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必备急救手册

家庭必备急救手册

举报
开通vip

家庭必备急救手册家庭必备急救手册 现代生活纷繁复杂,我们面对的危险也越来越多。据粗略统计,我国平均每天约200人死于车祸,平均每天有150多个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平均每2分钟发生一场火灾,上个世纪我国大陆地区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余次……学习、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已经刻不容缓。然而,据国际红十字会统计,全球只有12%的成年人能在突发事件中采取急救措施,其中仅有5%是有效的。无效,甚至错误的急救意识、方法或行为,不仅不能救命,甚至可能“要命”。 意识 大喊大叫易受伤 案例:周六,下午16时,一个平和而悠闲的小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

家庭必备急救手册
家庭必备急救手册 现代生活纷繁复杂,我们面对的危险也越来越多。据粗略统计,我国平均每天约200人死于车祸,平均每天有150多个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平均每2分钟发生一场火灾,上个世纪我国大陆地区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余次……学习、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已经刻不容缓。然而,据国际红十字会统计,全球只有12%的成年人能在突发事件中采取急救措施,其中仅有5%是有效的。无效,甚至错误的急救意识、方法或行为,不仅不能救命,甚至可能“要命”。 意识 大喊大叫易受伤 案例:周六,下午16时,一个平和而悠闲的小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往日的平静,烧来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也带走了一些人的至亲至爱。火场上空浓烟升腾,消防车喷出几米高的水柱,一些消防战士筋疲力尽躺倒在地……四五个小时过后,火源渐渐熄灭,喧嚣慢慢退去,一切又似乎归于平静。然而,人们的反思却不能止于此。据透露,火灾当时,商场中的顾客并不多,火源在2层,可受伤的多数却是四五层楼的销售人员。 解析:火灾、地震等意外灾害,最能暴露出人们安全意识和急救意识的欠缺。以案例中的火灾为例,火源在2楼,死伤者却多在高层,是何原因?温新华表示,一方面,当时大楼里发生火灾,并无人发出警报,因而其他楼层的人无法尽早获知,延误了最佳逃生时机,这与平时该商场管理者欠缺安全意识不无关系;另外,受灾者多缺乏急救意识,发生火灾不知道正确的逃生方法,在第一时间不懂得自救,而是大声喊叫,致使很多人发生呼吸道烧伤或烟雾中毒而死。 各类灾害和事故未发生时虽难以预见,但并非没有应对之法,首要的便是高度重视安全和急救意识。管理者应切实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一些违反消防法规的做法坚决杜绝;消防器材、急救器材等应该专人负责,按时检查,以免耽误急救;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如遇到各类灾害应该尽快做哪些事情、如何正确叫救护车、等待救护车期间应该做哪些准备等。 器材 胡乱止血致坏死 案例:同样一个周六,繁忙的急救中心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派车赶往一起车祸事故现场。由于道路交通堵塞,急救车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达出事现场。为防止大量出血,现场群众已经对一名伤员的下肢撕裂伤部位用干净衣物包扎止血,由于效果并不好,又加用橡皮筋捆扎止血。在等救护车的半个多小时中,从来没有松开过“止血带”。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该伤员患肢肿胀、青紫明显,足背及趾端发凉,立即用剪刀剪开“止血带”。到达医院,经紧急救治后,该伤员还是因缺血时间过长,造成小趾末端坏死。 解析:李斗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因急救器材和工具使用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现实中此类事件并不少见。常见的如脊柱受伤的病人使用不正当的搬运方法,常常导致伤员二次受伤;使用不洁的衣物包扎伤口,导致伤口感染;错误使用急救药物,如发现有人昏迷了,不弄清楚昏迷原因就把牙撬开,往舌头底下放硝酸甘油等药物。 险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合理就地取材进行急救很可能会挽救生命,但要做到以下几点:企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结构化面试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各岗位职责公文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 和居民楼里的各类急救设施如灭火器、急救箱、脊柱板等应准备齐全;平时多关心家人朋友,尤其熟悉老人的病情和用药习惯;遇突然发病的人,如果对方已经没有意识就不应再喂药,此时喂药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呛咳;没有呼吸了不应再给病人吸氧,应立刻做心肺复苏;遇到创伤出血,应使用吸水、干净、不黏连的替代物在伤处进行压迫止血,如果没有合适的替代物,可以先压住伤口近端的动脉进行止血。 方法 用嘴吸毒反中毒 案例:夏初,田边小木屋里,一名中学男生在玩耍时,左手大拇指不慎被毒蛇咬伤。平时,电视剧里有人中蛇毒后就用嘴吸出来,网络上也常能看到类似说法。于是,该男生效仿着他曾看到过的做法,徒手将毒液挤出,又用嘴去吸伤口,还拿出橡皮筋绑住手腕,防止有毒的血液回流到心脏,然后才去就医。本以为成功自救了,然而在就医6小时后,该男孩却突然出现呼吸衰竭,经极力抢救,才脱离危险。 解析:除了被蛇咬伤,生活中被猫抓伤、被狗咬伤等都经常发生,尤其给很多未成年人带来危险。温新华表示,对于这种情况,用力挤伤口里的血和用嘴吸毒血都是不科学的。挤压伤口可能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加速毒素或细菌进入伤口;用嘴吸更危险,如果口中有溃疡、牙龈炎、黏膜破损,甚至龋齿,这个举动都可能引发中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果在野外被蛇咬,附近没有清水,可以用火烤伤处,并在伤口近心端5厘米处用绳子或皮筋扎住,防止带毒血液流回心脏,并尽快就医。猫狗致伤时,现场先用大量清水冲洗,一般不包扎,尽快到医院注射预防狂犬病的疫苗。 此外,生活中还有些常见的错误急救方法。如流鼻血仰着头,很容易使鼻血流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另一方面,外伤导致的流鼻血不能堵,外伤后流鼻血或血水样液体很可能是颅底损伤流出的脑脊液,堵塞鼻子可能使脑脊液回流,导致颅内感染。正确止住鼻血的方法应是低头,压迫鼻翼止血,还可以冷敷前额。另外,染发剂等化学物质不慎入眼,一定要立刻用清水冲洗,以免延误时机,引发角膜损伤。 态度 为省钱差点送命 案例:清晨6点半,大河堤上,一名正在晨练的老汉突然倒下。其儿子随后赶到现场,一边拨打了110,一边将昏倒在地的老人扶起,架到路边让其坐下。后来看到老人脸色紫红,病情加重,又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110和120都赶到现场后,其儿子却为省下救护费,拒绝了120急救车,选择让警车送老人去医院。结果到达医院门口,发生心脏骤停,经过心肺复苏等两个小时紧急抢救后,老人才脱离了危险。 