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话_辣海_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上海话_辣海_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上海话_辣海_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2012年7月 第14卷第4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Jul.2012 Vol.14 No.4        上海话“辣海”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汪如东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摘 要]“辣海”是上海话中一个重要的体标记词,本文通过跟邻近的江淮泰如片方 言之间的比较研究,考察其来源及作为体标记的虚化过程。“辣海”的“辣...

上海话_辣海_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2012年7月 第14卷第4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Jul.2012 Vol.14 No.4        上海话“辣海”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汪如东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摘 要]“辣海”是上海话中一个重要的体标记词,本文通过跟邻近的江淮泰如片方 言之间的比较研究,考察其来源及作为体标记的虚化过程。“辣海”的“辣”本字不是“在”, 也不是“来”,而是南方汉语方言的一个自源词;“海”的本字为“许”,存在着不同的读音层 次,“辣海”作为体标记在吴语中分别表示动作的进行和状态的持续,在泰如片方言主要表 示状态的持续。“在下”是“辣海”在泰如方言进一步虚化的产物,具有半虚化的体标记 特征。 [关键词]辣海;语源;虚化;时体特征;泰如方言;吴语 [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4-0083-07 [收稿日期]2011-12-21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江淮方言泰如片与吴语的语法比较研究”(10BYY01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如东(1964-),男,博士,江苏海安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修辞学,对外汉语教学。   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北部吴语中“辣海”和“辣”、 “辣辣”、“辣该”等是常见的几种时体表现形式,这 些形式在上海话中出现频率很高,使用也相当复杂。 许宝华和汤珍珠[1]439-442、钱乃荣[2]250-273、徐烈炯和邵 敬敏[3]、杨蓓[4]等先后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同时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辣海”的语源究 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从表示处所到虚化为表示动作 进行和持续的体标记的。本文试图通过吴语跟邻近 的江淮泰如片方言的比较来寻求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泰如片方言 濒临吴语,指南通、如皋、海安、如东、泰州、姜堰、泰 兴、兴化、东台、大丰十县市和靖江部分农村,也叫 通泰片[5]28。该片方言语音上保留了吴语的底层读 音,如韵母单元音化,阳声韵尾丢落使元音鼻化,山 咸摄一等和二等元音不同,存在两个入声调值等。 “辣海”在用吴语写作的近代小说中又写作“来海”、 “来化”、“来亨”、“拉合”、“来罕”等,为了表述方便, 本文以“辣海”统称其他所有形式,不细究其内部差 异,仅是表音而已,和文字本身的意义无关。本文所 举吴语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主要以上海话为主;泰如片的材料以 笔者熟悉的海安方言为主,必要时兼及各自内部其 他方言点的材料。 一、“辣海”的语源探析 1.上海话中的“辣海”,也记作“勒海”。钱乃 荣、徐烈炯、邵敬敏认为是由“辣……海头”缩合而 成,早在1862年的上海话词汇的著作中就出现了 “垃壗”,说明当时“辣海”就存在了,直到后来受苏 州话的影响,“辣海”的用法才逐渐增多。由于“辣 海”没有直接来自近代汉语的语料,要考察其语源, 方言之间的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看在有关方 言点中的读音及意义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 上海:辣海lAhE在那儿 [1] 崇明:勒化(leho/勒酣lhe[6] 苏州:勒海le┥(hE,是“勒浪le┥(l”的变体, 有远指和近指的对立。[7]269 海盐:落霍loho,也读成“勒霍lho”,连用 时l受ho的影响同化为lo,和上海话的“拉海” (辣海)同源。[8] 嘉兴:lho 杭州:lAha 盛泽:l ho 川 沙:lh[9]265 南通:赖下lax 如皋:那海lo xε 泰州:那下 lo xa[10]442 吴语中,“勒”或“辣”一般记作入声的l和lA。 泰如片方言中南通点单念作“赖”记作入声,保留着 吴语读音的特点;其他点已经不读入声,海安方言点 处于泰如片方言的腹地,“辣海”可以读作lε33 xε3、 lo33 xε3,读快时,可合音为“lε33”,如: 1)他在lε33看书。 2)我走lε33走下子。 这里借用“辣”来记录lε33 xε3 中lε33的发音,并 不很准确,因为“辣”在泰如片中单读为入声lε35。 “辣海”念为“lo33 xε3,大概是由于人们不知道“辣”的 本字,加之“辣海”有指示场所“那儿”的意义,就把 “辣”读成了“那”lo33,比较泰州表示“那里”的“那 下”。lε33表示处所,相当于中性指的“那里”。lε33 xε3 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反映了“辣海”读音演变的一 个阶段,就像海盐话的“落霍”,“落”受后字的影响 而变韵。