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传播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传播学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 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辞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 ...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 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辞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1、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提出“5W”模式: 谁在传播 控制分析 传播什么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 媒介分析 向谁传播 对象分析 传播效果如何 效果分析 2、卢因 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 第二章 传播论 第一节 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1、传播的文字起源 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知闻”。英语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原义为“分享”、“共有”。“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信息的流动。 2、传播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徐耀魁:“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他们从共享、互动关系、符号以及目的、影响、反应等诸多方面对传播下了定义。 本书作者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第三章 传播材料论 第一节 信息 一、信息及其实质 1、几种对信息的界定 (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量度,因此,将信息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4)信息表现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5)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6)信息是由物力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2、传播学所指的信息是精神产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稳定性的任何事物。 第四章 传播过程论 第一节 传播过程 一、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二、传播模式 1、模式概念 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2、模式功能 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第五章 传播者论 第一节 传播者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环境 一、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 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 在集权社会中,这种传播制度也大为盛行,特权阶级对传播媒介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中国的焚书坑儒、文字狱、和民国时期几位名记者之惨遭暗杀皆在集权主义传播制度之下。 西方在中世纪时的黑暗,上个世纪法西斯的强化控制等,尤以戈培尔控制舆论为甚。 2、资本主义传播制度 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 理论基础:17、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 核心:自由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英国的政治家约翰·弥尔顿 第六章 传播媒介论 第一节 传播媒介 一、传播媒介 1、媒介定义 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2、媒介与媒介组织的区别 媒介与媒介组织是两个互相了联系但意义不同的概念。媒介是指一种物质实体,是传播信息使用的工具;而媒介组织则是指拥有这些媒介,经营这些媒介的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 3、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 传播媒介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与人类文明史同步的。传播媒介经历了早期符号媒介 手抄媒介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的发展过程。 第七章 受众论 第一节 受众 一、受众的界定与类型 1、受众定义:即受传者,或称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2、受众特点:多、杂、散、匿 大众传播受众数量巨大,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亿来计算。 大众传播受众由不同民族、国家、阶级、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大众传播中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大众传播受众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动机,互不相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的群体。 大众传播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者可以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却无法了解单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及愿望、要求。 第八章 传播效果论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一、早期认识 1、枪弹论 枪弹论(即子弹论,施拉姆,1971),也叫“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或“刺激-反应”论(德弗勒,1970),是盛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扩大化。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1984年,新华出版社) 传播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 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法兰克福学派 这个学派是指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这一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欧洲的学者影响很大。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该派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的批评上,剖析和批判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和“霸权主义”本质。 信息 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是用于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符号 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用来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一些本科时候的试题 列举 传播学四大先驱及其贡献。 1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2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 他最早进行实例调查研究,著有《马里兰城里失业的人》一书。之后又以总统选举为课题,于1948年将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书中的结论显示: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在对人际传播的进一步研究中,他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正是拉扎斯费尔德的竞选研究极其发现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时代。 4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传播学为何在美国产生? 传播研究起源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在四五十年代。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具有具体而对立的社会、学科条件。