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

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

举报
开通vip

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 1 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 作者:汉 南 来源:中国市县发展网 2009-10-30 22:54:52 当前在客家研究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本文针对出现的新情况,着重在 什么是客家民系的问题上作些阐述。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叫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即: 1. 有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 2. 有特定的地域条件; 3. 有特殊的历史年代; 4. 有独特的客家文化; 一、有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 研究清楚客家先民的构成极为重要,是界定客家民系首要问题。 客家先民,是以中原南迁汉...

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
1 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 作者:汉 南 来源:中国市县发展网 2009-10-30 22:54:52 当前在客家研究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本文针对出现的新情况,着重在 什么是客家民系的问题上作些阐述。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叫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即: 1. 有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 2. 有特定的地域条件; 3. 有特殊的历史年代; 4. 有独特的客家文化; 一、有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 研究清楚客家先民的构成极为重要,是界定客家民系首要问题。 客家先民,是以中原南迁汉人为主体,与闽西(含今三明市属宁化、清流、明 溪三县等)赣南、粤东的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闽、粤、赣边形成客家民系 的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由于南迁汉人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 同化了当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成为客家民系。这个民系溶进了土著、少数民族的 血统和文化,但汉族血统和文化是主流,不影响这个民系是汉族的一个支系。这成 了客家研究者大多数人的共识。 唐天宝十四年(755 年)冬,一场根本动摇唐政局,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 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叛军横扫华北,直指长安,唐明皇君臣仓皇逃出长安, 向南抵马嵬坡。八年激战,给全国人口最密集的中原地区带来了严重破坏。河北一 带首当其冲,“农桑井邑,靡获安居,骨肉室家,不能相保”。东都洛阳以东至徐州 更为惨烈,“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遭荒废,曾无尺椽。”“汴河沿岸也是百姓凋废, 地阔人稀。关中地区则是闾井萧然,百不存一。” 中原汉人在战乱的驱迫下,纷纷向南方相对平和安宁的地域奔逃,有一部分已 到达闽粤赣边。黄巢大起义爆发于唐乾符元年(874 年)。此前,唐王朝已十分腐败,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正是唐末各种社会矛盾总 爆发,故其规模之大,响应者之众,都远远超过任何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因没有建 2 立巩固的根据地,而被史家称为“流寇式”的起义,前后经历 10 年,遍布河南、湖 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安徽、山西、山东等 11 个省区。并两度转战江南攻 占福州、广东、桂州、潭州、漕州、江陵等地。但其中活动时间最长的,往返最为 频繁的是黄淮流域,故河南安徽一带遭受战祸最为严重。 唐王朝为镇压这次起义调集了大量军队沿途追、堵、截、烧、杀、抢,无所不 用其极。“黄巢起义军(884 年),被官兵剿灭后,人民却未能安居乐业。”“有的起 义军甚至收编战败义军以自强,有的义军首领背叛黄巢后也拥兵而称霸一方。”“朝 廷对势力强大的藩镇豪强也失去了控制力。