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

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

举报
开通vip

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 6期 [西南历史文化研究] 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 常云 平 [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重庆市 400047] 提要: 抗战期间, 36所高校迁入重庆,保存了中国教育的国脉, 也使大后方的教育事业发展兴盛 起来,改变了战前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布局和结构 ,又在治学、科研、教学及管理制度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 验;内迁的高校, 也活跃了重庆的学术风气,重庆的文教事业从此兴旺,其影响至今犹存。 关键词: 重庆 高等院校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

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 6期 [西南历史文化研究] 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 常云 平 [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重庆市 400047] 提要: 抗战期间, 36所高校迁入重庆,保存了中国教育的国脉, 也使大后方的教育事业发展兴盛 起来,改变了战前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布局和结构 ,又在治学、科研、教学及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 验;内迁的高校, 也活跃了重庆的学术风气,重庆的文教事业从此兴旺,其影响至今犹存。 关键词: 重庆 高等院校 中国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529 1937年抗战爆发后, 我国华北、东南沿海 和华南大部地区的高校为免遭日寇铁蹄践踏, 大规模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西南地区转移,开 始了中国历史上教育事业自东向西的迁徙,在 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 保存了中国的教育实 力,使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高教事业得到空 前发展,成为战时最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对 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 战前我国高校布局不尽合理, 90%的高校 分布在东南沿海和沿江各地以及华北地区。 抗战爆发后,他们便暴露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炮 火之下。/七#七0事变爆发后,日军进占平、津 地区, 将天津的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炸为平 地。/八#一三0淞沪抗战后, 日军对各文化教 育机构的狂轰滥炸愈演愈烈。抗战爆发后的 第一年,全国高等院校的财产损失至少在 41 712 763 元以上, 师生员工死伤和失踪者达 116人[ 1] ,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了前所未有 的浩劫! /战前百零八所专科以上学校, 总计 受战事影响而不能在原地开学者有九十四所 之多,占总数的 87%, 其未经迁移者仅十四所 耳。受影响之学校, 校舍设备或受敌人强占或 摧残, 其损失可计值者约达四千万元0, /而员 生流离转徙, 不遑居处, 而设备欠缺, 图书损 失,教学与研究之进行,困难尤多,精神上之损 失,尤不可以数计。此种学术文化上之浩劫, 实为中外空前所未有。0[ 2]为免遭蹂躏, 保存 我国高等教育的命脉, 文化教育机构纷纷内 迁。1938年, 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 协会, 负责全国各地学校的迁建工作。决定把 一些重要的国立、省立高校和研究所迁移到西 南、西北各地,其中以重庆为重点。于是,以上 海、北平高校为先导,以及南京、广州、浙江、天 津等地的大批高校开始向内地迁移。仅迁到 四川的高校就有 48所, 其中迁入重庆的达 36 所,约占迁川高校的 75%。从此开始了中国 教育史上颇具影响的教育中心由东向西大转 移,重庆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教育文化的中 心。 