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笔记

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笔记

举报
开通vip

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笔记 《公共行政学》复习提纲 绪 论 1、公共行政概念 P2 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含义:(1)把公共行政看做是一种活动,这个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行政当局,不将立法和司法机构列入此内。 (2)这一活动是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相应的必然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机构,而这一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莫属。 (3)作为一种活动,它必须依法进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依法进行,就是政府必须以它的法定身份和地位、法定权力和程序进行...

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笔记
《公共行政学》复习提纲 绪 论 1、公共行政概念 P2 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含义:(1)把公共行政看做是一种活动,这个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行政当局,不将立法和司法机构列入此内。 (2)这一活动是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相应的必然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机构,而这一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莫属。 (3)作为一种活动,它必须依法进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依法进行,就是政府必须以它的法定身份和地位、法定权力和程序进行活动。与政治相比,政府的从属性地们和执行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有效包含着两层意思,即有效性和效率。 2、公共行政的产生 P3 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首先是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大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确立,为公共行政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1)在国家体制的结构上,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2)在官僚制度上,确立了通过选举和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以及政务官的任期有限制、文官的常任制以及功绩至上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体现了国家体制的共和特征,也使公共行政的具体承担者具备较高的素质。官吏的权利的义务以及非人格化的管理有效地排斥了封建专制君主时期的官吏之间的一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人身依附关系。 (3)工业大革命的大生产方式造成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为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条件。政府公务人员的背景和从事的工作是专业化的,这使得政府公务人员得以娴熟地处理有关的行政事务。 3、公共行政精神 P4 (1)主权在民思想。首先,这一结构设计是对封建专制君主时期国家的管理从属于一个人的意志的彻底否定,是对皇权、君权至上的一种彻底否定。它将人民及其权力提高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在后来实际的公共行政中,人民的意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曲解甚至压迫,但这一历史的巨大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2)法制精神。现代公共行政的法制精神表现在确认法为管理的最高准则,公共行政必须具备合法性基础。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君权凌驾一切的状况,也在管理实践中有力地制约了人的随意性。 (3)效率概念。是与工业大革命产生的劳动专业化带来的经济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体现的就是专业化和追求管理的思想。 4、公共行政的功能 P4 (1)管制功能。公共行政的任务之一是协调和处理社会各种关系和利益,以在整体上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表现了公共行政机构的权威性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强制性牲,从而使社会的各种活动得以在规范的框架中进行。 (2)服务功能。公共行政的过程也是公共产品的输出过程。行政系统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的任务。公共产品提供的程度取决于行政系统的服务取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3)维护功能。 (4)扶助功能。 5、公共行政功能方式的转变 P5 (1)从消极的运作走向积极的运作。首先是政府管理事务的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导致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公共行政管理功能的扩张,从而导致国家行政权力的集中和加强。 (2)从直接的运作走向间接的运作。直接运作方式在扩大政府规模和权力的同时窒息了社会的活力,其结果是政府越来越大,官僚盛行以及行政低效和浪费。间接动作方式让社会的其他部分包括私人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如中介机构等来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其结果是政府规模的缩小、行政费用的减少,以及运作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从集权的运作走向分权的运作。分权的运作在整体上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提出的要求。 6、公共行政的原则 P6 (1)法制原则;(2)服务原则;(3)效率原则;(4)责任原则。 7、经济学家的贡献 P12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对西方的公共行政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认为,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达到这样一种状况:它不否认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动机,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要靠政治市场上看不见的手——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这一观点也引发了对政府作用和职能的限制。 (2)代理理论主张以契约的形式制约代理人的行为,以防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而伤害委托人的利益。代理理论关注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 (3)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择的自由、相互交易和合作的自由,国家的作用就是通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来保证人们的这种自由。如果要改变政治活动的效率,其途径只能是改变游戏规则。