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

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

举报
开通vip

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 2006年 3月 第 24卷第2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2006 Vo1.24 No.2 自然与自由 一 论慧能之白性 李昌舒 (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自性是慧能禅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通过“见”与“现”的辨析,可以说明慧能之“悟”具有六 个方面的特性。般若学所讲的中道实相思想对于慧能禅具有根本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无念、无相、无住”中,慧能 禅的基本...

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
2006年 3月 第 24卷第2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2006 Vo1.24 No.2 自然与自由 一 论慧能之白性 李昌舒 (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自性是慧能禅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通过“见”与“现”的辨析,可以说明慧能之“悟”具有六 个方面的特性。般若学所讲的中道实相思想对于慧能禅具有根本性影响,这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无念、无相、无住”中,慧能 禅的基本特色就在这三“无”中。通过“性”与“心”的关系的辨析,可以见出“性”是慧能禅的最重要的概念。 [关键词]慧能;自性;自然;自由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 6(2006)o2—0001—06 自性是贯穿《坛经》全文的一个基本概念。一开 始,弘忍就对弟子们说:“汝等 自性迷,福门何可 求?”ll!(P。 到最后,慧能在圆寂之前留给弟子们一首 颂,又名为《自性见真佛解脱颂》。_l ’印顺法师说: “《坛经》所说,一切以‘自性’为主。9912](P291 方立天先 生说:“自性⋯是全书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词。”口] 本文试通过 对自性概念的梳理,彰显其中蕴涵的对个体精神自 由的追求,以及这种自由的自然主义底蕴。 大致地说,慧能之自性有三种含义: (一)自性 即佛性,“佛 是 自性作,莫 向身外 求。”_1]( ’这是把自性当作众生成佛的根据,在此意 义上,自性即佛性。、 ‘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_1]( 佛有三身:法身、化身、报身。三身皆从自性上生意味 着佛并非外在于我的异己性存在,而是与我同一、就 在我自身之内。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由外而内的转 向:成佛并非是舍己入彼的异化,而是反求诸己的返 归。“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 依,无所依处。”_1]( 佛学之归依本指对佛、法、僧三 宝的归依,在慧能,三宝是自性中固有的存在,归依 三宝也就是归依自性。“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 大痴人。”_】](P76 这就“把对外的信仰转为对自己心性 (佛性)的信仰。” ](P。 这种转向意味着自性是慧能 禅的本源和最终归依,慧能的认识论和实践论都围 绕这一本源展开,能否见性成为慧能禅一切修为的 最终目标。“慧能所传的特色,要人向自己身心中求; 一 切是自性—— 自性是本来具足的。所以学法,求 佛,不是着相的向外求觅,而是让 自己本性显现出 来,就是‘见性成佛’。” ](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 转向并非是慧能的标新立异,而是时代之趋势,“南 北朝以来,中国佛性论发展的趋势上由外而内、由境 向心,把佛性与主体 ‘心识’、‘自性’统一起来成为各 家佛性异说比较普遍的共同倾向。9915](P267) (二)自性即本性,本性指“真如本性”,真如是真 实如此的意思。此真如本性是清净无染的,“本性自 净自定”,[ ](P 。¨‘世人性本自净”,E1 由此可以说, 本然的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清净的,从佛学源流 上讲,这是大乘如来藏说的体现。在慧能,“自性常清 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 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 现”。[1ll 自性本身是清净无染的,只要去除邪见烦 恼之障蔽,使人人具有的如来藏得以显现,即可成就 如来人格。这种思想与达摩禅应该也是一致的,达摩 之“二入四行论”云:“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 客尘妄覆,不能显了。”[ ]‘第二卷第 册· 这种思想与中 国儒家的性善论有相似之处,同时,与道家的自然主 义也有密切关联。 (三)自性 是 智 慧 性。“本 性 自有 般 若 之 智”,[1](P33-34)“般若常在,不离 自性。99[1](P31)就是说, ① 方立天先生归纳为五种含义.即清净性、真如性、智慧性、空 寂性、含藏性.本文之论受此启发颇多 参见《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8一l109页 ② 吕澈先生指出:佛性“所说的‘性’,并非性质.原文为‘界’,有 ‘因’的意思 ”见《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 l979年版,第 1l5 页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5CZX024) [收稿 日期] 2005—12~19 . [作者简介] 李昌舒(1972一)。