上海话中,“辣海”中的“辣”,有人读[l], 有人读[lA],读[lA]时还有人丢失喉塞音韵尾,读 成舒声,可能也是受“那”读音的影响。 关于“辣海”的来源,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 钱乃荣认为来自于“在”。动词“在[ze:]”在上海话 语法化的同时,语音含混中性化,声母流音化,读作 “来[le:]”。后 来 韵 母 又 中 性 化,读 成 促 音 韵 母 [le],记为“垃”。“垃”进而离开句中心位置虚化作 介词用,与表示集群的“拉[la]”构成“垃……拉”的 介词结构。笔者基本同意“垃”到“垃……拉”的演变 情形,但疑惑不解的是“垃(辣)”果真是从“在”变来 的吗?上海话中既然已经有了[dz]音位,“在”又是 怎么变成一个流音声母的呢?为什么要经历这样一 系列的由舒声促化又变为舒声的语音变化呢?又有 人把“辣”看作来自于中古汉语的“来”,根据似乎也 嫌不足:事态助词“来”产生在唐代,用于指明某一 事件、过程是曾经发生过的、过去完成的。元明时期 是助词“来”使用的鼎盛时期,在方言性古白话作品 中广泛存在,显然不是北方或南方某一区域的特有 的助词[11],而“辣”做动词和介词时,主要见于南方 的吴语、闽语,使用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上海话中 “辣”做动词和介词时,后多接处所名词;虚化后用 在动词前后分别表示动作的进行和状态的持续,不 像“来”那样主要表事情、过程的曾经发生和过去 完成。 2.梅祖麟认为汉语中的方位介词、表示完成和 持续貌的词尾都来自古代的“著(着)”,并联系方言 从音韵的角度作了令人信服的说明[12]155-187。潘悟 云认为上海话“辣海”中的“辣”是从“着”的流音化 而来,“在”也是“着”的训读字,与钱乃荣的观点相 似。问题是“在”在先秦著作中就有了,如《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而方位介 词“著”最早在六朝才在江南的文献里出现,北部吴 语的特征词“仔”一般看作是来自于动词“附着”的 “着”(著),上海话中现已 被 “了”所 取 代,又 写 作 “勒”。“在”在明末冯梦龙的《山歌》中可以用作动 词或介词[13]373: 3)口虽说丢心还在,荷包收口未收心。(《山 歌》卷10第442页) 4)新生月儿似银钩,钩住嫦娥在里头。(《山 歌》卷10第441页) 在《山歌》中既有“在……上”又有“来……上”, 钱乃荣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有的时候或有的地方 读“在”,有的时候或有的地方读 “来”;二 是 当 时 “在”可以读成“来”,或者已经读作“来”音,在文字 记录时 则 按 其 义 或 按 早 期 音 写 作 “在”字。今 天 “在”无论是表示方位,还是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 都没能在上海话中扎根,口语中仍然讲“辣”、“辣 海”。 我们认为,在古汉语的南方方言中,存在着一个 跟“在”功能相类似的“辣”,声母是一个流音,其语 法功能正如今天上海话所显示的一开始是作为方所 介词,后又虚化为表示动作完成及动作进行和状态 持续的标记,是南方汉语的一个自源词。福州话中 有“礼(lε)”(记音)表示处所和表示动作进行和状态 持续: 5)伊只瞒礼在做什名? ———伊倒床眠床礼 6)我礼食饭,伊礼洗手。伊赖地下坐礼,伓肯 爬起去。[14]131-135 杨必生、陈建民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的海丰方言表示动作进行 和持续的lo: 7)你lo做咪个? 8)我弯恁腰lo扫地。[15] 这些字的本字不可考,声母都是流音,重要的是 它们都不是入声,这与泰如方言海安、如皋等地的情 形相似。并不是这些方言中不存在入声,而是它本 来可能就不是入声字,吴语现大多读作入声,一般都 认为是后来促化的结果。在汉语方言中,声母为流 音的持续标记并不少见,据罗自群的报告,晋语区和 顺话的“哩”[lei 0],平鲁话的“哩”[li 0],忻州话的 “哩”[li0],云南石屏话的[lo阴平],个旧、蒙自(大 屯)、开远的[l0],苏州“对牢[l13]”(对者)、杭州 “扶牢[l213]”[16]100-105,它们不一定都由“在”变来。 泰如方言中,人称代词“我、你、他”和一些普通 名词后也可后接lε,和辣海(lε33)的读音不同,结构 上分属于不同的层次,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前者 表示一类人的集合,lε相当于表示复数的后缀,一般 读轻声,音高随前字而变化;后者是表示处所,lε33由 lε33 xε3 缩略而来,但不读轻声,音高不受前字的影 响。lε33记为lε:33更合适。试比较: 9)芳儿lε吃啊早饭上海安。(小芳他们吃完早 饭去海安) 10)芳儿lε:33可以借两万。(小芳那里可以借两 万) 例10)如果语流不急,或要表示对处所的强调, lε:33一般读作lε33 xε3 或者lo33 xε3。上海话“辣爷叔 辣”第二个“辣”也是表示处所,读音和人称代词后 的“辣”相同,但语法功能不同。泰如话不但语法功 能不同,读音本身就有差异。 3.与吴方言不同的是,泰如片方言中,表示动作 48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4卷 方所的介词是“在”,这是它属于官话的重要标记。 在时体的表现形式上有一动词重要的后附成分,出 现频率很高,南通、泰州分别读作“叨”和“厄”,汪如 东[17-18]、王健[19]记作“啊”,本文记为“啊”。李人鉴 最早对泰兴话中的使用情形进行了描述:一般是用 于动词和宾语之间,如“穿啊衣裳”,“吃啊早饭”(部 分引例,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用注音符号表示动词后附,本文一律改 为“啊”);用于动词和它所带的数量词之间,如“去 啊一趟”、“穿啊大半天”、“吃啊两顿”;用于动词和 它所带的方所词之间,如“住啊东大街”、“站啊门外 头”、“伏啊桌子上”,分别用于连动结构之间,如“门 关啊好啊了”、“灯吹啊熄啊了”;用在动词和它所带 的表示结果的俗语或成语之间,如“吃啊个饱上加 饱”、“骂啊个不亦乐乎”;用在能表示静止状态或动 作而形成的状态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动词后,如“台上 坐啊主席团”、“操场上站啊许多人”;用在动词带副 词性的复合体后面,如“找到啊了”、“气杀啊了”;用 在连用的两个动词中第一个动词的后面,如“跑啊门 口去”、“看啊人做”。结论是,泰兴方言中的这个动 词后附主要表示“动作已经实现”,“还具有北京话 动词词尾‘着’及表示方所的‘到’的功能。”