各高校迁入重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迁渝高校自 1937年至 1939年。此 间全部或部分在渝复校的有 20所。第二阶段 自 1940年下半年迄至 1943年春。此间又有 10所高校迁居重庆。第三阶段主要是 1944 年夏至全国抗战胜利。这一时期,计有 6所院 校迁渝。 以上三个阶段迁入重庆的高等院校,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根据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战略 布署有计划地迁入。这以中央大学、中央工业 职业专科学校为主要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有计划迁渝,是国 #45# 民政府坚持长期抗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有计划搬迁, 故而损失较小, 复课迅速。 中央大学在 1935 年即派员前来查看迁校地 址,初步选定在沙坪坝。1936年春,中大校长 罗家伦目睹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预言一场大战 不可避免,并预做了大批木箱以备日后迁校之 用。1937年抗战爆发后,罗即向政府建议将 主要大学和科研机构移往重庆。他坚定地表 示: /武力占据一个国家的领土是可能的,武力 征服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0 [ 3]中大迁 校行动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四川 省主席刘湘积极帮助解决迁移中的困难,民生 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慨然应允把地皮借予 中大营建校舍。1937 年迁到重庆后, 容纳 1000余人的新校舍竟在 42 天之内完成, 旋即 于11月复课, /这个速度, 不能不算是一个记 录0 [ 4]。甚至在1939年, 中央大学畜牧场的全 部马牛羊鸡犬豕也全部运抵重庆, 从中可见其 迁校之完整。 第二种情况是: 大多数学校无统一的迁徙 计划,每至危急时刻,临时决定,因而几度辗转 迁移来渝, 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图书仪器设备 受到严重损失。武昌中华大学, 1933年藏书 40000册,武汉沦陷后, 学校西迁,因交通工具 缺乏, 存留武汉的图书共 22000多册, 抵渝后 尚存 16194册, 复员时又损失 600册以上。国 立艺术专科学校,始建于北平, /七#七0事变爆 发后迁校牯岭,南京陷落后, 溯江而上经汉口 至湖南沅陵, 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 1939 年 1月又经贵阳至昆明, 后因云南形势危急, 又于 1941年入璧山松林岗, 1943年才最后迁 至重庆盘溪。湘雅医学院也是先由长沙迁贵 阳,复迁重庆, 其间图书设备难以顷刻装箱待 运,加之交通工具缺乏和人为的破坏, 损失惨 重。更为突出的是国立交通大学因迁校途中 仪器设备损失殆尽, 被迫在渝宣布停办。私立 之江文理学院也是初迁安徽屯溪,复迁上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再迁浙江、贵州等地, 最后 1944年落户重庆, 这时已无法维持原有办学 规模, 于是并入东吴、沪江法商学院。其余学 校亦有类似经历。有的辗转迁渝后还要临时 兴建校舍, 其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二 一般说来, 内迁重庆的院校复课后的专业 性质及在院系设置上无甚变化。只有少数如 中央大学在柏溪,中央工校在童家溪等设立了 分校, 均以此为一年级校舍, 中央工校扩大为 五年制专科。为了使高校院系布局合理化,国 民政府根据战时需要进行了调整。1942 年和 1944年, 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分别与沪江大 学、之江文理学院合并, 改办夜大学, 更名东 吴、沪江、之江法商工学院,江苏省教育学院与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合并。复旦大学由于规模 不断发展, 1942年 1 月经教育部批准改为国 立。另外内迁师生还分别在江津和巴县新办 了国立女子师范学校(后迁重庆市区)和乡村 建设学院。吴淞商船学校并入交通大学。这 样,使院校的设置和布局合理化, 有利于集中 人力物力, 增强办学实力。 抗战期间, 为了适应战时形势的需要, 内 迁院校开办或加办了适应社会急需的短期专 修科及训练班, 为社会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国 立上海医学院于 1944年 2月接办了重庆中央 医学院,改为其附属医院。