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化工厂现场处置方案

化工厂现场处置方案

举报
开通vip

化工厂现场处置方案Xxxxxxxxxxxxx企业名称 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 2013-07-28发布                                  2013-08-01实施 企业名称 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批准页 编制: 审核: 批准: 年  月  日 目  录   1.事故特征……………………………………………………4 1.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4 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18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19 1.4事故前可能...

化工厂现场处置方案
Xxxxxxxxxxxxx企业名称 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 2013-07-28发布                                  2013-08-01实施 企业名称 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批准页 编制: 审核: 批准: 年  月  日 目  录   1.事故特征……………………………………………………4 1.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4 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18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19 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20 2应急组织与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20 2.1基层单位应急自救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情况……………20 2.2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21 3应急处置………………………………………………………22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22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22 3.3报警电话及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47 4注意事项………………………………………………………47 4.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47 4.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47 4.3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48 4.4现场自救和互救的注意事项………………………………48 4.5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应注意事项……48 4.6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48 附件1:报警联系电话…………………………………………50 附件2:应急物资一览表………………………………………51 附件3:危险化学品MSDS ……………………………………52 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特征 1.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1.1.1危险性分析 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化学品有:丙烯、烧碱、氢气[压缩的]、氮气[压缩的]、四氯化钛混合物、三乙基铝等;生产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有:液碱等;产品为聚丙烯。 1.1.1.1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分析 生产和使用危险化学品数据表 名称 危险类别及危规号 相态 密度 沸点℃ 闪点 ℃ 自燃点℃ 职业接触限值mg/m3 毒性分级 爆炸极限 v% 火灾危险性分类 危害特性 MAC PC-TWA PC-STEL 丙烯 第2.1类  易燃气体,21018 气 0.5 -47.7 -108 455 — — — Ⅳ(轻度危害) 1 15 甲 甲A 易燃 烧碱 第8.2类 碱性腐蚀品,82001 固 2.13 1390 - - 2 — — Ⅳ(轻度危害) - 戊 碱性腐蚀 氢气[压缩的] 第2.1类易燃气体,21001 气 0.07 -252.8 - 500 — — — — 4.1 75 甲 甲 易燃 氮气[压缩的] 第2.2类不燃气体,22005 气 0.81 -196 - - — — — — - 戊 窒息 四氯化钛混合物 第8.1类 碱性腐蚀品,81051 液 1.73 136.4 - - — — — — - 戊 碱性腐蚀 三乙基铝 第4.2类 自燃物品,42022 液 0.84 194 -53 -52 — — — — - 甲 甲B 自燃 (1)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本项目中的危险化学品:丙烯、烧碱、氢气[压缩的]、氮气[压缩的]、四氯化钛混合物、三乙基铝,其中氢气[压缩的]、丙烯属于 第2.1类易燃气体,活化剂三乙基铝属于第4.2类自燃物品,催化剂四氯化钛混合物属于第8.1类碱性腐蚀品,烧碱属于第8.2类 碱性腐蚀品,氮气[压缩的]属于第2.2类不燃气体。氢气、丙烯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 (2)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GB50160-2008) ,本项目中的化学品的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物质的有:丙烯、氢气、三乙基铝;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烧碱、氮气属于戊类物质。 (3)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本项目中的危险化学品属于Ⅳ级(轻度危害)的有:丙烯、片碱。 (4)根据《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本项目中氢和丙烯为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 (5)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本项目没有列入化学品。 (6)根据《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本项目不涉及其中所列物质。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第190号令),本项目不涉及其中所列物质。 (8)根据《剧毒化学品目录》,本项目不涉及其中所列物质。 (9)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本项目丙烯和氢气为重点监管化学品。 1.1.1.2生产过程危险性分析 本项目聚丙烯生产过程包括丙烯精制、丙烯聚合、丙烯回收、聚丙烯包装等工序。 1.1.1.2.1丙烯精制过程 本项目丙烯精制过程包括固碱塔脱水、脱硫、氧化铝塔脱水、分子筛塔脱水等工序。 1、丙烯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因此,粗丙烯进入精制系统前应使用压缩氮气将进行置换,合格后方可进行投料。若系统未置换或置换不彻底,丙烯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给生产留下安全隐患。精制系统未采取严格的防雷措施,未使用防爆电器或防爆等级不符合要求、静电接地存在缺陷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整个精制系统压力在1.6MPa,处于较高的带压状态。若设备、管道及附件密封性能较差,容易造成泄漏。丙烯易燃,泄漏的丙烯迅速气化,与外界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有明火、火花存在,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丙烯气体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3、丙烯为单纯窒息剂及轻度麻醉剂。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流泪、咳嗽、胸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表情淡漠、感觉异常、呕吐、眩晕、四肢无力、步态蹒跚、肌张力和肌力下降、膝反射亢进等。可有食欲不振及肝酶异常。严重中毒时出现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丙烯在精制过程发生泄漏,还容易造成中毒、窒息事故,直接接触液态丙烯可引起冻伤。 4、块状烧碱及液碱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使用不当容易发生化学灼伤事故。 1.1.1.2.2丙烯聚合及回收过程 1、依据《关于规范化工企业自动控制技术改造工作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苏安监[2009]109 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本项目丙烯聚合工艺属于危险工艺,其危险性主要有: (1)聚合原料丙烯属于第2.1类易燃气体,具有自聚和燃爆危险性。装置置换不彻底、未使用防爆电器或防爆等级不符合要求、防静电接地存在缺陷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聚合生产过程属于放热反应,如果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热量不能及时移出,随物料温度上升,发生裂解和暴聚,所产生的热量使裂解和暴聚过程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反应器爆炸;聚合反应又是一个热动力不稳定过程,反应的速度除了受活化剂、催化剂量的影响外,将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因此及时导出反应热是聚合反应中的关键问题。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物料的性质有显著变化,从而影响流体流动过程和传递过程。聚合设备往往设有机械搅拌装置,如果搅拌装置运转不正常,则影响设备内物料的均匀性,不仅影响传热,也可能出现局部过热,所以聚合过程有可能出现反应失控和暴聚现象(温度和压力可以反映聚合过程是否正常,所以需设超温、超压报警,并有紧急停车的措施)。 (3)聚合过程使用的助剂危险性较大。 本项目聚合过程使用的活化剂三乙基铝第4.2类自然物品。三乙基铝化学反应活性很高,接触空气会冒烟自燃。对微量的氧及水分反应极其灵敏,易引起燃烧爆炸,遇水强烈分解,放出易燃的烷烃气体。因此,聚合釜在加活化剂三乙基铝过程必须在精氮气(由氮气钢瓶提供)保护下进行,即使使用企业制取的压缩氮气保护下,由于氮气纯度不高,也会带入空气、水分,会造成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发生。加入聚合釜丙烯须将工业丙烯进行精制,去除水、氧等杂质,若使用粗丙烯或丙烯精制后纯度低于99.5%,即使带入微量的水和氧,也会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三乙基铝使用不当,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催化剂四氯化钛混合物腐蚀性较强,使用过程防护皮肤直接接触其液体,可引起严重灼伤。 本项目聚合过程使用的分子量调节剂氢气属于第2.1类易燃气体,氢气具有易扩散、易泄漏且爆炸范围宽(在空气中4.1 ~75%)、点燃爆炸混合物所需能量低(在空气中最小点火能约为0.019 mJ)的特点。使用过程中一旦氢气发生泄漏,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氢气密度较小,泄漏的氢气容易积聚在车间的顶部,与空气形成爆炸氛围,容易发生爆炸事故。使用氢气的设备存在氢脆及氢腐蚀危害。氢脆现象是在高应力和氢气的联合作用下发生的一种脆性破坏,使金属延性和韧性降低甚至产生裂纹。氢腐蚀是高温下侵入钢中的氢与金属晶体碳化物反应产生甲烷气泡,并在金属晶体间和非金属灰渣部位聚焦,引起延性和韧性劣化的现象。 本项目聚合过程使用的氢气由氢气钢瓶提供,氢气钢瓶在使用过程存在下列现象时,可能存在给火灾、爆炸隐患。 ①钢瓶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继续使用; ②钢瓶阀门损坏时,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 ③钢瓶不留0.5公斤力/厘米2以上的余压,气被用尽。 ④使用氢气钢瓶过程未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钢瓶与热源、电源较近。 ⑤氢气钢瓶阀开启用力过猛。 ⑥钢瓶搬运过程未按安全规定操作,出现滚动、抛掷、碰撞、摔砸等现象,使钢瓶附件和瓶阀损坏。 ⑦使用浓度不符合要求的氢气。 ⑧使用改装不符合规定的或自行改装的钢瓶。 ⑨使用超过检验期限的钢瓶。 (4)聚合反应压力为3.5MPa,压力较高,设备耐压程度不足,有发生容器爆炸的危险。设备密封不良,容易造成丙烯泄漏,埋下火灾、爆炸、中毒、窒息隐患。