“啊”还 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着”[20]。汪如东就泰如片方 言“V+L”和“V+在+L”结构在构成条件、时体特 征及构成祈使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不同的 看法,提到泰如片方言表示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时 有两个与“啊”有关的重要结构:“在(啊)下 V ”和 “V啊(在)下”,“啊”和“在”有时可以省略,但意义 有所不同[18]。“下”表示处所,在古籍和白话小说中 都能见到,例如“垓下、塞下、渠下、河下、吴下、都 下、村下、家下、厨下”,在方言中也不鲜见:重庆话 “下”用在“这、那”后,表示处所,读[xr┤]。“这 下这里”读[le┤ x ],“那下那里 读[la┤xr ],武汉话 “边下”指旁边,“沿下”指跟前。 泰如话中的“啊”与早期上海话的“仔”相对应, 既可以表示存续体,如:骑仔马寻马(骑啊马寻马); 也可以表示完成体,如:吃仔饭再去(吃啊饭再去); 还可以用在祈使句的句末,如:坐好仔!(坐啊好 啊!)。今天 的 上 海 新 派 已 很 少 用 “仔”,而 是 用 “勒”、“勒海”替代“仔”。上海话中的“仔(勒)”跟普 通话的“了”并不完全一样,如“跟仔(勒)”着重于 “伴随着”后一动作,“跟了”着重于前一动作的实 现。也有改说“辣海”的:“叫辣海两部车子,跟辣两 个人后头,各人坐辣车子浪动身了”,这说明“勒海” 在上海话中已取得体标记的地位,且显得越来越重 要。而“啊”在泰如方言中频繁使用,且经常与其他 词语相结合表示不同的体貌,“辣海”则主要是表示 处所,其虚化程度不如上海话那么高。 4.在前面,我们谈到海安方言中“辣海”既可以 念作lε33 xε3,也可念作lo33 xε3,在泰州、海安、如皋 等地还有lo33 xa3 的说法。在吴方言点,“海”有hE、 ho、h、ha等几种读音,潘悟云认为这些读音有共同 的语源,来自于“许”,而“许”又来自于“所”,“几许” 在更早的文献写作“几所”,残留在吴语中写作“几 化”,“化”为麻韵开口[8]263;张惠英从音理上说明吴 语中的“几化、多化、场化”的“化”,实际上就是“下” 字。乾隆十二年(1747年)序刊本《苏州府志》:“谓 众多 曰 多 许,许 字 音 若 黑 可 切。 谓 所 在 亦 曰 场 许。”[5]泰如片的“在下”的“下”[xa21]也正好是麻韵 字的读音!这就启发我们,泰如片方言衍音性的动 词后附“啊”其本字可能就是“许”(所)早期的白读 层次,最初表示处所义,继而和“在”连用虚化为表 示时体的标记词,“啊”和“下”在泰如话中连用时常 合为一音。“那许”在古代不同时期用于指示方位的 用例举不胜举:“十僧之外须一尼为和尚。方可行 之。理必先有西尼。到此今云初缘。乃二众受戒之 初耳。至下引示。初示求那许请。文又为三。初叙 求那西至。”(《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上)“看时 未必相看死,难时那许太难生。”(《游仙窟》)“讼师 本等不敢与他写这大状,只图他那许的一两银子,不 是等闲赚的”(《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九回)。作为远 指代词的“许”韵母为a还有今天闽方言的证据,如 厦门话的远指词“赫[hia ]和“遐[hia ]其本字就 是“许”[21]。当然“许”在泰如片方言中如何丢失 x 而读成零声母的“啊”,又如何从表示处所义进而虚 化为时体的标记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推测, 可能是“许(下)”在由处所义向体标记的转变过程 中,读音进一步虚化,导致声母失落所致。泰如片方 言指示方位的“这里”、“那里”、“哪里”可以记作“这 海”(tsa33 xε3)、“那海”(lo33 xε3)、“哪海”(la213 xε3) 和“这下”(tsa33 xa3)、“那下”(lo33 xa3)、“哪下”(la213 xa3),“海”、“下”的本字都是“许”,反映了不同的读 音层次。当然具体到内部每个方言点,不一定都保 留这两套系统完整的读音,还会受说话人文化水平、 地域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根据作者本人的语 感,“这下”、“那下”中“下”有时不一定限于某一点, 还可指较广泛的范围,相当于“这一带”、“那一带”。 跟普通话的“那里”、“那儿”比起来,“那海”、“那下” 的指示性并没有那么强,可以看作是中性指示词,上 海话中的 “辣 海”既 可 以 是 “近 指”,也 可 以 是 “远 指”,也是表中性指,年龄层次的不同,人们使用的 体标记也有不同。下面是钱乃荣的举例: 11)伊垃拉屋里向。(动词) 58第4期 汪如东 上海话“辣海”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12)我坐垃拉床上看书。(介词) 13)伊昨日还垃拉要走,今朝改变主意了。(介 词结构) 14)警察垃拉走过来了。(进行体) 15)青菜侪切垃拉,等一歇烧。坐垃拉比较适 意。(存续体) 这些句中的“垃拉”,又可写作“辣辣”,都能换用 单音的“垃”,现在新派几乎全部能换用“垃(辣)海” 了,说明“辣海”在上海话中主要是一个显示某种 “体貌”的“功能词”。“辣海”当初也具有处所义,19 世纪末上海地区写作的小说戏曲中“垃壗”(又写作 “来海”)都含有“在里面”的意思,如《海上花列传》 “无多几个人倪两家头也来海。”(第八回)现今的上 海话中,“垃海”已经虚化成与“垃拉”同义表示存续 的体助词,如“侬坐垃海勿要起来”,“立垃海勿适 意。”不过,有的句子还是不能用“垃拉”代之,如“茶 壶里摆点茶叶垃海。”不能改为“茶壶里摆点茶叶垃 拉。”因为“垃海”的“在里面”义还没有完全退尽。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来“伊垃拉搿搭。”“伊垃 拉哀面工作。”“伊拉常庄垃拉一道。”这样用的“垃 拉”不用“垃海”的场合,也开始用“垃海”,如:“伊垃 海哀面工作。”“伊拉常常垃海一道。” 二、“辣海”虚化过程的差异 1.泰如片方言中,“辣海”主要表示“处所”,普 通话的“在 那 里”,泰 如 片 方 言 一 般 要 说 成 “在 辣 海”、“埋辣海”: 16)书放啊在辣海。 17)他在辣海卖衣裳。 18)我让他埋辣海。 19)一天到晚埋辣海弄甚的? 例16)“书放啊在辣海”和“书放啊辣海”不完全 一样,前句“放”的动作已经完成(由“啊”体现)并处 于静止的持续状态,后句则既可表动作的已经完成, 也可表时体不明,甚至可以表示未完成的动作,如 “家具买家来我放啊辣海”,家具可能还没有买回 来。