第一 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 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第三 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简述欧洲批判学派与美国经验学派之间的差异。 在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欧洲传播学派以其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备受人们的关注,被称为“批判学派”,与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相并峙,人们称后者为“经验学派”。 欧洲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基地。批判学派之所以在欧洲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传播实践有很大的不同。60年代前,欧洲各国基本照搬美国传播学思想、理论和方法。但是其中许多理论难以与欧洲自身的传播业相匹配。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基本上属私营企业,商业化程度高,受产业和利润规律支配。与此不同,欧洲的大众传播业大多是公营或公共,少部分私有,少部分国有,更强调其社会服务性。二是欧洲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传统不同于美国。可以说,欧洲古代哲学家就已经从哲学角度研究了传播现象。欧洲学者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中的思辩研究和质化分析。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植根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是指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是60年代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及意识形态等进行批判。批判学派的中的主要流派有:(一)法兰克福学派(二)政治经济学派(三)意识形态学派(四)社会文化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对人类传播发生、发展的历史研究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重要的包括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时间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等。 人类传播的形态。我们所说的传播形态是指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传播形态。同时在一个社会中,因社会所需功能的不同又存在着众多的传播形态。比如:传播四种形态的研究(即人们的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及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等研究。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所有人类传播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或静态的结构。从普遍意义上,对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深化研究,即深刻的研究传播活动的本体活动。 把关人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成为“把关人”。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所谓把关人就是催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枪弹论 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映论”,是盛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播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40年代以后,枪弹论被逐渐抛弃了,“被代之以更多地考虑到人类的传播特征性而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模式 所谓的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简述控制论传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论模式因引入“反馈”概念和机制,传播过程而成为双向交流的回路,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然而控制论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对等。其次,他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 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如何? 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本身正式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德国著名传播学者K·梅尔腾曾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 符号有哪些特性? 指代性 符号的指代性是指符号是指出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简言之,符号与它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须联系。符号只是指称和代表某个事物。 社会公用性 符号包括符号形式和符号意义两个方面。符号形式是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如文字的字体、语言、图像等,符号意义是指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和概念。 符号的发展性 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符号是发展的。一方面,人们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符号,以适应日益丰富的生产及生活实践。这些新的符号一旦进入社会传播领域,就会成为心得中介或象征物而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人们旧有的符号也在不断的被改造和淘汰。有的保持原有符号形式,但赋予新生的意义;有的包含了原有的意义,却更换了新的符号形式。 试比较资本主义自由传播制度和社会责任传播制度。 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 理论基础:17、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 核心:自由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 主要观点:“观点的公开市场”,“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 最后确立:在法国、美国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 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完全实现。 社会责任传播制度 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传播界为追逐利润抛弃了社会责任。 理论基础:近代思想革命打破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世界观。 产生年代:1940年代 主要观点:一定的民主应伴随一定的责任,新闻事业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 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由主义传播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而后起的社会责任传播制度也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社会责任理论及期望建筑于其上的传播体制还是未能完全被实践接受。因为,在垄断竞争、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传播业无法摆脱追逐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请通过分析你最近看到的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来分析美国资产阶级永恒的价值观。 美国传播制度与服务的社会制度是方向一致的。它就是要维护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可以从美国传播业所传播的讯息中包含的价值观中看出。美国社会学家分析了大量的美国传播业报道的新闻,从中归纳出了包含于其中的‘永久性’价值观: 美国至上。即认为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优于世界上任何国家。 民主制度优越。即认为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具有活力,能自我纠正缺点错误,比专制独裁制度优越。 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赞誉冒险、创新的企业精神。 鼓吹个人主义,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天赋权利。声言个人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鼓励个人奋斗,吹捧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成功的个人。 