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十四诗品》研究

《二十四诗品》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二十四诗品》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 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二十四诗品》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 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 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 规定。 研究生签名: 日 摘要 删11111iI|1⋯.1,,㈣洲㈣11111111l Y1726356 摘要 《二十四诗品》具有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的双重特征。诗品是关于“诗”的“品”。 “诗”就是二十四首诗的内容与形式,而“品"则是理论视界下的诗歌美学。本文首 先追溯《诗品》的哲学渊源,认为《诗品》中的生命主体体现了儒家立足现实以实现 人生意义的用世思想,道家的游于太玄以实现精神解放的出世哲学,以及佛家从生生 之流中拈出境来的觉悟。 《二十四诗品》的“诗"与“品”成为本选题的基本研究问题。基于对《诗品》 文本的细读,融以生命体验的感悟,本文认为《二十四诗品》是标妙境之诗,可以归 纳为世俗生活之境、山水田园之境和仙境。另外本文探讨了《二十四诗品》的形式美, 认为它具有美的结构和“不著一字"、“超以象外”的形式美。 第三章基于诗歌美学思路,剖析《二十四诗品》诗歌妙境中含茹的诗意品评,梳 理出“以镜照镜的诗意品评机理”、认为“古镜照神是品评的最高境界”、总结了《二 十四诗品》阐述理论的方式。 关键词:诗与品,妙境,美的观照 Abstract TheTwenty—fourPoetryAppreciationshavetwokindofcharacter,which contain poemsandpoetrytheories.Thatistosay,TheTwenty-fourPoetry areappreciationof Doems.Thepoemsincludecontentsandforms,whileappreciations arepoetryaestheticsin theeyesoftheories.Thistextexploresandstudiesthephilosophysources ofThe Twenty-fourAppreciation,withtheconclusionsthatthelifebeings aretheembodimentsof traditionalideology.First,accordingtoConfusionspirit,thelifebeingpractices inthe commonsocietywiththepursuitofthelifevalue.Then,withtheTaoistspirits,the life beingroal:nsfinnalnentinordertorealizethefreedomofspirits.What’Smore,being establishedintheartisticconceptionofBuddhism,thelifebeingachievesconscIousness, TheTwenty—fourpoemsandappreciationstumintotheprincipalobjectsinourstudy· Withtheaborativeappreciationofthetext,alongwithsentiment,weregardsThe Twenty.fourpoetryappreciationastheperfectpoemswichisprovided withwonderfuland artisticconception,includingtemporallivingconception,landscape andvillatic conceptions.Furthermore,thestudyprobesintotheformsofTheTwenty。fourPoetry Appreciationandgetstheconclusionthatthepoemshavewonderfulforms.Respectfully, thetextarenotconfinedintocertaincharacter.Asaresult,theyhaveinfinitemeaningsin theoutsideofthetext. Inthethirdchapterofthepaper,wepectinatethepoeticappreciations embodiedin thewonderfulconceptions,andsumupthatthepoeticappreciationscontain thefollowings· Inthefirstplace,Twenty—fourpoeticappreciationhas themechanismofpoetic appreciation.Secondly,thehighestbournistoachievethepoeticspirits.Inaddition,the paperexplainsthemannerwithwhichthetextclarifiesthepoetrytheory· Keywords:Poemandappreciation,Wonderfulpoeticconception,Aesthetic view 目录 目录 摘要⋯⋯⋯⋯⋯⋯⋯⋯⋯⋯⋯⋯⋯⋯⋯⋯⋯⋯⋯⋯⋯⋯⋯⋯⋯⋯⋯⋯⋯⋯⋯⋯⋯⋯⋯⋯⋯⋯⋯⋯⋯⋯..I 目录⋯⋯⋯⋯⋯⋯⋯⋯⋯⋯⋯⋯⋯⋯⋯⋯⋯⋯⋯⋯⋯⋯⋯⋯⋯⋯⋯⋯⋯⋯⋯⋯⋯⋯l 绪论⋯⋯⋯⋯⋯⋯⋯⋯⋯⋯⋯⋯⋯⋯⋯⋯⋯⋯⋯⋯⋯⋯⋯⋯⋯⋯⋯⋯⋯⋯⋯⋯⋯⋯⋯⋯⋯⋯⋯⋯⋯⋯⋯⋯⋯.1 第一章哲学思想溯源⋯⋯⋯⋯⋯⋯⋯⋯⋯⋯⋯⋯⋯⋯⋯⋯⋯⋯⋯⋯⋯⋯⋯⋯⋯⋯..3 第一节立足现实以建构生命意义⋯⋯⋯⋯⋯⋯⋯⋯⋯⋯⋯⋯⋯⋯⋯⋯⋯⋯⋯⋯3 第二节“游”于太玄以实现精神解放⋯⋯⋯⋯⋯⋯⋯⋯⋯⋯⋯⋯⋯⋯⋯⋯⋯⋯..4 第三节从生生之流中拈出境来的“瞬间即永恒”⋯⋯⋯⋯⋯⋯⋯⋯⋯⋯⋯⋯⋯⋯⋯⋯6 第二章标妙境之诗⋯⋯⋯⋯⋯⋯⋯⋯⋯⋯⋯⋯⋯⋯⋯⋯⋯⋯⋯⋯⋯⋯⋯⋯⋯⋯⋯..9 