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特征: 1)偏离传统的公共行政,将注意力集中于取得结果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即不再以过程,而以输出为取向。 2)以市场取代官僚组织。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3)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通过表现指标来衡量其成就。 4)政府的某些功能通过市场的测试而承包出去。政府功能的减少成为一种趋势。 5)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客户,向客户作出承诺,确立服务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6)在资源使用中强调节省,以消减直接成本,提高劳动纪律,以较少的代价做较多的事情。 7)在公共部门引入更多的竞争性,包括任期合同、公开的投标程序,并使用竞争者作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标准的关键。 (4)新公共服务理论: 1)政府应该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新公共管理强调的顾客; 2)政府应该追求公共利益; 3)重视公民权应该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 4)思考要有战略性,行政要有民主性; 5)强调责任的重要性; 6)服务而不是划桨; 7)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 8、转型时期的中国公共行政的变化 P15 (1)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变化。 (2)政府职能和角色的变化。 (3)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 (4)政府观念的变化。 9、在转型期,中国公共行政必须处理好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P15 (1)政府定位问题。 (2)政府官员问题。 (3)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 (4)依法行政问题。 (5)观念更新问题。 10、知识经济社会公共管理的变化 P17 (1)从等级向网络行政的发展。 (2)从精英行政向大众行政的发展。 (3)从官僚式行政向企业式行政的发展。 第一章 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概念 P31 行政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它通常指为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公共事务,通过权责分配、层次结构、人员安排所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完整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机关。 含义:(1)行政组织的结构与体制。即它是静态层面,包括组织的机构设置、权责划分、人员配置等。 (2)行政组织的运行机制。即它的动态层面,包括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运作、组织的冲突行为以及组织发展等。 四大要素:(1)物质要素。指行政组织的成员所需的经费、设备、房屋等。 (2)精神(形式)要素。指行政组织成员行使权力的过程、领导方式、合作关系、职责划分及团体意识等。 (3)环境要素。指行政组织形成的原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 (4)目的要素。指行政组织所要达到的任务和目标。 在四大要素中,组织成员及其职位构成了行政组织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它们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 2、行政组织的目标 P32 (1)组织目标的作用: ①为组织的运作指明方向,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前提。 ②为组织成员的考核提供主要依据。 ③对组织成员有激励和鞭策作用。 ④为组织成员自我引导,确立标准。 ⑤激发成员的合作意识,增进组织的协调。 ⑥为组织选择和运用人、财、物力等资源提供依据。 (2)目标确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目标要明确; ②目标要统一; ③目标要以社会责任为基础; ④目标的范围要适中; ⑤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⑥组织性质不同,目标设计也不一样; ⑦目标设计要吸收全体人员参与,使目标被全体成员理解,这样有助于目标的最终实现。 (3)目标管理与任务管理的区别 P33 任务管理是从人“只需要有体力就可以”出发,因此组织成员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被动干活;目标管理首先确立人的主动性(主人翁感),领导者把责任交给部下,使其有责任感,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方针管理 P34 新的目标管理方式——方针管理:方针=目标值+措施。方针管理是以质量(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为核心经营管理,它要求对企业方针进行全面展开和管理,不仅要层层展开目标值,还需要层层落实措施。 4、行政组织的设计原则 P36 (1)命令统一原则;(2)精简精干原则;(3)效率原则;(4)分工协作原则;(5)权责一致原则;(6)幅度适中原则;(7)权变原则;(8)法制原则。 5、行政组织的类型 P37 (1)中枢机关(首脑机关):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监督核心。 (2)职能机关:在中枢机关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负责分管专业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 (3)辅助机关:为了中枢机关和职能机关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管理活动,在机关内承担辅助性业务工作的机关。分为综合性、专业性、政务性、事务性四种辅助机关。 (4)幕僚机关(咨询或参谋机关):指由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资深政府官员组成,专门为政府出谋划策和对政策方案提供论证的行政机关。 (5)派出机关:一级政府根据业务管理的需要,按法律规定和管辖地区授权委派,在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代表机关,不构成一级国家行政机关。 6、行政组织的结构 P38 (1)纵向结构(组织的层级化) 基本问题是确立各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必须处理好行政层次与行政幅度两个因素。 行政幅度又称行政控制幅度,指的是一个层次的行政机构或一位行政领导所能直接、有效控制的下级机构或人数数目。 行政幅度的宽窄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①行政层次;②组织内权责划分程度;③组织成员的素质;④组织机构的合理化程度以及物资设备和技术传送的先进程度也影响行政幅度的宽窄。 (2)横向结构(部门化) 划分标准:①按地域划分;②按管理职能划分;③按管理程序划分 7、组织结构形式改革呈现的新特征: (1)扁平化: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优势①行政幅度增宽,行政层次减少,组织成员积极性提高;②组织内信息畅通;③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权利分散,行政控制减弱。 (2)团队化:就是组织结构从层级制垂直结构转向以“团队”为中心的过程化组织模式。特征:①目标明确。②界限不明。③角色分工。④规模适中。 8、行政组织的体制的形式 P41 (1)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①首长制(独任制、一长制):指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的组织体制。 优点:行政组织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决策与行动迅速,指挥有力,避免互相推诿,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易于保密。 