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厦门大学《史学概论》课件

厦门大学《史学概论》课件

举报
开通vip

厦门大学《史学概论》课件null史 学 概 论史 学 概 论第一章 导 论第一章 导 论一、何谓“史学概论”? (1)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原则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问题及其成就,并应该指出当前史学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白寿彝《史学概论·绪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null(2)史学概论是“史学学”的理论部分(王也扬《“史学概论”与“史学学”》,《光明日报》1984年10月1日)。null(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本书《历史科学概...

厦门大学《史学概论》课件
null史 学 概 论史 学 概 论第一章 导 论第一章 导 论一、何谓“史学概论”? (1)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原则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问题及其成就,并应该指出当前史学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白寿彝《史学概论·绪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null(2)史学概论是“史学学”的理论部分(王也扬《“史学概论”与“史学学”》,《光明日报》1984年10月1日)。null(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本书《历史科学概论·绪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修订版;葛懋春、项观奇《谈谈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体系》,《文史哲》1885年第2期)。null(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基本知识(吴泽《史学概论·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 null(5)史学概论努力阐明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姜义华《从<史学要论>到<史学概论>》,《书林》1985年地1期)2、《历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是哪些?2、《历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是哪些?(1)相关的争论 A、理论与方法是同一的 ,史学理论就是指唯物史观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展开和所运用的方法 ; B、史学理论应包括历史观和历史认识论两部分 ,而方法论则应分属于历史学的具体学科 ; C、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作出严格的区别 :历史理论是对客观历史过程的本质概括 ,史学理论则是史学研究中的认识论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D、学理论应分成由低到高的三个部分 ,即历史过程的理论、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历史哲学。(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二、“史学概论”的产生与学科地位 二、“史学概论”的产生与学科地位 1、从中外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概论”的产生 (1)传统史学的依附经学到近代史学的学科独立 (2)西方中世纪史学的依附神学到近代史学的理性解放 null 2、史学观念的转变与历史学的“范式”革命 (1)史学概论与史学观念的密切关系 (2)历史观与历史学研究的“范式” 三、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状况三、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状况 1、列举民国时期及现在的“史学概论”著述。 (1)20世纪初的有关部这方面的论著较多,有:1901年,梁启超著《中国史叙论》;1902年梁启超著《新史学》;1902年,汪荣宝编著《史学概论》;1903年,候士绾译《新史学》(日本的浮田和民);1903年,曾鲲化编辑《中国历史·首篇》;1907年吴渊民编译《史学通义》;1907年,张玉涛翻译《史学研究法》(日本的坪井九马山);1907年,吴瑞庭等编《新体中国历史·叙论》;1907年,曹佐熙著《史学通论》等等。null(2)葛懋春、项观奇:《历史科学概论》,1983年出版;白寿彝 :《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1 983年出版;田昌武、居建文:《历史学概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 1 984年出版 ;吴泽等主编:史学概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出版 ;赵吉惠:《史学概论》 ,陕西师大出版社 1990年出版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出版 ;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出版 ;贾东海等: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 ; null2、分析各类“史学概论”著作的创见及时代局限 四、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四、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 1、学科独立后反思自身的需要 (1)概念、范畴、原理、方法的产生 (2)史学观念的独特性 五、如何学习《史学概论》?