解析:老人经常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心跳骤停而突然晕倒,另外,还经常发生心脏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等疾病,此时的急救时间至关重要。案例中,所幸老人最终得救,但仍然让人不禁捏了把汗。试想,如果道路交通状况再拥堵些,势必会耽误老人救命的黄金时间;如果老人在车上突发紧急状况,而警车上既无医护人员又无抢救措施,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需要急救的病人多数是危急症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可能就决定了一个生命的去留。因此,一定要分秒必争,挽救生命不能吝惜钱财,更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或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如果在紧要关头,还在衡量金钱与生命的价值,很可能会造成生死攸关的严重后果,也会给施救者留下遗憾。 家庭意外: 编者的话:即使在“家”这个避风港,我们也无法完全杜绝意外的发生。吃得不对,用得不当,或仅仅只是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让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该如何尽可能降低伤害程度?学会以下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您转危为安。 食物中毒 赶紧催吐 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因餐具不干净或食物腐败变质,细菌大量滋生而致。范达医师表示,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肉毒杆菌都是这类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刽子手”,其中肉毒杆菌中毒是最致命的。 症状:一般,食物中毒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胃腹部疼痛。肉毒杆菌中毒的症状包括视力模糊、呼吸困难、吞咽障碍、特别疲惫。如果误食了毒蘑菇,24小时内便会出现腹痛、呕吐(可能带血)、盗汗、腹泻、呼吸困难、产生幻觉、眩晕、肌肉痉挛。 急救:发现中毒者后必须先拨打120,同时对患者进行催吐。胃的排空时间为1.5—4小时,催吐越早,毒物清理越完全。可以用圆钝的勺柄或手伸进嘴里,刺激咽喉,引发呕吐。催吐必须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否则可能因呕吐物被吸入气道,造成窒息。有的中毒者会出现腹泻,这本是人体自行清理有毒物质的保护性反应,但如果太剧烈,易致体液过度丢失,引发休克,因此要让腹泻患者喝一些温的淡盐水。 预防:葡萄球菌常见于不新鲜的奶油、酸败的牛奶和未冷冻的肉类等,所以食物一旦变质就不要再吃了。沙门氏菌容易出现在未煮熟的禽肉类、鸡蛋和蔬菜中,建议肉类食物最好充分加热。肉毒杆菌主要由受污染的罐装食品引起,购买时如发现罐变形,顶部或底部膨出,超过保质期,开启后有强烈气味,都说明食物已腐败了。另外,发芽土豆、未充分加热的四季豆和不知名的野蘑菇、野菜也不要吃。 煤气泄露 先开窗户 煤气中毒,其实就是一氧化碳中毒。现在大多数人家里用的是天然气,虽说天然气本身不会导致“煤气中毒”,但如果燃烧不充分,也会释放一氧化碳,比如打不着火,却能闻到煤气味等。此外,如果家里用的是燃气热水器,也要特别小心,一旦燃烧不充分,通风不好,洗澡时间长,就易导致煤气中毒。在没有行驶的汽车里长时间开暖气,也会中招。 症状:轻度煤气中毒的表现有:头晕头痛、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等;重度中毒时,会神志不清、全身抽搐、深度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急救:一旦出现头晕、头痛、四肢无力、恶心的情况,就要想到可能是煤气中毒,必须赶快开窗通风,同时关闭炉灶,马上到室外。施救者如果发现患者已经神志不清,除了进行上述操作外,还要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造成窒息,与此同时拨打120。另外,在充满煤气的房间内,千万不要用任何电器,否则容易引起爆炸。 预防:定期对家里的燃气设备进行检修;有老人的家庭,最好装一台一氧化碳报警器,它小巧灵敏,能防患于未然。 中暑 通风补水 长时间在室外工作或大量运动,或在闷热、不通风的环境中,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以及从外面很热的环境进入室温很低的空调房时,都容易发生中暑。 症状:出现头晕、耳鸣、恶心、胸闷、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但体温不超过37.5℃时,是中暑前期的表现。轻度中暑则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气短、大汗、皮肤灼热或湿冷、心率增快、脉搏细弱。如中暑严重,患者会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加快、大量出汗、皮肤变凉、晕眩、虚脱。 急救:轻度中暑者最好马上去阴凉通风的地方,再将冷饮、冰袋等置于颈部、额头、腹股沟和腋下,可有效降温,同时喝些含氯化钠等电解质的饮料。如果患者休克但还有意识,施救者要立即给其补水,并搬至阴凉通风处平躺,解开衣领裤带,将冰袋放在上述几个部位,之后马上送医院。如果患者昏迷不醒或出现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该立即送医院进行急救。 预防:高温天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睡眠,多吃西瓜、梨等水果,以及绿豆汤、酸梅汤等消暑饮品;尽量避免在11时到15时高温时段出门;运动后及时补水,外出时若感不适,可适当使用仁丹、清凉油、风油精、十滴水等降温药品。 触电 切断电源 一般情况下,2毫安以下的电流通过人体时,有一种麻麻的感觉,对身体影响不大;8—12毫安的电流伤害也不大。但超过20毫安就会导致接触部位皮肤灼伤,深部组织也可能损伤,25毫安以上的电流就会危及生命。 症状:烧伤、肌肉痉挛,严重的心跳停止。 急救:首先关掉电源,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如果没有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切断电源,在等待救援到来时,要站在干燥不导电的物体上,用干燥的拖把、扫帚、木杆将带电的电线从伤者身上拨开,也可以用干燥的绳子套在伤者手或脚上将其拖开。如果伤者失去意识、心跳停止,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预防:家里的电源电路要定期请专业人员检查,不要用湿手触碰插座上的小孔,家庭用电可以安装安全插座。外出尽量避开电线杆的斜拉铁线。 动物咬伤 用清水冲 被蚊虫动物咬伤会引起严重感染,或染上狂犬病、破伤风,有的还会导致中毒,需要引起重视。 症状:被黄蜂、蜜蜂等昆虫叮咬,会出现疼痛、肿胀、痒、灼热等症状,有的人会有咳嗽、哮喘等过敏反应;被毒蜘蛛咬伤会出现多汗、被咬部位肿大、恶心呕吐、1小时内胃痉挛、腹部僵硬、呼吸说话困难等症状;被蛇咬伤4小时之内没有肿,说明蛇没有毒,如果伤口剧痛、肿大、皮肤变色、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视力模糊,则说明蛇有毒。 