男。安徽肥西人,南京大学中文 系博士后,哲学博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自性既是本体论范畴,也是认识论范畴,作为认识论 范畴的自性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能够导致觉悟的 内在属性。”[43 ¨ 因此,般若对 自性的把握就是 自 性对自身的认识。那么,作为智慧性的自性如何认识 作为佛性的自性?这就牵涉到“见”的问题。 如何“见”性?慧能的回答是“悟”。“佛性本亦无 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1]( 这句话 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悟” 是要悟见个体固有之性,只有先确定此自性人人皆 有,悟才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作为认识论的“悟”以 作为本体论的“性”为前提 早在初次拜见弘忍时,慧 能 就开宗明义地说:“人即有南 北,佛性即无南 北。”_ll_ 这意味着慧能是承认人人皆有佛性的。其 二,迷悟对于众生之成佛有重要意义。确切地说,佛 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于对自性的迷与悟,“自性迷,佛 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这就把佛学 之种种修为工夫简化为自性之迷悟。 。。 “悟”如何可能?这就涉及到般若之智,因为 “悟”是般若对自性的“悟”。在慧能看来,般若是自性 自身具有的智慧,因此,般若对自性的“悟”并非主客 二分的外在的认识,而是主客同一的自我体验,在此 意义上,“悟”就不是由此及彼的“见”,而是自我显现 的“现”。“见”与“现”的区别在于:“见”意味着有一个 外在的他者与自性相对,是这个他者去见性;“现”则 意味着并没有自性之外的一个他者去见,是自性 自 己显现自己。就是说,自性既是显现者,又是被显现 者,或者说,每个人的“见性”,都只是自现自性,是我 自己、而不是任何他者让我的自性显现出来。在此意 义上,见性就是让自己的本性显现出来。“现”对于 “悟”的特性有重要影响: (一)一即一切的顿现方式。一即一切指 自性的 显现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不现则已,一现即是 全体显现。“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 性常起正见,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 如大 海纳于众 流,小水 大水 合为一 体,即是见 性。’’[】] 慧能禅之所以被称为“顿教”,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因为这种当下即成、全体顿现的显现方式。 (二)“一念之间”的成佛观。这与第一点密切相 联。既然自性之显现是一即一切的顿现,则迷与悟之 间的转换就是要么全是迷、要么全是悟,不存在一个 亦迷亦悟的中间状态。譬如灯光,照到的地方是明, 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不存在一个亦明亦暗的中间 状态。“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慧灭万年愚。”[1]( 迷 2 . 即自性不显,悟即自性显现,而迷与悟的转换又是极 其短暂的,“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 生是佛。”[ ] H‘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札 在 此意义上,佛与众生之间的区别就在这一念之间了, “可以说,坐禅、念佛、守心等一系列禅修方法,都只 剩一念之转了,凡夫与佛的区别就在于一念之差,观 念的转换成为禅修的根本。”[31(P。% (三)不粘不滞的方便观。(按:文字也是方便之 一 种,因此,慧能对文字的态度也可放到这里论述。) “现”可以说是一种直接的自我显现,所谓直接是指 这种显现无须经过任何中介。由此,各种成佛之方便 就不是必须的,关键是要能“见性”。神秀禅之未能究 竟,或许就是因为过于注重方便之作用,而使终极之 本性隐而不显,慧能禅之意义正在于直达究竟,使作 为成佛之根本的真如本性突出出来。针对南北二宗 的说法,慧能的看法是:“何以顿渐?法即一种,见有 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 名渐顿。”l_1] ‘¨迷即渐劝,悟人顿修。”[】1( “法即 一 种”说明慧能并不认为自己与神秀所传之法有根 本性区别,确切地说,南北二宗皆以“真如本性”为认 识对象。“悟即元无差别”,但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利 钝之别,故有“见迟”、“见疾”之不同。神秀禅法之所 以“见迟”,是因为不能认识到“悟”是 自性对 自身的 显现,故不免着重于拂尘看净之方便,而流于外在之 种种施设事相。慧能禅之“见疾”,是因为认识到 “悟”是“现”,故能超越种种方便之事相,顿“见本 性”。但超越并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一种不粘不滞 的 自由运用,此可见于慧能对待文字的态度,一方 面,“故知本性 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 字。”_1l1(P。 这是对文字的超越;另一方面,“谤法,直 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 文字。”[】]( 这是反对对文字的否弃。 (四)“自性自度”的“自力”观。自力与他力相对, 指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解脱。既然成佛的关键在于 “见性”,而自性之显现完全取决于自我,则成佛与否 也就完全是个人的事。“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 自 作 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 自成佛道。”叫 。。 