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

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

举报
开通vip

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 民族定义与乞泛民族的形成 王 雷 本文在肯定斯大林对民族所下的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定义的同时 , 对斯大林关于 民族 不可能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论断提出了异议 , 认为它对欧洲来说是正确的, 但对世 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就不完全正确 。 文章围绕斯大林关于 民族形成的四个特征 , 结合中国 古代经济 、 政治 、 文化发展 的历史状况 , 论证早在我国秦汉之际汉 民族就已逐渐具备了 这四个特征 , 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 作者王雷 , 一九五 �年生 , 辽宁大学历史系一九八二年应届毕业生。 关于 “...

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
民族定义与乞泛民族的形成 王 雷 本文在肯定斯大林对民族所下的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定义的同时 , 对斯大林关于 民族 不可能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论断提出了异议 , 认为它对欧洲来说是正确的, 但对世 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就不完全正确 。 文章围绕斯大林关于 民族形成的四个特征 , 结合中国 古代经济 、 政治 、 文化发展 的历史状况 , 论证早在我国秦汉之际汉 民族就已逐渐具备了 这四个特征 , 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 作者王雷 , 一九五 �年生 , 辽宁大学历史系一九八二年应届毕业生。 关于 “民族”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学术讨论 , 建国以来已进行过几次 。 这个问题对于政治 、 历史 和一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 大家是很明确的了 。 “民族”一词最先出现于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 作 《历 史》 中 。 十九世纪以来 , 新兴的资产阶级民族学给了 “民族”一词以新的涵义 , 将其解释为 “由血统 、 语言 、 历史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广泛的人们共同体 。 ” � 这一名词在汉语 中出现 , 则是本世纪初的事 。 以前 , 学者们认为是蔡元培在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学 时首先提出的� 最近有人提出是梁启超更早从 日语词汇中引进使用的! 。 这 两 种 说 法 , 都确定这一名词是在一九 ∀ ∀ 年前后由资本主义世界传入中国的。 因此 , 它在汉语 中使用的习惯和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语言中一样 , 用来表示有共同语言 、 宗教 、 文化和 共同历史的人们共同体 。 人们把“凡属部落以后 , 历史上形成的 , 处于不同社 会 发 展 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 , 一概称为民族 。 自从马列主义传入 中国以来 , 我国社 会 《牛津英语词典》第七卷 , 转引 自《民族研究》一九八∃ 年第四期敬东文章 。 汤正方 % 《从 民族学的名称说起》, 《民族学研究》第一辑 , 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金天明、 王庆仁 &’’民族” 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间题》, 见 《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一 年第四期 。 杨祖希 % 《我国历史上古 国和古族的表述问题》, 《新华月报》 ∋文摘版 ( , 一九八∃ 年 六 月 号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 ∃ % ∀ 年第 & 期 科学界有些同志开始对“民族”下了一个新的定义 。 这里 , 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作为社会 科学术语的 “一切特征通统具备的”民族。 一、 民族及其形成的条件 二十年代 , 斯大林针对苏联国内存在的大量民族问题 , 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 ,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 。 一九一三年 , 他在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 问题》一文中写道 ∋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 、 共 同地域 、 共同经 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 � 斯大林在这里第一 次明确地提 出了“民族”的科学定义 。 但是 , 他接着又说 % “民族不是普通的历史范畴 ) 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消灭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过程 , 同时就是人们形成为民族的过程 。 ”怎样理 解斯大林对“民族”所做的论述呢 − 目前我国多数学者是这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 即将其 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广义的 “民族” 指的是传统 “民族” 涵义内的一切人们共同 体 狭义的“民族”则专指近现代形成的具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民族。 进 而 , 有的同志指 出% “民族”涵义的这种广狭之分 , 完全是由于中外词汇本身涵义不尽 相同而在翻译时造成的 。 他们提出 % 恩格斯使用 . /0 12 3 , 4 51 67 , 8 29 : , 斯大林使用 ; / 双。 , ; /< 。职2= 4 、 , ; / > , 2; /3 阳2= 4 6 等词表示涵义不同的共同体 , 而译成汉语时都 只有 “民族”一词能与其对应 。 所以应按照外文的原义更准确地寻找一些与之相应的汉语名 词 , 这样问题就可 以解决了 。 于是有人提出用“部族”称呼一切封建和奴隶制的人似共 同体 。 这样 , 汉族当然只能算做部族了 。 看来关于 “汉族是否是一个民族 ”的争论似乎 可以结束了。 但是 , “民族”和“部族”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共同体 。 前者具备斯大林 提出的四个条件 , 是个稳定的共 同体 后者则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 四个条件 , 是个 过渡性的 、 不稳定的共 同体。 因此把一切前资本主义的人们共同体都叫做部族 , 显然 是不妥当的 。 对于 “民族”的理解和使用的习惯 , 虽然造成了某种混乱 , 但单纯将其分为广义和 狭义 , 则是根据斯大林对 “民族” 的这一论断 %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是没有而且不 可能有民族的 ’吻 。 