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2011

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2011

举报
开通vip

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2011 标题: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作者:孙三军 周晓岩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 3月 1日 ISBN: 9787811108859 页数: 373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语言实证研究概述 1.1 研究的性质 1.2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 1.2.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1.2.2 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分析哲学 1.2.3 结构主义 1.2.4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2.5 现象学、诠释学、建构主义 1.2.6 科学哲学:波普...

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2011
标题: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作者:孙三军 周晓岩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 3月 1日 ISBN: 9787811108859 页数: 373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语言实证研究概述 1.1 研究的性质 1.2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 1.2.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1.2.2 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分析哲学 1.2.3 结构主义 1.2.4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2.5 现象学、诠释学、建构主义 1.2.6 科学哲学:波普尔和库恩 1.3 语言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1.4 研究的类型 1.4.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1.4.2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 1.4.3探索性、描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和验证性研究 1.4.4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与文献研究 1.5研究的过程 1.6 小结 第二章 如何选题 2.1 选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2.2 选题步骤 2.2.1通读教材 2.2.2查百科书 2.2.3查阅年鉴 2.2.4查看索引 2.2.5与人交流 2.2.6表述问题 2.3 选题思路 2.3.1创建理论 2.3.2引进理论 2.3.3证明理论 2.3.4修订理论 2.3.5应用理论 2.3.6引进、应用新方法 2.3.7创建、检验新工具 2.3.8改用他法 2.3.9变量研究 2.3.10验证性研究 2.3.11文献综述 2.4 创意技巧 2.5 小结 第三章 文献检索 3.1 Google检索 3.1.1基础检索技巧 3.1.2高级检索技巧 3.2 期刊检索 3.2.1 中国知网CNKI 3.2.2 ISI Web of Knowledge 3.3 书籍检索 3.3.1书目检索 3.3.2全文检索 3.4 学位论文检索 3.5 信息订阅 3.5.1订阅RSS 3.5.2订阅Alert 3.6 文献在线翻译 3.7 小结 第四章 文献管理 4.1 文档管理 4.2 文献管理软件 4.3 EndNote使用说明 4.3.1建文献库 4.3.2输入文献 4.3.3 管理文献 4.4 RefWorks使用说明 4.4.1 文献导入 4.4.2 文献导出 4.5 Zotero使用说明 4.5.1 文献导入 4.5.2 文献导出 4.6 桌面搜索 4.7 小结 第五章 文献分析与阅读 5.1 文献分析 5.1.1 RefViz使用说明 5.1.2 OmniViz使用说明 5.2 文献阅读 5.2.1 阅读技巧 5.2.2 做笔记 5.2.3 文字识别 5.2.4 OneNote使用说明 5.3 小结 第六章 数据收集 6.1 语言研究中的语料类型 6.2 抽样 6.2.1 抽样的类型 6.2.2 样本规模 6.3 问卷 6.3.1 问卷的结构 6.3.2 问题设计 6.3.3 问卷设计的步聚 6.3.4 量表的种类 6.3.5 量表的设计 6.3.6 网络调查 6.4 访谈 6.4.1 访谈的类型 6.4.2 访谈过程 6.4.3 访谈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6.5 口头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6.5.1 口头报告的两种形式 6.5.2 口头报告的三种类型 6.5.3 出声思维实验过程 6.6语料库 6.6.1语料库研究发展概述 6.6.2语料库的编制 6.7 录音转写 6.7.1 转写规则 6.7.2 转写辅助软件 小结 第七章 编码与分析 7.1 质化分析 7.1.1 编码 7.1.2摘记 7.1.3资料分析与解释 7.1.4利用软件分析语料 7.2 内容分析 7.3 语料库的标注与检索 7.3.1 语料标注 7.3.2 语料检索 7.4 易读度分析 小结 第八章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8.1.基本概念 8.2 实验设计的类型 8.3 真实验设计 8.4 相关性设计 8.5 准实验设计 8.6 单一被试设计 8.7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 8.8 小结 第九章 论文写作 9.1 论文的结构 9.2 研究提案的结构 9.3 如何写题目 9.3.1 标题的特点 9.3.2 标题的结构 9.3.3 标题的长度 9.4如何写关键词 9.5如何写摘要 9.5.1 摘要的字数 9.5.2 摘要的结构 9.5.3 摘要的语言 9.6文献引用 9.6.1引文格式 9.6.2文献数目 9.6.3 使用文献软件引用文献 9.6.4 引用文献注意事项 9.7 关于图表 9.7.1 Excel图表 9.7.2 流程图 9.8 Word排版技巧 9.8.1 使用样式 9.8.2目录生成 9.8.3 脚注尾注 9.8.4 交叉引用 9.8.5 创建题注 9.8.6 项目列表 9.9 论文的修改 9.10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前言 研究方法在国内尚不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许多人认为研究方法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时 只需读一下自己所从事领域中前人所采用的方法即可,不需要去专门阅读有关研究方法的最 新论文与书籍,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事实并非如此。在国外,有关 研究方法的研究如火如荼。