第一节美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之境⋯⋯⋯⋯⋯⋯⋯⋯⋯⋯⋯⋯⋯⋯⋯⋯⋯⋯⋯⋯9 第二节美在自然的山水田园之境⋯⋯⋯⋯⋯⋯⋯⋯⋯⋯⋯⋯⋯⋯⋯⋯⋯⋯⋯⋯11 一冲淡之境⋯⋯⋯⋯⋯⋯⋯⋯⋯⋯⋯⋯⋯⋯⋯⋯⋯⋯⋯⋯⋯⋯⋯⋯⋯⋯⋯..11 二纤丽之境⋯⋯⋯⋯⋯⋯⋯⋯⋯⋯⋯⋯⋯⋯⋯⋯⋯⋯⋯⋯⋯⋯⋯⋯⋯⋯⋯13 三清野之境⋯⋯⋯⋯⋯⋯⋯⋯⋯⋯⋯⋯⋯⋯⋯⋯⋯⋯⋯⋯⋯⋯⋯⋯⋯⋯⋯⋯⋯⋯⋯⋯.14 第三节美在精神的游仙之境⋯⋯⋯⋯⋯⋯⋯⋯⋯⋯⋯⋯⋯⋯⋯⋯⋯⋯⋯⋯⋯..15 一想象的真实⋯⋯⋯⋯⋯⋯⋯⋯⋯⋯⋯⋯⋯⋯⋯⋯⋯⋯⋯⋯⋯⋯⋯⋯⋯⋯⋯⋯15 二精神的飘逸⋯⋯⋯⋯⋯⋯⋯⋯⋯⋯⋯⋯⋯⋯⋯⋯⋯⋯⋯⋯⋯⋯⋯⋯⋯⋯⋯16 第四节美在形式⋯⋯⋯⋯⋯⋯⋯⋯⋯⋯⋯⋯⋯⋯⋯⋯⋯⋯⋯⋯⋯⋯⋯⋯⋯⋯⋯⋯17 一美的结构⋯⋯⋯⋯⋯⋯⋯⋯⋯⋯⋯⋯⋯⋯⋯⋯⋯⋯⋯⋯⋯⋯⋯⋯⋯⋯⋯⋯⋯⋯⋯.17 二不著一字⋯⋯⋯⋯⋯⋯⋯⋯⋯⋯⋯⋯⋯⋯⋯⋯⋯⋯⋯⋯⋯⋯⋯⋯⋯⋯⋯..18 三超以象外⋯⋯⋯⋯⋯⋯⋯⋯⋯⋯⋯⋯⋯⋯⋯⋯⋯⋯⋯⋯⋯⋯⋯⋯⋯⋯⋯⋯⋯⋯⋯19 第三章诗意地品诗⋯⋯⋯⋯⋯⋯⋯⋯⋯⋯⋯⋯⋯⋯⋯⋯⋯⋯⋯⋯⋯⋯⋯⋯⋯⋯⋯20 第一节以镜照镜的品诗机理⋯⋯⋯⋯⋯⋯⋯⋯⋯⋯⋯⋯⋯⋯⋯⋯⋯⋯⋯⋯⋯。20 一美的观照⋯⋯⋯⋯⋯⋯⋯⋯⋯⋯⋯⋯⋯⋯⋯⋯⋯⋯⋯⋯⋯⋯⋯⋯⋯⋯。20 二以镜照镜⋯⋯⋯⋯⋯⋯⋯⋯⋯⋯⋯⋯⋯⋯⋯⋯⋯⋯⋯⋯⋯⋯⋯⋯⋯⋯⋯21 1 目录 ————————————————————————————————————————————————————————————一_一_ 第二节古镜照神——品评的最高境界⋯⋯⋯⋯⋯⋯⋯⋯⋯⋯⋯⋯⋯⋯⋯⋯⋯⋯22 第三节阐述的理论⋯⋯⋯⋯⋯⋯⋯⋯⋯⋯⋯⋯⋯⋯⋯⋯⋯⋯⋯⋯⋯⋯⋯⋯⋯。23 一理论直陈⋯⋯⋯⋯⋯⋯⋯⋯⋯⋯⋯⋯⋯⋯⋯⋯⋯⋯⋯⋯⋯⋯⋯⋯⋯⋯.23 二言语道断⋯⋯⋯⋯⋯⋯⋯⋯⋯⋯⋯⋯⋯⋯⋯⋯⋯⋯⋯⋯⋯⋯⋯⋯⋯⋯.24 结论⋯⋯⋯⋯⋯⋯⋯⋯⋯⋯⋯⋯⋯⋯⋯⋯⋯⋯⋯⋯⋯⋯⋯⋯⋯⋯⋯⋯⋯⋯⋯⋯⋯一26 参考文献⋯⋯⋯⋯⋯⋯⋯⋯⋯⋯⋯⋯⋯⋯⋯⋯⋯⋯⋯⋯⋯⋯⋯⋯⋯⋯⋯⋯⋯⋯⋯一27 致谢⋯⋯⋯⋯⋯⋯⋯⋯⋯⋯⋯⋯⋯⋯⋯⋯⋯⋯⋯⋯⋯⋯⋯⋯⋯⋯⋯⋯⋯⋯⋯⋯29 2 绪论 绪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研究诗的理论著作也呈洋洋大观。 “品”是中国诗学中非常独特的理论阐述方式,署名司空图的((---十四诗品》∞具 有突出的代表性,它用极其精美的四言诗的形式品涛,用诗的精神去品诗,这使得《二 十四诗品》具有了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的双重特征。 一方面,从外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组咏物的山水风景诗和表情达意 诗,这些诗具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而且描绘和营造了一个个诗歌妙境;另一方面他 们又是一组阐述诗歌美学观念的理论,其中含茹着高妙的诗歌美学。如此,《二十四 诗品》的“诗”与“品”成为本选题的基本研究问题。“诗”就是二十四首诗的内容 与形式,而“品”则是理论视界下的诗歌美学。 因此,我们有必要返回到《二十四诗品》文本这一现象本身进行文本细读,领 略其美的形式,感受诗的意义,接通自己的生命感受和体验,融入诗歌本身所呈现出 的不同意境。这是一次美的邀游。 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超越文本,对《二十四诗品》作理论的巡视和探究,从而发 现理论的表达未必只能按照范畴、概念、论证的逻辑推衍,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未必只有“就事论事”和“就诗论诗”的直接陈述,譬女Hgt'嵘的《诗品》。不容否认, 作为“历史的中间物”,《二十四诗品》受到了某些诗学理论的影n向,积淀了诗歌美 学的智慧。但是,基于哲学精神的诗意品评是《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的基础,是其 有别于其它诗歌美学的基本特质。这一特质的诗学价值在于其抓住了中国涛学重感悟 和体验及诗与生命互相涵容的根本特点,且在形式上的以诗品诗,具有开创性。 无论诗本身的意境营造,还是其中含茹的诗歌美学,都源自个体生命的体验, 其背后都是哲学精神的滋养。儒、道、佛,是“为人生的”的哲学,虽然对现实人生 作出不同的解读和支招,对世俗社会作出不同的态度,然而它们都是在寻求现实生命 的更好安妥。如此,从个体生命的感觉出发品味《二十四诗品》,借助儒、道、佛三 家哲学的“慧眼”,从哲学的视野深入其诗学精神深处,一定是对《二十四诗品》作 美学探究的必经之路。 本着这一思路,本文的第一章基于哲学视角,探讨《二十四诗品》中儒、道、 佛哲学思想的泽被,分别是“立足现实以建构生命意义”、“游于太玄以实现精神解 放”和“从生生之流中拈出境来的‘瞬间即永恒’”。 o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尚君、汪涌豪等学者提}};了“《二f‘叫诗品》作者并非是司空图”的质疑,引起了学术 界的激烈争论,客观I:推动了《二十四诗品》的相关研究。新材tsl-iti现之前,《诗品》的作者尚难以确定,因 此奉文悬置作者足谁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町以把《诗品》的研究推向更科学、更广阔的诗学文化背景。 绪论 第二章基于诗歌本身,以生命体验细品二十四则诗歌妙境,认为《二十四诗品》 是标妙境之诗,将其归纳概括为世俗生活之境、山水田园之境和仙境。另外探讨了《二 十四诗品》的形式美。 第三章基于诗歌美学思路,剖析《二十四诗品》诗歌妙境中含茹的诗意品评, 梳理出“以镜照镜的诗意品评机理”、认为“古镜照神是品评的最高境界"、总结了 《二十四诗品》阐述理论的方式。 下面请让我们一同走进《二十四诗品》。 2 第一章哲学思恕溯源 第一章哲学思想溯源 中国文学批评深受其生长于其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润泽。 《二十四诗品》亦不例外,它积淀和闪耀着儒家、道家、佛家三大主流哲学的灵光。 第一节立足现实以建构生命意义 儒家是“为人生的”,儒家精神极其重视现实,有着明显的人生取向和现实功利 思想。在儒家看来,家国、社会、人生,丰富而有价值,而通过生命主体发出的自强 不息的实践活动,个体生命与它们产生着多样而深刻的缠绕和融汇。