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

举报
开通vip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 1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2 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1) 第一部分 备考要点 ?、明确考纲要求 3 ?、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其规律 ?、使用恰当方法,合理备考 1、注重意象的积累 2、正确解读意象 ?、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3、强化练习,熟能生巧 第二部分 附录 ?、高考现场 ?、仿真练习 ?、常见意象拾零 第一部分 备考要点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尤其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在这里我就意象鉴赏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明确考纲要求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属E级层面的要求。鉴赏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就是要求对阅读材料进行鉴别、赏析、评说。它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的最高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 (二)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其规律 1、题型:在2002年以前,一直考的是四选一的单选题,两个小题,占6分。2002年起,改为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分值不变。 2、范畴: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不大可能考长诗,因此,复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学生应注意认真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P160《中国文学的鉴赏》、P24《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第五册P150《唐诗简介》和读本中的有 关文章。) (三)使用恰当方法,合理备考 1、注重意象的积累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楼船——夜雪——瓜洲渡”。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意象有描写性的(静态的),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增大意象的积累量,对于快速解读诗词的意象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其途径有: ?注意教材中的诗词意象积累。 ?在课外阅读与作业的过程中注意积累。 4 ?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意象让学生积累。(该部分内容见附录之三。) 2、正确解读意象 (1)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在正确解读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解读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借景抒情 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塑造意境 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 例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例2:“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例3: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分析人物形象: 周瑜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 苏轼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项目 年龄 生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3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感奋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名未遂 感伤 ?景观场景 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某些事物 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 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古代有关文化常识,如首先要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 。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错解分析】 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 【方法技巧】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柳”的特定意象 一是抒写离愁别恨。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李商隐在《杨柳枝词》中写道:“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诗人咏柳而抒别情,笔下柳条亦多情依依,并由折柳相送而生出折柳“迎归”的联想。郑谷《柳》中写道:“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春风吹得柳枝摆动,柳絮翻飞,在诗人看来,这是柳树理会了离人的情意,为了表示对离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风,引入注目的。 慕幽《柳》中有“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句,诗人在这里赞美柳条折尽以重生,自古至今绵延不绝,借以抒发悠悠不断的离情。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是倔强的弱者形象。白居易在《有木诗八首》(其六)中写道:“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杨柳的样子弱不禁风,可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 6 仿佛一个性格倔强的弱者。对于弱者而言,杨柳的这种抗争很有效,很有启迪意义。 三是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写道:“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意即“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显然“桃李”、“垂柳”都有比喻义,借以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赞美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人。经过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四是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曾巩的《咏柳》诗是这样写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意即柳树杂乱的枝条刚刚抽出,还没有改变初生时的浅黄色,因为能够倚恃东风便狂舞起来,只知用自己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清霜存在。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清霜”的惩罚。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势利小人着实很多,一时得势便忘乎所以。 ?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2002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只有抓住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3)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如,在崔灏的《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作用。如: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 《田园乐七首》) 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正如薛雪的《一瓢诗话》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 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亿李白》) 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 (贾至《岳阳楼宴》)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7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庄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道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在江海隐遁,而心思魏阙之荣华”的矛盾心理。 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当作者听到自己被召见的消息时,那种神采飞扬的情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即使是受到挫折也仍然梦想受到重用。仍然那么信心百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自是高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难道不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吗, 王维“忘身辞风阕,报国取龙庭”诗歌里的大言无忌的狂士形象,正是诗人理想抱负的反映。 当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可避免时,诗人就转向山泉深林,要做一个隐士,或以著述为念了。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孟浩然在《山中逢道士云公》以“遗草泽”三个字,便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谁怜越子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以“自浣纱”贫贱女自比,无限伤痛。 ?诗人常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节操等。这在咏物诗里最为常见。 “竹兰梅菊”的“四友”形象历来为诗家所称道。“咏物诗”就是典型。 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庄高洁、幽独超逸的气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一尘不染和恬淡的情趣。咏物和抒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和“竹林”“明月” 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特点相契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追求冲淡平和、清幽绝俗的志趣品节的情趣。 事实上,古典诗歌里的“咏物抒怀”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咏物诗中,“形象”是作者的情感的寄托和外化。从形象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读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4)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从宏观上把握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1999年试题杜甫《漫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全诗分别写了月灯鸟鱼四景,这四景又组成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抓住这个意境,并以此为指导来分析选项,就可以看出c项说“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一说法有误。鱼跃水面,拨刺有声,确实是以动衬静,但第二句却不是如此,如果说“风灯”是“江风吹打桅灯”那,就说明江上有风,而且风还不小,那江水就会吹起波浪,水中的月亮还能这样清晰吗,沙头的宿鹭还能这样联拳静憩吗,所以这样理解就破坏了整个意境,是不对的,“风灯”应是防风之灯。 ?充分利用选项。题目的选项有三项是正确的,为我们理解诗的意境提供了帮助,如1999年试题其余三项都从意境上进行了说明。 ?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如1998年试题《题李凝幽居》,我们就要抓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池边的宿鸟,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更突现了环境的幽静。 ?充分运用联想想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可以想象主仆二人问答的情形,一个问得多情,一个答得淡漠,女主人一听急了连忙纠正:“不对呀,怎么会依旧呢,肯定是绿叶肥了,红花瘦了~”一个爱花惜春的女主人公不是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了吗, ?