维护社会秩序。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民主政治的秩序,对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的后果着力渲染。 维护国家领导。即表明对作为制度象征的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支持 美国传播业者正式根据上述价值观年来衡量新闻事件,选取和制作新闻,即把关的。事实上,它的查及其制度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卫道士。 名词解释: 媒介 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受众 即受传者、或称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枪弹论 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上盛行于本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创新与扩散理论 也叫采用扩散理论,是由埃弗雷特·罗杰斯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认识媒介的意义。 具体而言,充分了解传播媒介可以使我们: 把握传播媒介的特点及规律,充分认识我们进行传播活动的物质手段。 遵循传播媒介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传播工作。 认清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向,顺应进步的潮流。 电视作为媒介的特点。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电视传播信息的渠道有两个,即视觉和听觉,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传播媒介的区别,也奠定了电视优势的基础。 电视适合再现形象、现场、过程。电视的首要特点,即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电视时效性强,这是电子媒介的共同特点。 电视保存性差,选择性差。这也是电子媒介的共同劣势。 受众有什么样的特点? 受众特点:多、杂、散、匿 大众传播受众数量巨大,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亿来计算。 大众传播受众由不同民族、国家、阶级、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大众传播中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大众传播受众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职业、有着不同动机,互不相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的群体。 大众传播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者可以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却无法了解单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及愿望、要求。 请结合实际谈谈受众的选择行为的过程。 传播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受众有选择的接触一种媒介,且往往只选择那些能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东西。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一般加强自己已有的观点,而不是改变其信念。受众的选择行为体现在自由的选择使用何种媒介及接受何种信息上 选择性注意 指认识结构、社会类型和有意义的社会联系所产生的,与这些因素有关的媒介内容注意力的方式。从媒介选择上来讲,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如知识分子一般选择印刷媒介,教育程度偏低者多选择电子媒介;从传播内容上来讲,受众一般选择能够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念的信息,以减轻认知上的不和谐;从传播的形式上来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选择取向。 选择性理解 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在受众注意到的信息中,只有一部分才被进行深层认识、思考和处理。 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一致的传播内容。受众在选择性的接受和理解之后,能够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量大大小于前者。 2003北京广播学院专业课辅导班划的传播的四本书的笔记 一、 传播学总论: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基本章节,读一下就可以。 从第三章开始: 信息,符号 信息:信息论,特征,分类,社会信息化 符号: 语言符号:索绪尔,皮尔斯 非语言符号: 第四章: 传播类型:内向,自我,人际,组织 P136:根企业管理有一点关系。 大众传播功能不像以前了 P153-154: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第五章:以模式为主,通过模式了解传播的发生,也可以进行批判有哪些不足。 P181,这个模式和社会效果模式相似。 传播过程:开放原理,非线性。P184 第六章:归纳了传播的社会性质和权力性质 传者是一种制度人, 把“报业四种理论”都归纳进去了。 “把关人” 第九章:重点章。 因为和要达到的目标群体效果有关。 和经营管理的目标有关。 大众传播要生产的产品就是受众。 第十一章:传播实践论 现代媒介经营管理的一般趋势 大论述题和实践论有关。 二、 传播学史: 罗杰斯:创新扩散论 重点从第五章开始 传播学根源从芝加哥学派开始。 社会学、经济学系—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学派:四个人:库利,杜威,米德,帕克。 库利:原始群体,参考群体 米德:主我,宾我,对卡夫曼影响。象征,互动(人与人之间产生影响) 帕克:从案例研究出发,研究美国少数民族团体,最早作实例研究的人。提出社会进化论观念,对美国传播学进行社会学奠基。 第六章:拉斯韦尔:政治学家,心理学家 宣传理论:5w 后来的线系模式 宣传信息的内容分析 李普曼:《公共舆论》舆论正面性,负面性有所描绘 这本书通读一下就可以,施拉姆的部分不用看。很少有原创性的东西。了解一下即可。 三、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比较好的一本书,体现美国实用主义方法,案例比较详细。 重点从第三章开始,不同模式提供不同方法。 四、 传播理论: 第一章:对传播进行归类。结构功能等 第五章:《结构主义符号学》,语言行为。很有前途的研究,但国内空白。 话语行为权力性,结构,方法,和社会行为关系。和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直接挂钩。 第七章:从阐释学角度解释:归因理论,一次性理论p238,248 第八章:符号—从米德延续下去。 第十二章:更多从人际角度对传播行为讲 把传播知识化为生活中的技巧,很有用。 复习指导 2004年指定参考书 《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华夏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传播理论》 斯蒂文·小约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有关本复习大纲 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 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 有关复习 1. 四本书中《总论》和《起源》最为重要,命题分值最高,2004年考试占到150分中的125分,2003年占到150分中的105分(其他45分均为新闻史内容,04年不再考)。因此这两本书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并且在整个复习阶段最好做到书不离手。 2. 《总论》一书是四本书中唯一的中国学者的著作,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结构适合本国人阅读,同时语言较为精炼,因此要以此书作为复习的主线;其缺点在于对有些问题论述过于简单,因此要加以补充。该书中的内容足以应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而论述题则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补充提炼。最后一章实践论内容过老,可以不作为重点。 3. 《起源》是美国实用主义传播学的经典著作,里面很多理论对于《总论》一书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同时该书有大量案例,对于重点案例应该有所了解,以应付论述题中的“举例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该书重点在第六章及第八章以后的内容。 4. 可以这么说,对于传播学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总论》+《起源》已经足够,而剩下的两本书则是补充上述两书中没有的内容。《传播学史》一书中的批判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是重点;《传播理论》一书中的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是重点。 