因此 , 这里所谓的广义 , 只能理解为由于人们习惯使 用某 种 不 确 切的词汇而造成的 , 对于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个问题提供不了任何帮助 。 “译名 引 起 误 解 ” 的说法也同样 , 仅仅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民族 ”词义的广狭而已 。 斯大林认为 %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民族的 , 因为当时还没有民族 市 场 , 还 没有民族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 因而还没有那些消灭各该族人 民经济的分散状态和 把各该族人民历来彼此隔绝的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因素 。 ” ! 我们要把这一 �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 间题》, 《斯大林全集》第二卷 , 第二九四 页 。 � ! 《民族间题和列宁主义》, 《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 , 第二八九页。 二++ 民族定义与汉 民埃的形成 � ! ( 段论述看做是斯大林对其“民族”定义划定时代的基本依据 。 斯大林的论断对于整个欧 洲来讲 , 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 可是对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是否也完全正确 , 我认为 就值得商榷了 。 在斯大林以前 , 还没有谁给“民族”下过科学的、 完整的定义 。 所以我们必须以斯 大林的定义为基础进行考察 。 斯大林对于 “民族”定义的有关论述与历来资产阶级学者 的说法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 第一 、 斯大林明确指 出∋ “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 , 也不是部落的共同体 , 而是历 史上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 。 ” � 科学地提 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按照地域 形成的 , 不同于种族 、 部落那样按血统 、 血缘关系划分的新的稳定共同体 。 这就撕去 了资产阶级学者给“民族 ”蒙上的 “血统关系”的面罩 , 展示出其本来面 目。 第二 、 斯大林明确指出了民族赖以产生的物质条件 , 即共同的经济生活 , 批判了 石普林格尔和鲍威尔的唯心主义民族理论 , 他认为 “民族性格” 是共同经济生活的产 物 , 这就使“民族”的范畴 , 从很不具体甚至是不可捉摸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 并使之建 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 斯大林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 。 列宁热情地赞扬说 % “在这方面首先 要提到斯大林的论文 。 ” �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 就其本身来讲是完全正确的。 但他对这 一定义的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 却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 。 他多次重复说 民族是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的历史范畴 , 肯定地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不可能形成民族 , 主要论据 就是构成民族的四要素 , 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具备 。 他认为封建割据是阻碍民族形成 的主要原因。 他举例说 % “改革时期以前的格鲁吉亚人虽然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上 , 操着 同一语言 , 可是严格说来 , 他们当时还不是一个民族 , 因为他们被分割成许多彼此隔 离的公国 , 未能过共同的经济生活 , 长期互相混战⋯⋯虽然有时某个侥律成功的皇帝 也曾勉强把各个公国统一起来 , 然而这种昙花一现的偶然的统一 , 至多也只是表面的 行政上的统一 , 很快就因王侯跋启和农民漠视而分崩离析了 。 ”? 毫无疑问 , 共同的语 言 , 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文化生活 , 对于构成民族来说 , 其必要性是很清楚的 。 关键 ≅ 在对“共同经济生活”应怎样理解 , 是指某种固定的经济形态 , 还是指达到某种程度的 经济联系 − 在后来的文章中 , 斯大林指出, 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指民族市场 、 民族贸易 中心 。 看来斯大林强调的还是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 。 但是 , 我们认为把资本主义的民 族市场和民族贸易中心 , 当做民族形成的唯一经济标志 , 是大有商榷必要的 。 在不同 经济形态的社会里 , 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经济结构 , 它们的变化发展决定着其它方面的 �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斯大林全集》第二卷 , 第二 九一页 。 � 列宁 % 《论俄国社会 民主工党的民族 纲领》, 《列宁全集》第一九卷 , 第五四二页 。 !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斯大林全集》第二卷 , 第二九三页 。 ∗舫 � ! ∗ 中国社会科学 # ∃ ∀ 年第 & 期 变化和发展 。 民族的形成和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 因为只有在社会出现了私有制 、 阶级 、 国家的条件下 , 民族才有产生的可能 。 所以我们说民族只能在 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 , 这是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 但民族作为 一 个 历 史 的范 畴 , 其形成又和经济发展有一定差别。 不论某一相当地域 内的非血缘联系居民以什么 样形式发生什么性质的经济联系 , 只要其形成的是一个有着共同语言 、 共同文化和共 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 都可以称之为民族 。 所 以不能以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作为民族产 生的唯一条件 。 诚然 , 资本主义的产生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 并且在商品种类 、 交换方式等方面 , 都根本不同于封建时代 。 但我们应该看到 , 商品交换是丛原始社会 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 , 就一直存在着的 。 我国西周时期已有专 门从事 商 业 的 人� 。 比起资本主义来 , 封建经济形态中各个生产部 门之间的联系 , 不是那样密不 可 分的 , 但诸如冶铁 、 制盐 、 酿造 、 陶器等行业 , 还是和最广泛的社会阶层发生密切联 系的。 在东方 , 以大河流域为地理特点的农业经济 , 依赖于关系到极广大地区的水利 建设 , 进行这种工程很早就使人们结成了各种组织 , 以共同治理河流 , 发展生产 。 