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共享精品-doc】

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共享精品-doc】

举报
开通vip

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共享精品-doc】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共享精品-doc】 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 (2006年——2020年) 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地处东经103?4ˊ—103?43ˊ、北纬23?30ˊ—23?59ˊ,属亚热带干燥季风型气候,东与文山州的邱北、砚山两县相邻,南接蒙自县和个旧市,西靠建水县,北与弥勒县相望,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2公里,幅员面积1950平方公里(折合292.5万亩),其中山区面积占91.5%、坝区占8.5%。辖5个乡3个办事处、52个村委会、...

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共享精品-doc】
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共享精品-doc】 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 (2006年——2020年) 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地处东经103?4ˊ—103?43ˊ、北纬23?30ˊ—23?59ˊ,属亚热带干燥季风型气候,东与文山州的邱北、砚山两县相邻,南接蒙自县和个旧市,西靠建水县,北与弥勒县相望,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2公里,幅员面积1950平方公里(折合292.5万亩),其中山区面积占91.5%、坝区占8.5%。辖5个乡3个办事处、52个村委会、19个社区,442个自然村,562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26.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87万人,城市化率42.40%;共有25个民族,主体民族为汉、彝、苗、回和壮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71%。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第十二位,红河州第三位。 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及纲要》)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到2017年全市在全省全州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发挥优势、区域布局、分类指导、形成特色”的原则,结合开远市农业实际,依据“五个新进展”,即:要在农业产业科学区划方面有新进展,要在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有新进展,要在推进冬季农业开发方面有新进展,要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有新进展,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有新进展来编制的。《规划及纲要》认 1 真分析研究了开远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开远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遵循的原则,以及战略目标、产业布局、项目建议和对策措施;从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区域特色、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视角,努力为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寻求新途径,是《开远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农业方面的具体化。 1( 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农村是我国粮食资源的主要提供者,是工业、轻工业的原料产地和供应地,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是举世无双的国内大市场,农业及农村中的乡镇企业吸纳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基于以上国情,可以说,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绝不因为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或者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缩小而改变。农业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开远市的农业经过新中国建立几十年来的国家投入和扶持,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 1.1.1 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1> 主要农作物产量 2005年,预计全年粮豆总产84202.80吨、烤烟3651.20吨,甘蔗95719吨,蔬菜97719吨,水果14900吨。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各类农作物产量的递增率分别为:粮豆0.78%,烤烟6.92%,蔬菜10.23%,水果23.86%;受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甘蔗产量年均递减3.97%。 2> 主要畜、禽、水产品产量 2005年,预计全市肉类总产15241.10吨,其中猪肉13297.80吨,禽蛋4149.93吨,奶类96.30吨,水产品2078吨。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各类畜、禽、水产品产量的递增率分别为:肉类6.67%,其中猪肉6.61%,禽蛋17.27%,水产品5.50%,奶类产量年均递减15.44%。 1.1.2 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1> 种植业结构 到2005年,开远市的种植业结构比例已由“九五”末2000年67.2:18.5:14.3调整到60.3:17.1:22.6,粮食作物面积占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例调低了6.9个百分点,需求弹性大的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得到相应发展;复种指数上升了3.76个百分点,标志着有限耕地资源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2> 农业结构 3 到2005年,开远市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调整到61.0?3.9?30.1?2.8:2.2,与“九五”末的2000年 了5.8个百分点,林业和牧业产值分别上升了比,农业产值的比重调低 1.6和2.5个百分点。 3> 农村经济结构 由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到2005年,开远市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比重,已由“九五”末2000年的18?41?41调整为13.2?48.8?38.0,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下降,表明开远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提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未来五年,开远市农村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1.1.3 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 1> 新品种更新换代快 随着各级对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意识的逐渐强化,投入增加,农、畜、禽新品种不断引进试验、示范,特别是粮、果、菜、畜等新品种的引试,推动了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的更新换代,优质稻、杂交玉米、薯类、果、菜等年均有10多个品种进入推广环节,提高了农产品的优质化率,为农产品进入城乡市场和加工领域夯实了基础。 2> 农业技术广泛应用 按照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十五”重点推广的50项新技术,适合我市 4 并已被农户接受使用的有:主要优质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主要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畜禽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应用技术、南方农田高效立体农业生产技术,名特农产品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利用技术,主要农作物优良新品种,主要畜禽及牧草优良新品种,主要水产养殖优良新品种,计14项;新技术为农户提高了经济效益。 1.1.4 基础设施条件转好 1>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是市域内唯一的中型水库,蓄水量2700万立方的“三角海”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省级验收;二是省级优质米基地建设项目——农田水利部分完工,改善灌溉面积4000余亩;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白花大粒蚕豆项目——农田水利部分完工,改善灌溉面积近千亩;四是水窖建设进展顺利,“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小水窖4152口,管道引水工程20件,解决和改善了139个自然村45844人和21125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五是完成了红土小康村节水灌溉项目。全市水利化程度达到51%,因耕地面积增加、城市建设等原因,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水利化程度基本持平,累计新增灌溉面积9829亩,改善灌溉面积11522亩。 2> 路况条件得到改善 5 一是岔小公路、开小公路、羊期公路相继竣工通车;二是启动了长怡公路建设、中碑公路建设;三是积极支持平锁高速公路建设;四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十五”期间,全市改造、建设乡村公路353公里,其中农村水泥路面建设突破301公里,解决了近15万人的行路难问题;全市通车里程达到1404公里。 3>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农产品交易市场兴旺,遍布全市5乡3处和各大工矿企业的集贸市场,成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网络,2005年,预计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255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6650万元,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分别递增2.37%和8.40%。 4>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进步 全市农村用电量达到2587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为11035吨(折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572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532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63604亩;农机总动力为20万千瓦;农业机耕面积达65000亩;机械起垄技术、机械施肥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正在被农户接受和应用。 1.1.5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1> 市、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增强 2003年的市、乡两级农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农技推广 6 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工作态度改变,“十五”期间,市、乡两级共计推广农作物、畜禽新品种约672个;销售农作物良种约126.45万公斤,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饲料添加剂约22206.34吨;使主要农作物品种、主要畜禽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农户科学种、养水平提高。 2> 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有所发展 农民协会等生产、流通中的中介组织、中间人队伍正在崛起、发展,到2005年,全市有农民专业经济组织11个2384名会员,分别为综合类、蔬菜类、水果类和苗木花卉类;农村经济人70个,年交易额1375万元,涉及农产品经营型、技术服务型、劳动力中介型等。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是传统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向现代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轨;起到了上联市场、龙头企业,下联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户综合素质。 1.1.6 农民收入增幅较大 1>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2381.19万元,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增收9489.19万元,年均递增1.96%。其中:农业收入29975.92万元、林业收入1049.16万元、牧业收入13325.84万元、渔业收入345.56万元、工业和建筑业收入17566.55万元、服务业及其它收入40118.16 7 万元,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各业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农业6.34%、林业5.60%、牧业7.47%、渔业8.11%、服务业及其它收入1.45%,工业 。 和建筑业收入减少,年均递减5.41% 2> 农民生活状况更好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1元,居全州13个县市的第3名,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人均增收1092元,年均递增9.68%。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集市贸易兴旺,2005年,预计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5500万元,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增加2823万元,年均递增2.37%;预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94700万元,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增加138926万元,年均递增13.60%。 1.2 特点 1.2.1 区域优势渐显 所谓优势,是相对于一定的目标而言的,从有利于地区经济在总体或在某一方面的发展而言,区域差异就成为某些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因此,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地区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动所形成的具有跨区意义的经济部门,其本质在于生产优势。 1.2.2 特色农业初步形成 相对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国来说,我市的“冷、凉”资源是极具优 8 势的,海拔在1600米以上的行政村有17个,自然村147个,分别占全市行政村、自然村数的32.69%和33.26%,为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气候;国 7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4.77 %左右,其中可利土资源面积约6 用土地813269亩,在可利用土地中有耕地218064.70亩、林地566519.80亩、未利用土地203385.30亩,分别占全市可利用土地的35.61%、耕地的37.92%、林地的36.79%、未利用土地的29.60%。 近几年,利用“冷、凉”气候资源发展起来的主要产业为夏秋蔬菜、温带水果等,2005年,全市约有夏秋蔬菜19450亩,温带水果(桃类、梨类、李类)30000亩,产量分别为31292吨左右和10000吨左右。 我市的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气候优势区域为海拔1600米以下地区,素有“天然温室”的美誉。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海拔1350米左右的中亚热带区域已被广大农户开发利用,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农产品是冬薯类、冬豆类和冬早蔬菜,以及稻田养鱼、冬种饲料、牧草和绿肥。冬季农业已成为开远市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5年,全市冬季农业收入达18971.25万元,其中冬薯类、豆类、冬早蔬菜收入分别为1674.23万元、3870.13万元和11039.44万元,各占冬季农业收入的8.83%、20.40%和 58.19%。 1.2.3 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凸现 跨入新世纪,从中央到地方切实加强了对农业及农村工作的重视和 9 领导,相继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和“三补贴”等政策,激活了农业。在开远,资源开发积极性增加,效益凸现:一是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林果面积扩大达3万多亩,农作物总播面积达46万多亩,复种指数到194.3%,这同时也是对土地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白花大粒蚕豆、珍珠藠头、东山李、葫芦梨、蜜桃、冬桃等相继建成5000至20000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是发展阶段的优势正成为推动开远农村经济突飞猛进的力量,工业反哺农业的结果将快速推进开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2.4 农户综合素质较高 由于天时地利,使开远的工业化进程早且快于周边大部分县,加之历届市委、政府均重视农业及农村工作,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使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全州前茅。因此,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文化水平、接受科技的意识较强,商品经济观念、市场营销能力等均领先于大部分县,反映在农业科技的转化率上,达42%左右。 1.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说,自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开远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极大,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人们从吃饱向吃好过渡;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 10 重大调整,农民生活已总体进入小康,在全州乃至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观点来看,开远市的农业仍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3.1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履蹒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 1> 缺乏发育成熟的中介组织 受地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开远农业人均耕地占有量小,仅1.4亩。