缺点:行政首长一人知识、经验、精力有限,决策和处理问题可能欠周到和难以胜任,影响行政效能,而且行政首长一人独揽大权,缺少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形成独断专行,不符合民主精神。 ②委员会制(合议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 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 优点:决策能集思广益,考虑问题较周全,能反映各方面利益和要求,领导成员彼此互相牵制,可防止专断。 缺点:权责不明,事权不一,易造成相互扯皮,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无人负责;行动迟缓,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反应迟钝,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③执行性、决策性、技术性、速决性工作宜采用首长制;立法、咨询、协调性事务宜采用委员会制。 (2)集权制与分权制 ①集权制: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 优点:有利于保证政令统一,标准一致;有利于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统筹全局,力量集中,指挥灵便;有利于提高组织应变能力,便于命令的贯彻和执行。 缺点:集权运用不当,则不能因地制宜,缺乏生机与活力;上级易滋生官僚主义,忽视和挫伤下级利益与积极性;下级事事向上级请求,缺乏应变能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②分权制:指行政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能自行解决、处理问题,不必事事请示上级,上级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与分离制 ①完整制(集约制、一元统属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首长的统一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 ②分离制(独立制、多元统属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受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 (4)层级制与职能制 ①层级制(分级制、直线制、科层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各对其上一层级负责,但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的组织体制。 ②职能制(分职制、分部制):指行政组织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但互不统属、相互分工合作的组织体制。 (5)矩阵组织体制与立体多维组织体制 ①矩阵组织体制(项目组织体制、专案组织体制):是为解决某项特殊任务而组建的临时性工作组织体制。矩阵组织是一个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的的临时性动态组织。 ②立体多维组织体制是在矩阵组织结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结构体制。 全部组织结构分为三维:1)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是产品利润中心;2)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是专业成本中心;3)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是地区利润中心。 9、组织气候概念 P45 组织气候是指因组织成员的观点、情感、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普遍且持久的组织气氛。 10、行政组织的冲突概念 P47 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中不同团体之间,由于在利益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或攻击的组织行为。 包括四要素:敌对者、斗争、目标或利益、交互行为 11、冲突的类型 P48 (1)组织中个人冲突; (2)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 (3)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 12、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的区别 P50 (1)破坏性冲突,一方面要加强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强调组织的整体目标,消除成员的心理隔阂;另一方面要适当发挥组织权威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建设性冲突,要充分利用,将其控制在适当水平 ,在组织中建设性冲突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13、行政组织发展P51 (1)良好的组织发展通常包括:发展个人、发展团体、发展组织 (2)组织发展的弱点:一是组织发展过分强调组织的弹性结构,有些组织如政府机构的特点并不特别适合弹性运作的条件;二是组织发展也存在心理假设方面的难题。 (3)行政学者从目的、内容、方法三方面理解组织发展的意义。 ①从组织发展的目的看。组织发展是为了增进组织效能,提高组织自身生存能力以及与外界保持平衡的活动。 ②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组织不仅与外在环境有互动关系,同时它的内部也包含着诺干个次级系统。 ③从组织发展的方法看。组织发展是以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的,也是组织为实现其目的一种训练方式。 14、非正式组织的定义 P53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霍桑实验:表明正式组织中总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组织,并对人的感情、情绪、地位、行为、爱好产生很大的影响。 15、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因素P53 (1)个人经历因素;(2)个人兴趣因素;(3)个人价值观念因素;(4)社交因素;(5)共同利害因素。 16、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P53 (1)顺乎自然;(2)内聚性;(3)社会距离感消失;(4)不稳定性;(5)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17、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P54 (1)按成员构成分类: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2)按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分类: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 (3)按照非正式组织的稳定性分类:稳定型、短暂型、游离型。 18、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P56 (1)正功能:①可以调节、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 ②可以加强组织内部的意见沟通; ③可以有助于成中内部凝聚力的增强; ④可以使组织成员遵从团体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而增进团结,使组织保持和谐一致; ⑤有助于对组织成员的控制,进而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 ⑥可以给组织成员以社会满足感; ⑦可以改善组织气候,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负功能:①反对变革;②任务冲突;③传播谣言;④顺应控制。 (3)结构:环状结构、伞状结构、链式结构、复合结构。 