第一章 传播学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兴起 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其社会基础是: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报业加上电影、广播、电视业,初步形成了传播业;三、科学背景:两次科技革命,使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 传播学首先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一、政治活动重视传播媒介的使用,利用之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塑造形象工程,战争催化传播,战争期间的宣传尤为重要;二、和平时期各类竞选要求各候选人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在所有媒介上展开攻势;三、经济上美国是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的扩大,产品的增多促使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的增加;四、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私营产业赢利的特征迫使各媒介为追求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必须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五、美国的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事业扩大到大众传播业,“新闻”的概念也让位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进一步深化,其结果就是“传播学”。新闻学以实务为导向,大众传播学注重理论建设,而传播学则是对传播本质的研究,讨论其核心问题。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均为现实的传播实践,关注实践才是传播兴起的根本。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 批判学派 出现于欧洲的原因: 一、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不同,欧洲大众传播业多是公营或国有,强调服务性,美国则基本上私营,商业化程度高,受利润支配。二、欧洲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传统不同于美国,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的思辨研究和质化分析。 理论基础: 一是法兰克福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并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批判学派自身是一个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 主要流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的文化批判,剖析西方传播媒介“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二、政治经济学派,着重分析西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三、意识形态学派,着力研究意识形态本身,研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四、社会文化学派,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及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与传统学派的差异: 一、研究目的。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有传播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二、研究焦点。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研究方法。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 第四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和方法的综合性) 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其程序为: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分析程序(分析归纳、建立理论)——得出定性研究报告。包括人文科学定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系统,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常用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与个案研究法。其程序为:确立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地调查法 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是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 拉扎斯费尔德是最早将此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的学者。 步骤包括,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分为全面普查与抽样调查两种,然后确定抽样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本方法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 内容分析法 20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拉斯韦尔首用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讯息内容。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 步骤包括: 1. 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 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 3. 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4.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本方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要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实验法 源自实验心理学,分为控制实验与自然实验。勒温与霍夫兰最早在传播研究中使用该方法。 步骤包括: 1. 提出假设, 2. 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自变量与应变量, 3. 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 4. 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本方法优势在于可控制,本身逻辑性强,但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而自然实验法虽相对真实,客观、准确,但难于控制。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控制实验法是指在室内进行的,并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 也源自心理学,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传播学中应用不是很多。怀特首次用本方法对“把关人”进行实际研究。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个案研究法就是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拉斯韦尔 美国政治学家,1926年发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研究宣传的权威,对宣传作了定义,并进一步发展了宣传分析的基本方法。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是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做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5W经典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卢因 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群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他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 拉扎斯菲尔德 美籍应用社会学家。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将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代表作《人民的选择》。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结束了“枪弹论”,进入了“有限效果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传播环节中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学研究。 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曾主持军方的有关研究,主要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他的研究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使用实验法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因此存在局限性。 