在农户小生产格局下,由于农户经营职能的限制,自身不能满足多方面的经营需要。分散的家庭经营难以抵抗市场风险,只有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有效组织起来,造成“大船”,才能抵抗风浪,才能立稳脚跟。只有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这就需要集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合作开发、科技服务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中介组织为龙头,带动农户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而开远农业方面的中介组织发育尚处于雏形,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 11 发展与新形势下农民应成为市场主体的需要不相适应,与开远作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经济实力不相符。到目前,仅有4个乡(处)建立了农民专业协会;在全市70个农村经纪人中,个人经纪人有61个,占总数的87.1%,公司经纪人、经纪人协会分别为2个和7个,各占总数的2.9%和10%;通过经纪人发生的年交易额约有1375万元,有的个人经纪人发生的年交易额还不足万元。这种小而无实力的经纪人难以成为引领广大农户进入市场主体的龙头。 2> 缺乏过硬的龙头企业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看,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是农业经济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主要出路。 而开远市农业上的龙头企业除以加工甘蔗为主的明威公司,以加工粮食类为主的云龙酒业公司、粮油购销公司,以良种繁制为主的种子公司等对解决农户农产品产销问题有一定作用外,其余均正处于自身生产、营销本企业产品的初始阶段,其产品加工能力、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组织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弱,开远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远未形成。 3> 产业化经营的基地规模有限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类型有六种,即:加工企业带动型、贸易公司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组织带动型。无论哪一种类型,基地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环节。 12 而开远市的农、畜、禽、水产品基地由于前述有关因素的影响,规模有限,加之农户受自身经济实力的局限,以及缺乏系统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农、畜、禽、水产品受市场导向,处于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无序状态,再有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调节机制还未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产品少,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1.3.2 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缺位 所谓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对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从产前、产中直至产后的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服务(包括耕、播、浇、收、防疫灭病、技术指导及良种、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加工等),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保证为农业和农户经营提供及时有效的、各种各样的服务。 1> 体系不健全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有两种体系,一是由政府和社区集体提供服务,二是由企业、社会、民营服务组织提供服务。 开远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表现在:顺应社会发展之需理应发展壮大的企业、社会、民营服务体系并未与开远迅速崛起的工业经济同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统分结合的第二个经营层次的服务功能逐步弱化甚至消失;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成长坎坷;龙头企业直接 13 面向基地、农户的新型服务体系尚在探索之中。 另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末端,即村级农技员、护林员、兽医员在农、林、牧业各业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成因有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和这部分人员的补贴过低(人均40.5元/月),以及无专业技术知识等,极大地影响了全市常规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运用速度。 2> 功能不完善 国家涉农各职能部门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和单位功能不完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设备设施老化或无,工作条件简陋;资金投入不足,服务水平低;科技人员知识结构失调,新兴产业如花卉、果蔬、药材等专业人员缺乏;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等或少或无。 3> 农民增收空间有限 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年均须增长6.8%,而开远市年均须增长6.9%,但多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仅6.8%,贫困村的增幅更低。要在全州乃至全省率先进入全面小康,难度大,因为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开远仅优质稻享受国家良种补贴,故靠政策补贴拉动增收难;与周边地区比,开远大部分农产品与同类农产品比,价格偏高,故靠价格上涨拉动增收难;开远的主产粮食水稻、玉米、薯类、豆类,与外地同类产品比,单产高, 14 故靠粮食增产拉动增收难。当前农资价格上涨,全国平均涨幅达10%以上,农民节本增效的措施不多,故靠降低成本拉动增收难。 1.3.3 基础设施仍较脆弱 1> 农田水利 按国土资源面积计,我市的坝子仅占国土面积的8.5%。“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及省、州对我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如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烟区水利工程、产业结构调整、优质米基地建设、“三角海”除险加固等等都在坝区,以致形成山区、半山区水利化程度低,以旱粮生产为主的山区、半山区的水利设施状况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占农业人口41.84%的山村居民仍处于一种“靠天”劳作的境地,生产受自然的约束力极大。 2> 农业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开远市与其他地区一样,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严格地说,目前开远的市场农业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农业机制尚不健全。这不仅表现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体系落后、市场软硬件建设不足和贮运加工系统的不完善,更表现为生产不能在质量、数量及品种等方面与市场相适应,产品不能适销对路。 3> 交通、通讯设施尚须加强 在交通运输上,我市基本形成了城乡交通网络,村级公路建设也有 15 了快速发展,然而一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村的交通道路路况差,仍是导致特色农产品运销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村及村民小组通讯条件差已成为农户了解外界市场信息不畅的原因之一。 2( 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及奋斗目标 21世纪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前全国总人口的70%还在农村,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开远亦和全国一样,尽管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要在2017年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5万多农民的小康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仍是政府农业及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1 指导思想 “十一五”及到2020年,开远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农业发展,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挖掘市域内自然 16 资源、社会经济技术、人文传统和区位优势的潜力,用十五年的时间,建立起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传统农业精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州乃至全省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2.1.2 基本原则 1>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开远市人民的小康,同理,没有贫困村社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农民的小康,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是消灭贫困,共同致富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经济发展是硬道理,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也是硬道理。 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要彻底改变那种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时期形成的干预农民种养什么和不种养什么的做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项目开发和产业培植,优化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户进入市场,与市场需求对接,获取收入;与此同时,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减轻农民的市场风险。 3> 坚持优先发展特色农业的原则 17 特色农业即是以生产有利于其它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农 业,它的形成有自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特色农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新”和“特”,由于“新”、“特“,使其能够获得较高的比较效益。 所以,优先发展特色农业,是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我们要在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护好自然,达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 奋斗目标 2.2.1 发展思路 农业发展的深层问题是农业如何适应市场;资源约束是农业发展的长远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和长远问题,需要切实实现 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型。农业战略转型是从宏观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彻底改变实际上还带有计划经济和传统经济色彩的农业发展思路,改变以追求数量和速度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经济体制转轨,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 18 综上,开远“十一五”及到2020年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用科学的发展观规划农业,以加速农民增收为农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即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加快发展资源集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即一是增强耕地资源产出能力;二是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三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五是增强农业抗御灾害能力;六是增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养殖业,建设饲草基地,推广种草养畜技术,优化利用渔业资源;着力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着力于农民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着力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 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 农业是衣食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越来越低,但是,农业的特殊性始终是无法替代的。不论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论采用何种经济体制,也不论人们的信仰如何,有一点始终是不变的,那就 19 是人们要生存,要吃饭穿衣。没有发达的农业,人们就没有生存保障,整个社会就没有发展的根基。 1> 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农村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联系市情和农村实际,到2020年开远市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全年粮豆总产10.48万吨以上; 全年甘蔗总产40万吨左右; 全年水果总产16万吨左右; 全年蔬菜总产21.32万吨以上; 全年肉类总产3.20万吨; 全年禽蛋产量1.50万吨; 全年水产品产量0.24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左右;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 2> 分期指标 第一阶段(2006年—201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全市全年粮豆总产达到9万吨,年平均增长1.35%;甘蔗总产30万吨,蔬菜10.82万吨,水果7.5万吨,年平均增长分别为25.67 %、2.06%和38.16%。肉类总产达2.12万吨,年平均增长6.74%;禽蛋产量0.98万吨,年平均增长18.47%;水产品产量0.22万吨,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4336元, 20 年平均增长8.0%。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50%。 第二阶段(2011—2015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全市全年粮豆总产达到10.27万吨,年平均增长2.66%;甘蔗总产35万吨,蔬菜14.26 、5.67%,水果万吨,水果15万吨,甘蔗和蔬菜年平均增长分别为3.13%14.87%。肉类总产达2.70万吨,年平均增长4.96%;禽蛋产量1.30万吨,年平均增长5.81%;水产品产量0.23万吨,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6081元,年平均增长7.0%。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44%。 第三阶段(2016—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全市全年粮豆总产保持稳中略增,优质化率达到80%以上;甘蔗、水果、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0万吨、16万吨、21.32万吨、3.20万吨、1.50万吨和0.24万吨,其中蔬菜的出口量要占总产的8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年平均增长5.6%;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 2.2.3 产业重点与布局 1> 产业布局的原则 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据此,开远农业产业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农业产业布局应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在各种自然条件中,降水、气温、光照等要素,往往能够 21 决定某种农产品的布局区域;农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它的分布必须与自然资源完全一致。 二是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产业布局既要考虑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许可程度,又要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更要考虑市场需求程度,不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产业布局,不会有高的经济效益。 三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新兴产业的原则。开远是云南重要的能源、建材、化工基地,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穿境而过;新建的石蒙高速公路分别在乐白道办事处、羊街乡开口;属个开蒙城市群之一。 四是利用发展阶段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则。新中国建立伊始,由于开远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工业蓬勃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已然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颇丰,人口综合素质较好;年末居民存款余额高,金融业较发达。要利用本市在发展阶段上的优势,目的明确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储运保鲜业和区域市场体系(交易市场、批发市场、信息市场、资本市场等等),形成与其他县(市)不同的产业格局。 2> 产业重点与布局 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我们将其称为布局指向。农业布局的指向基本上是消费区、劳动力和科技指向。 ——城郊型农业区。包括乐白道、小龙潭、灵泉3个办事处的22个 22 行政村170个自然村232个村民小组17469户农户64413人,幅员面积77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0.4%。产业重点为粮食、甘蔗、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以餐饮为主的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都市型农业区。包括羊街、大庄2乡的12个行政村95个自然—— 村112个村民小组11650户农户47668人,幅员面积313.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2%。产业重点为粮食、甘蔗、蔬菜、特种经济作物和禽蛋、仔猪、肉牛、水产养殖以及运输业、农产品加工和以庄园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服务业等。 ——开发型农业区。包括马者哨、中和营、碑格3乡的18个行政村177个自然村218个村民小组10623户农户46382人,幅员面积835.