“积极入世的儒 家选择社会作为生命客体,它侧重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生命价值。”∞在此 过程中,生命个体实现了生命意义的建构。 从生命个体而言,现实的人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无论是“格物”以“致知” 的知识获得和真理把握,还是“诚意”以“正心”的心意端正,还是“修身”达到的 生命完善升华,对生命个体都是充满了令其飞升的诱引。可以这样况,现实呼唤人生 的提升。个体在现实人生面前也确实可以大有作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不一 而足。从现实社会来讲,丰富的社会同现实人生一样充满魅力。学而优则仕,生命个 体在获得物质保证的基石上更获得了自我的确认,实现了生命的意义,这种立足于现 实的生命实践的成功必然会在心灵世界获得映射,熔铸为高昂的气度和精神。在《二 十四诗品》中,儒士的气度和精神得以畅快淋漓地呈现出来。 “具备万物,横绝太 空” (《雄浑》),“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雄浑》),“观花匪禁,吞吐大 荒"(《豪放》),“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 《豪放》), “巫峡千寻,走云 连风” (《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劲健》)。“达则兼济天下” 的儒家用世之豪迈志向也被无以复加地拔高,壮志大酬、意气风发,也正是“前召六 辰,后引凤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所描绘的图景。这也可以既是治世时代的 儒家思想在士人心灵中的投射和辉耀,是一种丌放、大气、雄浑和劲健的心理气度。 然而,生命的现实实践往往会遇到挫折。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官场气候的 阴晴冷暖,个人际遇的遭逢坎凛,社会局势的动荡起伏,个体生命用世的抱负不能如 愿以偿的酸辛之事常有发生。他们的遭际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里所说的“穷"。“穷”, 是力求拥抱现实的用世之志严重受挫后的生命困境。 现实的遭遇诉诸生命个体的心灵,在《诗品》中表征为悲慨与旷达。“不平则鸣”, 面对“大风卷水,林木为摧”、“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现实险恶处境和“适苦欲 死,招憩不来”的个体生命困境,生命个体发出了浩然无边的哀叹。现实实践的大道 。李霞: 《生死智慧一一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m版=i{:L2004年版,第201页。 3 第一章哲学思想溯源 被无情地遮蔽和堵塞,究竞哪个生命个体能挑起重振斯道的担当?世道不济,长歌当 哭,但是个体生命不止于自己的一己之悲,更发出了富有担当情怀的悲天悯人之追问。 面对现实实践的挫折,依然关注着现实人生而非逃避或厌弃,这其中依然还有对现实 的念念不忘。“穷则独善其身”,于是生命个体的主体精神由向外丌拓进取的事功心 而内转为观照自己的心灵世界,继续德智的修养和人格的提升,实现个体精神的的升 华,以至旷达的思想境界。“欢乐苦短,忧愁实多”的人生,其表象充满苦难,忧愁 多于欢乐,痛苦多于喜悦。“孰不有古’’,生命个体的起起落落最终不过是百年的短 暂过程。与其对其间的荣辱得失耿耿于怀,不如以旷达的眼光看待,宠辱不惊,坦然 面对,于茅檐听疏雨,拄藜杖以行歌。这是生命个体面对现实人生的心灵安置和自我 慰藉,是对苦难的看开。但是这里还是对生命个体保持了足够多的热情,无论是烟攘 之地畅饮,茅檐听疏雨,还是拄藜杖以行歌,其用意不是生命体的消陨而是以某种方 式疏解生命历程的苦难,以旷达的心境获得个体生命的安适,因而旷达也依然指向生 命,是一种更超越性的对现实生命意义的追寻。 总之,立足现实以追求生命意义,尽可能地发掘生命的深度,把自我主体意识的 觉醒物化并呈现出来的儒家风度,对现实人生作积极地开掘,表现入世生命体的雄浑 劲健和出世后生命体的从悲概到旷达,这就是儒家精神在《二十四诗品》中的体现。 第二节“游"于太玄以实现精神解放 道家同样是“为人生”的,然而它不同于儒家与现实之l、uJ通过实践展开的的缠绕 和交织,而是竭力和社会、政治、礼法保持足够的距离,保持“游”的姿态。在这一 过程中生命个体“抱着道的生活态度,以安顿现实的生活。”∞ 道家的“现实的生活”仅足指个体生命的生活,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游”实 现身体的解放和精神的解放,如何扫荡现实以成就理想的人生,也就足实现人生自身 的艺术化。 “游"是道家尤其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④“游, 旌旗之流也”,旌旗所垂之旒,无所束缚地随风飘荡,成为庄子所用“游”字的基本 意义。“游”无目的方向,这恰恰与儒家伦理要求的“游必有方"大相径庭。《在宥 篇》中鸿蒙对于云将“叟何人邪?叟何为此?”等关于“我是准?’’和“我为什么游” 的目的性极强的提问只能连续地答以“吾弗知”,当再次面对提问时,也只能说:“浮 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不知所求”、“不知所往”都说明了“游"是 不求目的的自由生命活动。 国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中围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j:k1987年版,第56贞。 4 第一章哲学思想溯源 儒家立足现实以实现生命意义,源自其强调个体生命对现实的有用性,与之相随 的是功利心;道家则不同,它的“游”于太玄来自对有用性所持的否定态度,强调“无 用”,与之相随的是自由的精神解放。强调有用性,生命个体竭力入世,融入家国一 体的社会秩序,势必会进入各种“网”的牢笼而失去自由。这样的生命存在,是被限 制的有限性的东西,会让身体失去自由,生理的欲望和知识的追求又往往让精神安放 在匮乏、不安、痛苦的状态而常陷于矛盾之中,同样使人失掉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自 由。