19、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五项修炼”模型 P57 (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 20、学习型组织要素 P57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享的组织愿景;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5)自主管理;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21、学习型政府的特征主要表现 P59 (1)注重政府的责任和共同愿景; (2)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将层级制的官僚结构变革为扁平化、地域化的组织形式; (3)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改革政府人事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 (5)政府管理的民主参与; (6)政府的绩效管理; (7)以创新作为政府整体行为的标准。 第二章 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定义 P74 行政领导就是通过指挥和说服等途径影响组织内的个体和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而致力于这一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 2、行政领导活动的要素 P74 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 3、行政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 P75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4、决定一个人成为优秀的领导者的因素 P77 (1)经过自身修炼而具有的气质,经过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完整和知识结构,以及通过实践和模仿所累积起来的经验,是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首要因素。 (2)敢于承担责任和敢于开拓是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又一决定性因素。 (3)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5、领导者的失败 P77 (1)体制的失败;(2)能力的失败;(3)性格的失败;(4)人生的失败。 6、行政领导的独特性 P78 (1)等级性;(2)权威性;(3)综合性;(4)服务性。 7、科层制的特点 P81 (1)有正式规章; (2)有明确分工; (3)权力分层; (4)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 (5)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 8、科层结构的作用 P81 (1)科层结构为现代组织提供了现代权威。 (2)科层制中权威的承载者一般是通过对现代知识的掌握和先进管理能力的具备作为组织成员认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的。 (3)科层制为组织内部提供了制度化的权力——义务体系和防范越轨的制度化规范。 9、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的区别(异同点) P82 (1)对于正式领导者来说,其领导活动并不是仅仅依赖正式结构就能实现的。正式结构是按照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权力、职能配置体系,它为领导活动的运作提供了一种固定的制度化保障。非正式结构是以信任、尊重、爱护等因素所构筑起来的感情空间作为其载体的。 (2)其次,发生在一个组织内部的领导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结构中的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其重要功能表现为领导达成组织的目标。非正式领导者不拥有正式的职位、权力和地位。他的领导者地位主要是因他具有某方面的才能而取得的。非正式领导总是按人们的需要进行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感情为其宗旨,如帮助解决私人问题、协调各种关系、提供有关信息、承担某些责任等。二是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职位并不因某一领导者的去职而消失,这一职位可以由他人填补;而在非正式结构中,非正式领导的离去很可能导致整个非正式组织的解体。 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的相同点:两者对组织内的成员都具有影响力。 10、行政活动中领导者应注意 P83 (1)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于一身。 (2)注意协调同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注意使他们的作用有助于完成组织目标的完成。 (3)改善正式领导,消除潜伏在等级体制中的对抗性因素。 (4)在必要情况下,对那些妨碍正式组织目标达成的非正式领导者加以取代,从而促进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瓦解,或改变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11、行政领导的过程 P84 行政领导的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化过程,二是艺术化过程。 (1)科学化过程,就是指行政领导在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制订、控制与监督等方面,要尽可能地依赖科学管理和科学领导的知识资源和体制资源,使领导活动在一种规范的状态中展开。 体现为:①领导者进行决策和制订计划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 ②领导者对整个组织活动的控制以及对下属的监督、考核必须纲入到科学的规范体系中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艺术化过程:就是指行政领导活动仅仅依靠科学的原则和程序并不能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必须辅之以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将组织的目标转化为个体的目标,使其为整个组织主动贡献自己的才智。 体现为:①权力运用和权威接受的艺术。领导运用权力的方式分为说服、示范、命令三种。 ②授权的艺术。 类型:刚性授权、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原则: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2)明确权责,适度授权;3)授权留责,监督控制;4)防止反向授权。 ③用人的艺术。领导者只有依靠用人才能有效地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用人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可以遵循,故这是体现领导艺术之真谛的奥秘所在。 12、行政领导的方式:首长负责制和合议制 P90 行政首长具有的特点: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 13、领导集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成为资源组合得当的素质结构 P91 (1)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 (2)高水平的文化知识结构; (3)领导集体的全面能力结构; (4)协调互助的性格气质结构。 14、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的关系 P92 (1)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长负责制; (2)首长负责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制度,而领导集体的分工负责只是一种运作方式。 15、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 P93 独断型、放任型、民主型(参与型) 16、行政领导活动的内容 P94 (1)计划活动;(2)组织活动;(3)指挥活动;(4)控制与监督活动;(5)协调活动。 