五、如何学习《史学概论》?1、加强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研究。 2、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科学总结。 3、加强对近年国外有重大影响的史学理论的研究。 4、拓展知识面,加强其他学科知识的训练。 第二章 历史本质的探讨 第二章 历史本质的探讨 一、古代社会对历史本质的探究 1、有关“历史是什么”的论述 2、历史哲学与历史规律、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 null(1)赵吉惠《史学概论》:“历史,一般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或过程”。 (2)葛懋春、谢本书《历史科学概论》:“广义地说,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但是,通常我们并不广义地使用历史这一概念,我们所讲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 (3)贾东海、郭卿友主编的《史学概论》一书认为:“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null2、古代东西方对历史本质的人本主义认识null3、西方中世纪的“神圣历史”二、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对历史本质的思考二、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对历史本质的思考 a、历史事实属于过去 ,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 ,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 b、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是主体与客体相互溶通的现象。因而真正的历史 ,在伽达默尔看来 ,既非客观的 ,也非主观的。他把自己所理解的这种历史叫做“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伽达默尔认为 ,与其说关心世界上的存在物或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不如说关心我们从历史中得到什么。 c、德国历史主义学家特勒耳奇 (Ernst Troeltsch)曾说过 :“正如物理学中一样 ,运动的每一种计算都根据观察者的立场 ,在历史中 ,一切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也都是不可挽救地被人们所处的和生长的地区所确定”。 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生活所使用的“历史”一词含义看。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给出这样的概括:“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马克思主义也主要关注着人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狭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是关于人的历史,正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想的科学”。null恩格斯:“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五、后现代与历史学五、后现代与历史学后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经过从艺术到建筑,再到语言学、文学和哲学,最后到科学和史学的过程。西方历史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后现代主义。 矛头所向:反对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现代文化,质疑许多自文艺复兴以来视为理所当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条、信仰和概念。反省现代化所造成的问题。 五月风暴五月风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兰曾将五月风暴称为“文化解放”,即是说它将由社会、经济问题引起的政治革命转移至文化问题、种族问题、性、妇女问题等。这既是最后一次十九世纪式的社会革命,也是后工业时代的第一次文化革命。作为前者,它继承了十九世纪那种以意识形态为指导的革命模式。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旗帜同时飘扬,人们要求改变生活,摧毁现存制度,颠覆资本主义甚至议会民主,五月风暴时,学生的口号是“将你的欲望当成现实!” 五月风暴特点是抗议一切,但却又不提出任何明确的建议,即是说呼吁人们起来造反但没有将来的指向,一切现存秩序从政权到团体都是它攻击的对象,它的目的就是反对秩序。 null后现代思想的价值在于迫使我们严肃反省现代化中的致命弱点。我们不是正在复制这些致命性的作为吗?所谓现代化,就是人类中势力最大的那部分在过去几百年间,继古代和中世纪之后,所作的历史性自我定位。结果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错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的定位错了,人与物和生产发展的关系错了。这些错位,其严重性到了人能否在地球上存活的程度。这些错位据说都溯源于观念的错位,就是笛卡尔设定的那种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没有内在的有意义的关联。人只能靠对象化、物化的方式来对待世界和他人。