虽然 慧能并不否认外界的辅助作用,但他明确宣称,最终 的成佛只能依赖 自我,“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 见性 若 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 ① 这种顿悟观应当是受到竺道生的影响 道生所倡的的“大顿 悟”义,据慧达在《肇论疏》中介绍;“夫称顿悟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 照 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此字不明,疑为“兼”或“悉” 字)释,谓之顿悟 ”转引自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7页 汤用彤先生说:“后来禅宗之谈心性主 顿悟者,盖不得不以生公为始祖矣。”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 47l页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望得解脱,无有是处。”[】]fP。 (五)纯粹的主体性。“现”意味着“悟”是超主客 二分的,因为“现”既有主客之分,有作为认识者之般 若和作为被认识者之自性之分;又无主客之分,般若 也是自性。这就意味着“悟”完全是自我的,具有纯粹 的主体性。此纯粹的主体性是慧能禅的一个基本特 性,慧能将宇宙万物皆“一一销归于自性”,“性含万 法是大,万法尽是 自性见。”[1](舶∞因此,般若对自性 之“现”就不仅是简单的自我显现,而且包括对宇宙 万物的显现。也就是说,自性既然是宇宙万物(包括 人)的本体。并且“自我之本性亦就是世界万法的自 我本性”,l7l(n 则对一己自性之“现”同时就是对宇 宙万物自性之“现”。 (六)“本来面目”的显现内容。这与上面一点实 际上是一个问题。 “悟”带来的不仅有自我之自性的 显现,也有万物之自性的显现。那么,自性的这种显 现到底使我、使万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对自我而言, 是“见自本性”;对万物I而言,慧能没有说,但“现”的 也应是物之本然之性。万物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 呈现,没有人为的因素附加在上面,或者说,人没有 以自己主观的爱恶投射到万物上,而是让万物如其 本然的呈现,就是物的本然之性的显现。 “本来面目”的显现意味着“现”首先必须经过一 个“去蔽”的过程,只有先去除种种对自性之障蔽,自 性才能显现出来。去蔽的关键在于般若之智,“汝若 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 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l1 J( H‘迷即佛众生,悟 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1](即。 迷悟之 间的转换就在于智慧的有无,这种智慧就是般若。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 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 若生。”[1]( ”般若是慧能禅学思想的重要基础。“摩 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我此法门。从一般 若生八万四千智慧。,,Ill(P31)较之于传统禅学,慧能禅 特别重视般若之智,这也反映了中国佛学重智轻悲 的特点。 般若思想的核心是“空”。中国佛学中首先正确、 系统阐释“空”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僧肇。简单的说, “空”即破除一切对立,所谓荡相遣执、不落两边 般 若思想在慧能禅的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就作为本 体的自性而言,“性无生灭,无去无来。”_1l( 这是 说,自性是超越于生灭之上的。这与中观学派的奠基 人龙树的“八不因缘颂”颇为相近,但这种相似只是 表面的,二者之不同更为根本。中观学派的“八不”指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 出”,本是表述万法的空无自性,因为般若之“空”的 根本特点是荡相谴执,依此,则慧能之说 自性是有, 也是一种执,也是要破除的。这是慧能不能接受的, 因此,他所讲的“空”是经过自己改造的,确切的说, 是融“真空”于“妙有”,将般若之空与涅檠佛性统一 起来。“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 ⋯ 虚空能含 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 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 复如是。” 1] 因空而显 自性,自性因空而纳万物, 这里的空是为了凸显 自性的无所不包。 就表述真理的方式而言,“举三科法门,动用三 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 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 尽除,更无去处。”[1_( ”这种遮诠的方式与中观学 派的非此非彼、不落两边的表述方式密切相联。 充分体现中道实相思想的还是其出世不离世间 的解脱论。如,“即烦恼是菩提,”[1](P。”“色类 自有道, 离道别觅道,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懊。⋯⋯法元在 世 间,于世 间 出世 间,勿 离 世 间 上,外 求 出世 间。”[1]( ”“淫性本 是清净 因,除淫 即无净性 身。”[1] 这就大大缩短了众生与佛、此世与彼世的 距离,使佛从遥远的彼岸转移至当下的此岸,从而使 慧能禅具有鲜明的此岸性。印顺法师指出:“于是,佛 不再是高远的理想,而是直下可以体现的。圣人,从 难思难议的仰信中,成为现实人间的,平常的圣人 (恢复了原始佛教的模像)。这是曹溪禅的最卓越 处 !,' 2] P30¨ 四 最能体现般若之“空”的是慧能禅的修行论,修 行论的原则是“无念、无相、无住”。自性障蔽的去除。 由迷而悟的转换,也就是说从众生到佛之间的飞跃, 就在于能否做到“无念、无相、无住”。