由此可见,有用阻碍了生命个体“游”的路径,遮蔽了精神的自由解放,而无用 则丌启了“游”的路径,是实现精神自由解放的基本条件。 《二十四诗品》中的生命个体虽然在立足现实方面有所开拓,在一定程度上强调 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功利关系,但是更注重无用,他们大都隐逸山林,寄情山水,而无 意于现实的世俗人生。“少有道气,终与俗违”的超诣精神贯穿在《二十四诗品》中, 是其生命主线。 然而,无用不能构成“游”的充分条件,甚至由无用带来的消极避世和孤芳自赏 会导致对其它现实生命个体的忽略,因而这时的“游”可能会产生隔膜和阻滞,不能 深入事物的本质,不能融入所游之境地,无法体验到本应由“游”达到的精神自由。 而庄子所提出的“和"是“游”的积极的条件,“和”就是谐和统一,它枚平了无用 所产生的缝隙。“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灵府。’’∞人的本质是“和”,天道的本质 也是“和”。道衍生万物,所以“和"也足万物的本质。如是,游于太玄,以天合天,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罾就能达到精神的自由解放。“与道俱 往,着手成春。”(《自然》)说明人本身具备了道心,生命主体之心与道同行,本 身内含了和的本质;“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这说明在“清涧之曲,碧松之阴”的 “实境”的“游”的过程中,生命主体的情性是和的,“游”之妙境自然映照到情性 中来,而不必刻意觅寻;总之,前两旬诗表征出“游"的主体的本质是“和”;“俱 似大道,妙契同尘。”(《形容》)点出“形容”的对象都是和光同尘的,皆足道在 山水Ffl园风物的呈现。“形容"的对象就是“游”的对象。水影、阳春、风云、花草、 山海等“游”的对象各有特点,或水影摇荡、或波澜壮阔、或阳春和煦、或风起云滚、 或百花争艳、或山石嶙峋,可以说是变化无穷。然而,这仅是道在形式上的不同表征, “和”才是万物的本质。如此,“游”的主体与对象都有了相同的本质,“游"便是 一个“以天合天”的“妙契同尘”的过程。 “游”有不同的境界。《逍遥游》叙述了鲲鹏、蜩、斥端、列子等生命主体的 “游”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它们象征着“游’’的不同境界。鲲鹏“绝云气,负青天’’,“抟扶摇 ①《中围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1987年版,第58页。 @《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版1987年版,第59页。 5 第一章哲学思想溯源 羊角而上九万罩”而“游”的壮阔景象显然不是蜩和斥鹅所能比,而鲲鹏和列子的“游” 足以让普通生命个体难以望其项背,但他们仍然有所依赖和拘束于“有用”所带来的 镣铐,不能真证实现生命个体精神的解放。只有乘天地之iF,御六气之辩,“游无穷” 且“恶乎待”的逍遥游才是达到了“游"的自由境界。而这种境界不能通过现实实践 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等活动完成,也不可能通过“举世 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圣人完成,甚 至连“御风而行”的神人也无能为力,毕竟,在庄子看来,它们的“游”是“枪榆枋 而止”的“小”游,而只有无己而忘我的至人的逍遥游彳。是“游”的高峰体验。 如果“小”游可以归为生命个体的物质层面的身体之“游”,逍遥游就是生命个 体意识层面的精神之“游”,是“心有天游”。于是,它们构建起“游”的两个主体。 当生命主体试图在生理层面上挣脱现实,从本来得以立足的现实中抽身而投入山水ffl 园以疏解人生的困苦和用世的失意时,便可能获得身体的自由,狭得陶元亮所谓的“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身体解放。身体之“游”指向自然的山水田园。自然的山 水风物成为《二十四诗品》中生命个体“游”身的所在。其中出现的风物之多,令人 惊I叹:流水、幽谷、绿林、碧桃、水滨、柳荫、流莺、鸿雁、曲径。在良辰美景中, 身体获得了解放。然而,由于各种局限,身体之“游”不能必然达到生命个体的解放, 精神的“游’’彳靖邑达到无所依赖,无所束缚。精神的“游”指向太玄,是“心有天游”。 在《二十诗品》文本中,逍遥游的所在是“浩劫”和“无垠”,精神的化身“畸人”、 “高人”或“手把芙蓉"或“御风蓬叶”进入仙境世界。这个世界是精神大自由、真 解放的象征。特别重要的是,“虚伫神素”,保持澄彻的心态,达到如庄子所说的无 己的虚静的心灵状态,接着便可进入美的观照的审美过程,这是进行《二十四诗品》 “以镜观镜”的哲学机理。本论文的第三章第一节会对此展开洋细的论述。 第三节从生生之流中拈出境来的“瞬间即永恒” 《二十四诗品》中有一定的佛家语言元素。如《高占》中的“泛彼浩劫,窗然空 踪”之“浩劫”是佛家所说的“天地由成住至坏空”的无垠时空。另外如“空”:“幽 人空山”、“悠悠空尘”、“窗然空踪”讲出了佛家“色空”的思想。“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讲出了佛家去“执妄”、不执著的观念。 佛家思想是一种别样的“为人生”哲学。它认为现实充满:占难,现实人生是生死 轮回的炼狱,“欢乐苦短,忧愁实多"(《旷达》)。因而,生命主体需要看透五蕴 皆空的本质,放弃世俗的安逸,要通过艰苦的修行,其目的是前往西方的极乐世界或 东方的琉璃世界,达到生命的涅桀净土。如是,佛家思想给予现实以超脱极乐的彼岸 6 第一章哲学思想溯源 理想生活的寄托。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认为禅与基督教的一致性,在于二者都以达到“枯 木死灰”的心理境地为目标∞。如《悲概》在“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的人生困境中, 生命主体认清了“百岁如流,富贵冷灰”的世间真相。 但是,经过中国化了的禅宗思想又在作为宗教经验的同时,保持了一种对生活、 生命、生意等感性世界的肯定兴趣,禅宗公案中有很多花丌草长、鸢飞鱼跃、活泼而 富有生命的意境。为什么本来给人以枯冷、衰颓、寂灭感的宗教会创造这些“境”? 换句话说,它创造“境”的目的何在?