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构造的科学和体制,也就是现代欧洲文明,恣意作为的结果,造成主客与主体间的大分裂。当然,这是观念解释,是对现实复杂性的大大简单化。但体制的形成,总是某些观念影响了某些有势力的人,通过某些程序或权力运作而来的。实行起来就复杂化了。欧洲文明内部最有思考的人大抵把现代社会的病根推到笛卡尔哲学那里。十九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如齐克果尔、尼采、胡塞尔、舍勒、海德格等,提出种种打破主客对立的思想,但没有确定的结果,而现代方式照样进行。法国的一些思想家对此大概已不耐烦,在六十年代的革命气氛之下,纷纷提出相映成趣的批判性、破坏性的理论。人们早上醒来,已经进入后现代了。然而面临的不是更少,却是更多的困惑。后现代思潮兴起于法国,似乎不是偶然,法国有很强的无政府主义传统。 null思想资源:尼采及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文字性质不稳定性的主张;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对亲属结构的研究;罗兰·巴特对文本的重视;福柯对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德里达德解构观念;李欧塔对后现代情景德描述;詹明信对资本主义后期文化德看法。 尼采尼采他主张对现代性及其一切价值彻底重估、批判和颠覆而为多数后现代主义者奉为先驱。如哈贝马斯认为尼采是"后现代性的开端",福柯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批判现代性,德勒兹将尼采视作"反文化的开端",德里达则将尼采当作"他者式思维"的代表。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追问存在。他认为,西方哲学由于遗忘了存在天命而进入形而上学的黑夜,形而上学的症结在于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分离,人以主体身份对待世间万物,从而错误地把存在与存在者混同起来,由此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海德格尔试图从本源处来把握存在,即把存在放在主客体尚未分化之前的源始状态上来考察。海德格尔全部哲学就是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反思和批判。这一批判内容被现代和后现代诗学继承下来,引发了后现代主义对形而上学和现代性的进一步颠覆。 索绪尔索绪尔索绪尔(1857—1913)是瑞士语言学家,曾任巴黎大学、日内瓦大学教授。早期从事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1907年起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讲稿由其学生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于1916年出版。索绪尔把语言看作社会心理现象。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区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中的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他的学说对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建立有重要影响,被称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null 根据索绪尔的理论,使用中的语言它的价值是由观念与语音的结合产 生的,是能指——以语音为代表的符号,与所指——观念、概念的结合。 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语言是由线性原则组合的符号自由地来表达事 物的。 因此语言首先有自由联想功能。在人们心中要表达一种事物带给人的 交流意愿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中心语词,来表达一种中心观念。人 们在争论的时候就会围绕着这个中心观念进行相关的联想。在人们逐渐积 累的用词的近缘搭配上和新词的产生规律上就能看出这种自由联想留下的 痕迹。    其次,语言还具有线性结构。也就是说语言是组合性质的。因此使用 语言的人会根据观念词陈述内容的逻辑关系、历史考证等等作结构关系上 的考察。辩论的一方往往会抓住对方用语的一个前提性假设替对方推出对 方不想得出的的结论。 再次,语言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实际运用价值。在没有用能指来标识的 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在混沌的状态下是可以出现许多所指的状态的。就 是说,一方面每个人都处在多重的线性时空结构当中,因此每个人在行动 中就表现了语言的线性结构,而没有意识到。另一方面,人在实际生活中 感受到了一种线性时空结构,他要用一种语言单位去表达,但是语言的能 指和所指是有差距的。这意味着他所选的语言——能指与他感受到的矛盾 体验——所指之间的距离,对于他所要交流的所指他究竟表达了多少?也 许还远未能表达出他的意思。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什么叫体系?体系就是按照一些装配规则、统一性规则、组合规则、转换规则,将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要素联系到一起。”在这一“装配”过程中,装配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如何能够自圆其说,形式上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比具体表达了什么内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巴特不无调侃地从中看出了某种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特征: “当一种体系装配得很好时,它令我着迷的当然恰好是这种形式的性质:我对体系化的东西的兴趣,对体系的形式的兴趣,常常超过了对其内容的兴趣。” 