聚合反应釜的超压保护如只采取安全阀,因安全阀的入口管有可能被聚合物堵塞,阀芯和阀座也可能被聚合物粘结,反应不灵敏而失去超压保护作用,易发生超压爆炸事故,故采取爆破片与安全阀串联的措施。 2.聚合产物物料黏性较大,设备和管道易结焦、结垢,不仅影响传热效果,还可能发生堵塞引起容器内压力和温度变化,甚至因局部过热而引起失控。由于聚丙烯聚合反应较复杂,催化剂、活化剂和原料质量不易控制,极易发生着火和很难处理的“爆聚”结块事故。 3.聚合釜开车前需用压缩氮气进行置换,压缩氮气使用不当会发生窒息事故。 4.聚合釜未反应的丙烯在回收及储存过程均处于正压状态,主要危险是发生泄漏造成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 低压丙烯(0~1.6MPa)需经丙烯压缩机压缩至1.6MPa,再经冷凝器冷凝为液化状态方可通入精丙烯计量罐循环使用。丙烯压缩过程存在以下主要危险、有害性。 (1)丙烯气体在压缩机内是处于受压和发热的状态,即在压缩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温度升高。丙烯气体在高压和高温状态下,使其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增加,这是因为可燃气体在压力大、温度调高情况下,使其爆炸范围扩大,即比常温、常压时爆炸上限上移,下限下移。 (2)压缩机由于出口压力高、机械运动速度快、阀片开启频繁、密封、填料、气封易发生泄漏,泄漏出来的工艺气,由于压力高、流速开,极易引发着火、爆炸事故。 (3)压缩机进口气体若形成负压,空气易从进口管不严密处抽进,形成爆炸性气体,故应设压力指示仪和自动报警装置,以及设有当压力低于正常压力时能自动停车的连锁装置。 (4)应设置气缸超温、冷却水压力下降的自动报警装置,以及压缩机的自动停车的连锁装置。如果断水以后,冷却器温度已升高,此时即使冷却水恢复,也不急于通水,以防温度骤降,发生“炸缸”事故。 (5)气体压缩机在高温下运行会使润滑油挥发裂解,在附近管道内造成积炭,可导致积炭燃烧或爆炸; (6)压缩机等大型的转动设备,若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能会引发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压缩机未采取减振、消音或个体未采取防噪措施,会造成听力损伤。 1.1.1.2.3闪蒸去活及尾气处理过程 闪蒸去活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即多次抽真空、充氮气使丙烯与聚丙烯分离,得到不含丙烯的聚丙烯粉料,再通入仪表空气使聚合物失活。 (1)丙烯闪蒸去活釜有丙烯存在,设备处于正压状态,若设备密封性能较差,容易造成丙烯泄漏,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事故。设备置换不彻底、未使用防爆电器或防爆等级不符合要求、防静电接地存在缺陷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闪蒸去活釜过程使用压缩氮气,压缩氮气泄漏易造成窒息事故。 (3)闪蒸去活釜尾气在处理过程(包括储存、压缩、冷凝、氮气分离、膜分离)过程主要危险、有害性是火灾、爆炸、中毒,具体分析见聚合釜丙烯回收过程。 1.1.1.2.4聚丙烯包装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聚丙烯粉料的包装应在密闭、通风条件进行,否则会造成粉尘危害。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除了与吸入量有关外,与粉尘的物理化学特性也有密切关系。人体呼吸系统的不同部位对不同粒径尘粒的滞留、沉积作用是不相同的。一般说来,粒径大于10μm的尘粒,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短,不易被人体吸入,即使被吸入到呼吸道,也往往被鼻腔、鼻咽及上部气管的粘膜或纤毛所阻留。粒径小于10μm的尘粒,可以较长时间地悬浮在空气中,较易被人体吸入。这部分尘粒通过呼吸系统,可达到肺泡管,其中大部分5-10μm的尘粒,有可能被呼吸道的粘膜颤毛粘附或阻留下来,然后通过颤毛的生理活动,逐渐地推移到咽喉部,最终经过咳嗽、喷嚏等保护性反射作用,随痰咳出。小于5μm的微小尘粒为呼吸性粉尘,可深入并滞留在肺泡内,从而对肺组织造成危害,形成尘肺病。     聚丙烯包装袋在封口操作中,操作或防护不当会发生机械伤害事故。 1.1.1.2.5产工艺过程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1、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等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 该项目中的运转设备如各种物料输送泵传动部位若无防护罩或防护罩损坏等,工人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便有机械伤害的危险。 2、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害事故。内部运输及外来车辆运输货物时,由于路况不好、视线不良、司机注意力不集中或违章驾驶、天气恶劣等因素,都有可能发生车辆伤害事故。 本项目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车辆伤害的可能性。 3、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本建设项目由于厂房、设备及使用有固定式钢直梯、斜梯、平台,在正常生产巡查和设备维修以及物料输送、堆放时的散落,如防护不当,麻痹大意则可能发生物体打击的可能。 4、淹溺 本项目中涉及到的消防水池、循环水池、污水池、油池及低位敞口储槽等,当这些设施、设备四周缺乏安全护栏,人为不慎跌入、滑入,有发生淹溺的危险。 5、高处坠落 高处坠落是指基准面高度在2 m(含2 m)以上作业中发生的人员坠落伤害事故。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的因素较多,主要因素有: (1)登高设施自身结构方面的设计、制造缺陷。如生产中设置的操作平台、梯子、栏杆、扶手等,设计不规范,承载强度不够,制造安装质量差,而造成人员登高作业时发生高处坠落伤亡事故。 (2)化工行业环境腐蚀性突出。若上述登高作业设施腐蚀严重、保养不良,造成局部损坏或强度下降,在作业时,有发生高处坠落的危险。 (3)在高处作业或楼面的吊装孔等处若缺乏防护措施及安全护栏,登高作业或在楼上工作时,有发生高处坠落的危险。 (4)若违反“十不登高”的规定,有发生高处坠落的危险。 6、容器爆炸 该项目容器爆炸的设备主要有储罐、蒸汽包、塔、压力管道等压力设备。容器爆炸的危害,通常有:壳体裂成碎块或碎片向四周飞散而造成危害;容器破裂时产生冲击波,导致周围人员伤亡;盛装有毒介质的容器破裂时,产生有毒液化气体,造成周围人员伤亡。 造成容器爆炸的因素主要有: 压力容器强度低、壁厚不均匀、存在气孔和裂纹、材质差、锈蚀严重等,则可能会发生爆炸。 安全阀失灵,压力容器内的气体压力急剧上升,当压力容器内的气体压力超过压力容器的强度极限时,容易引起压力容器爆炸。 管道振动,使管道内气流的压力和速度呈脉动性和周期性的振动变化,管道振动的结果是管路的连接部位易松动、开裂,产生泄漏,引起爆炸。容器爆炸的危害,通常有:壳体裂成碎块或碎片向四周飞散而造成危害;容器破裂时产生冲击波,导致周围人员伤亡;盛装有毒介质的容器破裂时,产生有毒液化气体,造成周围人员伤亡。 7、噪声与振动危害 噪声主要有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等。振动同样有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和流体动力性振动。 振动、噪声源主要为机械搅拌、风机、离心机、泵类等设备。 噪声与振动会引起听力障碍、情绪不稳等表现,并易造成人员操作失误,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振动还会造成设备、部件的损坏。 1.1.1.3化学品储运危险、有害因素 本项目危险化学品储存单元包括粗丙烯原料储罐区、氢气钢瓶库、活化剂(三乙基铝)、催化剂(四氯化钛混合物)仓库、精氮气钢瓶库。 1、粗丙烯原料储罐区单元危险、有害因素 本项目丙烯原料采用卧式储罐储存,丙烯罐区主要危险是火灾、爆炸、中毒。 (1)储罐因安装质量问题或本身存在缺陷(如罐体腐蚀、焊缝开裂、密封损坏等)造成储罐泄漏,丙烯遇火源容易发生火灾事故,未遇火源容易发生中毒事故。 (2)罐区未采取防雷接地措施,可能在雷雨季节遭受雷击,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3)储罐未采取防静电接地或接地有缺陷,当卸车或管道输送过程流速较快,泵与法兰、法兰与法兰之间未采取跨接,易产生静电,严重时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4)储罐之间间距不足,当其中一只储罐发生火灾事故时,对另一只储罐会产生严重影响。储罐与周边建筑物间距不足,外部发生火灾时对储罐产生严重威胁。 (5)丙烯泵为非防爆型,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6)罐区消防通道不畅、道路损坏、不平等情况,在发生火灾的条件下,会影响消防车辆顺利通行,不利于事故控制。罐区防火堤如设计存在缺陷,可造成事故扩大。罐区消防器材配备不够、未设置应急喷淋设施,发生火灾时,会增加损失,使事故扩大。 (7)进入罐区的车辆没有戴阻火罩可能引发火灾,操作不当有可能发生车辆伤害,或碰撞储罐、管线等设备进而引发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 (8)车辆管理不当,容易发生车辆伤害事故。 1.1.1.4氢气钢瓶库单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氢气易燃,氢气钢瓶在储存过程出现下列情况时,会造成火灾、爆炸或隐患。 (1)氢气钢瓶库通风不良。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未设气窗或排气孔,空气中氢气含量超过1%(体积比)。 (2)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和气瓶混储。 (3)氢气钢瓶库未设有固定气瓶的支架,造成钢瓶阀等摔坏。 (4)氢气钢瓶库内使用非防爆电器、开关。储存、使用过程未严格禁火。 (5)氢气钢瓶受高温烘烤、烈日爆晒。 (6)野蛮装卸,造成钢瓶抛掷、碰撞、摔砸等现象,会使钢瓶附件和瓶阀损坏。 (7)入库的钢瓶超过检验合格期。 (8)入库的氢气质量不符合要求。 此外,车辆管理不当,容易发生车辆伤害事故。 1.1.1.5活化剂(三乙基铝)、催化剂(四氯化钛混合物)仓库单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活化剂三乙基铝属于第4.2类 自燃物品。三乙基铝接触空气会冒烟自燃。对微量的氧及水分反应极其灵敏,易引起燃烧爆炸,遇水强烈分解,放出易燃的烷烃气体。三乙基铝使用不当,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催化剂四氯化钛混合物腐蚀性较强,使用过程防护皮肤直接接触其液体,可引起严重灼伤。此外,车辆管理不当,容易发生车辆伤害事故。 1.1.1.6精氮气钢瓶库单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氮气钢瓶主要危险是氮气泄漏造成的窒息事故,其次是钢瓶超压造成物理爆炸。造成氮气钢瓶泄漏的原因有: (1)野蛮装卸,造成钢瓶抛掷、碰撞、摔砸等现象,会使钢瓶附件和瓶阀损坏。 (2)钢瓶阀门泄漏时,继续使用;钢瓶阀门损坏时,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 (3)使用改装不符合规定的或自行改装的钢瓶。 (4)使用超过检验期限的钢瓶 造成氮气钢瓶超压的主要原因是钢瓶受高温烘烤、烈日爆晒。 此外,车辆管理不当,容易发生车辆伤害事故。 1.1.1.7聚丙烯仓库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本项目产品聚丙烯粉料为丙类可燃物质,聚丙烯成品仓库主要危险为聚丙烯遇明火发生火灾事故。 1.1.1.8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给排水 (1)供水设施在作业或维修时,水泵、电机及其它设施,有造成触电、机械伤害等危险。另供水能力不足或供水管道损坏、泄漏将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2)循环水池、消防水池等,其周边若缺乏防护栏或人员工作不慎,有造成人员淹溺的危险。 2、供电 电气安全对安全生产极为重要。要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电气事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取得安全生产和良好的劳动条件。 电气事故不仅仅包括触电事故,而且像雷电、静电、电磁场危害,各种电气火灾和爆炸以及危及人身安全的电气线路和设备故障等都属于电气事故。还有一些利用电气安全装置进行系统控制,预防事故,若出现故障而引起事故,也属于电气事故。 生产中的电气事故,可归纳有三:①由于电气设备或线路的故障、损坏而引起的停产事故;②人身触电伤亡事故;③由于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在火灾爆炸事故中,由电气引起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仅次于由其他明火引起的事故,居整个火灾爆炸事故的第二位。本分析着重分析触电事故和电气火灾爆炸事故。 (1)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是电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大多数触电死亡是由于电击造成的。 触电事故按造成事故的原因来分,可分为直接接触触电和间接接触触电。直接接触触电是指人体触及正常运行的设备和线路的带电体,造成触电;间接接触触电是指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时,人体触及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故障时意外带电的带电体而造成的触电。本项目中电机、开关、照明、配电箱、电线电缆等若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选型错误、安装质量差、操作不当、护品穿戴不当,使用工具不符合标准及未按时进行检测,或长期使用保养不良、绝缘老化造成漏电,有造成人员触电伤亡的危险。 (2)电气火灾爆炸事故 发生电气火灾及爆炸事故,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爆炸性气体粉尘及可燃物质的环境;二是由于电气原因产生的引燃条件。除了第一项是由于生产场所工艺条件和不正常操作状况等造成以外,从电气角度讲,应重点预防由于电气原因产生的引燃条件。 一般来说,产生电气爆炸和火灾的因素分二方面:①间接原因:设备的缺陷、操作失误,安装、设计施工中因考虑不周而存在隐患等;②直接原因:运行中电流产生的热量与所发生的电弧、电火花等。 在生产、储存场所存在可燃气体环境下,电气方面要采取防止产生引燃因素的措施,防范因电气因素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3)雷电的危害性 雷电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雷电放电时所出现的各种物理效应和作用。 ①雷电放电产生极高的冲击电压,可击穿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电气设备和线路,造成大规模停电。由于绝缘损坏还会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 ②强大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成大量热能,产生高温而引起火灾、爆炸。电磁感应亦会使导体产生感应电流,会引起局部放热,或发生火花放电。 ③由于热效应使被雷击物体内部因空气或水分及某些物质而出现强大机械压力,使其受到严重破坏或造成爆裂。雷电感应产生静电斥力,电磁力以及冲击气浪也具机械破坏作用。 ④雷电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会产生冲击电压,传雷电波迅速传播。若侵入建筑物内,可致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绝缘层击穿而短路,引起火灾、爆炸。 ⑤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可引起电气设备绝缘破坏,金属管道烧穿,甚至造成易燃易爆物品着火和爆炸。 ⑥雷击电流侵入人体可致脑组织及一些主要脏器受到严重伤害休克或突然死亡。 综上所述,雷电入侵对该项目的生产装置和储存装置及建筑物会产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严重后果,应当在防雷电方面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静电的危害性 由于物质的电阻率、介电常数的不同,在生产、储顾、输送过程中存在附着带电、感应起电、电解起电、压电效应起电、极化起电、喷出带电等现象,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静电危害。 ①若设备、管道等设施接地不良,易造成静电积聚而发生放电火花,有引发可燃气体的燃烧爆炸的危险。 ②静电能量的积累在人体接触时可致电击,虽然一般情况下因其能量较小不会使人致命,但人体可因电击而引起坠落、摔倒等事故,并有引发操作失误的可能。 ③在火灾、爆炸危险环境中,若穿着化纤类工作服等其它护品,有因摩擦而出现静电放电的可能,有引发可燃气体燃烧爆炸的危险。 3、供热 本项目使用蒸汽外供,生产加热所需热源由其管道提供。 (1)若蒸气管道或蒸汽承压容器强度不足,一旦蒸气压力升高时,有发生超压爆炸的可能。 (2)当其管道、管件、阀门等突然发生严重泄漏情况时,有发生人员烫伤的可能。 (3)用汽设备、管道应安装安全阀等安全设施,若安全阀一旦失灵,在蒸汽压力增高时,有发生爆炸的可能并有引发人身伤亡事故的危险。 (4)用汽管道、设备应设有保温层。若保温层损坏,一旦触及有发生高温烫伤危险。 4、循环水系统危险、有害因素 (1)循环水池(兼消防水池)周边缺少防护栏,有可能发生淹溺事故。 (2)水泵使用不当有可能发生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 (3)循环水供应量不足或水温不符合要求,造成聚合釜降温困难,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4)消防水泵未处于正常状态,一旦发生火灾,不能投入使用,将延误扑救火灾的时间,加大事故损失范围。 5、空压、制氮系统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1)空压、制氮机噪声较大,若未采取防噪措施,会对人体造成听力损伤。 (2)压缩空气、压缩氮气缓冲罐属于压力容器,若超温、超压储存,以及缓冲罐、安全阀、压力表未按期检验、检定,超压使用容易发生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3)空压、制氮机旋转部分未采取防护措施,容易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空压、制氮机漏电,存在触电危险。 (4)压缩氮气泄漏,容易造成窒息事故。 (5)丙烯气体泄漏,空压、制氮系统的空气源含有大量的泄漏的丙烯气体,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1.1.2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综合分析结果,公司主要存在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腐蚀、灼烫、触电、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淹溺、机械伤害、车辆伤害、噪声危害、粉尘危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危险有害因素分布表 危险有害因素类别 事故后果 分布情况 火灾、爆炸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丙烯精制岗位;生产车间聚合、闪蒸去活岗位;丙烯回收岗位;氢气钢瓶库;活化剂、催化剂仓库。 火灾:总变、配电室;车间配电室;成品仓库。 中毒、窒息 人员伤亡 丙烯精制岗位;生产车间聚合、闪蒸去活岗位;丙烯回收岗位;制氮车间;氮气钢瓶库。 灼烫 人员伤亡 丙烯精制岗位固碱塔;生产车间聚合岗位;块碱仓库。 触电 人员伤亡 厂区用电部位 高处坠落 人员伤亡 丙烯精制岗位;生产厂房聚合岗位、闪蒸去活岗位。 物体打击 人员伤亡 丙烯精制岗位。 机械伤害 人员伤亡 真空泵岗位、空压、制氮车间;丙烯压缩岗位;机修过程。 噪声危害 人员伤亡 空压、制氮车间;丙烯压缩岗位。 粉尘危害 职业危害 丙烯包装岗位。 车辆伤害 人员伤亡、物料跑损 厂区 淹溺 人员伤亡 循环水池、消防水池。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1.3.1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 根据本项目物料危险、有害因素和生产工艺过程综合分析,每年夏季为事故多发季节。 (1)人的因素:夏季高温期间作业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影响,长期在高温中作业可能造成人的精神疲惫、反应迟钝、甚至因误操作引发事故。 (2)物的因素:丙烯、氢气[压缩的]、三乙基铝等物料的储存随温度升高危险性增大,如高温期间的降温措施不力,容易发生事故。 (3)设备因素:高温季节雷雨频发,空气潮湿,对设备、电器、仪表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如防护不当,可能因雷击或空气潮湿,造成设备、电器、仪表损坏而引发事故。 1.3.2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根据建设项目物料危险、有害因素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一级:生产过程和储存出现超温、超压、自动联锁控制系统及安全附件失灵或损坏,储有危险化学品的罐区、仓库、生产装置发生泄漏,出现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造成1人死亡或2人重伤、设备损坏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需请求外援的事故。 (2)二级:生产过程和储存出现超温、超压、自动连锁控制系统及安全附件失灵或损坏,储有危险化学品的罐区、仓库、生产装置发生泄漏,出现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造成1人重伤或2人轻伤、设备损坏经济损失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公司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能有效控制事故扩大,短时间可以恢复正常生产。 (3)三级: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和储存出现超温、超压、自动连锁控制系统及安全附件失灵或损坏,储有危险化学品的罐区、仓库、生产装置发生少量泄漏,形成初期火灾、人员轻度中毒、设备损坏经济损失2万元以下,采取现场应急处置措施即可恢复生产的。 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为:人员伤亡,设备毁损、殃及相邻企业和严重的社会影响。轻者造成企业人员中毒、灼烫等伤害,设备损坏和经济损失。 1.4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1)设备容器、管道发生抖动,轻微泄漏; (2)温度表超温、压力表超压、自动联盛装置报警,安全阀起跳泄压; (3)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报警; (4)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响声异常;   (5)生产车间、罐区和仓库有异常刺激性气味等。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基层单位应急自救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情况 公司成立以车间为单位的安全事故现场应急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车间安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应急小组组长由车间主任担任。班长及主要操作工、机修工、电工为成员。 车间组织结构图: 洗消恢复组: XXX 2.2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 2.2.1应急小组职责 (1)负责车间“预案”的制定、修订; (2)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组织“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3)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4)组织救援队伍和实施救援行动; (5)向上级汇报通报事故情; (6)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2.2.2指挥部成员分工及职责 (1)组长 全面负责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工作,及时上报应急处置情况,有权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组织停产撤人。 (2)副组长 协助组长抓好应急救援的日常各项准备工作、重大事故现场全面指挥工作和停电、停水、紧急停车的调度应急处理和工程抢修工作。发生事故时在组长不在岗时执行组长职能,有权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组织停产撤人。 2.2.3各应急救援小组的职责 (1)抢险抢救小组, 负责确定事故源、实施紧急停车、应急堵漏和灭火、抢救受伤人员、控制有毒物质的流散和污染。 (2)疏散警戒小组, 负责现场警戒、治安保卫、疏散人员、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3)后勤保障小组, 负责抢险救援物资供应和运输工作,事故信息联络、受伤及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急救工作的对外联系和车辆调度。 (4)洗消恢复小组, 负责对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协助处理受损设备,积极组织恢复生产。 3.应急处置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泄漏或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岗位操作人员应立即向车间主任汇报,同时要积极采取安全措施,降低事故危害和损失。车间主任接报后,立即启动现场处置方案,指挥相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工作。当处理无效,事故有扩大趋势时,车间应立即报警,并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汇报,公司应急总指挥根据事故情况,按照程序启动专项预案或综合应急预案。同时做好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工作。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现场处置、事故控制,人员救护、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3.2.1火灾、爆炸处理措施 生产岗位或危险品罐区、仓库发生火灾、爆炸现场处理措施,发现事故险情时,立即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并向车间领导报告。