货 币发展的历史也表明 % 封建制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商品交换。 从以物易物到商品买卖 , 交换的规模和范围都是相当可观的 。 另外 , 在统一的封建国家中 , 中央政权往往以最 高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向全国征收土地税 , 对全国进行统一的 、 有效 的管理 , 在实际上 造成了同一地域 内共同的经济关系 。 因为土地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下主要的生产对象和 生产工具 , 是财富和权力的标志 。 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 , 对土地的一定占有和使用方 式 , 是决定民族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 庄园制经济 , 是在更高水平上比较完备的 自然经 济 , 是土地由于等级分封而被割裂成为世袭私产的结果 。 封建庄园是政治 、 经济、 军 事 、 司法“四合一”的完整的社会单位。 对于名义上存在的最高封建主—国王来说 ,只承担按照法律规定的有限义务 。 而国王实际上却同样是大小封建领主中的一个 , 他 的真正的权力 , 只存在于 自己狭小的领地上 。 所以 , 西欧封建土地制度不可能提供促 成民族形成的条件。 而在东方不少实行村社土地公有制的国家中 , 则由于村社土地制 度限制了其成员的经济、 政治活动 , 使商业 、 文化等等交往 , 局限于固定的阶层的人 们之间, 割断了国家同每个生产者之间直接的联系 , 所以也不能提供形成民族的必要 条件 。 中国自秦统一开始 , 尽管土地的占有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 但就其 主要 两 种 即 地主占有和自耕农占有来说 , 都是实行的小农经济 , 即有较多的人身自由, 并在一定 程度上有 自己的独立财产的个体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虽然基本上是 自然经济 , 但由于 其极度分散性 , 迫使其不得不参加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换 。 由于其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 用权 , 依赖于国家政权的保障 , 它就需要有一个集中统一的 , 对外能捍卫民族利益 , 对内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 制止豪强兼并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 � 《尚书 · 酒浩》篇中有“肇牵车牛远服贾 , 用孝养厥父母 ”的词语 。 《诗经》中有 “如贾三倍 , 君 子是识” 、 “抱布资丝”等语。 ∗+Α 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 � ! & 在西欧 , 由于多级分封形成的层层领主关系 , 使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权只能间接 地受国家政权的保护 。 携带规定数量的武装士兵去听从上级领主的调遣 , 曾经是接受 封地的条件。 领主们在外族入侵和内部纠纷中固然也需要王权的保护和裁决 , 但 由于 土地层层分封形成的多级 占有形式 , 已经使隶属于土地权的其它行政 、 司法 、 军事等 权力极度分散了 。 王权的软弱成为西欧 中世纪的一个特点 。 对比起王 权 的保 护 作 用 来 , 领主们更需要的是自己领地上的独立性 。 封建割据在西欧中世纪史上是占主导地 位的 , 这是西欧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民族的原因 。 因此我们说 , 和差不多完全封闭的 庄园经济相比较 , 小农经济无疑提供了民族产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封建制生产关系 下各民族间的关系和每一民族内部的关系 , 是围绕着土地关系发生和发展的 , 正如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民族问题始终围绕着对市场的控制权而发生和发展一样 。 在本文第 三部分中, 我们将以汉民族的形成为例 , 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 我们说封建制历史发展阶段能形成民族 , 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 , 都 能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中形成为民族 。 我们只是说可能提供形成为民族所必需的四个 条件。 由于地理环境 、 自然条件 、 社会历史发展的不 同特点 , 使各个地域 内民族形成 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从社会经济发展中探讨其原因的同时 , 还要考虑其 它因素同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还要提到的一点是 ∋ 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的一种形式 , 既不同于国家 、 阶级 , 也 不同于氏族 、 部落。 它不是按政治关系和经济等级划分的 , 也不是按血统 、 血缘关系 划分的 , 而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 在这一点上 , 它和国家有密切的联系 。 这是习惯语言中 “民族”和“国家”通用的原因。 民族按地域划分这一特点表明 ∋ 民族是继阶级 、 国家出 现之后才出现 , 并和国家之间有着直接关系的范畴。 为什么民族是形成于国家出现之 后呢 + 原因是国家的产生 , 消除了旧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们共同体 。 其 次 , 形成民族的四个条件如果没有政治 、 军事力量的维持 , 就不会有 任 何 民族 的形 成 。 但民族不同于国家 , 它不具有国家的种种社会职能。 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 , 而是 一个社会实体 。 因此 , 我们说国家是民族的外壳 , 而民族对于国家则起着稳定的 、 向 心力的作用 。 弄清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 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民族的产生是很有帮 助的 。 据此 , 我们认为 , 民族并不是在资本主义时期才形成的 , 在国家出现以后 , 就 有了形成民族的可能。 “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 , 代之 而起的是一个新的 、 以区域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 � 。 正是 由于国 家的产生 , 才打破了氏族 、 部落和部落联盟间不可逾越的界限 。 使人们得以在更加广 泛的地域内交往 , 使语言 、 经济 、 文化 日益共同化 , 为民族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 � 恩格斯 % 找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 第一 二六页。 ∗+Β � ! , 中国社会 科学 #∃ ∀ 年第 & 期 二、 什么是 “部族” 恩格斯在《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 用 − ./ 0 表述农村公社联盟所形 成的共同体 作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联盟瓦解之后形成的部落联 盟! , 而 用 2 34 /. 5表述具备了一切民族特征的民族 。 