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3.4%。产业重点为粮食、水果、特种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以食草性家畜为主的畜牧业、农产品粗加工和生态旅游业等服务业。 2.3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和效益分析 2.3.1 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靠建设实施一批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经过科学分析论证的重点骨干项目来拉动;通过抓好项目的论证储备及争取立项工作,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 23 稀缺资源;并要善于抓好项目建设及其生产经营管理,保证建一个成一个发挥效益一个。 1> 5万亩“双高”甘蔗原料种植基地建设 蔗糖产业是开远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明威公司是制糖业的龙头企业,其改制后的综合利用能力居全省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日处理甘蔗2000吨,年产白砂糖20000吨、食用酒精2000吨、机制纸15000吨、药用酵母1000吨、二氧化碳150吨,年发电2800万千瓦小时,回收烧碱2500吨,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上缴利税1098万元。由于开远甘蔗以旱地种植为主,受水分制约,全市甘蔗平均单产在4.3吨左右徘徊,年产蔗量难以满足企业生产之需。建设5万亩“双高”甘蔗原料种植基地,旨在通过“高产、高糖”甘蔗良种的引入推广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改善蔗田灌溉条件,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满足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的。 项目拟布局在乐白道、大庄、羊街、灵泉4乡(处)的旧寨、乐白道、新寨、楷甸、阿得邑、龙潭、古城、红土、卧龙谷、城干10个行政村,涉及11478户农户45823人。该区域海拔1050—1350米,年平均气温19.8—18.5?,?10?积温6729.8?—6140.7?,年太阳总辐射136.0 2—137.3千卡/cm,年降水量800.7—838.5mm;是甘蔗种植的适宜区。该区域土地连片集中,肥力中等,垦植系数高。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一是大力推广“双高”甘蔗新品种,良种覆 24 盖率力争95%以上;二是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开展设施农业技术示范;三是建立良种良法配套试验示范基地、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提高蔗田产出率;四是加大对蔗农的科技种蔗培训力度,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户综合素质和科技意识;五是发展与蔗糖业关联的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蔗田亩经济效益。 到2010年项目建成达纲时,5万亩“双高”甘蔗原料种植基地年产含糖率在14.5%以上的蔗茎30万吨以上,预计年产值3645万元,项目区农户新增收入约1361万元,农业人均增收297元左右;到2020年,产量突破40万吨,通过高单产获取高效益。 2> 10万亩特色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开远市农业生产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坝子温、光、水、热资源丰富,人口相对密集,交通、通讯发达,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良好;而东、西部山区半山区气候冷凉、湿度较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气候,温带水果和喜阴植物生长较好。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引种、选育的结果,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水果产业区在崛起。利用“冷”、“热”气候资源,建设10万亩特色水果商品生产基地,旨在通过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生产技术,发展人无我有的高档次水果,面向东南亚和国内“两个市场”,把潜在的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优势,成为开远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5 项目拟布局在乐白道、小龙潭、灵泉、马者哨、中和营、碑格6个乡(处),按地域分异规律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温带、亚热带水果种植区发展建设。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一是在海拔1350米以下区域逐步建成以蜜桃为主的优质水果商品生产基地4万亩;二是在海拔1350米—1650米的区域逐步建成以桃(冬桃、早熟桃)、李类、梨类等为主的特色水果商品生产基地3万亩;三是在海拔1650米以上地区逐步建成以柿、梨类等温带水果为主的生产基地3万亩。为此,必须改善果园灌溉,兴建地边水窖、水池,发展雨养果园;推广林下套种技术,降低土面蒸发,提高土壤肥力,建设有机、生态果园;引入水果储藏保鲜技术,兴建水果低温保鲜库、冷冻库、气调库等,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调节水果周年供应。 到2010年5万亩特色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建成达纲时,预计全市年产特色水果7.5万吨左右,年产值达7500万元;到2015年10万亩特色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建成达纲时,预计全市年产特色水果15万吨左右,年产值约18000万元。项目区农户新增收入近亿元,农民人均增收900元左右。 3> 5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 稻米是开远市粮食主产作物之一,尤其是优质稻栽培及生产加工,由于省、州的扶持,发展状况良好。以“云恢290”、“滇屯502”、“香永久”为主打品种的优质米已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受到消费者青睐,近两 26 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项目拟布局在乐白道、小龙潭、大庄、羊街、中和营5个乡(处)的乐白道、仁者、旧寨、新寨、楷甸、小寨街、龙潭、大庄、杨柳、羊街、古城、红土、卧龙谷、中和营、响水15个行政村,涉及约18575户农户73497人。该区域海拔1050—1500米,年平均气温19.8—16.6?, 2?10?积温6729.8—5138.8?;年太阳总辐射136—125千卡/cm,年降水量800.7—963.4mm,属籼稻种植适宜区。该区域耕地连片集中,土壤肥沃,农户种植水平高。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一是建设完善300亩良种繁育基地、10亩品种引试圃,实现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二是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药残留检测、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采用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配套推广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绿色、有机稻米技术,分别建成2万亩优质稻无公害生产基地和万亩优质稻绿色产品商品基地;四是完善建设优质稻加工、营销体系,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品位;五是完善建设市、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到2010年项目建成达纲时,将分别向市场提供2.5万吨优质稻谷(其中无公害产品1万吨,绿色、环保稻谷0.4万吨)和加工销售0.9万吨优质米(含农户自行加工销售的部分),项目区农户年新增收入3543万元,人均增收482元;到2020年,通过土壤改良、消除重金属污染等措 27 施,基地将向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稻谷1.2万吨以上,加工销售精品米0.6万吨,农户所得效益更加明显。 4> 8万亩冬早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 开远市域内分布着万亩以上的坝子3个,即乐白道坝子、大庄(羊街)坝子和中和营坝子,海拔分别在1050米、1350米、1460米左右。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乐白道坝子即有辣椒、番茄、豇豆、青水瓜等冬早蔬菜栽培,创红河州种冬早蔬菜之历史。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设施农业技术的兴起,开远市冬早蔬菜发展迅速、单产高、效益好,并已成为适种地区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项目一期5万亩拟布局在3个坝子的乐白道、仁者、旧寨、新寨、田心、楷甸、小寨街、毛家寨、大庄、龙潭、杨柳、羊街、古城、红土、卧龙谷、中和营、响水计17个行政村,涉及约21017户农户82019人。该区域农户有种植冬早蔬菜的习惯史,且栽培技术好;该区域农田水利灌溉面积大、土壤质地好、土地平整、交通方便、农户商品意识强。 项目一期建设规模及内容:(1)蔬菜工厂化育苗(子项目)——建PC板连栋温室1036.8平米,玻璃连栋温室1036.8平米,其它结构温室1036.8平米(含高、中、低三种档次);(2)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25000亩,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3)完善建设蔬菜交易市场2个、信息市场1个;(4)推广农产品(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建精细蔬菜加工企 28 业1个。 项目二期3万亩拟布局在3个坝子周边区域的阿得邑、怡里、红石岩、城干、三台铺、八家、大平寨7个行政村,涉及约4128户农户17869人。该区域当前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差,水田面积少,农户种植水平较低,部分行政村还较落后,但耕地资源较丰富,有一定的交通、通讯条件,农户有一定的经商能力。 项目二期建设规模及内容:(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坡改梯(台)地和旱改水速度,配套地边水池、水窖建设;(2)大力推广简易设施农业技术,如简易塑料大棚;(3)实施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环境,达到绿色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4)加大综合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信息服务和营销体系。 到2010年项目一期5万亩冬早蔬菜基地建成达纲时,年产无公害蔬菜2.5万吨、绿色食品蔬菜1万吨,新增收入1000万元,平均亩增收入200元;到2020年项目二期3万亩冬早蔬菜基地建成达纲时,8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5万吨、绿色食品蔬菜2万吨、有机食品蔬菜3万吨;新增收入6000万元,平均亩增收入2000元;项目区农户年人均新增纯收入600元。 5> 种子工程——万亩“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建设 杂交玉米比常规玉米亩增100—150公斤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开远多年来山、坝发展的不平衡和受制于市外种子市场的双重影响, 29 在商品玉米价格相对稳定,种价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山区半山区农户购买杂交玉米种子的能力和积极性正在减弱,这就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未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要解决以旱粮为主的农户增收的问题,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加大推广杂交玉米种植的力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现种子自给;调剂种子余缺,通过政府行为,平抑市场种价。 项目拟布局在羊街乡的红土、卧龙谷和中和营乡的中和营、响水计4个行政村。该区域耕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垦植系数较高;温、光、水、热资源丰富,水资源状况较好;交通便利,农户素质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各种农民协会已成立3个;项目区含62个村民小组5711户农户23771人。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2006年至2007年在红土、卧龙谷建成5000亩;2008年在中和营、响水建成5000亩。(1)争取省级立项相继建设万亩高产稳产农田(地),改善农田灌排条件;(2)分别在羊街、中和营2乡建成种子储藏库各1座,库容分别为500吨,共计1000吨,并配套相应的工程建设;(3)购置种子精选机、包衣机、分装机各2套;(4)购置相应的化验分析仪器、运输工具等若干;(5)扶持两乡各建设农民制种协会1个,建设完善农民科技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各1个;(6)年均开展杂交玉米新组合制种技术培训5000人次,提高农户制种水平,以质量和产量取胜。 项目建成达纲时,制种户可亩新增收入400元,10000亩新增收入 30 400万元;总产玉米杂交种子250万公斤,足以满足8.4万亩旱地用种之需,使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在2005年的基础上扩大2.4万亩,种植户年产商品玉米约2856万公斤,新增876万公斤,年新增收入1325万元左右,以玉米种植为主的39700户农户可以户均增收334元;同时摆脱了外部种子市场的制约,并可以与外部开展品种交流、调剂余缺等活动来满足农户对玉米种子品种、数量的需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6> 5万亩皂素原料基地建设 到目前为止,皂素尚未人工合成成功,完全依靠从天然植物——薯蓣中提取。皂素是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必需的中间物,可合成180多种常用药,素有“药物黄金”之称。市场对甾体激素的需求量大,而用于提取皂素的野生薯蓣资源在迅速枯竭,发展人工驯化种植皂素含量高的薯蓣新品种并建立原料种植基地,将是对有限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拓展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 项目拟布局在羊街、大庄、马者哨、中和营、碑格5个乡的山区半山区,涉及羊街乡的马桑、宗舍、期不底,大庄乡的桃树,马者哨乡的马者哨、葫芦塘、冲门、三家,中和营乡的八家、大平寨、米朵、格勒冲,碑格乡全乡6个行政村,计18个行政村199个村民小组9573户农户42259人。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一期(2006—2007年),建成薯蓣种植基地1万亩,其中林下套种0.1万亩(探索性试种);项目二期(2008—2010 31 年)建成年产皂素1500吨的加工企业1个,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推广种植面积到5万亩(其中林下套种3万亩),总产薯蓣6万吨。 )修建地边水池、水窖共计5000个;(3)建(1)建加工企业1个;(2 林下套种试验区和薯蓣优质高产示范园各1个,前者面积5亩,后者面积250亩;(4)配套相应的设备仪器、运输工具等;(5)开展薯蓣种植技术培训,做到户均受训1人。 项目建成达纲时,可年产新薯蓣6万吨,总收入约6000万元,种植农户获得收入4750万元;经加工后获取中间产品——皂素1500吨,企业获销售收入63000万元,上缴税利约10710万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亿元。 7> 万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建设 云南是全国花卉生产第一大省,尤其是鲜切花,市场份额大,花农效益较高。开远羊街乡红土村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引种鲜切花如康乃馨、玫瑰等,每年均有上百亩的种植面积。随着省内花卉种植区域的情况变化,处于个开蒙城市群中心地带的羊街乡一带极有可能成为省内大的、新的花卉种植基地,另外,开远已是全省较大的商品苗木种植、销售基地之一。 项目拟布局在羊街乡的红土、卧龙谷和乐白道办事处的乐白道、旧寨计4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5987户农户23689人。该区域海拔1050—1350米,年平均气温19.8?—18.5?,?10?积温6729.8?— 32 226140.7?;年太阳总辐射136.0千卡/cm—137.3千卡/cm;年降水量800.7mm—838.5mm;无霜期341—337天;均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一期5000亩(2006—2010年),项目二 000亩(2011—2015年)。(1)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2)广泛应期5 用设施农业技术;(3)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和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园建设;(4)对花卉、苗木种植户开展技能教育,做到种植户劳动力年均受训2项实用技术;(5)引进龙头企业和指导组建农民协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项目建成达纲时,预计可年产鲜切花4.8亿枝,年销售收入4800万元,实现税利240万元,农户种植鲜切花及苗木可增收3600万元,平均亩增收入3600元,种植户人均增收1138元。 8> 4万亩工业用大麻产业化建设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开远山区、半山区,尤其是高寒山区的农户因居住环境差,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以致信息不灵、观念陈旧,种植品种单一,收入得不到保障而生活水平较低。经试验示范,低毒工业用大麻在这部分区域表现出极高的适应性、丰产性,如有加工企业,不乏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经济作物。 项目拟布局在乐白道、大庄、羊街、马者哨、中和营、碑格、灵泉5乡2处24个山区、半山区、高寒山区行政村,涉及261个村民小组12225户农户58368人。种植区域海拔均选择在1400米以上,充分利用大麻抗 33 旱性较强,适应中高海拔红壤、棕壤栽培的特点,以及部分苗族群众有丰富的栽培管理、粗加工经验的优势。该区域除部分特殊村社降水量少外,其余村土地大多有“夜潮”现象,可解决大麻生长发育中的部分需水。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1)改善种植区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修小水池或小水窖1690个;(2)坡改台(或梯)地2.5万亩;(3)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修建完善村级公路计220公里;(4)分别在中和营、灵泉、羊街各建一座大麻粗加工厂,总面积约14200平米,其中大麻纤维或种子贮藏库8500平米、晾晒场5700平米;(5)大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培训、推广体系完善建设。 项目建成达纲时,农民平均亩收入550元;且大麻的粗加工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该项目,可以解决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使部分文盲半文盲的农村劳动力有所作为;并可以推动小城镇建设,同时广泛深入的农业技术培训,也可以提高欠发达村、组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可佳。 9> 禽肉、蛋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养禽业是开远畜牧业的优势产业,在云南省滇东南地区占有主导地位,是我市畜牧业的重要支柱,应做大做强。据市畜牧局调查统计,2005年末全市家禽存栏约160万只,出栏420万只,禽蛋产量6390吨,禽肉蛋产值9896万元,占市统计局统计的畜牧业产值22400万元的44%。禽 34 肉蛋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开远养禽户的科学养殖水平,扩大养殖规模,使其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禽肉蛋商品生产基地,促进开远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项目拟布局在乐白道、灵泉、小龙潭、羊街4个乡(处),重点布局在开远市区城郊。