而“书放啊辣海”中“啊”用于动词和处所之间, “啊”相当于一个介词,可以认为是一句还没说完的 话。例17)“他在辣海卖衣裳”、18)“我让他埋辣海” 则不能省略成“他辣海卖衣裳”和“我让他辣海”。 上海话不说“书放辣海”或“书放辣辣海”,但有“辣 辣海”、“有辣海”,“辣”、“有”是表示存在意义的动 词,“处所”义已经显得较虚,主要表示动作持续的 状态;泰如片方言中“书放啊辣海”、“书在辣海”却 是很常见的说法,主要表示动作存在的方位。再如: 20)书放啊辣海比放啊这海好。 21)在辣海歇啊个星期。 上句“啊”用在动词和处所词之间,下句“啊”表 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了”。试比较相似 句式在各自方言中体标记意义的不同: 22)侬辣海做啥?(上海) 23)你在辣海弄甚的搞子(东西)?(泰如片方 言) 24)银行里存十万块洋钿辣海。(上海) 25)银行的存啊十万块钱(在)辣海。(泰如片 方言) 例22)、23)和24)、25)分别表示动作的进行和 状态的持续,“辣海”在上海话中的“处所”义变得虚 弱,作为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的体标记色彩十分明 显;而泰如片中的“辣海”主要表示处所,用在动词 前必 须 说 成 “在 辣 海”,“你 辣 海 弄 甚 的 搞 子 (东 西)?”一般不讲。例25)显示“在辣海”用在动词后 表示状态持续时“在”也可以省去,“辣海”有处所 义,但意义已经开始虚化。进一步的例子如: 26)银行的十万块钱存啊辣海。 27)阳台上摆啊盆花辣海。 28)他头低啊辣海。 “辣海”都有处所义,但前面都可以不加“在”了。 这似乎预示着,泰如片方言中的“辣海”已经开始了 由表示动作存在处所到表示状态持续的体标记方向 的演变,而上海话已经经历了类似的虚化途径。 泰如片方言中,“在”和“辣海”之间还可以插进 其他名词,“辣海”附着于前面的名词: 29)花盆摆啊在阳台辣海。 30)书放啊在小明儿辣海。 31)钱存啊在银行辣海。 上海话要分别说成: 32)花盆摆辣海阳台浪。 33)书放辣海小明搭。 34)钞票存辣银行里。 句子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说明“辣海”在上 海话中表示时体的特征更为成熟。 2.泰如话中,“辣海”从表示方位的空间概念可 虚化为表时间。 35)两个人走辣海就不说话了。 36)两家儿走辣海起就不曾来往过。 37)两家好啊几年就齐(截止)辣海结束啊。 这三例的“辣海”都表示时间。由表示物体存在 方位的词义概念,经由隐喻联想的作用,从空间意义 发展出时体意义,这是符合时体意义演变的一般途 径的。泰如话的“辣海”在表示时体意义时仍然要受 到不少限制,如必须出现在“走……起”、“齐……”等 68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4卷 固定结构中,“辣海”不能单独作为时体标记出现在 动词之前;而在上海话中,“辣海”经过“事物存在” 转向“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这一语义抽象化进程, 已经获得了表达体意义的能力。 三、体范畴的系统比较 1.普通话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可说“在 V” “在 V着”“在 V 着呢”,如要强调动作的正在进行, 还可加上“正”,说成“正在 V”“正在 V 着”“正在 V 着呢”。V 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像“有”“姓”“是”等 不能表示动作进行的动词不能包括在内,“着”意义 已经虚化,语音上读轻声。一般来说,普通话的“在 V着”结构多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而“V 着”、“V 着呢”既表动作的进行,也表状态的持续。吴语和泰 如片方言表示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各有自己的体标 记系 统。上 海 话 中 表 示 动 作 正 在 进 行 时,可 用 “辣”、“辣辣”、“辣海”等多种形式修饰动词,前头也 可以再加上副词“正”: 38)伊正辣预备结婚。 39)物事辣辣来。 40)伊拉辣海分奖金。 41)迭桩事体正辣辣调查当中。 “辣辣”中第一个“辣”是动词,第二个“辣”也隐 含着“在这儿”“在那儿”的意思。“辣海”既表示动 作的正在进行,也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泰如片方 言中“在”和“在下”与上海话表示动作进行的“辣” 和“辣海”体标记相似,同时与主要表示处所的“辣/ 辣海”相区别。相比起吴语,泰如片方言表示动作进 行的体标记形式更接近普通话,如“在 V”,也有“在 V着”结构,“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时不像普通话 使用那么广泛;不管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在 V 着”,还是表示状态持续的“V 着呢”,后面都要粘附 一个带有泰如片方言特征性的发音“啊”,即说成 “在 V着啊”和“V 着啊呢”。而上海话的体标记结 构系统中,介词“在”至今仍被挡在门外,表示动作 进行和持续的“着”一直无缘加入进来,跟表示动作 完成的“勒”形成鲜明的对照,以“辣”(辣、辣辣、辣 海、辣该)为代表的标记形式广泛存在。泰如片方言 表示动作完成的语法标记是“啊”,表示处所和动作 进行、持续的标记词也一样,分别组成了“在(啊)下 V”和“V啊(在)下”结构。“在下”是由“在”和表示 动作完成的时态助词“啊”及“下”组成的结构,“下” 表示处所,前面已讲过其本字是“许”。史达祖《齐 天乐》中 有 “江 南 朋 旧 在 许”,说 明 早 在 唐 宋 时 期 “许”就已经虚化作“那儿”了。 2.“在下”在泰如片方言中表示某物在空间的存 在,是一个实义动词,如“那张照片还在下”,“那本 书到现在还在下”,“我不晓得去年子甚的时候在下 的”,“只有他有后人在下”,“在下”在上述句中也可 以说成“在啊下”。可见,“在下”虚化的时间并不 长,由“表示物体空间的存在”,引申为人活着、健 在:“那个人十年前就得啊癌症,现在还在下”,“老 人今年子(今年)九十,还在下。”再引申为表示动作 的进行,如“在下哭”、“在下做作业”,由实到虚,演 变的路径清晰可见。表面上看,“在 V”都可以用“在 下 V”来替换,如“在吃”可以说“在下吃”,“在打”是 “在下打”,“在坐”是“在下坐”;“在”和“在下”前面 都可以添加相应的副词,如“他才在吃”,“他才在下 吃”;“他还在吃”,“他还在下吃”。