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举报
开通vip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近 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06-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57107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0GB24160651);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9 06021) 作者简介:赵秀兰(1968-),女,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和气候变化。E-mail: zhaoxl6864@yahoo. cn 赵秀兰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回顾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概括分...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近 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06-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57107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0GB24160651);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9 06021) 作者简介:赵秀兰(1968-),女,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和气候变化。E-mail: zhaoxl6864@yahoo. cn 赵秀兰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回顾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概括分析了近 50年东 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特征。近 50年东北地区升温明显,生长季热量 资源增加;农业可用水资源和光能资源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且时空分布不均。霜冻害、低温冷害、寒潮、洪 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减少,旱灾增加。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总体有利,表现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 长,发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积温增加且积温带北移东扩明显,主栽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作物品种由 中晚熟替换早中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为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减 小。在水分为非限制因子的农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产量为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存在较大的 不确定性,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关键词: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S162;S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69(2010)09-0144-06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 -culture in Northeast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ZHAO Xiulan(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 ,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Northeast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Chinese scholars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agriculture in Northeast China. In Northeast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 air temperature has risen obviously,thermal resources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of crops has increased; meanwhile ,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and solar energy resources available have decreased in uneve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The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frost, cool damage , cold wave , floods , and hail have decreased,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drought is increasing in contrary.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 is overall advantageous to agriculture . Development stage of crop has extende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rop has accelerated, and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shortene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generally has increased and its main belts expanded eastward and northward. For primary crop varieties , early-medium ripeness has been replaced by medium-late ripeness . The change of planting pattern showed that planting area of maize , rice and potato enlarged and correspondingly planting area of wheat planting area reduced. Crop yield and climate production potential were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area without water limitation. There is greater uncertainty i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to agriculture .