说到底,体系化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为了自圆其说而体系、为了体系而体系。可是,体系的装配者本人却不这么看,他会以为自己所创造的体系由于其统一性和完整性而具有了真理的性质。由此而来的一个结果是,体系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将体系的完成看作是真理性言说的完成,一切已经尽在其中(人文科学中最登峰造极 的莫过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他们开始不断地重复这一体系或者这一“真理”,思想由 此而封闭、陈旧、僵化,最终沦于对教条的喋喋不休。针对这一弊端巴特表达了自己的警惕与担忧:“很多时候体系让我不舒服,是因为它太‘自以为是’了,就是说它被灌注了一种过于强大、过于隐匿的集体性思想。在这种时候,这个体系所发现的东西就变成了陈词滥调。”福柯福柯德里达德里达null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色:(1)不讲民族主义;(2)研究器物;(3)弱势族群;(4)重视地方,不重视同质性;(5)重视权力关系;(6)反统合;(7)反目的论;(8)反乌托邦,不主张同一,尊重多元,主张去除中心论;(9)应将思考先归零,使事物之间的族群类似性消失,重新观察彼此之间的区隔及差异;(10)反省纯粹,对共同价值及意义感到怀疑。二、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冲击二、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冲击质疑启蒙运动以来思想家试图在历史演变中寻求规律或通则的企图 质疑循序渐进的说理、论证的历史叙述模式,抛弃历史演化进步的观念 质疑历史学家用语言文字描述过去的所谓“历史著述的真实” null伊格尔斯在Historio graphy in the 20th Centu ry: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1997)一书中说,研究具体问题的史学家并未像巴尔特、利奥塔、德里达、福柯或海登·怀特等人走得那么远,去质疑事实与虚构、历史与诗学之间的差异,但研究主题和方法重心却从结构和过程向文化和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经历转移。在理论上,许多历史学家对此激烈争论,像The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1997)这样的书进入学生的参考书目,而反对者也著书立说,指斥文学批评家与社会理论家谋杀历史。 三、后现代与中国历史研究三、后现代与中国历史研究学者日益认同史学的“主观性”,强调史家应时刻反省自己研究所运用的概念与思路的界限,尤其是现代化、理性、科学、进步、民族国家之类概念的局限性。null《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null该书主题是清代礼宾与1793年马嘎尔尼英国使团,分别考察了清朝与英国对遣使事件的叙述,以便强调双方不同的实际操作模式与观念框架。在批判性地评介了其他有关清代外交关系的观点之后,第2章提供了一个对清帝国及其统治状况的全景式的考察,第5章也谈到这个问题,并特别关注宾礼。第3章讨论18世纪大英帝国国内文化背景,展示在知识贵族中普遍流行的“外交、贸易及对中国的了解”。第4章重新检讨马嘎尔尼勋爵对觐见过程前前后后的叙述。第6章和第7章透过清朝的礼仪和统治观念来审视清朝有关这次觐见的记载。第8章把双方的叙述列在一起,合而观之。第9章,在对这次清英相遇做出一些总结之后,回顾了中西关系史中对马嘎尔尼使团的研讨。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Resc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dern China)。 null本书就是分析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影响而运用于解释中国近代历史与民族主义共生性的产物。这种理论诉求首先破除的是自黑格尔、韦伯以来的欧洲中心史观,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同时,杜氏更着眼于进一步解构运用近代启蒙话语建构自身民族历史的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史。作为结论,作者指出,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性叙述“不仅掩盖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世界,而界还掩盖了自身意义的变化”。作者的工作旨在从一个陌生的历史编纂学的高度来思考中国,已打破中国历史叙述结构的稳定性,在此意义上作者强调一种与线形启蒙历史观不同的复线历史观,探究不同社会将启蒙历史与本土叙述结构联系起来的方式,“探寻历史企图遮掩或者利用的领域,以及各个拒绝其渗透或抵抗其霸权的领域。” 历史三调历史三调《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美) 柯文著 杜继东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null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法论问题。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按照传统的叙事方法,把对义和团的解读仅仅看作是一个历史事件。作者实际上是从三个不同的叙事主题出发,按照三种逻辑来解读义和团的历史。一种是作为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逻辑来重塑义和团的历史,他们是已知道了事情的结果,并且对整个事件也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所以他可以从结果出发,把凌乱的、复杂的和不明晰的经历条理化和明晰化。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解释义和团本身,而是要解释它与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进程的关联。