他说 ∋ “单纯 由这样狭小的公社所形成的民族 �− .6 0! , 对于它们 , 一个不是从它的内部 产生、 而是跟他们陌生地对立着的 、 并且不断地榨取它们的国家权 力 , 便 成 为 民族 �2 34 7. 5! 继续生存的前提了 ”� 。 “但在个别地方 , 最初本是亲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又重新团结 为永 久 的联盟 , 这样就朝民族 ∋ . /0 13 3( 的形成跨 出了第一步 。 ”? 斯大林在其著作中 , 则明确地用 “部族”来表示由部落联盟到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人 们共同体。 例如 % “但是在高加索有许多部族文化都落后 , 虽有其特殊的语言 , 但没有本民族 的文 学 况且这些部族都是些过渡性的部族 , 一部分正被 9/Χ 化 , 一部分向前发展 ” ! 。 斯大林著作中使用的“;/ > 2 ; /ΧΔ 比2= 二” 、 “ ; / <2 职2= 、 ”严格讲都不能理解为民族。 因为斯大林认为 ) “只有一切特征通统具备时 , 才算是一个 民族 ”#。 我们上边提到 , 对于 “民族 ”和“部族 ”的表述在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历 来是存在的 。 这反映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于 “民族 ”涵义的精确要求 , 这和习惯语言 中的“民族”涵义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和区分“民族 ”与“部族 ” 的涵义 。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这两个词的表述是这样 % “广义的民族 · , ·⋯凡属部落以后 , 历史上形成的 、 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 , 都包括在 民 族 的 范 围之 内。 ⋯⋯我国著作中虽然也使用 ‘部族 , 一词 , 但是它所指的是氏族和部落 它的含 义, 始终不越 出《辽史 · 部族》所说的 ‘部落日部 , 氏族日族 , 的范围。 近年来经常出现 的译名 ‘部族 ’ , 指的是不包括氏族和部落在内的 , 资本主义以前的人们共同体 , 以区 别于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民族 。 在这个意义上的部族 , 我们自己的称呼是民族 , 或简 称为族。 ”Ε 这就是说 , 我国社会科学领域还沿用着对 “民族” 和 “部族” 的习惯使用方 法 。 我们应该抛开习惯语言中不科学 、 不准确的语言 , 采用科学 、 准确的语言 , 尤其 � 恩格斯 % 《德国古代的历史和语言》, 第七∃一一七一页 , 转引自《历史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二 期林耀华文章 , 第一八∃ 页 。 � 恩格斯 % 《家庭 、 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第八九页 。 ! 斯大林 %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 、 殖民地问题》, 一九五三年版 , 第七八页 。 # 同上 。 Ε 杨祖希 % 《我国历史上古国和古族的表述间题》, 《新华月报》 ∋文摘版 ( , 一九八∃ 年 六 月 号 。 一 王盛, Φ 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 � ! 8 在社会科学领域 内更应如此 。 那么 , 什么是“部族 ”呢 + “部族”和“民族”的区别在何处 呢 +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部族”形成和消亡的条件 , 从而搞清楚这两个问题 。 恩格斯在《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详尽透彻的讨论 , 是我们探讨这一 问题的理论指导 。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 ,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 出现了经常性的交换和以交 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经常化使社会出现 了贫富差别 。 在血缘氏 族公社内部 , 家庭首领之间的财富差别 日益增大。 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建立的共耕制 已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个体家庭成为了社会基本的经济单位 。 新的部落组织形式—农村公社出现了。但是农村公社还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惯例 , 成为公有财产完全向私有财 产过渡的组织形式。 这时原来作为辅助劳动力的奴隶已被普遍地使用于农业中。 “由于 生产力太低 , 每个人不是做奴隶 , 就是抓有奴隶 ” � 。 这种威胁和欲望促使各个具有亲 属关系的部落结成了联盟 , 这个联盟是以氏族关系作为基础的 。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 , 特别是铁器的出现 , 使一些地区内的血亲复仇和对其它部落侵犯的报复行为发展成为 经常性的 、 以增加财富为 目的的掠夺战争 。 这种战争一方面加剧了部落首领 、 部落联 盟军事首长与一般部落成员之间的贫富差别 另一方面 , 也使他们得以借机巩固自己 的权力 , 阶级分化 日益严重 。 同时 , 由于贫富分化使一部分人流落到其它部落 。 许多 从事手工业的人也在其它部落中定居下来 。 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部落联盟分 离后 , 重新聚合形成了新的 、 以地域单位联系起来的部落组成的同盟 。 这些同盟组织 被恩格斯称为 Γ 97 13 7 8 29 : 75 Η= Ι/ϑ 07 3 ∋中译本译为“小民族 ,’( , 其内部还保留着氏族、 胞族 、 部落的独立性。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 、 尧舜时代 , 即是由氏族部落的代表 , 经过“四岳群牧 ” 、 “八伯十二牧”等 , 研究决定部落联盟重大事情 。 尧和舜先后是黄河 流域黄 、 炎 、 夷三族组成的部落联盟首领 , 这个部落联盟的内部 , 就包括有一百多个 血缘氏族。 古希腊的“英雄时代” , 由氏族部落的代表组成“长老会议” , 讨论部落联盟 中重大事情 , 还有推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巴西列斯”和拥有最高权力的“民众会” 。 但氏族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 “长老会议”就是由各个血缘氏族的长老组成的 古罗马的“王政时代” , 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称“勒克斯” 。 整个部落联盟由三个部落组 成 , 其权力机构有 “人民大会”和“元老院” 。 元老们就是来自于按照血缘关系划分的氏 族 。 据说当时共有三百个氏族 , “元老院” 就是由三百名元老组成的 。 “由于地产的买 卖 ,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 、 商业和航海业之间的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 氏族 、 胞族和部落 的成员 , 很快就都杂居起来 在胞族和部落的地区内 , 移来了这 样 的 居 民 , 他 们 虽 然也是本民族的同胞 , 但并不属于这些 团体 , 因而他们在 自己的居住 地 上 被 看 做 外 人。 ”� 这种情况使氏族制度机关的正常活动无法进行 。 另外 , 由于部落联盟 内部严重 � 马克思恩格斯 % 《德意志意识形态》, 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 第一六九页。 � 恩格斯 % 《家庭 、 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 第一∃ 五页 。 生+今 � ! 中国社会科学 #∃ ∀ 年第 & 期 的阶级对立 , 和越来越多的违反常规行为的出现 , 要求有一个这样的机关 ∋ “它不仅可 以保障单个人新获得的财富不受氏族制度的共产制传统的侵犯 , 不仅可以使以前被轻 视的私有财产神圣化 , 并宣布这种神圣化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 , 而且还会给相 继发展起来的获得财产的新形式 , 因而是给不断加速的财富积累 , 盖上社会普遍承认 的印章” � 。 于是 , 雅典的统一中央管理机关 , 中国历史上的夏 、 商 、 周政 权 就 出现 了, 国家就开始产生了。 “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 , 已经由这些部落融合为 统 一 的民族 ∋8 2 9: ( 所代替了。 ”� 我们认为这个 Κ 29 : 指的就是部族 。 因此我们说部族是在 部落联盟的基础上产生的 。 一方面具有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 , 另一 方面又具有按照地域单位统一起来的最初的国家形式 。 部族的形成是 以 部落 方 言 相 通 , 地理位置相连 , 部落文化相近 , 部落间发生经济往来为前提的 。 部族的形成开始 打破以往部落和部落联盟间的界限 , 但并没有使氏族制度的影响完全消除。 因此还不 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具有公共职能的国家。 我们说任何部族国家都不可 能是稳定 统 一 的 , 其基本原 因就是建立国家的原部落联盟和部落中的上层集团的利益 , 因政治、 经 济 、 文化的分散状态 , 而不能够得到高度的集中。 “部族”作为一个从血缘关系的氏族社会 , 向按地域联系起来的阶级社会过渡的共 同体 , 可以存在于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中 。 因为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 最初形式 , 奴隶制国家也是最初产生的国家。 但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即原 始社会之后首先进入奴隶社会之外 , 还有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情况 , 如旧 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就是如此 。 日耳曼人在公元三世纪之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 , 但在 三至五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 , 受到罗马土地上已经处于奴隶社会末期的先进生产关系 的影响 , 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 而东斯拉夫人直到公元九世纪前还一直处于原始社会 , 由于铁制农具的较早使用和拜占庭 、 阿拉伯人的影响 , 也直接建立了封建制国家。 从部族到民族 , 是构成民族的四个因素在共同化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结果。 所 以我们区分部族和民族 , 要按照构成民族的四个因素来衡量 此外还要考察这个共同 体是否完全排除了氏族制度的影响 , 形成了一个稳定的 、 独立的整体 。 这 也体现在 其建立的国家集中 、 统一的程度 , 和国家本身职能的完善程度。 认为封建社会不存在 民族 , 或把资本主义以前在氏族 、 部落聚合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共同体 一 概 看成 是 部 族 , 而不顾其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 , 否认民族的形成都是错误的。 部族和民族是阶段 相连的两种共同体 , 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 部族不过是没有形 成 的 民 族而 已。 � 恩格斯 % 《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 第一 ∃ 四页 。 � 同上书 , 第一∃ 六页 。 ∗Λ∀ Φ 民族定义与汉 民族的形成 � ! 夕 三 、 汉民族的形成 现在 , 我们以汉民族形成的历史为例 , 进一步说明上边提出的民族理论 。 早在三 十年代 , 吕思勉先生就说过 , “我以为 ‘中庸 , 里边 ‘今天下车同轨 , 书同文 , 行同伦 , 这十二个字 , 是最表现得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的 。 ” � 范文澜先生在五十年代 , 又明 确提出了汉民族形成于秦汉之际的理论� 。 我们在这里意在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进 行研 究和探讨 。 我国有着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 留下了大量的古代历史文献 。 从这些文献 中可以清楚地看 出汉民族的渊源 、 形成及发展 。 中国不同于任何欧洲国家 , 她有着独 自的历史发展道路 。 汉民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 灿烂民族文化的伟大民族。 远在 三千多年前 ,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夏 、 商 、 周三个朝代 , 是汉民族的前身—诸夏部族的时代 。 夏代 “用国为姓 , 故有夏后氏、 有息氏 、 有男氏 、 斟寻氏 、 彤城氏 、 褒氏 、 费氏 、 祀氏、 增氏 、 辛氏 、 冥氏、 斟 ∋氏 (戈氏” ! 。 说明当时已经打破了按血缘关系组 成的氏族组织 , 开始按地区区分部族了。 在这个基础上夏代产生了国家。 据记载 , 启 时 “有息氏不服 , 启伐之⋯⋯ ” # 。 说明当时已有了军队 。 史书上记载的 “禹刑” 、 “夏 台” , 表明夏时已有了刑律和监狱 , 并且有 “宅乃事 、 宅乃牧 、 宅乃准” 三个部门 , 有 “牧正 、 车正 、 陶正”等职官 , 夏政权已初步具备了国家机器的各个职能机构。 商 、 周 两代在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建成了奴隶主专制的国家。 但其奴隶制度是一 种部族奴役的制度 , 统治部族和被统治部族间有着“国人”与“野人”的严格分界 。 成汤 灭夏时“夷其宗庙 , 而火焚其彝器 , 子孙为隶。 ”Μ 武王灭商后 , 则“封诸侯 , 建同姓 ” , 利 用宗法关系实行原始部落殖民方式的统治。 如康叔封于卫 , 赐殷 民 七 族 伯禽封 于 鲁 , 赐殷民六族 。 这还是一个带有浓厚氏族制度影响的 、 较低级的奴隶制社会形态 。 在国家中还保留着一定的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组织 。 在组织奴隶生产时 , 基本上利 用了原来氏族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劳动编制 。 在殷征服夏 、 周征服殷的过程中, 大 规模的部落移民促进了语言 、 文化 、 经济生活的共同化 , 到西周中期已经形成了基本 一致的部族语言和文字 。 例如 % 秦和西周的各诸侯国相比 , 与周的关 系疏 远 得 多 , 但秦人也直接接受了周的文化Ε , 由周部族直接统治的地区更不必多谈了 。 当时以 周 � 见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转引自《历史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一期 , 曾文经 《论汉民族的 形成》。 � 范文澜 % 《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绪言 , 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 ! 