车间领导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报警,同时,通知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迅速赶往事故现场,采取有效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按照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针对火灾的火势发展蔓延快慢和燃烧面积大小的情况,及时采取统一指挥,以快制快,堵截火势,防止蔓延,重点突破,排除险情,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的战术。 (2)救援人员首先迅速查明现场有无人员烧伤、中毒,并以最快的速度将烧伤、中毒者转移现场,严重者尽快送医院抢救。 (3)事故现场设立火灾、爆炸警戒区域,指挥员工迅速向安全地带疏散。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应急决定,命令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开展抢救、扑灭火险。如事故扩大无力自救时,立即报警,请求外界支援。 (4)进行火情侦察,应迅速查明燃烧范围,燃烧物品及其周围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根据险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火灾扑救及火场疏散的人员。扑救人员应穿戴专用防护服装,占领上风或侧风位置,以免遭受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害。 (5)正确选择最合适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火势较大时,应先堵截火势蔓延控制燃烧范围,然后逐步扑灭火势。 (6)对有可能发生的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需要紧急撤退时的情况,应按照统一的撤退信号(手持高音话筒)和撤退路线及时撤退。 (7)火灾扑灭后,仍要派人监护现场,消灭余火,公司安环部门组织进行事故调查,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3.2.2危险化学品泄露应急处置措施 3.2.2.1危险化学品泄露应急处置要求 (1)生产车间、危险化学品罐区、仓库发生易燃物质泄漏后,立即隔离泄漏污染区,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限制人员出入危险化学品罐区、库区和生产车间,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护服,进入现场处置。 (2)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惰性不燃材料吸附、吸收,储罐泄漏,切断物料来源,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采取木塞、胶堵、用泵导向应急罐或槽车,如果因位置特殊,无法实现堵漏,则采取收集和隔离措施,(如用广口桶接受,然后再转移到小口大桶中)。管线、阀门泄漏,关闭根部阀,管道采用卡箍夹紧法,阀门采用紧固法或更换。 (3)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泄漏点处理: ①组织应急处理人员佩戴相应的防毒面具,穿防护服,带防护手套,根据泄漏部位和规格尺寸,准备好相应的堵漏夹具、液压注胶器和密封胶等,随时准备堵漏(堵漏人员一般为2-3人组成)。 ②堵漏操作,班组堵漏人员将与泄漏部位相匹配的堵漏夹具固定在泄漏部位并用螺栓固定,待完全固定好,用事先已填装好密封胶的液压式注胶器向夹具的预留注胶孔内流入密封胶;在注胶过程中,泄漏处的泄漏量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此时可以认为堵漏抢险已基本完成。 ③堵漏抢险工作结束,检查固定夹具是否有效,清点器材撤回,并向上汇报,接受上级核查。 (5)堵漏方法: ①调整消漏法:即通过调节密封件预紧力或调整零件间的相对位置,消除泄漏的方法,适用法兰垫片、填料密封处、阀门盘根。主要方法有紧固法、均匀法、调位法。 ②机械堵漏法:利用机械形式构成新的密封层堵漏法。适用于设备容器及管道的沙眼、穿孔、裂缝等泄漏位的内外堵漏及垫片破损泄漏。主要有支撑法、顶压法、卡箍法、压盖法、上罩法、胀紧法和夹紧法。 ③孔洞堵漏法:采用挤瘪、塞堵的方法直接固定在泄漏孔内达到止漏目的。适用于沙眼、小孔、裂缝等缺陷堵漏。主要有捻缝法、塞锲法、螺塞法。 ④粘补堵漏法:采用胶粘剂直接或间接堵住设备、管道、阀门及容器等泄漏部位的方法,其耐温性较差,适用于不易动火部位,效果好,适用面广。主要有粘堵法、粘贴法、缠绕法等。 ⑤胶堵密封法:即用密封剂堵在泄漏处,形成一层新的密封层的方法。新型密封剂效果好,适用面广。主要有渗透法、内涂法、外涂法、强注法。 (6)泄漏物处理 ①储罐区或中间槽下设有围堰,泄漏的物料流入围堰后,应立刻堵上流入其他系统的通道,启动应急设备,将物料转移至安全可控的容器内。 ②不得随意对泄露物质使用消防水处理。以免引起飞溅和被污染的区域可能的扩大化,以及安全隐患的增加。如果确实需要用水稀释处理,也必须是物料处理的后期,在无法实现正常回收的前提下,才可以采取洗消措施。使污染物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③根据相应的处理程序处理后期事宜。 ④如果在处理的过程中,转化成火灾等事故时,应立即调整应急救援方案,根据火灾救援的措施实施救援行动。 3.2.2.2危险化学品泄露应急处置措施 (1)丙烯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①特别警示 极易燃气体,火场温度下易发生危险的聚合反应。 ②理化特性 无色气体,略带烃类特有的气味。微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熔点-185.25℃,沸点-47.7℃,气体密度1.7885g/L(20℃),相对密度(水=1)0.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5,临界压力4.62MPa,临界温度91.9℃,饱和蒸气压61158kPa(25℃),闪点-108℃,爆炸极限1.0%~15.0%(体积比),自燃温度455℃,最小点火能0.282mJ,最大爆炸压力0.882MPa。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制聚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丙酮等。 ③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或明火有燃烧爆炸危险。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活性反应】与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氧化二氮等易发生剧烈化合反应,与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 【健康危害】主要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有麻醉作用。直接接触液态产品可引起冻伤。 ④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严防泄漏,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穿防静电工作服。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A、丙烯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和紧固,不得超压,严禁负压。 B、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只能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严禁使用明火烘烤。不准在室内排放丙烯。吹洗置换,应立即切断气源,进行通风,不得进行可能发生火花的一切操作。 C、使用丙烯瓶时注意以下事项: ——必须使用专用的减压器,开启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 ——气瓶的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阀门损坏时,严禁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 ——气瓶禁止敲击、碰撞,不得靠近热源,夏季应防止曝晒; ——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保留规定的余压。 D、厂(车间)内的丙烯设备、管道应按《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技术规定》要求采取防静电措施,并在避雷保护范围之内。 E、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 【储存安全】 A、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B、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丙烯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和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m;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m;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10m。 C、储存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丙烯最高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储存室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或排气孔。排气孔应朝向安全地带,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小于3次,事故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小于7次。 D、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运输安全】 A、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B、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要有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射。运输途中远离火种,不准在有明火地点或人多地段停车,停车时要有人看管。发生泄漏或火灾要开到安全地方进行灭火或堵漏。 C、汽车装运丙烯瓶,丙烯瓶头部应朝向车辆行驶的右方,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直立排放时,车厢高度不得低于瓶高的2/3。 D、输送丙烯的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管道采用地上敷设时,应在人员活动较多和易遭车辆、外来物撞击的地段,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丙烯管道架空敷设时,管道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的支架或栈桥上。在已敷设的丙烯管道下面,不得修建与丙烯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堆放易燃物品;丙烯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的规定。 ⑤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处理液体时,应防止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2)氢气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①特别警示 极易燃气体。 ②理化特性 无色、无臭的气体。很难液化。液态氢无色透明。极易扩散和渗透。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分子量2.02,熔点-259.2℃,沸点-252.8℃,气体密度0.0899g/L,相对密度(水=1)0.07(-252℃),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07,临界压力1.30MPa,临界温度-240℃,饱和蒸气压13.33kPa(-257.9℃),爆炸极限4%~75%(体积比),自燃温度500℃,最小点火能0.019mJ,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等,石油精制,有机物氢化及作火箭燃料。 ③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发生爆炸。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不易被发现。 【活性反应】 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健康危害】 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缺氧性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呈现出麻醉作用。 ④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严防泄漏,工作场所加强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氢气的车间及贮氢场所应设置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A、氢气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和紧固,不得超压,严禁负压。制氢和充灌人员工作时,不可穿戴易产生静电的服装及带钉的鞋作业,以免产生静电和撞击起火。 