以质化(qualitative)研究为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质化与量化 (quantitative)两派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自九十年代以来,质化研究方法得到广泛承认。目 前单纯针对质化研究的期刊就有十余种,如 Qualitative Inquiry和 Qualitative Research。近几 年来,对于一项研究能否同时使用质化与量化两类方法的争论同样十分激烈。有关研究方法 的书籍,仅 SAGE Publications一个出版社在 2008年上半年就出版了 24本,如 Doing Conversation、Discourse and Document Analysis、The Literature Review、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等。研究方法研究使人们可以看到前人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能够带着批评眼光去 看待其结论,而自己在研究时也更加注意研究方法。 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均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它们与心理学、社会学、计算科学、 人类学、哲学、文化研究、历史、统计学、教育学等领域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从理论上讲, 所有这些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均可以用于语言研究。目前,这些相邻学科有关研究方法的书 籍成百上千。因此,任何一本有关语言研究方法的书实际上都只能介绍一部分方法。 本书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部分: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论文写作部分主要包括如何 选题、如何检索、管理、分析和阅读文献,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等。其中,文献查阅部分占据 了相当长的篇幅,原因是文献检索能力是学术研究最主要的能力之一,每位研究者都需要解 决如何快速查阅相关文献的问题。 研究方法部分则主要介绍了现代哲学流派对研究方法的影响、研究的类型和过程、如 何收集和分析数据(data),以及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所介绍方法均为实证方法。实证方 法包括量化法与质化法,涉及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质化方法与国内所说的定性方法是不同 的。采用定性方法的研究并非基于数据,而是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对某问题进行阐述。 在介绍统计分析时,我们将实验设计、统计分析与统计软件的使用结合起来,提供了许多例 子,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初学者快速切入。 对工具软件的介绍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其道理很简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 算机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许多便利。工具软件已遍及各个研究领域和 研究的各个阶段。研究者有必要对自己所在领域的各种研究工具有所了解。 本书历时五年方成。在此期间,书中所介绍软件不断升级换代,比如Microsoft Office 从 XP版升级到 2007版,再到今天的 2010版。我们并没有一味追求介绍软件的最新版本, 原因之一在于大多数读者可能并未升级至最新版本,原因之二在于软件各版本之间的变化并 不是太大(比如 SPSS 15与 SPSS 18,EndNote 8与 13在界面上几乎没什么区别)。 书中所用参考文献多数为英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语言研究领域的文献多数为英 文,二是引用国外文献可以开拓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另外,一些章节中的参考文献比较密集, 这可能会妨碍阅读,不过,文中列出参考文献有多种作用,主要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去查阅这 些文献,以便对一些问题有更深的了解。文中许多术语后面都有相应的英文词,其目的也是 方便读者去查找更多的英文文献。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几乎任意一个小节都有专著存在,而 且常常不是一本。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将每一小节都视为一个专题,收集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 书中短短的一段话可能对应着数页笔记。比如为写“问卷”一小节,我们查阅了近 50本书 (有百科、大全、有关问卷的专著等)。 除引述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外,在写作方面我们也注重实证。比如,近年来,国内学界 提倡MLA格式,有学者称“国内外著名大学人文科学类院系大多已做出必须在英语学术论 文中遵循MLA格式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我们对国外语言研究领域的期刊和博士论文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它们无一例采用MLA格式。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语言学和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不过许多章节也适合其他 社会科学(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者。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师友的帮助。已故杨自俭先生对本书的初稿提出许多有益 的建议,并在协助出版方面做过许多工作。凌峰博士曾为本书写过一章,介绍语音学软件的 使用方法(后来因全书结构调整而没有采用)。吴小燕博士曾为我们提供许多资料。贺俊杰 博士和张炜炜等校读了部分章节。文军、李德凤、王克友、胡建华、朱纯深等教授等在本书 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支持与鼓励。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另外,我们要感谢教过我们 的老师,他们对本书内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在整个出版过程中所 给予的建议和帮助。最后,我们要感谢各自的家人,本书能得以完稿,与他们长时间的支持 是分不开的。 因时间与能力有限,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指出。 作者 2010年 5月 30日 第一章 语言实证研究概述 1.1 研究的性质 何谓研究?简单地讲,就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步骤来解决问题。研究方法大致可 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设计、研究方法。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 方法论居于最高层,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决定着研究者如何提出假设、如何 对数据做出解释和得出结论。