《史记 。 夏本纪》。 # 《史记 · 夏本纪》。 Μ 《国语 · 周语》, Ν匕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 第一一一页。 Ε 林剑呜% 《秦史稿》第 四章 , 第五节 , 第八七页。 ∗Λ∗ � ! #9 中国社会科学 飞∃ ∀ 年第 & 期 礼为标志的华夏文化 , 对整个周统治所及地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并成为后来汉族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基础 。 但是 ,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落后 , 还没有显示出打破封 国界限 , 进行普遍经济往来的要求。 有的学者查看了整个《左传》, 得出∋ “春秋时代 , 钱刀 已否成为货币 , 在左传中绝无证验。 ” 而 “试观国策中所表现之货财观念 , 则金属 货币 , 已成为代表货财之中心矣 。 ” � 可见直到春秋时期 , 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还都 是很有限的 。 表现在人们思想意识上 , 西周以前 , 人们还只有家族 、 宗族的意识 , 而 没有民族的意识 。 只有方位的观念 , 而没有华夏各部族的统一地域观念 。 《诗经》中出 现很多“中国”的字样 , 但都是 “国中”之意 。 例如 % “哀恫中国 , 具赘卒荒 。 ”� ∋哀痛国中之人 , 都是没用的赘疵 , 游手好闲 − ( “惠此中国 , 惮民忧泄 。 ”? ∋爱抚这些在京师的 , 使其忧愤发泄 。 ( “女热侠于中国 , 敛怨以为德。 ’, # ∋你傲横的咆哮在国中 , 集受众 怨 反 自以 为有 德。 ( “内奚于中国, 覃及鬼方 。 ”Ε ∋内而见怒于国中, 外而延及到远方 。 ( 《诗经》中几乎所有表示周统治范围的词语都是用的 “四方” 。 比如 % “秉国之均 , 四方是维 。 ”Ε “天位殷适 , 使不挟 四方 。 ” Ο “赋政于外 , 四方爱发。 ”? “四方既平 , 王国庶定。 ”Π 《诗经》中也有许多“西人之子” 、 “东人之子 ” 、 “南国之际 ” 、 “有北不受”等词语 。 可见到周时为止 , 虽然王征服了各个地区 , 但并没有消除各地区内的血缘氏族组织 。 由于土地和人民被分封给诸侯直接统治 , 造成多中心的、 彼此隔绝的区域 。 在以后一 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由于各诸侯国经济、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 造成了彼此实力 的悬殊 , 终于爆发了诸侯兼并战争 。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 , 最后由秦统一了中国 , 建立 解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迈 进 的 时 期 。 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 。 铁制农具的普遍采用 , 使农业生产有了飞 跃的发展。 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新成就 , 增加了这一飞跃的幅度。 同时 , 手工 � 李剑农 % 《先秦两汉经济史稿》, 三联书店一九五七年版 , 第六三页 。 � 《大雅 · 桑柔》。 ! 《大雅 · 民劳》。 # 《大雅 · 荡 ((2 Μ 《大雅 · 荡》。 Ε 《大雅 · 节南山》。 Ο 《大雅 · 大明》。 ? 《大雅 · 丛民》。 ? 《大雅 · 江汉》。 Ν ) ∗韶 ) 民族定义与汉 民族的形成 � ! ## 业也有了巨 大进步 : 盐 、 铁是当时的主要手工业产品 : 也是主要的商品。 春秋时期沿 海的齐地最早出现了商贾 : 而处于中心地区的郑国 , 则成 一为商业 、 交通的中 心� 。 当 时的商人 “服牛 、 招马 , 以周四方 , 以其所有 ) 易其所无 。 ” � 商业是一种实物 交 换 的 方式 , 商人靠“市贱弩贵”而获利 。 随着商业的发展, 商人的社会地位 日益提高 , 许多 商人成为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人。 与此同时 , 各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对于商业流通的阻碍 也 日益显得严重起来 。 《左传》中有好几处记载了当时各国设关卡征收商贾税的情况 。 另一方面 , 在西周封建化以来的几百年中, 彼此隔绝的地区形成了共同渊源于周文化 而又各具特点的不同文化 。 就文字来讲 , 各国都有独自的形体 , 有的国甚至有几种不 同写法的文字! 。 语言 、 风俗 、 经济生活的特点莫不如此 。 这些也都成为经济交往 的 重要障碍 。 在几百年分裂割据的华夏各部族间已经产生了要求统一的愿望 。 秦统一的 伟大意义正在于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从此 , 中国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 整体 。 而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内在因素 , 就是华夏各部族开始形成为 一 个 统 一 的 民 族 。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是经济关系变化的结果 。 现在我们来进一步探讨 , 为什么中国能在封建化过程中形成这样幅员广大 、 人口 众多而又高度集中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 , 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呢 − 为什么中国 没有象西欧封建化过程那样形成邦国林立 、 彼此隔绝的局面呢 − 我们不能生搬硬套马 克思关于古代东方大河流域 由于灌概和排水的需要 , “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 府 来干 预 ”# , 因此较早出现集中统一国家的理论 。 许多史学家己经指出% 中国古代文化发样 地黄河流域并没有阿拉伯 、 印度那样的大沙漠 , 所以兴修大规模灌溉设施在中国并不 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 中国也不是由于防御外族入侵的需要才出现了集中统一的国 家。 我们认为是 中国封建化过程中土地占有形式的改变决定了国家的形态 。 关于土地 占有形式对民族形成的影响的理论 , 前面已经论及 。 这里再对中国与欧洲不同的封建 化道路做简单比较 , 以求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 在 日耳曼人大迁徙过程中 , 无数军事 首领率领亲兵强占了原来罗马人占有的土地 。 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 。 虽 然经过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 建立了诸如法兰克帝国这样庞大的国家 。 但是 , 这是一 个 由大小军事首领按照一定的契约关系层层堆砌起来的 , 或由封建领主对土地实行层 层分封从而形成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 这种从上到下各个等级间由于分封土地 形成的依附关系 , 仅仅局限于直接受封的人与分封者之间 , 即所谓 “我的附庸的附庸 ) 不是我的附庸。 ”这种对土地有条件的多级占有形式 , 必然形成封建割据的局面 , 使西 欧各民族的产生走上了一条极为漫长的道路 。 直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打 破 了这 种局 � 李剑农 % 《先秦两汉经济史稿》, 第六九页。 � 必国语 · 齐语》, 第二二 七页 。 ! 林剑 鸣 % 《秦史稿》第十三章, 第三节。 # 马克思 %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 第六 四页 。 � ! #∀ 中国社会科学 #∃ ∀ 年第 & 期 面 , 民族才最后形成 。 而在中国就不同了, 战国时七国的文化是在周 的基 础 上 形 成 的 。 秦除了直接继承周的文化之外 , 还接受了其它六国文化的若 千 特 点 。 从 地域 上 讲 , 七国的疆域都在周原来分封的诸侯土地上 , 秦灭六国统一华夏 , 基本也是在这个 范围之内。 秦把原来由周分封诸侯割据形成的各个地区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全国 土地的所有权随着秦统一过程集中到秦统治者的手中。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广泛应用铁 制农具 , 改进耕作方法 , 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快的发展 , 殷周以来的 奴 隶 制 生产 方 式, 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奴隶制度 , 由于奴隶的反抗和逃亡 日趋没落 , 封建生产关系已开始形成 。 许多奴隶主旧贵族 , 采用新的封建剥削方式而成为封建地 主 。 商轶变法是这次大变革中最著名的活动 。 他提倡农耕 , 承认土地私人占有。 为了 实行中央集权 , 将原来贵族们的封地—邑 , 改为行政区 划—县 , 由皇 帝直接掌管。 他用官僚贵族代替氏族贵族的统治 , 以法律的形式将封建化成果固定下来 , 为秦 统一全国 , 建立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 可见 , 和西欧各国不同 , 中国的封 建生产关系是由奴隶制内部 自然生长起来的 。 这两种不同的封建化过程造成了经济发 展的明显差异 。 在西方各国 , 其中世纪前期的历史 , 是古代文化遭到破坏 , 繁荣的商 业陷于冷落 , 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被废毁的黑暗蒙昧时期。 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 , 却 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科学文化的 日益精进和城市的昌盛繁荣 。 最明显的差异是对土地的占有形式 。 中国封建制的以私人 占有为主的多种土地占 有形式 , 是自东周王权衰落 、 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 以来 , 经数百年的改革和 演变才得以形成的 。 从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 , 到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 , 再到 秦始皇 “命黔首各实田 ” , 奴隶主国家的土地所有权不断被分解 , 土地占有形式不断增 多 。 所以 , 和西欧的对土地有条件的多级占有形式不同 , 在中国 , 占有者与土地的关 系是直接的。 占有者中既有地主 、 官僚和皇族 , 也有 自耕农 。 原来的部族国家随着土 地国有制的崩溃而崩溃了 。 若干诸侯都是以一国土地的全部或大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 的 。 他们对这些土地的所有权 , 主要通过地租的形式表现 出来 。 正如《史记》所载 ∋ “赵 奢者 , 赵之田部吏也 。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 , 奢 以法治之 , 杀平原君用事者九 人” � 。 而与此同时进行着的兼并战争 , 又无情地淘汰了那些固守陈规 , 不能分解土地 国有制的诸侯 , 最后使国家权力日趋集中 , 到秦时 , 则尽迁六国旧贵族和豪强富户十 二万户于咸阳 , 剥夺了他们对土地的占有权 , 从而根本消除了封建割据的基础 。 这一 点 , 和西欧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极度分散 , 因而导致封建领 主 享 有 司 法 、 行 政 、 税 收 、 军事等广泛权力 , 恰成鲜明对照 。 很明显 , 秦 中央政权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极广泛的分散 , 和对全国土地所有权最高度的集中 , 这是中国形成为集中统一封建国 家的基本原因。 当然 , 这只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条件之一 , 否则任何一个大一统国家都 � 《史记 · 廉颇蔺相如传》。 ) ∗Λ+ ) 民族定义与汉 民族的形成 � ! #; 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了 。 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 至秦统一时为止 , 华夏文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 由于华 夏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周围地区 , 使华夏文化不断地得到扩展 。 西周分封后又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割据 , 使统一渊源的华夏文化广大地区 , 呈现出文字 、 语言、 服饰 、 衡度 、风俗习惯 、法令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 但是基本的文化特点和心理素质 , 仍 然是相近的 。 正是在这个条件下秦统一后 , 才能凭借 中央集权国家的政令 , 实现了各 方面的统一 , 从而大体上完成了民族形成所必需的四个共同化过程 �地域 , 语言 , 经 济生活 , 文化生活! 。 这个过程 , 大约直到汉武帝时才告结束。 秦始皇下令“书同文” , 这一法令能在全国较快地实施 , 原因在于华夏文化是全国 各地区文化的源流 , 从语言到文字都有相近或相 同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 由于统一国家 内部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 促进了文字的划一过程 。 “书同文”基本实现了语言 共同化 , 但由于中国幅员广大 , 全国范围内的经济 、 文化交往 , 主要是在民族的中上 层分子中进行的 , 而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和通讯设施 , 文字语言是长距离交往唯一 可能使用的工具 , 这就使方言的消除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完成 。 直到今天 , 我国各地的方言也远没有消除 。 这种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今天世界上许多资产阶 级 民族中 。 华夏文化所具有的祖先崇拜等文化特征 , 在春秋时表现为多种学派 。 通过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 ”的局面 , 反映出在宗族制度被破坏 , , 家族制度兴起过程中, 以儒学为核 心的汉民族文化 以及相应民族心理的出现 。 秦统一后 , 在尽迁六国旧贵族的同时 , 扫平了六国设置的沟堑和关津 , 统一了币 制和度量衡 ) 又下令全国车同轨 , 消除了地区间政治 、 经济 、 交通上的障碍 。 以咸阳 为中心修筑驰道通向各地 ) 疏浚鸿沟 , 掘通堤防便利水上交通 。 以上主要是秦 中央政 权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具有进行 广泛文化 、 生产技术 、 商品交流的客观要求。 战国时 , 在广大华夏部族居住地区已开 始形成了大小市场 , 六国旧都 自然成为各地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中心 。 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打破各种障碍 , 建立广泛的贸易联系 , 秦统一正创造了这样的条件。 