急救:被猫狗咬伤后,先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口,再去打狂犬疫苗;被昆虫叮咬后,也要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冷敷减轻症状;被毒蜘蛛咬伤,最好先冰敷被咬部位,赶紧去医院;被毒蛇咬伤后,让伤者保持安静,减缓血流,减慢毒液扩散,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口,不要用冰水,用干净的纱布将伤口盖住,立刻去最近的医院就医。 预防:外出游玩时,尽量少走野路,穿长衣长裤,随身带些急救药物。 老人急症 编者的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家里的长辈渐渐老去,作为儿女应该关注的,除了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外,更要重视由于衰老带来的健康问题。对于老人常见的突发疾病,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急救措施,避免不科学的急救给老人带来的严重危害。 判断意识是否清晰 切勿随意扶起搬动 “跌倒”是老人第一杀手 人上了岁数,身体协调能力下降,跌倒的风险会比年轻人高出许多。但是不少家庭还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以为老人摔倒了是小事,没啥大碍,站起来或扶起来就好。殊不知,在卫生部发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中,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原因之首。 老年人跌倒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急剧上升,除了导致死亡外,还导致大量残疾,并且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公布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3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出现跌倒。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跌倒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活动及独立生活能力,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掌握老人跌倒后的急救常识,对于在第一时间救助十分重要。 老人跌倒不要急着扶。正确做法是先查明情况,观察老人的表情、神态,如神志清醒,可询问摔倒的原因,然后再给予帮助。 如果老年人摔倒后出现局部疼痛和肢体活动障碍,这时有可能已经发生骨折,如被匆忙扶起可能会加重损伤,导致骨骼错位,若是伤到脊柱,甚至可能会损及脊髓。所以,老人摔倒后,怀疑有骨折时,可就地保暖、止痛,防止休克;如出血就要马上止血,就地固定;如果怀疑脊柱骨折,或感觉问题比较严重,应帮助老人保持身体不动,就地等待救援。 若能确认老人没有骨折,还需要观察老人是否昏迷。意识清醒且没有身体不适的,一般休息会儿就可扶起;如老人表示心口疼,且本来就有冠心病等心脏问题的,则可能出现了心绞痛,要立刻协助老人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待症状缓解后扶起。 如果出现昏迷,怎么都叫不醒,在等待救护车的这段时间内,需将老人在原地缓缓放平至仰卧位,但千万不可搬动,更不能抱住老人又摇又喊,试图唤醒老人。然后将老人的领口解开,并将其头部倾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反流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必要的时候,可以给老人吸点氧,通常会起到些效果。 突发中风慎吃药 脑中风是老年人三大死因之一,由于脑中风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且在家中发生居多,若抢救不及或措施不当,很容易危及生命。 如果家人发现老人突然发病,切忌慌乱紧张,应让病人保持平卧,切勿为了弄醒而大声叫喊或猛烈摇动。在尚未明确诊断是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时,不要急于用药,因为两者用药是完全不同的。 在家人自行搬运的过程中,首先不要急于从地上把病人扶起,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动;其次,松开衣领,取出假牙等异物,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而窒息;第三,如果有抽搐发作,可用筷子或小木条裹上纱布垫在上下牙间,以防咬破舌头;第四,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鸣等症状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从另一端用口吸出痰液。在转送病人时要用担架卧式搬抬,如果从楼上抬下病人,要头部朝上、脚朝下,这样可以减少脑部充血。 对于突发缺血性中风的老人,患者一般会神志清醒,家人应防止他们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此时应让老人静卧,同时做一些肢体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压进一步下降而使缺血加重,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病人前额,以利止血和降低脑压。 急性心梗用力咳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一种常见病。研究发现,冬春寒冷季节是心梗的高发时节。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前多会出现各种先兆症状。患者会自觉胸骨下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心慌、气促和出冷汗等症状,有些患者无剧烈胸痛感觉,或由于心肌下壁缺血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但其他症状会表现更加严重,休息和服用速效扩血管药物不能缓解疼痛。 此时应立即拨通急救电话,在救援到来之前,停止老人任何重体力活动,平息激动的情绪,可深呼吸然后用力咳嗽,其所产生的胸压和震动,与心肺复苏中的胸外心脏按摩效果相同,是有效的自救方法。同时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5分钟后可重复服用,部分病人可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慌乱搬动老人、背着或搀扶老人勉强行走去医院,都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肌梗死的范围扩大。因此,家人不要惊慌,让病人慢慢躺下休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体位变动。在等待期间,如果病人已发生休克,可让病人平卧,足部稍垫高,去掉枕头以改善大脑缺血状况。如病人已昏迷、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家人不可将其抱起晃动呼叫,而应立即采用拳击心前区使之复跳的急救措施。若无效,则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至救援到来。 哮喘发作先宽衣 老年人是哮喘病的高发人群。特别在秋冬季节,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一旦哮喘突然发作,会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 哮喘病发作时,老人会出现急剧咳嗽、气喘以及呼吸困难,说不出话。