答案在于禅宗僧人意图通过“观”境达到对佛 理佛道的企及和洞达,这便是一种“瞬间即可永恒”的顿悟㈢ 禅宗主流不立文字,用种种意境直觉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那些被认为本不可以表 达和传递的东西。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问如何是佛 法大意?师日:春来草自青。”“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即问:沉默与言语 涉及意会出入如何能不滞碍)师日:常忆江南三月罩,鹧鸪啼处百花香。”这些禅诗 谒颂都通过一个个境的营造表达佛法佛理的机微。 二十四则诗中,几乎每一首诗都在铺陈一种与品题相应的意境。如《纤裱》一品 确是一幅“纤裱”至极的景象:春水潺潺,春光无限,深幽山谷,碧桃满树,草木蓬 勃,流莺脆鸣,这时忽逢一位秀丽的女子。而细细琢磨,会发现作者选取了具有明丽 而又富有生机的物象,以春游行踪为线索,围绕纤裱意境的特质,敷陈、渲染出流畅 连贯的春同意境图。总之,我们不难发现《二十四诗品》在很多品题下营构一个个或 自然或社会生活或游仙之境,而特别以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自然之境居多。 《诗品》蕴酿出来丰富多彩的“境”是一个个生活镜头,是片段之境。如《典雅》 描述了一个雅士聚会的高雅之境,如《纤裱》描绘出一个踏青游春之境⋯⋯通过这些 境的统一传达出该品的特质,另一方面也通过直观可体的境去引发读者去进入一种不 可用具体文字描述和难以通达的道的体验, “妙机其微”。 《二四诗品》这种以“境”传达某种思想、境界的方式同佛家从生生之流中拈出 境来以实现“瞬问即永恒”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实境》:取语甚直,计思 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 妙不自寻。遇之白天,泠然希音。“取语”、“计思”是明显的有关诗歌创作方面的 理论判断。“偶遇”、“忽逢’’是创作中追求的,也是获取“实境”、“道理”的最 佳方式。由之可发现与禅宗“顿悟”有着密切的联系。“实境”是“实理实心显之” D《(q-i同古代思想史论》,人民f}{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瞬PJ日13永恒”是李泽厚先生对-f-围禅彳:顿悟思想特点的概括和提炼。他认为“禅的秘密之一在于对时M的某种顿 时的神秘的领悟,即所i;{i‘永恒的瞬刻’或‘瞬刻即可永恒’这一直觉感受。”(见《t},国占代思想史论》第207贞)本 文认为“瞬间即永恒”同样道出了佛家以境悟道的实质,也从哲学上解答了(--十阴诗品》营造意境的终极旨归, 即凭借生命土体和审美土体通过世fHJ之流巾的一个个“境”妙悟到永恒的道。 7 第一章哲学思想溯源 的境,我们且称它为“真境”。人与“真境”是邂逅的关系,而不是去通过“苦练” 达到。应该就像在曲折的清涧之滨,在碧松缠绕的浓荫之下,遇到一位负薪的樵夫那 么自然,也应像忽闻琴声,驻足而谛听那样的“始见”。“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目击而道存”。在《纤袱》、《清奇》、《沉著》中,不都有类似的“顿悟”式的 “突转”和“发现”吗? 总之,《二十四诗品》中的生命主体出于由道德主体的自觉和有用于现实的担当, 追求豪放与劲健的自我实现,在遭遇困境后发出长歌当哭的悲概。这种情绪又受道家 无用哲学的启发和改造,趋于乐观和旷达。而生命主体基于无用的道家哲学,发现一 切皆是“道’’的表征,承认了万事万物的平等性,又可归于儒家之所谓仁义。佛家“境” 的营构不仅让生命主体面对苦难的现实获得安慰,又为牛命主体的“游”提供了场景, 更为品评主体提供了进行美的观照的对象和诗意品评的方法。 8 第-二章标妙境之诗 第二章标妙境之诗 《二十四诗品》描绘了多种不同的诗意生活图景,叙述了斑斓多姿的诗意生活故 事。二十四则诗中,几乎篇篇都有一位走到读者面fj{『的人物,或豪放、或含蓄、或冲 淡、或沉著、或纵横傲世、或委婉柔美、或纤裱可人、或自然贞洁、或扰剑悲慨、或 疏野旷达、或神清气爽、或气压群雄、或高古典雅、或雄浑劲健⋯⋯这些人物仿佛穿 越了历史,纷纷出场,走到读者面前,演绎出一幕幕生活故事,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风 采,令人叹为观止,啧啧称奇,常有自愧弗如之感。从中我们不难寻觅到魏晋洒脱不 羁的风流名士风度,初唐锐意革新的“四杰”风采以及盛唐诗人的气象,晚唐诸君失 意怅惘的身影。如果说《世说新语》是魏晋JxL流的教科书,《二十四诗品》则是用诗 这种独特的形式所作的对中国式风流的精神提炼。概言之,千年的中国人物品鉴文化 及审美积淀促成了《诗品》中人物形象的完美描绘,而放眼《诗品》之后的中国诗史, 这种人物品鉴的美学传承薪火相继,蔚为大观。 活灵活现的人物,在所归属的诗篇里演绎着不同的生活故事,从而展现出多样的 生活图景。这里有世俗的生活:走云连风的入世开拓、壮志未酬的悲概旷达;有山水 田园生活:春光妩媚,赏雨茅屋;有想象中的神仙灵境:神秘高古,仙天雅乐⋯⋯基 于儒、道、佛哲学思想的启悟和润泽,《二十四诗品》呈现出世俗生活之境、山水田 园之境、浩劫无垠之境。 第一节美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之境 世俗生活之境是儒家精神的体现,是基于用世之心立足现实以实现生命意义的自 我确认。世俗生活的提出,其图景集中呈现在《豪放》、《劲健》、《悲概》、《旷 达》几则诗中。《豪放》、《劲健》代表的是自强进取,《悲概》代表的是概然失意, 而《旷达》则是对前二者的综合超越。这四则诗分别代表了中困传统文人达和穷时的 不同情境、心境,体现了儒家实现人生意义的完整过程。 《豪放》、《劲健》标示出生命主体“天地与立”的积极用世心念,这种积极用 世的心态同中国文化中进取事功之精神一脉相承,其渊源应足《易·乾·象》:“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秉持这种心态,《豪放》、 《劲健》,体现出壮美的世俗生活之境。 观花匪禁,吞吐人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风凰。晓策人鳌,濯足扶桑。 (《豪放》)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劲健》) 这两首诗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意境。气势恢弘,气度张扬,读来“觉天风海南逼人”。 