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笑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风笑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举报
开通vip

风笑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1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第一章 导论 ....................................................................................................................................... 2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

风笑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1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第一章 导论 ....................................................................................................................................... 2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 6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 9 第四章 研究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11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 13 第六章 抽样 ..................................................................................................................................... 16 第七章 调查研究 ............................................................................................................................ 19 第八章 实验研究 ............................................................................................................................ 23 第九章 文献研究 ............................................................................................................................ 24 第十章 实地研究 ............................................................................................................................ 25 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分析---参看统计学 ................................................................................. 29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分析 ............................................................................................................... 30 第十三章 撰写研究报告 ............................................................................................................... 32 2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 导论 一、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 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 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二、、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参见 P 4)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 关的社会现象,因此: a) 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 有自我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所以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的正确程 度。 b) 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研 究者(人)会对被研究对象(人)产生干扰,所得经验是被干扰后获得的。 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 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 体。因此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 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 响和制约。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 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研 究者也是人,与被研究者之间会产生情感,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四、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 3 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 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 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 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 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 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 特征。 五、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 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 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 达到的目标等等紧密相关。对于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 方法论 子类型 资料收集方 法 分析方法 研究性质 调查研究 实证主义 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 自填式问卷 结构式访问 统计分析 定量 实验研究 实证主义 实地实验 实验室实验 自填式问卷 结构式访问 结构式观察 量表测量 统计分析 定量 实地研究 人文主义 参与观察 个案研究 无结构式访 问 无结构式观 察 定性分析 定性 文献研究 实证主义 内容分析、 二次分析统 计资料分析 官方统计资 料 他人原始数 据 文字声像文 献 统计分析 定量 (参见 P70 各种方法定义) 4 调查研究: 应用领域较广,操作程序严格规范,对事物的分析精确性高,对信息的收集迅速及时,兼顾 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可以通过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其资料是被访者的自我报告,对行为的 测量被动、简洁,难以了解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真实行为过程,对思想难以深入探讨。 实地研究: 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适合于研究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效度 高,灵活性和弹性大,但概括性差,信度低,耗时长,对研究对象会产生影响。 实验研究: 基本目标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研究内容狭窄。 文献研究: 设计的资料可来源于当事人的文件以及历史文献、统计资料等,省时省力、费用低、风险小, 可研究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可分析跨越较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但又是资料难以获得,缺 乏标准化的形式,难以编码分析,文献质量、信度、效度难以保证。 六、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方法论 哲学基础 逻辑 范式 价值 客观性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具体 方法技术 问卷法、访问法、观察 法、量表法。抽样方法、 测量方法 ;统计分析方 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 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研究范式 科学范式 自然范式 逻辑过程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理论模式 理论检验 理论建构 主要目标 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 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 文字描述 主要方式 实验、调查 实地研究 资料收集技术 量表、问卷、结构观察 参与观察、深度访问 研究特征 客观 主观 5 1.从认识论角度看,二者基于不同的范式。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接近于科学范式;定性研 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场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2.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研究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 和因果联系,强调价值中立,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现象 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现象的变化过程与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认为事实与价值无法分 离。其逻辑方式本质上是归纳的过程,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 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3.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量研究则用于理论检验;定性研究通常用于理论的建构。 