“用智慧观照,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l1]( 这句话可 注意者有三:一是“用智慧观照”。将“观照”作为修行 论的基础,说明慧能禅的修行论主要是着力于改变 人看待对象的态度,或者说,它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 改变,而不涉及实践问题。二是“于一切法不取不 舍”。大致地说,这就是“无念、无相、无住”的基本精 神。三是“即见性成佛道”。慧能禅最终落实于看待 对象的态度,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成佛。因此,历来研 究《坛经》者对此“三无”均十分重视。在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慧能禅的特性与关键就在这里。 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先谈无相。“何名 为 (相)无 相?于 相而 离 相。”[ ] 这是说,虽见相而不执相。“善知识,外离 一 切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__l1(n" 离相是就性体言,佛性本清净,佛性超越于形相之 上。形相属于现象界的万有,佛性不是万有之任一 有,因此不能以形相去把握佛性。慧能将这种无相的 思想运用到对禅定的解释中:“何名为禅定?外离相 日禅,内不乱日定。”_lI( ’这种解释并不完全符合传 统的禅定观,慧能在此要突出的是:就对待外界事物 而言,应超越种种形相的迷惑,看到佛性的清净无 染;就对待内心思虑而言,应超越种种贪欲爱著的障 蔽,保持内心的宁静安定。这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心不乱。本性自 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_l1( 就 是说,内心的种种贪欲爱著的产生,是由于不能超越 万有的种种形相f只要认识到佛性本是无形无相的, 则内心自然能宁静安定。 再谈无住。“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 今念、后念,念念相续,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 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 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 为本 ”[1](n 无住者,是念之无住;于何无住?无住于 法。就前者而言,与无念相似,但无住是强调念的不 执不着,即不粘滞于对象,无念是指不对对象起分别 心,强调以无差别的心对待对象。就后者而言,不住 于法,与僧肇之论十分相近,强调的是“性各住于一 世”,即法不互相往来。由此,念既不应断绝,否则即 是生命之消亡;也不能胶着于法,否则即是系缚。在 慧能看来,神秀教人坐禅看静的禅法即是“住”,“若 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 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 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1](n” 最后,谈无念。“无念者,于念而不念。-[1](P1 9)这 是 二谛 论 的思 路,既 不是 “百 物不 思,念 尽 除 却 ”,_1_ 也 不 是 “于境 上 有 念,念 上 便 起 邪 见’:。Ⅲ】_J( 一方面,反对种种执着对象之念,另一方 面,又反对绝对的断灭一切的无念。“于一切境上不 染,名为无念。”[】]( 这是强调不粘滞于对象,“一念 断即死,”这是强调不能什么都不念。这是明显的中 道实相的思想。由此,慧能说:“无者无何事,念者念 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 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 显然,无念包含否定 与肯定两方面,所去除的是“二相诸尘劳”,所彰显的 是“真如本性”。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无念“是以人心 本具的真如本性为体的”。_4]( ”真如本性即是 自 4 性,慧能禅的核心范畴是自性,无念同样也是以自性 为归依。最后,慧能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道: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 ,见一切 法,不著一切 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 自性,使六贼从 六门中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 自由,即 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1](P37--38) 此处之可注意者有二:其一,无念的关键在于见 而不著、遍而不著,这是强调不即不离的修行观,其 思想依据是二谛论和不二法门所表现的中道实相思 想。神会在解说“无念”时说:“见无念者,名为实相。 见无念者,中道第一义谛。”[。]‘第二卷第 册’ 这也是符 合慧能禅的特点的。概而言之,中道的基本精神是出 入两边又不落两边。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无念的主要 特点就是不起分别心,即以平等无差别的态度对待 各种对象。其二,慧能禅追求的是“不离不染、来去自 由”的境界。自由,是无念的自由,就是说,是不执不 著、对外境不起分别心的超然,它不是认识论上的自 由,而是主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上的自由,是内心体悟 中的境界上的自由。这种对主体境界自由的追求是 慧能禅的又一鲜明特色。 无念在慧能禅中的重要性是十分突出的,“悟无 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 念法者,至佛位地.。-[1](P3s)无相与无住皆可归入无 念中。如果说自性是慧能禅的本体,悟是对此本体的 认识,无念则是具体的修行方式。