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是开远永华种鸡场在产种鸡从1万套扩建到2万套,年向社会提供蛋鸡苗160万只;二是专用型蛋禽存栏量达到100万只,专用型土杂肉禽存栏100万只;三是培植2家家禽养殖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四是实施禽肉蛋无公害生产计划,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五是加大对养殖户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户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意识。 到2010年项目建成达纲时,预计基地年出栏家禽550万只,年产禽肉8900吨,年产鲜蛋10000吨,按2005年同比价格,预计年产值16720万元。 10> 肉牛生产基地建设 开远地处滇南优质商品肉牛出口生产基地经济带,由于气候适宜,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并有大庄乡肉牛屠宰加工作后盾,肉牛养殖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农户饲养肉牛效益高,因此开远市近年来肉牛养殖开始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多年来开远肉牛养殖业基础薄弱和农户投入能力不足等因素,肉牛发展速度还十分缓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35 一是品种质量差,牛存栏数少,育肥肉牛和肉牛屠宰加工所需牛源大多从外地引进;二是养殖户缺乏优质肉牛生产的科技知识;三是资金缺乏等。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旨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增加开远肉牛存栏数,通过品种引进和改良,试验示范推广优质生产系列技术,加快开远肉牛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开远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项目拟布局在全市5乡3处,其中肉牛繁殖主要在山区和半山区,肉牛育肥主要在羊街、大庄、乐白道、灵泉、小龙潭5个乡处坝区。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是在全市山区和半山区扩大能繁肉牛群体,大力推广肉牛冻精改良,布局配种点10个;二是建立肉牛育肥专业示范村和科技示范大户,推广科学育肥技术,示范户存栏肉牛总数2000头;三是开发利用饲草资源,推广人工种草1.5万亩,积极推广饲料青贮和作物秸秆氨化技术;四是加大对肉牛养殖户的科技培训力度。 到2010年项目建成达纲时,全市年出栏肉牛15020头,出栏体重由头均2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牛肉产量2120吨,按2005年同比价格,预计年产植可达4500万元。 11> 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生猪是开远畜牧业的传统基础产业,应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稳固发展。由于农业投资结构和传统饲养经验等因素,开远市生猪品种质量及产品质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农户养猪增产难增收,养猪积极性不稳定。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旨在通过提高生猪品种质 36 量,对生猪进行科学的标准化饲养管理,使生猪产品质量上档次,农户养猪见效益。 项目拟布局在5乡3处,重点是羊街、中和营、小龙潭和市区城郊。 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是30万头优质仔猪繁育体系建设,需新建1—2个二元肉猪扩繁场。存栏祖代能繁肉猪600头,完善和新增猪人工授精站,项目区厩舍改造和新建,项目区农户二月肉猪购置,新建仔猪交易市场,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等。二是新建4个特色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无公害养猪,每个基地存栏生猪1000头。 到2010年项目建成达纲时,可使开远生猪质量基本上达到优质化,年产优质三元仔猪30万头,除满足本市需求外,还可外销仔猪11万头;全市预计出栏肥猪19万头,每头可新增效益100元计,农民可新增效益1900万元。 12> 万只商品肉羊生产基地建设 养羊业是我是市边远山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产业,是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农业投资结构和传统饲养经验等因素,肉羊品种结构单一,生产性能差,饲养管理水平低,肉羊生产出栏率低,商品率低,个体产肉量低。万只商品肉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品种引进和改良,提高肉羊的个体生产性能,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肉羊出栏率和商品率,使养羊农户增产增收,为山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项目拟布局在碑格乡、马者哨乡、中和营乡及乐白道东山、灵泉西 37 山。 项目建设内容:一是新建一个可存栏100只能繁肉羊的种羊场,引进优良品种肉羊进行扩繁,生产公羊给养羊农户做种羊进行品种改良。二是建立2个科学养羊专业示范村,每个示范村年出栏肉羊1000只。三是推广人工种草和饲料青贮氨化技术。四是建立肉羊中转站及交易市场。五是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 到2010年项目建成达纲时,基地年出栏优质肉羊1万只,新增效益500万元,出栏率50,,比项目区外的出栏率45.1,提高11个百分点,个体产肉量提高15,。 13> 10万头生猪集中屠宰场建设 开远是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及卫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开远现有生猪集中屠宰场是小而分散,二是设备落后,三是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该项目实施,一方面可改善开远生猪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为今后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拉动我市生猪产业全面发展。 项目拟布局在开远市东面,项目投资1000万左右。在项目规划时,除要满足目前10万头生猪集中屠宰,还应考虑今后发展成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的需求。 14> 5万头肉牛屠宰加工体系建设 38 肉牛养殖业是开远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庄乡肉牛屠宰加工业对促进我市肉牛养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庄乡的肉牛屠宰加工是由小而分散的屠宰加工作坊组成,工艺落后卫生质量差。缺乏统一的品牌,远不能满足我市及周边地区肉牛养殖的发展。该项目的实施,可拉动我市肉牛产业全面发展。 项目拟布局在大庄乡。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是新建一个肉牛屠宰厂,年屠宰肉牛5万头;二是整合小而分散的肉牛加工厂,以统一品牌面对市场,提高知名度,创名牌产品,年产4000顿特色牛肉制品。 项目建成达纲时,可年创利税2000万元。 15> 2000吨有机肥生产项目建设 随着畜牧业发展,畜禽饲养量扩大,畜禽粪便的数量也增加,特别是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大户,大量的畜禽粪便如不妥善处理,就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有机肥生产项目的实施旨在减少污染,变废为宝,促进生态平衡,一方面可以妥善处理畜禽粪便,另一方面生产的有机肥是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的最好肥料。 项目拟布局在有条件的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大户多的地方,应远离市区,拟相对分散建设,对粪便进行及时处理。 16> 畜牧兽医体系建设 畜牧兽医体系是畜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对促进和保障畜牧业 39 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市畜牧兽医体系在市委、政府的重视下,现已有可喜的发展,但由于底子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远不能适应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畜牧兽医体系建设,旨在提高我市畜牧兽医体系的硬件基础,能更好地为畜牧业发展服务。 项目建设内容:一是市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市级中心实验室);二是市、乡两级兽医站及村级兽医室建设;三是冷链体系建设。 项目建设投资:1.市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200万元,其中国家、省级120万元,州、市级80万元;2.市、乡两级兽医站及村级兽医室建设400万元,其中国家、省级250万元,州、市150万元;3.冷链体系建设25万元,其中省级10万元,州、市级15万元。 2.3.2 资金筹措 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的风险来自于自然环境,而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是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因此,投资者经营农业的风险也受双重因素的影响,难以把握,投入资金有限,是多年来农业及农村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中国的国情,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 40 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所以,进入“十一五”,开远的农业要有较快的发展,除了做好各项工作和利用好各项政策外,还要积极筹资投入农业,筹资方式可采取政府扶持一点,向上争取一点,龙头企业投入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 1> 政府扶持 从2004年起,全国、全省均开始按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思路安排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几十年来开远已在上级部门塑成了工业城市的形象,又因为开远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在农业产业布局中,和农业县相比,处于劣势。故发展开远的农业,政府要瞄准自身农业的特点、优势,加大投入,支持薄弱环节,使整个项目或产业“活”起来,“强”起来。 2> 上级争取一点 在东盟自由贸易圈内,开远的农业是极有特色和优势的,在省内也是较为知名的,表现为品种特色优势、交通网络优势、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农户科学种养优势。因此,作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只要属省定范围内的,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主要是:优质粮食作物(稻、豆、冬马铃薯等)、温带水果(桃、李、梨、柿等)、禽蛋,以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高稳农田建设等。 3> 企业投入一点 早在十六大上,中央就明确了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 41 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投资方向。近几年,涉农的企业开始建立和壮大,按照利益驱动机制,只要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就会愿意投入参与开发生产的。明威有限责任公司、永禄公司、粮油公司、种子公司、红河州开远种鸡场、三鼎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正成为开远农业的龙头企业;另外,还可依赖开远自身的各种优势,安排启动资金,通过省级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引进外资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外资(合资)企业的引入,实际上就是引进了先进的栽培、管理、营销技术,将具有示范和带动双重功效。 2.3.3 综合效益评价 项目效益分析指标,是指用来衡量农业项目效益大小的有特定内涵的数量值。这个数量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项目效益按其内容性质可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类,它们一道构成了农业项目效益的总体。 1> 经济效益 ——投资回收期。农业项目的投资主体鉴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多数为国家和农户,企业只是在某个环节中介入,如粗、精加工或营销环节,而农户的投资多以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少量集资、以劳代资和生产过程中的农用生产资料等方式投入,故如无天灾,投资回收期不太长(不考虑回收国家投入部分)。 42 ——投资效果系数(或投资收益率)。在种植业的八大项目中,因后3个受市场导向因素的控制,暂不测算。前5个项目的投资收益率(%)= 52900/31210.97×100%为项目经济收入(达纲时)/项目总投资×100%= 169.49%。 ——单位投资农业总收入年新增长量=年平均农业总收入新增长量/投资总额。同上,前5个项目的单位投资农业总收入年新增长量=26632/20889.23为1.275。 2>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项目的物质生产效果及其社会效果。社会效益分析,是指对项目投资无直接关系,但又受项目影响而产生不易用经济尺度计量的间接效益所作的评价。 ——主要农作物(畜牧水产品)总产量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粮食、甘蔗、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35%、25.64%、2.06%、38.16%、6.82%、18.75%、基本持平;到2020年,分别为0.40%、2.71%、8.38%、1.30%、3.46%、2.90%、1.0%。 ——种植业总收入的增长量:到2010年,种植业前5个项目达纲时,年新增收入为26632万元,全市农户户均增收6658元,农业人均增收1707.2元。 ——由于蔬菜、水果、甘蔗、玉米制种等在取得绿色、有机食品的栽培管理、收获、分装、储运等过程中,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故对减 43 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通过实施种养业及旅游垂钓观光业等,转移到农产品加工业、仓储业、运输业,以及餐饮服务业的农村劳动力约1.68万人。 3> 生态效益 农业工程技术和生态环境效益,是指人们应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现代综合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所产生的效果。 ——水浇地面积及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项目达纲时,由于各类工程措施,特别是大庄水库的建成,开远的水田、水浇地面积将新增2.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水利化程度可望提高近10个百分点,水利化程度达到60%左右。 ——土地耕作层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将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到2020年,约有15万亩耕地进入高肥力水平,即有机质含量2.75%,速效氮、磷、钾亩含量分别为20斤、14.4斤和30斤;约有10万亩果园和8万亩旱地进入中等肥力水平,即有机质含量1.5—2%,速效氮、磷、钾亩含量分别为15斤、7.2斤和24斤。 ——农业机械总动力将随着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机械化能力、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增长,到2020年机耕地面积将覆盖整个适耕面积,占耕 44 地面积的60%左右,达到14万亩以上;农村用电量也会随之大大增加。 ——由于推行坡改梯(或台)地,种植涵养水源的经济林果,以及推广林下套种等技术,具有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且新增果园6.4万亩,可提高森林覆盖率约4.2个百分点;减轻水体污染,净化空气和人居环境均有重要作用。 3( 农业发展区域规划 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空间——区域,任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 一般地说,农业区域的“区域”概念,应当是自然区域。但是,为了组织管理上的方便,农业区域规划的区域划分,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得不按行政区划来安排了。 3.1 分区的依据和原则 3.1.1 依据 区域是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这一表述包括三个特征,即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农业生产因所处地域不同,其时间差异和空间布局也各有不同,把生产空间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是为了充分揭示和反映农业的地域差异,明确 45 各农业区域的优势和不利之处,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全国县级综合农业区划划分原则和开远农业自然资源分布、经济技术条件、社会发展阶段、区位和人文传统以及人口综合素质,综合地形地貌类型、农业生产产业特点和发展模式、方向的相对一致性,保持乡镇界的完整性等因素,对全市进行农业区域划分。 3.1.2 原则 1>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原则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2>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相似性原则 区内相似性即区内主要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的潜力与问题、面临的任务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近似性。 3> 区域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 区域划分要服从上一级区域分工的需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4> 乡(镇)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原则 行政区划由来已久,从民族感情的角度、统计资料汇编等等,短时间内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约束,是不大可能的。 46 根据以上分区依据和分区原则,把全市划为三个农业区域发展类型: ?、中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区 ?、南部都市型农业发展区 ?、东部开发型农业发展区 3.2 中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区 所谓城郊型农业,就是城市、工矿企业附近的农业,包括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城郊型农业对城市有很强的依附性,其发展不但取决于城郊农村内部的发展规律,而且也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城市形成的早晚,规模的大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技术、资金的集约程度,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状况等,直接影响、制约着这个城市郊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富裕程度;同时,城郊又是城市的副食品基地,尤以供应城市必需的鲜活农副产品为主。城乡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为市场、共同发展,趋于一体。 3.2.1 范围 开远市中部区域包括乐白道、小龙潭、灵泉三个办事处,含22个行政村170个自然村232个村民小组17469户农户,农业人口64413人。该区域与市区、工矿企业区相伴,幅员面积779平方公里(折合1168554.3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9.95%。区域内有昆河公路和滇越铁路过境,距省会昆明238公里,距国家一级口岸河口约237公里。 