第三章 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概念 P100 行政决策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因而它总是针对政府职能,具有公共事务以及公共权威性质的决策。 2、行政决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P100 (1)行政决策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行使政权的行政组织及其个人。 (2)行政决策的客体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3)行政决策的进行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4)行政决策通过行政方式作用于社会,具有强制力。 (5)行政决策者要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 3、行政决策的要素 P100 (1)决策主体:依据法定程序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决策者。 (2)决策客体: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其职能,依法处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 (3)行政信息 (4)决策方法 (5)决策效果 4、行政决策过程 P103 (1)确定决策过程。对问题的准确、完整的陈述和抽象,是决策目标正确的前提。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指为实现正确的决策而对政府管理过程所限定的某些规范。 (2)拟订备选方案。包括三项任务:列出全部备选方案;确定每一方案的后果;对全部备选方案可能的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 必要的工作:对方案结果的准确估计;对实施细则的明确规定。 原则:方案的详尽完备;方案的互相排斥。 (3)选定行动方案。抉择价值标准的核心问题具有相对性、综合性和灵活性。 满足决策方案最优标准的条件:①决策目标有数量指标;②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方案;③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必须明了;④择优标准绝对明确;⑤决策不受时间条件限制。 (4)决策过程反馈。表现为①在最后抉择公布之后,实施之前的信息反馈;②最后抉择付诸实施之后的信息反馈。 5、若干条件下的行政决策(了解)P105 6、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表现 P109 (1)增强决策的理性选择; (2)优化行政决策过程; (3)收缩行政决策范围; (4)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5)强化决策执行的监督力。 7、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 P114 (1)政治和法律因素; (2)决策对象的特征; (3)外部的压力; (4)信息的质量; (5)决策者素质; (6)其他还有如:决策体制、决策手段、决策时机等。 8、执行的基本原则 P115 (1)决策执行根周密的计划; (2)行政决策的执行必须准确和迅速; (3)行政决策执行必须灵活和创新; (4)行政决策执行必须统筹兼顾; (5)行政决策执行要正面激励。 9、执行的一般过程 P116 (1)行政决策执行的方案阐释; (2)行政决策执行的计划制定; (3)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落实; (4)行政决策执行的协调; (5)行政决策执行的控制; (6)行政决策执行的总结。 10、执行绩效的评估(了解)P118 11、行政决策的趋势 P119 (1)民主化趋势 ①行政决策权的分散趋势。表现在行政决策权的“下移”倾向;行政决策的主要负责人将原先独自享有的决策权交由行政下级行使;行政决策的主要负责人将原先独自享有的决策权交由行政下级行使。 ②专家参与行政决策的趋势。 ③行政决策的复合趋势。 (2)综合化趋势:指行政决策时,由单目标向多目标转移的综合化趋势。 ①这种趋势是个人决策向团体决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这种趋势是单目标决策失灵的结果; ③这种趋势是行政决策者为了达到更佳管理效能的结果; ④这种趋势是行政机关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必然结果。 (3)科学化趋势 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趋势; ②短期决策与长期决策相结合的趋势。 第四章 行政沟通 1、行政沟通的概念 P127 行政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用语言、文字、图片、动作等交换有关问题之内心感受、观念、意见、事实与信息等,以期获得相互的了解并产生一致行为的过程。四大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决策制定理论、动能组织理论、人格尊重理论。 2、行政沟通的重要性 P129 (1)良好的沟通能使工作人员因了解工作、组织和其他的工作人员而作自我调适,以适应于日新月异的环境变迁。 (2)良好的沟通能够减少因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所产生的摩擦,培养工作人员的组织意识和合作观念。 (3)良好的沟通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环境及上下级人员的疑虑,亦可增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安全感。 (4)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工作人员对组织的认知与认同。 (5)有效的沟通产生休戚与共的集体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荣誉感。 (6)激发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3、行政沟通的种类 P129 正式沟通分为:(1)下行沟通;(2)上行沟通;(3)平行沟通。 非正式沟通指不为官方所承认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各种社交友谊活动或一般的传闻、谣言等。 4、行政沟通的方式 P132 (1)以视为媒介的沟通;(2)以听为媒介的沟通;(3)以视听为媒介的沟通。 5、行政沟通的关系 P135 (1)根据有无沟通中心,分为有沟通中心和无沟通中心的沟通关系。 (2)根据沟通方向的多少,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3)根据沟通与组织的关系,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4)根据沟通是否经由第三者,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5)根据有无固定形态,分为定型沟通和不定型沟通。 6、沟通过程 P137 (1)发送者意愿的形成。 (2)选择发送意愿的媒介。 (3)将意愿转化为符号。 (4)决定发送的途径和时间。 (5)接受者注意并接受信息。 (6)接受者对意愿的了解。 (7)接受者采取配合行动。 7、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P138 障碍:(1)心理与语言上的障碍;(2)意识形态与地位身份的障碍;(3)组织规模、层级与专业化的障碍。 克服:(1)下行沟通方面。首先,首长要了解部属的基本背景;其次,领导要有主动的沟通态度;再次,组织内要制定完备的沟通计划;最后,主管人员应努力获得工作人员的信任。 (2)上行沟通方面。首先,主管必须平等地对待部属;其次,经常与工作人员举行座谈会,主管应善于聆听;再次,确立建议制度;最后确立公平而合理的制度。 (3)语言表达方面。首先,加强口才的训练;其次,适当地选择沟通的媒介;再者,对于重要的文件,最好采用语言与文字双重表达的方式;最后,改进运用语言的技巧,校正发音,言之有物。 8、行政沟通的要领与准则 P140 (1)明确性原则:沟通的文字言语要清晰、明确,确保对方充分了解。 (2)整体性原则:目标是促进工作人员之间彼此了解与合作,以此维持组织整体性。 (3)策略性地运用非正式组织。 第五章 行政心理 1、行政心理德含义 P145 行政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主体及其结构体对行政体系内外情景的主观反映。 