第二种是作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讲述的经历,他们处在多种可能性发生的状态下,并不知道事情的结果,对整个事件也没有全方位的了解。第三种是20世纪的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和“义和团”主义的种种神话,他们把义和团作为象征意义的主旨神话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解释义和团,而在于从义和团的历史中汲取能量,湖的政治或宣传方面的好处。从三种逻辑中可以看到,义和团已过去了,作为事实也不存在了,然而如何恢复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不同的主体会对事件做出不同的阐释。理性理性西方学界以往一向将“仪式”与“宗教”、“非理性”联系在一起,认为近代西方社会已实现了政教分离,“仪式”无足轻重。中国历史上有发达的官僚政治,也被视为是“理性”行政的代表,因而历来忽视其中“仪式”的重要性。当前的研究则揭示了仪式与官僚制度的密切关系,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运作,也将促进对近现代西方“理性”政治中“仪式”作用与意义的考察。 妇女妇女 妇女史研究蓬勃开展。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学术界要求反映占历史上人口一半的女性生活与经历的呼声日益高涨。不少女性史学家把目光集中到文献中被忽略的妇女身上,讨论的问题从三国时代的后妃、北朝佛教中的女性供养人、宋代的妇女到近代上海的妓女、棉纺厂中的女工,等等。在荷兰还创办了学术期刊NANNU(男女)。身体史与医学史身体史与医学史身体史与医学史逐渐兴起。过去15年里医学的社会史研究是西方最有活力的史学领域之一,这也影响到了中国研究。有学者注意研究中国礼仪,如磕头在清代界定人们关系中的作用;中国人对“人”的产生、构成的理解、“才子佳人”传奇所塑造的男女理想形象等。这股潮流与福柯、埃利亚德的开创性研究的启发分不开。记忆记忆一是史学史研究,二是一般记忆的研究。关于前者,研究的侧重点已从“史书”是如何创作的转移到分析创作与创作对象的关系,作品的流传、阅读过程,作品对读者历史观念的塑造等问题,关心的是史学创作与社会的关系。这类研究的前提是认为史家撰述(及其作品)不是“客观的”,而是包含了选择、解释乃至歪曲,这一过程受到社会集团的影响与制约。后者讨论公共记忆传递的方式是什么,这些方式如何变化;记忆的作用是什么;遗忘的作用是什么。法律法律近代以来,传教士由于充当清王朝的改革顾问,地位更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这些传教士亲手参与近代中国国家共同体的设计,如:傅兰雅的《佐治刍言》(原名《政治经济学》)、丁纬良的《万国公法》(原名《国际法基础》)、李提摩泰的《泰西新史揽要》(原名《19世纪史》)等等,这些都是应清王朝的要求为设计一个现代专制国家而翻译,它也雄辩地说明了:诸如政治经济学、国际法、世界史这些知识不仅一开始就是国家的,而且它一开始就是为了国家设计而被官方引进和倡导的。 词典词典在中国近代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书面语、书写形式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而书面语的统一特别表现为书写形式的统一,这也就是胡适所谓横排书写、需讲究文法、运用西式标点。近代中国的“字典编纂运动”,在形成现代中国书写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方性地方性认知前提是认为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情境复杂多样,仅仅在大叙事中解读其变化多端的整体状态是不够的,应该把它置于相对狭小的地方单元中加以把握。然而“地方史”的总体逻辑仍遵循现代化叙事下对民族国家即有权力支配关系的认同。而秉持“象征人类学”理念的一派解释,则希望从根本上质疑民族国家所采取的现代化策略,或者通过强调地方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正面作用而颠覆现代化仿佛不言自明的正当性逻辑。所以其研究取向即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范畴,至少也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强烈影响。一些被认为属于“后现代”性质的作品也相当广泛地采用了类似的诠释方法。如杜赞奇在提出“文化的权力网络”(Culture Nexus of Power)时,虽然在界定网络的涵义时强调其内容是不断相互交错影响作用的等级组织和非正式相互关联网,诸如市场、宗族、宗教和水利控制的等级组织以及诸如庇护人与被庇护人与被庇护者、亲戚朋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施展权力和权威的基础。而在定义“文化网络”中的“文化”一词时则明显突出了其“象征”的涵义,“文化”被指为扎根于这些组织中,为组织成员所认同的象征和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宗教信仰、内心爱憎、亲亲仇仇等,它们由文化网络中的制度与网结交织维系在一起。这些组织攀援依附于各种象征价值(symbolic values)从而赋予文化网络以一定的权威,使它能够成为地方社会中领导权具有合法性的表现场所。第三章 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一、关于“真实的历史” 1、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争论: (1 )人的意识能否认识社会历史 ? (2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 ? null 20世纪上半叶实证主义。按照自然科学的规律研究历史 ,强调历史认识中的客观因素 ,亨普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探讨了如何用物质的一般规律来解释历史事件。 