五”期间的教育投入政策。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和项目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的专项经费支持,进一步加大省和地方专项经费投入力度,继续支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扶持职业教育和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建立和完善确保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落实到位的机制。积极推进教育支出拨款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 26 的经费管理体制。加强学校预算外资金管理,保证及时足额返还学校。 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健全面向 各阶段学生的资助制度。建立健全高校政府助学奖学制度,进一步提 高国家助学贷款覆盖面。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向民办高校延伸,建 立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对选学涉农专业的中职学生 减免学费。 三、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切实加强学校党建工作。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领导班 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领导 班子的执政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的基层组织设臵,改 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创 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加强在高等学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 党员工作,及时吸收符合党员条件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学 术骨干入党。理顺关系,夯实基础,切实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 力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德育工作体 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 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全面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把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 27 入课堂。以“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教育为载体,深入开展社会 实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 问题。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高素 质、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 完善处臵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建立校园安全预警机制和防灾救 灾应急机制,增强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力加强师 生安全教育,严肃安全工作纪律,健全和完善学校卫生防疫制度。深 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不断优化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 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逐步建立 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 系基本框架。大力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 费制”收费办法,加强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招收“借读生”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加强考风考 纪建设和招生监察工作,切实纠正招生、考试等方面的不正之风。深 化校务公开工作,积极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四、完善教育法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实施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 个五年规划,提高广大干部、师生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 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加强教育法制宣传,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认真 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省的《实施意见》。全面 推进教育系统依法行政,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 28 监督指导方面的职能,依法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深 入开展依法治校工作,推动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 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 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教育综合督导与专 项督导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 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对县级政府主要领 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面向全体学校和全体 学生,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加强对中等职 业学校、高等学校的评估检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督导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督导评估的功能,努力提高工作 水平。 加强教育政策研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具前瞻性又具现实 性地分析研究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努力寻求破解的政策措施, 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保障机制;努力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 建立健全教育决策、咨询和监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水平。统筹协调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科学利用财政拨款、督导评估、 计划管理、行政指导等方式与手段;统筹协调长期发展与近期发展, 根据教育周期性长特点,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 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和 任务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做好规划实施情 况的年度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教育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29 附表: 序号 一 基础教育 15 每年各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50所,建设农村寄宿制初中20所,重点完善寄宿生生活设施.争取每1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 5.5 年建设5万平方米的小学宿舍及食堂,10万平方米的初中宿舍及食堂。 建设和完善70所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特教学校教学生活设施,新扩建残疾人高中学校10所,争取完2 特教学校建设 3 成25万平方米建设任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扶持19个省定经济欠发达县薄弱学校添置教育3 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2.8 教学设备,每县扶持10所初中、50所小学。 构建以三种模式覆盖农村中小学,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教育信息共享网络体系,解决农村中小学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3.7 优质资源匮乏问题。 二 职业教育 10 30 重点扶持100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学、实验和实训基地设施建设。主要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及1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6 实验、校内实训中心设备,建设教学及实验楼、校内实训中心,总建设规模为40万平方米。 2 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工程 重点扶持10所高职高专院校,加强教学和实训基地设施建设,总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 3 重点在软件业、制造业、物流业、电子通讯业、旅游业、建筑业、商贸业和护理业等八大领域,3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1 建设好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 三 普通高等教育 81 1 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建设 推动8所重点建设高校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6 建设福大、师大、医大、中医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江夏学院和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新校区项2 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 55 目,以及学生公寓、教师生活区、校际道路等配套工程,总建设规模260万平方米。 建设厦大集美校区、华大厦门校区、厦门理工学院二期工程及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模3 集美文教区建设工程 20 90万平方米。 合 计 106 31
本文档为【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