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gricultur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assessment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Key words: Northeast China; 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e 第 41卷 第 9期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41(9): 144~149 2010年 9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ep. 2010 东北地区地处中国中高纬度及欧亚大陆东端, 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是中国区域 乃至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近百年东北 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与全球及中国的气温变化的总 趋势是一致的,呈明显变暖趋势[1-2]。东北地区也是 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和商品粮基地,是世界三大黑土 带之一。以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为中心 的粮食生产基地所生产的商品粮占到全国总量的 1/3 左右。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 展、稳定中国粮食市场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 系统地诊断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事 实,对合理利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以及 农业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的学者们大多着眼于东北地区的部分或局 部地区的空间尺度,从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 害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不同领域 做了一些工作。为了对东北地区农业气候变化及其 对农业影响的研究现状有更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本 文提炼出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概述分析主要内容 和进展。 1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1.1 热量资源的变化 研究表明,近 50年东北地区气温普遍呈升高 趋势[3-7],表现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 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 50年平均气温上升 1.5 ℃,增温率为每 10年 0.3 ℃。1988年以来,东 北地区气温为持续正距平,为近百年来最暖的时 期,其中 1990年变暖最为显著。近 50年年平均最 低气温上升速率相对较高,达到每 10年 0.4 ℃;4 个季节的平均最高气温也均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 的变暖还体现在以夜间增温为主,气温日较差呈明 显减小趋势。 近 50年来东北地区气温升高也呈现突出的季 节特征,春季和冬季升温明显,增温率分别达到每 10年 0.4和 0.45 ℃;夏季和秋季次之,增温率均为 每 10年 0.18 ℃1。开始变暖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其 中春季平均气温自 1989年开始变暖,秋季平均气 温自 1988年开始变暖,冬季平均气温自 1987年开 始变暖,最近 20年为近 50年最暖的时期;夏季变 暖时期晚于其他季节,主要从 1993年以来开始变 暖[7]。 作物生长季积温明显增加[3],大部分地区≥10 ℃ 有效积温增加了 200~400 ℃·d-1[8]。春季天气回暖提 早,霜期缩短,初霜开始时间和稳定通过 10 ℃的结 束时间推迟,其中大部分地区初霜日推迟 5~10 d[8-9]; 终霜结束时间和稳定通过 10 ℃的开始时间提早, 其中辽宁省≥10 ℃界限温度开始的日期提前 6 d 左右[9];无霜期和稳定通过 10 ℃的初终日间隔时间 明显增加,1990 年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8-11], 其中辽宁本溪地区无霜期每 10 年增加 3.5 d[11]。5 cm地温稳定通过 8 ℃日期提前;土壤冻融深度趋 于减小,并有迟冻结、早融化的趋势[12]。因此,在 不同时空尺度上,东北地区热量资源都呈现出明显 的增加趋势,热量生产潜力明显提高。 1.2 水资源的变化 近 50年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生长季降水量均 呈减少趋势[3, 6, 7, 9, 12-14],但区域、年代以及季节差异 显著。其中,从空间上看,东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 量均呈减少趋势,尤其是黑龙江东部、吉林西部、 辽宁东南部降水量减少明显,近 50年降水量减少 15~20 mm。从季节上看,近 50年东北地区降水量 秋季减少明显,夏季和冬季略减;春季略增,尤其 5月份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部分地区的透雨却呈 偏晚趋势[7, 11, 15]。近 50年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四季 降水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6~1964年、 1983~1996 年为降水偏多期;1965~1982 年以及 1999年以来为降水偏少期。 近 50年东北地区在年降水量减少的同时,年 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每 10 年减少 2 d 左右; 尤其是 1990年中期以来年降水日数减少明显。从 区域上看,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日数明显减少,近 50年减少了 3~4 d;从季节上看,夏季降水日数减 少明显,冬季和秋季次之,春季降水日数减少不明 显。 