于是各藩镇豪强展开了一场抢夺地盘称 王为目的的混战。”“混战最为惨烈的是黄淮流域,尤其是河南。”〔1〕 中原动荡,狼烟四起,百姓流离,黄淮流域的难民,唯一选择是重返永嘉之乱 后中原汉民的南逃之路,于是蜂拥南下的流民和败兵,找到生存空间相对广阔的赣 东南为突破口,一些厌倦了中原战乱,无意北归的难民,则大部分直抵闽粤赣边, 有的一次,有的经过几次才到达,终于找到了相对和平安宁的可以安居乐业的比较理 想的好地方。地处闽赣交界的宁化石壁,成了重要的中转站和客家早期休养生息的 重要聚散地之一。 上述唐末宋初时期是汉人南迁的最高潮的年代,在这之前包括秦汉时期已有一 部分汉人南迁至闽、粤、赣边。此后直至宋末几次汉人南迁高潮,像金兵入侵宋王 朝南渡,元兵进犯宋朝灭亡时期都引发了汉人南移高潮。南迁汉人还包括从政、从 商或寻求更有利的发展环境的中原汉人。汉人进入闽粤赣边地区和当地的土著与少 数民族结合在一起,成为客家先民。 这些足以说明客家先民的形成,是在闽粤赣边三地区开创客家民系的先决条件, 孕育客家民系的关键是人。 二、有特定的地域条件 南迁汉人为什么在别的地区不能形成客家民系,却在闽粤赣边这样的地区形 成?大致有以下两方面: 1.当年周边政治环境动荡,闽粤赣边是较安定之地。 唐后期以来,中原事多,而江南相对安定,中国的经济重心向南移动,主要由 于外患或由于饥荒,或由于兵灾等天灾人祸,人口分布也向东南地区转移,关中、 3 中原地区汉人为了救死逃生,被迫南移。 唐亡之后,中原五代更替,形势仍然动荡不安,周边十国崛起。就以闽粤赣边 周边的环境看,“客家民系的形成,虽与五代时候各个割据政权无涉,然以其当时所 处的地域为南唐以南,王闽以西,马楚以东,南汉以北的地带,即闽粤赣三省交接 的地带。各个割据政权的融合势力既不能支配他们,而适以环绕他们。〔2〕 例如,闽西地区从唐开元年间,汀州府开始,就由中原王朝管辖,而不像西北、 西南少数地区那样立藩王管辖。其间是在五代时属王闽政治治理,但王潮、王审知 小朝廷官员大多是由河南来的中原汉人。 因此,中原汉人在这一地区已深深扎根,当地土著、“三都木客”们已有一定的 汉化。当地经济文化面貌有改观,对汉人的抵触情绪也大大减弱,“黄连峒蛮二万围 汀州”的情况未再发生,当地土著甚至敞开胸怀接纳避难而来的汉族同胞。 上述是有利于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周边的政治环境。 2.闽、粤、赣边的自然环境,易于安居乐业,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闽西粤东赣南境域相联,又同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境内崇山峻岭,山谷河流 交错,大小盆地星罗棋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三个地区情况有很多相似处,这 些地区发展经济有一定优势,使南移汉人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这是客家民系能在 这里形成的自然的地域环境。 一是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当时由于可开垦的土地相对说是比较多, 且宜粮宜经济作物,气候温暖,无霜期长。特别是水源比较充足,这些客家居地, 高山大岭,区内部的水系山脉、盆地错落有序,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河流都在其地发 源,是赣江、九龙江上游,是汀江、闽江、梅江发源地。 汀江、梅江合成韩江流人大海,这些江河流域孕育着客家人。闽粤赣边三地区, 河流比较狭小,便于兴修小型水利,用于农业和加工业,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期, 大、中型水利一般无力兴建。还有生产木材、竹料等的收入以补充生活所需。南移 汉人到这些地方,解决生活问题是比较容易的。 闽粤赣边三地区矿产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所限,只是 小量简单开发利用,这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解决生活所需。区内有铁、煤、钨、 金、铜、银、锡、铅、石灰石等资源特别是闽西石灰石资源十分丰富,都有一些开 4 发利用,一般也只是卖原料或初级产品。 上杭紫金山的金矿质量好,氧化程度高,储量丰富。“金山始产金,至皇祐时(1053 年)经中书备对贡金 167 两。”而在宋崇宁中(1102——1106 年)“发现金山有上、 中、下三处水池,用其浸生铁可炼为铜。〔3〕但是,宋代以降,上杭便结束了产金 历史。挖了金为什么会停?肯定是技术不行,矿脉搞不清楚,没有什么效益而放弃, 如今全国著名大型金、铜矿开采冶炼的紫金集团公司,就是靠紫金山上金矿开采而 发家的。 交通,赣南较好,河流是赣江水系,水上航运可辗转与长江相通。陆路,赣南 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必经之地。闽西的交通条件较差,在福建西南一角。所以古代福 建与中原、江淮联系的几条重要交通线它都不沾边,且有崇山峻岭所隔。粤东客家 住地,同样山地丘陵为主,交通不方便,既不处在中原通岭南交通线上,又不靠海, 加上距岭南政治、经济中心遥远,比闽西显得更荒僻。