严重时面色青紫,干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 老人发病时,家人首先要保持镇静,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卧位,解开领扣,松开裤带,清除口中分泌物,保持老人呼吸道通畅。若家中有气管扩张气雾剂,应立即让患者吸入若干次。如果家中备有氧气,可给予吸氧。 等病情稍微稳定后,要及时送去医院,就医途中防止出现过于颠簸的情况,不宜长途搬运。如果必须搬运,也应尽量保持老人身体平稳,用担架或靠背椅,保持病人坐位姿势和头部稳定,减少震动和摇晃;同时将老人的头歪向一边,便于呕吐物流出,防止窒息。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发现患者发病之后,会背着患者向医院赶,这是不正确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病人胸腹部受压。因为此时病人通气量不足,背病人往往会因其胸腹部受压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等危险情况。 儿童急救 编者的话:孩子天真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危险意识却很薄弱。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免不了遭遇各种各样的“危急时刻”。如果处理不当,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就会夺走一个幼小的性命,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面临种种突发状况时,家人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 海氏急救法,每个父母都该会 花生、果冻、葡萄、玻璃珠、玩具零件……孩子们经常会接触到这些食物或用品。他们在用好奇的心打量这个世界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危险。 湖南省儿童医院五官科的一组统计数据就显示,从2006年1月到2010年7月底,医院共收治呼吸道异物患儿2640例。这些卡在孩子气管里的异物中,花生米高居首位,占40%以上,其次是瓜子,第三是豆类。此外,果冻、泡泡糖等软软的东西也存在危险,尤其是果冻,一旦发生误吸,致死率接近100%。在这些被噎着的孩子中,最小的只有1个月,最大的11岁。而且节假日前后都是儿童气管异物的高发期。 孩子被食物和异物阻塞气道,通常表现为突然呛咳、不能发声、不会哭、喘鸣、呼吸急促、皮肤发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温新华表示,发生这种情况后,如果是3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家长膝盖上。此时,家长可以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如图一)。如果异物还没出来,可以把孩子翻过来,面对家长,将手指并拢在孩子胸部下半段按压1—5次。(如图二)。随时观察孩子嘴里有没有东西出来,如果有东西,家长应该用手指将异物勾取出来,千万不要捅。以上所有动作都是在孩子的头低于胸的情况下完成的。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出现被“噎住”的情况,家长可以从背后抱住他,双手互握,放在其腹部正中,然后突然向上用力压迫腹部,使一股气流猛然从气道冲出,有助排出异物。上述方法就是全世界通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专家提醒,家长在给孩子急救的同时,最好拨打120急救电话。最后无论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都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使劲拍孩子后背、将手伸进孩子嘴里捅等方法都是错误的。如果孩子误吞的是小东西,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大便,检查异物有没有排出,如果孩子吞下别针等尖锐的东西,一定要马上去医院,以免发生穿刺等其他危险。 相关链接 海氏急救法 以前,医生常常采用拍打病人背部,或将手指伸进口腔咽喉去取的办法排除异物,其结果不仅无效反而使异物更深入呼吸道。直到美国的亨利·海姆立克教授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急救方法。1974年,他作了关于腹部冲击法解除气管异物的首次报告。 1975年10月,《美国医学会杂志》以他的姓氏将这一技术命名为“海姆立克急救法”。1985年,美国公共卫生部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称为最佳急救法。从此之后,“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了全世界抢救气管异物患者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方法。从1975年至今,海姆立克急救法至少救活了10万个性命。 抽搐,首先防窒息 6个月到4岁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抽搐,常见的起因有高热、感染、颅内出血、电解质紊乱和癫痫等。发生抽搐前,孩子可能会有烦躁、恶心呕吐等不适,紧接着出现意识丧失、面色发青、牙关紧闭、头向后仰、身体僵直、四肢抽动等症状。与高烧时打寒战不一样,这种抽搐更有节律、而且不断重复。 汤亚南表示,孩子发生抽搐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让其平躺,并将头转向一侧,避免分泌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士的救援。此时,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体温,看其是否发烧。如果孩子抽搐停止,神智恢复,但有高烧症状,可以在医生到来之前服用退烧药或使用退烧贴。对于过去家长经常采取的“孩子抽搐后,将筷子、匙柄塞到上下牙中间;掐人中穴位;服用药物”等措施,汤亚南表示,实际上这些方法对孩子抽搐帮助不大,如果操作不当还容易伤到孩子。即便没有药物治疗,大部分孩子的抽搐也可能在10分钟之内就缓解,所以家长最好不要随意搬动、“治疗”抽搐中的孩子,应尽快送孩子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后续治疗。如果家长自己开车将孩子送到医院,在途中孩子仍昏迷不醒,要注意最好保持孩子头部侧向一边,以防误吸。 侧卧,最安全睡姿 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0—14岁儿童因伤害死亡,其中,窒息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导致孩子窒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婴儿的哺乳方法不恰当,气道被异物堵塞、蒙着被子睡觉、睡觉姿势不当等。特别是临近冬季,孩子被厚重的被子包裹着,加上一些婴儿会出现溢奶等情况,如果家长一不留意,很容易造成孩子缺氧窒息甚至死亡。所以,家长不要用过大的被子盖住孩子的头部,孩子睡觉以右侧卧位最为安全。婴儿喂奶后要轻轻拍奶,不要让婴儿趴着睡。 孩子一旦发生窒息,如果不是气道阻塞导致的,且已经没有了呼吸,就应立刻进行儿童心肺复苏。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意识消失,如果听不到孩子呼吸的气流声、看不见孩子胸部抬起,应该立即打开气道,马上进行呼吸抢救。