B、当氢气作焊接、切割、燃料和保护气等使用时,每台(组)用氢设备的支管上应设阻火器。因生产需要,必须在现场(室内)使用氢气瓶时,其数量不得超过5瓶,并且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或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m,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m。 C、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只能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严禁使用明火烘烤。不准在室内排放氢气。吹洗置换,应立即切断气源,进行通风,不得进行可能发生火花的一切操作。 D、使用氢气瓶时注意以下事项: ——必须使用专用的减压器,开启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 ——气瓶的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阀门损坏时,严禁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 ——气瓶禁止敲击、碰撞,不得靠近热源,夏季应防止曝晒; ——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留有0.5MPa的剩余压力。 【储存安全】 A、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B、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储存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储存室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或排气孔。排气孔应朝向安全地带,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小于3次,事故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小于7次。 C、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或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m;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或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m;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10m。 【运输安全】 A、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B、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要有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射。 C、在使用汽车、手推车运输氢气瓶时,应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碰。严禁用电磁起重机和链绳吊装搬运。装运时,应妥善固定。汽车装运时,氢气瓶头部应朝向同一方向,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直立排放时,车厢高度不得低于瓶高的2/3。不能和氧化剂、卤素等同车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D、氢气管道输送时,管道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氢气管道宜采用架空敷设,其支架应为非燃烧体。架空管道不应与电缆、导电线敷设在同一支架上; ——氢气管道与燃气管道、氧气管道平行敷设时,中间宜有不燃物料管道隔开,或净距不小于250mm。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氢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可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室内管道不应敷设在地沟中或直接埋地,室外地沟敷设的管道,应有防止氢气泄漏、积聚或窜入其他沟道的措施。埋地敷设的管道埋深不宜小于0.7m。含湿氢气的管道应敷设在冰冻层以下; ——管道应避免穿过地沟、下水道及铁路汽车道路等,必须穿过时应设套管保护; ——氢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的规定。 ⑤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氢火焰肉眼不易察觉,消防人员应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进入现场,注意防止外露皮肤烧伤。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若泄漏发生在室内,宜采用吸风系统或将泄漏的钢瓶移至室外,以避免氢气四处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3)三乙基铝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①特别警示 自燃液体 ②理化特性 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强烈的霉烂气味。化学反应活性很高,接触空气会冒烟自燃。对微量的氧及水分反应极其灵敏,易引起燃烧爆炸。与酸、卤素、醇、胺类接触发生剧烈反应。遇水强烈分解, 放出易燃的烷烃气体。分子量:114.17,熔点(℃):-52.5,沸点(℃):194,相对密度(水=1):0.84,饱和蒸气压(kPa):0.53(83℃),燃烧热(kJ/mol):4867.8,闪点(℃):<-52,引燃温度(℃):<-52。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也用作火箭燃料。 ③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本品极度易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溶解性】 溶于苯。 【健康危害】 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主要损害呼吸道和眼结膜,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吸入其烟雾可致烟雾热。皮肤接触可致灼伤,产生充血水肿和起水疱,疼痛剧烈。 ④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严防泄漏,工作场所加强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的车间及贮氢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避免与强氧化剂、酸类、水、空气、氧、醇类等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醇类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安全】 储存时必须用充有惰性气体或特定的容器包装。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25℃,相对湿度不超过75%。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醇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运输安全】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装运本品的车辆排气管须有阻火装置。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醇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运输用车、船必须干燥,并有良好的防雨设施。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⑤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 采用干粉、干砂灭火。禁止用水和泡沫灭火。 【泄漏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3.2.3停电、停水和停汽应急处置措施 (1)厂区停电、停水和停汽是外部原因、超出企业维修能力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相关部门,请求维护及时供电、供水和供汽,并按紧急停车处理。 (2)车间或部门如遇停电、停水和停汽, 停电、停水、停汽,生产车间各岗位操作人员,应立即关闭相关电器、加料阀和供热阀。如遇工序反应局部温度过高,立即打开放空阀或安全阀、同时视反应情况采取紧急排料等措施,并迅速报告车间或部门负责人。注意来电时,切不可盲目送电,防止因停电时物料积聚,突然送电搅拌反应过快热量剧增,而引发事故。要查明原因,并严格按照工艺操作程序进行开车。 3.2.4中毒处置措施 急性职业中毒,一般均发病急骤、严重,应分秒必争,及时处置,并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1)发生中毒者,迅速向上风向转移至新鲜空气处,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严重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急救,并向院方提供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称等。中毒处理时注意事项: ①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②严禁携带火种进入现场; ③应急处理时不要单独行动。 (2)车间或部门负责人,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物料走副线等方法进行现场处置。 (3)吸入中毒。迅速将患者搬离中毒场所至空气新鲜处。保持患者安静,并立即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以维持呼吸道畅通,并注意保暖。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尤其是神志、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等。 (4)经皮肤中毒。将患者立即移离中毒场所,脱去污染衣服,迅速用清水洗净皮肤,粘稠的毒物则宜用大量肥皂水冲洗。 (5)经口中毒。如毒物为非腐蚀性的,患者神志清楚又无虚脱现象,应立即催吐。 (6)局部灼伤。腐蚀性毒物如酸、碱等沾染皮肤及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5分钟。强酸沾染皮肤经水冲后,可再用5%碳酸氢钠冲洗;沾染眼内者,再用2%碳酸氢钠冲洗。强碱溅入眼内,水冲后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连续冲洗至少15分钟。 急性职业中毒患者,如有呼吸困难及紫绀等,应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停止或衰竭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2.5灼烫应急措施 (1)高温汽水烫伤:判断烫伤情况,如受伤面积的大小,伤处是否疼痛,伤处的颜色。 在伤处未发现红肿之前要脱下伤处周围的衣物和饰品。如果伤处很疼痛,说明这是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浸洗半小时左右,不必包扎。如果皮肤呈灰或红褐色,应用干净布包住创面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严重烫伤的病人,在转运途中可能会出现休克或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摩。 (2)电弧灼伤:电弧灼伤一般分为三度:一度:灼伤部位轻度变红,表皮受伤;二度:皮肤大面积烫伤,烫伤部位出现水泡;三度:肌肉组织深度灼伤,皮下组织坏死,皮肤烧焦。当皮肤严重灼伤时,必须先将其身上的衣服和鞋袜小心脱下,最好用剪刀一块块剪下。由于灼伤部位一般都很脏,容易化脓溃烂,长期不能治愈,因此救护人员的手不得接触伤者的灼伤部位,不得在灼伤部位涂抹油膏、油脂或其他护肤油。灼伤的皮肤表面必须包扎好,应在灼伤部位覆盖洁净的亚麻布。包扎时不得刺破水泡,也不得随便擦去粘在灼伤部位的烧焦衣服碎片,如需要除去,应使用锋利的剪刀剪下。现场紧急处置后,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3)明火烧伤:烧伤发生时,最好的救治方法是用冷水冲洗,或伤员自己浸入附近水池浸泡,防止烧伤面积进一步扩大。衣服着火时应立即脱去用水浇灭或就地躺下,滚压灭火。冬天身穿棉衣时有时明火熄灭,暗火仍然燃烧,衣服如有冒烟现象应立即脱下或剪去以免继续燃烧。切忌带火奔跑呼喊,免得因吸入烟火造成呼吸道烧伤。对重度烧伤病员,要立即进行止痛处置,以预防因剧痛引起休克。同时紧急送往有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医治。 (4)强酸碱灼伤:强酸灼伤主要是由浓硫酸、盐酸、硝酸等引起,灼伤深度与酸的浓度、种类及接触时间有关。现场处理首先脱去被强酸类粘湿的衣物,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弱碱溶液如5%小苏打液中和,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强碱烧伤主要有苛性钠、苛性钾、石灰等引起,强碱烧伤要比强酸对肌体组织的破坏性大,因其渗透性强,可以皂化脂肪组织,溶解组织蛋白,吸收大量细胞内水分,使烧伤逐渐加深,且疼痛较剧烈。