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先后举办了药学咨询处、实验药厂、药剂生训 练班及高级药剂职业科;中央工校增开了中等 机械和电机两技术科, 还开设了无线电训练 班、机械训练班、测绘训练班、汽车机务训练 班、汽车驾驶训练班、电机工程与航机工程两 职业科; 江苏医学院开设了高级护士职业学 校、护士助理职业培训班、卫生教育专修科等; 中央大学还增设了附属中学及小学暑期训练 班等; 交通大学为了航空事业的需要,创设了 航空工程系, 1943 年与有关单位合作创办了 电信研究所,在渝期间, 电信研究所培养硕士 生 24名;复旦大学增设了会计、银行、垦殖、茶 叶专修科,其中茶叶专修科属国内首创;蒙藏 学院开设边疆教育行政、卫生教育、畜牧兽医 等二年制专修科。总之,内迁院校培养出了数 #46# 以万计的各种建设人才, 相继走上了抗日的各 条战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迁渝院校除中央大学等少数外,一般规模 不大。原因是各校辗转迁移, 原有师生人数大 为减少。据5时事新报61938年 10月报道,一 般减少 50%。山东大学到渝后更因此而停 办。到了重庆以后, 各校想尽一切办法, 如不 仅招一年级新生,而且招二三年级插班生,学 生人数才逐渐发展起来。但招收的范围不大, 各校所招学生以川籍为主, 到了抗战后期,已 几乎全是川籍学生了。1938年统计, 迁川高 校中,除中央大学有学生 2025人, 教工 439人 外,其余各校学生最多 300人, 最少仅 20余 人,教职工最多 200 人, 最少 6人。就是这部 分人,支撑着中国的高教事业。 三 迁渝院校师生来自远方, 大都身受民族危 难之苦,故教与学都很认真, 在极端艰苦的条 件下,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学习与工作,以达 到为国所用的目的。入迁之初,有些学校四处 借用民房。贵阳医学院与上海医学院在歌乐 山合用校舍,一天时间两校轮流使用教室。药 学专科学校初期借四川教育学院上课, 借重大 体育系宿舍为学生宿舍。学生生活、学习四处 分散, 极为不便。中大学生宿舍在小龙坎,而 上课却在松林坡,有的学生没有宿舍, 甚至睡 饭厅、礼堂; 有的校舍虽为新建, 但一间寝室 300人以上, 十分喧杂, 使人彻夜难眠。就是 这样的/ 陋室0还要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 1940年 7月 4日,日机两次对中大、重大进行 轰炸,炸毁校舍百余间,中大死伤员工十余人, 暑假期间,学校又被轰炸,经师生努力修复,使 中大成为沙坪坝最早开学的大学。各校的图 书、仪器设备已十分简陋, 搬迁途中又有不少 散失,使图书馆、实验室不敷使用, 晚上自习抢 座位已成为学校的风气。如中大在搬迁过程 中,不慎将 10余箱图书没于川江之中, 就是安 全运抵沙坪坝的又要躲避日机空袭,被迫藏于 防空洞内,腐烂不少。唐山工程学院尽管复校 开课, 但图书仪器沿途丧失殆尽, 教学与科研 都无法正常进行。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学校 以大局为重,教学十分认真, 教师们在居住条 件不好, 健康状况恶化的条件下仍然加班加 点,夜以继日地工作成为常事。迁渝院校为中 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38年 3月, 陈立夫在重庆就任教育部 长以后,主持制定并由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 过的5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6,规定了抗战期 间发展教育的方针及具体政策。随即教育部 据此制定了5教育实施方案6。这两个文件实 际上初步确立了战时教育。其中规定: /现行 学制大体应仍维持现状0, 大学教育/应为研究 高深学术, 培养能治学、治事、治人创业之通才 与专才的教育。其学院的位置,应以国家的需 要为依据。0据此精神,教育部力谋改善和创设 师范学院, 以满足战时对师资人才的需求。 1938年, 教育部决定在中央大学等 6所院校 内设立师范学院。中大师范学院的建立,结束 了重庆地区师范教育的空白状态。随即,蒙藏 学院也增设了二年制和五年制两种边疆师范 专修科。其它学校亦相继设立师范专修科。 为了保证战时教育的维持和发展,国民政 府决定对战区内迁学生和教师实行救济,开创 了有史以来广泛地对学生发给贷金或供给伙 食的先例。1938年 3月,教育部颁布了5公立 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6,贷金 额每人每月 8至 10元, 半额 4至 5元。中大 学生全部拿到了贷金。至 1939年统计,教育 部津贴的学生已达到 10~ 14万人左右。贷金 制是战时沦陷区和战区内迁学生能够继续求 学的必要保证, 对战时内迁高校教育事业的发 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内迁高校的师生在得到各种有利条件之 后,在认真进行教与学的同时, 积极参与科学 研究和社会问题研究, 直接为抗战服务,卓有 成效。师生们本着从艰苦的斗争中争取光明, 在紧张的生活下寻找乐趣的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为了活跃学 术空气,各校成立了各种社团和研究会。