2、行政心理三个取向的分析 P146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评价取向 3、现代行政人员的心理素质 P154 (1)知觉特征:场独立性、注意力指向稳定、良好的社会知觉 (2)感情特征:社会兴趣 (3)评价性特征:具有使命感、民主宪政规范、意志性行动 4、个体行政行为的动机 P156 B=f(P,E)(B-行为,P-个人,E-环境) 5、个人动机模型与激励 P158 (1)期望模型: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2)工具模型:华森行为主义学派 R=f(S,A)(R-反应,S-环境刺激,A-除刺激外其他历史变项) 6、组织的心理需求 P164 (1)内向需求:组织一体化 (2)外向需求:存在需要、关系需要、成就需要 7、组织对其成员的心理供给与影响 P166 组织 组织 凝聚力 组织 组织 内向需求 + 外向需求 规范性压力 内向供给 + 外向供给 8、对组织变革的心理抵制 P169 方面:不确定性、习惯与地位、成就路径、思想观念、以往经验 如何解决:参与和委任、合理地安排变革的时间和步骤、 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有步骤地改变个体的行为习惯 第六章 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的含义 P172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以及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的监督。 2、行政监督的功能 P173 (1)行政督察:分长期、中期、短期和专项督察。 (2)行政纠错:是一种被动的行政监督功能。 (3)行政防护。 3、行政监督的意义 P174 (1)行政监督是惩罚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违法犯罪行为和保持正常的行政秩序的重要手段。 (2)行政监督是保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实现国家行政目标的客观要求。 (3)行政监督是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4、行政监督的系统构成 P175 一般监督系统、专门监督系统 5、一般监督系统 P176 一般监督系统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部门。由三个子系统构成:一般权限机关、综合部门、行政主管部门。 6、中国的一般监督系统 P176 主要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各级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 7、行政监督的内容 P180 (1)行政指派监督 行政监督主体一般指上级行政机关和专门的监督机构,而客体则指下级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 行政指派是指根据行政人员的品行、个性、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等各项条件来分配他们的工作任务。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行政领导是否按照自己的职权和任务制定具体的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和工作分配计划; ②行政领导是否定期调查和分析行政机构的内部情况; ③行政领导是否定期考察行政人员的各项素质; ④行政领导在行政指派时是否考虑到工作的轻重缓急; ⑤行政领导在行政指派时是否给行政下级保留了适当的自主权; ⑥行政领导在行政指派时是否做到行政人员的最佳组合。 (2)行政指导监督 上级行政机关把工作任务指派给下级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以后,必须进行适当的指导。 有效监督主要包括:①对行政指导合法性的监督;②对行政指导合理性的监督;③对行政指导责任性的监督。 (3)行政评价监督 行政评价的监督可以从四方面进行:①行政评价是否具有客观标准; ②行政评价是否公开; ③行政评价是否公正; ④行政评价是否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8、行政监督的方式 P184 (1)一般监督与专门监督; (2)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 (3)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监督; (4)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 9、行政监督的原则 P186 (1)合法性原则; (2)行动统一原则; (3)弹性原则; (4)尊重下级原则; (5)幅度原则; (6)时效原则; (7)经常性原则; (8)公正性原则。 10、行政监监察与其他监督的区别 P188 (1)行政监察与人大监督 ①两者的监督对象不同。人大主要负责监督由其产生的行政领导及其组成人员,而行政监察则主要监督行政机关的一般行政人员。 ②两种监督的方式和内容不同。人大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工作汇报、质询、罢免等手段进行,而行政监察的方式则主要是检查、调查、作出或建议作出行政纪律处分。 ③行政监察的目的是维护行政纪律与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而人大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制,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公民权利遭侵害。 (2)行政监察与司法检察 行政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都有对国家行政机关行政人员违法行为进行调查的权力,但行政监察机关只对行政人员一般轻微违法行为,主要是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而检察机关则对行政人员违法达到犯罪程度的行为自行侦查或审查起诉。 (3)行政监察与党纪检查 在监督对象上,党员与非党员就是一个明显的区别;在监督内容上,行政监察机关检查的是行政人员执行法律、政策和行政纪律的情况,而党纪检查机关则以党章和党的纪律为标准,对国家机关中党员行政人员进行检查。 第七章 行政机关管理 1、行政机关管理的概念 P191 行政机关是执行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是为执行政务而建立的各种执行机构。 行政机关本身的管理,主要是与办公厅(办公室)有关的事务。 特点:综合性、事务性、时效性、服务性。 2、机关管理的作用 P193 (1)搞好行政机关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基础保障。 (2)搞好行政机关管理可以名副共实地发挥办公厅(室)“中心机关”的作用。 (3)搞好行政机关管理,可以增强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促进安定团结。 3、机关管理的原则 P193 (1)政治忠诚原则; (2)服务原则; (3)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原则; (4)效率原则; (5)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原则。 4、机关管理的内容 P194 内容:(1)机关工作制度及日常管理工作程序(2)环境的设计 (3)文书档案的管理(4)会议管理(5)接待、信访、印章、保密 (6)财务管理(7)后勤管理 程序:(1)有计划地安排细节(2)组织实施工作(3)综合协调工作(4)敦促检查 文书管理:文书的特性:权威性、政策性、规范性 档案管理:步骤: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 5、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P203 (1)完善机构设置 机关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现代化、对人的管理现代化和办公手段现代化。管理体制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功能所决定的。 遵循的原则:①任务目标原则;②效率、竞争原则;③职、责、权一致的原则;④管理统一原则。 (2)提高人员的办事能力 参谋能力、办事能力、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 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②工作规范化主要靠科学的、健全的制度。 (4)运用现代技术方法 ①系统方法。首先,运用好系统方法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其次,运用好系统方法为解决某些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再次,运用系统方法是研究和协调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 ②办公自动化。