研究设计指的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选择恰当的研究方 法,确定详细的研究步骤,以最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来解决研究的问题。研究设计要与具体的设计技巧区 分开来,两者的涉及面并不相同。例如,在阅读一些有关实验设计的文献时,我们会看到一 些诸如 ABBA设计、拉丁方设计、实验前后设计等说法,它们仅是具体的设计技巧。研究方 法涉及如何收集数据和/或分析数据,例如问卷与访谈是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研究方法与 分析技巧是不同的。例如,探讨如何分析句法结构的研究属于分析技巧类,并非我们这里所 讲的研究方法。 现在一般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下列特点(Kothari, 2004, p. 9):1) 基于实证证据; 2) 使用相关概念;3) 进行客观思考;4) 伦理的中立性(即对其他种族、特定人群、语种等 没有偏见);5) 研究结果包含概率预测;6) 所用研究方法要公布出来,便于他人对研究结 果进行检测;7) 研究目的在于提出科学理论。 近年来每年出版的有关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的英文书籍数以十计,但人们在研究设计 与研究方法方面的观点,特别是分类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些人认为个案研究(case study)与问卷、访谈一样都是研究方法,一些人则认为它属于研究设计。另如,有研究者将 质化与量化称为 paradigms(范式),还有人将其称为 strategies、approaches、methods、 methodologies等。再如,有些人认为质化与量化方法不能用于同一项研究,有些人则认为 可以。 人们在方法论认识上的不同多是由所持的哲学认识论(epistemology)不同而造成的。在 阅读文献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认识论,比如理性主义(rationalism)、经验主义(empiricism)、 实证主义(positivism)、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或 logical empiricism)、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诠释学 (hermeneutics,又称为“阐释学”“释义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或 constructionism)、 现象学(phenomenology)、女权主义(feminism)、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等。要了解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我们就需要首先了解一下这些现代西方哲 学思潮和流派。 1.2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 西方哲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认识论,即知识的本质、 来源和局限性问题。在认识论问题上,流派众多。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理性主义、经验主 义等几种流派。 1.2.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又名“唯理论”)与经验主义(又名“经验论”)是两种相对立的认识论 学说,对立的焦点在于知识的起源和可靠性问题上。 理性主义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知识不是、也不可能来自感官体验,而是从无 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只有依靠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得来 的知识即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而依靠感觉经验得来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陈修斋, 2000)。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为法国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官体验(包括感觉与内省),普遍必然的知识只有 在经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他们反对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人心只是一块“白板”, 它的一切材料都是由经验来的,并无所谓的天赋观念(周晓亮, 2003)。西方近代经验主义哲 学的开创者为英国的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在认识的方法方面,理性主义偏重演绎和综合,以数学与逻辑作为知识之典范,认为 全部知识都应当像几何学那样从公理出发,通过推理而演绎出来,这种演绎把概念联系成一 个具有必然性的逻辑系统,从而能够在总体上综合把握真理。经验主义一般强调归纳和分析, 但不完全否定演绎,只是把演绎放到次要的地位,它以偏重观察与实验的自然科学作为知识 之典范,认为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为组成的部分或元素,而这些元素是不可再分的,其整体 不过是各个部分、元素的机械的量的结合(陈启伟, 2000; Grayling, 2003)。 然而,无论是理性演绎还是经验归纳都存在问题。理性演绎的知识是本质的、普遍的、 必然的,经验归纳的知识是表象的、个别的、或然的。理性主义者认为只要推理的前提是真 的,运用此法即可回答一切问题,而前提的“真”则由观念的先天性和理性直觉来保证。于 是,理性主义的知识有可能成为毫无实证根据的“独断”。经验知识的易误性和归纳方法的 局限性是有目共睹的,这是由经验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首先,经验是现象的东西,它不直 接表现本质;其次,经验在本性上是私人的,它不具有普遍性,从个别经验上升到普遍总体 的规定是不合法的 (周晓亮, 2003)。 20世纪的经验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等流派中。 在 20世纪的多半时间内,经验主义在认识论、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领域处于支配地位, 其主要形式为逻辑经验主义。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 20世纪上半叶的描写语言学和行为主义突出地反映了经验主义 思想。描写语言学强调人类语言间的差异,主张描述每一种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结构, 并对其进行分类。到了 5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提倡理性主义,对描写语言 学和行为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世界上一切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别并不大,语言的结构是由人 脑的结构决定的,而语言学的目的应该是建立一种有关人类语言普遍、基本特征的演绎理论。 