47 3.2.2 现状 1> 地理位置及资源状况 ——规划区位于东经103?4ˊ—103?26ˊ,北纬23?33ˊ—23?54ˊ之间,北与弥勒交界,西与建水相接,南分别与本市羊街乡的卧龙谷、红土两村和大庄乡的龙潭、桃树两村相依,东与本市马者哨乡的冲门、葫芦塘、冲子等相伴。区域内地势中部低、四周高,幅员面积779平方公里(折合1168554.3亩),规划区位于滇中地区、昆河经济带范围内。 ——规划区海拔1028米至1925米,年平均气温14.9?—19.8?, 2?10?积温4384.4?—6729.8?;年太阳总辐射127.4—136.0千卡/cm,年降水量782.8—911.8 mm。规划区有耕地78445亩,农业人均耕地1.22亩、劳均1.85亩;规划区水资源丰富,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各有1座,最重要的是有泸江河、南洞河穿境而过,长流不息。 2> 社会经济条件 规划区有22个行政村170个自然村232个村民小组17469户农户64413人,其中劳动力资源42470人;农村经济总收入55927.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0元,其中收入最高的是乐白道办事处,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237.75万元和2936元。处、村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18个(含林业站),处级技术人员90人,村级44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0.8人。 48 2005年,预计规划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7771亩,其中全年粮豆75159亩,总产31478.6吨;经济作物23759亩,其中甘蔗14888亩,总产69569吨;其它农作物48853亩,其中蔬菜38235亩,总产57774吨;肉类总产6889.1吨,禽蛋产量4020.20吨,水产品产量513吨。与2000年比,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蔬菜10.79%;肉类6.40%、禽蛋18.49%、水产品10.11%;粮食和甘蔗产量年均递减0.91%、3.82%。 3> 人文传统 规划区以彝、汉、苗等民族为主,灵泉办事处的老邓耳村是全省最大的苗族聚居村,有270户1250人;由于与城市和工矿区相邻相伴,人口综合素质高,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交融,民族节日与汉族节日交替进行,并泊来了西方文化中的“情人节”、“圣诞节”等等。区域内有尼姑庵、天主教堂、庙宇各1座。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3.2.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山、坝发展不平衡 在规划区中有山区行政村8个,占总数的36.4%,分属于东部山区和西部山区,含69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288户18522人。其中:东部山区中的酒房、怡里、红石岩山高谷深、坡度陡长,交通不便;西部山区的5个行政村为高原面风化切割的中山宽谷地貌,条状山形起 49 伏和缓,岩溶发育不完全,山原广阔,土层较厚。由于多为坡地和半坡地,水利条件差,水田面积少,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收入不高。 坝区的14个行政村,含101个自然村15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3181户45891人。由于坝区自然资源丰富,和市区、矿区、工厂、部队紧连,农业、交通运输业、农村服务业发达,农民收入来源广,收入高,生活较为富裕。 2> 农业生态环境差 一是环境污染严重。全市工业(包括乡镇企业)“三废”的90%在本区范围内排放,污染农田、池塘的事故年年均有发生,对农牧渔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二是森林资源急剧下降,坝区周围面山已多为疏林地或灌木林,石山裸露,土层浅薄,造林难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缺少天然屏障。三是熟化耕地急剧减少。城镇和工矿建设及农村建房占用良田好地,高产稳产农田减少,耕地总体质量下降,改良利用难度大。 3> 山区基础设施仍较落后 一是乡村公路网络虽已形成,但路况差,晴通雨阻,交通运输仍然不便,不利于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二是通讯设施差,信息闭塞,不利于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虽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各1座,但由于是山区,灌溉沟渠难以配套,积雨农业发展迟缓。 50 3.2.4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1> 指导思想 2006年至2020年中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区的指导思想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围绕城市需求,实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依托工矿企业和“两个市场”,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和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2015年,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 发展思路 2006年至2020年中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区的发展思路是:遵循一个原则,即山坝并举、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四个重点:即充分利用资源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双重优势,重点发展以果、蔬、肉、奶、蛋、禽等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城郊型种、养业,以池塘精养和花卉苗木产业带为依托的庄园农业和休闲农业,以满足城镇、工矿企业居民多种需求和外部市场之需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服务业,以桃、梨类特色水果生产、加工、营销为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汇农业;实现一个目标,即山坝农户共同富裕。 51 3.2.5 目标任务 1> 近期目标(2006—2010年)。粮食总产年平均递减4.92%,达24465.5吨;甘蔗产量年平均增长26.95%,达229400吨;蔬菜产量年平均增长1.31 %,达61646吨;水果产量年平均增长36.62%,达35700吨;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1.13%,达710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1.48%,达76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0.58%,达52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5.57%和6.74%,分别达73342万元和3935元。 2> 中期目标(2011—2015年)。粮食总产年平均增长1.50%,达26355吨;甘蔗产量年平均增长3.20%,达268500吨;蔬菜产量年平均增长4.34%,达76250吨;水果产量年平均增长18.66%,达84000吨;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1.10%,达750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1.53%,达82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0.56%,达54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6.69%和14.39%,分别达101404万元和7708元。 3> 远期目标(2016—2020年)。粮食总产年平均递减1.03%,达25030吨;甘蔗产量年平均增长2.23%,达299800吨;蔬菜产量年平均增长8.07%,达112400吨;水果产量年平均增长1.39%,达90000吨;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0.63%,达774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0.96%,达86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0.55%,达55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 52 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5.70%和4.39%,分别达133772万元和9555元。 综上,到2020年,中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将达到 ,比2005年,提高55.70个百分点;粮:191470亩,复种指数为244.08% 经:其它农作物的比例调至25.12:23.17:51.71。 3.2.6 产业布局和项目 1> 产业布局 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的影响,中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区的农业产业布局指向是: 第一圈带——自由生产带。以生产城市、工矿企业居民所需的鲜活农产品为主,包括粮食、蔬菜、鱼类等,是城市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含乐白道办事处的乐白道、仁者、田心、旧寨、新寨,小龙潭办事处的龙潭、老马寨、毛家寨、小寨街,灵泉办事处的落云、南路、西路,计12个行政村近城郊的128个村民小组。 第二圈带——城郊牧业带。以生产为城市、工矿企业服务的奶、蛋、鱼等副食品为主。含上述12个行政村远郊的104个村民小组。 第三圈带——农业及经济林果带。生产谷物、甘蔗和水果,其中水果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含乐白道办事处的楷甸、阿德邑、怡里、红石岩,灵泉办事处的城干、三台铺的部分村民小组,小龙潭办事处的小 53 寨街、毛家寨部分村民小组,计8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 第四圈带——农业、牧业带。以旱粮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猪、鸡、羊等食草性畜禽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含乐白道办事处的怡里、红石岩的中高海拔山区村组和酒房,小龙潭办事处的则旧、绿差冲,灵泉办事处的三台铺、崩打,计7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 2> 项目 项目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中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区的支撑性项目主要是: ——“双高”甘蔗原料种植基地3.0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60%。其中“吨糖田”0.4万亩,占全市“吨糖田”面积的40%。 ——特色水果商品生产基地5.4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54%。其中温带水果(桃、梨类)4.4万亩,占全市温带水果面积的5.12%。 ——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0.6万亩,占全市开发面积的12.0%。其中无公害稻米0.55万亩,有机稻米0.05万亩,分别占全市无公害稻米的13.8%、有机稻米的5.0%。 ——冬早蔬菜出口创汇基地4.0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50%。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占全市无公害蔬菜的33.3%。 ——池塘精养和特种水产品新品种示范养殖,作为全市休闲渔业布局的第一布局区域,重点发展诸如紫龙苑、阿玉、柳园、水泊山庄等集生态、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农家乐式的休闲垂钓渔业;同时成为美化绿 54 化城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3 南部都市型农业发展区 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之一就是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以拓展都市、服务都市,并为都市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区域性农业。它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农业的代表性形态,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可以表现为:农业高新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等。都市农业主要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示范带动功能四大功能。 3.3.1 范围 开远市南部区域包括大庄、羊街两乡,含12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11650户农户,农业人口47668人。该区域位于个—开—蒙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幅员面积313.2平方公里(折合469843.9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5.8%。该区域距市区约28公里,区内有昆河公路和滇越铁路经过,距省会昆明260多公里,距国家一级口岸河口约210公里。 3.3.2 现状 1> 地理位置及资源状况 0’0’0’0’15— 10325,北纬2332— 2337之间,——规划区位于东经103 55 北与开远城区相接,西与乐白道办事处的乍黑甸、左乃山、老黑地接壤,东连碑格乡,南靠蒙自县草坝镇和个旧市沙甸区。区域内地势东高西低,东西长19.13公里,南北宽10.88公里,幅员面积313.2平方公里(折合469843.9亩),规划区位于昆河经济带——个、开、蒙城市群中心地带。 ——规划区海拔1200米至2417米,年平均气温10.7?—18.5?, 2?10?积温2587.1?—6140.7?;年太阳总辐射117.8—137.3千卡/cm,年降水量838.5—1420.6 mm。规划区有耕地68216亩,农业人均耕地1.43亩,劳均耕地2.27亩;规划区水资源丰富,有中型水库一座,库容2700万立方米,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分别为2个和11个。 2> 社会经济条件 规划区有12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112个村民小组,11463户农户47413人,其中劳动力资源29847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6708.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83元,其中大庄乡为全市农业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乡,平均达2963元。乡、村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12个(含林业站),乡级技术人员49人,村级33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7.2人。 2005年,预计规划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6710亩,其中全年粮豆86649亩,总产27569.9吨;经济作物19259亩,其中甘蔗6145亩,总产25430吨;其它农作物30802亩,其中蔬菜24878亩,总产26913吨;肉类总产4136.4吨,禽蛋产量108.05吨,水产品产量1362吨。与2000 56 年比,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粮食0.41%,蔬菜4.94%,肉类6.79%,水产品2.70%;甘蔗和禽蛋产量年均分别递减0.59% 。 和1.86% 3> 人文传统 规划区含大庄回族自治乡,因此区域内民族以彝、回、苗、汉等为主。大庄乡的清真寺以其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环境优美而远近闻名;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圣诞节”、苗族的“采花山”和汉族的“中秋节”各具民族特色并自成规模。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各民族团结、祥和、相处融洽。 3.3.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坝区农田灌溉沟渠不配套,渗漏严重,山区水利条件差,多为雨养农业;二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与其较快发展着的农村经济形势不相适应;三是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5个山区行政村;四是农产品交易市场功能不完备。 2> 农技推广力量弱 表现在:一是农技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技术的需要;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理论水平老化,继续教育因乡级财政困难而难以落实;三是管理体制、机制不活,抑制了农科人员积极 57 性的发挥;四是村级农科员大多未受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服务能力不强。 3> 农业投入不足 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两方面上:一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含中介组织、中间人)的培育、扶持力度不够,12个村委会有5个基本为空壳村,2个农民协会基本无活动;二是对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支持力度不够,使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中;三是对农产品基地建设投入不够,由于农户的不十分富裕和小农经济意识,使其对科技知识的渴望和不了解交替并存,不会贸然“花费”资金用于受训上,使该区域本来比较好的水利资源、耕地资源等优势资源未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突出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小上。 3.3.4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1> 指导思想 2006年至2020年南部都市型农业发展区的指导思想是:充分挖掘利用区域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紧紧把握“国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的历史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58 以面向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为出发点,以现代农业模式为支撑,以实现区域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农民增收为目标,力争2015年在全市、全州乃至全省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 发展思路 2006年至2020年南部都市型农业发展区的发展思路是:以区域内高新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核心内容,科学提升基础产业板块、有效利用强势产业板块、积极培育动力产业板块;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农产品加工实现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全面发展产品生产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等产业体系,经过努力, 把区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色交融的生态型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区。 3.3.5 目标任务 1> 近期目标(2006—2010年)。粮食总产年平均增长5.16%,达35460吨;甘蔗产量年平均增长22.02%,达68800吨;蔬菜产量年平均增长4.23%,达33107吨;花卉种植面积1500亩,产鲜切花约1.44亿枝;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1.20%,达442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0.24%,达118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1.04%,达143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9.23%和9.77%,分别达41538万元 59 和4116.5元。 