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最大的成就是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最终创立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出版);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主要有《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先后创建四个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还周游世界推广美国的传播学 传播论 第一节 传播 传播 信息的流动过程。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信息流动,也包括自然界的信息流动,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和表述形式,信息无时无处不在,有信息存在就存在信息流动,有信息流动便有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演进 人类传播的过程 符号和信号时代 说话和语言时代 文字时代 印刷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时代。 第三章 传播材料论 第一节 信息 信息 传播学研究的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而在哲学的角度上说,信息则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方式,任何物质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任何物质都可以产生信息,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的运动过程,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一切运动的信息共同构成我们普遍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表达性、流动性 人类社会中的信息及信息运动过程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信息也是物质的属性,它是物质系统运动过程的表现; 人类社会中,不论信息是来自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本身,只要为人们所获取,利用,就必然经过人大脑的加工; 人类社会的信息都要有基本的载体; 人类社会的信息的接受、理解、使用存在着多样化 信息的功能 认识功能; 社会功能——表现在资源功能、启迪功能、教育功能、方法论功能、娱乐功能、舆论功能 信息社会 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指的是信息化社会,就是整个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如何理解信息化 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可以理解为相对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在这个新格局中,信息作为管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竞争的第一要素,成为比物质、能源更重要的资源; 可以理解为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信息化最直接的形成者便是信息技术 一、 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表现在: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以往产业革命时期所没有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体系步入衰退,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改造,成为传统产业获得尊重的出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越来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二、 带来生产要素结构与管理形式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生产要素结构中的知识与技术的作用大大增强,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物质资料与资本的作用相对减弱 三、 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的国际化,另一方面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经济国际化的推动, 四、 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城市化的分散趋向,家庭社会职能的强化,职业结构中知识与高技术化职业增多,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信息论 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申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在噪声中的通信》,成为信息论的奠基人,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通信的目的在于消除信宿的不确定性,信宿收到信息后,不确定性解除得越多,则获得的信息量越大。申农提出对信息的度量采用“熵”,表示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系统有序程度越高,熵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信息与熵是互补的,信息即负熵。 控制论 美国数学家维纳发表《控制论》,成为控制论奠基之作。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理论。所谓控制就是有目的的,核心概念是反馈。反馈是指将输出回输到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反馈有正负之分,前者指反馈输入后,输出值与目标值偏差越来越大;后者指反馈回的信息输入后,系统可以检查出偏差,从而实现系统目标。复杂系统中还有前馈,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尽可能根据预测信息,采取相应措施。 基本任务:理论上找到技术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某些功能上的相似性、统一性、以便在技术上模拟智能的装置。 系统论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成为系统论代表作,其核心观点是系统及其属性。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要素之和。系统具有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与目的性。 第二节 符号 符号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可以表示某事物等具体存在,也可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有意义的象征物,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符号具有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独创性、多义性、灵活性、认同性、隐含性 现代符号学源自索绪尔、皮尔斯等,前者最早提出符号学概念,后者给符号确切定义,并奠定现代符号学理论基础。 传播学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语音、字形、词汇等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特点:词语创造的随意性;语言开放性、概括性、社会性。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造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或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特点:组合性、连续性、不可间断性。 符号系统与传播 人类传播是在利用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传播具有多符号性,即人们在传播时会通过多种符号渠道传递和接受意义,符号组合传递中,符号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意义; 符号系统内部有互补性,传播符号系统中的各类符号互相补充,相互渗透 符号的表示性意义和内涵性意义 符号的表示性意义是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首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适用于所有使用符号的社会成员,它是社会中信息传播活动的基础。 符号的内涵性意义是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二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适用于部分使用符号的社会成员 讯息 人类传播的材料是信息,它的流通必须经过物质外壳的处理即符号化才得以进行。