体会诗人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诗人描写的生活图景与其思想感情是和谐统一的,描写景物美好表现作者喜爱向往之情,否则就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贾岛《题李凝幽居》赞赏幽静的环境,就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杜甫《漫成》描写了月夜宁静的美景,就表达了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3、强化练习,熟能生巧。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积累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形成一种解题技能。这样既可达到熟悉并消化考点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真可谓一箭双雕。 8 (练习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见附录一、二) 第二部分 附录 (一)、高考现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卷,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青海卷,6分)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读下面的诗,完成?—?题。(04年北京卷,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天津卷,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绿绮:古代名琴。 ?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9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7、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04年上海卷,8分)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曹瞒:即曹操。 上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下联: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广东卷,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福建卷,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04年湖南省卷,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二) 仿真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 。 2、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10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4、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句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8、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 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简析“春色恼人眠不得”中“春色”有何作用。 9、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 驿 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问题: 参考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说说本诗中“两处春光同日尽”的“春光”的作用。 10、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越调】天净沙?秋思)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11 ※※高考现场※※ 1、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 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3、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5、?, ?, 6、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7、(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8、?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9、“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0、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 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仿真练习※※ 1、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2、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3、 ?“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4、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帖。 5、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6、意象: 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7、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12 8、“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9、“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10、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2) (三)常见意象拾零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 13 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另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同声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诗》:“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查阅成语”曲高和寡”便知。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又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责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乡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音信全无。清?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信(双鲤鱼)思人。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朱彝尊《怀汪进士煜》:“人日梅花落,怀君过岭时。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14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邰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怀橘: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仟艮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拟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宋?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6,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 “咏絮才”就是指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柳营: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唐?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南冠: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公曰:„能乐平??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李白《流夜郎闻酾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柳: 1、“柳”、“留”二字谐音,故“柳”经常暗含离别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基调感伤,黯然销魂,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更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关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三句,点染出一幅萧瑟凄迷的画面,也烘托了离别者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使读者深感蕴涵其中的离恨绵邈、悲愁难克的渺茫情怀。 2.“柳”多种于房前屋后,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如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西楼晚眺》), 15 诗人在愁怀无际之时登上咸阳城楼,举目四望,见依依杨柳略类江南,便想起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生发出感慨大唐帝国在风雨飘摇中的无限悲愁。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一个春天的夜晚,一笛饱含离愁别绪的曲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顿感无边的凄凉与惆怅,周身弥漫着的是一般噬心镂骨的思乡之情。 3.柳絮飘忽不定,故“柳”常作示愁的凭借。宋?贺铸《青玉案》中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现了作者满怀的愁思就像满地沐浴愁霖的青草、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满天淅沥洒落的雨丝,遮天盖地,形象地诠释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刻和广泛程度。唐?刘禹锡《忆江南》“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襄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嗷”以柔弱的柳丝在轻风中上下飘扬,向人们挥袖作别的惆怅,深刻地衬托出了抒情主人公百无聊赖、寂寞愁苦的心境。 水: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柔情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通过对深宫秋夜景物的逼真描绘,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又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两情相会的情意,像悠悠流水温柔而又缠绵,一夕佳期却如梦飘逝,婉转的语意中饱含无限辛酸的眼泪。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延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抒写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力图摆脱和超越精神樊篱和桎枯的要求和决心。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词人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不仅袒露了词人物是人非的生命感慨,也容易让读者从中取得心灵上的感应。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1.唐代边塞诗大多与明月有关,明月蕴涵着边塞诗人的悲愁特质。如:“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悲怆郁愤;“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的悲凉凄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以上诗句中,月都是作为一种语言形象出现的,起着渲染环境、突出抒情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边塞这个空间概念由地理位置向心灵感悟的转换,从而使读者在深层的感知维度上产生共鸣。 2.月有阴晴圆缺,月携带着人类情感的基因,因而月蕴涵情感无奈的特质。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的希冀和渴盼。深挚缠绵欲见难能的无奈情感,只能化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的凄美独白,飘游在年年岁岁亘古如斯的皎洁苍穹。当然时间也会冲淡和泯灭爱情的甘甜和香醇,倍增凄凉的无奈和忧伤。“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曾经花前月下的娉婷倩影,伴随岁月蹉跎而今不知零落何处,只留下丝缕酸痛汹涌在爱情失落的天际。 3.月光的腾跌在生命的时空中轮回,因而月光蕴涵时空的永恒特质。如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们在词人眼里,昔日的欢娱和自由,只能在花开花谢、月圆月缺的交替与循环的现实处境中进行此生无奈的追忆和忏悔。另外,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朦胧醉意中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人生哲理,从而生发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从而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这一永恒的自然规律宣泄得淋漓尽致。 