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陈勇宏)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陈勇宏)

举报
开通vip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陈勇宏)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陈勇宏 搜集整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制定的关于民族地区的基本政策。 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建立到逐步完善的整个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列法令、法规在凉山彝族聚居区得以全面实施的历程。40年来,自治州人大、政府在健全和完善各级地方自治政权,搞好民族立法工作,保证自治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各项权利等...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陈勇宏)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陈勇宏 搜集整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重要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制定的关于民族地区的基本政策。 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建立到逐步完善的整个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列法令、法规在凉山彝族聚居区得以全面实施的历程。40年来,自治州人大、政府在健全和完善各级地方自治政权,搞好民族立法工作,保证自治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各项权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团结全州各族人民,努力创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友爱和谐的环境和新型关系,使得民族区域自治在凉山得以全面实施,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 自治政权的巩固与完善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凉山的进一步实践,为全面推进凉山各项事业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一、地方自治机关的发展与完善 1952年10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政府(后改称州)正式成立。在原西昌地区至1952年底,也已建立起冕宁、盐源、盐边、宁南、会理等五个自治县或联合政府;14个自治区政权,24个联合区政权;自治乡56个,联合乡54个。这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这一区域的普遍推行。 1953年2月,木里藏族自治区(县)在苦巴店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8月15日.新华社宣布“西康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部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各级自治政权的建立,在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加强自治民族内部团结,巩固各民族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从组织上给予了保证。 1955年4月15日,根据宪法规定,凉山彝族自治区改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大小凉山的民族工作,在雷波成立了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1956年2月撤销),将雷波、峨边、马边、越西、甘洛等县划入自治州的区划内。 1956年开展的民主改革及其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各级自治政权、特别是基层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965年8月6日.经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制定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正式颁布,对自治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的组成、自治州行政区域划分、自治权利等各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促进了自治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等自治机关的组织建设和机构健全.进一步完善了自治权力。 1978年11月,根据国务院199号文件.撤销西昌地区建制。米易、盐边两县划属攀枝花市,其余各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彝族自治县复称盐源县。 198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立。随后市、县也建立了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健全了自治州各级自治机关.加快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全面落实。 建州四十年来,自治州先后召开了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按照人民意愿,本着自治民族为主的原则,选举产生了各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人民政府,在党的领导下行使自治权力,管理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 二、民族乡的建立 凉山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地方,共居住着14个民族的人民,为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使各少数民族实现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自治州积极抓好民族乡的政权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州没有民族乡的建制。《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后,从1984年开始,自治州集中抓了民族乡的组建工作。到1988年,先后在傈僳、蒙古、纳西、苗、藏、回六个少数民族中建立了13个民族乡。即:金沙、南山傈僳族乡,裕隆、羊角坝回族乡,俄亚纳西族乡,白碉、固增苗族乡,项脚、屋脚蒙古族乡,大坡、沿海蒙古族乡。保安、和爱藏族乡。至此,包括木里藏族自治县在内,全州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多数乡有了民族乡政权。 民族自治乡的建立,满足了州内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充分保障了大小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调动了各族人民的政治热情与四化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地消除了民族隔阂、民族歧视,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 为了保障各民族权利的更好行使,自治州还先后召开了七届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方面、各民族代表,广泛听取意见.共商全州大事。 二 民族立法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权利,是按照国家宪法的规定,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领导下管理本民族地区地方性事务的权利,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实现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根本保证。制定自治州的地方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措施。 