它们传达出积极的用世之心获得高度满足的心灵状态。“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看 9 第一二章标妙境之诗 竹何须问主人”,不受外力干涉地从事伟业,吞吐八荒,让人想起秦皂汉武建功立业 的气势和张狂。它们把入世成功的理想境界描绘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不只是呼风唤 雨,更可招星揽月,驱凤凰,策六鳌,“振衣千仞冈,濯足力.里流”。它们呈现出的 生命主体狂放不羁,豪情满怀,呼风唤雨,其立足现实的生命活动或“前招三辰,后 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或“天地与立,神化攸同。”,取得了极大的成 功。总之,它们的入世生活是一个辉煌无比且获得了极大的自我实现的壮美之境。 与《豪放》、《劲健》呈现出的壮美意境不同,《悲概》呈现出悲剧之美,而其 中呈现的“临水听雨”意境值得品味和探究。 “悲概”是用世理想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态度。 《悲概》一品展现了一幅灰冷凄 苦、萧瑟寂寥的生活画面。整个画面涂有极冷的色彩,溢出极冷的色调。狂风肆虐, 洪水泛滥,摧残林木,展现出的与其说是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不如说是外力的强大 破坏能量带给“壮士”的心如死狄的心境。“招憩不来”,说明沉沦于日常生活中, 人必得烦忙与烦神,“烦是存在的整体状况”(海德格尔),获得安歇的“憩”是一 种奢求,无法实现。所以,壮士想到了了结生命。看清生命的短暂如流,光阴的转瞬 即逝,更有政治前景的隐失破灭,壮士唯有面对“萧萧落叶,漏雨苍苔”而抚剑长哀 了。 诗中描绘了“临水听雨”的生活情境。呈现临水情境是中国文人表达时『自J意识的 传统手法。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悲概》中摧枯拉朽的泛 滥大水更增加了对作者的情感震撼。在这种自然的威力面fj{『,一种幻灭感袭据了生命 主体的心灵,让其顿感百岁人生也终将像流水一般滚滚流去,所有的富贵腾达终会有 火尽灰冷的结局。 “听雨”不仅是聆听自然风物的天籁之声,更是聆听生命主体的存在之音,是中 国文人表达寂寞悲戚心境的静“听”方式。一点点,一滴滴,落在深绿色苔藓上的雨 声,还有纷纷飘落的萧萧落叶,使涛巾的生命主体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 是他悲概了。“谁谓天地宽,出门即有碍!”但是一味悲概,未免导致局促,导致执 滞,“旷达”是儒家用世之志受挫后处理生命主体与现实关系的普遍心态。“惟旷则 能容,若天地之宽,达则能悟,识古今之变。⋯⋯其视荣失得枯,毫无系累,悲忧愉 乐,一寓于时,而诗之用不可穷尽也。”① 《旷达》一品呈现出一种天宽地广的心境和生活场景,营造了旷达的意境。诗中 的存在者是一个参透生命、通达宇宙的悟道者。他看清了生命的短暂和苦多乐少的生 活实际,他明白这种生活是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他决定摆脱这种生存苦境,走向 o《诗品集解.续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10 第二二章标妙境之诗 或回归飞烟带萝之地——山水FH园,过一种醉洒行歌、游山玩水的洒脱生活。这种生 活实在是太美了:携一壶淡酒,走进烟云缭绕、滕萝交织的山野密林。在这清新的自 然界里,筑一问茅草野屋,槐花、桃花落下的花瓣之多之厚足以遮住茅草屋的屋檐, 其中央杂散溢出的香气也让人觉得是如居天境。山中之雨好像来得特别殷勤,但也不 是很猛烈,而是稀疏寥落,特显一种淡然。这难道会使这位诗人惊慌失措吗?这时他 并未觉得这雨来得唐突。心中无雨自然晴。摇摇出门带的酒壶,却发现酒已经喝光了。 呵!也无妨,兴致依旧,且吟啸、歌唱起来⋯⋯这幅情景在数百年后再次被宋代大学 者苏轼在词《定风波》中加以表达。而这首词的中心命意是:旷达。 总之, 《二十四诗品》中的世俗之境呈现出生命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意境, 让人看到了世俗生活的壮美、悲剧之美和旷达之美。 最后需 要点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要点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要点2018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要点新学期教学工作要点医院纪检监察工作要点 出,旷达之美彰显出生命主体对世俗生活的疏离和挣脱倾向,以超然 的态度对待现实、对待人生,开始复归自然的山水田园之境,构成了对儒家精神的更 高层面上的超越。 第二节美在自然的山水田园之境 生命个体的精神远非用世思想所能穷尽。当缨身世事让其厌恶时,当人情之险恶 令其讨厌时,他们便要从尘世的烦恼里抽身而退,退到久违的自然了。于是,自然山 水田园生活之境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诗品》里。 《纤袱》、 《沉著》、 《典雅》、 《绮丽》、《自然》、《精神》、《疏野》、《清奇》、《委曲》、《实境》、《超 诣》等品为呈现此种意境的代表。 这些意境,单从季节变换看,就有韶华满目、杨柳依依的春天气象,有满汀晴雪, 可人寻幽的冬日风光,有落叶萧萧、苍苔漏雨的悲壮劲秋。从一日之变换看,有落日 气清的傍晚,在明月高悬的时刻徜徉沉思之景,更有忘却白几时光的“但知旦暮,不 辨何时’’的松下看诗之雅境⋯⋯ 从审美风格看,山水田园之境可以分为冲淡、纤丽、清奇三种意境。 一冲淡之境 冲淡的意境,不妨先考察《冲淡》这首诗: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匕。犹之惠风,荏苒在农。阅音修篁,美口载门。 遇之旺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难以企及,难以把握,淡,即 是无味,却又极其有味,,即所谓‘无味之味,是为至味’。①从中不难发现,冲淡 。《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页。 11 第二二章标妙境之诗 是一种冲和柔淡、轻灵醇厚、至柔至美而又恍惚难达的意境。在《二十四诗品》中《典 雅》、 《精神》、 《沉著》等品为冲淡意境的代表。 