null克罗齐和柯林武德 的史学理论 “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null 20世纪 60~ 70年代以来 ,西方历史哲学中出现的否认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倾向—相对主义历史哲学, 如德雷则否认了亨普尔的观点 ,他在《历史的规律和解释》中认为 ,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 ,我们对历史只能满足于某种合理性的解释。 H.怀特就在《元历史》(1 973)中指出 ,历史学家总是以充满诗意的想象去树立某种关于过去的形象 ,而且他们的“叙述理论”经过各种修辞手法变得更为迷人。这样 ,我们在他们描述的历史图景中看到的只能是一幅幅经过加工的精美画卷。同样 ,利科在他的《时代和叙述》(1 981~ 1 985)中也表明了各种叙述理论在描述历史和试图还原历史客观性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二、历史认识主体、历史中介与历史实际二、历史认识主体、历史中介与历史实际1、历史认识主体的多层次及时代性 2、历史中介(史料)的存在特征 3、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 4、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null三、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程三、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程1、人类社会整体历史认识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程 2、具体历史事实被认识的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程 3、认识主体认识历史的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程 4、理性认识与“范式”之间的关系四、历史思维中的特征四、历史思维中的特征 1、何为历史认识的“形象思维?” 2、何为历史认识的“逻辑思维?” 3、何为历史认识的“直觉思维?” 4、三种逻辑在历史认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逻辑思维的重要地位五、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五、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1、何为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 2、三种历史考察类型是历史认识的具体途径 3、三种历史考察类型的相互联系 4、三种历史考察类型在历史认识中的运用实例六、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六、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1、历史认识在认识历史实际上的巨大作用 2、历史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 3、历史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对立统一 4、历史认识的逻辑证明与事实证明的差别七、历史认识的社会功能七、历史认识的社会功能 1、借鉴功能 2、思想引导功能 3、教化功能 4、社会功能实现的途径第四章 历史学的意蕴 第四章 历史学的意蕴 一、有关“历史学是什么”的论述 1、李大钊:“史学起源于历史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史书,只是研究历史的材料,而不是史学”。 2、《简明社科辞典》的“史学”条,历史学是“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 3、赵吉惠《史学概论》,历史学是“在整理、鉴别、分析、综合历史现象(史料)的基础上,重构历史过程,并对历史过程作出解释和评述,其中贯穿着撰史者的好恶、褒贬、史观、史法”。 4、葛懋春等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则认为:“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趋势的预见”。 5、广义理解的历史学,作为研究主体的历史学家通过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手段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历史研究这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二、史学知识共同体及表现形式二、史学知识共同体及表现形式 1、知识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2、史学研究的知识共同体产生的学科发展背景 3、中外若干史学研究知识共同体举例及分析:兰克学派、年鉴学派、疑古学派、战国策派等等 4、史学研究知识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三、历史学研究成果基本评价标准三、历史学研究成果基本评价标准1、历史学研究的工作流程 2、历史学研究展开的基本策略 3、历史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4、学术规范与历史研究四、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与基本素养四、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与基本素养1、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1、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隋书·经籍志》) “学贵博能约”。(章学诚:《文史通义》) “学问虽贵乎专,却尤贵乎通”。(李大钊:《史学要论》 2、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2、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是那个社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代言人”。