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机关建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州情况的条例、单行法规。 1955年,为适应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的需要,自治州制定了与其相应的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首先,颁布实施了禁止奴隶主抢劫、买卖和虐待奴隶,禁止加租夺佃、逼租逼债和乱杀牲畜、破坏生产的布告。布告颁布后,一方面支持人民群众的斗争积极性,保护了奴隶群众;另一方面也依法律的规定,检查、监督奴隶主的活动,打击了不法奴隶主的破坏活动。 同年1 2月,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根据凉山代表团的提案,通过了1956年在凉山地区实行民主改革的决议。 次年2月,自治州召开了第三届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经过认真协商,依照省人代会决议,通过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实施办法》这一指导性文件和主要的政策依据,具体规定了民主改革的性质和任务,接着又通过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劳动人民协会组织 章程 公司章程范本下载项目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关于组织清匪治安武装自卫队暂行办法》,全面规定了民主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具体作法,保证了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 1957年底,民主改革基本结束,自治机关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为了发展生产,巩固民族团结,进一步发展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生活,使凉山彝族得以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适应这一转变,1958年,自治州根据本州经济现状,本着促进生产的精神,制定了彝区的单行税法.从而加强了各族群众的国家观念,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1965年.又制定与颁布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经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实行。 “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民族政策遭到破坏,民族立法工作陷于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机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治能力,在行使好自治权上狠下功夫,民族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充分认清州情的基础上,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把法制建设始终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从1982年开始,先后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六个方面的单行条例。 《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这是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法规,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其内容涉及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它的制定与实施,是全州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自治条例》的制定,历时六年,是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三十多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基础之上起草的,并经过各族人民的代表充分讨论和各方面的反复协商后形成的。自治法公布后,又多次进行审议、修改、补充,听取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省人大有关领导的意见形成报批稿。1987年4月中旬,在州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审议,一致通过了自治条例草案,1987年7月2日,经四川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自治条例正式颁布施行。 8月7日,自治州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学习宣传实施<自治条例>的决议》,要求州内一切国家机关、党政组织、武装力量、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及各族人民认真学习,大力宣传、全面领会《自治条例》的基本精神和重要规定,不断增强执行《自治条例》的自觉性。同时,“决议”还要求州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学习、宣传自治条例时,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根据《自治条例》规定的原则,尽快制定实施办法。 《自治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自治州民族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成就,标志全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他单行条例有: 《凉山彝族自治州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1983年2月26日,经四川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同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治州内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规定的实施,满足了自治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婚姻方面的要求,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利益,促进了全州社会的稳定。 《凉山彝族自治州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变通规定》。 《凉山彝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办法》 《凉山彝族自治州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的暂行规定》 这些单行条例的制定与施行,适应了少数民族在选举工作中的思想、文化水平;使义务教育进一步走上了法制轨道;有效地控制了全州人口的过快增长;保障了自治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以及自治民族干部用彝语执行职务的权利。 由于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既注意了在“变通”、“特殊”、“灵活”六个字上做文章,又坚持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坚持正确处理所制定的自治法规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自治法规体现民族特色;坚持从不同角度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正确意见;坚持法规条文充分反映立法意图;坚持自治法规的用语科学、严密;坚持做到条款简明,易懂易记;坚持自治法规颁布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适用;坚持征求上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取得上级指导。因而,制定的法规具有合法性、协调性、客观性、民主性、完整性、准确性、可行性、稳定性、上下一致性的特点,避免了立法工作的被动。 木里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于1981年开始起草,1983年9月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定稿,1990年经木里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审议通过.1992年3月经四川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实行。 