从长远来看,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语言学领域内交替占上风,“经验主义的影响 使语言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描述; 而[理性主义]的影响使我们逐步加深对语言 与思维关系的认识”(周利娟 & 郭涛, 2000, p. 82)。 1.2.2 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分析哲学 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哲学派别,于 19世纪三 十年代产生于法国,其创始人为法国的孔德(Auguste Comte, 1798- 1857)。该派别在后来的演 变中出现了马赫主义(Machism)和逻辑实证主义。于是,早期的实证主义被称为旧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新实证主义(neo-positivism)。 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 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刘放桐, 2000)。实证主 义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和科学方法论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同时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科 学至上的倾向,认为仅仅具有确实根据的知识才是科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可以应用于 社会科学,以找到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法则,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状况都要依靠实 证方法(舒炜光, 2000)。 实证主义受到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欢迎,因为该理论可以使自己所在的学科成为一 门“科学”,使自己的研究变得“科学”起来(Fuller, 2001)。然而,批评者认为,社会科学 及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十分不同,很难找到规律和法则,只能将人的行为与主观 意图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是 20 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末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1848-1925 )的著作中,正式形成于 20 世纪初的英国,于 50年代后开始走向衰落。该流派主要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 分析哲学在当代哲学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使哲学研究从认识的内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理概念转向了语言形式。它将哲学 研究归结为语言研究。可以说,分析哲学正是由哲学家们运用分析的方法对语言、意义、真 理、实在、指称、证实、言语行为、逻辑必然性等问题的探索而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潮 (刘放桐, 2000)。 逻辑经验主义(又名“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 一,形成于 20世纪 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维也纳学派 继承了经验主义传统,但它并不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依赖于个人的经验感觉,认为它只依赖 于公认的实验证实。该派以弗雷格、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等人的数理逻辑作为哲 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强调以科学为模式、以物理学语言为统一语言,把一切经验科学 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unified science),彻底改造哲学,使哲学完全成为一 种科学的哲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在哲学领域开始式微,但它 的影响在科学领域至今仍然存在,在实证社会科学研究的设计与操作方面依然处于优势地位 (Wacquant, 2003, p. 510)。 日常语言哲学是分析哲学中一个与逻辑实证主义等“理想语言”或“人工语言”哲 学相对立的学派,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于英国。该派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歧主要是: 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意义模糊的自然语言是引起哲学混乱和导致形而上学的主要根源,因 而必须构造一种严密、精确的人工语言;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 概念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要消除概念混乱,只需要恢复日常语 言的正确用法即可,没有必要构造一种人工语言系统(刘放桐, 2000)。不过,两派都认为, 哲学的任务是澄清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无论这种表达式属于逻辑的语言还是属于日常语言。 另外,分析哲学强调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主张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及其用法,仔细分析 与认识有关的某些具体词汇(涂纪亮, 2000)。奥斯汀(John Austin, 1911-1960)是日常语言哲学 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代语言 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的日常语言学派在 60 年代后逐渐衰落。 1.2.3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将原来主要是在语言学 中运用的结构主义方法推广用于从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庞杂的思潮(刘放桐, 2000; Schrift, 2006)。该思潮的兴盛时期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在法国。 结构主义这一说法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 Roman Jakobson (1896–1982)于 1929 年首先提出的。不过,结构主义的开创者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索绪尔认为, 要研究语言,就需要描述语言系统,要分析的对象不是语言研究者收集的言语(parole),而 是其底层系统,即语言(langue),该底层系统是一组根据相互关系而定义的形式因素,这些 因素可进行不同组合并形成句子。