2> 中期目标(2011—2015年)。粮食总产年平均增长2.79%,达 ,达81500吨;蔬菜产量年平均增40691吨;甘蔗产量年平均增长3.45% 长8.77%,达50400吨;花卉种植面积3000亩,产鲜切花约2.88亿枝;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1.02 %,达465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1.48%,达127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0.96%,达150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9.0%和14.21%,分别达63911万元和8000元。 3> 远期目标(2016—2020年)。粮食总产年平均增长1.23%,达43260吨;甘蔗产量年平均增长4.22%,达100200吨;蔬菜产量年平均增长7.69%,达73000吨;花卉种植面积5000亩,产鲜切花约4.8亿枝;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0.60%,达479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0.93%,达133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0.91%,达157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7.0%和6.0%,分别达89638万元和10706元。 综上,到2020年,南部都市型农业发展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将达到157700亩,复种指数为231.18%,比2005年,提高30.77个百分点;粮:经:其它农作物的比例调至45.97:13.44:40.59。 南部大庄、羊街两乡定位为都市型农业发展区,是着眼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在该区域建设高新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科技园 60 区)考虑的。科技园区的建立,使这块土地具有了都市农业的种种基本特征,而且由于该区域与市区有一定距离,环境污染轻,对于耕地的轻度重金属污染,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除。不难看出,科技园区的建成,将会使南部都市农业区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加速,超过中部城郊型农业区的发展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3.3.6 产业布局和项目 1> 产业布局 南部都市型农业发展区涉及羊街、大庄两个乡的12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112个村民小组11650户农户47668人,由于该区域海拔高差大,山坝特征明显,故分山、坝两部分作产业布局。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编制的《开远市高新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结合该区域实际,坝子的产业布局指向是: ——基础产业板块。包括与粮食相关的水稻产业,与园艺相关的蔬菜、林果、花卉产业,与畜牧相关的肉牛、生猪产业。 ——强势产业板块。包括林果、花卉、薯蓣,有望形成能够发挥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群。 ——动力产业板块。主要是指可以拉动整个区域涉农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市场/物流产业板块。 山区产业布局指向是: 61 ——以旱粮为主的优质饲料生产,发展牛、羊等食草性家畜。 ——以特种经济作物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含大麻、薯蓣等。 2> 项目 南部都市型农业发展区的支撑项目有高新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类——含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等;庄园农业、观光农业类——含都市农庄、休闲农业等。 ——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3.35万亩,占全市开发面积的67%。其中无公害稻米2.9万亩、有机稻米0.45万亩,分别占全市无公害稻米的72.5%、有机稻米的45.0%。 ——冬早蔬菜出口创汇基地3.0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37.5%。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8万亩,逐步发展到1.0万亩,占全市无公害蔬菜的33.3%。 ——“双高”甘蔗原料种植基地1.2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24.0%。其中“吨糖田”0.6万亩,占全市“吨糖田”面积的60.0%。 ——特色水果生产基地1.0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10.0%。主要是桑椹、柑桔等。 ——花卉苗木种植基地0.5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50%,以鲜切花生产为主。 ——肉牛贸易加工。年交易量2万头至8万头,年加工肉牛4万头至8万头。 62 ——生猪产业。年出栏优质仔猪2万头至10万头,年出栏无公害、绿色生猪2万头至10万头。 优质饲料粮(玉米)种植1.5万亩,占全市面积的23.1%;大麻—— 0.5万亩、薯蓣2.0万亩,分别占全市拟种面积的12.5%和40.0%。 ——涉农市场/物流产业从近期目标到中、长期目标,增值分别为2000万元、6000万元、12000万元。 ——庄园农业建设。以州、市两级小康示范村红土、老燕子为主,利用其依山伴水的生态环境,通过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建成“农家乐”式的庄园农业—观光娱乐村。 ——休闲农业建设(民族民俗村)。在羊街乡的麻栗坡、龙树坡、白路坡分别建成苗族民俗村;在牛卧白、城红寨、新燕子、老燕子分别建成彝族民俗村;在古城、宽寨、草达、克金分别建成壮族民俗村;在大庄乡的大庄、羊街乡的新寨分别建成回族民俗村。 3.4 东部开发型农业发展区 开发型农业即是以闲置、半闲置的非耕地或耕地未被完全利用的部分等农业资源为重要开发对象,以实用技术为主,以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为手段,遵循市场导向,大批量生产商品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经济活动。农业的发展史,本质上是农业资源不断涵养,不断开发利用的历史。提出开发型农业符合市境东部(含东北部和东南部)农业自然资源 63 的经济特点及其利用现状,符合市场需求结构和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趋向,它会给乡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新的希望。 3.4.1 范围 开远市东部区域包括马者哨、中和营、碑格三个乡,计18个行政村177个自然村218个村民小组10623户农户,农业人口46382人。该区域远离城市,分别与本州的弥勒、蒙自和文山州的砚山等县接壤,幅员面积834.平方公里(折合1252451.5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5.13%。该区域马者哨、中和营两乡有323国道通过,碑格乡则有中——碑公路与国道相连。 3.4.2 现状 1> 地理位置及资源状况 ——规划区位于东经103?19ˊ—103?43ˊ,北纬23?35ˊ—23?59ˊ之间,含三个板块:东北部含马者哨乡的冲子、葫芦塘,中和营乡的八家、大平寨、中寨、格勒冲计6个行政村,隔江与弥勒县相望,土地面积466189.9亩,占区域总面积的37.22%,东部含中和营乡的中和营、响水两个行政村与文山州的砚山县交界,土地面积112177.2亩,占区域总面积的8.96%,东南部含马者哨乡的冲门、马者哨、三家,中和营乡的米朵,碑格乡的小寨,碑格、下米者、架吉、鲁姑母、落坡洞计10个行政村,分别与本州的蒙自县和文山州的砚山县相接,土地面积674084.4 64 亩,占区域总面积的53.82%。 ——规划区海拔1000米至2372米,年平均气温14.0?—19.1?, 2127.4千卡/cm,?10?积温3927.1?—6351.1?;年太阳总辐射107.2— 年降水量931.5—1102.4 mm。规划区有耕地91804亩,农业人均耕地1.98亩,劳均3.08亩,规划区内有中和营河过中和营坝。 2> 社会经济条件 规划区有18个行政村177个自然村218个村民小组10623户农户46382人,其中劳动力资源29773人;农村经济总收入19744.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4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最高的是中和营乡,达14014.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马者哨乡,达2015.5元。乡村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18个(含林业站),乡级技术人员37人,村级36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5.7人。 2005年,预计规划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8877亩,其中全年粮豆117526亩,总产25154.3吨;经济作物36326亩,其中甘蔗300亩、总产720吨,藠头7000亩、总产6290吨;其它农作物25025亩,其中蔬菜12317亩,总产13032吨;肉类总产4215.60吨;禽蛋产量21.68吨;水产品产量203吨。与2000年比,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粮食3.64%,藠头14.70%,蔬菜24.84%,肉类7.01%,水产品20.17%;甘蔗和禽蛋产量年均分别递减35.68%和6.90%。 3> 人文传统 65 规划区主要民族有彝族及其支系仆族、苗族、汉族和回族。传统的节目有彝族的“火把节”和苗族的“采花山”。中和营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窝寺,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景妙情奇闻名滇东南,1999年收入《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之中。 3.4.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山高坡多水资源匮乏 本区域是滇东南岩溶高原的组成部分,是以中山、高山为主的山地地貌区,北部是南盘江及其支流深切的中山峡谷,山高谷深,坡度陡长,交通不便;南部是偏远闭塞,岩溶发育,地表渗漏严重,干旱缺水的岩溶山区;只有中部坝子水利条件较好,而中部坝子耕地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8.96%。 2> 农户素质差种养业落后 由于山高坡大坡陡,交通不便等历史成因,东部区域是开远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种养水平落后——农产品产量低——收入少、生活困难——投入不足——种养水平落后-----周而复始地循环,使广大农户没有更大的能力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2005年,全区91804亩耕地的复种指数约为194.85%,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平均单产296.7公斤左右,也低于全市平均单产水平。 3>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66 虽然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有了大的改观,乡级路况较好,但村与村之间的路况则是遇雨泥泞路滑危险,制约着农产品的外运外销;信息闭塞不仅仅表现在通电话方面,主要是农村经济落后导致农民贫苦无能力改善通讯状况,了解外界的手段简单,以致农户整体性思想不解放,观念转变慢,商品意识极弱,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 设施薄弱服务能力有限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带共性的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值得注意的是东部三乡的农技推广机构与其它区域的相比,具有三难:一难办公条件差,设施仪器缺(个别除外);二难服务设施差,农技措施推广速度慢;三难无必要的信息设施装备,自己是信息“盲”也就无法向农户提供其渴望的信息。 3.4.4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1> 指导思想 2006年至2020年东部开发型农业发展区的指导思想是:以加速农民增收为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于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 67 财政资金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倡导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发展思路 2006年至2020年东部开发型农业发展区的发展思路是:充分利用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面向市场需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突出特色农业,优先发展经济林果和畜禽养殖,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料基地;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实施“网络推进”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到2010年,初步实现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 “网络推进”即:以东部(中和营乡集镇)为中心,组织技术推广协作网络;组织信息传递网络;组织农产品生产网络;组织农产品流通网络。通过网络的合力,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5 目标任务 1> 近期目标(2006—2010年)。粮食总产年平均增长3.66%,达30106吨;藠头产量年平均增长13.79%,达12000吨;水果产量年平均增长46.28%,达27800吨;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1.19%,达448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46.93%,达239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1.44%,达21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77% 68 和6.21%,各达24929万元和2330元。 2> 中期目标(2011—2015年)。粮食总产年平均增长3.43%,达 ,达18200吨;水果产量年平均增35634吨;藠头产量年平均增长8.69% 长11.07%,达47000吨;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0.83%,达467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1.54%,达258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1.34%,达23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7.0%和14.93%,各达34964万元和4672元。 3> 远期目标(2016—2020年)。粮食总产年平均增长0.47%,达36472吨;藠头产量年平均增长4.33%,达22500吨;水果产量年平均增长3.75%,达56500吨;肉类总产年平均增长0.72%,达4840吨;禽蛋产量年平均增长0.99%,达271吨;水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1.26%,达24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5.97%和11.36%,各达46715万元和8000元。 综上,到2020年,东部开发型农业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将达到195830亩,复种指数为213.31%,比2005年,提高18.46个百分点;粮:经:其它农作物的比例调至44.63:22.69:32.68。 3.4.6 产业布局和项目 1> 产业布局 东部地区海拔高度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社 69 会经济条件各有优劣,故其产业布局重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自然资源,使其转化为经济优势。 根据“气候相似论”原理,兼顾东部地区实际,其农业产业布局指向是: ——东北部特色林果黄牛区。含冲子、葫芦塘、八家、大平寨、中寨、格勒冲6个行政村,土地面积466189.9亩,占区域土地面积的37.22%。海拔950—1807米,跨越低热层和中暖层之间。 ——东部优质粮烟区。含中和营、响水2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12177.2亩,占区域土地面积的8.96%。海拔1460米,属中暖坝区。本区除主产粮、烟外,还是开远及红河州的东大门,有农产品集散地和农资物流中心的作用。 ——东南部生物资源开发区。含冲门、马者哨、三家、米朵、小寨、碑格、下米者、架吉、鲁姑母、落坡洞10个行政村,土地面积674084.4亩,占区域土地面积的53.82%。海拔1600—2500米以上,跨越中暖层和高寒层。 2> 项目 东部(含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开发型农业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撑性项目是: ——特色水果商品生产基地4.6万亩(温带水果中的桃、李、柿等),占全市基地面积的46.0%。 70 ——优质饲料玉米基地3.7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56.92%。 ——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1.05万亩,占全市开发面积的21%。其中无公害稻米0.55万亩,有机稻米0.50万亩,分别占全市无公害稻米的 ,有机稻米的50.0%。 13.75% ——冬早蔬菜出口创汇基地1.0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12.5%,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1.0万亩,分别占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的25%、50%和100%。 ——冬薯类、冬豆类商品生产基地1.5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30.0%,主要为脱毒马铃薯。 ——皂素原料基地—薯蓣种植3.0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60.0%。 ——工业用大麻产业化建设3.5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87.5%。 ——种草养畜等—林下套种各类农作物4.0万亩,占全市林下套种面积的40%。 ——花椒种植基地5.0万亩,占全市基地面积的71.4%。 4( 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政策保障 4.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不会导致农业的基础产业作用发生实质的 71 变化,但作为一个根本性的体制变革过程,对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然产生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农业发展形成一些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新的产业特点。这些新的产业特点,是各级政府政策选择的基本依据。 1> 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交织。农业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农业生产总是处于频繁的波动之中,特别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会造成农产品供应和生产者收入的剧烈减少。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自然特点还直接导致了市场风险的产生。因为农业的再生产周期长,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往往滞后,生产者依据现实市场信号作出的生产决策待产品产出后,情况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形成必须主要由生产者独立承担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交织,使得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仍然很难与其他产业相抗衡,仍然是一个需要政府有效加以保护的弱质产业。 2> 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面临特殊困难。