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 传播学中的讯息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总之,人类传播的基本材料是信息,它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传播学中认为它是人的精神创造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科学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社会信息化。 符号是承载信息的象征物。它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它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子系统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美国学者库利和米德创立,后经布鲁默总结提出。强调个人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符号互动一词是指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作出反应,还理解或“确定”彼此的行动,他们不是对别人的行动直接作出反应,而是根据他们赋予这些行动的意义作出反应。 因此,人的互动是以使用符号,通过理解或确定彼此行动的意义来作为媒介的,这种媒介等于在人类行动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了一个理解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人造的符号世界,这个世界的创造与维系依赖于人类通过符号进行传播的能力,不存在没有符号系统的传播。 符号互动中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具有不确定性,这种反应要取决于参加符号互动的人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这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行为具有主观性、选择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 第四章 传播类型论 传播类型: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一节 人的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 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征就在于符号互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 不足——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 人际传播的动机 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情感沟通需求 “哈约里之窗”的基本内容 是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哈约里之窗由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别人了解的信息,别人不了解的信息交叉构成四个区域,即透明窗格(开放区域)、不透明窗格(盲目区域)、隐蔽窗格(秘密区域)和未知窗格(未知区域)。由于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自我表露程度的不同,哈约里之窗中各区域的大小 也不同,且受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制约,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可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自我表露是扩大这一区域最有效的办法。扩大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可以扩大开放区域,缩小未知区域 西奥多纽科姆的“均衡式”传播模式内容 西奥多。纽科姆1953年提出 当A向B讲述X时, A与B 好,对X的看法相同,均衡; A与B不好,对X的看法不同,均衡; A与B好,对X的看法不同,不均衡; A与B不好,对X的看法相同,不均衡 当A与B处于不均衡状态时,X为 A与B所关注,并对于一方有意义时,强烈倾向X的一方会促使另一方改变态度,双方趋于一致,由此而言,人际传播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协调的过程,伴随而来的是和谐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及其要素 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要素为: 信息,信息社会中,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信息,有效的组织传播首先要有信息; 相互依赖,组织中的部分不可能脱离系统和环境而独立存在,需要有互动; 网络,组织传播要有一定规则,根据在组织中担任角色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信息传递方法; 过程,组织传播是不停止的信息互动; 环境,组织要受环境制约,与环境互动 组织传播的层面 系统层面,个人系统-二人交流-小群体系统-组织系统; 功能层面,生产功能-创新功能-维持功能; 结构层面,不同层级有不同的传输消息的形式、规则或状态,其复杂性随层级的提高而提高。 组织传播的形式 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具有组织性的传播,又可分为组织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 非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非组织性传播,是一种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等级和交流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分为任务指向性和情感指向性两种交流 组织传播的功能 手段性的和满足性的两种。前者,以交流为手段,达到某种事务性的目的,后者以社会-情感的满足为主要目的。前者在绝大多数组织中占首要地位,其存在由组织性质和目的所决定—— 确保组织内部协调活动的发生,即建立起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协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确保组织与外部环境建立起联系,来完成正常的输入输出的交换活动,与外部环境适应; 通过组织内部情感交流,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增加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组织内部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交流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励其士气 组织传播研究的学派: 功能主义学派:注重研究传播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该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系统论学派; 社会文化学派:认为组织是社会文化的结合 法瑞斯的“交流负载”是指传输给个人的具有一定的数量和复杂性的信息对个人而言,可能为贫乏负载(消息低于处理能力)和过余负载(消息超过个人处理能力) 管理行为与组织传播的理论 科学管理学派: 泰罗创立。把组织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结合,以求达到组织目标。采取科学选择和激励性措施,最大限度求得个人发展和报偿,但认为员工是“经济人”,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无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际互动对于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性,不利于组织内部沟通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派: 阿基里斯提出。强调“组织成员”的人格个性和心理需要。认为人通过人际互动发展自我,个体也经过自我过滤观察世界,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最著名的是麦克雷格的“XY”理论。其核心为充分发挥组织传播的功能,在尊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 社会系统论: 将组织的整体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理论。法瑞斯、拉塞尔和蒙奇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从系统、结构、功能三个层次分析。维克的理论将组织化过程和组织交流连接起来,反映现代组织研究新趋势,也属于社会系统论。 改进管理、促进组织传播 创立开放的传播环境 共同参与组织管理 管理者自身素质提高 第四节 大众传播 德弗勒: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与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研究的五分法一致,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或个人; 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
本文档为【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传播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688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3K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11-21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