这些观点上升到结构主义层次,即,分析的对象不是现象 本身,而是使现象成为可能或可以理解的底层系统;分析者不会去分析与某系统相关的所有 文本、物品或做法,因为像语言这样的系统可以产生无数的事物对象;分析的目标在于找出 一组对比因素,而这些因素可以按所发现的规则进行组合,产生各种形式(Culler, 1998)。这 些对比因素即一些二元对立概念,如索绪尔语言学中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语言 (langue)与言语(parole)、共时(synchronic)与历时(diachronic)、下层结构(infrastructure)与上层 结构(superstructure),还有真实与不真实、临时与非临时、有与无、男与女,等等。 结构主义认为,对关系系统的分析是研究人类现象的正确方法,我们所在的世界并非 由事物组成,而是由关系组成的;这些关系构成一种抽象结构,纷繁的表面现象背后则是抽 象结构的规律法则。因此,表面各不相同的神话、艺术作品或婚姻形式,可能具有同一结构。 结构主义把不同的人类领域视为形式结构,其意义(meaning)并非由有意识的主体构成,而 是由一个形式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结构主义者不认同因果分析或对社会、文化现象 进行逐一分析的做法。他们关注文化对象的内在结构,特别是其具有决定性的底层结构,其 中心课题就是从混杂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或者结构来(Blackburn, 1996; Culler, 1998; Gutting, 1998a)。 美国 20世纪上半期的语言学派(如 Edward Sapir和 Leonard Bloomfield)基本属于结 构主义。乔姆斯基的主张大致也属于结构主义,但他反对 Bloomfield一派,认为不该将语言 研究重点放在表层结构而不关注深层结构。他将自己的观点归入理性主义,认为人先天具有 语言生成能力。 到五十年代时,结构主义已被引入人类学、心理分析和文学理论等领域。当时许多人 希望它能为所有人文社会学科提供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到了 70年代,结构主义的影响开 始减弱,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1.2.4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常被视为近义词,因为这几种主义的提出者主 要是在法国。其中,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是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后结构主义于 20世纪 60年代出现于法国,主要基于对结构主义的批评。结构主义意 在建立一个基于定义明确的基本概念,并且逻辑严密的知识系统。这种系统本身是绝对的, 并不基于主观性。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1)没有系统可以像结 构主义者所要求的那样自给自足。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没有任何基础可以确保任何思想系 统的正确性或稳定性。2)结构主义系统所基于的二元对立概念所表示的不同并非绝对存在。 后结构主义者称,这种二元对立并无绝对性,因为它所给出的选项不具有非此即彼性(Gutting, 1998b)。 后结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包括:关注语言、权力与欲望问题,强调意义产生的背景,质 疑所有有关普遍真理与意义的说法;不认同二元对立思维,强调那些在存在等级的关系结构 中处于弱势的事物;质疑人的主体性、有关自主(autonomy)和明晰的自我意识的假定,而将 主体置于散漫、性冲动、社会力量与实践的复杂交叉点;反对有关普遍性与统一性的论调, 主张承认差别与区隔(Schrift, 2006, p. 275)。 后结构主义者反对将人类现象归结为法则,进行泛化,而是强调那些无形、主观或自 发的事物;否认存在固定不变的意义,否认语言与世界之间存在对应,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 的事物、真理或事实可作为研究对象(Blackburn, 1996, pp. 294-295)。后结构主义跟后现代主 义一样持怀疑论立场,拒绝承认客观性、现实与真理这些概念。 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批评是通过解构主义方法进行的。解构主义是负向运动(negative movement),代码或符号系统(比如一本小说)的解释者以此寻找那些没有的事物而非已有 的事物,寻找该系统或理论解释中的危机点和崩溃点而非其中更明显的积极面。该方法论可 以使人们对某种解释进行各种解读(Ermarth, 1998, p. 588)。 解构主义认为,任何思想的基本对立面之间都不存在稳定性。两种所谓相互排斥的选 项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固有的层次结构经常可以逆转。因此,一个理性系统的可理解 性与它所试图描述的现实之间存在无法消除的鸿沟(Gutting, 1998b, p. 598)。 后现代主义在哲学上与现代主义相对,主要探讨如何以及应该如何表征当今世界的问 题。该术语首先出现在建筑与艺术批评领域,然后进入哲学与文学研究,现已广泛出现在人 文社会科学中。 现代主义认同社会的进展,认为社会通过进化、社会改造、教育或科学进步就可以达 到乌托邦般的完美。后现代主义对科学在促使人类进步方面的作用持蔑视和否定态度,夸大 人文学科领域在获取知识方面的易出错性(Blackburn, 1996, p. 294)。现代主义认为,所有信 仰与价值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世界是统一的,利用一个解释系统即可对其进行解释 说明。后现代主义则认为:1) 世上(无论是“自然界”、“真理”、“上帝”还是“未来”) 没有共同特性可确保世界的统一性或确保思维的中立性或客观性。2) 所有人类系统的运作 都如语言一般,具有自我反省性而并非参考系统;这些系统有着不同的功能,强大但有局限 性,建构并维持着意义与价值(Ermarth, 1998, p. 587)。下表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 集中对比(Friedman, 1996, p. 1120):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科学知识 智慧(文化知识) 宏大理论(grand theory) 相对文化语料库(relative cultural corpuses)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 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 一种声音(mono-vocality) 多种声音(poly-vocality) 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 拟像(simulacra) 连贯(coherence) 混杂(pastiche) 整体(holism) 片断(fragmentation) 一部历史(history) 多部历史(histories) 理性自我(rational ego) 原欲自我(libidinal self) 心智(intellectual) 触觉(tactile) 1.2.5 现象学、诠释学、建构主义 现象学是由德国的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在 19世纪末开创的一种广泛的 哲学思潮,在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等人文学科领域颇有影响。