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侧重对社会事物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 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调查、实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式和量表、问卷、结构式访问等资料收集 方法,获得数量化的资料便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变量的因果关联;定性研究侧重对行为主体 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强调研究程序、方 式、手段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实地研究使用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个人生活史等资料 收集方法,获得具体的个别的实例资料。 5.总的来说,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定性研 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致的资料,但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这是研究 过程的两种途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八、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a) 选择问题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 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 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b) 研究设计阶段——设计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准备研究工具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 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c) 研究的实施阶段——资料的收集 资料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 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主要特点:深入实地接触被研究者;设计出实验环境实施实验刺激和测量;收集大量文献资料。 d) 资料分析阶段——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e) 得出结果阶段——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6 九、社会研究中的创新原则的基本意义和方式:(参见 P53) 指研究问题时应具有某种新的东西,与众不同的地方和自己独特的特点。 意义: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我们的每一项具体研究都要能够在某些方面增加人们对现 实世界的认识,能够为人们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 各种规律提供新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上重复研究,重提结论。 方式:创新体现在问题在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 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新颖的地方。 十、研究范式:包括 社会事实范式(以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 性,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 社会的本质属性); 社会定义范式(以韦伯的思想和符号互动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宏观的 社会现象都是人们主观定义的,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行动的); 社会行为范式(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 主张用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 过于主观,限于微观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察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理论层次 理论(theory):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 内在相关的命题。实际社会研究中通常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中心和最终目的。有的理论十分抽象,具有很强的一般性,有的理论又相 对具体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社会科学中很少有像进化论那样有力的理论,但社会研究仍然像各 种自然科学那样,努力朝着“从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中发掘出系统的理论”的目标前进。 理论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命题体系,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三个层次。 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 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 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 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 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即中层理论,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 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几个有 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 假设。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微观理论: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 经验检验。实际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 7 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由一组命题构成;2、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3、命题中的一部分 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如:“高的受教 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等。 二、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参见 P24) 同一种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其他条件相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为优: 解释范围更广泛; 解释更精确; 结构更简练。 三个标准强调的是理论的三个方向,实际研究中对几种不同理论进行比较时,可能出现不同理 论在不同标准上优劣不同的情况。 三、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1、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概念在形 式上常常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示。如“房屋、社区、互动”等。社会学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 有形的社会现象或抽象事物如社会地位。概念由定义构成,通常以语言或数字或符号来指明和 限定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只有在做出定义之后,概念才能有意义。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 面,内涵越明确和丰富,所表达的事物的特征就越清楚,但外延狭小即涵盖面窄。若抽象层次 高,则对事物特征的表达就越含糊。 用数学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表示科学概念可以将语言的含糊性降到最低,然而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概念的复杂性 和含糊性,造成同一概念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其含义不一样或者所指称的现象不同。所以在社会 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对他所使用的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 对概念的要求:1.可观察性 2.可操作性(可约化为子概念)3.精确、明了,不易产生歧义。 概念的功能: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对理论的 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概念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网络,各种单个研究通过相互连接, 使得不同时期的经验得以组织和再组织。如:文化、制度、地位、角色等所形成的思想网络, 一直指引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概念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有用的感念所指称的现象必须至少是潜在可观察的;有用的感念必须 是精确的;有用的感念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概念(指它与理论中的其他一些概念相互联系,并 且在解释上扮演着最基础的角色) 概念的应用:(参见 P26) 8 2、变量(variable):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 念)的概念。 常量: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 概念可以分为两类:标识某类现象,如太阳,称作常量;往往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 念,如性别、职业;称作变量。 四种类型: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比率变量。 相对应的四种测量层次为: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当一 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就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是主动的变量,因变量是被动的变量。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实验者主动操纵其变动的变量,即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是手实验刺 激而变动的变量。在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比如性别、年龄等;而因变量多为行 为或态度变量。 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 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有三种情形:1.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中,一个变量通过其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2.抽象层次较高 的概念向操作层次的概念转换时,作为概念演绎的中间环节;3.作为“无法直接观察”的概念 替代变量出现,如对动机、智力、敌意、态度、思想、情绪、习惯、兴趣、需要及价值观念等 的测量需要测量中介变量。 