如果是1岁以下的婴儿,需用嘴向婴儿口、鼻同时吹气,如果是1—8岁之间的儿童,则和成人一样,捏住鼻子,向嘴吹气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频率,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 如果还是无法确认摸到孩子的脉搏或脉搏明显缓慢,就需要开始进行胸外按压。让孩子仰卧于硬板上,施救者双手掌重叠,掌根部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肘关节伸直,借体重、肩臂之力垂直向脊柱方向按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10 岁以上儿童)。按压时用力不可过猛,手指不可触及胸壁。放松时手掌不应离开胸骨。一岁以下的婴儿和新生儿多采用环抱法,即用双手围绕胸部,用并列或重叠的双拇指向后背并拢的四指按压,使胸廓下陷1.5—2厘米。新生儿还可使用单掌环抱法,将拇指向后背的四指按压。按压频率:10岁以上儿童60次/分,学龄前儿童80次/分,婴儿100次/分。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不论年龄大小皆为5︰1 创伤止血 编者的话:创伤出血是我们最常遇到的意外伤害,不论是刀割碰伤,还是车祸碰撞,都需要尽快处理。然而,创伤急救的四大基本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却未被大多数人熟知。本版邀请急救专家温新华介绍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一旦遭遇意外,在急救人员到来前,你能为自己、为他人,科学施救;在急救人员到来后,你能协助他们搭建一条绿色的生命通道。 止血 出血部位要抬高 “外伤出血”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外伤,小到割伤、划伤,大到创伤后的大面积出血。一般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当失血超过血量的15%时,血压降低,会出现口渴、冒冷汗等症状;当超过40%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出现意识不清、休克等症状。因此,在创伤急救中,快速止血最为重要。 止血前应先识别出血的类型。动脉出血时,出血速度很快,呈喷射状,并且颜色鲜红;静脉出血时,出血速度较慢,呈暗红色;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慢慢渗出,呈鲜红色。针对创伤后外出血,常用止血方法是加压包扎法和指压动脉法。此外,创伤后还存在“内出血”的情况,皮肤完整而血管破裂或内脏出血。如怀疑内出血,应减少患者活动,尽快送医院诊治。 加压包扎法是外伤出血时最先考虑的方法,方法简单易行,身体各处伤口均可使用。操作方法分为三步:1.让伤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伤部位;2.用消毒纱布或干净透气、无黏性、吸水性好的临时敷料覆盖伤口,急救者用手直接在纱布上施压5—10分钟;3.止住血后,用绷带卷、三角巾或布条、手帕等紧紧缠绕、包扎伤口。 有条件的话,覆盖伤口前应用洁净的水清洁污染的伤口,出血速度快时,就应先止血;如果血液浸湿覆盖伤口的纱布,最好不要取掉,应往上再加敷料,然后用绷带包扎。紧急情况下,可直接用手按压住伤口止血。 指压动脉法就是用手指压住伤口近心端的动脉血管,使血管被压在骨头上,从而阻断血流。指压动脉法适用于手部、足部等四肢组织,但此法影响组织的血液供应,所以只能短时间使用,不宜超过10分钟。常用方法包括:上肢出血时,一手握住伤者前臂抬高,另一手放在上臂中部,用力按压肌肉块下缘,感觉到血管跳动后,拇指和四指捏紧;手指出血时,让伤者将手高举过胸,捏紧手指根部两侧;下肢出血时,立即给伤者脱去或剪开裤子,屈起伤者大腿使肌肉放松,在大腿根部中点稍下方找到血管搏动处,用力下压。此外,足部出血可按压足背动脉,小腿出血可按压膝盖后方血管搏动处。 包扎 关节处缠人字形 包扎的主要目的在于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常用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在紧急情况下,可用布块或衣物代替。无论使用什么材料进行包扎,必须注意松紧度。受伤肢体会不断肿胀,因此,每隔10分钟就应检查循环情况。血液循环不好时,局部皮肤会发白或发紫,并伴有局部刺痛或麻痹。 自制绷带时可将布料撕成长条,包扎上肢时,绷带宽度以5厘米为宜,包扎下肢最好为7.5厘米。包扎伤口的常用方法是螺旋形包扎法和人字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最为简单,加压止血后,从放置敷料下方,自下而上、由内向外缠绕,每一圈应遮盖前一圈2/3,直至敷料被完全遮盖。此法适用于前臂、上臂、小腿等地方的伤口止血包扎。 人字形包扎法(见图一)更适用于肘部、膝部、足跟部等关节处伤口的止血包扎。加压止血后,将肘部、膝关节做90度弯曲,绷带放在肘部、膝关节中央,先绕一圈固定敷料,再由内向外做人字形缠绕,每一圈遮盖前一圈的2/3,缠完3个“人”字后,最后缠绕一圈做固定。 三角巾的主要功能是固定止血包扎的物品,固定骨折、抬高伤肢。自制三角巾时可将一块边长为1米左右的正方形纯棉布料对角剪开,成为两块三角巾。紧急情况下,可用围巾、皮带等长条状物品临时替代。 三角巾的常用方法是“大手挂”(见图二),步骤如下:1.支起受伤前臂,手及手腕高于肘部,成80度角;2.将三角巾全幅张开置于前臂和胸部之间,带尖伸展至肘部;3.将上面的带尾从未受伤的肩部绕过颈后,将下面的带尾向上覆盖手和前臂,在锁骨上凹处打结。为减少摩擦,最好在打结处垫上软垫、毛巾等。 固定 骨折位置先辨清 骨折是在意外事故中相当常见的外伤,一般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骨折两种。 发生闭合性骨折时,骨折部位外皮完好,受伤部位可能出现大面积淤伤和肿胀;出现皮肤因骨折而破裂、伤口深入骨骼处或骨骼外露时,则是开放性骨折。处理骨折的原则是固定并防止错位。人体不同部位的骨折具有不同体征,辨别体征,确定骨折部位,判断骨折类型后再急救十分重要。 四肢骨折最为常见,处理方法是:用双手稳定及承托受伤部位,限制活动;如上肢受伤,应用绷带把伤肢固定于躯干;下肢受伤,可将伤肢固定于健肢,也可用绷带、夹板包扎固定;包扎后需要立刻检查伤肢末端的感觉、活动能力和血液循环。对于开放性骨折时,尽量别用水冲洗伤口,也不要上药;已裸露在外的骨折断端不要试图复位,应在伤口上覆盖纱布,适度包扎,等急救人员到场后处理。 如果患者受伤后昏迷,应怀疑颅骨骨折,伤者除了伴有呕吐、抽搐外,还可能并发耳鼻处流血或血性液体(脑脊液)。颅骨骨折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头部稳定,可将头部稍微垫高,让伤者安静平躺。如果伤者一侧耳朵有液体流出,应把头侧向那一方,切勿塞住耳孔。 颈椎骨折往往伴有颈椎错位,颈椎骨折者颈部疼痛,头部及四肢不能活动,张口困难。检查时,不可让伤者翻身,不能左右旋转头部,不要扶起伤者饮水或喂食,否则可能压迫脊髓。急救时应用颈托固定颈部,也可就地取材,将衣物等揉成两个团,填塞在伤者头颈两侧,使头颈部不能随便转动。特别注意的是,颈椎骨折处理不慎会有致命危险,如非不得已,千万别搬移伤者,要等医生前来施救。 肋骨骨折可能是单根或多根肋骨骨折。单根骨折时症状较轻,伤者仅感觉胸痛,随呼吸而加重;多根骨折时,呼吸困难,常见反常呼吸,即吸气时胸部反而塌陷。此时,伤者应缓慢、轻轻呼吸,减少呼吸时的胸部运动,以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搬运 伤重至少两人抬 搬运是创伤急救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在于带伤员脱离危险地带,减少痛苦和二次伤害。特别提醒的是,要根据伤情选择适当的搬运方法和工具,情况不明时,切忌轻举妄动。 搬运伤员有五大注意事项。1.先急救,后搬动;2.尽可能不摇动伤员身体;3.随时观察呼吸、体温、出血、面色变化等情况,注意给患者保暖;4.