东北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呈下降趋势,致使西部 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严重匮乏[16]。土壤水资源总体 也呈减少的趋势[17]。以黑龙江省为例,作物生长季 0~50 cm土壤水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区域差异明 显,呈现出山地比平原、气候湿润区和正常区比半 干旱区土壤水资源更容易减少的特征。从地表面开 始,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储量的减少幅度逐渐增 加;且春、秋季减少幅度大于夏季。 近 50年东北地区年蒸发量呈减少趋势,每 10 赵秀兰:近 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第 9期 ·145· 年减少 4 mm;尤其是东北地区西南部、吉林西部 以及内蒙古的海拉尔地区减少趋势较为明显,近 50年减少 30 mm左右。近 50年东北地区年参考作 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显著[3, 9],其中黑龙江 省大部分区域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呈增加趋势,但松 嫩平原中东部地区、牡丹江、绥芬河、伊春、鹤岗 则略微减少;吉林省中西部平原的年参考作物蒸散 量呈减小趋势,东部山区呈增加趋势;辽宁省参考 作物蒸散量均呈减小趋势,其中西部低山丘陵地区 的减幅较大,平均每 10年减少 10~30 mm。但在生 长季内,黑龙江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呈增加趋势,黑 龙江省北安以北地区、三江平原东部地区的增幅较 明显,其气候倾向率为每 10年增加 10~20 mm;吉 林省绝大部分区域也均略有增加,其增幅在每 10 年增加 0~10 mm。 1.3 光能资源的变化 近 50年东北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和生长季(4~ 9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年日照时数每 10 年减少 30 h,1980~1990年末期为日照时数减少时 段。从空间上看,无论年日照时数还是生长季日照 时数,均以松嫩平原东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辽 河平原西部的日照时数减少尤为明显[3, 7, 9, 18-19],其中 辽宁省生长季日照时数平均每 10年减少 29.4 h[9]。 近 30年与 1961~1980年相比,东北地区生长季日 照时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高值区明显缩小,低值 区不断南伸东扩;其中黑、吉、辽三省日照时数高 于 2 800 h的区域面积由 13.6×104 km2 缩小到 4.1× 104 km2[3]。 东北地区大部大陆地表太阳总辐射总体呈不显 著减少趋势[20-24],但区域差异明显。其中,黑龙江 省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大部、辽宁大 部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呈增 强趋势。季节特征也很明显,例如,吉林省冬季太 阳总辐射下降趋势显著,夏季呈显著增加[24]。 1.4 其他资源的变化 近 50年东北地区平均风速也呈减少趋势,尤 其是松辽平原、辽宁西部、内蒙古赤峰地区平均风 速减小非常明显[7]。近 50年,东北地区年平均风速 减小了 1 m·s-1。1950~1970年为年平均风速较大时 段,1980年以来为年平均风速偏小时段。 东北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也呈减少趋势,近 50年减少了 3%左右。1970年中期~1980年中期、 1990年末期以来为相对湿度偏小时段。东北地区 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减少趋势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 异,其中以东北中部大部、辽宁南部平均相对湿度 减少较为明显,其余地区呈略增大趋势。 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森林、农田、湿 地、水系、草地遍布,生态环境优良。近年来因受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影响,东北地区生态环 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日益突出,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主 要表现在森林面积缩小、质量下降;土地沙化严 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湿地大面积缩小,调洪蓄 水功能减弱,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的比例已由上世 纪 50年代的 40.7%下降到现在的 18.1%,而且还在 以每年 5万 km2的速度锐减;耕地质量下降,黑土 层流失严重[7]。 2 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 近 50年东北地区霜冻害、寒潮、低温冷害、 干旱、洪涝、冰雹、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了 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寒潮、低温冷害、霜冻 害、洪涝、冰雹等灾害减少,干旱等灾害增加。 2.1 寒潮、霜冻和低温等灾害的变化 近 50年东北地区寒潮和极端寒潮事件显著减 少,减少的幅度每 10年 1~2 次[30]。霜冻害的发生 频率和危害性均呈明显减少趋势。以黑龙江省穆棱 市为例,1986~2007年与 1958~1985年相比,比较 重的春霜冻和秋霜冻年头明显减少,且霜冻发生程 度也呈减轻趋势[28]。霜冻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性的 减少,降低了粮食生产的风险,对提高作物产量和 品质有利。 近 50年东北夏季低温冷害也明显减少[31-33],但 在变暖背景下区域性的低温冷害仍然存在;并且随 着不同熟性玉米品种种植区域北移东延, 区域或局 地低温冷害出现的风险加大了。东北地区冰雹发生 频率呈减小趋势。例如,黑龙江省穆棱市 1984~ 2007 年与 1958~1983年相比,冰雹发生频率减少 40%;辽宁锦州地区近 20年与前 30年相比,雹灾 年发生次数也有所减少,危害程度略有减轻[18, 28]。 2.2 旱涝灾害的变化 东北地区江河众多,流域内丰水年和枯水年水 资源量相差数倍,年内降雨 70%~80%集中在 6~9 月,具有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和周边多中间少等特 点,既易涝也易旱。近 50年,在东北地区降水总 ·146·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卷 量呈减少趋势的背景下,降水事件还有向极端化发 展的倾向,降水分布变得更不均匀,干旱事件明显 增加,大部分地区有变旱的倾向[13, 25-27]。例如,辽 宁锦州整个作物生长季干旱、“秋吊”的发生频率和 影响程度有越来越加剧的趋势,本溪的干旱频率增 加了 13%[11, 18]。东北地区降水年集中度和年集中期 均为减少趋势[29],表明涝灾事件呈减少趋势。