相比起“在 V”结 构,“在下 V”还有“在某空间某动作正在进行”或 “即将进行”的意味,状态的描写色彩更浓。除了 “姓”、“是”、“有”等表示属性和领有的动词外,其他 动词几乎都可以充当 V的角色。 表示动作状态持续的“V 啊在下”也说成“V 啊 下”,V动词限于动作完成后状态能持续下去的一 类,如“站啊下”、“坐啊下”,而像“吃”、“学”只表示 动作的进行,可说成“在下吃”、“在下学”,不说“吃 啊下”、“学啊下”,这类动词的持续状态是“V 着啊” 结构: 42)嘴的说着啊,手的拿着啊。 43)看着啊人家做。 44)他打着啊字听音乐。 这种结构明显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跟普通话的 “在 V着”和“V着”差不多,可表示动作的进行和持 续,和前两种结构形成互补。从“着”后必定粘附一 个具有泰如片方言特征性的后附“啊”来看,可以判 定这种结构是泰如片方言自身表示动作完成的“啊” 和普通话表示状态持续的“着”杂糅的产物,“啊”主 要表示动作的完成,而在完成后就自然获得了状态 的延续,故例43)又可说成“看啊人家做”。“啊”在 句中主要是承担组成体标记词的能力,是词汇化的 重要成分,年轻人现在也说“看着人做,自家学学”, 都很自然,所以,难说将来“啊”不会从动词持续体 系中退出。 “V啊下”“V啊在下”的不同还体现在不同语气 类型的句式上,我们用祈使句将它们分别读出: 45)坐啊下! 46)*坐啊在下!(*表示句子不能说) 上句能说,下句不能说。 再变成否定句式: 47)他不想坐啊下。 48)*他不想坐啊在下。 78第4期 汪如东 上海话“辣海”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上句能说,下句不能说。 再看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 49)坐啊下吃比站啊下吃好。 50)*坐啊在下吃比站啊在下吃好。 上句能说,下句不能说。 51)我宁愿坐啊下吃,不愿站啊下吃。 52)*我宁愿坐啊在下吃,不愿站啊在下吃。 上句能说,下句不能说。 这说 明,“下”和 “在 下”有 虚 化 程 度 的 不 同。 “下”有类似于“着”的用法,其所表示的处所义已经 变得十分微弱。“在下”在动词后表示状态的持续 时,虽然也有虚化的特征,但其所表示的“在那里” 的处所义仍存在,这就使“坐啊在下”的祈使句式不 能成立,因为表示处所的“啊”和“在”不能同时并 存,相应的否定式也同样不能成立。但把“在下”换 成表示处所的“辣海”,这两种句式就都能说了: 53)坐啊辣海! 54)他不想坐啊辣海。 这也 从 另 一 角 度 说 明 了 “辣 海”和 “在 下”的 不同。 再如: 55)伊眼眼叫出去辣海。 56)伊吃醉辣海。 57)阿拉店里买进交关物事辣海。 “辣海”在例55)中出现在趋向动词后面;例56) 出现在结果补语后面;例57)出现在句末,表示提醒 对方,相当于一个语气词。泰如片方言相应的“辣 海”在例55)、56)中都不能说,要说成“他才才儿挨 喊出去啊”、“他吃啊醉啊”,都不是表示状态的持 续,不能用“在下”、“下”来替换。但例57)能说,而 且说法有好几种: 58)我家店的买啊多少搞子(许多东西)辣海。 59)我家店的买啊多少搞子辣。 60)我家店的买啊多少搞子在下。 61)我家店的买啊多少搞子下。 “辣海(辣)”跟吴语的相比,主要不是表示语气; 跟“在下”相比,在词义上更多表示处所,虚化程度 不及后者,“在下”可以看做是一个半虚化的时体标 记,但虚化程度又不如“下”。 四、结 论 通过对比,我们认为“辣海”是一个南方汉语的 自源词,和“在”有着不同的来历,经过了不同的演 变,在不同的方言中担任重要的表示时体的语法功 能。冯力认为,上海话的“勒海”替代旧有的同类助 词“仔”和“拉”的历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词汇更 替,而是语法化过程中对被磨损的旧虚词进行更新, 并且对语言体系中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进行修补的常 见现象。”[22]36-54泰如片方言中的“辣海”是整个体貌 结构的重要成分之一,只不过不像吴方言那样已经 经历了长期的语法化过程,在整个语法系统中有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有条件地表示状态的持续, 迄今还不能用来表示动作的进行。这与泰如片方言 属于官话方言的性质有关。在地理上,泰如片接近 上海、苏州等发达城市,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及便 捷的交通也日渐对这一带起着辐射和影响作用,并 有望未来在经济上与之融为一体。但吴方言对泰如 片方言的影响却始终不如经济上那么大,表现在语 法结构上,“V啊辣海”的使用逐步受限,而“在 V”、 “在下 V”及“V啊下”、“V啊在下”等表示进行和持 续的体标记结构使用广泛,受普通话的影响,又杂糅 进“V着啊下”、“V 着啊在下”等新的体标记结构, 将进一步挤压“V啊辣海”的生存空间。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宝华,汤珍珠.上海市区方言志[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88. [2]  钱 乃 荣.上 海 语 言 发 展 史 [M].上 海: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2003. [3] 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 [J].方言1997(2):121-127. [4] 杨蓓.上海话“辣~”的语法功能、来源及其演变[J].方 言,1999(2):97-105. [5]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 张惠英.吴语劄记(之三)[J].中国语文,1984(5):348 -353. [7] 叶祥苓.苏州方言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8] 胡明扬.海盐方言的存现句和静态句[J].中 国 语 文, 1988(1):52-55. [9] 潘悟云.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云卷[C].合 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 鲍明炜,王均.南通地区方言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2002. [11] 俞光中.