3、命题(proposition):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命题和概念的关系: 概念构成了命题,而理论由一组命题构成。如“工业化水平高”是关于“工业化”这一概念 的陈述;“工业化使得人际关系疏远”是关于“工业化”概念与“人际关系”概念之间关系的陈 述。 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 假设。 4、假设(hypothesis):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 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假设的陈述方式:条件式陈述、差异式陈述和函数式陈述。如:条件式陈述,若 A 则 B、差异 式陈述 A不同 B也不同、函数式陈述 A是 B的函数,A=f(B)。在社会研究中用数学公式表示两 变量的关系是很少见的,通常是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 A与 B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说法来 代替。 假设来源于:常识、个人预感或猜测、现有调查资料、现有理论。其中后两种是主要来源。 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1)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假设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对具体的 变量 2)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可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 四、假设演绎法: 社会科学研究普遍使用两种推理方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 般。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科学研究中一般将两种结合构成假设演绎法,即(1)观 9 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 象的理论(3)从这种概括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4)用具体的材料来检 验这种理论,若被证实则接受,若理论不能被检验证实,我们就需要修改原始的理论,进行新 的检验。这一过程前两个步骤是归纳,即从具体的观察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后两个是演绎, 即从一般性理论推演到新的经验性现象。 五、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参见 P35) 1.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视角、研究框架; 2.为研究提供理论视野和概念框架; 3.指导研究方向; 4.提供研究解释。 六、经验研究对理论的作用:(参见 P36) 1.开创理论; 2.重整理论; 3.扭转理论; 4.廓清理论。 七、理论建构的过程与理论检验: 一种理论解释的发展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或阶段:即以归纳推理为标志的理论建构过 程和以演绎推理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 理论构建: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相信的理论; 理论检验:以理论为缺点,通过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 验预言的正确性。 理论建构的过程:1)从观察到概括。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现象的观察,或定量或定性的观察, 完成从具体的观察结果到对现象的经验概括(指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对变 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说明。是对一种由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变量间关系 的一般性阐述)。2)从概括到理论。舍弃特定个案的特殊性,集中其存在的共性特征。从经验 概括中抽象出某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概念间关系,形成对这一现象及其背景的更为一般性的 命题,初步建立了解释和说明这样现象的理论。 理论检验的步骤: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2)由理论推导(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即操作化 4)收集相关的资料 5)分析资料 6)评价理论并进行修正。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问题与其主要来源 1、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or research problem):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 主要来源:(参考 P45) 10 现实社会生活; 个人特定经历; 各种文献资料等 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他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要等。 2、研究主题(research subject or research topic):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 问题领域。与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二、研究问题/主题的选题标准:(理论、实践意义,迫切性,可行性,研究条件) 重要性(significance):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creativity of innovation):创新性或独特性,指得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 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可行性(feasibility):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包括兴趣、熟悉程度、与研究对象的相似程度等。 四条标准相互关系:(参考 P55)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focus the problem): 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 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 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通常是将主题变为问题。 四、明确化的方法: 1.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即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 题的做法。(文献回顾具有重要作用); 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 好的问题陈述两点特征: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微不足道; 问题陈述时可以考虑: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最好能选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问题形式; 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五、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及其作用(意义): 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学进行系统查 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 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文献回顾与选择课题往往是交错进行的。 文献回顾的作用(意义):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 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六、文献回顾的方法: 查找相关的文献(相关著作、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对文献进行选择(根据文献的 相似性;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和权威);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 11 (重点掌握该文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即对象、方式、抽样样本特征、资料分析 方法等;重要结果即文章讨论部分的观点和推论;自己对其的评价,即其特点与独到之处,以 及主要不足)。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 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 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二、社会研究按研究目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多数研究是描述解释兼有,只 是侧重点不同。 1、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 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用于:该现象或问题本身比较特殊,十分新鲜少有人涉及;或本人对该研究的目标不够熟悉和 了解。 直接成果:形成关于所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发展和尝试可用于更深入的研究方 法;探讨进行更系统、更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 2、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 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 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与探索法的主要区 别在于描述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 要注意两个方面:描述的 准确性;描述的概括性。 3、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解释原因,说明关系。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 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和描述性研究同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针对性愈强。在内容上往往要求必 须紧紧围绕所要验证的理论假设;在分析方法上往往需要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三、三种不同目的的研究的区别: 区别:探索性研究回答现象或问题是什么;相对于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更具有系统性、结 构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解释性研究更加深入现象背后的规律。 