以辽 宁锦州为例,90年代以来大范围洪涝灾害发生次 数略有减少,突发性大、特大暴雨不是很多,过程 降雨量、连续降水日数较 90 年代以前明显减少, 洪涝发生的机率变小;辽宁本溪水涝的发生频率也 从 20世纪60年代的 57%降为 90年代的 23%[11, 18]。 3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3.1 适宜生育期的改变 热量条件的增加促使东北地区作物春季物候期 提前和秋季物候期推后,使大田作物播种期提早、 收获期推后,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东北大部地区 玉米生育期天数增加 10 d左右,其中北部部分地 区适宜生长期延长了 10~20 d;东北南部水稻适宜 生长期延长近 8 d。玉米适宜生长区域内适宜播种 期普遍提前了 2~10 d,其中东北南部玉米适宜播期 提前 4 d 左右[8, 34-35]。 春小麦和大豆则由于温度升高加快了发育进 程,表现为全生育期缩短,春小麦生育期大多有提 前趋势;马铃薯全生育期的变化不明显,但可收期 普遍延迟[19, 34]。近 25年辽宁草本植物春季展叶期每 10年提前 2~4 d,草本、木本植物秋季枯黄期每 10 年推后 5~7 d[35]。 3.2 积温带的变化 近 50年东北地区生长季内≥10 ℃积温呈上升 趋势,积温带北移东扩明显[3, 8-9, 34],主栽作物适宜 种植区域得以明显扩大。积温高于 3 200 ℃·d-1的 积温带所含区域面积增加了 2.2×104 km2;2 800~ 3 200 ℃·d-1积温带北移 0.85°、东移 0.67°,2 400~ 2 800 ℃·d-1积温带则北移 1.1°。其中,辽宁省≥10 ℃积温线在最近的 10年里比前期向外扩张明显,≥ 10 ℃界限温度开始的日期近 50年提前 6 d左右。 3.3 品种熟性布局的改变 近 50年东北地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积温 带北移东扩使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主栽作物品 种熟性由中晚熟品种替换早中熟品种。以玉米为 例,玉米栽培北界扩展到黑龙江呼玛县,可以种植 早熟品种。以前不能满足玉米生育热量条件的长白 山地带区域也可以种植早熟品种。三江平原成为中 熟和中晚熟品种区域,松嫩平原南部亦可种植晚熟 品种。原来热量条件不够丰富的辽宁东部山区种植 范围显著向东、向北扩展[8-9, 36]。 3.4 作物种植格局的改变 近 50年东北地区种植格局发生明显的改变。 种植格局的改变与气候变暖带来的积温增加及积温 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可以说种植格局的改变是对 区域显著增温的响应。东北地区种植格局的显著改 变之一是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发生较大变化,即玉 米、水稻、马铃薯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小 麦种植面积不断减小[34, 37-39]。随着气温的升高,喜 温喜湿作物水稻的种植北界已经移至大约 52°N的 呼玛县等地区;玉米的栽培北界向北扩展到黑龙江 呼玛县,向东扩展到辽宁东部山区;小麦作为喜凉 作物,在温度、经济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 现出显著的北退现象[8-9, 36-37]。 以黑龙江省为例,在过去 20年中,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水稻种植 比例显著增加,其中北部地区增加显著;而小麦种 植比例明显减少。近 20年黑龙江省从主要以小麦 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成为以玉米和 水稻为主。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显然与区域气候变 暖密不可分,这种变化在给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效益 的同时,也隐含着较大的风险。 3.5 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产量的变化 近 50年松嫩平原玉米、水稻、大豆气候生产 潜力呈递增趋势。中晚熟品种替换早熟品种以及种 植面积的增加,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8-9, 36, 40]。在水 分条件基本适宜的情况下,东北地区气候变暖导致 玉米生长季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使玉米生长发育 和灌浆速度加快,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单产;但 如果水分得不到满足,气候变暖会限制热量资源的 利用,将缩短玉米灌浆时间,降低灌浆速率,使千 粒重下降,从而造成明显减产,而且减产幅度明显 大于温度升高的增产幅度[41]。因此,气候变暖利于 提高非干旱区玉米单产,但对干旱区尤其是无灌溉 条件地区产量形成不利。 3.6 光能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近 50年东北地区大部日照时数和总辐射的减 赵秀兰:近 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第 9期 ·147· 少意味着太阳能资源有一定减少趋势,对农业生产 不利;但由于减少趋势不显著,加之东北地区太阳 能资源总量相对较为丰富,对于农业生产利用太阳 能资源总体影响不大。 4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应对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 根据气候变化特点,因地制宜,对现有农业结构进 行科学调整。稳定并控制水稻种植面积,适当扩大 旱地作物面积,防止水稻种植面积过度扩大带来水 资源需求增大,影响农业水资源的统筹和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东北东部和北 部地区可适当推广中晚熟作物品种。 努力建设节水型农业。东北地区西部应大力推 广节水农业,改良灌溉方法以节约用水和提高水的 利用效率;开发土壤保墒技术和其他农田管理措 施;遴选抗旱稳产新品种。 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从宏观上应制定相应政策, 调控化肥施用布局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推广 低毒、无毒农药施用,鼓励使用有机肥、配方肥、 生物肥等肥料;推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推广保护性耕作法;逐渐恢复和提高耕地的地力。 加强设施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继续 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和种类,开展无霜期农业生 产,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病虫害防治。气候变暖会进一步加剧病虫 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增加防治难度和成本,各地 注意采用有效措施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害对农业生 产的不利影响。 