沙磁 区迁川高校联合内地学校成立了中日问题研 #47# 究会; 中央大学成立了文学会、中苏问题研究 会、新闻学会、边疆问题研究会、抗战问题研究 会、社会问题研究会等组织; 复旦大学建立了 读书会、复旦文艺研究会、世界语研究会等组 织,还出版了5文摘6、5夏坝风6等杂志。师生 们组织的每次讨论, 气氛热烈, 没有/读死书, 死读书、读书死0的现象。为了达到理论与实 践的统一, 内迁院校师生还走出校门, 直接为 社会服务。中大农学院在沙坪坝举行了农业 常识展览会。1941 年成立的边疆问题研究 会,则是以中大师生为首联合 12 所院校发起 组织的。1942 年, 中大心理研究学部协助中 国教育学会对迁建区在校儿童学业及健康进 行了调查,其结果对儿童学业健康的研究有着 特殊的贡献。法律系司法组于 1944年 4月与 沙坪坝青年馆联合设立了平民法律咨询处,从 事宣传、交际和学术研究, 并专门为沙磁区群 众免费解决一些法律疑难问题。同年 7月,社 会学系决定在石桥铺成立社会服务实践区,使 学生获得社会实际经验, 并发动三年级学生对 该区进行社会调查。复旦大学设立的/复旦新 闻通讯社0作为学生的实习机构,定期向各大 报社发稿, 使学生有实习采访和编辑的机会, 新闻业务得到初步锻炼。同时为了繁荣学术, 密切与战时的地方的联系,特设了四川资料研 究室。 同时, 一些理工院校加强了与生产部门 工厂的合作,协助进行军需民用的科研与 生产。1939 年 5 月, 国民政府经济部、交通 部、军政部和航空委员会拟定了理工院校与各 种工厂合作办法条例。1942年, 资源委员会 又发布了各大学合作奖助科研的办法。内迁 院校以中央大学为代表以其雄厚的实力与社 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渝 8年期间,仅 中大的科研合作项目就达近 100项,为各院校 之冠。1943年, 中大的理、工、农三院就与有 关部门合作进行了/考察贵州桐梓一带的矿 产0、/高压电网0、/静电容器0、/绝缘材料0等 17个项目的研究, 获资助经费 119135 万元; 1944年, 物理系王恒守教授等人因研究军工 生产的重要课题/ 直接镀镍于钢铁之上的方 法0获得成功而得到国防科学技术策进奖。太 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一切外援线几乎被切 断,能源油料成为极缺的抗战物资。政府函请 各院校研究山芋、茅根、汾酒能否制造汽油。 各院校纷纷响应, 经过多次试验, 研究出了每 加仑桐油行车 18公里的桐油汽车、煤炭汽车、 松香提炼油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化学家侯 德榜在川期间,潜心研究制碱术, 终于在 1943 年首创了独特而举世瞩目的/侯氏制碱法0,巧 妙地把合成氨工业与制碱工业连为一体,大大 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降低了成本, 实现了生产 的完全连续化, 为纯碱和氮肥工业作出了极大 贡献。/侯氏制碱法0是对西方溢美了半个世 纪的/苏尔维法0及以后的/蔡安法0传统工艺 的重大突破,是艰苦抗战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 展中的一朵奇葩。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与中央 防疫处等单位联合研制了战时急需的医疗器 材,并于 1942年举行了产品展览。 对中国战时经济的研究以南开大学经济 研究所为代表。它是战时中国唯一一所高等 经济学术学府, 研究战时中国经济状况作为施 政参考。它在渝期间进行的主要课题研究有: ( 1) 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与设计。研究西南、 西北诸省的农、矿、工各种资源的分布及有关 的经济环境,作为搞好区域经济的依据。同时 还开发了全国性的项目: 中国战时经济之研 究,中国战时通货膨胀之研究等等,为重庆及 国民政府的经济决策提供了咨询依据。 ( 2) 战时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对战时各种经 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专门研究, 并出版了5中 国纺织厂区变迁史6、5川北米麦的生产成本6、 5中国战时物价与生产6、5战时粮食问题与粮 食管制6等专著为经济部门施政提供了翔实的 资料。同时,它还出版了大学经济学教材, 为 战时高等教育特别是经济学课程的发展起了 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渝期间,还出版了英文版 的5中国经济日报6, 使国外了解中国的经济状 况,进行中外学术交流, 唤起国际上对中国抗 战的同情与支持。 #48# 文学艺术方面, 内迁高校在抗战期间取得 了突出的成绩。