无论是自性,还是 对自性之悟,都必须从具体生活中去实践。因此,可 以说,慧能禅起始于无念,归依于自性,而中间的联 结点就是悟。无念对自性的作用体现于悟中,悟对自 性的显现必须遵循无念的原则。 从无念出发,慧能对传统佛学的定慧观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一般地讲,定慧有别,这是佛学之基本 主张。就禅宗而言,从达摩到弘忍,都注重禅定的作 用,甚至认为,“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 是处。”[6]‘第二眷第 册’ " 显然,这是把定置于慧之前, 简单地说9这就是因定发慧。慧能却认为,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言 慧定别。慧定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 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 此即是定慧等。_】] ” 定慧等的实质是突出慧的作用,也就是融定于 慧,以慧摄定。由此,慧能对传统的禅定予以全新的 解释:“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 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l1l( 。 无念对“境”言,是说 心不随境流转;无相对“相”言,指心对形相不执着; 无住对“法”言,指心不迁流于法。三者虽各有侧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但共同点是都以见性为最终归依。前文已经指出,自 性之“现”首先要去除妄念之障蔽。而妄念产生的根 源就在于心对外境的分别、执着,只有无分别、不执 着,自性才能显现出来。由此,慧能提出了自己的修 行观:“此法门中,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言 不动。” ]【 ”从达摩至弘忍、神秀,历代禅师对于看 心或念佛,皆十分注重,甚至可以说是将之作为人道 要门。慧能对此则持批评态度。认为一味着重于念 佛、看心,反而是有所执着,不符合无念的原则。“看 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1l( ”因此,正确的修行形 式就是不拘形式,只要能“见性”,无论采取什么形式 都可以,“只要 ‘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活泼泼的‘一 切无碍’,行住坐卧都是禅。”_2]【P2 这种任运随缘的修行方式赋予慧能禅以内在超 越的特点。一方面,佛法是超越于世间之上的,此为 “不染”;另一方面,佛法又不能离开世间,此为“不 离”。无超越性则谈不上解脱,佛法也就失去了存在 的意义;无人间性则无平常性,佛法也就失去了依托 处。讲超越、讲解脱本是佛教的根本点,此是印度与 中国乃至一切佛教之共同点,但把高高在上的、遥远 的佛拉回到平常的人间,销归于众生的行住坐卧,则 可以说是慧能的特性,这种世俗性、人间性是慧能禅 的又一鲜明特色。 五 无念、无相、无住都是于心上用功,或者说,都是 对心的规定。“直任运”之“直”表述的就是心的一种: “直心”。慧能之“心”有多种含义,最重要的应数“直 心”与“本心”。先谈“直心”。 一 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 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 行心谄曲,口说法直 ,口说一行三昧 ,不行直心, 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即 是一行三昧。Ⅲ“ 念念平等直心。⋯ 但行直心,到如弹指。_1 J( 总的看来,“直心”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与谄 曲之心相对。僧肇云:“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虚 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坦进道之场也。”E6] 一杜 这 是强调要真诚无假地实践佛法,不能口是一12,非。二是 与执心相对。“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一12,,通达 无碍。”lll( 在此意义上,直心即“一种对任何事物 无 所爱 恶,无 所取 舍 的 自然无 为 的立 场 和态 度。” ]( 招”它与无念基本上相同,都是以平等无差 别的方式对待对象,对对象不起分别之心。从《坛 经》全文来看,第二种含义应是慧能更为着重的。“心 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一生心若险.佛在众生中。一 念吾若平,即众生自佛。”l_】 这里的“险”与“平”相 对,应是指对对象无分别、不执着的态度。可以说,这 种直心接近于后来的马祖道一的“平常心”。由此,可 以充分表现出慧能禅的自然主义特色,所谓无念、直 心,皆是强调以不执着的态度对待对象,任运自然。 再谈本心。本指本然,既是本然的,就是清净的, 这种意义上的心与性已非常接近。慧能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 意。【ll( 识心见性 ,自成佛道 。Eli(P35)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 照,内外明彻 ,识 自本 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P37’ 这是把本心当作成佛的可能与根据。联系慧能 关于心地性王的说法。(即“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 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_】 我们似乎可以说,所谓“识本心”,主要是指认识本心 中具有的自性。“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 12,中。何不 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l】l【P。 H‘自心地上觉性如 来”。[ ‘识 自本心,是见本性。