现场处理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弱酸溶液如淡醋或5%氯化氨溶液中和,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5)化学性眼烧伤应急措施 ①迅速在现场用流动清水冲洗; ②冲洗时眼皮一定要扒开; ③如无冲洗设备,可把头埋入清洁盆水中,扒开眼皮,转动眼球洗涤; ④视烧伤情况送医院治疗。 3.2.6机械伤害应急处置措施 (1)发现有人受伤后,立即停止运转的机械,向周围人员呼救,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报警时,应注意说明受伤者的受伤部位和受伤情况,发生事件的区域或场所,以便让救护人员事先做好急救的准备。 (2)由现场医护人员进行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创伤出血者迅速包扎止血,送往医院救治。     (3)发生断手、断指等严重情况时,对伤者伤口要进行包扎止血、止痛、进行半握拳状的功能固定。对断手、断指应用消毒或清洁敷料包好,忌将断指浸入酒精等消毒液中,以防细胞变质。将包好的断手、断指放在无泄漏的塑料袋内,扎紧好袋口,在袋周围放在冰块,或用冰棍代替,速随伤者送医院抢救。 (4)肢体卷入设备内,必须立即切断电源,如果肢体仍被卡在设备内,不可用倒转设备的方法取出肢体,妥善的方法是拆除设备部件,无法拆除时拨打当地119请求社会救援。 (5)发生头皮撕裂伤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及时对伤者进行抢救,采取止痛及其他对症措施;用生理盐水冲洗有伤部位,涂红汞后用消毒大纱布块、消毒棉花紧紧包扎,压迫止血;使用抗菌素,注射抗破伤风血清,预防伤口感染;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6)受伤人员出现肢体骨折时,应尽量保持受伤的体位,由现场医务人员对伤肢进行固定,并在其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抬运,防止因救助方法不当导致伤情进一步加重。 (7)受伤人员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症状后,立即进行心脏按摩或人工呼吸。 3.2.7触电事故急救措施 3.2.7.1脱离电源: (1)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 (2)脱离电源就是要把触电者接触的那一部分带电设备的开关、刀闸或其他断路设备断开;或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在脱离电源中,救护人员既要救人,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3)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直接用手触及伤员,因为有触电的危险。   (4)如触电者处于高处,触脱电源后会自高处坠落,因此,要采取预防措施。 (5)触电者触及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电源开关或刀闸,拔除电源插头等;或使用绝缘工具、干燥的木棒、木板、绳索等不导电的东西解脱触电者;也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将其拖开,切记要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身躯;也可戴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燥衣物等包起绝缘后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也可站在绝缘垫上或干木板上进行救护。   为使触电者与导电体解脱,最好用一只手进行。   如果电流通过触电者入地,并且触电者紧握电线,可设法用干木板塞到身下,与地隔离,也可用干木把斧子或有绝缘柄的钳子等将电线剪断。剪断电线要分相,一根一根地剪断,并尽可能站在绝缘物体或干木板上。 (6)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或用适合该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并用绝缘棒)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必要的安全距离。 (7)如果触电发生在架空线杆塔上,如系低压带电线路,若可能立即切断线路电源的,应迅速切断电源,或者由救护人员迅速登杆,束好自己的安全皮带后,用带绝缘胶柄的钢丝钳、干燥的不导电物体或绝缘物体将触电者拉离电源; 如系高压带电线路,又不可能迅速切断电源开关的,可采用抛挂足够截面的适当长度的金属短路线方法,使电源开关跳闸。抛挂前,将短路线一端固定在铁塔或接地引下线上,另一端系重物,但抛掷短路线时,应注意防止电弧伤人或断线危及人员安全。不论是何级电压线路上触电,救护人员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时要注意防止发生高处坠落的可能和再次触及其它有电线路的可能。   (8)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且尚未确证线路无电,救护人员在未做好安全措施(如穿绝缘靴或临时双脚并紧跳跃地接近触电者)前,不能接近断线点至 8~10m 范围内,防止跨步电压伤人。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亦应迅速带至 8~10m 以外后立即开始触电急救。只有在确证线路已经无电,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立即就地进行急救。   (9)救护触电伤员切除电源时,有时会同时使照明失电,因此应考虑事故照明、应急灯等临时照明。新的照明要符合使用场所防火、防爆的要求。但不能因此延误切除电源和进行急救。 3.2.7.2伤员脱离电源后的处理:   (1)触电伤员如神志清醒者,应使其就地躺平,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   (2)触电伤员如神志不清者,应就地仰面躺平,且确保气道通畅,并用 5s时间,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部,以判定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摇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 (3)立即拨打120。 3.2.7.3心肺复苏法 (1)如触电者呼吸、脉搏、心脏均已停止,也不能认为已经死亡必须立即进行人工氧合,进行紧急救护。同时迅速请医生抢救。     (2)人工氧合是触电急救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人工氧合包括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即心脏按摩两种方法)。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这两种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以配合应用。     (3)口对口(鼻)式人工呼吸法的步骤: ①使触电者仰卧,头部尽量后仰鼻孔朝天,下鄂尖部与前胸大体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触电者颈部下方可以垫起,但不可在触电者头部下方垫枕头或其他物品,以免堵塞呼吸道。     ②使触电者鼻孔(或口)紧闭,救护人深吸一口气后紧靠触电者的口(鼻)向内吹气,为时约2S。     ③吹气完毕,立即离开触电者的口(鼻),并松开触电者的口(或鼻),让他自行呼气,为时3S。     (4)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步骤: ①如果触电者呼吸没停而心脏跳动停止了,则应进行心脏挤压。施行胸外挤压是使触电者仰卧在比较坚实的地或地板上,仰卧姿势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的姿势同。操作方法如下:     ②救护者脆在触电者腰部一侧,或者骑跪在他的身上,两手相叠,手掌根部放在心窝稍高一点的地方,即两乳头间略下一点,胸骨下三分之一处。     ③掌根用力向下(脊背方向)挤压,压出心脏里面的血液。对成人应压陷3~4cm。以每秒挤压一次,每分挤压60次为宜。 ④挤压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让触电者胸廓自动复原,血液充满心脏。放松时掌根不必完全离开胸廓。触电者如系儿童,只用一只手挤压,用力要轻一些,以免损伤胸骨,而且每分钟挤压100次。     ⑤心脏跳动和呼吸互相联系的,心脏跳动停止了,呼吸很快就会停止;呼吸停止了。心脏跳动也维持不了多久。一旦呼吸和心脏跳动都停止了,则应当同时进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如果现场仅一个人抢救,则两种方法交替进行,每吸气2~3次,再挤压10~15次。急救过程中,如果触电者身上出现尸班或身体僵硬,经医生做出无法救活的诊断后方可停止人工氧合。 3.2.7.4触电事故后期处置 (1)救护组在抢救触电者恢复清醒的情况下,联系救护车,用担架将伤员抬到车上,送往医院继续救护。 (2)对发生触电事故的电气线路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修复工作。 (3)触电事故应急抢险完毕后,总指挥立即召集部门领导、安全管理人员、电器管理部门领导和有关班组的全体同志进行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责任人以及制订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整改措施。 (4)总结触电事故抢救经验,并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审、修订。     (5)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触电事故进行调查、处理,上报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 3.2.8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措施 3.2.8.1出血必须先止血   (1)伤口渗血: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然后进行包扎。若包扎后扔有较多渗血,可再加绷带,适当加压止血或用布带等止血。   (2)伤口出血呈喷射状或鲜血液涌出时,立即用清洁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近心端)使血流中断,并将出血肢体抬高或举高,以减少出血量。有条件用止血带。再送医院。 3.2.8.2骨折急救   (1)肢体骨折可用夹板或竹杆等将断骨上、下方关节固定,也可利用伤员身体进行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动,以减少疼痛,防止伤势恶化。   (2)开放性骨折,伴有大出血者应先止血,固守,并用干净布片覆盖伤口,然后速送医院救治,切勿将外露的断骨推回伤口内。   (3)疑有颈椎损伤,在使伤员平卧后,用沙士袋(或其它替代物)旋转状况两侧至颈部固定不动,以免引起截瘫。   (4)腰椎骨折应将伤员平卧在平硬木板上,并将椎躯干及二侧下肢一同进行固定预防瘫痪。搬动时应数人合作,保持平稳,不能扭曲。 3.2.8.3颅脑外伤   (1)应使伤员采取平卧位,保持气管通畅,若有呕吐,扶好头部,和身体同时侧转防窒息。   (2)耳鼻有液体流出时,不要用棉花堵塞,只可轻轻拭去,以利降低颅内压力。   (3)颅脑外伤,病情复杂多变,禁止给予饮食,立即送医院诊治。 3.2.9车辆伤害的应急处置措施 (1)发现有人受伤后,向周围人员呼救,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2)由现场医护人员进行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 (3)受伤人员出现肢体骨折时,应尽量保持受伤的体位,由现场医务人员对伤肢进行固定,并在其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抬运,防止因救助方法不当导致伤情进一步加重。   (4)肢体骨折可用夹板或竹杆等将断骨上、下方关节固定,也可利用伤员身体进行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动,以减少疼痛,防止伤势恶化。   (5)开放性骨折,伴有大出血者应先止血,固守,并用干净布片覆盖伤口,然后速送医院救治,切勿将外露的断骨推回伤口内。   (6)疑有颈椎损伤,在使伤员平卧后,用沙士袋(或其它替代物)旋转状况两侧至颈部固定不动,以免引起截瘫。   (7)腰椎骨折应将伤员平卧在平硬木板上,并将椎躯干及二侧下肢一同进行固定预防瘫痪。搬动时应数人合作,保持平稳,不能扭曲。 3.2.10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的处理措施 (1)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正确的现场止血处理措施:一般伤口小的止血,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涂上红汞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的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止血带止血,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带或三角巾、毛巾,带状布条等,上肢出血结扎在上臂上1/2处(靠近心脏位置)。下肢出血结扎在大脚上1/3处,结扎时,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消毒纱布棉垫,每隔25~4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分钟。 (2)受伤人员出现肢体骨折时,应尽量保持受伤的体位,由现场医务人员对伤肢进行固定,并在其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抬运,防止因救助方法不当导致伤情进一步加重。 (3)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 3.2.11溺水应急处置措施 3.2.11.1将溺水人救出水面。     (1)用纱布裹着手指将溺者舌头拉出口外,脱离水面后立即检查并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     (2)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抱起溺水者的腰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或者抱起溺水者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或急救者取半跪位,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3.2.11.2如果溺水者处于昏迷状态但呼吸心跳未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按压,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人工呼吸的方法是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溺水者下颌,捏住溺水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辅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该过程,直至溺水者恢复呼吸为止。 3.2.11.3如溺水者心跳已停止,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是让溺水者仰卧,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溺水者一侧,面对溺水者,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60~80次)进行该过程,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3.2.11.4以上施救过程在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结束,工作人员应配合救援人员进行救治。 3.2.11.5呼吸、心跳情况的判定 (1)溺水者如意识丧失,应在10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定伤员呼吸心跳情况。 (2)看—看伤员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 (3)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 (4)试—试溺水者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左或右)喉结旁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 搏动。 (5)若看、听、试结果,无呼吸又无颈动脉搏动,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 3.2.11.6判断有无意识的方法 (1)轻轻拍打伤员肩膀,高声喊叫“喂,能听见吗?”。 (2)如认识,可直接喊其姓名。 (3)无反应时,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合谷穴约5秒。 3.2.11.7呼吸和心跳均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法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正确进行就地抢救。 (1)通畅气道。 (2)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3)胸外接压(人工循环)。 3.2.11.8抢救过程中的再判定 (1)按压吹气1分钟后(相当于单人抢救时做了4个15∶2压吹循环),应用看、 听、试方法在5~7秒时间内完成对伤员呼吸和心跳是否恢复的再判定。 (2)若判定颈动脉已有搏动但无呼吸,则暂停胸外按压,而再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接着每5秒吹气一次(即每分钟12次)。如脉搏和呼吸均未恢复,则继续坚持心肺复苏法抢救。 (3)在抢救过程中,要每隔数分钟再判定一次,每次判定时间不得超过5~7秒。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现场抢救。 3.2.11.9注意事项     (1)对所有溺水休克者,不管情况如何,都必须从发现开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2)对溺水者进行施救前,施救人员应穿好救生衣,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3)进行心肺复苏救治时,必须注意溺水者姿势的正确性,操作时不能用力过大或频率过快。 (4)进行人工呼吸前,施救者应注意首先清除溺水者口中的异物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3 报警电话及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3.3.1 报警电话(见附件) 3.3.2 事故报告要求和内容 ①应急结束后,应立即将事故发生的原因、有无人员伤亡、设备、建筑物损坏情况、现场处置、环境影响等情况报送到相关部门。 ②应急结束后,企业要把事故发生后的现场处置的相关资料移交给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并积极配合事故的调查、处理。 ③应急结束后,企业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送到相关部门。 4 注意事项 4.1 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①要正确使用安全帽、防静电工作服、防酸碱手套、防尘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 ②防烟雾时,要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 ③进入丙烯现场抢救人员必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服。 ④重要防护用品喓专人保管,专人使用,正常维护。 4.2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①要正确使用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斧、气割工具、担架、撬棍、千斤顶等救援器材。 ②平时要加强培训和演练。 ③根据不同物质,不同地点,要正确判断急救方法和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④消防器材及重要抢险物资要专门有人保管和维护。 4.3 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①认真学习和演练现场处置预案中方法。 ②正确佩戴防护用品。 ③尽可能判断泄漏源,要准确判断事故发展趋势。 ④要正确判断事故处置对策和方法。 4.4 现场自救和互救的注意事项 ①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 ②进入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③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相互照应,必要时用水枪掩护。 ④做好自身伤病员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4.5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应注意事项 ①要正确判断事故类型和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措施。 ②应向上风方向转移,要在低洼处滞留。 ③车间或工作场所出口要畅通并有明显标志。 ④进入现场要戴必要防护用品,严禁火种,要有人监护。 ⑤灭火人员不能单独灭火,要在上风处或侧风处灭火,救援器材具备防爆功能。 4.6 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①一般事故,企业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清理、设备检修,按照开车方案,恢复生产秩序。 ②较大事故,企业应根据污染物处理、抢险过程、善后赔偿等情况,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报送到安监局、消防大队,经相关部门同意后,尽快按照批准的处置方案实施。 ③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设置内部警戒线,以保护现场和维护现场的秩序; 保护事故现场被损坏的设备部件、碎片、残留物等及其位置;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及管理者;对搜集到的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试。 ④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为公司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专业队伍为消防人员。 附件1:报警联系电话 (1)政府部门联系电话: 市政府总值班室:00000000    市安监局:00000000        市环保局:00000000        市质监局:00000000        宿豫区安监局:00000000 宿豫区环保局:00000000    开发区管委会:00000000    开发区安监分局:00000000 开发区环保分局:00000000 匪  警:  110    消  防:  119 急  救:  120 (2)相邻企业联系电话     江苏翔盛化工有限公司  肖部长  联系电话:00000000000    (3)公司报警电话 朱晓芹    总指挥      00000000000 王太安    副总指挥    00000000000 徐新颖    副总指挥    00000000000 高小五  通讯联络组  00000000000 张永强  抢先抢救组  00000000000 郑宝金  疏散警戒组  00000000000 王济富  后勤保障组  00000000000 卓成燕  善后处置组  00000000000 公司应急报警电话:00000000000 附件2:应急物资一览表 序号 物资名称 地点或位置 数量 使用人 维护人 保管人 备注 1、车辆 轿车 办公区 2 叉车 生产区 1 2、急救药品、药械 消毒药水 办公室 2瓶 消毒沙布 办公室 4卷 小夹板 办公室 4 担架 办公室 2 止血袋 办公室 2 氧气袋 办公室 2 急用药品 办公室 10种 3、应急器材 架管 仓库 10根 安全帽 仓库 50个 安全带 仓库 10个 呼吸器 仓库 2  防毒面具 仓库 2副 防化服 仓库 3 应急灯 车间 3 消防泵 消防池边 2 灭火器 各车间、仓库 32  4、抢险工具 铁锹 机电车间 30 撬棍 机电车间 10 千斤顶 机电车间 2 麻绳 机电车间 5卷 气割工具 机电车间 2 消防斧 机电车间 10 木棍 机电车间 10 电工工具 机电车间 满足 堵漏工具 机电车间 1套 救生圈 机电车间 2 附件3:危险化学品MSDS (1)丙烯 名称:  propylene propene 分子式: C3H6 分子量: 42.08 有害物成分: 丙烯 健康危害: 本品为单纯窒息剂及轻度麻醉剂。急性中毒:人吸入丙烯可引起意识丧失,当浓度为15%时,需30分钟;24%时,需3分钟;35%~40%时,需20秒钟;40%以上时,仅需6秒钟,并引起呕吐。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引起头昏、乏力、全身不适、思维不集中。个别人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氧化二氮等激烈化合,与其它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前苏联MAC(mg/m3): 100 TLVTN: ACGIH 窒息性气体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有烃类气味的气体。 熔点(℃): -191.2 沸点(℃): -47.7 相对密度(水=1): 0.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48 饱和蒸气压(kPa): 602.88(0℃) 燃烧热(kJ/mol): 2049 临界温度(℃): 91.9 临界压力(MPa): 4.62 闪点(℃): -108 引燃温度(℃): 455 爆炸上限%(V/V): 15.0 爆炸下限%(V/V): 1.0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主要用途: 用于制丙烯腈、环氧丙烷、丙酮等。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酸。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危险货物编号: 21018 UN编号: 1077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2)氢气 名称:  氢气 hydrogen 分子式: H2 分子量: 2.01 有害物成分: 氢 健康危害: 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 水。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TLVTN: ACGIH 窒息性气体 工程控制: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电器与照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98.0%;高纯≥99.999%。