(卡尔:《历史是什么?》) 历史学家的自觉反省 历史学家工作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学的社会责任与批判精神3、历史学家的忧患意识3、历史学家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物盛尔衰,固其变也”。 避乱求治 治国安邦 救亡图存五、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五、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1、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 共性: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两个步骤。 自然科学包括两项工作 :第一是确定事实 ;第二是发现与建构规律。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 1 9世纪历史学家在研究中遵循的基本信条是 :史料第一 ,历史学家应该让史料本身来说话 ,不妄加猜测 ,也不随意概括 ;不妄做褒贬 ,也不感情用事。 null 异:严格的科学得出来的结论和发现的规律都是可以重演的 ,正如波普尔指出的“物理世界是由在所有时间和空间中都永远不变的一个物理上的一致体系所支配的,所以物理规律或者说‘自然规律’在任何地点或任何时间都是有效的”。 历史学无法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科学。要证实任何命题都必须作一系列检验 ,这些检验从性质上看可分为三种 :相符性检验、普解性检验、精炼性检验。屈维廉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的确 ,历史如何能是一门‘科学’ ?你可能解剖一个人的身体 ,由此而论证其他人的身体的一般构造。但是你不能解剖一颗心灵 ;即使你能够的话 ,你也不能由此而论证其他的心灵。你对于一个民族的两千五百万颗心灵 ,一点也不能科学地得悉。我们所知道的很少的事实 ,可能是其余事实的典型 ,也可能不是。” 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一书的“历史学与科学”以知识的普遍性为考察对象 ,比较了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的三方面异同 :(一 ),历史学家主要关心的是个别事件 ,而不是普遍的结论,自然科学则相反 ; (二 ),自然科学里有真正的普遍性命题 ,而历史学则没有 ; (三 ),自然科学的普遍性命题可以作出成功的预言 ,而历史学没有预言能力。 三、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差异三、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差异 传统学术的分类方法,是按经、史、子、集来分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四部之学。 晚清西方学术思想大规模传入,王国维“现在的世界是分类的世界”。胡适“文学的归文学,哲学的归哲学,史学的归史学”。 一般地说,社会科学应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 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是从多样性、特殊性走向统一性,而人文科学则必须凸现其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 历史学的主题比其它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主题要丰富和广泛得多。 历史学的研究在不断纠正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些错误的论断。 null2、历史学研究对人类知识体系构架的重大意义 (1)独特的思维方式 null A、整体性 “文明同人一样,决不像机械排列的单人纸牌游戏,就事论事、支离破碎的认识,决不会导致对整体的认识,它甚至对部分也不能认清”,“历史研究不容画地为牢,若囿于一隅之见,即使在你的研究领域,也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布洛赫,人类社会历史就其本来状况而言,是一个“万事万物都是纠缠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他说:“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政治、经济的结构和信仰及思想最基本、最微妙的反映都概莫能外”。 null B、反思性与发散性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科学只有在发散式和收敛式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拉扯中向前发展。 巴勒克拉夫曾把历史研究概括为“试图根据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证据勾划过去的主要特征”。 “历史学是这样一种科学;即由最多的问题和由最少的答案所共同组织成的知识观念体系。” “历史学从本质上讲 ,就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活动。所以 ,历史学中的所有结论和定论始终都是不可能的。提出的问题越多 ,历史学的科学性就越强 ;作出的结论越多 ,历史学的客观性就越少。” 哈贝马斯在《知识和人类趣味》一文中提出了对于理性批判的三种可能性选择,第一种是根本的批判即康德式的理性批判。第二种是检验加识的批判即黑格尔式的批判。第三种批判。批判知识不是一个判断,而是一个反思。 null C、移情性 马鲁在《论历史认识》一书中强调指出 :“文献在向我们呼唤 ,要我们‘像今天朋友了解朋友那样’去了解过去的人。”朋友了解朋友的最好方法是对话 ,只不过与死去的朋友的对话乃是潜在与无声 ,也就是法国历史学家所说的“潜在的共鸣”。 