元明白话里的助词“来”[J].中国语文,1985 (4):289-291. [12] 梅祖麟.梅祖麟语 言 学 论 文 集 [M].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2000. [13]  钱 乃 荣.北 部 吴 语 研 究 [M].上 海:上 海 大 学 出 版 社,2003. [14]  陈 泽 平.闽 语 新 探 索 [M].上 海:上 海 远 东 出 版 社,2003. [15] 杨必胜,陈建民.海丰方言动词的态[J].语 言 研 究, 1984(2):115-129. [16]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M].北 88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4卷 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7] 汪如东.海安方言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84-392. [18] 汪如东.泰如方言动词后附“啊”的两种结构[J].语言 科学,2008(3):329-336. [19] 王健.江淮方言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J].语言科学, 2006(4):66-78. [20] 李人鉴.泰兴方言中动词的后附成分[J].中国语文, 1957(5):16-20. [21]  张 惠 英.闽 南 方 言 常 用 指 示 词 考 释 [J].方 言,1994 (3):216. [22] 冯力.上海话的助词“辣海”及语法化中的反复兴替现 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2007. “2012东南大学 MBA夏季论坛”在无锡成功举行 本刊讯 6月17日,“2012东南大学 MBA夏季论坛”在无锡隆重举行。我校副校长沈炯、无锡市副市长曹 佳中、原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等领导出席了此次论坛。本次论坛共吸引了近300名我校及兄弟院校的 MBA学员,共同探讨“云”时代的合作创业。 论坛由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东主持。沈炯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云”时代的合作创业这个主 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希望本次论坛的举行能够对东南大学乃至国内高校的 MBA教育深化、对高校 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和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富有启发性的推动作 用。无锡市副市长曹佳中在致辞中肯定了我校为无锡培养 MBA优秀复合人才,为无锡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 贡献,他热诚欢迎和期盼我校 MBA学子们积极投身到无锡这片创业热土中大展宏图。 会上,原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授作了主题发言。论坛上,“东南大学 MBA创业联盟”正式成立,并与东 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达成战略联盟关系。应邀出席论坛的4位 MBA创业者分别畅谈了自己的创 业过程和创业感悟,就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参会者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并受到了专家的点评。 (姚建平) 98第4期 汪如东 上海话“辣海”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resources and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and the effect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TMT as a moderator on this relationship.It is showed that external resources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MT moderates this relationshi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MT as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has prominence impacts on the success of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in that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is not yet mature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ransformation.Therefore,the heterogeneity of TMT sh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team building. (8)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policy for SMEs YUAN Jian-hong,GONG Tian-yu,GUO Jin-fen ·40· The policy on sci-technical innovation aims majorly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in SME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n the ground of their advantage of exclusive flexibility in systems.The policy effectiveness