这样的交通条件,外部势力 不易进来,进来了也不想持久下去,这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来说,外来干扰少也是一 个特殊的地域条件。 三、有特殊的历史年代 闽粤赣边形成客家民系,研究者一般认定为五代至宋末或说至宋元。 罗香林利用正史、民间谱牒、所在地户口变化情况和民间调查结合论述客家源 流和组成论述了汉人南迁的年代,是特殊的历史年代。 唐末宋初和两宋、宋元时期,中原和黄淮流域天灾人祸,汉人难民蜂拥南迁, 大批进入闽粤赣边。从闽粤赣边人口猛增和增设州、县的情况也印证汉人南迁成为 客家先民政治震荡的年代情况。“至宋末,闽赣粤地域人口大量增加。据明《嘉靖赣 州府志》载唐武德年间(公元 618~626 年)赣南仅有 8994 户,39900 口。至唐元和 十五年(公元 820 年)赣南也只有 26260 户(见《元郡县图志》)。而到北宋崇宁年 间(1102——1106 年),据《宋书·地理志》载,则猛增至 310153 户,人口逾越百 万。 自晚唐元和年间到北宋末期这 280 年时间里,户口增加了约 11 倍,这决非自然 增殖造成的,说明这期间赣南接受了大量汉人南迁。又如唐天宝元年(742 年),临 汀郡(原称汀州,辖长汀、龙岩、宁化)计有 4682 户,15720 人。元和年间(806 5 —820 年)3县合计为 3000 多户。到了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年)长汀、宁化、 上杭、武平、龙岩合计户数达 106573 户,仅 200 多年间,户数增加了 22 倍。 庆元年间(1195~1200 年)至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 年)汀州 6 县共有 223432 户,计 534890 人(见新编《三明志·人口卷》)。广东梅州于北宋太平兴国 四年(979 年)至雍熙四年(987 年)间有 1568 户,到了宋熙宁八年(1075 年)至 元丰三年(1080 年)为 12372 户,人口增长 7倍。这些都说明唐末至宋末期间闽粤 赣地域接受大量外来移民。〔4〕他们与当地人融合同化形成客家民系,并以其独特 的方言习俗称为客家人。 由于人口猛增,经济发展,州县机构随之增加。赣南在晚唐以前是有县级政权 7个,在五代宋初增加了 6个,达 13 个之多。闽西的汀州,南唐灭亡后,归入宋版 图只长汀、宁化两县,但至淳化五年(994 年),原长汀县境内的上杭、武平二场升 为县。粤东五代南汉时划出程乡县设立敬州。宋代改为梅州,原来循州南部的河源、 归善、博罗、海丰四县又并为一州。 四、有独特的客家文化 闽粤赣三省交接的三角地带,本来社会发展落后,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迁入了 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族移民,汉族移民在迁徙过程中,又吸收了当时途中的一些 文化。这些汉族移民到达闽、粤、赣边后,凭其人数和经济、文化的优势,在与杂 居的土著和少数民族斗争和融合中占了主导地位,同化了他们。 当然在同化过程中也吸收了原住民经济文化特点,形成客家文化。“畲民是刀耕 火种最勤操作的一个南蛮民系,客家昔时与之相处,一方吸受了他们一部分血统, 一方吸受了他们活动所产生的影响”,〔5〕 原住民绝大多数被同化为新民系的一个 组成部分。 在这既矛盾斗争,又互相融合的过程,客家文化就诞生了。所以客家文化既保 留了中原汉族的传统文化风格,又兼具浓郁的闽、粤、赣边客家乡土情调。这种客 家文化既不是该地区原住民的旧文化,又不完全雷同于汉族移民前的固有文化。 闽粤赣边地区汀江流域,闽江上游地区是未燃战火,中原难民躲避战祸的最好 去处,也是可供汉族移民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外来移民要垦 荒造田,又要修渠灌溉,建房栖身,还要开辟交通,是经过艰苦探索的。至此他们 6 感到终于找到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好去处。于是下定决心建成了“屋舍俨 然”的村落,和“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些都是客家文化发展成熟的基础,以及形 成和巩固独特的客家文化的重要因素。 闽粤赣边在远古时代就有先民活动的踪迹,也有诸如蛇崇拜之类的自己的独特 文化。而当中原大地进入高度文明发达的封建社会,北方人开始进入,并置县置州 管辖之后,闽粤赣边的百越土著却因其地“山重复而险阻,舟车不通,商族罕至, 天远地荒”,离皇帝太远而仍然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半渔猎农耕社会。尽管这 些地方被称为“苗”、“蛮”、“僚”、“峒”或“山都木客”的原住民,不一定都是后 来畲族,却因他们相同的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而统称为“畲民”或“畲客”。 随着北方中原长期战火频繁,灾害横行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南迁浪潮,闽 粤赣边终于来了愈来愈多的汉民族兄弟,带来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在闽粤赣边 的基本住地,在客土融合和同化问题上无论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还是社会意识、 宗教信仰、语言、艺术方面,汉族移民来自中原和江淮,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原住 民先进。 