由于受农业生产特点的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投资不仅因自然条件的制约风险相对较大,而且投资效果必须有一个滞后的过程才能反映出来。农业科技投资风险相对大、周期长、见效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应用各环节都因资金严重不足而陷入困境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产生的技术风险和极不稳定的预期收益还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有效需求。在农业生产中,科技成果的应用还带有很强的共享性、公益性和地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极大部分很难以专利技术的形成通过市场交易进 72 入农户。上述原因决定了政府要以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既对农业技术商品的供给者实行支持,又要对农业技术商品消费者实行保护。 3> 农产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不均衡。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对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价格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直接诱导着农产品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由于农产品供求弹性不均衡,加之生产者决策方式的同向预期,当农产品供给相对大于需求时,必然引起价格下跌,农民自然面临着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减少的风险,同样,当农产品供给相对短缺时,市场价格又会上涨,将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如果没有必要的调控手段,势必会形成农产品的短缺与过剩,“买难”与“卖难”交替出现,从而造成社会动荡。 4> 农业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由于农业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效益低,回收周期长,经营风险大的产业特点,各种生产要素投于农业往往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业资源的配置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在比较利益的诱导下,农业不但不具备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能力,而且在农业内部也难以阻止资金大规模地转向易于短期见效的非农产业或城市。 综上,由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形成的农业产业特点从根本上决定政府必须选择合理的政策措施对农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和保护。 4.1.2 政府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 7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保障安全供给。农业的现状与特点决定增加社会农产品供给是政府农业政策追求的首要目标。农业生产在保证总量相对稳定的同时,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调整结构,实现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动态平衡。 2> 平抑市场风险。为了防止市场出现过度波动,保障农民经济利益,政府应在提供市场信息,降低市场风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尽管近年来连续丰收,农民收入却增长缓慢。受此影响,曾经有所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重新拉大的趋势。政府必须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制定农业政策的基点。 4> 促进持续发展。农业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二是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三是工农业协调发展。 4.1.3 政策制定 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的4项基本目标,政府必须合理选择实施一系列配套性政策措施。 1> 建立多元化主体的农业投入 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资金投入成 74 为一个关键的因素,应充分重视国家投资对农业资金的极其重要导向功能,建立以国家为主,国家、集体、农户、其他投资相结合多元化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坚持国家投入向农业倾斜的政策。 2> 合理诱导农业结构优化 农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应该是适应市场需求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各异特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经济优势。农业结构优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以经济手段如优惠贷款,政府补贴等多种措施诱导农民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和政府发展目标。 3> 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投入,政府应通过“基金制”手段,保证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来源,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资的比重;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重点应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需要,从绝大多数投入到粮、蔗、烟等主要农产品转向主要农产品与具有潜在贸易优势的次级农产品并重,特别应重视开发各种本地名、优、新、特农产品。 4> 大力扶持各种新型经济组织 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农民兴办的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按产业化方式组织的种养加、产供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形式多样的生产经营组织,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开远也有类似的协会成立。这些协 75 会的实质和共性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公司等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为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济组织和利益共同体。它可扩大资金来源;可以使农产品多次增值和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增强吸收应用科技的能力;可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提高竞争力;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它将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型农业生产经济组织,政府应给予大力倡导,支持和扶持。 5> 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一项迫切而长期的任务,保护耕地资源的核心工作,在于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保护区内的耕地,严禁随意改变和占用,同时还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并实施农村内部非农用地有偿使用的政策;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农业用地使用权的商品化,有效遏制耕地抛荒和浪费现象;加强对土地补偿费和土地使用费的管理。 4.1.4 政策实施 1> 依法治农兴农 继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级各部门制定的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做到依法治农、依法兴农。 一是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 76 村土地承包法》;二是关于农产品流通与贸易方面的粮食流通政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贸易政策,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三是关于农业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四是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五是关于区域开发和可持继发展方面的,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全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等等。 2> 抓好政策的落实 实施好政策和制定好政策是同等重要的,好的政策只有被贯彻执行,才会使广大群众受益,农业上更是如此。 一是在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改分散投资为相对集中投资,合理确定农业投资重点,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重点扶持商品性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等方面;对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投资,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的发生,确保有限的农业投资能够真正流向农业领域。 二是要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 77 点发展粮食制品、蔗糖、肉制品、果蔬制品,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以食草性畜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1)因地制宜,建设牛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秸秆养牛、养羊示范村(自然村或村民小组);(2)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畜禽疫病监测,冷链诊断和兽药、饲料监测体系等兽医卫生基础设施建设;(4)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禽蛋生产。 四是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抓好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沼气进村入户,办好生态示范村。(2)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发展;加强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绿色食品监测站(点)12个,确保食品卫生安全。(3)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克服化肥的不当和过量使用所造成的资金浪费,能源无效化损耗和污染环境的严重后果,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达到农户的节本增效目的。 4.2 技术支撑保障 无论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还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都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开远农业科 78 技发展与周边地区比,进步是大的,但与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开远42 %,发达国家70-80%) -80%)等方面。因此,和科技贡献率(份额)(开远46.2%,发达国家60 我们仍须努力。 4.2.1 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 切实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和理顺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在稳定和完善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各乡(镇)情况不一样,机构设置上可以有差别,不应机械地统一规定其机构编制总数。 1> 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科技人员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科技队伍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建设完善农技推广单位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和仪器,改善工作环境;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式的继续教育,拓展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面和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必须尽快扭转“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状,加强人员管理和项目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 优化机构设置,明确服务职责。要把握乡情镇情,合理设置农技 79 推广机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在稳住精干队伍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机构和人员编制,市级农技单位要根据本市实际,以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开发、推广为主,乡(镇)级农技单位则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和技术服务为主。 4.2.2 建设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多指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并发挥过重大作用的省、地(州)、县(市)乡(镇)四级农科网。而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则包容了各类涉农服务组织,这是近年来顺应改革开放和农业发展新形势形成和产生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稳定原有的市、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的前提下,应抓好以下环节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一是积极发展市场主导型的农民科技服务组织,鼓励农民根据自愿原则组建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不断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及经营效益,对会员户的凝聚力和对非会员户的感召力得以增强;它是以技术能人为核心,以某种专业技术为纽带,围绕生产需要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和指导。 二是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加大对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村级农、牧、林技术推广人员的作用,使其成 80 为生产一线的科技带头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者。 三是鼓励创建或引进科技型农业企业,借助这些企业的经济实力,高水平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利用其“基地”上良种良法组装配套的实效,将先进、成熟和适用的种养技术导入农业生产领域,使“小而全”农业生产趋向专业化,经营方式转向集约化,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加快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 4.2.3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加速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经济共同发展。 一是调整优化机构设置。逐步改变那种单纯与上对应设置机构的做法而为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和工作重点调整推广机构,与上对应设置和联系实际设置相结合,做到既稳定又调整,把有限的人才资源配置到无限的为农民服务的事业之中去。 二是转换机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科技工作机制。(1)改革科技管理体制,逐步打破单位、专业界限,以产业化为目标,实行农技推广项目“公开招标,择优委托”,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项目管理逐步实行目标控制。(2)改变资金投入方式,逐步改变分散投资而为 81 集中投资,科学、合理地确定投资重点,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农业投资重点除用于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外,应重视对商品性农产品基地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场和培训基地、龙头企业的扶优扶强的扶持。(3)进一步改革人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放活科技人员。在继续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评聘分开的同时,要继续不动摇地执行国家制定的放宽放活科技人员的政策,如允许业余兼职、停薪留职、兴办科技经营实体等;制定奖励政策并加以实施,改变公益型农技推广机构因无经济收入来源而无奖励资金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被动局面,设置农业技术推广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年度农(林、牧、渔、农机等)业技术推广项目主持人,课题主要完成人和履职考核优秀者,逐步改变行业之间收入不平衡的状况。 4.2.4 开发利用人才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的大规模转化推广必须有政府行为,行为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和农民,只有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要千方百计地把农民变成农技推广与应用的主体。这就需要: 一是在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农村干部、党团员 82 要带头学习和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成为科技示范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科技知识,帮助农民群众致富。 二是要大力倡导,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函大,以及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帮助农民掌握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农村有大批的中学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农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要想方设法开发这部分人才资源,有计划地进行培训,使他们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既可回乡务农,也可转移到城镇就业。 三是充分利用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农民技术学校以及其他社会教育培训资源,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符合劳务市场变化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增强其工作能力和外出务工的适应力、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效益。 