人员、器材未准备完善时,切忌随意搬动;5.运送伤者最好乘坐救护车,途中必须保持平稳,不能颠簸。 紧急情况下常用徒手搬运法。单人搬运适用于伤势较轻的伤员,背、抱或扶持;双人搬运,一人搬托双下肢,一人搬托腰部;三人搬运适用于疑有肋骨、腰椎骨折的伤者,一人托肩胛,一人托腰和臀,一人托两下肢,三人同时把伤员轻轻抬放到硬板担架上;多人搬运适宜颈椎、脊椎受伤患者,搬运原则是使伤者身体保持一条直线,头颈不能弯曲,伤者如躺在地上,应有专人跪在伤者头前,双手扶住伤者下颌,缓慢直线牵引,保持头颈部处于中立位。 心肺复苏 抓住黄金抢救4分钟 编者的话:在所有的急救技能中,你可能不止一次听过“心肺复苏”这四个字。“心肺复苏术”是全球公认的救命第一要术,它挽救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很多家庭远离灾难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这项急救技能。 心肺复苏术(CPR)主要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采取的使循环和呼吸恢复的急救措施,通常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触电、严重失血等意外事件造成的昏迷、呼吸及心跳骤停。如果一个人突然在你面前倒下且停止呼吸,你是要先打120,还是立即进行现场抢救?抢救时,你是否懂得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 2007年,上海市一项针对1.2万人的调查显示,仅有7.6%的人懂得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事实上,即便拨打了120,救护车最快也要10分钟后才能到达,如果不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急救,足以让患者失去了救活的希望。2012年5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54.4万,但一些不规范的抢救方式,却给患者本已垂危的生命又增添了一丝危险。 作为全球公认的“救命第一要术”,到2012年,心肺复苏术已走过52个春秋。但不幸的是,在我国,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仅有15%—30%;国人至今仍有八成以上不会心肺复苏,而真正明白“黄金抢救4分钟”概念的更是寥寥无几。 杨艳敏教授指出,当一个人的心跳停止时,维持生命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就会中断。一般情况下,如果心跳停止导致的脑组织缺氧时间能控制在4分钟之内,其损伤的脑组织功能还有恢复的可能,但如果心跳停止超出4分钟,则可能造成脑组织永久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大量实践表明,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到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会下降7%—10%,这就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抢救4分钟”。因此,如果打了120,等着救护车赶到再进行抢救,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应该说,不懂急救技能,加上现场急救时顾虑重重,是现在无法有效进行现场急救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还在于普及急救知识。 第1步 判断有无意识 看到有人倒地或沉睡不醒时,可通过以下方式判断其有无意识:轻拍病人双肩,并在他双侧耳边大声呼喊:“您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清醒的患者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回忆起发生过的事,认识熟悉的人;若无任何反应,没有正常呼吸,则为意识丧失。 检查有无脉搏时,通常可以通过触摸桡动脉判断,即腕关节以上2厘米处,靠拇指一侧搏动最明显。对不省人事的患者,应检查颈动脉5—10秒,判断心跳是否停止。若呼吸和脉搏都已停止,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注意事项: 1.由于检查颈动脉的搏动误差率较大,可能会影响快速判断,所以非专业急救人员不需要一定检查颈动脉。简单而实用的判断方法是:当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正常呼吸时,即立刻进行心肺复苏。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晕倒都因为心脏骤停,如是因为其他原因,却乱用心肺复苏,反而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第一步必须冷静做好判断。 2.非专业人士在检查患者已无意识后,若只有一人,可高声呼救,并立刻拨打120。经过培训已经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人员,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未经过培训的人员可以在急救人员指导下,尽快着手进行心肺复苏。 第2步 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的目的是起到让血液人工循环的作用。 首先,摆好姿势。让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头部不得高于胸部,应与躯干处在一个平面。如果患者在软床或沙发等软平面,则应将其移动到地面或在其背部垫上与床同宽的硬木板,便于施救者或站或跪在一侧进行按压。 其次,找准心脏按压部位。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通常为胸骨中下段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双手交叉互扣,手指翘起不接触病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要弯曲,用双肩向下压形成压力。 再次,掌握力度,胸腔按压。施救者上身前倾,以掌根垂直用力,将患者的胸骨下压至少5厘米。然后放松,但掌根始终不要离开胸壁,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如按压强度有效,在按压中可感受到颈动脉的搏动。 最后,控制频率。胸外按压心脏的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连续按压心脏30次后,人工呼吸2次。按照按压与呼吸比例30∶2循环进行。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心肺复苏中,我们称小于1岁者为婴儿,1—8岁者为儿童,对这些患者须采取特殊的急救方法。具体方法是:1.婴儿胸外按压的部位在胸骨中部,两乳头连线中点向下一指处,用中、食两个指头进行,每分钟100次,下压至1—2厘米。8岁以上的儿童采用与成人相同的方法。 注意事项: 1.老人的骨质脆弱,要尤其注意力度问题,但不能因为怕肋骨骨折而令力度打折,下压不够5厘米,不能起到有效作用。 2.如果施救者没有经过心肺复苏术的专业培训,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即“用力按,快速按”,在胸部中心按压,直到患者被专业抢救者接管。如果能够掌握正确的人工呼吸法,则可以按压和呼吸比例30∶2进行。 第3步 打开气道 进行了胸外按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的情况,这时需要施救人员打开患者气道,清理其口腔异物,如呕吐物、痰液、血液等。