提高处理事务的速度和质量,做到共享情报资源,及时准确的趋势分析。实现办公自动化,首要的是合格人员的准备;其次是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准备;再次是技术设备的准备。 第八章 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P213 (1)人事行政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 (2)人事行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人事行政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 (3)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2、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 P214 (1)公平竞争原则; (2)功绩制原则; (3)依法管理原则。 3、人事行政制度在历史沿革 P216 4、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P225 公务员条件:具有中国国籍,年满18岁,拥护中国宪法,具有良好品行,具有正常履职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公务员义务:(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2)认真履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忠于值守、服从命令(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8)清正廉洁(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公务员权利:(1)获得履行职责应有的工作条件(2)非因法定事由、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4)参加培训(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申请辞职(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公务员考核内容:德、能、勤、绩、廉 第九章 财务行政 1、财务行政概述 P247 财务行政是政府、管理者等行政主体对政府公共管理或单位微观管理中的资金管理活动。特点:公益性、多源性、保障性、纪律性、勤俭性。 财务行政的作用:(1)预算管理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区的收入比例,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平衡发展。 (2)审计管理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保障预算资金和国有资金不受损害,发挥应有的作用。 (3)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4)国家机构内部的财务管理规范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和促进国家机构的管理效率。 (5)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6)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内部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党费和会费的使用效益,接受党员、会员的监督,增强政党组织和社会团队的功能。 2、预算管理 P252 预算管理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计划地编制、审查、执行和结算等行使职能的过程。 编制预算的程序:(1)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2)编制预算草案 (3)人大审议、通过预算(4)财政部门批复预算 决算是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的、用以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它反映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是政府的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 3、审计管理 P261 审计师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行为。 审计管理阶段:(1)检查阶段(2)鉴定阶段(3)执行阶段 4、会计管理 P266 会计管理是政府有关的职能部门依法对各单位的会计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目的是规范各单位的会计事务,使财务功能与行政管理的其他功能相协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基本要求:(1)相对独立性(2)高素质的会计人员(3)制度和实施严密的会计管理制度(4)监督会计记录的真实性(5)倡导会计工作的服务性 基本内容:(1)建立并监督执行会计管理的法律体系(2)指导和监督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3)指导和审核个单位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4)对各单位进行财务检查(5)组织会计资格考试,指导会计师职称评定工作(6)培训(7)会计干部人事管理(8)表彰和处罚(9)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管理(10)支持和监督会计事务所工作 第十章 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概述 P275 行政立法广义指有关行政的立法,狭义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立法。 行政立法的原则:合法原则、权限相符原则和相对方参与原则。 2、行政立法主体 P282 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获取行政立法权,可以指定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行政文件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 中央行政立法主体—国务院,地方行政立法主体。 3、行政立法类型 P286 主动立法 受托立法 补充立法 4、行政立法程序 P289 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 第十一章 行政伦理 1、行政伦理概述 P295 行政伦理是指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中各类行政主体从事行政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现代行政的基本伦理:公共服务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公共利益原则 发达国家的行政伦理:界定公共服务的价值观、实行严格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与公共管理改革同步进行。 2、行政组织伦理 P305 3、行政人员的个体伦理 P314 库珀行政人员责任三层次: (1)行政人员必须对所在机关单位的领导负责。 (2)向民选政治官员汇报贯彻体现后者意志的政策方面情况。 (3)要理解、判明、权衡、实现民众的意愿、利益、偏好、要求等。 道德教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习和理解伦理规则,提高其道德推理能力。 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观点,认识自己。 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几个方面: (1)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以其道德主体性为前提。 (2)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3)行政人员的自律与他律是一种辩证关系。 