4.2.5 重大农业科技推广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联系本地实际,适应加入WTO要求,本市须重点推广的重大农业科技措施是: 1> 集约型农业技术。发展集约型农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近期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重点为:(1)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耕地质量管理;(2)积极 83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3)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5)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6)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果”水平,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发展“猪—沼—能源生态模式。 2> 综合农业技术推广。综合农业技术即是根据农作物特性,把单项适用技术组装配套与之相结合进行推广,俗称良种配套良法。一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主要含水稻、玉米、蔬菜、甘蔗、藠头、水果等;二是农田高效立体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含玉米、果树立体高产栽培模式;三是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四是果树套袋与高接换种技术,主要含桃李类、梨类和龙眼等;五是种草养畜技术;六是稻田工程养殖名特优水产新品种技术;七是秸秆养鱼综合利用技术。 3> 单项新技术措施应用。主要有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微毒的绿色生态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设施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主要农作物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农产品节能保鲜储藏技术;高效低污染机械化植保技术;新饲料原料开发应用技术;安全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利用技术;肉鸡药残控制技术;猪人工授精和肉牛冻精改良技术等。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切实解决 84 “三农”问题,必须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改造农业环境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以连接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为目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建设。 4.3.1 高产稳产农田建设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基本保障。通过规划配套解决水、渠、路,以中低产田(地)改造、坡改梯、改土培肥以及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措施,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1> 羊街乡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涉及古城、红土、卧龙谷3个行政村的黑泥地、红土、红果哨、鱼塘寨、城红寨、牛卧柏、新燕子、卧龙谷、龙树坡、麻栗坡等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约涉及2090户农户8793人。以建设完善斗、农、毛渠,使之成为高稳农田;建设喷、滴灌设施,开展旱作节水农业;修建管、池结合等灌溉设施,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2> 中和营乡5000亩高产稳产农田(地)建设。涉及响水行政村1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43户4603人。2200亩稻田为坝区园田化高稳产农田建设模式,2800亩旱地为山区高稳农田建设模式,成型梯地自流灌溉;与之相配套的农艺措施为熟制改革,推广旱作立体栽培 85 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复种指数等。 3> 乐白道办事处5000亩旱地节水农业甜脆蜜桃产业化基地建设。涉及乐白道、仁者2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20户12084人。5000亩旱地为节水农业建设模式,与之相配套的农艺措施为生物埂建设;甜脆蜜桃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措施推广应用;林下资源开发,套种薯蓣。 4> 灵泉办事处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涉及三台铺、城干两个行政村的城干、燕子窝、白打、勒白冲、三台铺、洒红口、德果、李家村、石岗村、绿塘子等22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1750户7571人。采取坡耕地治理建设模式,一是改坡耕地为梯地;二是修建管、池结合等灌溉设施;三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实行测土优化配方施肥。 4.3.2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理论上说,集体作为第二个经营层次,负责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承担着为农户和生产服务的职能。但从实际发展来看,第二个经营层次并不仅限于农村集体,而且已经上升为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对 86 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从产前、产中直至产后的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服务(包括耕、播、浇、收、防疫灭病、技术指导及良种、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加工等),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保证为农业和农户经营提供及时有效的、各种各样的服务。 今后,要按照“加强村级、完善乡级、突破县(市)级、发展民办”的指导方针,逐步形成以乡、村综合服务为基础,以国家涉农各职能部门专业服务为主导,以民办专业服务为补充,上下贯通,左右联结,成网配套的常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建设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在开远市高新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引入龙头企业,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法制管理和资金扶持等手段,逐步实现5000亩杂交玉米制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30万头优良仔猪繁育基地;解决本市玉米杂交化种子自给、肉猪良种化问题。 2> 扶持生产、流通领域的中介组织和中间人。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壮大,逐步把政府的一些职能交给民营服务组织行使,向“民有、民营、民享”方向发展。每年分别扶持1—2个村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 3> 逐步建设完善公益性服务体系。主要是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动物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农业新技术培训推广体系等,实现对主要农作物、农畜禽种类的全程监测,确保阻止外来生物入侵、动植物疫病流行蔓延。 87 4.3.3 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强化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检测优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是建设3个绿色食品监测站(点),保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等工作依法开展,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二是建设8个动物防疫站(点)及乡村冷链体系,流动监测站,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动态,降低畜禽疫病死亡率,提高畜禽商品量和商品率;三是建立农残快速检测点10个,其中1个为中高层次检测点,确保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品的质量安全。 4.3.4 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载体、纽带和渠道,农业向市场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交易市场的作用,必要的市场条件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交易和流通效率,也能够提高产品的声誉和效益。根据本市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已建市场的配套建设,完善功能;加强仓储、信息、管理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 一是建设完善市区东、西城农产品集贸市场、大牲畜交易市场,小龙潭、大庄、马者哨、碑格4个农产品集贸市场;二是要以当地及区域资源为依据,以传统的市场为基础,并考虑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在羊街、中和营两地分别建设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与市场体系建设相适应,要加快发展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配套产业,如农产品的分级、包装、标准 88 化建设;农产品名牌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规范与监督,以使名牌产品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利于农业名牌产品的信誉维护和提高。 4.4 组织保障与领导重视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规划预期的目标,到2017年在全州乃至全省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的领导重视和组织机制上的保障。 4.4.1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切实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健全农用物资供应服务体系、良种(苗)供应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农业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等。 4.4.2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为了确保本规划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乡(镇)组织、农户参与”的原则,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有力的措施,使规划目标能落在实处。因此,一是要将本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确保规划的严肃性,以期 89 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充分重视;二是要将规划的各项指标纳入对乡(镇)工作的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书中,确保规划的务实可行性;三是要将规划中提及的重点项目纳入市政府年度重大事项中进行督察,并给予必要的扶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 1> 视察和现场办公制度。政府领导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的方式,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就有关问题进行现场办公,纠正某些偏差。 2> 组织检查组。就规划实施进展专门检查,从实践情况看,进行突击抽查更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定期不定期的汇报制度。下级部门有责任定期向市政府就某个时期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汇报,或就专门问题、专门事项向市政府及部门及时汇报,为市政府及时全面了解情况,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提供条件。 4> 市委、人大的监督。 4.4.3 加强领导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同时它又是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影响的弱质产业,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规划》制定后,需要领导的重视、领导和支持,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尤其是支 90 撑规划的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工作。为此,市政府必须建立和健全各种协调、沟通制度,确保规划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纠正规划的偏差: 1> 领导协调。协调是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能,领导通过组织决策会、联席会、协调会,发布行政命令,劝说,影响,实地考察和现场办公、会稿、会签等多种方式,可以对有关各方进行有效的协调。 2> 领导小组。为了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协调各方面的行动和利益要求,加强规划实施中的领导工作,市政府要就规划中的某个重大项目设立领导小组,由参与实施的有关各部门、乡(镇)共同组成,在分管市政府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3> 部门协调。市政府的综合管理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协调职能。市政府办、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等都是重要的协调者;其它部门在其管辖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的协调职能。 91 开远市“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指标表 计量计量项目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项目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单位 单位 一、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 面积 亩 471500 505000 545000 亩 28000 35000 60000 (一) 夏收农作物面积 产量 亩 200000 210000 225000 吨 38843 49860 91440 其中:粮豆 二、水果 面积 面积 亩 105000 100000 88000 亩 50000 100000 100000 产量 产量 吨 17900.50 25000 26700 吨 75000 150000 160000 蔬菜 三、肉类总产 吨 21200 27000 32000 面积 四、禽蛋产量 亩 50000 65000 80000 吨 9800 13000 15000 产量 五、水产品产量 吨 69350 92690 121760 吨 2050 2150 2250 (二)秋收农作物面积 六、农村经济总收入 亩 271500 295000 320000 万元 139809 200279 270125 其中:粮豆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336 6081 8000 面积 亩 151000 140000 120000 八、第一产业劳动力% 50 44 35 比重低于 产量 吨 72131 77680 78062 甘蔗 面积 亩 50000 50000 50000 产量 万吨 30 35 40 蔬菜 92 开远市2006——2020年农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 其 中 序起止总投资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效益分析 国家、号 年限 (万元) 州、市 贷款 其它 省补助 5万亩“双(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灌溉20065万亩平均单产8吨,平均含糖率13.5%以上,总产4071436.0 818.0 500.0 108.0 10.0 高”甘蔗原面积2万亩;(2)甘蔗良种繁殖基——吨;预计年产值3645万元,税收约3840万元,种植区1 料种植基地2000亩;(3)技术培训及推广,2010 农户年新增收入约1361万元,农业人均约增收297元。 地建设 户均受训2人次 10万亩特(1)建地边水窖10000个,改善灌200610万亩水果年总产15万吨,新增产量14万吨,增收2120.0 310.0 310.0 500.0 1000.0 色水果商溉面积5万亩;(2)建果蔬保鲜库3——1.4亿元。 2 品生产基座;(3)种苗基地1个;(4)技术2015 地建设 培训及推广,户均受训1人次 5万亩优质(1)良种繁育基地300亩,新品种20065万亩优质稻总产2.5万吨,亩年增收入100元,年总285.3 100.0 175.3 10.0 稻米产业引试圃10亩;(2)建土壤化验分析——增收500万元。 化开发 室1个并购置配套设备、仪器;(3)2007 3 农殖检测点3个;(4)加工设备1 2套,仓储1000 m,配套设施;(5) 技术培训及推广。 8万亩冬早(1)蔬菜工厂化育苗;(2)完善建20062010年,农户年新增收入1000万元;2020年,农户年3347.0 100.0 400 2847.0 蔬菜出口设蔬菜交易市场2个、信息市场1——新增收入6000万元。 4 创汇基地个;(3)建精细蔬菜加工企业1个;2020 建设 (4)技术培训及推广。 93 续表: 其中 序起止总投资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效益分析 国家、省 号 年限 (万元) 州、市 贷款 其它 补助 万亩杂交(1)改善灌溉面积5000亩;(2)建种子收2006制种户年增收入400万元;用种户年增723.0 150.0 450.0 30.0 93.0 5 玉米制种储库2座,配套设备设施;(3)运输工具;——收入2015万元;可以解决20人的就业, 基地建设 (4)技术培训及推广 2008 转移农村劳动力20人。 5万亩皂素(1)坡改梯(台)地2万亩,建地边水窖2006年产薯蓣6万吨,总收入6000万元,810.0 100.0 370.0 340.0 原料基地5000个;(2)良种繁育圃100亩;(3)建——种植户年收入4750万元。 6 建设 引种、示范园255亩;(4)建皂素加工厂12010 座;(5)技术培训及推广 万亩花卉(1)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2)简易大2006年销售收入4800万元,实现税利2403690.0 100.0 150.0 200.0 3240.0 苗木种植棚建设;(3)分装厂1座;(4)技术培训及——万元,种植户增收3600万元,平均亩7 基地建设 推广;(5)新品种引试基地1个,配套设施2012 增收入3600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138 农业技术应用,可控温室(大棚1栋)。 元。 4万亩工业(1)建小水池或小水窖1690个,修建村级2008项目达纲时,种植户亩平均收入550元,2755.6 845.6 460.0 1200.0 250.0 用大麻产公路220公里;(2)坡改台地2.5万亩;(3)——比种玉米亩增收125元;并可解决山区 业化建设 大麻粗加工厂3座,总面积约14200平米,2010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开发利用山8 其中大麻纤维或种子贮藏库8500平米,晾地资源。年总收入2200万元,年新增 晒场5700平米;(4)技术培训10000人次收入500万元。 以上。 15166.9 2523.6 2815.3 2038.0 7790.0 合计 94 95
本文档为【开远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共享精品-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9-26
浏览量:27