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说,不 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称现象学是由对意识的分析与描述构成的;有人则认 为现象学是对超验主体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的猜测;还有人称现象学试图对我们的 存在直接进行描述而不考虑其心理渊源和因果解释(Kockelmans, 1999, p. 665)。 现象学关注的是社会历史与文化世界,反对实证主义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反对将 自然科学中的方法应用于社会文化领域。胡塞尔将现象学看作是一种揭示和说明各种类型经 验之内在结构和基本特征的哲学方法,希望通过这种分析来发现知识的最终来源。他强调通 过直觉来了解经验的基本结构,寻求不以时间、地点、文化和个人心理为转移的真理。现象 学调查的目的不在于陈述事实,而是对认识、感知和人类活动(比如科学和文化)所进行的 非实证性或“超验性”哲学思考 (Bunnin & Yu, 2004; Kilminster, 2006)。 胡塞尔的助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后来抛弃了胡塞尔对意向性现象 进行纯粹理论描述的做法,转向诠释学,因而也就出现了诠释现象学(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强调诠释在生活各领域中的作用。 诠释学指的是解读的艺术或理论,同是也是一种与解读有关的哲学,以研究对意义的 理解和解读为主要研究目标。诠释学的历史可上溯至亚里士多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诠释 学的解读范围仅限于文本(特别是宗教和文学文本);19世纪时,其范围扩展至社会历史 和文化领域。它作为一种哲学学派形成于 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 诠释学在哲学上与实证主义相对,反对采用因果分析来理解人类行为,反对实验法, 认为研究社会现象不能采用研究物理现象所用的方法,因为人文科学并不寻找规律以对现象 进行解释,因此,我们应当描述其外在特征,在其行为当中查找其规律。Wilhelm Dilthey(1833-1911)认为,诠释学为人文科学作为一个学科整体提供了自己的方法与原则,人 文学科依靠理解这种认知能力使其成为知识的一个来源。 跟其它哲学流派一样,诠释学也遭到许多批评。实证主义者认为,诠释学至多可以提 出一些假设,但却不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些结构主义者 与后结构主义者则对理解(意义或文化形式)的可能性提出质疑(Hammersley, 2006)。 建构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一组有关科学哲学的相关理论,认为科学知 识是由科学家建构、制造的,而不是发现的。 建构主义并不强调世界是由人建构的,而是强调人对世界的表征是人为建构的,认为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科学表征进行的。人都是采用一套表征系统来描述世界、对周围世 界进行研究的,因此所研究的世界并非独立于个人思想之外,而是部分上由我们个人的概念 体系建构的(Sidelle, 2006)。科学真理是相对于个人背景理论或范式而言的。大家看同一样事 物,由于个人概念体系的不同,所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 建构主义源自 Berger & Luckmann(1966)一书中的“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应该仅仅被视为外在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 而必须看作是一种极为复杂过程的结果,而该过程涉及各种社会原因;科学理念的正确与否 以及什么是科学事实并不仅仅要看客观外在世界,而且要看科学家之间相互协商而做出的人 为安排(Detel, 2001)。科学知识的发展并非完全符合逻辑、完整客观。比如许多社会范式决 定着如何回答下列问题(Lesh & Doerr, 2003, p. 546): § 哪些建构会被研究同行认为可以接受或可以仿效? § 哪些建构会被教师或其他权威认为可以接受或可以仿效? § 哪种预设会被人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 § 哪种问题会被优先研究、解决? § 哪种证据和论据会被认为具有说服力? § 哪种工具可以为研究者所用来解决问题?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具有暂时性,基本不依靠 理性方法,而是通过信念形成(belief formation)的因果过程对其进行分析,因此社会建构主 义主要研究信念形成的社会原因。建构主义反对实证主义,主张去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现 象,而非像在自然科学领域那样对现象进行解释,不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某种严格的科学方 法对理论进行验证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一些思想与下文即将提到的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n, 1922– 1996)的 思想吻合,库恩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先驱,尽管他本人并不承认这一点。建构主义在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十分流行。一些人认为文化研究的兴起(即文化转向)是由 社会建构主义引发的。 1.2.6 科学哲学:波普尔和库恩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产生于 20世纪上半期,始于逻辑 实证主义的维也纳学派,其主要议题包括科学理论是如何形成、如何检测、如何被科学界接 受的,科学是如何发展的。 前面我们讲过,在认识的方法方面,理性主义偏重演绎,而经验主义一般强调归纳。 归纳问题是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年与维也纳学派关系密切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 (Karl Popper, 1902–1994) 主张以试错法代替归纳法。他否认科学家先观察,而后推导出一个 普遍适用的理论这种做法,而是主张科学家们先提出理论作为未经证实的设想,然后将该理 论预测与观测内容相比较,查看该理论是否站得住脚:如果该理论没能经得住检测,它即被 证伪,科学家就需要寻找其它理论;如果该理论经住了检测,科学家就可以继续认同它,直 至被证伪(Popper, 1959)。波普尔反对可证实性(verifiability)这一说法,提出可证伪性 (falsifiability)这一概念,认为理论是无法证实的,只可以被证伪;对理论进行证伪要比证实 它们容易得多,因为一个反例就足以证伪一个理论,但无数正面证据却无法证实一个理论。 他举例说,一个人不管见过多少只白天鹅,也不能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 只要有人见过一只黑天鹅,那这个结论就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按波普尔的理论,科学是一连串的假设与驳斥。科学理论作为假设提出,在被证伪后 则被新假设取代。但是,如果科学理论总是假设,那它又比算命、迷信好到哪里去呢?波普 尔的回答是,科学与非科学(non-science)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可证伪性:科学是可以证伪的, 在被证伪后会被放弃,而非科学是无法证伪的(比如,没有人见过鬼,因此也就无法回答“世 上有没有鬼”这个问题)。 波普尔的理论影响巨大,不过问题仍然是有的。