探索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 对象规模 小样本 大样本 中样本 抽样方法 非随机选取 简单随机、按比例分层 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法 观察、无结构访问 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 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 主观的、定性的 定量的、描述统计 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 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 描述总体状况和分布特征 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基本特征 设计简单、形式自由 内容广泛、规模很大 设计复杂、理论性强 12 四、社会研究按研究性质分类 根据研究性质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1、 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 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 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2、 应用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 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 其关注点通常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 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 等。主要包括社会状况/问题/政策/影响研究。 二者区别:目前国内的社会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当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研究 的是同一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研究更关注如何发展出某中一般性的社会认知,解答学科领域内 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疑难问题;而应用性研究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从定义上 看,两种研究可以分开,但在实践中,二者却难以严格区分。 五、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五种类型:(参考 P74) 个人(大学生、工人)、群体(家庭、邻里)、组织(工厂、公司)、社区(乡村、城市)、社会 产品(其他分析单位如书籍、歌曲)。 分析单位的特点: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的每一个个体;将对这些个体的描述聚 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个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 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分析单位与调查对象的区别: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调查对象是研究者收集 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或主题: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例:家庭代际关系研究, 分析单位是家庭,研究内容是代际关系,调查对象是户主。 六、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区群谬误(ecological fallacy),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 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如,收集有关某种集 群(城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中作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犯罪率 越高→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犯罪率高。 简化论(reductionism),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 象。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导致因素:社会研究易获 得关于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宏观层次的单位运行比较抽象和模糊。 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七、社会研究按按时间纬度分类:横向和纵向研究。 1、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 13 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各种 内容的民意测验和全国人口普查。它是社会研究的最常见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 研究。 2、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 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包括 a趋势研究(trend studies):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人口普查、 总统选举预测。 b期群研究(cohort studies):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 化的研究。 c组研究(panel studies):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研究。与上者的区别在于始终都是同一样本。困难是后续的研究难以获得这些样本。 纵向研究优缺点: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提出是为着理解社会现象中因果关系或因果过程,而作为 原因的现象与作为结果的现象在时间上往往会有先后之别,所以往往属于纵向研究。但纵向研 究比横向研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七、具体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参见 P84) 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说明研究的内容,即对研究目的的绝缘体分解和细化 3.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只有解释性研究是必须的) 4.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5.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6.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7.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一、测量、效的测量、测量的四个要素 测量(measurement):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即根据一定法则, 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有效的测量要满足三个条件: 准确性(测量过程中用来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反映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征); 完备性(测量规则能包括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和变异); 互斥性(每个观测对象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表示,即研究变量的取值必 须互不相容)。 测量的四个要素:(参见 P88) 测量的客体 内容 法则 14 数字或符号。 二、社会现象测量的特点: 人既是测量的客体也是测量的主体,存在主观色彩; 被测的内容是人的行为,测量本身也是行为,它们相互影响; 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三、测量层次: 史蒂文斯 1951年创立了从测量值得定量化程度上进行的测量层次分类法:定类、定序、定距、 定比。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高层次的测量可以作为低层次测量处理。四 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 定类测量 定序测量 定距测量 定比测量 类别区分(=、=) 有 有 有 有 次序区分(>、<) 有 有 有 距离区分(+、-) 有 有 比例区分(*、/) 有 1)定类测量(nominal measurement)。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测量层次最低。本质是一种分类体 系,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是(不) 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如性别:男、女。 2)定序测量(ordinal measurement)。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 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 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数学特征是大于和小于。具有区分类别(同类不同类)的对称 性和不等于的非对称性及传递性。如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3)定距测量(interval measurement)。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 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结果可以相互进 行加减运算。比如温度的测量。 4)定比测量(ratio measurement)。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 具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和乘除运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实际意 义的非中介性质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四、(概念的)操作化 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变量则是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 念。指标是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指标和指标的取值(指标值):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变异特征的范畴,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 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该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社会范畴是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反复出现的许多社会现象的某种共同特征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概 念,而指标是对社会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 指标的取值即一个指标所包含的子类别。比如,职业是衡量社会阶级的一个指标,包含工人、 农民、教师、干部等不同的取值。 