布洛赫说 :“千言万语 ,归根结底 ,‘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甚至在诉讼时 ,人们也往往轻易下结论 ,动辄指责他人 ,而从来不提倡充分的理解。任何与我们不同的人 ,如外国人 ,如政敌 ,几乎毫无疑问的是恶人。在双方不可避免的冲突中 ,有必要加深一些理解以便于疏导 ,如有时间进行充分的理解 ,就能防止冲突。只要历史学能抛弃它那假天使的架子 ,就能避免上述弱点。理解包括体验人类千变万化的差异 ,包括人们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只要这种交往是善意的 ,就会对生活与科学有百利而无一弊。”(《历史学家的技艺》) null D、连续性 历史学家相信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现象 ,都有其发生的基本条件 ,这些基本条件早在以前的历史阶段就已孕育着、发展着 ,而当这些条件成熟时 ,事件就会发生 ;要对某一事件作出历史解释 ,离不开对其赖以发生的条件亦即“前因”的分析。 历史学家更感兴趣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 ,或者如美国著名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所说 ,更关心“过程”,“关心时间中的发展”。 布洛赫,“我们称历史为‘人的科学’,这还是太过含混。必须说‘在时间中的人的科学’。历史学者不考虑抽象的人。他的思想自由地呼吸着时间环境里的空气。我们的确很难想象任何一门科学能把时间仅只视为抽象之物,只是对那些把时间依已意割制成同等片断的许多人而言,时间只不过是个测量器。然而历史的时间却为具体而有生命的实体,而且一往无回顾,它是浸泡事件的血浆,也是使事件成为可以理解的场所。……当历史学者在人(事件的主角)与文明(事件的时代环境)二者的生命航图上,描绘出精确的时刻(也只有当做到此点时),才会感到他已给予一幅真确的图像”。 null3、“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的全面科学理解 第五章 史学方法论 第五章 史学方法论 一、历史文献搜集、辨析与整理 1、何为“史料” 2、史料的搜集方法 3、史料的整理与辨伪 4、史学的分类 5、史学观念转变与历史文献的关系 6、新材料的出现对推动史学研究进步的作用二、计量史学二、计量史学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辨证关系 2、现代计量史学的发展过程 3、计量史学的基本要求 4、计量史学的局限性 5、计量史学研究举例三、比较史学三、比较史学 1、何谓“比较史学”? 2、比较历史学在史学研究中的普遍使用 3、比较史学的运用原则 4、比较史学的积极意义四、心态史学四、心态史学 1、“精神分析学说” 2、心态史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3、心态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实例及缺陷 4、心态史学在新时期的转向五、口述历史五、口述历史 1、“口述历史”的传统 2、“口述历史”在西方史学中兴起的背景 3、“口述历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系 4、“口述历史”的实践细节 5、中外口述史著作举例六、田野调查与历史人类学六、田野调查与历史人类学1、从“社会经济史”走向“历史人类学” 2、历史学如何借鉴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 3、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的解读 4、“历史人类学”论著选读 5、中国史学研究中“历史人类学”发展现状七、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科际整合七、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科际整合 1、史学和哲学、文学、艺术、考古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2跨学科研究是历史学方法创新的必然 3、“概念化史学”与“历史学立场”的关系 4、科际整合的实例分析:港台史学研究八、史学研究的新趋向 八、史学研究的新趋向 1、其他社会科学对史学的渗透与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 2、全球化进程与史学视野急剧扩大 3、年鉴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更新换代 4、最新史学成果的介绍第六章 历史编纂学 第六章 历史编纂学 一、史学体例的多样性 1、中国传统史学体例分析 2、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编纂体例的看法 3、近代史学发展以来的历史编纂体例 4、大清史编纂体例的讨论与现时代中国史学编纂体例的思考 二、史学编纂的基本原则二、史学编纂的基本原则 1、信史原则 2、历史主义 3、行之有文 4、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史法与史旨的统一三、叙事史的回归三、叙事史的回归 1、叙事史回归的历史背景 2、叙事与传统历史叙述之间的差别 3、叙事史的范例及分析:《万历十五年》、《叫魂》、《王氏之死》等四、现代科技手段与新型史学体裁四、现代科技手段与新型史学体裁1、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历史学编纂的冲击 2、目前新型史学体裁的探索 3、影视史学 4、多媒体史学 5、历史研究者如何适应新型史学体裁五、现代史学论著书写的基本样式与规范化要求五、现代史学论著书写的基本样式与规范化要求1、如何提出论文主题 2、如何引用已有研究 3、如何做注解 4、论文的基本架构举例说明
本文档为【厦门大学《史学概论》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9902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1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12-03
浏览量: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