可用双手扶住患者头部,使其偏向一侧,利于液体状异物的顺势流出,也可以将食指或小指包上纱布、手帕,从口腔中掏取异物,并取出患者假牙,以防脱落滑入气道造成窒息。 当患者丧失意识后,舌根容易黏附于咽部后壁,造成气道阻塞。所以需用以下手法开通气道:应用一手压住前额,另一手中指和食指指尖对齐,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让头充分后仰,至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但要避免压迫颈部软组织。 注意事项: 1.对于没有意识的患者,不要盲目地用手指在口腔中清掏。 2.对怀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打开气道的方法应该谨慎使用。▲ 第4步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有两种,一为口对口,二为口对鼻,但通常第一种更多见。因为空气中含氧气21%,呼出气体中仍含氧气约16%,口对口吹气,完全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救助者将一只手按压在患者前额处,使其头向后仰,同时用这只手的拇指、食指捏紧患者的鼻孔;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上提下颌,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然后,救助者用口唇严密包住患者口唇,平稳向内吹气。 如果吹气有效,患者胸部会鼓起,并随着气体呼出而下降。吹气后,口唇分开,并松开捏鼻子的手指,使气体呼出,同时施救者侧头呼吸新鲜空气,进行第二次吹气。口对口人工呼吸的频率是成人每分钟8—12次。 注意事项: 1.如牙关紧闭或口腔严重损伤,不能口对口吹气时,可用口对鼻吹气。 2.婴儿体型较小,应用嘴密封婴儿的口鼻。 3.经人工呼吸传染疾病的几率很低,但基于卫生或心理原因,可用面罩或防护膜相隔,但若没有,请你也不要犹豫。▲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张芳采写,插图由徐默、龙雅晴绘制) 急救电话 120:医疗急救电话。遇到危及生命的疾病、创伤、中毒、车祸等需要抢救时可拨打。 110:匪警电话。遇到危及生命、财产或社会治安性事件时可拨打。如果遇到有人溺水、坠楼、自杀或老人孩子走失等情况也可拨打110。 119:火警电话。一般发生火灾、煤气泄漏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如果你不幸被困电梯、被某物体卡住、人掉落深井里,也可以打119来求救。 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灾害事故 编者的话:灾害事故往往毫无预警地发生在人们身边,面临突如其来的意外,人们常常手足无措,或采取错误方法实施自救,不但救不了自己,还可能为后续的救援带来极大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若能多多积累“自救之方”,未雨绸缪,灾难来临时,就能为抢救生命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 交通事故先脱困 据目前国内最大的颅脑创伤数据库统计,九成以上人缺乏普通的自救知识,致使发生车祸时不知所措。在医护人员到现场急救前,如何用科学方法快速自救? 1.脱困为上。如遇到较为严重的车祸,汽车可能燃烧爆炸,因此脱离险境是当务之急。若被安全带卡住,用利器将其割断后逃生。若身体被重物挤压,无法逃脱,而手臂仍可移动、能接触到手机,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或122,或呼喊求助。 2.止血为先。如有出血现象,应先止血。在紧急自救情况下,须先用压迫法止血。总原则即:哪出血压哪,利用手边的毛巾、手绢等物品,对出血点进行简易包扎。 3.换挡手刹。 若情况紧急,应将脚从加油踏板上抬起,点刹车以防抱死,再马上换低挡,用手刹制动。不要猛拉手刹,应逐渐用力,直至停车。如果车速始终无法控制,可以车右侧摩擦护栏,从而减速。 4.抱头前倾。即将冲撞到前车或物体时,尽早远离方向盘,双臂夹胸,手抱头,身体前倾(如图一)。 5.赶紧熄火。汽车相撞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极大,应尽快熄火,拔出车钥匙。地铁上发生事故,首先要远离门窗,趴下、低头,下巴紧贴胸前,以防颈部受伤,抓住扶手或紧靠扶杆。等车停稳后,待工作人员宣告已经截断电源,才能下车。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交通灾难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一些重大交通事故发生,人们往往来不及反应,系上安全带就等于上了一份保险。 电梯故障屈膝站 城市高楼林立,电梯几乎成了上班、回家等的“必经之路”。但随着近年来,电梯事故时常见诸报端,人们对其安全性开始担忧。电梯故障往往是“隐形陷阱”,普通人不易提前察觉,发生事故时紧急自救非常关键。 如遇直梯下坠,应: 1.按下每层按钮。电梯骤停或突然下坠,尽快按下每一层楼的按钮,如果电梯停下,迅速逃出。 2.扶稳屈膝站立。电梯急速下坠时,应把背部和头部紧贴电梯内壁、屈膝站立,双手贴墙或抓住电梯内的把手,尽量保持重心。这样可减缓电梯坠地后产生的冲击力,减少对脊椎的伤害(如图二)。 3.速报警保体力。电梯里的氧气量有限,所以不要采取过激行为,如乱蹦乱跳等,可保证在短时间内不会因缺氧而窒息。 电梯稳定后,如果打不开门,可用电梯里的电话与外界联系。如果手机有信号,还可拨打119。此外,也可拍门叫喊,或脱下鞋子用力拍门求救。 扶梯逆行时,要抓紧扶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一旦发生意外,靠近扶梯红色急停按钮的乘客应第一时间按下按钮,扶梯就会自动停下。需要提醒的是,系带的鞋子要确保鞋带系紧,穿着宽松的衣服时,应注意用手收拢一下,以防被扶梯挂拽。 溺水别急着呼救 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5.7万人溺水死亡。更让人震惊的是,在溺水事故中伤亡的比例竟高于交通意外。而追溯溺水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本身会游泳但技术不佳,溺水后不能有效自救,手忙脚乱造成的。 1.适时呼救。缺氧是溺水身亡的主因,当人坠落水中时,大声呼救,口鼻进水,氧气无法进入,于是发生窒息。如水继续被吸入肺内,就会因缺氧而死亡。所以溺水初期,不要急于呼救,当身体平衡,口鼻浮出水面后,再呼救。 2.俯仰漂流。 发生溺水,体力不支时,可采取俯漂,即脸朝向水面,这样漂浮可保存体力,坚持较长时间;也可采用仰漂,即面朝天空方向,四肢放松。在急流中,人们无法“迎流而上”,仰漂可最大限度保持体力。 3.反向拉筋。游泳过程中抽筋情况很多,因抽筋导致溺水的情况更比比皆是。水下抽筋时,可采用反向拉筋法,即哪一边抽筋,就往另一个方向反向拉伸,直至抽筋情况缓解为止(如图三)。 4.切勿挣扎。江河湖泊近岸边或较浅的地方,常有杂草或淤泥,不幸被水草缠住或陷入淤泥怎么办?若身边无利器可寻,切不可踩水或手脚乱动,否则会被水草缠得更紧,或在淤泥中越陷越深。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下,像脱袜子那样把水草从手脚上捋下来。 5.有啥抓啥。在游泳池内发生溺水时,尽可能抓住周围可利用的救生设施,如:游泳圈、泳道线等。在发生洪水的情况下,若已被卷入洪流,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如床板、柜子等。绝不可攀爬电线杆、铁塔,以免因电击或过电导致伤亡。 火灾湿布捂口鼻 消防总局火灾情况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共接报火灾132497起,从火灾造成人员死亡的直接原因看,因窒息和中毒死亡的最多,占总数的55%;烧灼致死的占30.5%;因摔、砸、炸等死亡的占14.4%。