《典雅》这首诗俨然是一幅描绘风流名士畅游山水的山水素描,典雅之士的素淡 幽雅的生活情境跃然纸上,体现在诗中的前八句。载酒游春,却遇春雨绵绵,不妨在 茅屋中慢慢欣赏雨中的春景。烟雨朦胧,氤氲清爽,润物无声,这是何等优美的水墨 画!而又有翠竹修长,环绕在茅草屋的周旁,谈吐淡雅、深得道心的朋友分坐屋中, 会心赏雨,默契之极,可谓颇得“我”心。雨亦知情,当止则止。这使诗人买春之举 得以继续,玉成人意。这时天霁云开,几片淡逸的云朵飘浮舒卷于蔚蓝的天空,几对 幽僻的鸟侣自相逐戏。“眠琴绿荫,上有飞瀑”,置雅琴于浓密的绿荫之下,伴着山 涧之水激落的淙淙的声音, “声满清听,雅韵宜人”,高山流水有知音。这种声音 的典雅而非嘈杂,给人一种清雅爽朗的听觉审美享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是文人很喜欢道及的意象。李白、 杜甫等常把“它”作为一种惆怅意绪的背景环境使用。这是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而其后则是诗人那感时伤世的心。然而,《典雅》中取用“落花”意象则足嵌入“落 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整体意境中,淡而又淡,雍容雅致,可以说是诗人幽静雅淡心 境的外化。赏雨、看云、观鸟、听瀑⋯⋯美令人驻足,美引起作者的雅趣,他兴奋地 跟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建议道:“让我们把这么美的景色描绘出来吧?这定是非常值得 吟赏、吟咏、和反复品味的!” 《沉著》这一则涛描绘了山水FFl园生活中一次郊外散步的沉著而冲淡之境。绿林、 野屋、落同、鸟声,交代了散步丌始的时空背景,环境清幽岑寂,而散步者脱巾的冲 淡洒脱之举,对远行亲友之思,与整个环境“息息”相通,思与境偕:随着时空的移 换,在这样令人心境平和的环境下,诗人却忽然记起了客走他乡的挚友:怎么鸿雁未 来,久无音信? “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于是,心中起了思念的涟 漪,以致有些惆怅和不安。但是,这瞬间的不安心情被“沉着”之气克服了,而一转 为平和静穆的冲淡。于是,“所思不远,若为平生”,表达了诗人一种“何处不逢君” 的乐观,也足以流露出诗人的一种沉着稳重的自信的气度。最后的对句是一个综合判 断,表明沉著就像对久无音信的远方朋友表达自己的缈缈思念之情一样。言语道断, 难得佳语,却也不落言诠。因为诗人知道,无论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还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无法表达身处此时此境中思念 故友的情感体验历程。所以,在月印万川的寂静之夜,自己因思念而不安而又由不安 重归平静的心境,恰如这水深流缓的大河,波澜不惊,沉静而又丌阔。 冲淡之境淡而实远、含蓄而不尽。《精神》便是这样一种情境:涟漪圈圈由内向 外扩散开来,清澈见底的水域,奇花含苞未放,有一种由内向外的生命力的储蓄。青 春时节,万物贲发,鹦鹉鸣啭;杨柳抽丝,碧叶掩映之际,隐见楼台亭阁。苍山已披 12 第二章标妙境之诗 绿装,山青水绿之间,雅士不期而至。这样的环境,引人逸兴遄飞,且斟上满杯的清 酒一饮而尽。这里,“清”、“深”道出了“精神”的特质,“全为精神二字用力”, 这就是《精神》为我们呈现的冲淡意境,散发出不尽的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叙述达到“精神”途径⋯一返向“道”,在本品中指“自然”,后面“妙法自然", 与道相与为伴。“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叙写出“精神”的特点是生气盎然,而不是 死气沉沉。最后“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表明达到“精神”的极境,已自树高格, “山高我为峰”,再没有别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能作为它的标准了。 二纤丽之境 纤丽之境是以《纤称》、《绮丽》、《自然》等为代表的。纤,本指一种丝帛, 是细小、细微的意思;丽,是绮丽之丽,是华丽、华美之意。如是,绮丽就是精致浓 艳、明丽华美的意思。纤丽之境是山水F开园意境的另一端。 《纤裱》描绘了一幅韶华满目却又清新明丽、一望皆春却光景常新的春天气象。 前八句写纤称的意境,是一番无比惬意的春游:波光涟滟,春风宜人,生命主体在水 边信步,无边的春色尽收眼底。乘柳荫,进幽谷,循曲径,桃碧柳绿,草长莺飞,脆 鸣声声,婉转动听,使人不由地对生命的生生不息产生无比的喜悦。而偶遇美人,更 会令人产生美的陶醉。整幅i丽面,纤称交错、清新明丽却不流俗。故有的学者评价它: “纤秀裱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9然而如何才能得到这种纤裱之境?“乘之愈 往,识之愈真”——我们只有不断地走进它,才能认识到它的“真”,认识其实质; 而且,要想得到无尽的永恒的“纤袱”之境,必须“与古为新”。 《绮丽》这一品描绘了三幅纤丽的景象。“雾馀水畔,红杏在林”是第一幅。雾 毅霏微,已散而未散之际,笼罩在水畔,气雾氤氲,难分彼此,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朦 胧美。枝头杏红,本是灿烂满目,有清丽之美,却在朦朦薄雾之中,其明亮的颜色有 所遮蔽,而含蓄起来,从而更富有韵味,可谓“淡者屡深”一句的映照和情态的具体 化。再看第二幅情境,“月明华屋”,月光似霰,光耀富丽堂皇的屋宇,五彩纷披。 画桥碧阴,浓浓绿荫遮蔽下,绘有雕绘的小桥别有意趣。两幅画面均浓淡互补,华屋、 画桥都是雕镂华美之物,是浓;而明月、碧荫色调清明,是淡。之后呈现的是第三幅 画境, “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它描绘了一幅别致的宴饮图。金樽是富贵的征象, 酒满是华盛的表现,二者都有“浓尽必枯”的奢华倾向,但是“伴客弹琴”阻挡了这 种趋势,琴声淡雅,可以侑觞。三幅绮丽景象所示的绮丽,与一般意义上的绮丽截然 不同,有一种雅质在内。“它的美属于明丽华美而非浓艳盛美,它的艺术氛围是疏朗 ①《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页。 