有批评者认为,人们感兴趣的是正确 的科学理论,而波普尔的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理论怎样才是正确的。科技的进步(比 如人类登月)源于一些正确的科学理论,而非我们知道哪些理论是错误的。波普尔理论的不 足之处在于认为科学理论永远只是猜测。事实上,科学理论在开始时只是假设,但如果证据 越来越多,那它将变成真理(Papineau, 2003, p. 290)。 传统上认为,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理性的,所有理论都可以进行比较。库恩于 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 此看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科学的发展并非是循序渐进的、理性的。 “范式”(paradigm)是库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 Kuhn(1970, p. 175)的说法,范式 有两种含义:1)从广义上讲,它指的是某科学家团体(scientific community,或译为“科学 共同体”)在某学科或领域所持有的共同信念、原则、价值观、方法技巧等;2)从狭义上 讲,它指典型的问题解决办法,可作为解决该学科其它问题的一种模式。范式为人们提供了 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使他们有着相同的前进方向。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发育阶段(immature science)、常规阶段 (normal mature science)、危机阶段(crisis science)、革命阶段(revolutionary science)和决断阶段 (resolution),之后回归常规阶段。在某学科或领域的发育阶段,没有统一的学派和公认的范 式,人们各执已见、争论不休;在常规阶段,该学科或领域已有了公认的范式,人们在范式 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在危机阶段,该学科或领域出现一些该范式所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和与 该范式竞争的范式,人们对该范式开始产生怀疑;在革命阶段,新旧范式进行替换,人们抛 弃旧范式,接受新范式;在决断阶段,新范式最终战胜并取代旧范式,科学革命结束,新的 常规阶段开始。科学革命即指范式的更替。 Diana Crane (1971, from Hermans 1999, p. 11)对一个范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更为形象的 描述,如下: 1) 首先, 某些有趣的假设、理论、发现和方法论原则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研究者, 他们在重大问题上达成一致。 2) 很快,少数几位研究者开发出理论工具,确定研究的重点,征募合作者,训练学 生,与同行保持联系。 3) 接下来,我们会发现相关论文的数量迅速增加,加入此研究行列的人数也在增加, 一些中心思想被进一步阐发和被检测。 4) 然后问题的新颖程度下降,创新速度减慢,对重要思想的探究放缓,偏离或违背 它轨道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出现,一些研究者退出。 5)最后,主要研究者的兴趣进一步细化,或因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而分道扬镳。这 可能会使他们调整研究方向,或一撅不振并为其他的范式所取代1。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范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常并不能推翻 该范式,只有当更好的范式出现,并为科学家团体接受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替换。 库恩认为,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及对其评价,首先取决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科研人员 小团体乃至科学家个人的偏好;科学发现和评价的过程首先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问题,而不是 逻辑问题。这对我们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者的启示是,预测未来几年学科发展的具体方向和研 究热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目前翻译研究领域,文化研究是主流,而它之所以成为热 点,其背后并没有什么客观规律在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更多是社会背景与研究学派的心理和 偏好决定的。库恩哲学的确立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从如何看待哲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科学和人在哲学中的地 位和意义的角度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宗教和思辨唯心 主义(刘放桐, 2000, p. 29)。科学主义思潮包括的主要流派有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等各派 分析哲学、当代各种科学哲学以及结构主义。这些流派大都表示尊重和相信科学,把科学作 为哲学的依据。人本主义思潮包括现象学、诠释学、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后 现代主义等。这些流派强调人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将人文学科(特别是艺术)和社会 科学作为哲学的依据。 了解西方哲学的这些流派可以帮我们看清学科发展的脉络和所处阶段,了解各学派之 间纷争的深层原因。 1.3 语言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语言学自索绪尔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那它到底属于人文学科(humanities)还 是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据 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08) 的说法,语言研究跟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一样,属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在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行为。然而一些著名的网上期刊库在学科分类方面则显得比较谨慎,比如 Blackwell Synergy将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既分入 Humanities又分入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IngentaConnect则干脆将 Language & Linguistics独立出来,与 Arts and Humanities 1 该过程与唯物辩证法是吻合的,即: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 的飞跃,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和 Social Sciences并列。