注: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仁的指导,在此谨表谢意。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思路 16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3) ?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2002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只有抓住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3)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如,在崔灏的《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作用。如: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 《田园乐七首》) 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正如薛雪的《一瓢诗话》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 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亿李白》) 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 (贾至《岳阳楼宴》)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庄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道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在江海隐遁,而心思魏阙之荣华”的矛盾心理。 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当作者听到自己被召见的消息时,那种神采飞扬的情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即使是受到挫折也仍然梦想受到重用。仍然那么信心百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自是高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难道不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吗, 王维“忘身辞风阕,报国取龙庭” 17 诗歌里的大言无忌的狂士形象,正是诗人理想抱负的反映。 当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可避免时,诗人就转向山泉深林,要做一个隐士,或以著述为念了。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孟浩然在《山中逢道士云公》以“遗草泽”三个字,便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谁怜越子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以“自浣纱”贫贱女自比,无限伤痛。 ?诗人常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节操等。这在咏物诗里最为常见。 “竹兰梅菊”的“四友”形象历来为诗家所称道。“咏物诗”就是典型。 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庄高洁、幽独超逸的气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一尘不染和恬淡的情趣。咏物和抒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和“竹林”“明月”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特点相契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追求冲淡平和、清幽绝俗的志趣品节的情趣。 事实上,古典诗歌里的“咏物抒怀”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咏物诗中,“形象”是作者的情感的寄托和外化。从形象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读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4)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从宏观上把握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1999年试题杜甫《漫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全诗分别写了月灯鸟鱼四景,这四景又组成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抓住这个意境,并以此为指导来分析选项,就可以看出c项说“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一说法有误。鱼跃水面,拨刺有声,确实是以动衬静,但第二句却不是如此,如果说“风灯”是“江风吹打桅灯”那,就说明江上有风,而且风还不小,那江水就会吹起波浪,水中的月亮还能这样清晰吗,沙头的宿鹭还能这样联拳静憩吗,所以这样理解就破坏了整个意境,是不对的,“风灯”应是防风之灯。 ?充分利用选项。题目的选项有三项是正确的,为我们理解诗的意境提供了帮助,如1999年试题其余三项都从意境上进行了说明。 ?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如1998年试题《题李凝幽居》,我们就要抓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池边的宿鸟,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更突现了环境的幽静。 ?充分运用联想想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可以想象主仆二人问答的情形,一个问得多情,一个答得淡漠,女主人一听急了,连忙纠正:“不对呀,怎么会依旧呢,肯定是绿叶肥了,红花瘦了~”一个爱花惜春的女主人公不是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了吗, ?体会诗人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诗人描写的生活图景与其思想感情是和谐统一的,描写景物美好表现作者喜爱向往之情,否则就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贾岛《题李凝幽居》赞赏幽静的环境,就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杜甫《漫成》描写了月夜宁静的美景,就表达了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3、强化练习,熟能生巧。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积累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形成一种解题技能。这样既可达到熟悉并消化考点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真可谓一箭双雕。 (练习设计见附录一、二) 第二部分 附录 (一)、高考现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卷,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 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18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 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青海卷,6分)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读下面的诗,完成?—?题。(04年北京卷,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 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天津卷,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绿绮:古代名琴。 ?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7、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04年上海卷,8分)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 矾鸥鸟满烟芜。 19 [注]?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曹瞒:即曹操。 上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下联: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广东卷,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 境。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福建卷,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 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04年湖南省卷,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 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 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 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 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二) 仿真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 20 作啼鹃带血归。 [注]?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 。 2、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 来渭水流。 ?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4、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句中的____ 不仅扣住诗 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8、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 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简析“春色恼人眠不得”中“春色”有何作用。 9、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 驿 台 21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 妻子韦丛而作。 问题: 参考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说说本诗中“两处春光同日尽”的“春光”的作用。 10、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越调】天净沙?秋思)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双调】沉醉东 风?秋景)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高考现场※※ 1、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 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 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 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3、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 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5、?, ?, 6、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 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 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7、(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8、?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22 9、“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0、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 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仿真练习※※ 1、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 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2、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3、 ?“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 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4、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 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 故填“清幽”最为妥帖。 