三 经济、财政与其他自治权的行使 一、经济建设与财政管理 经济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也是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物质基础。因此,充分行使好经济建设和财政管理方面的自治权,千方百计地把民族经济搞上去,这是民族自治机关的根本任务,也是逐步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唯一途径。 建州以来,自治州依法制定本州的工农业建设方针,特别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顺着“抓农业稳州、抓工业富州、抓商业活州、抓科技兴州”的思路,制定出符合凉山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能够较快振兴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作为一级地方财政、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全州的财政,自主地安排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财政预算,管理收支。从1952年建州之后,自治州制定了历年的财政预决算方案。1980年,国家对自治州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的新财政体制,同时,不定期拨给“支援不发达地区”两笔资金,以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自治州内不属州管的企事业单位,留给自治州的利润,作为建设资金,由州安排使用。 近几年,自治州在自主管理经济、财政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抓紧本州财政收入,合理地、自主地安排发挥本州资源优势的基建项目,如制糖业,丝绸业、冶炼业、野生资源、食用菌的开发等。 (二)主动争取国家对本州建设的支持和帮助。在上级的支持下,1978年一1988年,工业上就有6个大项目,40多个小项目开始兴建或改造,一些项目已开始创经济效益。 (三)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作保护,根据自治法和自治条例中的有关条款,保护本州工农业发展。 . (四)审时度势,制定开放政策和开放措施,加强横向联系,引进资金和人才。 由于路子找准了,政策配套了,民族经济发展较快。提高了民族经济的综合实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二、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文化、科技事业 行使发展民族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自主权,这是少数民族兴旺发达,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40年来,自治州在国家帮助与扶持下,充分行使自治权利,在发展民族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树。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各兄弟民族的一代代“四有”新人茁壮成长;科研与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应用形成网络并取得丰硕成果,极大地推动着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发扬,文化艺术事业获得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成果已推向国内外并产生良好影响。一个脱胎于奴隶社会缺乏科学文化的旧凉山,逐步向科学文化繁荣昌盛的新凉山迈进。 三、州内其他少数民族自治权利的落实 凉山州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的地方。除自治民族彝族外,其他少数民族自治权利的落实,是民族区域自治全面实现的组成部分,是自治州责任所在。自治州在充分发挥自治民族的作用,落实自治民族的权利的同时,注意处理好与非自治少数民族的关系,落实他们的民族权利,在集中抓民族乡的组建工作时,保障其他少数民族的权利实现。 (一)从法律上保证非自治少数民族与自治民族平等地参与自治州的事务管理。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中,藏族、回族、蒙族等各少数民族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与自治民族代表一道,共同商讨全州大事。《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中规定:“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尊重和保障木里藏族自治县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自治权。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本地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执行”。同时,《自治条例》还规定,自治州“尊重和保障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依法采取适合本地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发展经济、文化事宜,对散居的少数民族也要照顾其特点和需要”。 (二)为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自治州努力帮助木里藏族自治县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帮助州内各少数民族解决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方面的实际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木里县的工业从无到有,财政收入较1954年增加上百倍。根据木里山区的特点,木里自治县已确定把今后的重点由农业转为林业。为帮助木里自治县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国家每年补贴拨款几百万元。 为帮助非自治民族尽快摆脱贫困和落后,从1984年开始.自治州对13个民族乡和较集中的其他少数民族村寨的自然环境、经济、教育、文化、风俗、宗教及生活状况分别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了经济文化发展规划,1988年基本完成这一工作。在调查研究、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自治州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对民族乡的投入。在使用国家扶持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等补助专款时,给了各民族乡特殊照顾,10年共投入244.7万多元,人均54元.为全州农业人口享受补助专款平均数的5倍多,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1984年以前,13个民族乡基本没有乡镇企业.全属贫困乡,到1988年底,所有民族乡都有了自己的企业,有的还发展到十多个,扩建新建起小水电站及微型电站13个.佳11个民族乡的群众用上了电。同时,修建公路、大搞水利建设,积极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到1988年底,已有12个多的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自治州为民族乡新建中心校、卫生院、建立电视卫星地面接受站等文化教育设施。 四 自治民族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区域自治全面落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自治机关的一项重要自治权利。 彝族语言文字,是凉山的主要语言文字之一,根据宪法规定,自治州内一直使用着彝、汉两种文字。自治机关的吊牌、印章、布告及会议的发言、广播等都是两种语言文字并用。 对于凉山彝族文字,党和政府十分重视。1950年凉山刚解放.即组织专人进行调查研究。1951年2月,西昌专署召集座谈会,决定推广彝族新文字。1956年制订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有国际音标和斯拉夫字母的拼音的新彝文方案,在民干校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停止。1 958年又取汉语拼音方案的拉丁字母,制订了一套凉山彝语注音符号。