土著民与移民杂处,向汉人学习筑屋造田技术,永远结束了刀耕火种、徙居轮 耕的“猱升鼠伏”般的生活,同时南迁汉人也向当地少数民族学习生产生活的特点, 吸收融入生产生活和文化中去。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便成了汉族人和当地 原住民的共同家园。与华夏“车同轨”的局面,共同搭乘华夏文明的时代列车前进。 于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话是客家民系的一大象征,是唯一不用地方命名的民系语言,形成之后, 一直传播到后来(海内外)客家聚居地,真可谓“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客家人 走遍天涯海角不忘中国是根。在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讨论或大会发言,讲客 家话,唱客家山歌,一般不用翻译,可以听懂,相聚一起,倍感亲情。 综上所述四点,是客家民系的特征。缺一不可,少了哪一个,客家民系都形不 成;缺了哪一个,别的也无法代替。 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形成后,经过漫长的繁衍发展阶段又逐步向国内外迁徙。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逐步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原,在抵抗 清的入驻无力之后,客家人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许多省市。之后,一部分人迁 7 入四川等遭兵祸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因客家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 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和 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迁徙,所以全国各地、世界 各地都有客家人。 在福建省的龙岩市、三明市和漳州市、南平市客家地区到处保留着记载闽台客 家血缘关系的族谱,保留着先祖留下来的“祖屋”、“祖祠”、“祖墓”,反映着两岸客 家人同根同源同血脉的历史印记。由于政治的原因,半个世纪来,人为的海峡两岸 藩篱阻隔了两岸客家乡亲的交流。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旅台客家裔孙,纷纷回 闽寻根认祖,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回大陆寻根认祖的同时,积极投资置业, 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大团结起到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关于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形成了客家民系,这既是对客家民系而言,也是对客家 人而言。上述四点,已经说明了,至于后来出现新的情况,客家聚居地的客家人有 往外迁移的,也有新迁进去的,在客家聚居地迁出来后,有的保持了客家语言、习 俗,有的被新居住地的原住民同化了,不会讲客家话和改变了客家习俗,这些情况 如何界定?1997 年 12 月 13~15 日广东梅州市举行“客家渊源与客家界定”研讨会, 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 124 位专家学者,对客家人的界定达成共识:“凡具 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要求中有任何两项的人,都是客家 人。‘客家血统’是指祖宗是客家人,‘客家文化素质’最主要的是操客家方言,也 包括客家的生活习惯等,客家认同意识,即承认自己是客家人。”我们认为这个界定 是比较符合实际,比较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张佑周著.《客家祖地闽西》第 39 页,作家出版社出版 [2]罗香林著.《客家源流考》第 37 页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 [3]上杭县志.宋康定元年{1040 年) [4]陈丽明著.《客家文化研究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汇编》第 288 页 [5]罗香林著.《客家研究导论》第 76 页,1992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文档为【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1-22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