道德自律的养成: 自我知识、自我修炼(包括节制、自我反思)、自我激励 第十二章 行政文化 1、行政文化概述 P329 行政文化是行政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 主观性行政文化: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道德、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思想 规范性行政文化:行政传统、行政习惯、行政原则 2、行政文化和行政组织 P338 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阻抑功能 对组织目标的影响:(1)行政文化主要通过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理想、行政道德等因素对行政组织目标的性质产生影响。 (2)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的目标体系产生影响。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行政价值观对行政结构的影响。 (2)行政思想对行政结构的影响。 (3)行政传统对行政结构的影响。 行政文化的特征:鲜明的民族特性、整体性、历史的延续性、一定的个性 建立和发展行政文化应遵循的原则:目标原则、价值原则、创新原则、参与原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3、行政文化与行政行为 P342 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心理的影响: (1)行政文化通过认知、情感对行政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影响。 (2)行政文化通过个体的个性影响行政人员的行为。 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行为的影响: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 影响行为作用机制:灌输机制、学习机制。 行政文化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1)行政价值和行政信念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2)行政知识和行政思想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3)行政传统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行政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1)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的目标、价值标准产生影响。 (2)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实施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3)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4、行政文化的比较 P347 行政文化转变:由集权型向民主型转化、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化、 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化、由人治型向法制型转化、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化。 第十三章 行政发展 1、行政发展的含义 P354 行政发展通常是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地执行政治权威意志的过程。 2、行政发展的原则 P355 良性互动原则、稳定性原则、制度化原则、适度化原则 3、行政发展的模式 P356 (1)英美模式 特点:调控替代了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程序的简化与灵活化;节约资金以开展革新实践;分散化的决策与执行机构相分离,并建立自治执行局;由竞争带来的私有化政策;灵活的领导风格与人事管理程序;伴随着决策权放宽而产生的公务员责任制;以客观事实、既定结果和“顾客”导向。 (2)法德模式 (3)希腊模式 (4)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政发展模式,也可称为“内源式”发展模式 特点:①政府始终将自身的改革与生存紧密地联系起来,危机意识比较强; ②政府同民间特别是私人企业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以此来发挥管理经济的职能; ③传统行政文化和现代文官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公务员始终保持着较高质量; ④行政改革与发展基本上都是在一党执政的情况下推行的,这有利于保持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连续性。 (5)发展中国家模式(“外源式”发展模式) 特点:①行政改革与发展的起点很低,是以比较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 ②行政改革是在外力强迫下的“自我手术”,因缺乏改革与发展的自发性,大多套用西方模式或前苏联模式,忽视了本国的国情,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专制与官僚腐化,严重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 ③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了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极大障碍,政府缺乏权威,体制不健全,机构涣散,效率低下。 4、行政发展的环境分析 P358 (1)外部环境分析 ①行政发展与经济环境。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必须依赖政府的能力。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强有力的行政系统若措施得当,有助于实施赶超战略。再次,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行政管理作用的淡化。 ②行政发展与社会环境。 (2)内部机制分析 行政发展的内部机制包括组织机构、领导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等内部机制。内部机制的协调统一对于行政活动的效率和活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行政发展的动力及途径:行政改革 P360 行政改革通常指行政系统在组织体系结构、运作功能等方面进行的变革,以使行政系统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1)行政系统的功能更新 ①政府生产职能的更新。 ②政府调控职能的更新。 宏观调控的职能:1)实现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政治和行政体系的结合,创造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经济制度与社会政治条件; 2)生产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求得社会经济资源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生产之间的均衡配置; 3)纠正市场失灵现象,保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③把企业家精神逐渐引入到政府部门。 1)把掌舵和划浆分开。 2)把竞争机制注入政府部门,可以提高效率,迫使公营的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反应,有助于提高政府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 3)使政府官僚变为企业家。 4)在政府公营部门内重组市场。 (2)行政系统的结构改革 包括的内容:组织重构、自上而下的分权、私有化改革(有西方国家盛行)、规模适度化改革 (3)行
本文档为【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008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5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2-11-20
浏览量: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