1974年凉山彝族人民群众提出整理、规范、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意见,在省民委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组织专人,在1963年自治州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初步整理的基础上,对彝文进行整理、规范,制定了方案并征求群众意见。1975年中共四川省委批准方案,开始正式试行。经四、五年的试行,证明了这一方案是科学的、可行的,深受凉山彝族群众欢迎。1980年国务院批准了《规范方案》。 十多年来,规范彝文的推行工作,进展迅速。为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自治州建立了16个彝文专业部门;在以彝族学生为主的小学、中学里实行彝、汉文双语教学;在农村,大量开办彝文扫盲学习班和彝文文化夜校,目前大部分1 5—45岁的群众已脱盲;正式出版了《凉山日报》、《凉山文学》彝文版;编译出版了文艺、科技等通俗读物。为了配合彝文推广和使用的需要,还编印了《彝汉词汇》《汉彝词典》《彝文检字法》等工具书;开展彝语电影配音工作,建起了彝语影片的译制基地,结束了不懂汉语的彝族群众看不懂电影的历史;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彝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决定对能够熟练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国家干部和专业人员给予表彰或奖励。 《自治条例》对木里藏族和州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使用,也作了具体规定。木里自治县政府成立后,规定在行使职权时,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作为通行语言文字。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为真正实现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自1980年以来,自治州先后在藏族、傈僳族、苗族等民族乡中开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扫盲和教学试点。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五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重要的民族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它既是自治机关行使的一项自治权,同时也是全面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落实各项自治权的核心。 一、建州后民族干部的培养与队伍发展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民族自治地方如果没有一批民族干部担负起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开展四化建设的重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或市以来,就把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凉山开展工作初期.彝族干部只有老红军战士、地下党员几十人。建州时,全州有彝族干部205人,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当时全州建党、建政、社会改革等中心工作的急迫需要.以及少数民族干部太少的实际情况,自治州按照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既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大量吸收、培养民族干部,并大胆地使用他们。1958年,凉山民主改革完成后,民族干部猛增到1,600人,到1978年,已达8,700多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和方法: (一)直接招收,短期培训,大胆使用。解放初期,因彝区开展工作的需要,先后在西昌、乐山、雷波、昭觉开办了民族干部短期训练班,对直接从群众中招收的少数民族青年进行短期训练,然后分配到工作岗位,逐步锻炼提高。到八十年代,这批干部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州、县的领导骨干。 (二)“普遍提高,重点培养”,通过实际工作培养民族干部。 (三)建立民族干部学校,培养干部。1951年3月,西昌民族干部学校成立;1952年10月.昭觉、乐山、雷波的民族培训班也扩充为民族干部学校。民干校为凉山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仅西昌、凉山两个学校,几年间,就培养了民族干部2.825人。1959年,中共凉山州委党校成立,在提高民族干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方面做出了成绩,到1981年,先后培训民族党员干部一万多人次。 (四)选送优秀少数民族青年到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和其他高等院校学习深造,毕业后大部分回州工作。 (五)送各民族青年参军,经过锻炼和学习,转业后充实地方干部队伍。 (六)适应工农业和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1950年—1970年,自治州建起了民族师范学校、卫生学校、农业技术学校等一批中等专业学校。 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在本地土生土长,他们来自本民族的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的疾苦和要求,因此,容易得到本民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加之民族干部与本民族的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感情和血肉联系,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和建设四个现代化,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决心。他们投入到自治州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为党和政府与各兄弟民族之间架起了桥梁。 二、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自治州落后的经济基础,已成为凉山州自治机关的首要任务。因此,对干部的德才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政治干部队伍,还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1979年,凉山州少数民族科技文化专业人员只有1757人,远远跟不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为改变这种现状,自治州在“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指引下,一方面注意少数民族政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了各种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 1984年,在全州“首次民族团结表彰会”上,明确指出,要培养一支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干部队伍.包括党政、经济管理、军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从根本上保证少数民族自治权利的充分行使。特别是1987年颁布《自治条例》,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培养做出明确规定:“自治州的州长由彝族公民担任,自治州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中,应当尽量配备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并使之与人口比例相适应”,“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土义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积极从本州各民族中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大力培养和选拔从法律上给予了保障。 多年来,凉山州坚持有计划地经常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自治机关在继续采用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措施,以加快民族干部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首先,新办、发展专业学校。