~LI]{P1 9)王维在《六 祖能禅师碑铭》中说:“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 情,同归性海。”_8]{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对“无 念 ”的概括 ,后半部分则可 以说是对 心性 关系的概 括。联系《坛经》全文,应该说,王维的这一概括是符 合慧能原义的,只有性才是慧能禅的本源和归依,心 是从属于性的概念。 这里,我们不妨对崽 能之“性”与“ 15”的关系作 一 简单概括:性是众生成佛的根据。是众生人人本有 的,是本来清净的。性包含在本 12,中,是本心的主要 内容。本心也是众生本来具有的,也是本来清净的。 但性由于“思量”,有为恶的可能。心由于“妄念”之 “障蔽”,有转化为“妄心”、“邪心”、“迷心”、“毒心”的 可能。对于性的“思量”,慧能没有展开论述,他所着 重探讨的,是对于一12,的“障蔽”。“障蔽”产生的根本原 因即在于 12,随境转,或者说,不能认识到诸法“本源 空寂”,从而产生“妄念”,也即“执心”。因此,要用“无 念、无相、无住”三者破除“执心”,以无分别的、不执 着的态度对待外境,能如此,则本心之障蔽可清除, 真如本性即可“顿现”。此即为“悟”。由此可见,“无 念、无相、无住”三者主要是于心上用力,是清除本心 之障蔽的工夫,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虽然性是慧能禅 的本体,是慧能禅最终归依,但落实于实践,心才是 慧能禅的修行对象,只有从一12,人手,才能显现性。或 者说,心是人手处,性是归依处。所谓“直指人心”,表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述的正是慧能对心的警觉,因为性之能否显现就在 于本心能否显现,直接从当下种种心人手,顿现清净 本心,也就必然能“见性成佛”。 慧能的“成佛”并非“往生西方”之净土,而是“迷 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 ’。[1 JI 强调的是心的清 净无染,“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_】lj( 这是 援用《维摩经》的话来说明成佛的根本在于“心净”。 由心净而现白性,自性现则佛即成。“我心自有佛,自 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_】J(即 这里需 要注意的是,由于慧能经常是在相近的含义上使用 “心”、“性”二者,又因为自性需要通过心之工夫得以 显现,因此,人们常以“即心即佛”称谓慧能禅。慧能 之后的南宗禅师,更是着力突出心在成佛中的关键 性作用,从而使南宗禅被冠以“心的宗教”的称号。 [参 考 文 献] [1]杨曾文.六祖坛经[M].新版敦煌新本.北京:宗教文化 出版社,2001. [23印顺.中国禅宗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02. [4]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 社 ,1999. [5]洪修平,孙亦平.慧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6]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G].北京;中华书局, 198l— l983. [7]成中英.禅悟观:海德格尔 ·道元 ·慧能[o]//禅学研 究.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7]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责任编辑 何旺生) Nature and Freedom :Annotating HUI Neng’S Buddha-nature I.I Chang—shu . (Department of Chines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 0093,China) Abstract:Buddha—nature is the core concept that HUI Neng expatiated.It contains three different level of meaning.Through the discrimination of”appear”and”show”。we can see that HUI Neng’S buddhahood, which means the same as awakeness has six aspects of features,al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on the level of socia1.material。cultural life,people are equally available and open to this strange aptitude of our spirit which iS the buddhahood,the awakeness.Buddhahood iS not the result of our efforts and cannot be gained either by merit—leading a moral,virtuous life一,or by study—therefore spiritual exercises.It is an asset common to all of US,but people are not aware of its presence,generally.The spirit is naturalness, unaffectedness,opposite to artificiality. Key words:HUI Neng;Buddha—nature;nature;freed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76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9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1-02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