其最具代表性的是 1940年 12月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我国著名花鸟画 家张书 受到外交部长王宠惠委托作的一幅 5百鸽图6画, 赠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以颂扬罗 斯福为促进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四 重庆各内迁高校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 还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 开展抗日救亡运 动,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3 年 3月,中 大学生为挽留被陈立夫逼迫辞职的校长顾孟 余, 1000多人上歌乐山游行请愿,成为抗战以 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游行和具有较大影响 的学潮,最后使蒋介石以最高统帅身份兼任中 大校长。1937 年 12月 5 日, 以中央大学、复 旦大学等迁渝院校在内的重庆学生界抗敌后 援会在重庆市商会礼堂正式成立。中大学生 在中共领导下的地下学联的组织下,与国民党 的外围学生组织生路社、民锋社、自强社、学生 自治互助社等经过协商, 建立了学生自治会, 以此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校内, 以开展抗日 救亡活动为宗旨的宣传队、话剧队、歌唱队次 第成立。内迁院校密集的沙磁文化区众多的 大型集会都与抗日救亡紧密相连。1938 年, 主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 对/一#二八0、/三#八0节、/五#一0节、/五# 四0、/七#七0、/九#一八0和/一二#九0等纪念 日都举行集会。他们以文艺演出、小报、壁报 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他们还广泛地进行文 艺宣传活动, 以推进抗日救亡运动的向前发 展。其中以话剧、街头剧、歌咏、通俗曲艺图画 等形式为主。成立了怒潮剧社、海王剧社、南 友剧社等众多的文艺组织,其中中大的/白雪 国乐社0蜚声中外。他们组织宣传队深入乡村 演出, 深得群众欢迎。他们以标语、漫画、花 鼓、连厢、金钱板、国术等民间戏剧形式对民众 进行教育。其在城乡各地上演的剧目有: 5重 整战袍6、5我们的国旗6、5最后一计6、5芦沟桥 战士6、5死亡线上6、5烙痕6、5炸药6、5保卫芦 沟桥6、5八百壮士6、5为国牺牲6、5月夜6、5阿 Q 正传6、5一片爱国心6、5王先生捉汉奸6、5复 兴军6等众多剧目, 表现了抗战时期戏剧演出 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励着群众的爱国热情。 内迁院校为了及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 形势和学术动态,聘请了社会各界人士到校讲 演。为了争取青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各界 知名人士自 1938年底不断进行了大量的抗日 演讲活动,持续时间达 8年之久。周恩来、邓 颖超、冯玉祥、李宗仁、孙科、白崇禧、张治中、 郭沫若、张伯苓、马寅初、黄炎培、邹韬奋、老 舍、梁寒操、张道藩等都在各校进行过讲演。 中央大学星期日的讲演经常是几处同时进行。 1938年 12月, 周恩来给中大、重大师生作了 5第二期抗战形势6的讲演,他阐述了毛泽东的 持久战思想,批判了/亡国论0和/速胜论0,解 释了二期抗战的新形势、新任务, 明确指出: /中国的抗战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持久的方 针是确实的。0郭沫若亦应中大之邀作了5二期 抗战中国青年应有之努力6的讲演。通过讲 演,使师生们认清了抗战形势, 看到了前途,增 强了必胜的信念。 最值得一提的是,内迁高校与重庆各界民 众一道掀起了/捐款献力, 共赴困难0的浪潮。 为推动募捐献金运动,各校学生自治会作了大 量的工作,发起了重庆市扩大募捐运动,救济 无家可归的难胞。1939年 1月, 中央大学、中 央工校、药学专科学校、北平师大劳作专修科 等校学生举行义卖活动, 并致电美国政府,请 求给予中国抗战以同情和支持。复旦大学师 生将自己或亲友们收藏的古玩、字画、装饰纪 念品等,标上比原物价格稍高的卖价,再作口 头宣传,劝说人们踊跃购买, 将售款全部捐献 前方将士。1944 年, 在沙磁区各校献金热潮 中,中大居第一位,总额约 80万元。 太平洋战争以后, 美、英、加等盟国参战。 美国大量的空军和陆战队来华助战。国民政 府为了消除美军来华后语言不通的障碍,从高 校外语系抽调大批学生担任翻译工作。内迁 高校亦毫不例外。直到日本投降后,被征抽的 #49# 学生达 3600余人[ 6] ,有力配合了抗战。 1944年,豫湘桂战败后, 国民政府发动了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号召青年抗战救国。11 月,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相继出 现了学生的从军热。