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举报
开通vip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文学常识 2、把握故事情节 3、掌握重要实词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重要实词的用法 三、课时数:三课时 一、预习案 1、走近作者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文学常识 2、把握故事情节 3、掌握重要实词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重要实词的用法 三、课时数:三课时 一、预习案 1、走近作者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代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用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 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请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4、整体感知 A、加强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B、疏通文 意。要求翻译全文,字字落实。 二、预习检测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  )足下       樊於(  )期       骨髓(  )      燕(  )国  切齿拊(  )心      匕(  )首          忤(  )视     厚遗 (  )蒙嘉 鄙(  )人          夏无且(  )以药囊提(  )轲      被八创(  ) 倚(  )柱          箕(  )踞以骂      目眩(  ) 3、一词多义 ①解 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 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D.后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E.悉埋于地,解其综缚 解A.解除  B.解剖  C.分开  D.解释    E.解开 ②还 A.秦王还柱而走 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C.予羁縻不得还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 还A.环绕  B.回来  C.回    D.旋转    E.归还 ③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E.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振A.举起  B.震慑  C.救    D.震慑    E.摇动 ④被 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E.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A.遭受  B.穿着  C.遭受  D.表被动  E.披散着 4、找出文中活用的词、特殊句式,各不少于三个。略 二、探究案 探究点一:文本解读 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①序幕(“秦将王翦 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②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③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④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⑤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⑥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3、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翻译第一部分,要求字、词、句落实。 (2)思考问题 ①第一自然段的动词有何作用?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同时还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定下悲剧基调。 ②第二段的对话体现了 荆轲什么性格特点? 提示:勇而有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4、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翻译本部分,要求字、词、句落实。 (2)思考问题 ①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个场面? 提示: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 ②荆轲是怎样激樊於期献头的? 提示: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 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③如何看待荆轲“怒斥太子”? 提示:“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④赏析并背诵“易水诀别”一节。 提示:“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6、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翻译本部分,要求字、词、句落实。 (2)思考问题 ①概括本部分情节。 提示: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②写秦武阳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提示: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③文章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的? 提示:“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 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7、研读第四部分思考:写秦王“目眩良久”有何作用? 提示:反衬荆轲的英勇无畏。 探究点二: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干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 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探究点三:总结各部分的词法、句法。 1、词语活用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函封之                  “函”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 其人居远未来          “远”形容词或用作名词,远方。 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怪。 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箕踞以骂曰              “箕踞”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2、句式特点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三、练习案 一、基础训练题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重点词语 微: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5.微言大义 信: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忌不自信 3.信口雌黄    信手拈来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欲信大义于天下 顾: 1瞻前顾后 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顾名思义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而: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臣左 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5.图穷而匕首见 6.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乃: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2.乃令武阳为副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以试人,血濡缕 3.荆轲奉樊於期头函……以次进 4.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 (4)、并翻译句子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二、能力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 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 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 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 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 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本文档为【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90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8-18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