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 -259.2 沸点(℃): -252.8 相对密度(水=1): 0.07(-25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0.07 饱和蒸气压(kPa): 13.33(-257.9℃) 燃烧热(kJ/mol): 241.0 临界温度(℃): -240 临界压力(MPa): 1.30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400 爆炸上限%(V/V): 74.1 爆炸下限%(V/V): 4.1 溶解性: 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 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等,石油精制,有机物氢化及作火箭燃料。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 避免接触的条件: 光照。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对环境无害。 废弃处置方法: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危险货物编号: 21001 UN编号: 1049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3)氮气 名称:  氮气 nitrogen 分子式: N2 分子量: 28.01 有害物成分: 氮 健康危害: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潜水员深替时,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若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入常压环境,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徽血管阻塞,发生“减压病”。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危险特性: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氮气。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TLVTN: ACGIH 窒息性气体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主要成分: 含量: 高纯氮≥99.999%; 工业级 一级≥99.5%; 二级≥98.5%。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 -209.8 沸点(℃): -195.6 相对密度(水=1): 0.81(-19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0.97 饱和蒸气压(kPa): 1026.42(-173℃)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临界温度(℃): -147 临界压力(MPa): 3.40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 微溶于水、乙醇。 主要用途: 用于合成氨,制硝酸,用作物质保护剂,冷冻剂。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无资料。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气直接排入大气。 危险货物编号: 22005 UN编号: 1066 包装类别: O53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4)三乙基铝 名称:  aluminum triethyl triethylaluminium 分子式: C6H15Al 分子量: 114.17 有害物成分: 三乙基铝 健康危害: 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主要损害呼吸道和眼结膜,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吸入其烟雾可致烟雾热。皮肤接触可致灼伤,产生充血水肿和起水疱,疼痛剧烈。 燃爆危险: 本品极度易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危险特性: 化学反应活性很高,接触空气会冒烟自燃。对微量的氧及水分反应极其灵敏,易引起燃烧爆炸。与酸、卤素、醇、胺类接触发生剧烈反应。遇水强烈分解, 放出易燃的烷烃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铝。 灭火方法: 采用干粉、干砂灭火。禁止用水和泡沫灭火。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醇类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时必须用充有惰性气体或特定的容器包装。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25℃,相对湿度不超过75%。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醇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前苏联MAC(mg/m3): 2[Al] TLVTN: ACGIH 2mg/m3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作业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强烈的霉烂气味。 熔点(℃): -52.5 沸点(℃): 194 相对密度(水=1): 0.84 饱和蒸气压(kPa): 0.53(83℃) 燃烧热(kJ/mol): 4867.8 闪点(℃): <-52 引燃温度(℃): <-52 溶解性: 溶于苯。 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也用作火箭燃料。 禁配物: 强氧化剂、酸类、水、空气、氧、醇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空气。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无资料。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危险货物编号: 42022 UN编号: 3051 包装类别: O51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装运本品的车辆排气管须有阻火装置。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醇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运输用车、船必须干燥,并有良好的防雨设施。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5)四氯化钛 名称:  氯化钛 titanium tetrachloride titanic chloride 分子式: TiCl4 分子量: 189.71 有害物成分: 四氯化钛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烟雾,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强烈刺激症状。轻度中毒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脉搏加快,体温升高,咳嗽,咯痰等,可发展成肺水肿。皮肤直接接触其液体,可引起严重灼伤,治愈后可见有黄色色素沉着。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高毒,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清洁棉花或布等吸去液体。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危险特性: 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 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物、氧化钛。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剂:干燥砂土。禁止用水。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但不要对泄漏点直接喷水。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避免产生烟雾。防止烟雾和蒸气释放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前苏联MAC(mg/m3): 1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必要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99.9%。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有刺激性酸味。在空气中发烟。 熔点(℃): -25 沸点(℃): 136.4 相对密度(水=1): 1.73 饱和蒸气压(kPa): 1.33(21.3℃)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临界温度(℃): 358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 溶于冷水、乙醇、稀盐酸。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钛盐、虹彩剂、人造珍珠、烟幕、颜料、织物媒染剂等。 禁配物: 强氧化剂、水、强碱。 避免接触的条件: 潮湿空气。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400 mg/m3(大鼠吸入) 其它有害作用: 无资料。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危险货物编号: 81051 UN编号: 1838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全开口钢桶;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6)烧碱 名称:  烧碱 sodiun hydroxide Caustic soda 分子式: NaOH 分子量: 40.01 有害物成分: 氢氧化钠 健康危害: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环境危害: 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危险特性: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 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 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灭火方法: 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内湿度最好不大于85%。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易(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中国MAC(mg/m3): 0.5 前苏联MAC(mg/m3): 0.5 TLVTN: OSHA 2mg/m3 TLVWN: ACGIH 2mg/m3 监测方法: 酸碱滴定法;火焰光度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品 一级≥99.5%; 二级≥99.0%。 外观与性状: 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熔点(℃): 318.4 沸点(℃): 1390 相对密度(水=1): 2.12 饱和蒸气压(kPa): 0.13(739℃)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临界温度(℃): 无意义 临界压力(MPa): 无意义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主要用途: 用于肥皂工业、石油精炼、造纸、人造丝、染色、制革、医药、有机合成等。 禁配物: 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避免接触的条件: 潮湿空气。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刺激性: 家兔经眼:1%重度刺激。家兔经皮:50mg/24 小时,重度刺激。 其它有害作用: 由于呈碱性,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对植物和水生生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危险货物编号: 82001 UN编号: 1823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固体可装入0.5 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100 公斤;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本文档为【化工厂现场处置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9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