此外,许多语言研究类期刊既收入了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又收入了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语言研究在学科划分上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它所涉领域广、所用方法多样化有 关。比如,语音学作为理论语言学核心领域之一,需要研究人类发音的物理/生理方面,这 使该领域近于自然科学;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则广泛运用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方法, 使其近于社会科学;语言哲学注重思辩,可划入人文学科。另外,语言研究的一些领域具有 跨学科性质。比如,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领域的学者广泛吸纳语言学、哲学、符号 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的概念、理论 和方法,该领域被认定是一门交叉学科(e.g. Chesterman, 2002; Snell-Hornby, Pochhacker, & Kaindl, 1994)。尽管如此,无论是语言学还是翻译研究都具有其科学的一面(e.g. Clark, 2006; Tan, 1997),这是无可置疑的。 目前,多数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既然语言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它应该采 用科学研究方法。不过,对于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在本章开头,我 们提到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涉及提出理论,并通过观察或实验对其进行检验,它应该是实证 性的。 在现代语言学历史上,同样出现过实证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盛时期,其代表人物是 Bloomfield。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使语言研 究成为了一门科学。在他之前的语言研究者也采用过科学的方法,但无人像他那样坚决排斥 所有的前科学(prescientific)方法…”(Bloch, 1949, p. 92)。Bloomfield所采用的是基于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该学派认为:1) 观察要先于假设;2) 语言学最终目标在于描述;3) 语 言应理解为言语(utterances)的集合;4) 语言学不应预先假定存在心智(mental)现象(Clark, 2006, p. 230)。该派学者采用归纳法,面向语言材料,收集语料并对其进行描述。 1957年,Noam Chomsky发表了 Syntactic Structures(《句法结构》)一书,“转换生 成语法”自此兴起。他在哲学方面立足于理性主义,并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抨击,认为: 1) 语言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构建语言理论;2) 语言学的最终目标在于解释语言现象;3) 语言 应视为一种心智现象;4) 有证据表明人类思维和语言知识认知系统确实存在(Clark, 2006, pp. 230-231)。Chomsky采用演绎的方法,面向理论,先有初步假设,然后采用逻辑和数学的方 法,根据他制定的模式和规则,推导出各种语言的表达形式(赵世开, 2001)。 根据上述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特征,Bloomfield采用的方法无疑是科学的。那 Chomsky 所采用的方法呢?Chomsky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在本质上是科学的;科学并不限于可观察到 的事物,有些语言事实存在于人的内心(Carr, 2006)。另外,他所采用的方法基本符合波普尔 的科学证伪模式,即: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演绎推导,做出预测→对预测进行严格检验 以试图否定假设→对比各假设,查看哪项假设通过了检验,表现最佳(Clark, 2006)。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并非所有语言研究者都认同语言研究是一门实证科学。语言研究 各领域中,有些领域(如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通常采用实证方法,有些领域(如生成 语法)则注重理论分析。一些语言研究期刊在其刊物宗旨中明确说明多收录理论性文章(如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还有一些则说明多收录实证性文章(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不过,不管是语言研究的哪个领域,它们都注重论据(evidence)和语 料(data)。 1.4 研究的类型 实证研究设计可按三个维度进行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Basic–Applied)、探索性研 究—验证性研究(Exploratory–Confirmatory)、质化研究—量化研究(Qualitative–Quantitative), 如下图所示(Perry, 2005, p. 72): 图 1 研究设计分类 每条线都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是一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空间。任 何一项研究均位于该空间的某个点。 1.4.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科学研究按研究课题的性质可分为基础研究(又称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这一连 续体的一端是纯基础研究,另一端是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类似科学与技 术的关系。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 论假设,应用研究主要是用于解决具体条件下的一个特定问题。前者乍看上去与实际应用无 关,实则是应用研究的基础。语言学领域既有理论语言学(比如句法),也有应用语言学, 人们试图将理论语言学中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教学和行业应用(如机器翻译)中来。不过, 一个研究题目往往既有理论研究的成分,也有应用研究的成分,于是便处于这个连续体上, 偏向于基础研究一侧或应用研究一侧,如下图所示: 图 2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本文档为【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201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833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3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09
浏览量: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