若面临火灾时能及时、恰当自救将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1.掩捂口鼻。大火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及有毒气体,应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屏住呼吸,避免烟雾中毒。不要大声喊叫,当确保自身安全后,再拨打119。火灾发生时烟雾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因此逃生时应匍匐前进(如图四)。 2.避免烧伤。为避免烧伤,若身上着火,应迅速脱掉衣服或用水浇灭,并在地上打滚,将火压灭。或将浸湿的棉大衣、棉被等遮盖在身上。 3.反向躲火。如果住在高层楼房,应尽量往楼下跑,若楼房已经被烧断或已被大火封住,应向楼上跑。 4.隔烟到位。室内发生火灾,要先躲到没烟的房间,关上所有通向火区的门窗,用湿布塞住门窗空隙,防止烟火入室。 5.切勿跳楼。跳楼是最不明智的逃生方法。若楼层不高,可用绳子或被单撕成的布条结成绳索,拴在暖气、窗框等较为坚固的地方,然后沿另一端爬下。 地震躲进卫生间 地震可算是“群灾之首”,瞬间的晃动就能把建筑物摧毁,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次生灾难。地震整个发生过程很短,一般不超过20秒,人们往往来不及逃脱,且对地震的救助难度很大。在这生死一瞬,人们需要掌握这些逃生、自救原则。 1.保持镇静别慌张。不少无辜的人并非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挤压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乱喊乱叫。喊叫会增加氧消耗,使体力下降,同时也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等待救援时,听到挖掘声或呼喊声,应该立即敲打身边的管道等,发出声响。 2.生命三角往里藏。近年来,较多专家倾向于找到“生命三角”作为支撑,像承重墙、墙角等地方较为坚固,当天花板等重物砸下来后,可给自己留出幸存空间。在居室内,卫生间是很好的藏身之处,其空间较小,四面都有墙壁支撑,比较牢固。厨房因有燃气管道、燃气灶等家用电器,安全性不如卫生间。 3.抓住靠垫护头部。据统计,颅脑损伤是地震伤亡中死亡率最高的,早期死亡率达30%。地震发生时,应该赶紧抓住身边柔软的物品,如枕头、被褥、厚衣服等挡在头上,抱头蹲下(如图五)。这样可减轻重物对头颈部的伤害。 4.在户外向空地跑。在户外,应远离高层建筑物、电线杆和围墙,跑向较开阔的地区,蹲或趴下。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广告牌等,可能掉下伤人,应立即将身边的包或柔软物品顶在头上或用手护头。 5. 莫急刹,抓靠背。如果地震发生时正驾驶着汽车,应逐步刹车,不可急刹,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乘客应立即团身抱头,并用一只手牢牢抓住前一座椅靠背。待地震停止后,尽快离开汽车,跑向开阔地。 急救不普及,何谈现代化(时评) 国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目前我国急救普及率仅为1%,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相差甚远。其实,我们也并非没有开展过急救教育,但多数都是零散的、亡羊补牢的。有地方地震了,大家恶补一下地震逃生知识;有地方发生火灾了,个别单位检查一下消防设备;哪天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再集体重温一下交通法规和急救知识。似乎每发生一场灾难,我们的急救教育就会进步一点,而这以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换来的进步似乎并不能维持常态。 笔者从事急救工作已达半个世纪,深知现场及时有效的急救对抢救危重病人生命攸关。再快的医生、救护车赶到现场也需要至少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可对于心脏猝死或其他严重创伤的病人,十几、二十分钟就可能使病情严重恶化,甚至丧失生命。所以我十分重视对公众急救的培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开始做家庭急救与护理讲座,出版急救科普读物,都收到了较好的反响,这说明大家都愿意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虽然我国在急救教育工作上已有了些进步,但与现代、规范、系统、实用的培训还存在很远的距离。 近3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第一目击者”的培训。用1—2天时间,对学习者进行以心肺复苏为主要内容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考试后,可获得急救培训证书。一旦培训者在事发现场遇到需要紧急救护的危重伤病人,就能不失时机、正确有效地救护他人。在欧美发达国家,这项工作开展得非常普遍和规范。那么我们应该学习哪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呢?根据国际成熟的经验和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应以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和医疗护送的知识技能为普及主体。 心肺复苏被称为当代第一救命技术,它是20世纪60年代由彼得沙法教授创建的一门救命技术。当病人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人体的血液循环终止、氧气供应中断,4分钟后,娇嫩的脑组织因缺氧开始受到损伤。缺氧超过10分钟,脑损伤几乎不可逆转。此时,再高明的医生和仪器也无回天之力。因此,在现场不失时机地进行心肺复苏,为医生抢救打下最为重要的复苏基础,生命就有可能挽回。我们现代的急救培训教育在理念、知识、技能以及教材、师资、考核、发证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学术团体,有大量、重要的工作要做。 除了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重视,将急救教育视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以外,对于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通民众,是否可以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以鼓励大家积极主动地学习?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我国处在政治、经济、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对个例的危重急症,还是对于群死群伤的灾害突发事件,急救教育都尚有大量紧急、重要的工作要做。构建和谐社会还有比“救命”更为重要的事情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本文档为【家庭必备急救手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98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8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2-11-06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