15 (概念的)操作化( operationalization ):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 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 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是对那些抽象 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是由理论到实际、 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操作化方法:概念澄清与界定(首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其次,对定义进行分类);发展测量 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或先进行探索性研究,再发 展指标)。 如:中国妇女地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庭地位等。 概念的具体化: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 概念具体化过程:1.概念的形成,对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确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 指内容的维度、基本单元的分类、给出概念的描述性定义;3.选择测量指标,即对概念的具体 度量方案;4.编制综合指标。 五、指数与量表: 一个概念可抽象为多个指标,再用一个值概括这些指标,其方法就是指数和量表。 指数(index):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 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 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量表(scaling):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是一种具有 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 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程度 总加量表: 李克特量表: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ing):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 1925年创用。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 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由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趋强的逻辑结构的 一系列陈述构成,不同陈述代表人们在态度上的不同程度。 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最初是美国心理学家 C奥斯古德等人在研究中使用。 用于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研 究者通过对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下的记号所代表的分数,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态 16 度,或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用于文化比较分析、个人与群体的差异,人们对环境和 事物的态度等的研究。 六、检验测量工具的标准:信度与效度。 二者的关系是: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是无效度的测量,高信度的测量未必是高效度的,二者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方的提高会损害另一方。信度和效度都是一种相对量,评价和选择的标准 是:越是在准确性和一致性上程度更高的方法和指标,就越是好的测量方法,越是高质量的测 量指标。 1、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 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 再测信度(test retestreliability):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 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 复本信度(parallel forms reliability):一套测量的两个或以上复本对同一研究对象同时测 量并计算得分的相关系数,…复本信度; 折半信度(split half reliability):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 为两组,计算两组分数的相关。…折半信度。 影响信度的因素:在结构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中,信度主要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 差越大,信度越低。随机误差的来源:1.被调查者 2.调查员 3.测量内容 4.测量环境和时间。 2、效度(validity):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 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即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 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含义是内容性质与程度重合的统一。 在评价各种测量的效度时,往往采用三种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的类型为 标准。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 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准则效度(criterion validity):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 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 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 构造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即结构效度,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 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比如两种具有一致方向 的变量,是否在测量的结果中表现出一致的方向性。 第六章 抽样 一、抽样的相关概念和作用: 总体(population):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element):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总体的一个子集。 抽样(sampling):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17 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 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 不一定相同。如元素是学生,抽样单位是班级。 抽样单位与分析单位对比:分析单位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 称为个体。 抽样框(sampling frame):又叫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参数值(parameter):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 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统计值(statistic):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 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抽样的作用:向人们提供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解决对象的抽取问题, 即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 二、抽样的类型: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 随机抽取(random selection):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 总体中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 互不影响。 1、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即原则进行的抽样,能避免抽样过程中认为误差, 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基本形式。按等概率原 则直接从含有 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 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a、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等距抽样,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在计算出某种 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注意两种情况:1.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具有某种次序的先后、等级高低时;2. 个体的排列 上有与抽样间隔相对应的周期性分布。 步骤:1.给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即制定抽样框;2.计算抽样间距 K,即用总体规模 除以样本规模;3.在最前面的 K 个个体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一个个体,记下编号 A,这是 抽样的起点;4.在抽样框中,以 A为起点,每隔 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 A,A+K,A+2K, A+3K…A+(n-1)K;5.将这些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该总体的一个样本。 b、分层抽样 (stratified sampling):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 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和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 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 优点:1.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精度;2.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 的情况,以及对总体内不同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进行比较。 分层抽样运用时注意:1.分层的标准问题:以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各 层之间异质性;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已
本文档为【风笑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480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3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4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2-10-28
浏览量: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