is a great concern for governments of various levels.After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in SMEs,this paper makes an evaluation of the policy effectiveness and,on the basis of which,makes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policy-making. (9)An overview of and prospect for the research on SMEs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resource reconstruction WANGWenping ·46· As resources are the basis for value,how to acquire and aggregate new resources,generate new capability and create new value are the vital factors for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SMEs.By analyzing the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practices,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phases o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phase.It then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terms of definition and resource configuration.Finally,it raises the problems requiring further study. (10)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broad on the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ship ZHU Qian,YANG Yong,TAO Tian-long,DA Qing-li ·52· Entrepreneurship emerges at and exerts an influence on various social levels.Because the research subject,drivers, consequences and environment so far are confined to a specific level,the results do not apply to other levels.This paper conducts a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foresee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hope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multi-dimensional angle fo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11)The definition of emotion management  MA Xiang-zhen,WANG Zhang-ying ·58· Among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motion management conducted fro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sychology,people have failed to mak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motion manage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o the extent that the definitions and practice of the two terms are mistakenly confused with each other.An unambiguous definition is needed to facilitate the research in this regard.The emotion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 a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is a requisite for people to have emotional activities and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 of content,object,management and products. (12)The sacredness and secularism of religions  LI Xiao-yan ·62· Without sacredness,religion is no longer what it is.Although sacredness as a transcendental existence goes beyond the definiteness of language and indefiniteness of images,sacredness is expressed in the shape of definite and secular media which can be perceived and experienced by people.The conflict between sacredness and secularism determines that the former cannot be truly perceived by people,which is the antinomy between sacredness and