自治州目前有凉山大学、西昌师专、西昌农专各一所、凉山教育学院一所,广播电视大学一所及凉山干部函授分院;中专10所。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 其次,自治州内的大、中专院校招生,对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自治州内报考其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的照顾。 第三、为提高民族干部的文化、业务素质,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依托,输送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深造。近10年间,共选送培训少数民族干部6987人,鼓励干部、职工自学成才,对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的学员,给予奖励。 第四、坚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经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培养,再放到基层和机关锻炼。1962年、1975年、1980年,州委先后三次组织中青年干部下放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高很快,不少人已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 第五、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以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如:对在州内工作的干部发放技术津贴;地师级干部离休后可以到省会成都安度晚年;对干部职工实行浮动工资;实行离退休建房补助等。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保证了各族干部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壮大,素质不断提高。 到1991年底,少数民族干部由1953年的1300多人,发展到2万余人,增加了近15倍,占全州干部总数的27.1%。 三、干部“四化”和民族的兴旺 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讲,都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一般说来,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与他们肩负的繁重而艰巨的建设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只有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才有可能实现凉山州的现代化。为此,自治州政府要求无论是政治干部或专业技术干部,都必须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水平和文化素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凉山州委、州政府要求并帮助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实现新的转变,从封闭型变为开放型.从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从守业型变为开拓型,从传统型变为现代型,提高了对未来形势发展的判断力、决策力、创造力。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干部。10年来,依托中央、省委、州委,县委四级党校及大专院校,培训了年龄45岁以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一大批干部,使他们分别达到初中、中专或大专文化水平。1989年与1978年相比,小学以下少数民族干部比例率降低38%.大专比例率上升171%;高中(中专)比例率上升191%。县、市正副书记,常委和县、市长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78年的1.9%上升到1989年的47.18 9/5,中专(高中)程度的由6.66%上升到33.3%,初中以下程度的由86.7%降到23.8%。在年龄结构上,县、市班子由1978年的45.5岁降至1989年的平均年龄43.3岁,年轻了2.1岁;州委、州政府班子平均年龄比1978年年轻了近1岁。在实现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四化过程中,取得了明显进展。 几十年来,干部队伍中涌现了大批优秀干部,其中老红军战士,是凉山最早奔向革命,走向延安的一代;解放后又成长起一大批创造凉山新文明的一代少数民族干部,为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繁荣凉山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言传身教,带出了又一批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这一批新的少数民族干部中,大学生、中专生占多数,他们走向各个岗位,也像老一代少数民族干部一样,把一生献给凉山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科技、文化、管理中的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更是令人振奋。相当一部分人获得了中高级技术职称,为凉山经济的振兴、科技文化繁荣正在挥洒汗水,努力贡献。 自治州取得的成就,同样凝聚着广大汉族干部的心血。解放凉山、民主改革、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改革开放,每个时期都有大批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同呼吸、共命运,把汗水甚至鲜血撒在这片土地上。 自治州建州以来,始终坚持党管干部,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做到组织上落实,制度上保证,选拔上有措施,培养有计划。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是健康的,成就是巨大的。 首先,全州有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进入了各级领导班子。州委、州纪委、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府、州政协与军分区六大班子的领导干部中,彝族正职5名,占83.33%;州级四大班子中,55.6%是少数民族干部,主要是自治民族干部;县、区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分别占了47.5%、37.9%;全州3212名乡(镇)领导中,少数民族干部有2080名,占64.8%。从而保证了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有效行使。 其次,全州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由建州初期的零数,发展到今天的4300多人。 其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增长迅速,全州7万多干部,.各类专业人员占65.7%;在2万多少数民族干部中,48.3%是专业技术人员。 其四,凉山州还为上级政府和科研、教学单位输送了一批领导干部、科技人员、表演艺术家、文艺家等。他们之中有中央委员、国家民委副主任伍精华,四川省委副书记冯元蔚等。 其五,注意了对州内非自治民族干部的培养。木里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对本民族干部,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作出了法律保障,优先在本县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培养、选拔干部;优先招收少数民族工人。现在,13个民族乡的领导干部全部由本民族的民族干部担任。 其六,坚持对广大干部进行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的教育。汉族干部、彝族干部、非自治少数民族干部之间,团结一致,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彼此都深深铭记住这样一个真理:各民族干部的大团结,是各族人民团结的核心。 注:本文的记述时限截至1992年。 ( 完稿于1992年) PAGE 1
本文档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陈勇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68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1-27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