5、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6、意象: 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7、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 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8、“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 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 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9、“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 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10、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 ,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 23 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 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 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 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 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三)常见意象拾零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 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 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 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 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 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24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 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 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 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 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 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 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 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另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 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25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 生活。“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 ,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同声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 鲍肆埋兰芳。”元?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诗》:“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 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查阅成语”曲高和寡”便知。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 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又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 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 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 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 、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 曰:„人生责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 乡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 外,音信全无。清?宋琬《喜周华岑见过》: “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信(双鲤鱼)思人。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朱彝尊《怀汪进士煜》:“人日梅花落,怀君过岭时。安床红豆底, 26 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 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 化无常的事物。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 也表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后来也用“碧血”“ 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邰诜传》:“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权德舆《伏蒙十 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怀橘: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 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 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仟艮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 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拟诗传情。如高明《二 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 复济者,有如大江。?”宋?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27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6,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 ”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 谁怜咏絮才。” “咏絮才”就是指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柳营: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 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唐?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南冠: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 税(通„脱?)之。……公曰:„能乐平??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 ?”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李白《流夜郎闻酾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柳: 1、“柳”、“留”二字谐音,故“柳”经常暗含离别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王维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基调感伤,黯然销魂,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 更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关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三句,点染出一幅萧瑟凄迷的画 面,也烘托了离别者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使读者深感蕴涵其中的离恨绵邈、悲愁难克的渺茫情怀。 2.“柳”多种于房前屋后,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如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人在愁怀无 际之时登上咸阳城楼,举目四望,见依依杨柳略类江南,便想起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生发出感慨大唐帝国在风雨飘摇中的无限悲愁。又如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一个春天的夜晚,一笛饱含离愁别绪的曲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 忆,顿感无边的凄凉与惆怅,周身弥漫着的是一般噬心镂骨的思乡之情。 3.柳絮飘忽不定,故“柳”常作示愁的凭借。宋?贺铸《青玉案》中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现了作者 满怀的愁思就像满地沐浴愁霖的青草、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满天淅沥洒落的雨丝,遮天盖地,形象地诠释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刻和广泛程度。唐 ?刘禹锡《忆江南》“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襄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嗷”以柔弱的柳丝在轻风中上下飘扬,向人们挥袖作别的惆怅,深刻地衬托出 了抒情主人公百无聊赖、寂寞愁苦的心境。 28 水: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柔情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 夕》),通过对深宫秋夜景物的逼真描绘,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又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 仙》),两情相会的情意,像悠悠流水温柔而又缠绵,一夕佳期却如梦飘逝,婉转的语意中饱含无限辛酸的眼泪。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延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抒写了诗人 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力图摆脱和超越精神樊篱和桎枯的要求和决心。又如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词人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 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不仅袒露了词人物是人非的生命感慨,也容易让读者从中取得心灵上的感应。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 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 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 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1.唐代边塞诗大多与明月有关,明月蕴涵着边塞诗人的悲愁特质。如:“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悲怆郁 愤;“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的 悲凉凄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以上诗句中,月都是作为一种语言形象出现的,起着渲染环境、 突出抒情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边塞这个空间概念由地理位置向心灵感悟的转换,从而使读者在深层的感知维度上产生共鸣。 2.月有阴晴圆缺,月携带着人类情感的基因,因而月蕴涵情感无奈的特质。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的祈祷 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的希冀和渴盼。深挚缠绵欲见难能的无奈情感,只能化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水调歌头》)的凄美独白,飘游在年年岁岁亘古如斯的皎洁苍穹。当然时间也会冲淡和泯灭爱情的甘甜和香醇,倍增凄凉的无奈和忧伤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曾经花前月下的娉婷倩影,伴随岁月蹉跎而今不知零落何处,只留下丝缕酸痛汹涌 在爱情失落的天际。 3.月光的腾跌在生命的时空中轮回,因而月光蕴涵时空的永恒特质。如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们在词人眼里,昔日的欢娱和自由,只能在花开花谢、月圆月缺的交替与循环的现实处境中进行此生无奈的追忆和 忏悔。另外,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朦胧醉意中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人生哲理,从而生发了“古 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从而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这一永恒的自然规律宣泄得淋漓尽致。 全文完 29 30
本文档为【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9KB
软件:Word
页数:6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