入伍者中, 除大量学生 外,还有许多青年教师和个别大学教授, 表现 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 1945年 8月,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 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 教育部在陪都召开 了教育界各方代表参加的复员会议,开始实施 教育复员计划。寓居重庆的流亡大学开始纷 纷复员,至 1947年春全部结束。 所有 36所迁渝院校,除中央工校、陆军大 学和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外, 大都迁离重 庆。中央工校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留川接办,而 师生要求复员,为此曾一度掀起罢课风潮,但 终于被迫留川。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早在 1940年因校长贪污即被教育部勒令停办。由 于整个政府复员计划十分庞大,因而只能对某 些重点大学予以照顾。1945 年 8月 13日,教 育部次长杭立武谈话,只对/迁川各著名大学, 主张于半年内迁回原地0。而未列入照顾对象 的院校复员则十分困难, 其中许多教师失业, 学生失学。上海医学院复员轮船在川江沉没, 仪器设备损失甚大, 工作颇受影响。交通大学 在战事结束后复员, 途中历经危难, 仅国庆轮 船抵九江附近,所拖木船不幸失事, 致使公私 物品遭受损失。就是复员各校在恢复原有规 模上, 困难亦多。据 1946 年 3 月江苏省政府 主席在重庆一次同乡会中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说: /江苏如 需恢复抗战以前各省校的规模,需要经费二千 亿元。0 [ 7]可见难度之大! 总之, 纵观整个抗战期间, 36所高校从沦 陷区迁入重庆, 是抗战期间沿海向内地整个迁 移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我国 教育国脉, 使之未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 踏。国民政府教育部行文说: /内迁各级学校, 抗战期间,艰苦撑持, 八年于兹, 弦诵不辍, 良 可嘉慰。0 [ 8]就迁渝高校本身而言, 亦受益匪 浅。有的来时称学校,复员即为大学;有的来 时专业残缺,去时专业整齐,规模庞大;有的来 时秘密内迁,归时扬眉吐气,总之,都是凯旋而 归。同时,大批高校的内迁, 也使大后方教育 事业发展兴盛起来, 改变了战前高等教育不合 理的布局结构, 又在治学、科研、教学、学习及 管理制度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为全民族解 放事业培育了大批精英,重庆也成为全国文化 发展的重要区域。战争期间,在内迁高校的影 响下重庆也新建了高等院校。1940 年, 国立 女子师范学院在江津白沙镇成立; 1941年 8 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璧山建立; 1943年 10 月,军政部陆军军乐学院在浮图关成立。就是 在抗战胜利后,大批院校复员的情况下,还有 外地的海军学校、税务专门学校等迁址重庆; 马相伯、李登辉还在北碚成立了私立相辉文法 学院; 朝阳学院复员北平后, 还在重庆设立分 校 私立正阳法学院,足见重庆在当时大后 方教育文化地位之重要。四川著名的文化四 坝(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 坝)中即有三坝在重庆。同时, 西迁学校的到 来,也活跃了重庆学术风气, 重庆文教事业从 此兴旺,其影响至今犹存。 注: [ 1] 5教育统计6 , 载5教育通讯6第二卷第 5 期, 20 页, 1939年 1月。 [ 2] 5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决议案提要6 , 载5教育通讯6 第二卷第 37期, 12页, 1939年 9月。 [ 3] [ 4] 罗家伦:5中央大学之回顾之前瞻6 ,转引自5抗 战时期的重庆沙磁文化区6 , 41页、42页, 重庆,科技文献出 版社重庆分社, 1989。 [ 5] 5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6 , 13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8。 [ 6] 伯翔: 5 教育复员的 / 计划 06 , 5中央日报 6 , 194614118。 [ 7] 5杭立武谈教育复员, 迁川大学年半内回原地6 , 5大 公报6 (重庆版) , 194518115。 责任编辑 张颖超 #50#
本文档为【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71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2-11-23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