在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中 , 中国奴隶社会所具有的氏族残余影响 , 渐渐 在封建化过程中被消除了 。 比如中国奴隶社会中表现极为明显的宗法制度 , 决定了国 家机器是建筑在王对其宗族进行分封的基础上的 ) 然后再由这些宗族 , 通过原始部落 移民的方式建立 “国” , 对被统治部族实行部族奴役。 秦建立了上至垂相 , 下至亭长 , 庞大而又周密的国家机器 , 它的操纵者就是皇帝。 全国各级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统一任 命 、 派遣 , 严格执行中央下达的各项命令 , 使 国家的职能得 以充分发挥 。 秦废除了宗 族制度 , 只是对王权规定了万世一系的世袭制 , 斩断了国家机构内部 的 血 缘 关 系 纽 带 , 基本上摆脱了部族国家具有的氏族制度特点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 ∃ ∀ 年第 & 期 秦的统一为汉民族形成奠定了直接的基础 。 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汉民族形成 的最后过程 。 由于秦统一后 , 国家内部尖锐的阶级矛盾 、 社会矛盾 , 使其只存在短短 的十四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但是秦统一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 这是全 国 范围内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 它标志着汉民族开始形成 , 即以华夏各部族为主体 , 融合 部分周边 “蛮 、 戎 、 夷 、 狄”等部族 , 组成了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秦统一开始的汉民族 形成过程 , 到汉代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 汉继承秦的法律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 。 尽管汉初 由于分封侯王造成 了一段时间、 一定程度上的割据状态。 但由于统一 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之必然 , 所以割据作乱的力量很快就被孤立 , 消灭掉 了。 汉在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国家机构 , 完善了它的职能 , 这一点到汉武 帝时代可以算告一段落 。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 , 稳定统一 , 汉武帝采取了断然 措施 , 下令削藩 , 颁布“左官律” 、 “附益法” , 限制藩王势力的发展 。 使其 “惟得衣食 租税 , 不与政事 。 ”从此以后 , 中国历史上再无封国建藩的记载 。 国家的统一成为统一 民族内各个阶级的共同要求。 汉武帝又下令打击地方豪强 , 继续把各地的豪强富户徙 于长安附近地区居住 , 以直接控制 。 对于那些反抗西汉的豪强 , 则大肆诛杀 , 并专为 此颁布了许多法令。 汉初 由于国家财力空虚 , 需要恢复和促进生产的发展 。 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 的政策。 他们提倡奖励农耕 , 又兴修了嘈渠 、 白渠等许多水利设施 , 出现了许多种类 的铁制农具 , 和赵过的 “代田法” 等许多新的耕作方法 , 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达到 了新的水平 。 关中地区尤为富庶 , “自沂雍以东至河 、 华 、 膏壤沃野千里”� 。 当时有 一首农歌这样唱道 % “ 田于何所 − 池阳、 谷 口 。 郑国在前 , 白渠起后 。 举雷为云 , 决渠 为雨。 径水一石 , 其泥数斗 。 且概且粪 , 长我禾黍 。 衣食京师 , 亿万之 口” � 。 从中可 以看出当时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盛况 。 长安作为京师所在 , 经秦汉两代经营 , 天下豪 富云集 , 城东西共有九个集市 , 城周六十里 , 有宽广的街道和下水道 , 城市建筑十分 雄伟 。 长安城已成为当时中国政治 、 经济和交通的中心。 许多学者认为 , 密集人口是 民族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 因为只有人 口密集才能使商业、 文化和各 种 交 往 更加频 繁 , 更加普遍 , 才能对更广大的民族区域产生更强烈的影响 。 汉初 由于黄河流域农业 生产的发展和长安的政治地位 , 使关中地区成为全国人口最密集的 地 方 。 当 时全 国 Α∀ Θ的城市和绝大多数的人口 , 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 豫州一部即有县一百零八 , 人口 七百五十余万 。 《史记》记载 % “长安诸陵 , 四方辐凑并至而会 , 地小人众 , 故其民益玩 巧而事末也 ” ! 。 在这种密集人 口的居住区域内, 手工业和商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 尽管秦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在政治上歧视商人 , 但 “今法律贱商人 , 商人已富 � 《史记 · 货殖列传》。 ? 《汉书 · 沟恤志》) ! 《史记 · 货殖列传》。 场Α 民族定义与汉 民簇的形成 � ! #& 贵矣 。 ”当时的商业品有盐 、 铁 、 酒 、 醋 、 粮食 、 竹木漆 器 、 铜 器 、 纺 织 品 、 皮 革 制 品 、 水产 、 蔬果 、 毛皮 、 丹砂等许多由手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 。 《史记》说 ∋ “汉兴 , 海 内为一 , 开关梁 , 驰山泽之禁 , 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 交易之 物莫不 通 , 得其所 欲” � 。 汉统一以后 , 撤消了各个商业税收关卡 , 直到汉中不再设立 , 商人得以在全国 各地进行贸易活动 。 使长安“ 四方辐凑 , 并至而会” , 成为全国商业中心的基本原因, 是因为长安是全国政治 、 文化中心 , 关中地区人口密集 , 是天下豪富所在 , 在当时已 经形成了汉民族的贸易中心 。 尽管其性质还是封建经济的 , 其内部还缺乏象资本主义 经济那样的密切联系 , 但是这种经济 , 却通过封建政治干预 , 在一定程度上补救 − 民 族经济形成过程中这方面的缺陷。 比如 % 汉代由于见到盐 、 铁在众多商品中占有的首 要特殊地位 , 认识到盐 、 铁与国计民生的重大关系 , 采取了盐铁官营的政策 , 在全国 设铁官四十六处 , 盐官三十五处 , 分布在北起辽东 , 南至南海的广大地区 。 盐铁官营 使盐铁的生产 、 运输 、 销售统一起来 , 对于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市场起了一定的作 用。 汉武帝又下令制造五株钱 , 并使之成为定制 , 统一了全国的币制 , 为商业流通创 造了有利条件。 汉代社会发展的种种特点表明 , 从秦开始到汉代 , 汉民族形成的过 程 已经 完成 了。 到汉武帝时为止 , 汉的民族经济已经共 同化了 。 伴随这种发展的另一个方面 , 就 是汉武帝时 , 统一并确定了汉民族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 表现于董仲舒提出的 “罢 黝百家 , 独尊儒术 。 ” 董仲舒继承了春秋儒家的基本思想 , 并杂以阴阳家 、 法 家 等 思 想 , 根据汉统一专制集权的需要加以修改
本文档为【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70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1-02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