secularism. (13)On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signs  NIE Zhi-ping ·66· Unlike other signs,linguistic signs are characterized by sound as signifiers,linearity,polysemy,historical transmission and hierarchical levels.Arbitrariness as the fundamental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for all types of signs determines the systematic, social,forceful,flexible and non-flexible features of linguistic signs.Rationality is the basis for naming and understanding;its outer evidence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vents and the inner one is the systematic feature of linguistic signs,which shows the restriction of systematic feature on arbitrariness.However,rationality and arbitrariness don’t go against each other.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yntagmatic relation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the most prominent aspects of the systematic feature. (14)Chen Wangdaos interpretation of“pen speaks my mind”in An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  XIAO Shu-wen ·73· Wang Xijie’s criticism of Huo Sotong didn’t hit home.Huo’s problem is his confusion of the judgment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value.Chen Wangdao’s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 was not a betrayal of the principle of“pen speaks my mind”.Instead it claimed in the preface that this principle could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book.However,he himself who was unaware of this hid his real position when he employed the western rhetoric theories,which has led to the cultural mismatch. (15)On the usage of loan word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its standardization  LI Shen,RONG Jing ·79· The recent popularity of loan words in China does not indicate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Instead it is result of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other languag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non- standard usage of the borrowings and propose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standardize these words. (16)A study of the etymology of lahai as a tense marker in Shanghai dialect and its grammaticalization WANG Ru-dong ·83· Lahai is an important tense marker in Shanghai dialect.By comparing it with Tairu dialect,this paper explores its 721 etymology and its grammaticalization evolution.The equivalence of lain mandarin Chinese is neither zai(在)nor lai(来). Instead lais a slang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dialect.The equivalence of hai in mandarin Chinese is xu and it has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in different contexts.Lahai is a marker of the progressive and continuous tense in the wu dialect,and the continuous tense in Tairu dialect.La
本文档为【上海话_辣海_的语源及虚化特征的比较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4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1-30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