13 第二章标妙境之诗 的而非浓郁的,它在艺术色彩与艺术氛圈等方面都显出了一种浓淡互补浓淡得宜的均 衡。”① 三清野之境 清,是清奇的清;野,是疏野的“野"。清野之境是山水H园意境的第三部分。 它包括《清奇》、《疏野》、《自然》、《委曲》、《超诣》等所描绘的意境。清野, 清奇疏野,体现出空奇而萧疏的山野之意境。 《自然》一品论断多于描绘。“幽人空山,过雨采蒴”,还是为我们呈现出一幅 意境丰富又优美的画面。空山寂寂,隐居的幽人在新雨过后,采集野蒴。整幅画面清 新自然,毫无做作之感。同时,这幅画面很好地诠释、具化了该品中的论断部分,说 明白然的意境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是情悟于“悠悠天钧”的结果。我们不禁 要问何以能“俯拾即是”,作者用“俱道适往”和“不取诸邻”作了解释,实在是非 常准确的。“道”、“真”的内化或伴随或给予,使这种“境”自然天成,永恒不变。 《疏野》:“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呈现出疏野之情境。 “疏野即真率。”②松下修竹,远离尘嚣,自然不俗。潇洒地摘掉头顶之帽,洒脱不 羁,而又顺之以看诗的大雅之举,更显雅量。只知道朝同东升、夕阳西沉等明显不过 的自然时间,却不知处在什么样的社会时问里,自谓不知道世事变迁,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倘然适意,岂必有为?”只要符合自己的性情、心意,又何必有什么 不得不去做呢?这彳‘是真正的疏野之境。前两个对句,点明疏野的内在因素,最后一 个对句总结。 《委曲》:“道不自器,与之圆方。”点明委曲的实质和根源。“道"不固步自 封,而圆转流畅,随物赋形。前面两个对句用形象的情境说明了委曲。巍巍太行山, 苍翠的树木布满了羊肠曲径两侧。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溪流蜿蜒幽曲,花香扑鼻, “桃仡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问”。“水理漩湫,鹏风翱翔”,写出水、风的“委 曲”,十分形象。水纹的漩’袱,波荡成窝,鹏风的回旋运动,扶摇而上。总之,该品 用一个“登彼太行”的户外体验,表明了“委曲”的特质。 《超诣》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又是一篇脱俗超凡走向山水rTl}司的宣言。“乱 山乔木,碧苔芳晖”是“超诣”要达到的境。乱山之中,乔木高耸,春阳芳辉,绿苔 闪耀。但又要知道,这是“超诣之境”的象征性表达,真正的超诣是“远引若至,临 之已非”的。证如《二十四诗品浅解》:“人所难至之境,不难远引而至之。有一境 @(--十四诗品诗歌美学》,巾央编译l叶J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齐鲁。持社1980年版,第109页。 14 第二章标妙境之诗 焉,初以为是,及到,已觉其非。进一境,不又有一境耶?”所表明的某种审美经验 一样,超诣之境是难以达到的。 正如《超诣》品中“少有道气,终与俗违”所表达的超越俗世的志向,进而进入 山清水秀、淳朴自然的山水田园生活情境一样,继之而来的是一个超自然存在的、想 象中的仙境世界,与之偕来的是一种飘逸高古的精神体验。美在精神的仙境是对美在 自然的山水刚园之境的又一次超越。 第三节美在精神的游仙之境 在游的主体上,自然的山水州园主要是生命个体展丌身体之游的场所,如“登 彼太行"、“赏雨茅屋”,“碧山人来”、是身体之“游”,获得的是身体感官的放 松愉悦和情怀的抒发澄澈,“情性所至,妙不白寻”。这时生命个体的感觉如惠风拂 衣,“良殚美襟”。然而,自然山水虽然可以成为生命主体游目骋怀的客体,但也终 会有所局限,这就是庄子所谓的蝴和斥鹉等小生命的“小"游,而非“乘天地之正而 御六气之变”的逍遥游。在《诗品》中,逍遥游在生命个体所神往的游仙之境中得以 渲染和充分展开。逍遥游是精神之游,是超怡情之游的意志之游。正如庄子取至人之 象以形容逍遥游的主体,《二十四诗品》以畸人、高人作了精神的象征,所以可谓“想 象的真实";又如庄子以鲲鹏“背负青天”、“抟扶摇羊角而上”渲染逍遥游的阔大 境象, 《二十四诗品》中的精神之游呈现出飘逸风格。 一想象的真实 想象就是想出一个象来,用象来表征生命个体于现实世俗和山水自然中都无法用 身体和情感去经历和体验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从而也 不具有去触摸的感性。它只存在于生命主体的意志、精神之中,“心有天游”就是生 命个体精神无极之逍遥的写照。 如果说世俗之境和山水m园之境从外在呈现上足客观意义的真实的话,游仙之境 就是内在本质上的主观意义的真实。从程度上讲,主观意义的真实绝对足一种更高的 真实。主观意义的真实可按照康德“知、情、意”的化界依次分为真知、真情、真意。 如果说儒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虔诚是一种低层次的情感真实的话,那么“虚 伫神素,脱然畸封”的想象便是高层次的意的真实,也就是精神的真实。仙境之游就 达到世俗和山水阡I园之境都无法企及的想象的真实境界。 《高古》品前八旬虚构了畸人超脱世俗现实、邀游太空仙境的情境,想象了畸人 “虚伫神素,脱然畸封”的精神真实。“畸人”,《庄子.大宗师》称之为“畸于人 而侔于天"之人,是所谓的“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是道家心目中的理 想人物,是生命主体永恒的精神。月出东斗之时,惠风拂襟之境,畸人手持芙蓉,乘 着真气,去邀游那浩瀚无际的太空,愈升愈远,只落下“空踪”, 窗然无迹。这时 15 第_二章标妙境之诗 唯有静寂的长夜,碧空如沈,以及远处不时传来清脆而悠远的钟声。这完全是作者的 想象,这种想象描绘了一个远离世俗、脱略人间、无拘无束、了无滞碍的仙境世界。 然而表面的想象却表征了一个深刻的真实——生命个体精神飞升之际的表现是无边 的自由,是逍遥游,是精神的飘逸。 《飘逸》一品则虚构了高傲不群的高人超脱凡俗众生而游历仙境的意境。高人, 是类似于畸人的自由精神的象征,高人“御风蓬叶,泛彼浩劫”而游仙的想象同样表 征精神之游的自由和真实。
本文档为【《二十四诗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94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1-10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