合理配置资源,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应大力开 发利用当地各种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林木、果品、 农作物等,通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发展经济作物达到治理环 境的目的。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地,恢复湿地 系统生态功能,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加强预测预报,减轻危害损失。气象、水文、 病虫害等测报部门要增加人员、资金和仪器设备, 加强对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以先进 的信息传播媒介迅速进行灾害信息的传播工作,最 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损失。 5 讨 论 从研究结果上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增加总体 对农业有利,水资源减少则弊多于利。但作物种植 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应注意统筹考虑热量 和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引导和协调作物格局的改变。例如,在东北地 区水资源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下,水稻这种需水量 和耗水量大的作物的扩大种植,势必会给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带来影响。 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方法上,借助气候 情景预测和作物模型进行的研究多于对气候变化对 农业影响事实的诊断研究。针对相同区域,研究方 法相对单一,不利于得到客观科学的研究结果。 以往研究结果明显缺少系统性,在时间和空间 尺度上的代表性均较差;尤其针对气候变化对作物 生育全过程的影响评估上更是难以系统。因此应利 用丰富的诊断研究方法,针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全 过程,进一步开展农业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气候 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规律以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产 量的持续性、气候与农业系统中其他变动因素(环 境的、经济的、社会的)的相互作用,风险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和 政府的适应决策,为提高应变能力和减少脆弱性所 能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得出更加可靠的 研究成果。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 性,主要源于气候变化事实研究的不确定性、研究 区域的差异性、多数研究仅着眼于部分或局部地区 等空间尺度的局限以及研究方法和所用资料的差异 等多方面因素,改善上述问题无疑有利于减少研究 的不确定性。另外,改善未来气候可能变化的科学 信息也有助于此类研究,然而不论未来几十年内所 产生的此类信息可靠程度如何,它们对评价气候的 农业影响并不是充分和必要的条件。气候本质上就 是变化的和不确定的,在评价其农业影响时必须认 识到这个事实[42]。 [ 参 考 文 献 ] [ 1 ]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 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 分析[J].气象学报, 2004, 62(2): 228-236. [ 2 ] 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等.中国近 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 其形成机制[J].气象学报, 2004, 62(5): 634-646. [ 3 ] 刘志娟,杨晓光,王文峰,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三省农 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20(9): 2199- ·148·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卷 2206. [ 4 ] 李爽,王羊,李双成.中国近 3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J].地 理研究, 2009, 28(6): 1593-1605. [ 5 ] 董满宇,吴正方.近 50年来东北地区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J].资源科学, 2008, 30(7): 1093-1099. [ 6 ] 付长超,刘吉平,刘志明.近 60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时空分异 规律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12): 0-65. [ 7 ] 中国气象局沈阳区域气象中心.东北气候变化公报. [EB/OL]. (2006-12-1). http: //www. lnmb. gov. cn/sy_news_content. asp?ID= 2787. [ 8 ] 贾建英,郭建平.东北地区近 46年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3): 302-307. [ 9 ] 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 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条件 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灾害学, 2009, 24(4): 102-1906. [10] 许艳,王国复,王盘兴.近 50年中国霜期的变化特征分析[J].气 象科学, 2009, 29(4): 427-433. [11] 吉奇,徐璐璐,宋冀凤. 1953-2005年本溪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 农业生产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1): 36-39. [12] 范昊明,张瑞芳,周丽丽,等.气候变化对东北黑土冻融作用与 冻融侵蚀发生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6): 48-53. [13] 孙凤华,吴志坚,杨素英.东北地区近 50年来极端降水和干燥 事件时空演变特征[J].生态学杂志, 2006, 25(7): 779-784. [14] 姜晓艳,刘树华,马明敏,等.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 化规律的小波分析[J].地理研究, 2009, 128(12): 353-362. [15] 阎琦,吴艳青,朱宇,等.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 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4): 1599-1600, 1633. [16] 安刚,孙力,廉毅.东北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的初步分析[J].气 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1): 132-139. [17] 赵秀兰,延晓冬.近 20年黑龙江省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研究 [J].地理科学, 2006, 26(5): 569-573. [18] 张丽华,史奎桥,刘景利,等.气候变化与气候事件对锦州农田 生态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19): 141- 143. [19] 曹艳芳,古月,徐健,等.内蒙古近 47年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育 期的影响[J].内蒙古气象, 2009(4): 22-25. [20] 李铁,周永吉,闫敏慧.黑龙江省近 40年太阳辐射变化分析[J]. 黑龙江气象, 1999(3): 30-33. [21] 肖锋.佳木斯市 40年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及分析[J]. 2005(1): 24- 25. [22] 曹艳芳,尤莉,杜羽.内蒙古中东部太阳辐射变化及相关要素分 析[J].内蒙古气象, 2008, 28(3): 15-16. [23] 廉士欢,靳英华,彭聪.吉林省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及太阳能资源 利用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3): 30-34. [24] 王雅婕,黄耀,张稳. 1961~2003年中国大陆地表太阳总辐射变 化趋势[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4): 405-413. [25] 谢安,孙永罡,白人海.中国东北近 50年干旱发展及对全球气 候变暖的响应[J]. 2003, 58(增): 75-82. [26] 张耀存,张录军.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近 50年来降水和温度 概率分布特征变化[J].地理科学, 2005, 25(5): 561-566. [27] 魏凤英,张婷.东北地区干旱强度频率分布特征及其环流背景 [J].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3): 1-7. [28] 李宪萍,于翠红,冯娟,等.气候变化对黑龙江农业气象灾害的 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2): 14220-14222. [29] 张文,张天宇,刘剑.东北降水过程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 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31(3): 403-410. [30] 钱维宏,张玮玮.我国近 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 [J].大气科学, 2007, 31(6): 1266-1278. [31] 李辑,龚强.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 报, 2006, 22(1): 6-10. [32] 张丽娟.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哈尔滨 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8, 14(4): 105-108. [33] 赵俊芳,杨晓光,刘志娟.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 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9, 29(12): 6545-6551. [34] 侯琼,郭瑞清,杨丽桃.内蒙古气候变化及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影 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4): 560-564. [35] 纪瑞鹏,陈鹏狮,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的影响和减轻 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1): 53-54. [36] 张翠艳.近 50年来锦州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 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9): 12835-12837, 12912. [37] 云雅如,方修琦,王媛,等.黑龙江省过去 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 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J].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697-705. [38] 方修琦,盛静芬.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 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3): 213- 217. [39] 李炜君,王春乙.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气 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2): 123-129. [40] 周光明.松嫩平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及其气候变化响应 [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5): 35-37. [41] 马树庆,王琪,罗新兰.基于分期播种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 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 2008, 28(5): 2131- 2139. [42] 蔡运龙, Smit B.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 [J].地理学报, 1996, 51(3): 202-212. 赵秀兰:近 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第 9期 ·149·
本文档为【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284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2-11-22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